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一生三用
32289300000012

第12章 增强你的学习消化功能

书本上的知识是前人在探索世界后所得出的直接经验的理论总结,但对于你来说则是一种间接的经验,学习和继承前人的成果,不仅有利于科学技术的广泛传播和进步,而且有利于培养和提高我们的能力素质。

然而,要想学好书本知识,并把书本知识转化为自己的知识,必须增强你的消化吸收功能。

在学习时,应克服只重视理论知识,不重视实际运用的现象。

在这方面有一个非常耐人寻味的事例:

有兄弟两人十分巧合地在同一所大学里学习市场营销,并在毕业后分到了同一家公司工作。

一年以后,公司的主管提拔哥哥当了营销主管,弟弟感到很委屈,觉得自己比哥哥守纪尽力,在读书时也比哥哥成绩好,而公司的主管却提拔了哥哥没有提拔自己,可能是因为自己没有和领导搞好关系。

弟弟的这些想法被公司的主管全看在眼里,公司的主管不动声色地在一天上午把弟弟叫到了办公室,叫他到公司主管指定的一家市场去调查一下白菜的行情,然后回来向他报告。

弟弟到市场以后,看到市场上只有两家卖鸡蛋的,就回来对公司的主管报告说:市场上没有卖白菜的,只有两个卖鸡蛋的,所以无法了解白菜的行情。

公司主管听后让弟弟坐下,又叫来了哥哥,并指派了同样的任务。

哥哥走后,公司主管对弟弟说,你看看你哥哥是怎么做的。

过了一会儿,哥哥向公司主管报告说:“卖白菜的已全都走了,经向其他人打听,今天的白菜每千克是0.3元,销路很好;现在市场上只有两个卖鸡蛋的,价格为每千克2元。据卖货人讲,近期鸡蛋的货源非常充足,如果想大量购买价格还可以降低。如果您想要进一步的资料,我可以把卖鸡蛋的人找来。”还未等经理讲话,弟弟就已羞愧地离去了。

你如果不能把学到的知识加工整合,变成自己的东西,你永远都不可能学到真正的知识。

由于客观世界是发展变化的,所以书本知识也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地进行丰富和完善、吸收和消化。

这是人类进步的一种形式。

牛顿在对自然界进行长期观察的基础上,发现了支配自然界的三大定律,并为经典物理学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但是,人们对自然界的认识并未到此止步,随着研究范围的转变,人们惊讶地发现牛顿定律竟然失灵了,经过科学家们的不断探索,最后爱因斯坦认识并掌握了微观高速世界的运动规律。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人们将会发现更多的新规律,这种不满足现状,不迷信书本的精神,才使人类的认识逐步深化。

随着科技的不断深入,认识的不断提高,书本知识的不断发展,要求你读书而不迷信书,要用批判的眼光审视前人的直接经验,并在继承前人成果的基础上推陈出新。专业知识的掌握要靠相应的职业技能来体现,职业技能只能靠锻炼获得。强调职业技能,古已有之,俗话说的好“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就是指各行业都有技能出类拔萃者。古人曾在《卖油翁》中记述了卖油老人不用漏斗就可倒油的绝技。现代北京市百货大楼糖果柜的售货员张秉贵,不用称就可以抓出顾客所要的数目等等。

目前高等教育的缺陷之一,就是学子的职业技能在实际运用中显得水平低下,在参加工作后,与工作的实际要求差距较大。

例如:一些师范毕业生,在大学期间一直被老师认为是“高材生”的学子,在真正走上讲台后,语句表达不清,字写得歪歪扭扭,50分钟的课他用20分钟就全讲完了,不但听课的人听不懂,他本人也是“茶壶里装饺子,肚里有,嘴里倒不出来”。

因此,必须加快教育体制的改革,强化学生的技能培训,提高学生运用专业知识的能力,使其能适应社会的不断发展和未来职业的需要。鲁迅曾经说过:“专读书也有弊病,所以必须和社会接触,使所读的书活起来。”

比如,城市里的人到了农村以后,很多人都分辨不清麦苗与韭菜,之所以会产生这种情况,原因就在于城市里的人没有感性上的认识。而农村里的人则因为接触的多了,就能分辨得一清二楚。

14岁就到煤矿做工的斯蒂芬逊在煤矿中从事的工作是擦拭矿上抽水的水泵。后来,他当上了煤矿的保管员,使他有机会接触到了更多的机器。他感到,当时落后的运输工具不能适应正在迅速发展的煤矿业,于是他就想发明一种“强有力的运输工具”。他8岁时就开始给人家放牛,因此失去了读书的机会,尽管他对机器十分熟悉,但是,有好多问题他都无法上升到理论上进行解释。于是,他下决心努力学习文化。为了更好地进行蒸汽机的研究,他步行了1500多里来到了蒸汽机发明者瓦特的家乡做了长达一年多的工,他在工作之余,就对蒸汽机构造的原理进行钻研,并运用自己所学知识,开始进行“强有力的运输工具”的发明。经过一番呕心沥血的钻研终于在1814年造出了第一台蒸汽机车。但是试车却失败了,他受到了诽谤和责难。但他并没有因此而灰心,并于1825年9月27日在英国斯多克敦至达林敦的铁路上,对世界上第一台客货运蒸汽机车“旅行号”进行了成功的试车。人们热烈地庆贺火车的诞生。1829年10月他驾驶着新制的“火箭号”参加了在利物浦附近举行的一次火车功率大赛,并获取了胜利。

如果,斯蒂芬逊只有实践,却没有书本知识,是不能发明出火车的;但是,学到了书本知识,却不能与实际相联系,也无意于解决运输上的难题,火车也不会在他的研究中诞生。只有同实际社会进行接触地读书,才能促进生产力发展,才能为社会创造财富。

为了使所读之书活起来,就要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养成勇于破疑、大胆质疑的品格。

技术上的革新,科学上的突破,都是从“疑”开始的。由于看到了教堂天花板上摇曳着的灯,伽利略产生了疑问,他经过一番仔细的观察与研究,发现了摆锤等时性的定律。那些对“常识”,甚至是写在书上的“知识”,勇于探求的人,才会产生有用的疑问。

由此可见,“怀疑并不是缺点”,但是“总是疑,却并不下任何断语,才是缺点”。提出疑问之后,进而深入研究,并有所发现,有所创造,才是最可贵的。

科学上的进步,技术上的革新,就是一个不断提出疑问,解决疑问的过程,即一个从无疑到有疑,从有疑到释疑的过程,你的事业生涯也是如此。

想要打开真理的大门,必须读书而又不迷信书。反之,抱残守缺,拘泥于书本,就不会有什么创见。

东汉著名学者王充“好博览而不守章句”,也就是说他不但博览群书,而且敢于疑古惑经,才能写出“铨轻重之言,立真伪之乎”的《论衡》。

多年来一直困惑着人类的大难题之一,“百慕大三角之谜”。在那里,有很多飞机、船舰进入以后,便一去不复返,无影无踪,销声匿迹了。据有关方面的统计,在过去短短的13年中,就有200多艘船舰、100多架飞机被“魔鬼三角区”所吞噬。这种发生在“卫星上天”、“飞船登月”科学技术极其发达的今天的怪事,像“谜”一样久久地难以解开,以至于各种猜测,各种主观的臆断,乃至于荒诞不经之谈,接踵而来,众说纷纭。但是,经过科学家们长期的努力,最后终于揭开了这个谜。

美国东南沿海西大西洋海域的一个急流交汇的漩涡区就是“百慕大三角区”所在的位置,科学家们针对这个情况先对漩涡进行了研究。科学家们在一只盆中盛满了水,然后对其进行搅动,让水涌起漩涡,再用特殊的强光,以60至75度角射入漩涡中。奇迹出现了,悬在澡盆上的一张薄纸霎时就燃烧了起来。说起来道理很简单,凹面镜聚焦点能够使物质燃烧。同样道理,漩涡所形成的凹面水域聚焦点也能使物质燃烧,人们首次发现这个道理。在此基础之上,科学家们进一步发现,当漩涡的直径达一千米时,太阳光的入射角为60至75度时,所形成的聚焦点直径可达一米多,焦点温度达上万度。

而“百慕大三角区”的漩涡直径多数都在200公里,甚至是上千公里,这些漩涡有的维持长达60多天,由于它们在阳光入射角60至75度时,形成的聚焦点的直径可达几百米乃至上千米,所以它的温度足以使飞机、船舰在顷刻间熔化,即使是稍稍靠近也能焚烧或爆炸。

而且,这些漩涡形成的巨大凹面镜,在夜晚时仍能将月光、星光聚集在一起,使磁场受到扰动,使船舰的仪表失灵以至使船舰失踪。

“百慕大三角之谜”被人们揭开了,它是科学家们在实际实验的努力中揭晓的,揭晓以后的答案被记载到了书中,我们可以通过读书获得这个知识。

因此,在书本中学到的知识是有限的,实际生活中蕴藏着太多的秘密。只有把书本知识学好,并在此基础上消化吸收才能解决实际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