书城成功励志一生三用
32289300000070

第70章 越是高手越要学会适时而露

一个聪明人不单要能够进取,也要懂得自保,一手持矛攻击别人的同时,另一只手也该牢牢握紧盾牌,提防别人的攻击。

一般而言,在某一方面很“有两下子”的人,往往会很容易赢得在社会中的地位,也容易实现自己心目中的人生目标,或者他本身就已经面带笑容地站在胜利的终点上了。然而,在他的出击进取已经取得这样的成果之后,他手中那把锋利的“矛”又该如何处置呢?刀枪入库,这显然违背了“征途险恶、矛不离手”的基本原则;那么乘胜再战、一往无前呢?这或许很符合积极进取的人生观。然而,有一项必须注意的事项千万不能忘,那就是必须给自己再配备上合适的盾牌;即使在此之前,已经一路奋不顾身地冲杀过来了,但此时,在更高级别的“战斗”之中,更需要为自己尽可能多加几道“保险”。要知道,越是高手,所遭遇的对手的杀伤力也就会越强大。

隋代薛道衡,十三岁时即能讲《左氏春秋》,在隋高祖时,做内史侍郎,炀帝时任潘州刺史。大业五年,被召还京,上《高祖颂》。炀帝看了很不高兴,说:“这只是文词漂亮而已!”炀帝为什么持如此态度呢?因为他本人正是一个自认文才高而傲视天下之士的人,并且嫉妒心极强,不想让别人超过自己。御史大夫乘机说道衡自负才气,不听训示,有无君之心。于是炀帝便下令把道衡绞死。天下人都认为道衡死的冤枉。其实这不正是因为他的“矛”足够锋利而相应地“盾”却不够坚固而导致命丧黄泉的吗?

那么,遇到这种情况怎么办呢?《庄子》中提出“意怠”哲学。“意怠”是一种很会鼓动翅膀的鸟,别的方面毫无出众之处。别的鸟飞,它也跟着飞;傍晚归巢,它也跟着归巢。队伍前进时它从不争先,后退时也从不落后。吃东西时不抢食、不脱队,因此很少受到威胁。表面看来,这种生存方式显得有些保守,但是仔细想想,这样做也许是最可取的。凡事预先留条退路,不过分炫耀自己的才能,这种人才不会犯大错。这是现代高度竞争的社会里,看似平庸,却是能按自己的方式生存的一种方法。

南朝刘宋王僧虔,是东晋王导的孙子。宋文帝时官为太子中庶子,武帝时为尚书令。年纪很轻的时候,僧虔就以擅写隶书闻名。宋文帝看到他写在白扇上面的字,曾赞叹道:“不仅是字超过了王献之,风度气质也超过了他。”当擅长书法的宋孝武帝即位后,想一人以书名闻天下时,僧虔便不敢再露出自己的真迹了,而是常常把字写得很差,因此而得以平安无事。

所以说,越是手中之“矛”锋利无比的人,越是有必要把自己护身的“盾”打造得更为坚固。因为只有这样,才能让二者相得益彰,而不是相反。

在西汉时洛阳有一位男子因与人结怨而处境困难。许多在当地有头脸的人出面当和事佬,但对方一句话也听不进去,最后只好请大侠郭解出面。为了排解纠纷,郭解晚上悄悄地造访对方,热心地进行劝服,对方逐渐答应让步了。这时,如果是普通人,一定会以对方的转变而沾沾自喜,但郭解却不然。他对那位接受劝解的人说:“我听说你对前几次的调解都不肯接受,这次很荣幸能接受我的调解。不过,身为外地人的我,却压倒本地有名望的人,成功地排解了你们的纠纷,这实在是违背常理。因此,我希望你这次就当作我的调解失败,等到我回去,再由当地的有威望的人来调解时才接受,怎么样?”

这种做法看起来实在是异于常人,但细想起来,难道不正是一种使自己免遭众人嫉恨的明智之举吗?如此既保护了自己,又留下了为人称道的功绩。谁能说郭解不是大智之人呢?比较起来,那些极力显示自己的“矛”锋利,身上却一无遮拦的人,才是真正的大愚若智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