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实用口才学
32284500000018

第18章 客体的条件

一、客体素质对接受的影响

(一)影响的必然性

对发送者的发送,并非任何接受者在任何情况下都能接受和恰当接受。由于接受者自身素质的不同,对于相同的发送,有的会认为好;有的会认为坏;有的会认为不好也不坏;有的没能力认为;有的干脆闭目塞听,不予认为;还有的则从自己的角度,按自己的思维去认为。这就出现了多种不同的接受反应。这些不同的反应,从根本上来说,就在于接受者不同的素质条件所造成的影响。

有时,对同一发送,在这个时间、环境,接受者会接受,可换了一个时间、环境,接受者就会不接受。所谓出尔反尔、朝三暮四者即是。还有的则是:口头接受,心里不接受;当面接受,背后不接受;私下接受,公开不接受,等等。这都是受其素质影响的反应。

(二)影响的基本因素

1.年龄

不同的年龄段,由于其人生体验的多少和社会阅历的深浅,因而存在不同的接受心理,有着不同的接受需求。

幼儿不涉人世,对一切事物都很好奇。其有接受的欲望,但无辨别是非的能力,不能对接受加以选择,他所接受的,只能是极通俗的、极平常的,且对形象性、生动性感兴趣。

少年初涉人世,多少有了一些社会知识和辨别是非的能力,对接受大体有所选择,侧重于教导性、灌输性的发送。求知欲强,喜欢询问、追问自己不了解或了解不多的世事,对通俗易懂、形象生动的世事感兴趣,最易接受自己尊敬的发送者(如老师)的发送。

青年已涉人世,掌握了基本的社会知识,有辨别是非的能力,爱独立思考。对接受多有选择,侧重于启发性、关怀性的发送。由于血气方刚,对反感的发送往往予以明确排斥,有时甚至不计后果。对新事物、新知识兴趣浓烈;关心恋爱、婚姻、理想、前途;富于紧迫感、使命感;喜欢探讨、辩论;对自己崇拜的偶像的发送,易于接受。

中年涉世较深,有丰富的社会知识,辨别是非的能力较强,绝不盲从。对接受选择性很大,侧重于征询性、说理性的发送。对事业、家庭、子女、经济等话题感兴趣。关心国事,注重社会新闻。喜欢空暇时与家人、好友就所关心的问题进行闲聊。对反感的发送,一般都不明以排斥,要么深藏不露,要么委婉拒绝。

老年涉世很深,社会知识相当丰富,很能辨别是非。对接受有很大选择性,侧重于尊重性、请教性的发送。关心晚年生活,对闲情逸致的话题感兴趣,如健康、长寿、饮食、垂钓、书画、花草等。对反感的发送往往无所谓,很少予以计较。

以上只是一个大体的划分,其接受不可能整齐划一。同一个年龄段,有着相当长的时间界限。比如青年,一般指16岁至36岁,相距20年;16岁的与36岁的,可以隔一代了,在接受上就很有差别。

2.文化

文化程度有高低之分,这使得接受者会因此产生接受能力强弱的差别。文化程度高,知识面相应较广,对发送者在发送中所涉及的知识性内容就容易理解。即使发送内容带有某些较强的专业性,一时理解不了,也可以通过看书学习予以弥补。反之,文化程度低的,一般就只能接受与日常生活、工作相关的常识性内容,超过这个范围而涉及其他知识性的内容,就很难接受了。

文化程度高的接受者在接受时除理解能力较强外,还要求发送者的发送在内容上的准确和形式上的完美;对词不达意、语无伦次、语法有误、发音不准、低级庸俗等,都会产生反感。文化程度低的接受者则不然,只要听得懂就行,不会去计较什么语法、语音之类。

3.职业

接受者从事的职业不同,接受的需求也不同。所谓对什么人说什么话,在很大程度上是针对接受者从事的职业而言的。从事什么职业,他就具备什么职业的基本知识,对关系到其职业的话题就会感兴趣。

随着社会的进步,职业划分越来越细,人的社会分工也越来越细,专业化已成为人们的追求。在同一个职业内,就存在着许多不同的专业分工。如农民,有的是西瓜大王,有的是植棉能手,有的是水稻行家。都是大学教师,又都是中文系的教师,有的擅长古代汉语,有的擅长现代汉语,有的擅长外国文学,有的则是写作高手。因此,职业只能是一个大的框架,其中仍然存在独特的接受需求。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美国总统、三军总司令罗斯福由于是海军出身,言必称海军,对陆军谈论甚少。而陆军参谋长马歇尔偏偏喜欢听有关陆军的话题。为此,马歇尔对总统颇为不满。在一次会议上,一向表情严峻的马歇尔突然换上一副笑脸对总统说:“总统先生,希望您不要一提海军就是‘我们’,一说陆军就是‘他们’,行吗?”总统盯着马歇尔看了一阵,咧嘴笑了。他意识到自己忽略了马歇尔这位接受者职业的独特需求。在以后的言谈中,罗斯福不仅注意到了陆军,而且还注意到了空军。

4.性格

性格是一个人在个体生活过程中所形成的,对现实稳固的态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习惯了的行为方式方面的个性心理特征。每个人都有自己不同于他人的性格。如开朗、活泼、拘谨、沉静、外露、内向、骄矜、自傲、泼辣、躁急、诚实、正直、虚伪、乖戾、温柔、礼貌、粗野、冲动、镇定、果敢、鲁莽、怯懦等等。性格不同,接受也不同。开朗、活泼、外露、躁急的接受者,对直接、干脆、明快、坦诚的发送感兴趣,易于接受,讨厌、排斥那种吞吞吐吐、露尾藏头、矫揉造作、慢条斯理、绕山绕水的发送。而与之相反,性格沉静、拘谨、内向、乖戾者,则对别人舒缓、婉曲、转弯、抹角、柔和、音低的发送感兴趣,易于接受。《红楼梦》中的王熙凤和林黛玉,就是这两种性格的接受者的典型。第六十七回正好是此二人不同性格不同接受的比照:

性格开朗、泼辣、外露、躁急的王熙凤侦知丈夫贾琏在外偷娶了尤二姐,气得七窍生烟。她将贾琏的贴身仆人兴儿叫来,忍住气对他说:“你只实说罢!”兴儿早吓软了,不觉跪下,不住磕头,张口结舌说不出话来。王熙凤又说:“你要实说了,我还饶你;再有一字虚言,你先摸摸你腔子上几个脑袋瓜子!”兴儿仍旧吞吞吐吐,藏头露尾。王熙凤听了,一腔火都发作起来,喝令:“打嘴巴!”待兴儿自己左右开弓打了自己十几个嘴巴后,王熙凤喝声“站住”,厉声问道:“你二爷在外头娶了什么新奶奶旧奶奶的事,你大概不知道啊?”兴儿这才交代。但又绕山绕水,迂回曲折,听得王熙凤心急火燎,不断催促道:“你好生给我往下说”、“怎么样了快说”、“还有什么瞒着我的?”硬让兴儿竹筒倒豆子,一股脑儿全部抖搂出来。

性格沉静、拘谨、内向、乖戾、孤僻的林黛玉,在薛蟠从江南带回两箱小玩意儿,宝钗拿来分送给她一些后,她见是家乡之物,反自触物伤情,泪流满面。这时宝玉来访,见桌上之物,直言道:“哪里来的这些东西,不是妹妹要开杂货铺啊?”不想黛玉竟不理睬。紫鹃解释道:“二爷还提东西呢。因宝姑娘送了些东西来,姑娘一看就伤起心来了。我正在这里劝解,恰好二爷来的很巧,替我们劝劝。”宝玉熟知黛玉的性格,明知是什么缘故,却不直劝,绕道迂回,婉曲地说:“你们姑娘的缘故想来不为别的,必是宝姑娘送来的东西少,所以生气伤心。妹妹,你放心,等我明年叫人往江南去,与你多多的带两船来,省得你淌眼抹泪的。”黛玉这才开口说话。

5.心境

一个人不管他是什么年龄、文化、职业、性格,其内心境况都不是固定不变的。其受各种外在的、内在的因素的影响,在一定的时间和环境存在着一定的心境。对什么感兴趣、需要什么和对什么不感兴趣、排斥什么,这与其心境有直接关系。

清朝的皇储不是按历朝立嫡以长的规矩,而是由皇帝在所有儿子中任意选择一人,密书其名藏于正大光明殿。道光皇帝有子多人,他性尚仁爱、慈和,又力戒诸子团结友爱,立谁为储,一直未定。但他最钟爱的是六子奕?,打算立其为储。一日,他命诸皇子随他赴南苑狩猎。四子奕行前去老师杜受田处告辞,杜对其附耳一番。进了围场,诸皇子争先驱逐,都想在父皇面前显一显身手。唯独四子一人呆呆坐着不动。猎毕,入报道光帝请赏,诸皇子均有所获,以六子最多,得意无比,见四子两手空空,一无所获,道光帝不禁发怒:“你去驰猎一镇日,为何一物没有!”四子说:“子臣虽是不肖,若驰猎一日,当不至一物没有。但时当春和,鸟兽方在孕育,子臣不忍伤害生命,致干天和。且很不愿就一日弓马,与诸弟争胜而伤友爱。”道光帝听此,不觉转怒为喜:“好!好!看汝不出有这么大度,将来可以君人。我方放心得下哩。”于是遂密书四子奕之名,缄藏金匣。后来,奕得继大统,是为咸丰皇帝。奕凭一句话就争得了本来不属于他的皇位,原因就在于这句话正是道光帝心境的需要。道光帝的心境,被奕的老师杜受田把握住了,他密嘱弟子以吻合道光心境的话语打动之,奕当然会被很好地接受。

6.阅世

阅世有深有浅。深浅之分,不是以年龄、文化、职业等来衡量的。一个人哪怕他年龄再大、文化程度再高,倘若他不经历世事,成天将自己关在屋里,不与社会接触,不问外面的风风雨雨,一旦作为接受者跨入社会,他对别人的发送就难以接受。相反,一个年龄并不大、文化程度也不高的人,倘若他一直奔波于社会,走南闯北,缘结八方,熟谙人情世故,那么他作为接受者立足于社会,就善于接受别人的发送。所谓少年老成,正是如此。

《史记》中有一个“甘罗十二为上卿”的故事:甘罗年仅12岁就被秦王封为上卿,因为他表现了突出的言语交际才能。张唐不肯相燕,连丞相吕不韦也劝说无效。可甘罗自告奋勇,与张唐一番对话,便将其说服。并且,甘罗还以几句话就使秦国得到了赵国的五座城池。甘罗的这种才能并非天生,而在其阅世之深。他人虽小,可平时十分关心时事政治、社会生活,积极参与社会活动,注意锻炼自己,造就了良好的素质。其投入言语交际,当然也就应付自如了。

二、客体的接受态势

(一)接受态势的区分

1.认同性

认同就是承认、赞同。这种心态的接受者认为,发送者的发送是符合自己的兴趣和需要的。因而表现为注意听、认真听,神色愉悦,情绪舒张,思维随着发送者的发送而活动。即使发送者偶有不慎而显露差错,也会忽略,不予计较。

认同性心态的产生,来自如下方面:

①发送的信息内容满足了接受者求知、学习、排遣、猎奇等的需要;

②发送的形式、技巧使接受者感到悦耳中听;

③发送者是接受者所尊敬、仰慕之人;

④发送者的仪表、姿态对接受者有吸引力;

⑤发送现场的环境、气氛让接受者感到温馨和谐;

⑥接受者自己心情很好。

2.排斥性

不认同并予以抵御谓之排斥。这种心态的接受者认为,发送者的发送不符合自己的需要,或者损害了自己的利益。其表现是:不听或不注意听,自行其是,神色黯淡,情绪低落,思维朝着发送者发送的反方向、侧方向活动。若发送者不慎而致语失,会激起接受者内心更大的不满,甚至发展为讥嘲、反驳。有时还会出现拂袖而去,愤然退场的局面。

排斥性态势的产生,与认同性正好相反。

3.冷漠性

冷漠性是介于认同性与排斥性之间的一种状态。这种心态的接受者认为,发送者的发送与自己的兴趣、需要、利益均无关系,自己用不着去操这个心。其表现是:心不在焉,左顾右盼,冷淡木然,坐立不安。思维自顾按自己的一套运行,对发送者的发送,无论是什么情况,全部置若罔闻,秋风过耳,听之任之。有时干脆打瞌睡,或者溜号,借故离去。

冷漠性态势的产生主要有:

①来自发送者的各个方面既不能吸引接受者,又无关接受者的任何痛痒;

②接受者不情愿地处于被动接受的境地;

③接受者自己心事重重,另有所务。

(二)接受态势的完善

接受态势既然存在着区别,发送者当然不能使接受者都持认同的心态。像教师讲课,要求学生“注意听讲”和领导作报告要求职工“不要讲悄悄话”等情况,也仅仅是发送者的一种主观愿望而已;学生注不注意听讲,职工讲不讲悄悄话,在事实上是难以严格控制的。归根结底还是在于接受者自身接受心态的状况。接受者既然已经处于接受的位置,就应当努力完善接受的心态,使自己与发送者共同构成的言语交际活动得以完成,达到彼此沟通、交流的目的。

完善接受态势,主要是就持排斥性和冷漠性心态的接受者而言的。

1.排斥性态势的完善

作为接受者,当然允许对发送者的发送不予认同。但是,既然自己是以接受者的身份参与言语交际活动的,就应当克制自己的排斥性,使心态稳定在一个可以容许发送者发送的情势。克制的措施有:

①耐心倾听。对发送者的发送,自己无论多么反感,也应豁达大度些,耐着性子听其讲完。只有听其讲完了,你才能真正明白就里,才能决定自己应当采取什么对策。不能别人一开口你就顶、就驳、就压,或者拂袖而去,不听不睬。从尊重人的角度说,最起码也得听人把一个意思讲完。耐心倾听,尤其是倾听不同意见,是人的一种美德。

②讲究礼貌。言语交际是发送者与接受者双方投入的活动,彼此配合才能达到目的。接受者不认同发送者的发送,完全可以通过进一步的沟通来解决。沟通不了,各持己见,也是允许的。犯不着因此出言不逊,翻脸成仇。就是要绝交,古人也有“君子交绝,不出恶声”的训诫。这就是说,持排斥心态的接受者要讲究起码的礼貌。如果是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不喊叫,不喝倒彩,不吹口哨,不起哄,不说笑喧哗,不无理刁难,不拂袖而去。如果是处于半被动接受的地位,只要不是涉及不可告人的机密或隐私,就应不拒绝回答,不故意乱答,不反唇相讥。如果是处于主动接受的地位,就不能人身攻击,不能出语鄙俗,不能故意戏弄,不能无端打岔。

2.冷漠性态势的完善

任何人都不能要求别人的发送都是自己感兴趣的、需要的,以及关涉自己利益的。在言语交际中,接受者对发送者的发送表现出冷淡性,并不奇怪。但是,在你已置身于接受者位置时,这种冷漠性就应加以克制,以促成交际的进行。克制的措施有:

①激发热情。热情是可以有意识地激发起来的,只要多从好处想,多从宽处想,多从远处想,总会对别人的发送产生某种兴趣。对自己最不喜欢、最不感兴趣的发送,不妨先姑妄听之,看是不是可以从中捕捉到一些自己感兴趣的、与自己有利害关系的、对自己有益处的信息。生活中有时会出现“说者无心,听者有意”的情况,说不定说者的发送,还正好是听者所需要的。从这个认识出发,接受者多少都会被激发起积极参与言语交际活动的热情来。

②促进转化。接受者“听”的热情被激起后,就不会停留在原有的情绪底线,必然要向着认同或者排斥的心态方向转化。这时,接受者应当以积极的态度促进这种转化,投入与发送者的沟通交流之中。如果情绪是向着认同方向转化的,可认真思索其发送的内容,或与其共同探讨、完善。如果情绪是向着排斥方向转化的,可提出不同意见,或与其辩论,以明是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