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儿童心理发育特征
□感知发育特征
感知,即感知觉,具体来说就是用眼睛看、用耳朵听、用鼻子闻、用手摸。感觉是对物体的个别属性的反映,知觉是对整个物体的认知。不同的年龄有不同的感觉和知觉。
新生儿的视、听、嗅、味、触觉等已有初步形成,并有许多原始性动物反射,如吸吮等,有些简单的感知。出生3个月左右就开始选择人。半岁时能用特别的微笑、发声和哭闹来表示自己对母亲的依恋。1岁时开始出现了知觉。幼儿时期对外界的理解主要取决于主体的情绪状态。他们对形与色的感知有所分化,对形状与大小的辨别相当正确,而对线的判断则较晚;能准确区别红、黄、蓝、绿等基本颜色;皮肤能辨别物体的软、硬、冷、热等特性;能够把同样颜色或同样图形的积木聚集在一起。空间知觉和时间知觉初步发展起来。3岁能辨上下:4岁辨前后;5岁辨自身左右。4~5岁时已有早上、晚上、今天、明天、昨天的时间概念:5—6岁时能区别前天、后天、大后天。
童年期和青春初期儿童的感知进一步发展,进一步成熟,观察能力进一步增强,他们可以对周围的人和事提出异议,但常常是带有感情、表情去把握对象。由于感知对象的局部和全体不统一,他们很难把局部作为全体中的一部分去感知,往往凭直觉,综合、分析力较差。此时正是孩子世界观、人生观形成时期,正确地认识感知对象,正确地评价感知对象,对孩子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有重要意义。教师和家长要注意培养孩子的观察能力,正确认识和评价周围客体,让孩子从小能辨别真善美,不要让孩子形成错觉。
□语言发育特征
对孩子来讲,语言首先是智力发育的重要标志。一个大脑发育不全的病儿往往都有语言障碍。语言按其表现形式分为口头语言和书面(文字)语言两种。一般从出生至学龄前期是口头语言的发展阶段,学龄期才开始书面语言。口头语言阶段又分为3个小阶段,即婴儿期为语言发育的准备阶段;幼儿期为语言初步发生阶段;学龄前期是熟练把握语言阶段。
一般来说,孩子一出生就具备一整套完整的发声器官,包括喉、声带、舌、口腔、唇。
孩子出生时的第一声啼哭即开始了发声,这就是语言的开始。1岁左右开始会说各种有意义的单词,如“吃”、“不”、“怕”等。大多数孩子能够在幼年至学龄前期自由地掌握和运用许多单字、词汇和语句。正常发育的4岁儿童已经能使用1500个字,5岁时使用3000~4000个字。
语言的发展不仅仅是由孩子理解和运用词汇及语句数量决定的,许多方面取决于其内容和性质。2~3岁时基本上是使用名词,随后逐渐地出现了动词、形容词、代词等03岁的孩子已经开始使用语句了,5~6岁时就应该使用复杂的句子了。对字词义的解释和对图片的解释方面,孩子也是逐步发展的。3—5岁的孩子能确定物体的用途,如房子——能住、玩具——能玩等;6—8.
岁的儿童大多能通过物体特征或用途来解释词的意义,如说“扇子——是用来扇风的”。以后对词义的解释则更具体、更概念化。
学龄儿童开始了系统的语言、文字训练,加上朗读的训练,开始了从具体形象思维到抽象逻辑思维的过渡,这使得语言更加社会化,表达能力更加完善。语言发育对能力发展的影响极为显著,它提高了儿童了解外部世界的能力,对思维、记忆、推理的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
□注意力发育特征
注意,是人的神经系统对客观刺激引起的一种反应。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事物的指向和集中。由于这种指向和集中,人才能够清晰地反映现实中的一定的事物。注意有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之分,前者是指没有预定目的,不需要意志努力,自然而然发生的:而后者则是有预定目的,必要时要付出意志努力的注意,如电视里正在上演动画片,有个小学生想看,却没做完作业,只好打消念头,专心做作业。
婴儿时期以无意注意为主,小学低年级的学生无意注意仍然占优势。随着年龄增长、活动范围扩大、内容增多,动作语言功能逐渐成熟,越来越多地出现了有意注意,但幼儿时期稳定性差,注意力容易分散、转移,5~6岁后才能较好地控制自己的注意力,但集中时间约15分钟,7—10岁20分钟,10—12岁25分钟,12岁以后30分钟。善于集中注意力,这对任何一种劳动,尤其是脑力劳动都具有重要意义。孩子在学校能注意昕老师讲课,集中注意力完成各科作业,就能较容易地掌握学习内容,学习起来也比较轻松,学习效果也好,孩子也有较多的时间休息和从事娱乐活动。家长和教师要早期培养孩子注意力。加强注意的目的性,因有意注意时间长了会引起疲劳,使孩子产生恐惧、厌倦情绪,所以要有意识地、合理地运用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尽量激发孩子的兴趣,尽量清除各种干扰,为孩子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这对提高和稳定孩子的注意力是很有益的。
□记忆发育特征
记忆是一个复杂的心理过程,包括识记(大脑中形成暂时联系)、保持(大脑中留下痕迹)和回忆(大脑中痕迹恢复),又可分为再认和重现。再认是指以前感知的事物在眼前重现时能认识;重现则是以前感知的事物虽不在眼前出现,但可在脑中重现,即想起来了。如5~6个月婴儿虽能再认母亲,但直到1岁以后才有重现。婴幼儿时期的记忆特点是时间短,内容少,易记忆带有欢乐、愤怒、恐惧等情绪的事情。以后随着生活内容增多,范围扩大,记忆也越来越广泛、复杂,记忆的时间也越来越长。小儿的记忆以机械记忆为主,且暗示性大,常被人误认为说谎。随着思维、理解、分析能力的发展,才有了有意记忆和逻辑记忆。
儿童的年龄、个性特点、智力发育以及观察力、注意力等都可影响儿童的记忆力。
学龄前儿童的记忆以情绪记忆、形象记忆和运动记忆为主;小学生擅长具体形象记忆;
初中生意义记忆迅速发展,抽象记忆明显提高;高中生的意义记忆进一步发展。记忆也有个体差异,有些孩子记得快,但忘得也快,因为他们的记忆力不稳定;有些孩子背记东西用的时间长,但记得较牢;也有一些孩子,他们既记得快又记得牢;有的机械记忆好,有的具体形象记忆好;有的意义记忆好,有的抽象记忆好;有的短时间记忆好,有的长时间记忆好。
记忆对孩子的健康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能帮助孩子掌握生活中所必需的各种技能。父母要明白自己在培养和发展孩子的记忆力方面的作用,认真观察和研究孩子记忆力形成的特点,使孩子尽量形成快速的稳定的记忆力。
□思维发育特征
思维是人类特有的一种精神活动,是在表象、概念的基础上进行分析、综合、判断、推理等认识活动的过程。儿童的思维方式(或思路)与成年人有很大的不同。婴幼儿的思维特点与客观物体及行动分不开,不能脱离人物和行动来主动思考,如拿着衣服给布娃娃穿衣服时说“宝宝冷了,穿件衣服,省得着凉。”学龄前期儿童则以具体形象思维(直觉思维)为主,凭具体形象引起的联想来进行思维,如学妈妈给自己梳头的形象给布娃娃梳头,学妈妈给自己穿衣的动作给布娃娃穿衣等,但还不能考虑事物间的逻辑关系和进行演绎推理。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的具体形象思维迅速发展,开始出现了抽象的逻辑思维,以后又逐步学会了综合分析、分类、比较、抽象等思维方式,使思维具有目的性、灵活性和判断性,进而发展到独立思考的能力。模仿是人类最直接的学习活动,要允许孩子模仿,让孩子在模仿中学习。此外,要鼓励孩子多提问,遇事多问为什么,家长要不厌其烦地给予正确解答,这样可以激发和提高孩子的思维能力。
想象也是一种思维活动,想象是一种间接概括的思维活动。孩子的知识和经验都比成人贫乏,但他们的想象力却十分丰富。
他们可以通过讲述、画图、写作、唱歌等方式将自己的想象表达出来01—2岁时想象处于萌芽状态,3岁后想象较多些,但仍为片断、零星的,学龄前期想象力有所发展,但以无意想象和再造想象为主,有意想象如创造性想象到学龄后才迅速发展。
□情绪、情感发育特征
情绪是指人活动时产生的兴奋心理状态,是较原始简单的感情,较短暂而外显。
情感则为需要是否满足所产生的内心体验,属较高级复杂的情绪,持续时间长而不甚外显。不同年龄阶段的儿童有各种不同的情感表现。婴幼儿的一切情感表达都是为了自我满足,如渴了、饿了、痛了,他们都会用强烈的哭叫表现出来。学龄前儿童处处表现出肯定的情绪,他们不停地奔跑、笑闹,主要的动机就是为了得到愉快。
孩子的情绪是不稳定的,经常起伏变化,而且常常表现出来,如受到表扬就洋洋得意,受到批评就抑郁不高兴。他们特别易激动,往往由于某件小事而情绪冲动,此时完全不能控制自己,短时间内很难平静下来。到了小学低年级情绪的冲动逐渐减少,情感也比较稳定,他们学会了控制自己的感情,掩盖自己的心情不让它表露出来,如有的为了不想让同学把自己看成是个爱哭的孩子,摔了跤也不哭泣;有的壮着胆子装作不怕打针的样子,为的是不想让同学说自己是胆小鬼。进入中学以后,情感表现更加稳定,不再动辄发怒或沮丧,偶然发火也能较快地平静下来,其兴趣已从自我转向集体,此时一些同性别的、志趣相投的儿童少年常形成小团体,他们把能得到小伙伴的青睐当成一种快乐。这时家长和教师不能硬性拆散他们,要正确地因势利导,把他们引导到认真学习、为集体做好事的正确轨道上,加强人生观和理想教育,培养明辨是非、性格开朗、富于同情心和责任感等良好情感。
□意志发育特征
意志为自觉主动克服困难以完成预期目标的心理过程。出生时小儿无意志可言,随着语言、思维的发展,婴幼儿期开始有意行动或抑制自己时即视为意志的萌芽。年龄渐长,语言思维发展越深入,社会交往越多,在成人的教育和影响下,意志逐步形成和发展。积极的意志主要表现为自觉、坚持、果断和自制能力方面,消极的意志则表现为依赖、顽固和/中动的品性。可通过日常生活、游戏和学习等来培养孩子积极的意志,重视培养孩子的自制能力、责任感、毅力和独立性。
□性格发育特征
性格是指在对人、对事的态度和行为方式上所表现出来的心理特点,性格具有先天性,一旦形成则具有相对稳定性,但在教育影响下可有一定可塑性。良好的性格表现在:有高度的自尊心和自信性;有足够的安全感、勇气、胆量和自我约束能力;有较强的适应性,善于在困难和逆境中生存;坦白、诚实、友好、随和又善于合作。儿童期的性格特征有:活泼开朗、富有同情心、没有主见等。
性格特征在幼儿期开始形成,但很不稳定,有一定自主感,但又离不开对亲人的依赖,故表现为违拗言行与依赖行为相交替现象。学龄前期小儿生活基本能自理,主动性增强,但主动行为失败时易出现失望和内疚。学龄期开始正规学习生活,很重视自己勤奋学习的成就,如不能满足时则容易产生自卑感。青春期体格生长和性发育开始成熟,社交增多,心理适应能力加强但容易波动,在感情问题、人际交往、职业选择、道德评价和人生观等问题上处理不当时易发生性格变化,故家长、教师和社会要关怀爱护和正确引导青少年,使之形成良好的性格。
小儿性格将受着社会、学校、家庭等方;
面的影响,尤其是父母对小儿性格的形成更是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如民主型的父母可培养出独立性强、社交能力强的儿童:经常打骂孩子、管教严厉的父母,会使孩子性格冷酷、缺乏自信;溺爱孩子的父母则使其骄傲、自私、任性,缺乏主动性,依赖性强;教育方式不统一的家庭则使儿童养成两面讨好、投机、左右逢源、说谎话等两面派行为。所以在儿童性格形成过程中,有的学者总结了以下特点:
如果孩子生活在批评的环境中,他就学;
会指责;如果孩子生活在敌意的环境中,他就学会打架;如果孩子生活在嘲笑的环境中,他就会信心不足;如果孩子生活在羞辱的环境中,他就学会内疚;如果孩子生活在忍受的环境中,他就学会忍耐;如果孩子生活在鼓励的环境中,他就学会自信;如果孩子生活在赞扬的环境中,他就学会抬高自己的身价;如果孩子生活在公平的环境中,他就学会正义;如果孩子生活在安全的环境中,他就学会具有信念;如果孩子生活在充满和谐友爱的氛围中,他就学会关怀。
2.儿童心理卫生问题与矫正儿童常见的心理卫生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种:
①情感障碍方面。如恐惧、抑郁、沮丧、猜忌、焦虑、不安全感、强迫观念等。
②行为障碍方面。如自言自语、说谎、逃学、孤僻、残忍、各种顽固性习惯(如吮指、咬手指甲等)。
③异常症状方面。如口吃、缄默症、梦游、夜惊、遗尿、神经性厌食、异食癖等。
□过度焦虑反应
焦虑是指一个人的动机性行为在遇到实际的或臆想的挫折时,所产生的消极不安的情绪体验状态,通常可用“焦急”、“忧虑”、“烦躁”、“恐慌”等术语来描述。儿童的过度焦虑反应指的是有些儿童较一般孩子敏感、多虑、缺乏自信心,因小事而过度焦急、烦躁不安、担心害怕,甚至哭闹不休,但并无精神异常。这些孩子性格顺从、做事负责、守纪律,自制力强、缺乏自信心而有强烈的自尊心。焦虑不安常可引起睡眠障碍、做噩梦、食欲不振等。
医治儿童焦虑反应,前提是要避免和消除各种不良刺激,取得孩子的信任,要细致观察孩子的表现,锻炼和培养孩子的意志,教育孩子正确评价自己,树立自信心。对症状十分严重者可在医生指导下服用小剂量镇静药物予以治疗。
□抑郁症
抑郁是指一种以消沉、低落甚至绝望为主要特征的情绪体验状态。患有抑郁症的儿童对忧伤事件的反应通常超出正常反应的许多倍,更为严重的是,这种低落情绪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不能恢复。在日常生活中,抑郁症儿童总感到一种不可抗拒的压力感,对事情不能作出决定,不能开展行动,他们对任何人、任何事都毫无兴趣,总觉得自己无法胜任学习,自卑严重,甚至认为自己是毫无价值的人。
医治儿童抑郁症以心理治疗为主。父母和教师要做耐心的思想开导,特别要了解孩子产生自卑的原因,教育孩子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对前途充满信心。通过说服教育,大多数患儿可恢复正常。
□神经衰弱症
儿童神经官能症即儿童神经衰弱症。
儿童生活不规律,作息制度经常打乱,精神受刺激或损伤,持续性情绪不良,生活和学习极度紧张,高强度集中注意力,学习环境变动频繁等都可以引起儿童神经系统功能失调,导致神经衰弱症。女孩多于男孩。主要临床表现有:
(1)以兴奋性增高为主。表现为急躁、不耐烦、不能忍受声光刺激。有时好发脾气、好激动,有时出现莫名其妙的恐惧和不安。常常出现头昏、头痛、心跳等症状。
(2)以抑制性增高为主。如情绪不稳、反应迟钝、全身疲乏无力、忧郁、注意力分散、记忆力减退、学习成绩下降、食欲不好等。
上述两种表现可交替出现,但无论哪种都有睡眠障碍,如失眠、不易入睡或易睡多梦。该病起病缓慢,发现和诊断较成人困难,但病程较成人短,预后好。需注意与儿童其他疾病相区别,如甲状腺功能亢进、营养不良、肝炎等。
治疗一般采用综合措施:首先,分析起病原因,解除其疑病和焦虑情感,使患儿在掌握发病规律的前提下,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其次在医生指导下,可选用少量镇静药物,如地西泮(安定)等,对减轻焦虑紧张情绪,改善睡眠障碍有显著疗效。但不宜长期服药,以免产生副作用。另外,要注意帮助孩子合理安排学习和生活起居,加强体育锻炼。
●孤僻与迟钝
孤僻和迟钝是儿童在精神长期紧张的状态下发生的一种心理行为障碍,学龄前与学龄儿童是此症的主体,且男孩较多见,在目前独生子女多的情况下,其发病有所增加。
孤僻和迟钝表现常相互伴行,主要表现有:不合群,对集体活动不感兴趣,对班级荣誉漠不关心;生活在自己的幻想中,表现为两眼无神、呆视前方、表情淡漠、行动迟钝;
从不将内心体验和感受告诉他人。严重时患儿完全不与人交谈,拒绝回答各种问题。
他们又非常敏感,情绪易激动或暴怒。
孤僻行为的原因是心理压力大且持续存在,如父母管教太严,动辄打骂、恐吓,长期心情郁闷;或家庭不和、父母离异、儿童所信赖的人突遭不测,或体质差、大病初愈等。
治疗孤僻行为应首先消除各种精神压力因素,如减轻作业负担和开学压力,纠正家长的不良育儿态度等;必要时可更换环境;引导儿童多参加集体活动,多接触自然,多接触社会,培养多方面的兴趣爱好,鼓励他们多参加体育锻炼和课外活动,让他们在集体生活中逐步摆脱孤僻倾向,合理安排学习生活,创建和善的环境和人际关系,这些对纠正孤僻和迟钝行为是很有益的。
□性格异常与品行障碍
性格异常是指在一个人的性格结构中具有某些特别鲜明的消极的性格特征。儿童性格异常主要有多疑、嫉妒、敏感、抑郁、残酷等。
品行障碍是指儿童沾染了某些严重的品德不良行为,主要包括说谎、偷窃、经常逃学等。
这两类心理问题的医治要注重从心理上解除孩子的负担,消除或避免导致问题的各种诱因,合理教育与引导。
□病态人格
病态人格大多是从童年或少年时期开始发展起来的心理变态,到青春期更为明显。病人具有极端反常的性格和很不稳定的态度,表现出一些与社会不相适应的行为。他们都是以自我为中心,敏感、自私、胆怯等,情感极不稳定,节制力差,急躁、易怒,也有的表现抑郁、悲观,对前途灰心丧气;行动的目的和动机短浅,只顾满足眼前欲望,不考虑后果,容易为偶然的动机或本能所支配。病态人格是在神经系统不健全的基础上,在后天外界不良因素影响下形成的。童年的心理创伤,不合理的教养,家庭、学校、社会环境中不良因素等对病态人格的形成都起着重要作用。
预防是防止病态人格形成的主要措施。
从小应培养儿童的高尚情操和坚强意志。
对已确认为初期病态人格的儿童要进行合理的教育与训练,加强纪律教育,以免造成犯罪。
□遗尿症
正常小儿自2~3岁起已能自控排尿。
儿童遗尿症指的是5岁以上孩子还不能控制排尿,夜间入睡尿床或白天尿湿裤子。遗尿症分功能性和器质性两种,功能性遗尿症多因控制排尿的能力差所致,器质性遗尿症则是由全身性疾病或泌尿系统本身的疾病所致(如糖尿病、泌尿系统感染等),这里所要论述的遗尿症指的是功能性遗尿症。
功能性遗尿症多数由精神因素引起,如婴幼儿时期排尿习惯训练不良或强烈的精神刺激、心理紊乱,如抑郁、多动症、习惯性抽动或其他不良习惯的儿童等常伴有遗尿症,儿童孤僻,缺乏信心,或睡眠深沉等也都可引起遗尿。
遗尿多发生在夜间,偶尔白天午睡或清醒时也可发生。发生频率不一,每周1—2次,或每夜1次甚至1夜几次。健康欠佳、劳累、过度兴奋紧张、情绪波动等可使症状加重;有时自动减轻或消失,又可复发。约半数患儿可于3—4年内发作次数逐渐减少而自愈,也有一部分患儿持续遗尿直至青春期或成人,往往造成严重心理负担,影响情绪、性格和学习。
遗尿症的产生原因是多方面的,因此矫正措施也应该是多种并重:先做泌尿系统医学检查。详细询问病史,做必要的检查,如排除糖尿病、膀胱炎、尿道炎、泌尿系统畸形等。第二要控制饮水,主动排尿。午后应适当控制饮水量,排尿间隔逐渐延长,每次排尿务必排尽,晚饭后不宜进行兴奋活动,睡前排尿,睡熟后应在其经常遗尿时间之前叫醒,使其习惯于醒觉时主动排尿。第三采用药物治疗。可在医生指导下用药物治疗,但药物副作用较大,且效果一般,需慎重使用。
进行必要的心理疏导。遗尿儿童本身心理负担很重,家长绝对不能在小儿发生遗尿时加以责骂、讥讽、处罚等,否则会加重患儿心理负担,加重症状。
□不良习惯性动作
不良习惯性动作是指儿童在不良的环境条件下,或者在精神受到刺激和身体感到不舒服时,总是表现出某些刻板的不良习惯性动作的病态反应。吮手指、咬指甲、啃咬各种物品、眨眼、摇头、挤眉弄眼、肢体抽动等都属此症。多见于学龄前及学龄儿童,男孩较多见。
纠正这些不良习惯需做长期、耐心的努力,如对吮指儿童可给他玩具,或设法引起他对外界环境的兴趣,起到转移注意力的作用。对咬指甲儿童可定期修剪指甲,甚至可戴手套,使他无法再咬。对患儿不要歧视、恐吓和责骂,而要鼓励和启发他们建立信心,与父母及老师配合,及早纠正这些不良习气。
□学习技能发育障碍
儿童学习技能发育障碍是指从发育的早期成熟阶段起,儿童获得学习技能的正常方式受损,这种损害与单纯缺乏学习机会、智力发育迟缓或后天脑伤、疾病并无直接的关系,而是源于认识处理过程的异常,主要由一组障碍所构成:
(1)阅读技能障碍。即儿童阅读理解、单词辨认和朗读都很困难,不能完成阅读作业,阅读中出现省略、替代、歪曲或添加单词、词组现象,不能回忆阅读内容,不能讲出阅读过的大致内容,分辨字符困难,朗读时速度较慢,易出错,含糊不清。
(2)拼字技能障碍。即儿童拼写技能明显受损,拼写能力显著低于同龄儿童,口头和书面拼写单词的能力均受损,不能正确拼写单词,或不能正确书写。
(3)计算技能障碍。即儿童不能掌握基本的加减乘除计算技巧,计算能力显著低于同龄儿童,如不能理解运算的基本概念或数学术语,不能辨认数学符号,难以进行标准的数学运算,不能理解哪些数字与计算的问题有关,不知如何将数字正确排序,如何加入小数点或符号,难以对数学进行空间划分,不能掌握运用乘法口诀表等。
矫治学习技能发育障碍,首先要查明引起障碍的原因所在,然后才能有的放矢地对症下药。
●儿童学习困难症
儿童学习困难症泛指由各种原因引起的学业失败。
虽然引起儿童学习困难症的原因多种多样,但其中约80%的原因属于精神卫生问题。此外还有低能、学习技能发育障碍、注意力缺损等原因。
精神卫生问题形成的原因也分很多种,可能是不良的环境导致了儿童的精神卫生问题,继而出现学习困难;也可能是儿童出现学习困难后,家庭或学校等采取了不适当的管教方式,导致或加重了儿童的精神卫生问题,尤其是容易导致对学习的逆反心理、抑郁情绪、焦虑情绪、说谎、逃学及攻击行为等。
儿童学习困难症的表现也多种各样,以试卷成绩分级,严重学习困难:语文、数学成绩均在60分以下:轻度学习困难;语文、数学平均成绩均在60~70分之间,但常有不及格现象。平素注意力不集中,好动,反应迟钝,理解力差,并且常伴有说谎、逃学、攻击行为及社会适应水平低下等。
通常可通过下列途径防治儿童学习困难症。
(1)对儿童进行有针对性的社会适应能力训练,并注意解决他们在情绪上可能存在的问题。对处于不良的家庭气氛中,家庭内部关系紧张及有管教不当现象家庭中的孩子,更应特别注意给孩子提供合适的锻炼机会。在实际生活中,只要找准了儿童学习困难的原因,就能开展积极有效的心理治疗,其中包括家长本身的心理调整,建立起一个适合儿童正常学习和生长的良好环境。
对于那些因学习技能发育障碍造成的学习困难者,则需要请心理医生有针对性地训练发育迟缓的那部分技能,以达到智力的平衡发展,从而纠正他们的学习困难状况。
(2)注重良好习惯的养成。良好习惯的养成是儿童提高学习效率、保证学习质量的关键因素,也是保证儿童心理健康发展的重要条件。其形成不仅需要老师在学校中的培养,更重要的是需要家长在家庭中的要求与培养。通过培养,养成孩子以下3个习惯至关重要:①是培养孩子认真学习的态度和专心致志的学习习惯。学习环境是影响学习效果的重要因素,小学生年龄小,注意力保持时间短,容易受环境的影响,因此安静、舒适的环境是非常必要的,家长应该给孩子布置一个适宜学习的环境。同时,还要经常不断地鼓励和要求孩子认真仔细地学习,不能粗心大意、潦草从事;对不同的科目都要认真地学习;学习中要专心致志,讲求效率,克服边学边玩的坏习惯。②是要培养孩子独立、按时、规范地完成家庭作业的习惯。家庭作业的目的就是为了巩固所学的知识,并加以灵活运用。家长应该督促、指导孩子在复习所学知识的基础上,按时、独立地完成作业。对孩子在完成作业中遇到的困难与问题,家长可以给予讲解、启发,鼓励孩子积极思考、克服困难,但不能包办代替。此外还应要求孩子的作业做到字迹清晰、卷面整洁,并养成完成作业后及时、认真检查和自己收拾好学习用品的行为习惯。
③是要培养孩子对课外知识的浓厚兴趣和多学好问的好习惯。儿童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对众多的问题都极感兴趣,在当今科学知识不断增加的时代,创造条件开阔孩子的视野,培养他们对课外科学知识的浓厚兴趣是非常必要的。要做到这一点,需要家长正确的引导与鼓励,鼓励孩子多提问,家长要认真回答有关的问题,并耐心地引导他们钻研有关的知识,帮助他们寻找解决疑难问题的方法和途径,让孩子在探索中体会到成功的喜悦,增加对课外知识的兴趣。如遇到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时,也不要敷衍,更不要欺骗孩子,要勇于承认现实,帮助孩子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保持孩子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
□考生竞技综合征
有些考生存在一些病态表现,如在紧张的考前复习阶段或考试中出现心悸、失眠、烦躁、口干、不思饮食、恶心呕吐、腹泻、手足心发热、多汗、无汗、手足冰冷等症,有的女生出现痛经等症状。严重者在考场当场突然记忆力衰减,手足震颤,甚至无法写字,造成考生不能发挥正常水平,影响身心健康。
这就是考生竞技综合征的表现。
考生竞技综合征产生的原因,主要是大脑过度劳累,大脑皮质的兴奋与抑制过程失调,导致自主神经功能紊乱。可采取以下措施来预防和矫正。
(1)从考生本人来说耍保持一种平和心态,不要太唯分是重。应根据自己的身体情况和平时的学习基础做好复习计划安排。
从临考前半个月可逐渐地减少复习时间,保证充足的睡眠。参加一些适当的文体活动,消除紧张的心理状态。如有头晕、失眠等不适时,可选服少量安定片。
(2)学校和老师不要片面追求升学率或强调考分,以免引起学生思想负担过重。
老师不宜在临考前给学生押题,特别是不要押那些怪题、难题。因为一旦开卷后不见有押题的内容时,就会使学生失望,产生情绪波动以致发病。
(3)家长应尽可能为孩子创造舒适、安静的学习环境,指导孩子要劳逸结合。家长不必前往考场,以免分散考生的注意力,引起考生在临考前情绪波动,也不要说些过头话,以免给孩子造成沉重的心理负担。
□溺爱综合征
所谓儿童“溺爱综合征”,是指由于成人对孩子的纵容、溺爱所造成的一系列异常表现:
(1)性格改变。孩子会变得任性自私,易发脾气,凡事以自我为中心,对自己要求放松,孤僻,不合群,有的还表现懦弱、胆怯、自卑。由于性格的孤僻,活动范围狭窄,智力得不到早开发。
(2)营养障碍。表现为偏食、挑食,呈“豆芽菜”形体。由于孩子缺锌、铜、钙等元素,造成厌食,加重营养不良。与此相反,有的家长给孩子供给大量的脂肪和高糖食物,使孩子患上了肥胖症。
(3)智能发育受影响。由于过早地进行启蒙教育,即过早地进行文化知识的灌输,大大地超过儿童年龄所能承担的限度。
如对一个3岁天真活泼的孩子拟定一个所谓全面的培养计划,既学弹琴又学绘画,同时还得抽时间练字、背唐诗、学外文,孩子每天在“丰富知识、提高素质”的精心安排下,不断地“学习”,使孩子没有一点属于自己的活动和游戏时间,这样就束缚了孩子个性的发展,相反,往往使单纯的孩子无所适从,对学习产生了厌烦心理,结果事与愿违。
(4)自理能力差。由于家长把孩子视为珍宝,娇生惯养,而造成孩子鄙视劳动、厌恶劳动,不仅动手能力差,同时独立生活能力也较差,难以适应集体生活。
防治溺爱综合征很简单,只要爱和管相结合,不要只爱不管、爱得过度即可。
□心理畸形
新时期,导致孩子心理畸形的重要原因之一是过度教育。所谓过度教育,是指人们对孩子的智力发展急于求成,期望过高、过度,而又过早地对孩子进行强迫教育。
有的家长不按客观规律办事,仅凭主观、想象,加上望子成龙心切,错误地认为对孩子早期教育越早越好、越多越好,甚至引经据典地称,小儿大脑有很大的潜力可发掘,于是让刚学会讲话的2~3岁孩子练习写字、读外语,让3~4岁的孩子抱着一年级的课本煞有介事地“熟读”。如孩子不“听话”,不按家长要求去做,则采用物质引诱,好言相劝,甚至是训斥、打骂软硬兼施的办法。殊不知,早期教育不仅仅在智力的教育,认字、算数、学外语、背诗歌等仅仅是早期教育的一部分。父母不顾客观规律一厢情愿地过度教育不仅影响孩子的智力发育,而且最为严重的是可导致孩子心理畸形。
过度教育的表现及主要危害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过分保护。家长唯恐孩子吃不好,穿不暖,住不舒适,全家老小围着孩子转,形成了“421”家庭模式,即祖父母、外祖父母及父母,圆圈的中心就是独生子女,孩子在家中被尊为“太上皇”,视为“宝贝”,什么事也不用干,过着饭来张口、衣来伸手非常舒适的生活,这样教育和培养出来的孩子,在与人相处时根本不会考虑别人,心目中只有自我,唯我独尊,缺乏和不理解每个人对社会和家庭应承担的义务和责任。
塞样,无形中人为地使孩子远离社会,当他们步入社会时,在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中必然束手无策,处处碰壁。其结果不仅没有“成才”,而且很可能成为一个难以适应社会的弱者、懦夫;二是过多的干预。小儿的好奇、多动,本是孩子天真无邪的活动,这也阻止,那也干涉,就会使他们缩手缩脚,无所适从。其实,整天害怕孩子闯祸、出乱子或担心在街上发生车祸等意外事故,其本身就是胆怯、懦弱、无能的表现。这样可使活泼、天真的孩子逐渐变得胆小、怕事、自控力差和感情脆弱。
儿童的心理发展由遗传和环境因素共同影响决定。过度的干预,会使性格脆弱的孩子变得更加脆弱,原来倔犟、固执的孩子变得更加倔犟,甚至会激发出强烈的反抗情绪,对父母的要求总是采取“对着干”的态度。此外,还有可能培养出一种暴躁和懦弱集于一身的双重性格的孩子,在学校唯唯诺诺、忍气吞声、软弱无能,可在家里却发号施令,稍不遂意就大发雷霆,与在外相比,判若两人。
由此可见,无论是过度保护或过度干预,培养教育出来的孩子是缺乏独立性、自主性的不能保护自己的弱者。因此,早期教育不能盲目从事,应根据孩子的年龄及本身的特点,不能毫无根据地提出什么硬指标,除了早期智力开发外,还要从思想、行为和道德上进行培养,从体育及美育等方面进行培养,只有这样,才能使孩子心身得到健康的发展。
●母子脆弱征
母子脆弱征,是一种母与子同类的疾病,实际上也是随着生活的发展变化带来的一种现代文明病,这种病主要表现是母亲对孩子的一切,包括衣、食、住、行都给予过分地关怀,对孩子过分地担忧,一味地溺爱,使得孩子对家庭,尤其是对母亲过分依赖,逐渐形成忧郁、懦弱和胆怯的个性,从而独立生活能力很差,不能成长为以正常的心理和行为走上社会的劳动者。医学上把这种情况称为“母子心身综合征”。
临床观察发现,“母子脆弱征”的母亲,常具有性格内向、忧郁、多愁善感、优柔寡断、患得患失、心理素质不稳定的特点。这类母亲对孩子日常生活中出现的细微变化大惊小怪,惊恐不已,严重者甚至在上班时间突然想到孩子会发热或者出了什么其他事情,于是放下手中的工作急忙赶到幼儿园或学校去看孩子。也有的母亲担心孩子会在马路上发生车祸,或者出现别的意外事故,因而不许孩子外出活动。更难以理解的是,明明孩子已经安然入睡了,可母亲仍放心不下,唯恐孩子在睡眠中会发生意外,于是整夜睁大眼睛注视孩子,生活中最具典型的事例是,倘若孩子出现了轻微的呼吸道感染、轻度发热、腹泻,其实本不必大惊小怪,只要在饮食方面稍加注意即可,但是这些母亲异常焦虑,惶惶不可终日,并由此想出一些可怕的后果,比如发热会不会发展成为肺炎以至死亡,腹泻会不会导致中毒性痢疾而危及生命,于是焦急地到处寻医问药。
母亲的这种情绪变化势必影响到孩子的成长。一方面,由于经常处于紧张和恐吓的状态之中,孩子变得胆怯、懦弱、孤僻和紧张,情绪不稳定,心理素质差;另一方面,母亲对孩子的百依百顺,过分溺爱,使孩子在家庭中像“小皇帝”一样,稍不顺心就发脾气,无法承受生活中出现的哪怕是很小的波折和压力。这些孩子的母亲以为只要孩子吃得好、穿得好,加上会弹琴、会画画,就是聪明、健康的表现,将来就一定是个“人才”,甚至有个别家长为了不让孩子受累,亲自到学校帮助孩子做清洁卫生。殊不知,这种父母的苦心带给孩子的不是智慧、不是才……能,恰恰相反,这不仅会使孩子害怕艰苦,好逸恶劳,事事依赖父母,而且会使孩子生活能力乃至生存能力都很差,孩子在生长的道路上一旦遇到挫折,就会垂头丧气,不知所措。这类母亲的表现,在医学心理学上属于现代文明病的症状。
母子脆弱征预防的关键是如何提高母亲的素质,特别是提高其心理素质。通过不断的学习和实践,学会按照科学的方法培养和教育孩子,做好孩子人格的“第一任老师”,母亲必须保持正常的心态,要懂得溺爱孩子不是真爱,溺爱的结果只能使孩子放纵和无能,对孩子生活中的一切,做母亲的要避免过分的关注和担忧,性格上要开朗,要培养孩子独立自主的能力,要把对孩子的关心、照顾与对他们的严格要求、接受生活的锻炼统一起来,只有这样,娇嫩的幼苗才能健康,才会茁壮成长。
□信息过剩综合征
所谓信息过剩综合征,是指大量的各方面的信息同时作用于儿童尚未成熟的大脑,而对激增的信息量,儿童无法进行有选择的吸收,积压在脑内的信息来不及处理而出现一系列精神和躯体的症状,就叫做信息过剩综合征。
目前,孩子在学校学习负担已经相当沉重,在此基础上电视、报刊等多种宣传媒体又发出大量信息,一股脑地通过儿童的脑子。如此繁杂的信息量,大大超过了儿童的吸收能力,使他们不知所措,出现了一些临床症状。
具有“信息过剩综合征”的儿童主要表现是一反常态、不愿学习、厌恶学习,把读书和学习视为一种沉重的精神负担。为此,学习缺乏主动性和自觉性,学习效率差,学习成绩明显下降,甚至有拒学、逃学现象。此外,大多数病儿有精神萎靡、失眠多梦、心悸惊慌、食欲不振、记忆力减退等一系列症状。
可采取下列方法防止此症。
(1)首先根据不同年龄儿童的心理和发育特点,考虑他们的承受能力,如小学应适当减轻学习负担,家长和老师应互相配合,帮助孩子把大量的信息条理化、层次化。
(2)家长要根据孩子的实际情况,培养和发展他们的爱好和特长,如对音乐、舞蹈、绘画等爱好进行有意识地培养,时间不宜过多,不能影响他们的正常学业。
(3)要科学地安排儿童的作息时间及饮食,特别要保证儿童的睡眠时间。儿童睡眠一般每天要保证9—10小时,才能保证生物钟的正常运转。此外,要让儿童多在户外活动,这样不仅可以使孩子肌肉得到锻炼,而且由于活动加速了血液循环,改善了脑部血流,增强了脑的生理功能,使中枢神经细胞得到调整和休息。总之,从多方面为孩子创造一个宽松的环境,才能使他们的心身健康得到发展。
□感觉统合失常现象
感觉统合是指进入大脑的感觉刺激信息,在中枢神经形成有效率的组合。感觉统合失常就是指这种组合失去了规律,变得混乱起来。通常感觉统合失常的孩子,会有下列表现:
(1)好动而很难安定下来。好动不安不见得都是感觉统合失常,周围的环境或大人的误导也可能产生此种现象,但如果所有可能因素过滤后仍然找不出原因时,感觉统合失常往往是好动的最主要原因。
(2)语言发展迟钝。语言的发展包括发音技巧、词汇的认知及语言相关逻辑的使用习惯等,不过发音牵涉听觉的辨识能力及=唇、舌、声带的使用技巧,词汇的认知更必须靠视、听、嗅、味、触觉的综合作用。感觉统合不佳通常会影响语言能力的发展。
感觉统合失常影响智商,患儿表面聪明可爱,活泼伶俐,但常常在许多场合表现多动,注意力不集中,上课不专心,东张西望,或学习阅读困难,计算粗心,成绩不佳;或做事懒散、拖拉;或语言发育延缓,口齿不清;
或怕人、爱哭、紧张、孤僻,或胆小,害羞,不愿表现自己,交友困难;或急躁、固执、任性、好对亲人发脾气;或怕亮、怕黑;或好惹是生非,容易吵架、打架或啃咬指甲、被角及学习用具;或行坐姿势不良,手脚笨拙;或怕人碰触;或惧怕登高、旋转和走平衡木;或喜好旋转;或挑食、偏食、食欲不振等。这些孩子在医院常规检查的指标多正常,而无器质性改变。但他们那种无法自控的异常表现却使家长及老师束手无策,因为对他们的帮助和教育无济于事,即使采用斥责、体罚以及许多安神、补脑的药物,甚至加上心理治疗也都收益甚微。这些孩子中一些人带着许多问题进入成年,造成更广泛、深刻而棘手的社会问题。调查资料表明,有上述问题的孩子占儿童群体的10%左右。
感觉统合失常是先天发育因素和后天环境影响共同的结果。具体来说,是在儿童中枢神经系统成长发育的全过程中,其母在妊娠时期出现的先兆流产、胎位不正、早产、剖宫产和婴儿期出现的被拥抱少、爬行不足、过早用学步车、过程保护、骄纵溺爱以及其他原因不明的干扰时,均可使儿童的大脑因缺乏生长发育中必不可少的感觉刺激和家庭训练,而无法综合处理从外界大量涌入的信息,从而出现轻重不同、表现各异的儿童心理行为,进而造成儿童感觉统合失常。
根据“小儿的大脑功能是可塑的”发展理论,医学家对感觉统合失常的病儿制定了一种特殊的训练方法,这种训练并不是直接。
针对学习困难儿童的写作、阅读和认知能力的治疗,而是通过感觉输入的刺激,尤其是通过内耳、前庭、肌肉关节和皮肤、器官的感觉输入,而帮助感觉统合失常的孩子,重新统合相关的感觉及神经系统去做有目的、比较精细的活动,从而与外界环境和谐相处。
由于小儿的大脑功能可以发展,所以在神经系统重要的发育时期用运动的方式改善感觉统合的功能,进而可改善大脑的功能,就能很好地与外界环境适应。因此,治疗此病的关键在于治疗时机的把握上。0~3岁时为最佳预防期:3—7岁时为最佳治疗期;超过12岁即为不治疗期。治疗效果的好坏还与患病程度、训练方式、训练效果有很大的关系。
□性角色错位
众所周知,男孩和女孩,他们不仅在生理解剖结构上有明显的不同,而且行为、心理等方面也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在生活中,孩子往往是在社会分化的过程中,在父母的身边及与人的交往中,逐渐知道人是有男女之分的,简单地说,知道爸爸是男的,妈妈是女的,自己是男孩或女孩。同时,在承认并接受自己性别的同时,会按照社会对性角色的要求,去规定自己的言谈、举止。如男孩大多数喜欢蹦蹦跳跳,大喊大叫,无拘无束;
女孩则文雅、腼腆。通常,父母给孩子取名,男孩充满阳刚之气,而女孩则多为文静优雅的名字。此外,孩子的玩具、衣着都是按照性别而有所区别的,这样孩子就能顺利地达到性角色的认同,性格心理就会朝着特定的方向发展。
但现实社会里也有极少数父母(尤其是母亲)认为女孩子“贴心、懂事”、“好打扮”,为此精心地把本来大大咧咧的小男子汉装扮成娇滴滴的小姑娘:或者活泼、文雅的小姑娘梳个小平头,一切按男孩子那样去装扮。这样一来,孩子外表不仅变了样,孩子的心理也会出现微妙的改变。如果是男孩扮女孩,则孩子性格也趋向女性化,最后自认为自己就是天生的“女孩”,这在心理上称之为“性角色错位”。这样的男孩不仅讲话娇声嗲气,走路做事慢条斯理,笑时习惯用手帕捂嘴,吃饭时小指头翘得高高的……
随着时间的推移,孩子长大成人后就会变成一个所谓“奶油小生”。此外,医学家通过长期的研究和观察发现,倘若男孩在儿童时期有性角色错位,成年后,轻则为“女性化”的人,重则可成为同性恋者,甚至会患异性癖、易性癖等心理疾病。因此,家长要提高警惕,万不可因自己的好恶而有意给孩子“改性别”,给孩子幸福的一生埋下隐患。
3.儿童神经症
当儿童精神发生苦恼后,通常可在行为上表现出来。但是,10岁以后,由于确立自我,在心理上有了各种苦恼,结果表现出同大人一样的精神疾病症状。不过,在儿童的精神疾病中,仍然具备着儿童的特征。
□多动症
多动症又称“多动综合征”,是儿童常见的一种以行为障碍为特征的综合征。多动症主要有以下5种症状:
(1)活动过多。活泼好动是儿童的天性,但如果幼儿不安宁,喂食困难,难以入睡,易睡或难以唤醒,就有多动的倾向。有的孩子较早能站立行走,打翻碗盆,拆坏玩具,或独自上街。上学以后,他们不能专注,上课时用手敲桌子、跺脚。不能坐住看一会儿电视,爬上爬下,上窗子,踢椅子,这种活动是杂乱的,无目的性的。
(2)冲动。多动症儿童做事不考虑后果,如果他要喝水,拿起就喝,不考虑水是凉的还是烫的。在街上奔跑时不注意有没有车。在教室里喊叫乱跑不考虑是否影响了纪律。在集体活动时,他们常不遵守规则。
这些都不是他们刻意要捣乱,而是他们的冲动使他们没想那么多。
(3)注意力不集中。儿童注意力集中的时间是与年龄成正比的。多动症的孩子注意力不集中表现突出,他们的活动是无目的的,从一个活动很快转向另一个活动,拿一个玩具没一分钟就丢下玩另一个,不能专注一件事,也记不住对他讲的事,因为他没有注意听。做事表现有头无尾,丢三落四。
(4)不良行为。许多多动症儿童好打架,好顶嘴,不服从,横行霸道,好发脾气、纪律性差等。他们过于独立又过于依赖,情绪不稳,有时过度兴奋,有时则任意发脾气,甚至产生攻击性行为。他们难以有好朋友,缺少同龄的伙伴。
(5)学习困难。多动症儿童智力发育上存在一些障碍,他们难以适应一般的教学安排,往往需要个别辅导。有的儿童存在感知障碍,造成阅读困难。有的由于神经系统功能障碍产生运动协调困难,不会用剪子,不会结鞋带,写字画图存在困难。他们能力……发育不协调常引来教师及家长的责备,这又使他们受到挫折,形成恶性循环。
若孩子确实患有多动症,您也不必担一陇,因为这种病随着年龄的增长会自然消失。当然,家长也不能任其自然,因为多动症会引起许多相关的反应,如多动、注意力不集中、学习能力差,往往会使他成为团体中不受欢迎的孩子,使他经常受批评或冷落,长期下去,就会使他缺乏自信。家长要听取医生的意见,帮助孩子进行治疗。
治疗时家长一定要从医院开药,并听从医生的吩咐,按时给孩子服用,不可随便给孩子吃药。
家长不要因为孩子有多动症就不对他提出要求,甚至宽容他的不良行为。应该时常提醒孩子,让他集中注意力,注意倾听别人讲话,并告诉他做什么事都可以先想好再做。孩子每做一件事前,家长都要让他讲一讲自己打算怎么做,帮助他克服先做后想的冲动习惯。并可以抽出固定的时间,对孩子的行为给予训练,如记录孩子每次坚持的时间,创造一些条件,培养孩子坚毅与顽强的精神。当然,在这些训练中,不要让孩子知道他自己有病,以免造成他自卑的心理。
●口吃
口吃指由于词汇、语句联系异常,在说话时表现迟疑不决及重复。口吃多见于2—5岁,是一种常见的语言功能障碍。除因与说话有关的肌肉痉挛产生语言功能障碍外,还表现情绪不稳、易兴奋、易激怒。由于口吃遭到周围人的轻蔑、嘲笑,使患口吃的儿童感到痛苦,心理负担过重,进而性格上受到影响,变得孤僻、内向、自卑。
口吃的原因多种多样:精神因素的影响有突然的精神刺激,如父母忽然去世、严厉的惩罚之后、强烈的声音刺激、受惊、父母离异等;或某些疾病之后,如麻疹、百日咳、流感、猩红热及脑炎等。其他诱因,如长时间模仿他人口吃,而后自己也成为口吃;先天神经质的儿童;过于衰弱或特别兴奋的儿童亦较正常儿童易出现口吃。
治疗口吃要注意多种措施齐下,可在医生指导下,服用一些如缬草酊、利眠宁等镇静剂,同时要指导患儿进行语言训练,树立改变口吃的信心,在一问一答的情况下,要患儿讲话速度放慢,不要催促患儿讲话,要在亲切的环境下交谈,减少对话时的紧张情绪。另外,有良好的外界环境,配合药物和精神治疗,避免周围人对患儿的嘲笑和模仿,这样效果会更好。口吃的治疗宜早不宜晚,越早,效果愈令人满意。
□不安性神经症
这是一种并没有什么明确的不安对象与理由,但却感到自己生命受到威胁而感到恐惧的神经病症。有心跳、出冷汗、震颤、失眠等症状。
对儿童来说,有些可怕的体验,往往成为本病的先兆。例如,在未经精神准备而做扁桃体摘出手术后所引起。其特点是,家庭环境不安定,总是使儿童在不安环境中,就容易发生此症。
治疗上,要同专科医生商量。需要可使儿童精神安定的精神疗法以及服用精神安定剂和调整家庭环境。
□夜哭症
夜哭是小儿常有的现象,原因有很多,如饿了、渴了、病了、衣服穿得紧、被褥过软、运动不足、睡前兴奋、害怕黑暗等都能成为夜啼的原因。
其中较多的是睡前兴奋,原因可能是逗弄孩子或者看电视时声音过大引起的。另外,白天受到过度的刺激以后,有时也会兴奋而引起夜啼。
婴儿的睡眠在开始的1个小时睡得很沉,其后就较轻,稍有刺激就会睁开眼睛。
如睡房较黑,又没有人在屋,孩子感到不安和寂寞就会哭泣。
要弄清夜啼的原因再采取适当的措施。
如果夜啼持续出现,可看成是一种正常生理现象。这种时候,可稍微握一会孩子的手,或者轻轻拍拍孩子的背部,就会使其安心而睡去。
□缄默症
缄默症属于小儿神经衰弱症的一种特殊形式。我们知道,所谓神经衰弱症是由于神经系统功能失调,而又查不出神经系统有任何器质性的疾病。一般多认为神经衰弱症是受精神因素的影响而发生的。缄默症的表现是缄默不语,尤其是小儿在公共场合或陌生人面前更明显,在家里或亲属面前可有有限语言交流。
其发病可能因为受惊、恐惧、生气诱发,体质衰弱或胆怯的儿童较正常儿童易发病,患有癔病、精神病的儿童也常伴有缄默不语。
缄默症儿童应请专科医生诊治,家长应按医生要求予以配合。家长不要惊惶不安;
注意不要通过语言暗示给患儿,使患儿意识到自己有病;改善周围环境,去除不良的精神刺激,营造温馨的家庭环境,这样将会取得良好的效果。
□语言发育迟缓
人类语言的发育发展是遵循着共同规律的,从新生儿开始至6岁时能正确并流利地说话,是随着神经系统的发育、功能的完善,由先理解后表达,先学简单的发音,经过字词而后说出完整正确的语句。这其中包括视觉、听觉系统的参与,特别是母亲对婴儿有意识的教育和及时对婴儿的发音、说话的回答予以纠正,对语言的发育是很重要的。2个月的婴儿哭声的音调高低、时间长短及音量大小,客观上表示饥饿、疼痛或不舒服。10个月时开始学发音;12个月时会说“爸爸、妈妈”:2岁时能说有2个字以上的词句:4岁时能说出年龄,会唱歌,能听懂别人的话;5岁时会说所有的词,说自己的生日,90%的字发音正确。2~3岁时说话还不流利属正常现象。
在婴幼儿语言发育过程中,保证科学合。
理的饮食营养是重要的前提之一,其次还要注意增多与婴幼儿接触。教说简单字的发音和说话时,家长要发音清楚,因为家长发音不清,将影响儿童的语言发育。1岁以后要尽量鼓励儿童学话。因种种原因引起的智力发育不全、听力障碍、婴幼儿期严重营养缺乏、患有结核病的儿童以及虽属正常儿童,因环境原因长时间独居离群,没有语言学习训练的机会,均会影响语言的正常发展过程,可能形成语言发育迟缓。
□神经性厌食
神经性厌食也叫神经性食欲不振,长期原因不明的厌食和由此引起的体重下降是其显著特征。长期厌食可引起严重的营养不良、身体衰弱,一般体重减轻超过同年龄标准体重的15%以上;同时伴有恶心、呕吐、顽固性便秘、畏寒、血压低、心跳次数减慢、皮肤粗糙无光泽、抵抗力下降且易患其他感染性疾病、精神抑郁及反应淡漠等。发病女孩较多,大部分在10岁以上,发病后已来月经的女孩可出现闭经。
神经性厌食的诱因,医学上还没最终确定。一般认为与长期精神刺激或学习负担过重、过度紧张有关。青春期女性性格容易受外界影响,所以发病较多。
患者要注重家庭成员之间的和睦,精神状态保持乐观,讲究助人奉献;合理安排学习工作,不要过分紧张,要劳逸结合;少数因追求形体美而过分节食者,要端正态度,保证合理摄食,防止神经性厌食的发生。同时应在专科医生的指导下进行精神心理治疗,转变患者的心理负担,同时进行饮食治疗,鼓励主动进食,少食多餐,纠正营养不良。
亦可服用抗抑郁药或中药治疗。一般经这几方面综合治疗,会有一定效果的。
□神经质疾病
身体状况不佳可影响精神状态,反过来,精神不好也同样可导致身体不适,把这类由精神不好导致身体不适的病症统称神经质疾病。
适当地抱抱婴儿或者逗逗婴儿比让婴儿总躺着好,有利于婴儿身体和智能的发育。但是,如果照料过度,就会导致夜啼和食欲下降。最近常见母亲对育儿感到担心所导致的厌食牛奶或出现食欲不振,长大以后不愿意上学的现象。夜尿症之所以很难恢复,也与母亲的态度有关。
神经质儿童容易呕吐以及主诉腹痛等。
对于儿童的疾病,有时父母应该很好地回想一下自己的育儿态度以及周围环境对小儿的影响。
□恐惧症
恐惧症是以过度、持续、不适宜的恐惧为基本特征。正常儿童在发展过程中,可能对某些事物表现出一时性恐惧反应,这种反应短暂,一般随年龄增长而消失,属正常现象。一般来说超过2年以上的持续恐惧情绪十分明显,整天沉溺于恐惧情绪之中,无法自拔,干扰了正常的学习、生活;如“怕鬼”表现出“谈鬼色变”,出现惊恐和回避反应,伴有心跳快、呼吸快、出冷汗、面色苍白和尿频等症状,应属恐惧症之列。恐惧症有时伴有焦虑反应和强迫症状。
根据恐惧对象的不同,可将恐惧分为4类,即生理伤害性恐惧、自然事件恐惧、社会焦虑恐惧和其他恐惧。不同年龄儿童所恐惧的内容不同,年幼儿童恐惧幽灵和妖怪,年龄大的儿童恐惧生理危险或伤害。
在儿童恐惧症的预防上,要从小加强儿童的性格培养,使其有乐观、开朗、坚强的性格;提倡讲科学、讲道理,不要用鬼神、怪物、关黑房子等手段威吓孩子;父母要注意自己的行为示范作用,不能无故怕这怕那。
在治疗上,宜早期治疗。首先排除躯体疾病是否存在,让患儿理解治疗目的,父母参与治疗,鼓励患儿上学,加长在校时间。
治疗方法上,采用较为普遍的是行为疗法,如示范法、认知法、强化法、系统脱敏法、家庭治疗法等。
(1)示范疗法。国外专家治疗5—12岁的恐水儿童,将40名儿童分为4组:一是“参与示范组”,让患儿看电影示范,再到游泳池中参与10分钟的训练,并给予社会强化;二是“单独示范组”,让患儿看电影示范,再到游泳池边做10分钟游戏;三是“单独参与组”,看无关内容动画片,再完成10分钟游戏参与活动;四是“控制对照组”,看动画片,并在游泳池边做游戏。治疗结果显示,参与示范组疗效最佳,其次是单独参与组和单独示范组,而控制对照组无变化。可见,参与示范疗法用于恐惧症儿童的行为矫治效果较好。
(2)认知疗法。有学者用“认知自我控制法”治疗恐黑暗儿童,入组标准是“不能独自呆在黑房里3分钟”。将患儿分成3组,分别让熟悉的成人带入控制好的黑房,记录其滞留的时间。第一组为“能力组”,教儿童自我陈述:“我不怕黑,我有能力照顾好自己”。第二组为“刺激组”,陈述:“黑暗处是个很好玩的地方”。第三组为“控制组”,陈述:“嘉丽有一盏小灯”。治疗结果,第一组恐惧行为改善最大。
(3)学校恐惧症的快速疗法。国外有学者提出一种针对急性学校恐惧症的快速治疗方法,成功率为100%,追踪2~8年,无复发现象。具体做法是:
开病人家长会,带患儿从周一开始上学:
保证让患儿全天呆在学校,每日上学计划不变:
出现躯体症状要到放学后再由校医处理,并反复说明恐惧只是暂时表现:
在家避免长时间讨论学校问题,对患儿上学给予表扬:
一般到周三躯体症状会消失,及时开家庭庆贺会表扬患儿克服了上学困难。
(4)系统脱敏法。有学者曾对一位患社交恐惧症的女中学生实施了系统脱敏法。
先指导她拟定了恐惧对象梯级表,从轻至重依次为女同学、父亲、男同学、老师、陌生人等,再学习放松技术,并开始实施现实交往脱敏。在前3个梯级的治疗较为顺利,但与老师交往时,病人恐惧情绪加重,不能有效地放松,因此又回复到与男同学的交往阶段;重新配合放松训练脱敏,待适应后,与安全又熟悉的老师交往,再逐步过渡到任课老师与班主任;最后安排一病人不认识的大学生与之接触、交谈,通过2个月的治疗,病人社交恐惧症的症状大为缓和。
□学校恐惧症
每次去学校时,都表现出强烈不安。在幼儿园和小学校低年级儿童中,当受到小朋友的欺侮,或受老师斥责以后,就会成为不愿意去幼儿园和上学的诱因。但在小学校高年级和中学生中,即使没有上述的明确诱因,也有不愿意上学的。
年龄较大的儿童不愿意上学,多为因幼小时期开始形成的偏颇性格。这种儿童自小开始,很少受到父母的照顾,儿童本身也是被动,缺乏将父母的关心吸引到自己身上的能动性。由于形成这样一种性格,在学校里就不能积极地与小朋友们在一起游戏,往往孤立。从小学高年级开始,正是社交时期,由于不能加入儿童集体,就可出现拒绝上学的行为。
□多疑症
有的儿童虽然身体完全没有异常,但却诉头痛和腹痛。不管医生怎样说没有病,也很难接受,反而会更加注意这一问题,越来越感到头痛和腹痛加剧,这种症状叫多疑症。有不少儿童的父母本身就是神经质的,并有多疑症性头痛。为此,当儿童稍诉有头痛等,就容易引起神经质性的多余担心。所以,在治疗上首先要改变父母的多疑症性态度。同时,要积极地对儿童进行精神疗法。
□强迫症
强迫观念和强迫行为是强迫症的两种表现,两者可以单独出现或同时出现。正常儿童可出现一些强迫行为,如走路时必须要踏在马路沿上,用手摸身边的每一根电线杆,用脚反复踢一块小石子等。这类行为不影响正常的学习与生活,无任何情绪反应,会随着年龄的增大而消失,不能视为病态。
真正的强迫症在儿童中并不多见。
儿童强迫症又叫儿童强迫行为,是指儿童重复进行某些活动或动作,明知不该那样,但却无法控制自己不去做。好发于10—12岁青春期前的儿童,以男孩多见。患儿多数智力良好,有的还相当聪敏。其性格特点是特别爱清洁,见人彬彬有礼,好思考,呆板,拘谨,有的还特别谨慎、胆小和害羞。
儿童强迫症多种多样,但大致分为以下3种表现:
(1)反复计数。如患儿可以一边走路一边不停地数路边的树、电杆、汽车,或者反复地数数字。遇到干扰时才如梦初醒,之后又不由自主地数起来。
(2)反复回忆。如看了一场电影、听了一个故事等,他就会不停地反复回忆其中的某些细节。有的静坐后苦思冥想一些毫无意义的事情,比如狗为什么跑不过汽车,汽车跑得那么快要是轮子掉了怎么办等一些令人不可思议的事情。
(3)反复某些动作。他们常常反复不停地洗手,反复检查作业和衣物,把早已整理好的书包理了又理,或把床单边沿拉了又拉等等。
治疗儿童强迫行为最好的方法就是对其进行行为指导,如儿童反复某种动作时,可用转移注意力的做法使其停止,并进行多次强化训练,可克服某种强迫行为。
儿童强迫行为的预后一般良好,家长不必紧张,要注意正确地引导。
预防儿童强迫观念和强迫行为,应从小培养孩子的良好个性,对孩子的要求不要过于刻板,父母和教师要注意不良性格对孩子潜移默化的影响。在治疗上,要给患儿心理支持,帮助他们找出病因,建立信心,鼓励他们多参加集体活动,平时不要表现出对孩子的症状过分焦虑和担心,更不能采取强制手段制止和体罚。
□癔症
癔症多见于女孩,也可引起群体发病。
是由心理因素或暗示、自我暗示引起的一组疾病,身体和精神均有症状表现。
(1)躯体症状。又称转症状,如突然双目失明或弱视,出现视觉障碍:偏侧感觉麻木或过敏,但不符合神经分布区域特点;突然出现暂时性耳聋i出现抽搐发作,突然倒地,全身僵硬,四肢抖动,呼吸急促,扯头发、衣服,表情痛苦;瘫痪,不能站立行走;失音或缄默,口吃、耳语和声嘶,用手势或书写表达自己的思想。
(2)精神症状。又称分离症状,如情感爆发,突然尽情发泄,哭笑、吵闹、扯头、撕衣、撞墙、打滚;遗忘,不能回忆某段经历:出现意识障碍,缓慢晕倒,情感丰富,行为夸张且具表演色彩,有问必答,答案近似正确:睡行症(梦游症)、双重人格和附体体验也会出现。
排除儿童一切的不良心理因素和暗示,培养儿童良好的性格是预防本病的关键。
治疗上首先应用心理疗法,关心患儿,得到他的信任,要让患儿了解本症的非器质性和可以治愈的性质,消除疑虑,配合治疗。
要寻找病因,加强心理训练,安排好生活作息,促进身心健康。
另外,可通过言语暗示或示范来矫治群体儿童癔症;运用针灸、电针、理疗、催眠、药物或注射安慰剂等方法均可收到良好的暗示效果。
4.儿童身心症
□支气管哮喘
由变态反应体质所引起的疾病,但是当害怕发作、兴奋或者精神不安定等也容易引起发作,如有的人在住院时不发作,出院后马上发作;又如孩子很任性,对母亲的依赖心很强,越是父母亲担心发作时,就越容易发作。
治疗本病最常使用的方法是脱敏疗法。
即通过各种检查发现变应原,并逐步少量注射很淡的抽出液,使身体适应变应原。
在实施脱敏疗法的同时,要培养孩子的自立性,提高孩子克服疾病的决心。当心理的困扰很强时,由于父母都要谋求精神安定,所以可同时行心理疗法。严重时,要住院接受心理指导。
□青春期消瘦征
又叫做神经性食欲不振。几乎没有食欲,即使检查身体,也没有任何异常。女孩多于男孩,一般从初一开始发病。
本病最初的诱因是由“想瘦”的愿望而下决心不吃东西。其背景有着复杂的精神!
原因,其中好像也有害怕长大成人似的。
这种情况与婴幼儿期的强制进食所引,起的食欲不振不同,不可能简单痊愈。这需要真正的精神科治疗,同时为了改善当前的营养状态还要进行身体方面的治疗。要在二症状没有发展到严重地步时住院治疗。
□自闭症
是一种严重的精神疾病,多见于男孩,大都是在2~3岁左右的幼儿期开始出现异常。发病原因有许多说法,不是由单一的原因所引起的。目前认为由先天素质以及脑发育不全等所引起。
该症状的主要特征是与周围人们的感情不和,将自己关在个人的小天地里,对周围的各种谈话和活动几乎没有反应。自行其是、自我中心的倾向很强,强行通过自己的要求,异常固执自己的做法。还可见反复做同一动作的行为,当给予干扰时,就会大发脾气,引起极度的精神不快。
患儿言语发展缓慢,或者即使言语有所发展,也不能将言语作为思想交流的工具去使用。对其进行提问也不想回答,即使回答也是所答非所问。有的患儿不关心其他的孩子,只是按自己的兴趣去进行奇特的游戏。
患儿的智能程度多种多样,有高有低,都有相当程度的智能紊乱。既有能记住许多汽车类型,也有对数学具有异常兴趣,能够准确无误地解开难题等。
自闭症儿童往往喜欢恒定不变的环境,厌烦改变。比如,在搬家时,当家具的布置与原来有所不同时,就会陷入一种持续不安的状态。另外,也有表现出不明原因的异常不安、恐惧和冲动行为等与分裂症很相似的症状。
该病大都自出生时就已经开始发病,到了2—3岁后集中出现症状才被发现。由于疾病的原因尚不完全清楚,所以目前尚没有特别好的治疗方法。
不管哪种情况,都要坚持实施精神疗法,以此来逐渐提高儿童的感情融洽度。当不安和兴奋严重时,要用药物治疗。与此同时,为了挖掘儿童的潜在能力,应从幼儿期开始进行教育治疗,这一点很重要。如果自闭症儿童的父母,由于照料孩子消磨自己的精力,与孩子之间产生不快,就会加重小儿的症状恶化。
对自闭症的孩子需足够的耐心,可与精神科和小儿科医生,特别是从事儿童精神医学的医生商量,让他们适当地给予指导。
□精神分裂症
患有精神分裂症的儿童大致从10岁起就开始表现出与大人的精神分裂症相同的病态。不过,由于这时的精神发育未成熟,所以症状与大人仍有很大的不同。有急剧发病的和在不知不觉之中发病的。可见孤独和奇特的举止,学习成绩下降,也有的出现幻觉。
治疗同大人的精神分裂症一样,有些患儿还是以住院为宜。
□精神呆傻
精神呆傻不是一种疾病,而是由各种原因所引起的呆傻表现。一般认为,儿童的精神呆傻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先天性因素引起的。不过,也有由患脑炎和脑膜炎之类的疾病以及严重的头部外伤(由事故所致)之类的后天性因素引起的。
精神呆傻的程度有多种多样。当精神呆傻严重时,在生后几个月即表现不会发笑,对玩具不感兴趣等。另外,在一般情况下,由于运动机能的发展迟缓,也有通过儿童颈部挺不直、起坐迟、身体发软而发现的。
也有在出生1年以后,发现连“妈妈”、“爸爸”都不会说以及动作不活泼等明显症状。
尽管有上述症状,也不能说都是精神呆傻,也有只是发育缓慢的。
精神呆傻中的特殊类型,就像苯丙酮尿症和先天性甲状腺机能低下症等疾病那样,如果进行早期治疗,也有可能使智能恢复正常的。即使不是这种特殊类型的精神呆傻,在发现有异常后,也应及早与专科医生商量治疗。
§§第二章 儿童疾病预防与医疗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