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海归奋斗中关村
32282200000213

第213章 决策果断

和很多民营企业一样,友通的成长也非一帆风顺,其间有过阳光灿烂的暖春,也有冰封雪冻的寒冬。

2004年,一向走高端路线的友通在转战低端市场的过程中遭遇了滑铁卢。

在此之前的1999年,友通自主研发出了中国第一台数字化X线摄影系统(DR-Digital Radiography System),它的基本工作原理,是将医用X射线机产生的X射线穿过人体后投射到平板X线探测器上直接获得图像信号,然后应用数字图像处理技术将完成图像的采集、处理、传输并显示在计算机显示器上,从而产生供医务人员观察人体脏器组织结构的数字化X射线图像,最终达到诊断的目的。

这套系统随后在广州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钟南山院士所在的医院)进行临床试用,当年的产品验证是由钟南山院士和刘玉清院士主持的。这一成就填补了国内空白。世界第一大医疗装备公司美国通用(GE)在中国的第一台DR系统在6个月之后才在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装机。这是中国医疗装备公司第一次在创新产品领域首次领先于跨国公司在中国市场投放市场,并改变了市场的游戏规则。

经过两年的市场推广,在2002年友通驶入了快车道。继广州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之后,解放军301医院、北大第一医院、上海中山医院、上海东方肝胆医院、广东省人民医院、中山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第四军医大西京医院等国内一流医院陆续成为友通的用户。

当时一台数字X线成像系统售价超过200万元人民币,最好的一年,友通销售了30套,创下6000多万元的销售额,这对于一个只有40多人的公司来说已经相当不错了,即使是GE公司当年的销售也就这个数。

应该说从一开始就制定的高端路线走得非常顺畅。当高端医院布局完之后,和竞争对手一样,友通也将目标瞄准了二级医院。但X线摄影系统在二级医院有个逐步替代过程,它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就淘汰以前的设备,更关键的是200多万元的系统对绝大多数二级医院来说还是比较大的一笔投资。

也许是高处不胜寒,走惯了高端医院的友通很快发现,这块市场完全是异样的世界,许多二级医院只认品牌不认技术,即使在国内50~60家一流大医院已经使用了友通产品的情况下,他们还是不能接受国内品牌。的确,在2004年,友通只是一个成立不到8年的公司,在品牌方面是无法与通用、西门子、飞利浦这些上百年的品牌相比的。

DR作为大型医疗设备,在销售模式上,要完全打破原有的高端直销模式,转而采用经销商的模式和分期付款方式,对以技术见长而公司整体营运规模偏小的友通,无疑是难以承受的。“通常医院购买设备是先支付20%左右,其余部分需要分2?3年时间付清,这就会给公司造成巨大的应收账款。我们必须承认那时的友通科技依然是一个资本金只有几千万元的小公司,员工才70多人,而应收账款最高的时候也达到几千万元,这意味着公司将负债经营。”很多同行都坚持那样做,但邹鲁民认为,“那样做只有死路一条。”后来,国内同行纷纷倒下的事实印证了邹鲁民的判断。

如果不能迅速从热水里跳出来,等待你的就只有在温水里慢慢死去。虽然邹鲁民早有进军国际市场的打算,但是在2005年就开始转为以国际市场为主,却是有几分无奈。在邹鲁民的率领下,友通公司及时调整了作战目标,开始大规模转战海外。

在跑遍了整个欧洲、美国后,邹鲁民得出结论:2005年DR市场在欧美也是刚刚开始,而且即将进入大规模的转折期。

知己知彼,才能百战不殆。2005年的时候,欧洲90%的X线行业的中小企业才刚刚开始向数字化转换,而这些厂商完全没有数字X线成像产品的开发能力,尤其是缺乏软件能力,而市场上的数字X线成像软件厂商又只有软件,没有系统生产能力。而友通却是世界上少数掌握了从软件到硬件的全面技术的DR系统制造商,在技术方面有着明显的优势。

认准了方向就坚持,看准了时机就赶快行动,这是邹鲁民的行事风格。在2005年,公司调整了国内的8个销售办事处,将精力集中在海外市场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