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一生三用
32289300000006

第6章 终生学习终生受益

终生学习的人,因拥有一颗活跃的心,不甘于平庸,所以他们不仅在个人专业、工作表现上能够日日长进,月月创新,在休闲生活上也永远是趣味盎然,不会无聊。终生学习定会终生受益。

古人云:“学者如禾如稻,不学者如蒿如草”,学习是改造性情、使人生有所为的手段和途径;改造是一个持久的过程,需要坚持不懈的努力。所以,要想实现自我价值,在事业上有所成就,就要端正态度,每日改进;就要做有心人,在人生道路上有些雄心,有一分执著和热情。只要有心,每个人都可以借助学习,不断增进和深化自己在各领域的知识,提高自己的文化修养和业务能力。

美国学者布特勒曾说:“有一段了不起的碑文,许多人都应该读一读:死于三十,埋于六十”,意思是那些后半辈子失去好奇心和学习欲望,对任何事都提不起兴趣的人,如同行尸走肉,虽生犹死。事实上,的确有不少人在学习到某一阶段或一定程度,走上工作岗位后,就对学习新知识态度冷淡,兴趣索然,只靠以前所学应付差事,聊度余生,由富有激情、怀抱理想者,变成无所追求、随遇而安之人,更有甚者成为无所事事的无聊之徒。

“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这是庄子《逍遥游》中的话。大鹏鸟要在九万里的高空飞行,必须依靠下面的“厚风”,这个比喻也适合人。对于人来说,学习是创造“厚风”的条件,而成功就是大鹏背负青天,飞达南冥。如果一个人不源源不断地吸收养分,就无法拥有足够的知识和智慧,他的心智就会停滞不前,他就不可能取得成功,这正像大鹏鸟没有风的帮助,就无法翱翔于高空一样。

终生学习可以提高人的生命质量,得到充实的满足感,增强洞悉一切的能力,从而越显睿智、机警,而不会被时代遗弃于落尘的角落。发达国家的许多人都深谙此道。在日本的公交车上,你随时可以看到人们拿着报纸、书籍,利用短短几分钟的时间了解各种信息。日本人的学习精神是世人有目共睹的。因此,日本在“二战”后能够在短短的几年内元气快速恢复,不得不说是与日本人的这种终生学习的精神有关。

目前西方白领阶层流行这样一条知识折旧定律:一年不学习,你所拥有的全部知识就会折旧80%。

随着知识经济浪潮的到来,科学技术的裂变效应将导致知识更新速度的不断加快。你今天不懂的东西,明天早晨就有可能过时了。据《华尔街时报》的一项调查,目前美国人平均每隔5年就得更换一次工作,因为当你干到5年左右的时候,你差不多已经跟不上工作岗位的新要求了,你必须从这个岗位上退下来,迅速完成知识技能的新一轮补充、转换和升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专家保罗·朗格曾经提出终生教育概念,即一个人的教育不能只限于人生的某一个时期,而必须终生接受教育。

也就是说,在知识经济时代,上学和上班同样重要,人们的学生时代将无限延长。

在离德国科隆不远的西比希小城住着一位约翰那·玛克司夫人。早在1994年,当时70高龄的她,经过长达6年的刻苦攻读完成了学业,以优异的成绩获得了科隆大学的教育学硕士文凭。在2003年,玛克司夫人在79岁时,又完成了长达200页的博士论文,论文的题目是:《如何度过晚年——学习使老人永远充满活力》,最后被科隆大学授予教育学博士学位。小城的市民们无不对这位孜孜不倦的老人赞叹不已,由此她还当选为该城“最伟大女性”。随后,玛克司夫人又作为嘉宾,参加了德国著名电视主持人迪沃累克主持的一个脱口秀节目。于是德国观众都认识了这名戴着大框架眼镜、说话有条不紊又颇富幽默感的老人。

在她攻读硕士期间,她并未忘记时不时忙里偷闲回家操持家务,并尽量抽空陪伴丈夫进餐。同学们惊奇地发现,她竟然做到了学习、家庭两不误。

玛克司夫人在晚年尚且保持不断学习的习惯,而且取得了不菲的成绩,对于我们每一个年轻人来说,就更该养成终生学习的习惯。“活到老,学到老”,这是一个人高质量生命的表现,也是成功的砝码之一。

许多人不能成功的原因不在于不懂学习,而在于缺乏终生学习的精神。如果一个人能把学习放在一生的重要位置上,而且有着勤奋不辍的终身学习精神,便可从中感受到精神的满足。灵魂得以升华,生命也会因此而大放异彩。许多坚持终生学习的人之所以能够一直不辍的原因就在于他们体会到了终生学习终生受益的好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