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海归奋斗中关村
32282200000058

第58章 周密计划让奋斗变得有效率

记北京中关奥达生物制药技术有限公司CEO黎志良

黎志良,男,1964年4月出生,广州市人。1981年考取中山大学生物系。1985年毕业后,以优异成绩进入了中山大学和中国疾病控制中心的联合培养项目,师从“中国干扰素之父”、863计划生物领域首席科学家侯云德院士,攻读硕士学位。后在广州白云山制药厂工作。1990年自费赴美国深造。在南加州大学刻苦学习,同时坚持对艾滋病的研究工作。之后凭借自己扎实的专业基础,在罗氏制药等跨国制药企业任职,熟悉了国际制药企业的运作。10年以后,在美国中部的密歇根大学攻读MBA,毕业后在硅谷开办了一家生物医药咨询公司。2006年,在北京中关村生物医药科技园创办了中美奥达生物技术有限公司,实现了为国际生物制药企业新药研发提供外包服务的CMO模式,以创新精神融入国际生物制药产业链,业绩斐然。获得了来自硅谷的风险投资支持,聚集了一流的人才,企业发展呈现无限生机。

初见黎志良,就留下了深刻印象。

这个世界就是这样奇怪。有些人,你总是努力提醒自己记住,可总是记不住。可是有的人,见一面甚至不见面打一次电话,就牢牢记住了。

黎志良是广州人,外形清秀,身量不高,前庭饱满。与人们印象中的广东人所不同的是他讲一口标准和流利的普通话,思维敏锐,想象力丰富,内在的智慧早已把广东人的精明转化成一种让人感到亲切的诚恳。谈话中他的那些与众不同的比喻、例证和生动的故事,总会不经意间强化了自己的话题和观点,让你听一遍就记住了。你很容易就会随他的思路,走进他所叙述的美国历史文化风情中,了解和懂得了他所钟爱的生物制药行业在国际上的发展趋势,理解了目前中国生物制药产业的机会在哪里。

在中关村生物医药产业园,中美奥达也似乎有一种特殊的气质吸引着你:每个人都在静悄悄地忙碌自己的事情,黎志良没有一次被自己的员工所打扰,一切都在按部就班地有序进行着。

过去我们对美国FDA(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始终有一种神秘的感觉,觉得体系繁杂、神秘莫测和高不可攀。而中美奥达所作的就是与FDA密切相关的工作,他们为国际生物制药产业的新药研发提供一流的外包服务,在他们的服务流程里,需要通过委托企业一次报备FDA、一次向FDA报批,取得新药的上市资格与许可。

黎志良赶上了一个适合的产业发展机会。郎咸平在他的关于“6 1”产业链的论述里,强调了跨国企业对整个产业链的垄断性经营。而近些年发展的实际情况表明,许多跨国公司为了在投入和产出中获得利益的最大化,或者说在利益的驱动下,已经更多地依赖专业化的外包服务,自己的主要精力,放在了对最新的核心技术的严密控制和对外包服务合作伙伴的选择上。换句话说,在确保核心技术领先于对手若干年基础上,通过对外包服务合作伙伴的选择控制整个产业链并按照自己希望的方向发展。这是一个全新的机会。黎志良的中美奥达,不仅为国际级制药企业新药研发提供完整的系列服务,而且在服务方式和服务的覆盖程度上作了积极的探索和创新,确立了自己的行业地位。点击互联网的搜索引擎,你就会发现中美奥达已经跻身中国生物制药新锐企业的行列。

美国次贷危机以后,全世界都在反思。中国的产业结构调整到底是陷入了僵局还是迎来了机遇?黎志良所从事的一切都具有试验意义。黎志良是一个骨子里充满广州人创业激情的学子,浓厚的中国情结让他先人一步抓住了回国创业的机会。中国经历了30年的发展,除了积累了较雄厚的国家物质基础,可以集中财力去把握重大发展机会,解决突发难题外,更重要的是积累了一大批有扎实专业基础的人才。在黎志良的眼里,创业机遇并没有那么复杂和难以捕捉,只需要你准确地把握历史给予你的机会,把这些需要工作、热爱工作的人才好好用起来。黎志良说,留住人才,待遇就不能太低,至少要让他们经过若干年奋斗,在中国可以买得起房、买得起车。

如果和黎志良交谈,你不会对中国的未来忧心忡忡。差距自然还很大,但是机会也多多。换一种思路看发展,你会获得一片广阔天地。

广州,中国近代史上一个富有魅力的地方。

1840年前后,当英国等西方国家完成了工业革命,开始用坚船利炮敲打封闭中国的大门,强力扩展自己的市场版图的时候,鸦片贸易给中国带来巨大灾难。然而从另一个角度看,广州也率先接受了国际商品市场的涤荡。

所以黎志良说,广州人骨子里具有商品意识和创业精神。

作为一个学子,黎志良成绩一直很优秀,所以在恢复高考后的第五个年头,就考上了中山大学生物系。毕业以后,他以优异成绩进入了中山大学和中国疾病控制中心的联合培养项目,成为侯云德院士的研究生。侯云德院士在国内知名度很高,特别是在生物医药领域享有很高的声誉,被冠以“中国干扰素之父”的美誉,长期担任国家863计划生物领域首席科学家等职务。2003年的非典,侯云德更是让国人所认识。黎志良的勤奋和聪颖,深得侯云德赏识。这段学习经历,让黎志良在生物医药领域的产业探索获得了广泛而扎实的专业基础。完成硕士学位以后,黎志良在广州白云山制药厂工作了一段时间。1990年,在侯云德的推荐下,黎志良获得了赴美国学习深造的机会。

当年,黎志良的父亲给了他18000元还上了培养费,去美国的时候他只带了400美元。就是靠着最初的这一笔钱,黎志良在美国拼搏奋斗了13年的时间。

黎志良坦言,广州人的不甘寂寞、乐于自我奋斗的精神对他的人生影响很大。

在美国,黎志良没有像其他留学生一样追随潮流,把获得PHD作为终极目标。首先,他认为自己是一个地道的中国人、一个地道的广州人,对祖国和家乡有一种天然的与生俱来的难以割舍的情结,所以1989年前后特殊的政治背景对他而言没有激起更多的浮躁:其次,他认为自己骨子里有广州人的奋斗传统,他的奋斗显得更加有计划和更加从容。

他没有像多数中国学生一样急于获得学位,而是对一种崭新的文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结合打牢英文基础,黎志良首先进入了南加州大学学习语言文学,通过语言学习,了解美国的文化和历史,了解美国的法律制度。他认为,要融人美国的主流社会,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和管理文化,必须从根子上开始。为此,他还不惜选择最贴近社会的语言夜校,与形形色色的美国人聚在一起进行交流,甚至还选读过美国好莱坞的编剧课程。

他绝对不会满足于一般性的英语交流,而是要通过语言学习深入认识美国社会,不仅要学习交流技巧,还要熟知商业文书的撰写,甚至是通过英文写作来表达思想的技巧。因为他始终明白,自己的最终目标是要创业,是要释放自己血液里的激情。所以,他表现出与众不同的一面,钻进图书馆,研读连美国人都望而生畏的“古文”??莎士比亚原著。他体会了英语源头的语言形态带给自己的快乐。他了解了美国宪法,他理解了为什么美国民众里会有“带枪的文化”。与此同时,他在那段时间里,一直坚持对艾滋病的研究工作。

在罗氏制药,他从实验员干起,兢兢业业,一直做到病毒诊断方面的技术骨干。

黎志良认为,人首先要搞清楚自己的人生要什么,自己现在在做什么?就说学习语言吧,中国许多搞科学的人发展到了一定的程度就不能继续往上走,首先取决于对语言不能做到精通,不能创造性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决定和理想:语言不精就没办法做到学习市场经济的精髓和企业运作中所需要的心领神会的精妙,就不能认同先进的管理文化。所以许多中国留学生难以跨越年薪10万美元的要命的坎。作为一个准备创业成就大事的人,就更不能满足和留恋于眼前的学位、打工岗位,因为这不是目的,路还很长。

在工作一段时间后,也就是黎志良来到美国的第9个年头,他决定去实现自己创业前的一个重要准备步骤,取得MBA学位。经过考试,他的成绩理想,至少有三所在美国位列前十名的商学院录取他,包括著名的伯克利大学、美国著名的“常青藤”学府之一的康奈尔等。黎志良风趣地说,美国的东海岸比如纽约,让人躁动不安:西海岸比如旧金山,让人觉得像吴侬软语,舒适而平静:而美国的中部才代表了地道的美国精神。他选择了密歇根大学。

之后的硅谷创业和选择回国创业,在黎志良看来都是计划中的调整。因为走出密歇根的黎志良,看到了美国经济的不景气,创业计划提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