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儿童医学宝典
32279600000023

第23章 婴儿期保健与预防

1.系统保健措施

□定期健康检查

一次健康检查的结果只能作为小儿生长发育的一个剖面反映小儿当时的健康状况,即使当时体重和身长的数字稍低,也不能就此认为孩子发育迟缓、营养不好或有其他问题。只有通过定期多次的连续检查,对检查结果进行前后对比,才可以看出小儿生长发育和其他健康状况的动态变化,才能对小儿的健康状况作出较准确的评估。

定期健康检查的次数和时间一般是:1岁以内查4次,分别在生后3个月、6个月、9个月和12个月;1-3岁,每半年检查1次:3~7岁,每1年检查1次。如有问题,应根据医生要求增加检查次数。通常,在孩子生后3个月内,就应带孩子到当地的儿童保健部门进行健康检查,为孩子建立一个健康档案。

健康检查的内容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方面:询问小儿的生活、饮食、大小便、睡眠、户外活动、疾病等一般情况;测量体重、身长、头围等并进行评价;全身体格检查;必要的化验检查(如检查血色素)和特殊检查(如智力检查)等;根据检查结果向家长进行科学育儿指导和宣教,例如,如何进行母乳喂养、如何添加辅食、如何进行疾病预防等。

通过定期健康检查,既使家长获得了科学育儿知识,也高了家长对婴儿的保健意识。家长能自觉地与医生配合,早期发现异常情况,及时就诊,使婴儿得到及时治疗,对促进婴儿身心健康成长是极为重要的。

□观察健康

正常的婴儿在睡眠时比较安静舒坦,呼吸均匀而没有声响,有时小脸蛋上会出现一些有趣的表情。有些婴儿,在刚入睡时或即将醒时满头大汗,可以说大多数婴儿夜间出汗都是正常的。但如果大汗淋漓,并伴有其他不适的表现,就要注意观察,加强护理,必要时去医院检查治疗。比如婴儿入睡后大汗淋漓,睡眠不安,再伴有四方头、出牙晚、囟门关闭太迟等征象,这便是患了佝偻病。

若夜间睡觉前烦躁,入睡后全身干涩,面颊发红,呼吸急促,脉搏增快(婴儿正常脉搏是110次/分),便预示即将发烧。

若睡眠时哭闹,时常摇头、抓耳,有时还发烧,这时可能是患了外耳道炎、湿疹或是中耳炎。

若睡觉时四肢抖动,则是白天过度疲劳所引起的,不过,睡觉时听到较大响声而抖动则是正常反应;相反,要是毫无反应,而且平日爱睡觉,则当心可能是耳聋。

若在熟睡时,尤其是仰卧睡时,鼾声较大、张嘴呼吸,而且出现面容呆笨,鼻梁宽平,则可能是由扁桃体肥大影响呼吸所引起的。

要是睡觉后不断地咀嚼、磨牙的话,则可能是蛔虫,或白天吃得太多,或消化不良。

若睡觉后用手搔屁股,且肛门周围有白线头样的小虫在爬动,则是蛲虫病。

若婴儿睡着后手指或脚趾抽动且肿胀,要仔细检查一下,看是否被头发或其他纤维丝缠住。

总之,平时应当多观察小儿是否有异常变化,做到防患于未然。

●提高抵抗力

抵抗力是人类抵抗外来物质(如细菌、病毒、霉菌和寄生虫)侵袭的能力,其中包括免疫力和体质状态。

影响小儿抵抗力的因素有3种:年龄、营养和习惯。

年龄是影响抵抗力最重要的原因,小儿因为免疫系统尚未成熟,容易生病。刚出生的新生儿,只能借胎儿期通过脐血输入的母体免疫球蛋白对抗感染,此类球蛋白在出生后逐渐代谢,到4个月的时候含量已经不足,直到6个月的时候,婴儿本身免疫球蛋白才逐渐上升,在6岁以后追上成人的水准。

饮食的目的是让身体获得各种营养素,而营养素与身体健康有密切关系,饮食、营养、健康三方面息息相关。身体健康与否,不是与生俱来或靠运气,而是可借正确的饮食来达到。孩子厌食、偏食,抵抗力会下降。

研究证明婴儿缺铁质,免疫功能将会较差。

习惯包括饮食、运动和卫生习惯,能影响前述免疫和营养因素。运动能促进血液循环、增强心肺功能。现代生活的孩子闷在家里的时间太多,活动量不足,应该多带孩子出去呼吸新鲜空气,有氧运动可以大大提升白细胞杀菌的能力。

4高抵抗力应从多方面着手,具体方法如下:

(1)喂食母乳。母乳含有丰富的免疫物质,可增强小儿抵抗力。一般认为喝母乳的儿较少生病,这是因为母乳中含有防止细、病毒入侵体内的免疫物质IgA抗体。

除此之外,还含有能培养肠内有益菌的比菲德氏因子、有杀菌功效的乳铁蛋白、溶菌酵素、白细胞等许多保护身体的物质。

(2)预防接种。预防接种是预防传染病最经济、安全、有效的方法,因此能够接种疫苗的孩子都应接种疫苗。

(3)均衡饮食。均衡营养是健康的基础,任何年龄的人都要注意饮食,以维持生命、预防疾病。均衡饮食是指进食4大类食物,包括五谷类、肉蛋豆类、蔬菜瓜果类、奶钙类及其他食物,每天的食物都应包括这4类食物,并注意分量的适当。蔬菜瓜果类可以供应纤维质、维生素A、C和矿物质,增强身体抵抗力及防止便秘。

(4)适度运动。任何动作都应该从小儿的安全考虑,绝对不可做出任何超过小儿能力的运动。不要因做体操而造成小儿的不适。最好的时间是在两餐之间。时间太短健身效果不好,时间太长则会使小儿太累,所以建议每次进行20分钟左右较适当。

(5)正确洗手。婴幼儿是探索期,双手到处摸,将东西送进嘴里是司空见惯的事。

凡是传染性的疾病,都是接触口鼻入侵,所以洗手可以在第一关就排除病原,洗手是最有效的预防方法。

●幼童心理卫生

幼儿期是指1—3岁的时期,这时已到了断奶的时候。多数母亲懂得在断奶前就喂食奶糕、稀饭等,用替代的办法逐渐过渡到断奶。可是有些母亲则操之过急,突然断奶,强迫小儿改食,或者在乳头擦上辣椒。

这样做,会引起小儿不时地哭闹、夜惊和拒食,影响到小儿的身心健康发展。

有些父母过早要求小儿控制大小便,违反了生理发育的规律,因为只有经过耐心的训练,小儿才能有控制大小便的能力。

幼儿已经独立行走,与周围环境的接触愈来愈多,又加上语言的迅速发展,他不但能理解成人的简单语言,自己也能运用语言与成人交往,他往往好奇心强,不停地问这问那,父母对此不应嫌麻烦而加以阻止,应多给小儿进行言语交流的机会,并通过歌谣和讲故事来增加小儿的知识。

大约到2~3岁的时候,大人的语言对儿童行为的调节作用明显发展起来。因此,大人要特别注意自己的榜样作用,要从待人接物和处理问题等方面,去初步培养孩子的观点、方法以至道德品质。大约到3岁的时候,孩子随着经验和语言的发展,逐渐产生简单的想象。有些父母或外婆、奶奶在处理小儿不听话时,常好用恐吓的办法,如吓唬小儿“狼来了”、“老虎来吃人了”等,小儿在想象中加以夸大,可引起很大惊恐。还有些家长在深夜把小孩推出户外,小孩所产生的想象中的惊恐就更大了。家长这样做,会使小儿认为外界事物都是可怕的,表现胆小、畏缩和孤僻等个性特点。那些严重的症状,就成为恐惧症和反应性精神病了。

幼儿期儿童的情绪,已从乳儿期单纯需要的满足,而发展到较为复杂的情感体验。

如受到父母的责备,会引起痛苦;受到父母的赞赏而高兴。这时家长如缺乏正确的教育,就会出现不健康的情绪。

2.预防接种注射

□不能打预防针的情况

……注射预防针等于得了一次小病,因此会有些反应。当孩子发烧、感冒或有其他病时打针,可能使反应加重,同时也可能加重原先疾病的症状。所以,在这种情况下不应进行预防接种。有湿疹、皮肤病的孩子能接种牛痘,以免发生全身性牛痘反应。脑和神经系统发育不正常,有脑炎后遗症、癫痫的孩子,不能注射乙脑预防针和百白破疫苗,以免引起抽风,使原来的病加重或发生脑病。有免疫缺陷的孩子不应注射任何预防针。

□服用第一丸小儿麻痹糖丸根据免疫预防接种程序,满2个月的婴儿开始第一次服用脊髓灰质炎三价混合疫苗,即小儿麻痹糖丸,3个月第一次复服,4个月第二次复服,4岁时再服一次。这样就可以获得较强的抵抗脊髓灰质炎病毒的免疫力,不患小儿麻痹症了。

小儿麻痹糖丸这种疫苗很安全,一般无不良反应。个别小儿有体温稍高、头痛、腹泻等。如果小儿在服糖丸时有发热、严重佝偻病、活动性肺结核等严重疾病应忌服;近期腹泻者不宜服用。小儿麻痹糖丸在服用时禁止用热水溶化,服药后半小时内不能喝热水或吃热食物,以免烫死活疫苗而使服用的糖丸失效。正确的服法是将糖丸放在小匙中用凉开水溶化喂进,合作好的婴儿可让其将糖丸放在口中嚼碎咽下,再喝几口凉开水。

□注射百白破三联针

百日咳是由百日咳杆菌引起的,是一种儿童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传染性强,典型种状为阵发性痉挛性咳嗽,并带有吸气性尾声或伴有呕吐,并发症多且严重;白喉是由白喉杆菌所致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1临床症状为在咽、喉、鼻部等处形成白色假膜,白喉杆菌产生强烈外毒素进入血液循环引起全身中毒症状;破伤风为破伤风杆菌所致。当机体受到创伤时,或产妇分娩时使用不洁用具剪断脐带,破伤风杆菌可侵入伤口,在缺氧的条件下生长繁殖,分泌外毒素,引起以肌肉强直及阵发性痉挛症状为特征的神经系统中毒症状,病死率较高。目前通过注射三联针(百日咳菌苗、白喉类毒素、破伤风类毒素混合剂)来预防以上3种疾病,免疫效果好,使发病率明显下降。接种对象:出生3个月—6岁的儿童作全程免疫。婴儿出生后3个月注射第1针,连续打3针,每次间隔1个月。在3个月内连续注射完毕,才能达到预防的目的。因为注射一次产生的抗体维持的时间较短,必须连续注射,才能使机体产生一定的抗体,达到足够的抗病能力。注射三联针后,局部可有红肿、疼痛或硬结,婴儿可哭闹不安,伴有发热。发热程度不一,但一般持续1~2天。若发热超过38qC可服一次退热药。个别婴儿局部硬结不能吸收而形成脓肿,这种脓肿为无菌性脓肿,需要到医院诊治。

孩子发热不适的情况下暂时不能注射,待病愈后再注射。另外,有过敏体质的孩子、神经系统发育不正常的孩子、脑炎后遗症或癫痫的孩子均不能接种,以免发生抽风等意外情况。此外,这些抗体只能维持一定的时间,不能终生免疫,所以在一定的时期后还要进行加强,加强针是在1周半和6岁时注射。

注射乙脑疫苗

流行性乙型脑炎(乙脑)是乙脑病毒经蚊子传播的急性传染病,在人畜间流行。常累及及患者的中枢神经系统,症状轻重不一,重型患者病死率很高,幸存者常残留有明显的后遗症。注射乙脑疫苗预防乙脑能取得较好的预防效果。接种对象:乙脑流行区1周岁以上健康儿童。初次注射1周岁,接种2针,间隔7—10天,第二年及6周岁各接种一次,作为加强免疫。接种后一般无反应,少数人局部红肿,偶有发热和过敏性皮疹。

如发生过敏性皮疹、发热要在医生指导下治疗。

□检查接种卡介苗效果

如果你的孩子在出生时已接种了卡介苗,那么在他满3个月时应当到指定的医院去做结核菌素试验,以检查接种的卡介苗是否已产生效果。

当前做结核菌素试验多采用“人型结核菌素纯蛋白衍化物(PPD)”进行试验,故称做PPD试验,具体的做法是在小儿的前臂掌侧中部,进行皮内注射PPD,就像做青霉素皮试那样,所不同之处是观察结果的时间不同,在注射PPD48~72小时后,再检查注射部位的反应。如果注射部位只有针眼大小的痕迹,而无硬结,则为阴性反应,此时应请医生做进一步检查,以探明其原因,是否与小儿机体本身免疫功能不足有关,还是与卡介苗接种过程技术操作有关,然后再做处理。如果注射部位出现红肿并有直径约5—10毫米大小的硬结,则呈阳性反应,大约95%以上的小儿为阳性反应,这说明卡介苗接种后已产生了对抗结核病的免疫力。如果注射部位的硬结超过20毫米,或在红肿、硬结上出现水泡、坏死或有淋巴管炎,均属于强阳性反应,这时应到医院进一步检查,以确定结核感染的情况,做出相应的处理。

当你的孩子患有急性传染病,如麻疹、百日咳、流感、肺炎、急性眼结膜炎、急性中耳炎、广泛性皮肤病及有过敏史者均不要做PPD试验。

3.健康饮食与食疗

□所需主要营养素

小儿在10个月左右就可以断奶了,饮食也大部分固定为早、午、晚一日三餐,主要营养的摄取已由奶转为辅助食物。不过,完全断奶后,一定要注意小儿的饥饱问题和饮食标准,不能或多或少,或这或那。小儿1天的饮食标准大致如下表。但一日三餐都只吃这些的婴儿是很少的。三餐中总有一餐要比表中所列的量吃得少些或多些,这些都属正常。

(1)婴儿1天的饮食量标准。

每餐饮食量(早、午、晚):

软饭——小儿用小碗,大半碗鸡蛋-1个蔬菜——大匙子为2匙半食油-1天大约3—4匙点心、牛奶、水果、饼干等,不影响三餐饮食为好晚9点喝牛奶另外,这个时期可以让孩子练习用杯子喝牛奶;每天喂牛奶400毫升左右。

用作辅助食物的种类可大大增多,可以让孩子吃各种各样的食品。

(2)可喂的食品。

淀粉类:面条、软饭、面包、通心粉、薯类、热点心、饼、燕麦粥等。

蛋白质:牛奶、脱脂奶粉、乳酪、蛋、肉、鱼、猪肝、豆腐、豆类等。

蔬菜水果:四季蔬菜水果,特别要多吃些红、黄、绿色的。

海藻类:紫菜、海带、裙带菜等。

油:黄油、人造乳酪、花生油、黄油、芝麻氛油、菜油、核桃油等。

如婴儿还不习惯咽硬食,可以比大人吃得软些、烂些,味道稍淡些。

□微量元素补充方法

(1)添加含铁丰富的食物。

婴儿出生3—4个月后,体内贮存的微量元素基本消耗殆尽,特别是铁已基本耗尽,仅喂母乳或牛奶已满足不了婴儿生长发育的需要。因此需要添加一些含铁丰富的食物。鸡蛋黄是比较理想的食品之一,它不仅含铁多,还含有小儿需要的其他各种营养素,比较容易消化,添加起来也十分方便。

一般可采用下面几种方法给孩子添加蛋黄:

①取熟鸡蛋黄1/4一1/2个,用小勺碾碎,直接加入煮沸的牛奶中,反复搅拌,牛奶稍凉后喂哺婴儿。

②取1/4~1/2个生鸡蛋黄,加入牛奶和肉汤各一大勺,混合均匀后,用小火蒸至凝固,稍凉后用小勺喂给婴儿。

给婴儿添加鸡蛋黄要循序渐进,注意观察婴儿食用后的表现,可先试喂1/4个蛋黄。3~4天后,如果孩子消化很好,大便正常,无过敏现象,可加喂到1/2个,再观察一段时间无不适情况,即可增加到1个。

(2)摄取氨基酸和维生素。

所有天然食物,几乎没有一种单纯的食物能充分满足人体的全面营养需求,不是缺少这种维生素就是缺少那种矿物质或氨基酸,因此合理的饮食应包括各种食物混合的食用,使各种食物互相补充,取长补短,但是限于种种条件无法达到目的,尤其是婴儿的食物品种比较单调,更难达到这个目的。如果长期食用某一种或几种食物,容易造成某种营养素的缺乏而影响健康,于是只能根据营养的需要在食物中额外加入某一些营养素,以补充生理需要。

婴儿强化食物就是哪些营养素普遍缺乏,就采取缺什么补什么的办法制成的。在婴儿常用的适宜的食物中添加所缺营养素予以强化,从而改善食物营养价值,这是现在常用的科学制品方法。例如,大米中赖氨酸缺乏,在大米中强化0.3%赖氨酸后,可使大米中可利用的蛋白质由3.0%提高到5.1%。目前婴儿食物中多数缺乏铁、钙和维生素A、D,所以就有铁强化食物和钙强化食物以及维生素A、D强化食物3种产品。

这些常缺的营养素多数强化在婴儿常用的食物如奶粉、米粉、面粉或食盐中,婴儿通过食用强化食品,获得了需要的营养素,所以强化食物对婴儿是有好处的。

但是,各种营养素都有一定适宜的需要量,任何营养素过量都会产生副作用,例如铁、钙、维生素A、D等过量都有毒性作用,所以不是任何食物都要强化,强化食品中的剂量也有一定的限制,各地间标准也不一样。当然能够尽可能地采用不同品种的天然食物进行合理搭配,互补有无,同样能提高食物的营养价值,例如大米缺乏赖氨酸,如果把米粉加入富含赖氨酸的牛奶中煮食,营养价值就大幅度提高了,同样达到了强化食品的作用,达到合理调配生理机能的作用。

(3)补充需要量一半的钙。

婴儿在6个月以内,每日需要钙600毫克,6个月以上的婴儿每曰需钙800毫克。

一般来说,婴儿从食物中(母乳、牛奶等)只能摄取到钙需要量的一半。例如母乳喂养的小患儿,全部吃母乳,每100毫升母乳中含钙34毫克,即使每天能吃进700毫升母乳,钙的含量也不足250毫克。因此,为了满足婴儿骨骼、牙齿的正常发育和全身正常代谢的需要,还要另外补充婴儿需要量一半的钙。

给婴儿补钙有两条途径:一是在婴儿食物中添加钙,如市售的配方奶粉、婴儿营养奶米粉、奶麦粉等都含有钙;二是用钙剂补充。后者是目前普遍采用的方法。那么选择哪种钙剂好呢?选择钙剂时,一要看钙剂的含钙量,二要看钙剂的溶解度,只有易溶于水的钙剂吸收才会好;三是安全无毒无副作用;四是价格适宜。医疗保健单位的医生会根据原则帮助父母们选择适宜的钙剂。

目前市售的一种用牡蛎壳煅烧后直接制成的“活性钙”是不适宜给婴儿用的。其含钙量虽高,但溶解性差,所以吸收率低。还由于其碱性重,对小儿的胃有刺激,长期喂服会使小儿胃口差。此外由于近海污染的缘故,牡蛎壳中含有对健康有害的重金属元素如铅、铝、汞等,长期服用会产生蓄积中毒。

所以给婴儿补钙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不宜自行采购,也不要认为价格贵的就是好钙剂。

补充钙剂的同时应该补充维生素D,这样钙才能很好地被吸收和利用,否则大部分喂进的钙都由肠道排泄了,起不到应有的作用。

□维生素A需要量

维生素A的主要功能是促进生长发育,维持上皮组织正常结构与视觉功能,当婴幼儿的膳食中长期缺乏维生素A或胡萝卜素时,会使婴幼儿患夜盲症、干眼病。

胎儿所需的维生素A均由孕妇供给,孕妇应注意摄取富含维生素A的食物,以确保胎儿对维生素A的需要。母乳喂养也应注意这一问题,以便婴儿由母乳中获得足够的维生素A。

我国婴幼儿食物中供给乳类、蛋类和肝等高维生素A的食品不多,但人乳中含量相对多些。主要靠各种有色蔬菜中的胡萝卜素供给。/动物食物如肝、肾、蛋类、奶油含量较多。胡萝卜、红薯、南瓜、番茄、柿子椒、菠菜、苋菜、橘子、香蕉等含量都比较丰富。

一般的补充方法是:2—3个月以上的婴儿还可补充胡萝卜水、西红柿汁和菠菜水等。

4个月以上的婴儿在喂养时,应增加蛋黄、奶油、肝类和含胡萝卜素较多的水果及蔬菜,以预防婴幼儿维生素A缺乏。

□B族维生素需要量

维生素B族中比较重要的是硫胺素(Bl)和核黄素(B2),它们能促进生长发育,增进食欲。每摄入1000千卡热能应供给维生素Bi 0.6毫克、B20.6毫克和尼克酸6毫克:婴幼儿可按热能供给量计算。

当婴幼儿膳食中维生素Bi含量不足,或因消耗过多,吸收障碍等原因,会使婴幼儿出现维生素B,缺乏症。患儿初期出现消化紊乱,如胃口不好、呕吐、轻泻或便秘,粪便呈绿黄色,面色蜡样苍白,性情烦躁,爱哭闹,小便短少,手足面部微肿。严重者手足冰冷,甚至可发生昏迷、惊厥及心力衰竭。

维生素B2也是最易缺乏的一种营养素。较典型的维生素B2的缺乏表现为角膜充血、睑缘炎、舌炎、脂溢性皮炎和阴囊皮炎等。

维生素Bi在谷类、豆类及动物性食品中含量较为丰富。

维生素B2在动物肝脏、蛋黄、瘦肉、黄豆酵制品中含量尤为丰富,各种绿叶蔬菜也是维生素B2的良好来源。

预防维生素Bl缺乏要从母婴两方面入手。对于婴儿期轻症患儿,如果母乳量充足,可继续用母乳喂养。但母亲的膳食内,应补充大豆、红小豆、蚕豆、花生、麦麸、酵母等维生素Bl含量较高的食物,以满足婴儿对维生素Bl的需要,同时要增加富含维生素Bl的婴儿辅食,如豆类、肝脏、瘦肉、蛋类等。要讲究烹调方法,尽量吃蒸饭或焖饭,而不吃捞饭,吃面条或饺子时,应喝些面汤。

导致维生素B2缺乏的主要原因,是膳食中缺少动物性食物、豆类和绿叶蔬菜,特别是缺少含维生素B2较高的动物肝、肾、心等内脏和奶类食物,同时婴儿由于生长发育迅速,机体需要量较大,也容易引起缺乏。

膳食中标准米、面,维生素Bl一般不易缺乏,但维生素B2则往往供应不足。膳食中应注意选用动物肝、肾脏等内脏,蛋类、花生与芝麻及新鲜绿叶蔬菜搭配,以增加供给量。较大的婴幼儿可在不同季节,在膳食中加入菠菜、番茄、橘子和苹果。

□维生素C需要量

维生素C是一切具有抗坏血酸生物活性的化合物总称。非母乳喂养的婴儿维生素C易缺乏,易患坏血病。患儿表现为倦怠乏力、无精打采、食欲极差,常伴有重度出血,易于感染,生长迟缓,发育受阻。

维生素C供给量:0—1岁婴儿每日30毫克(相当100~150毫升鲜橘水)。1—7岁需35~45毫克。夏天炎热、生病发热时应增加供给量,每天可给100毫克。

每100克母乳含2~6毫克维生素C,婴儿每日需要量为30毫克,故母乳喂养不易缺乏。牛乳煮沸后,维生素C损失多,故用牛乳喂养的婴儿要注意添加维生素C。

维生素C广泛存在于新鲜水果、蔬菜中,柑橘、鲜枣、山楂、番茄、辣椒、豆芽、猕猴桃等含量丰富,在加工和贮存后明显减少。

牛奶因消毒被破坏,配方奶粉经维生素C强化而增加。所以小儿在婴儿时就进行母乳喂养,而母亲又应多吃含维生素C丰富的新鲜蔬菜和水果。牛奶作为婴儿主食时,应添加新鲜果汁和菜水。

应注意的是,维生素C性质极不稳定,受热易氧化破坏,加碱更易破坏,接触金属会加速氧化破坏,因此忌用铜锅炒菜。婴儿煮菜汤用的菜叶不用刀切,可用手撕成小片。炒菜时用急火快炒,忌熬煮(高温下维生素C易损失破坏),菜要先洗后切。维生素C在酸性环境中得到保持,凉拌菜或炒菜时加些醋,即可使菜肴原料中的维生素C少受损失。

●维生素E补充方法

维生素E是一种抗氧化剂,它对氧游离基发生作用,起到清除氧游离基的作用,稳定了细胞,因而有治疗生长痛的作用。维生素E剂量为每次5—10毫克,每日3次,一般1—2个月后孩子不会再感到下肢疼痛。

疼痛完全消失后再服用一段时间予以巩固。

●钙与磷的比例及补充方法足够的钙磷能促进骨骼、牙齿的生长和坚硬。婴儿体内的钙约占体重的0.8%,到了成年以后达到1.5%。婴儿每日约需钙600毫克、磷400毫克。婴儿缺乏钙磷,可患佝偻病及牙齿发育不良、心律不齐和手足抽搐、血凝不正常、易于流血不止等症。

钙与磷摄入的比例保持1:1.5较为相宜。钙与磷过高或过低,都会影响其吸收。

母乳的这个比例较为适当,故母乳喂养的婴儿患营养不良的佝偻病者明显少于人工喂养。一般婴儿配方奶粉,钙:磷:1.2:10维生素D能调节钙磷代谢,促进骨骼和牙齿的正常生长,对生长期的婴幼儿极为重要。所以说,维生素D摄入的多少也会影响到婴儿体内钙磷比例。

我国婴幼儿的膳食容易缺钙,而磷不缺乏。婴儿6个月后添加辅助食物时应多选用大豆制品、牛乳粉、蛋类、虾皮、绿叶蔬菜等,用这些原料制成的食物如牛奶大米糊、牛奶玉米粥、鸡蛋面条、豆豉牛肉末、豆腐糕、鸡蛋羹、苋菜水等,均是良好的钙、磷来源。

□铜、硒等微量元素补充方法铜与造血、婴幼儿发育有关。婴儿大约每天每千克体重需0.05~0.1毫克铜。一般来说,铜来自肝、牡蛎、肉、鱼、豆类、有壳果等中,大多数动物和植物性食品中都含有铜。长期腹泻、肠吸收不良以及因病不能进食,采用肠道外供给营养时可发生铜缺乏症。缺铜的婴儿主要表现为白细胞减少、贫血、面色苍白、厌食、腹泻、肝脾肿大及生长发育停滞。可口服1%硫酸铜液,每天1~2毫升。

硒是动物性食物的重要成分,其主要功能在于组成谷酰甘肽过氧化酶,参与代谢,先天性愚型、克汀病、心肌病患儿中硒含量降低,而小儿糖尿病硒含量升高。有报告说硒对致癌物可起抑制作用。

另外,钠、钾、氯、镁等也都是人体不可缺少的微量元素,它们在体内与酶、激素、维生素、核酸等一起维持生命的代谢过程。

□添加鱼肝油的方法

维生素D的来源有多种,如自然食物中的鱼肝、蛋黄、肝脏等,但含量较少。而鱼肝油制剂是目前被认为维生素D的主要来源,是预防佝偻病常用的药物。

此外,人体皮下脂肪经曰光中紫外线的照射,也可自身合成维生素D。因此居住条件较好,有可能每日晒太阳的婴幼儿,不必强调添加鱼肝油。但紫外线不能透过衣服及玻璃,所以晒太阳要开窗,并使皮肤直接暴露在曰光下。

冬季出生的或者经常晒不到阳光的婴幼儿,则应及时考虑添加鱼肝油,一般在出。

生第2周后即可开始。此期选用的鱼肝油制剂为浓缩鱼肝油,即市售的鱼肝油滴剂,食用量为每日1滴,以后逐渐增加,但最多每日不超过3~5滴。吃的量过多也会引起中毒。

□蛋白质的需要量

蛋白质是身体组织细胞、体液的基本成分。

婴儿的蛋白质需要量较成人为多。蛋白质不仅用于补充日常代谢的丢失,而且用以供给生长中不断增加新组织的需要。如果婴儿缺乏蛋白质可影响生长、发育,特别是大脑的发育,体重及身高增长缓慢,肌肉松弛,贫血及抵抗力下降,严重的会引起营养不良性水肿。

一般来说,1岁以内的小儿,人乳喂养每日每千克体重需供给蛋白质2~2.5克,牛奶喂养需供给3—4克,母乳、牛奶混合喂养需供给3克。用混合膳食的婴儿,动物蛋白质最好不少于蛋白质总量的一半。每人每日需要从蛋白质取得的热量比例,1岁以下婴儿应占15%以上。

一般来说,蛋白质的来源有两大类:一类是动物蛋白质,包括各种奶类、鱼、虾、动物肝脏、蛋类、瘦猪肉、牛肉等;另一类是植物蛋白质,包括各种豆类及其制品。

婴幼儿膳食中动物性蛋白质最好不少于所需蛋白质的一半(即1/2)。4~6个月以上的婴儿,如果条件所限,添加了含大量米粉的代乳品,因大豆内含必需氨基酸——蛋氨酸较少,因而最好豆制代乳粉能用蛋氨酸强化,大米含赖氨酸较低,可用赖氨酸强化。幼儿及婴幼儿的膳食已多样化,如果条件所限,动物性蛋白加大豆蛋白的热量也不应低于一天总热量的30%,动物性蛋白超过30%为好,婴儿最好能超过40%。

婴幼儿的饮食,应遵循以下两个原则来

获得较多的蛋白质。

(1)动物性食物与植物性食物相混合,以提高蛋白质的生理价值。如在代乳粉中加少量蛋黄或奶粉,也可加些鱼粉或肉松,不但补充了钙质和维生素,也提高了蛋白质的营养价值。

(2)搭配食物的种类越多越好,做到饮食多样化,这样氨基酸的种类就比较齐全。

具体说来,例如鱼肉细嫩,易消化吸收,含蛋白质12%~20%,蛋白质利用率高达96%,故婴儿期应充分选用鱼蛋白,包括鱼松和鱼粉。乡村乳类供应困难时,可将鱼肉加在粥内吃。

4个月后婴儿食品中添加的牛奶粥、鸡肉粥、鱼肉糊、鸡肝糊、豆腐糊等,均是婴儿蛋白质的良好来源。

□脂肪的需要量

婴儿对脂肪的需要量也高于成人,脂肪中所含的不饱和脂肪酸为婴儿发育所必需,是形成神经组织如髓鞘等的必需物质。

婴儿每日每千克需要脂肪约4克,6岁以上约需3克。脂肪约占每日总热量的35%,人乳约占50%。脂肪要新鲜,避免氧化,避免湿、热及光照。充足的脂肪有利于脂溶性维生素的吸收。

我国婴幼儿膳食推荐的脂肪供应量规定脂肪能量占总能量的百分比,6个月以下婴儿应喂母奶,脂肪为45%,7N12个月为30%~40%,1岁以后至成人均为25%~30%。具体的量大致为:每日每千克体重新生儿均需7克,2~3个月婴儿需6克,6个月后的婴儿需4克,以后随年龄增长而渐减3~3.5克。婴儿每日摄取脂肪的供给量约占热量的30%。

按脂肪的来源,一般可分为动物脂肪和食猪肝、鱼肝、浓缩鱼肝油,即可引起急性或慢性维生素A中毒,症状是:骨痛、皮肤黏膜改变、颅内压升高等。

(3)其他维生素中毒症。过量服用维生素E、维生素K也可出现不良反应;大量长期服用维生素C,可出现草酸结晶尿,而有尿频、血尿,甚至尿闭等严重反应。

总之,服用维生素不可过量,必须在医生指导下正确使用。否则,会适得其反。

□不要滥用鱼肝油

有些家长因对佝偻病了解不够,总怕自己的孩子患佝偻病,如果出汗多些,长得矮小点,就认为是佝偻病。再加上对维生素D这种药缺乏认识,觉得维生素类的药是营养药,多吃、少吃没什么关系,所以每天给孩子吃鱼肝油总要多几滴,或者给孩子打维生素D针剂。如果长期下去,会造成维生素A或维生素D过量中毒。

吃鱼肝油中毒的表现有轻有重,轻重程度取决于用量的大小,如果一次服用特大量时,小儿可发生急性中毒,引起头颅内压力增高,头痛、恶心、呕吐、烦躁、精神不好,前囟隆起,有时会误诊为脑膜炎。如长期服用较大量或口服的同时还经常打针,就容易造成慢性中毒,引起吃东西不香、发烧、腹泻、口角糜烂、头发脱落、皮肤瘙痒、腿痛、贫血、尿多、尿不正常等,严重时会有肾脏功能不好。

如果家长发现自己的孩子有以上情况,就应及时到医院检查,停止服用鱼肝油,并吃含钙少的饮食,少晒太阳,必要时按医嘱服用药物,增加钙的排泄,减少钙的吸收,逐渐使病情好转。因此,给孩子食用鱼肝油,应按说明服用,千万不要滥用,以免发生鱼肝油中毒。

□不宜食用高蛋白奶粉

在为新生儿选购奶粉时,千万别被标榜含有高蛋白、维生素、矿物质等奶粉所吸引而购买。因婴幼儿肾脏、肠胃等各器官功能均未发育完全,这类含高蛋白等营养成分的奶粉并不适合婴幼儿摄取,它们极易使婴幼儿发生消化不良等代谢问题。

若是无法亲自哺乳,在选择代替品时一定要选购婴幼儿配方的专门奶粉,而一般高蛋白成分的奶粉应待婴幼儿1岁以后,才能考虑给予。

另外,在冲泡奶粉时,最好按照奶粉罐上的批示水量与奶粉比例冲泡,而冲泡水应以40℃—500C左右为佳。

□胡萝卜汤、苹果泥治腹泻治疗一般婴儿腹泻的饮食原则是减少膳食量以减轻肠道负担,限制脂肪以防止低级脂肪酸刺激肠壁,限制碳水化合物以防止肠内容物发酵的产物促使肠道蠕动增加。

换言之,即给以清淡饮食,以利肠道修复。

胡萝卜常用作治疗腹泻的食物。使用时需将胡萝卜制成泥,再加水成胡萝卜汤。

500克胡萝卜制成汤1000毫升,约4碗。这种胡萝卜汤所含热能较低,每1000毫升约为300千卡,含脂肪也极低,仅0.2%,又富有碱性,含有果胶,有使大便成形和吸附细菌及毒素的作用。所以小儿腹泻初期,如以胡萝卜汤治疗,可收到较好的效果。苹果纤维较细,对肠道刺激少,且富有碱性,含有果胶,有吸附作用,所含鞣酸又具有收敛作用,而且所含的热能、脂肪均较低,也符合治疗腹泻的原则。食用时,将苹果洗净,切成两半,用汤匙轻轻将苹果肉刮成泥,边刮边喂给患儿即可。

这种饮食治疗,因热能很低,其他营养素含量也很少,食用时间不宜过长,以免影响患儿的营养状况。当腹泻减轻时,即应根据实际情况改用其他饮食,如米汤、冲淡的脱脂奶、酸奶等,由淡而浓,使肠道有一个恢复功能的阶段。

□患奶癣的喂养方法

1岁以内吃奶的婴儿常常患有“奶癣”,医学上称为婴儿湿疹。有些家长认为既然奶癣与吃奶有关,就采取提前断奶的办法。

结果,不仅湿疹照样发,而且婴儿因为得不到母奶或牛奶喂养,极易发生营养不良、抵抗力下降、经常得病的现象。那么,怎样喂养有奶癣的婴儿呢?

引起奶癣的原因很多,主要是婴儿的过敏性体质所致,也有认为与母亲在怀孕期间饮食单调有关。一般说,奶癣是在婴儿出生2—3个月时开始发病,有的在面颊、前额、头颈,严重的可蔓延到躯干、四肢和臀部,有时还可继发细菌感染。痒是婴儿患奶癣时的主要症状。婴儿患奶癣,如果婴儿是用母乳喂养的,母亲应多吃些蔬菜、水果、豆制品和肉类的食物,少吃鱼、虾、蟹等水产品。如果婴儿是用牛奶喂哺的,可适当延长牛奶的烧煮时间,以利蛋白质变性,减轻致敏作用,也可改用羊奶或市售的多维乳儿粉喂哺婴儿。不论是采用哪种喂养法,都应注意不要给婴儿喂得过饱,因为消化不良会使奶癣加重。

对患湿疹的孩子更应重视其护理。洗脸洗身都应用温开水清洗,少接触肥皂,以免婴儿皮肤受到肥皂的碱性刺激,必要时可用淡盐水浸泡纱布敷在湿疹处止痒。婴儿的衣服要宽大,经常更换,保持清洁,避免细菌感染。衣服和被褥均应选用全棉布制作,忌用化纤或毛织品,避免接触鸭绒等容易引起过敏的物品。患奶癣较严重的婴儿,应禁止接种多种疫苗。一般在1~2岁以后,奶癣会自然减轻、消退。

□患鹅口疮的喂养

鹅口疮是婴幼儿常见的一种口腔疾病,普遍发生于1岁以内的哺乳婴儿,尤其多见于先天不足、体质虚弱的新生儿。临床表现为小儿口舌布满膜状白屑,形如鹅口,故称为“鹅口疮”。又因其白屑如雪,所以又称“雪口”。

患鹅口疮的小儿,开始微有发热,经常啼哭,舌上口腔黏膜出现白屑雪片,逐渐蔓延,形如鹅口,白屑周围有红晕,互相融合而形成结实的厚片,状如凝固的牛奶,不易消除,严重的可延至喉咙,吮乳困难,呼吸不利乃至全身情况恶化。中医认为口为脾之窍,舌为心之苗,由于胎热内蕴于心脾,积热循经络上熏于口舌,或由于水不制火,虚火上炎,故口腔黏膜及舌上出现白屑雪片。由于热毒上熏,邪火灼伤黏膜,故白屑周围出现红晕,疮面疼痛,白屑壅塞咽喉,引起吮乳困难、呼吸不利等症。

患鹅口疮的小儿,其乳母要注意忌食辛辣香燥动火食物,如烟酒、大蒜、胡椒、辣椒、油煎熏烤等食物,以防热毒经母乳进入婴儿体内,蕴于心脾二经,积热上熏致病情加剧。

另外,过量用抗生素也会引起鹅口疮,故乳母在哺乳期不要过量用抗生素,必须使用大量抗生素时,婴儿可代用人工喂养为好,以防婴儿发生鹅口疮。如见小儿发热、痴呆、吵闹等症状,应忌食牛奶,少哺人乳,更应忌食海鲜、鸡鸭、牛羊肉及其汤类。在乳母暂时不能哺乳期,更应注意忌上述食物。如不注意忌口,则易生湿热,湿热交阻,使病情加重,或经常复发,影响小儿的生长发育。因此凡患鹅口疮婴儿的乳母一是注意自己的忌口,多吃新鲜蔬菜、水果;二是注意小儿的饮食忌口,如暂时人工喂养,更应多给予米汤、葡萄糖、多种维生素、果汁、蔬菜汤等,切忌给以过多的奶糖、巧克力和粗糙的食物,以免加重湿热和损伤黏膜,使病症加重或并发感染。

□夜啼的乳母饮食

小儿夜啼是指因身体不舒而引起每夜啼哭,甚至通宵达旦,有的每夜定时啼哭,哭后仍然安静入睡者,称为“夜啼症”。

小儿夜啼与乳母的饮食忌口有很大的关系,如乳母经常进食油炸辛辣油腻之品,辛辣刺激,肥甘之味易生湿热,内热经乳汁进入小儿体内,可使邪热乘心。中医认为心热为阳,阳为人身的正气,因小儿正气未充,至阳则阳衰,阳衰则无力与邪热相搏,正气不能战胜邪热,则邪热乘心而致小儿夜间烦躁啼哭,睡喜仰卧,见火或光亮夜啼更严重,同时还可见到小儿烦躁闷热、口中气热、手腹发热、面赤唇红、小便短赤、大便秘结等症状。有的乳母喜食生冷寒性食物也可影响小儿阳气,导致寒邪内侵。中医认为诸脏属阴,夜则阴盛,阴盛则阳衰,阳衰则阴寒凝滞,或阳为阴寒所郁,不得伸展,白天表现为睡喜伏卧,四肢欠温,面色青白,口中气冷等。夜间则表现为啼哭不休,一般在清晨3时后停息。

由此可见,乳母饮食宜清淡,既保持一定的营养,又应忌食助火生热化燥伤阴之品,这样就会减少母乳中致婴儿夜啼之物,从而避免婴儿夜啼。

□营养不良的处理

一旦发生营养不良应该及早诊断,早治疗效果较好。首先要找到病因,既按病因治疗,又要治疗有关的疾病与并发症。护理与饮食疗法是极为重要的,营养物质要符合需要又要适合其消化力,食物种类不宜变换过快,应由少到多、由简单到复杂逐步添加,保证一切食物要新鲜和清洁,要耐心地喂。注意皮肤及口腔清洁护理,也要注意护理眼部。一旦有眼部干燥(维生素A缺乏)应及时治疗,因为发展下去是可以致盲(失明)

的。另要保温、防止受凉及呼吸道感染,安排好生活制度,定期测体重以观察增长情况,重症的营养不良最好住院治疗。

□消化不良的饮食调配

由于婴儿消化器官发育尚未完善,对食物的耐受力较差,但又在不断生长发育,所需营养物质相对较成人为多,因此极易引起消化机能紊乱。尤其是先天不足的早产儿和后天失调的营养不良儿,每当饮食不调或受外界气候的影响,易使胃肠道机能紊乱而患腹泻,病程延续,不易痊愈。

此时,小儿的饮食应暂时停止添加辅食,以母乳喂养的婴儿应以母乳为主,母乳不足,只能根据病情补充米汤或冲淡的脱脂奶等。无母乳者,可根据病情依次选择喂给胡萝卜汤、焦米汤、米汤、鱼粉米汤和冲淡的脱脂奶等,这些食品都可纠正腹泻。每次饮食还需合理安排,食量最好与原牛奶量相同,病情日渐好转后应更换饮食,或由淡而浓,或浓度不变但适当增加食量,使肠道逐渐适应后恢复原来饮食。注意避免长期使婴儿吃不饱而处于半饥饿状态,或只喂以高碳水化合物的饮食,如米汤、奶糕之类食品,致使婴儿摄入营养素不平衡而导致饥饿性腹泻。病情完全好转后,可随着月龄的增长而添加各类辅食品。

□多吃有利于保护眼睛的食物(1)养肝明目的食物。

山药:既可粥食,又可做菜,还能蒸吃,可常食之。

猪肝:能补肝、养血、明目,每100克猪肝含维生素A 8700国际单位。可用猪肝100克,枸杞子50克,共煮熟,食肝喝汤。

羊肝:味甘苦,性凉,能益血、补肝、明目,尤以青色山羊肝最佳。可用羊肝做羹,肝熟入菠菜,打入鸡蛋,食之。

青鱼:鱼中佳品,滋肾益肝,对视物模糊效果较佳,可常做菜食之。

蚌肉:味甘咸,性寒,滋阴、养血、明目,可炒食或煮汤。

鲍鱼:虽称作鱼,其实乃是一种单壳贝类,其营养和药用价值都非比一般,其壳称“石决明”,有平肝明目之效。用时研末,同猪肝共煎,有益于眼。

(2)富含胡萝卜素的食品。

胡萝卜素是维生素A的前身,在人体内能转变成维生素Aa维生素A有维持眼睛角膜正常,不使角膜干燥、退化以及增强在无光中视物能力等作用,此类食品主要有青豆、南瓜、西红柿、胡萝卜、绿色蔬菜等。

(3)富含维生素B2的食物。

维生素B2能保证视网膜和角膜的正常代谢,若缺乏,则易出现流泪和眼发红、发痒等症状。一般来说,瘦肉、扁豆、绿叶蔬菜含维生素B2较多,应多吃一点。

(4)富含维生素A的食品。

因为维生素A缺乏,可致角膜干燥、怕光,流泪,重者眼睛结膜变厚,甚至夜盲或失明。鸡蛋黄、羊奶、牛奶、黄油、猪油、各种鱼类肝脏、苋菜、菠菜、韭菜、青椒、红心白薯以及水果中的橘子、杏子、柿子等含维生素A较多,可多食之。

(5)其他。

含有维生素C的食物对眼睛也有益。

因此,应该在每天的饮食中注意摄取含维生素C丰富的食物,比如,各种新鲜蔬菜和水果,其中尤其以青椒、黄瓜、菜花、小白菜、鲜枣、生梨、橘子等含量较高。钙对眼睛也是有好处的,钙具有消除眼睛紧张的作用,如豆类、绿叶蔬菜、猪皮含钙量都比较丰富。

烧排骨汤、糖醋排骨等烹调方法可以增加钙的含量。

上述食品对保护小儿眼睛非常有效,要多吃一些,尤其是眼功能差时,更要注意。

而辛辣、太热、肥腻之食不利于眼睛,最好少食。

□出牙期的营养保健

婴儿在6个月以前没有牙齿,吃奶时靠牙床含住母亲乳头,进食其他半固体无渣食物时也靠牙床将食物压烂,牙床是一道半圆形黏膜突起,比较坚硬,可以上下合拢。到6个月左右,婴儿开始出牙,出牙是牙齿发育和婴儿生长发育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阶段。

出牙的过程是覆盖牙齿上的牙槽骨自动吸收,牙根生长,将牙冠顶出牙龈。当牙冠将牙龈顶开一个小口以后,牙冠与牙龈之间的潜在间隙与口腔相通,口腔里的细菌就会进入这个间隙,可使牙龈发生轻度炎症,出现红肿痒痛。出牙的时间和顺序是有一定规律的,下牙略早于上牙,常常是成对萌出,6—9个月出门牙,12~14个月出第一颗大牙,14~18个月出犬齿,第二颗大牙则要到2岁时才长出,但是不同孩子经常有差异。

若1岁时未萌出门牙,或3岁时未出齐20颗乳牙,则要到医院检查是否发育有障碍。

婴儿出牙时一般无特别不适,但个别婴儿可出现突然哭闹不安,咬母亲乳头、咬手指或用手在将要出牙的部位抓划,口水增多,甚至有的婴儿会发烧,食欲不振,腹泻和生口疮等,这些症状可能与牙龈轻度发炎有关。此时,母亲要耐心护理,分散婴儿的注意力,母亲不要用手或筷子去抓划牙龈。若小孩自己咬破或抓破牙龈,可涂少量龙胆紫药水,一般不需服药。因为一旦牙齿萌出,牙龈红肿和上述症状就会自行消失或减轻。

由于出牙与婴儿添加辅助食品的时间几乎一致。婴儿出现腹泻等消化道症状,可能是出牙的反应,也可能是抗拒某种辅食的表现,可以先暂停添加,观察一段时间就可知道。

婴儿在6个月后,开始对小食品感兴趣,大人可把蔬菜、果条放在他面前的小桌上,示范给他看如何吃,让他学习,他可随时拿来咬嚼,在进食时,他如果要吃,也不要阻拦。这样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婴儿就会脱离只会吮食物的阶段,而学会咀嚼。婴儿经常吃些蔬菜、果条,不但有利于改掉吮手指或吮奶瓶嘴的不良习惯,而且还使牙龈和牙齿得到良好刺激,减少出牙的痛痒,对牙齿的萌出和牙齿功能的发挥都有好处。婴儿在咀嚼食物时,必然增强整个牙颌系统的运动,这种功能性运动对整个颌面和牙齿的生长发育都是必不可少的,它能使颌骨变得更加强大和与其他部位更加协调,以便乳牙和将来的恒牙能整齐地排在上面,保证成年时有一口漂亮的牙齿。

□婴儿长牙时的最佳食物

中医认为:“牙齿为骨之余”。维生素A、C、D三种维生素是构成牙釉质、增强牙齿骨密度和钙化的重要物质。蛋白质、钙、……磷是牙齿的基础材料。在出牙期间,这些营养成分必须充分,尤其是要补充蛋白质含量高的食物,比如鲜果汁、菜汁、乳类、带骨肉汤等是不可少的。

在小儿出牙期间,吃些什么东西比较好呢?一般认为吃一些点心或饼干可以锻炼婴儿的咀嚼能力,促进牙齿的萌出和坚固,但同时也容易在口腔中残留渣滓,成为龋齿的诱因,因此在食后最好给些凉开水或淡盐水饮服代替漱口。

婴儿的牙齿要从小就保护好,不能没有规律滥用甜食和点心,这些东西除了使孩子的食欲不振外,还对细菌的生长造成了有利的环境。甜的东西还有脱钙的作用,使牙质疏松。在食物中脱钙作用较强的有:奶制糖果、炸面包、巧克力、蛋糕、香蕉等。还有些脱钙作用较弱的食品,比如苹果、胡萝卜、黄瓜、圆葱、甜脆饼干、米饭等,所以给小儿食用时应注意。

□大脑发育的营养保证

婴儿从第3个月起脑细胞发育逐渐趋向高峰。为促进脑发育,除了保证足量的母乳外,还需要给母亲添加健脑食品,以保证母乳能为小儿的发育提供充足的营养。

常用的益智健脑食品有:动物脑、肝、血、鱼肉、鸡蛋、牛奶;大豆及豆制品;核桃、芝麻、花生、松子、各种瓜子;金针菇、黄花菜、菠菜、胡萝卜;橘子、香蕉、苹果;红糖、小米、玉米。

□添加辅食的禁忌

(1)不可勉强。

刚开始添加辅食时如果孩子不愿吃,切不可勉强,应马上停喂,若是硬遁着吃的话,孩子会越喂越不吃。食物的软硬、冷热及味道的浓淡,都可能是不吃的原因。

喂孩子辅食以前,有必要让他饿一饿。

比如到外面走走、呼吸室外新鲜空气、晒晒太阳等,回来以后再喂往往会顺利些。不过,孩子有时饿极了,不先喂点儿奶也会不肯吃辅助食物。总之,刚开始给孩子增添辅助食品,切不可勉强、急躁。

(2)不可太教条。

到了一定的月龄,就要开始添加辅助食物。但不能太教条,给孩子规定好每次必须吃多少,必须吃哪种食物等,要尊重孩子的食欲和爱好。有的孩子食欲旺盛,吃的就多;如果孩子食欲差,吃的就相对少些;有的今天吃了,到了明天就不愿吃。所以在喂养孩子时必须灵活掌握。

(3)不可过早。

刚离开母体的婴儿,消化器官很娇嫩,消化腺不发达,分泌功能差,许多消化酶尚未形成,此时还不具备消化辅食的功能。如果过早添加辅食,会增加婴儿消化功能的负担,消化不了的辅食不是滞留在腹中“发酵”,造成腹胀、便秘、厌食,就是增加肠蠕动,使大便量和次数增加,最后导致腹泻。

因此,出生4个月以内的婴儿忌过早添加辅食。

(4)不可过晚。

有些家长怕小儿消化不了,对添加辅食过于谨慎。有些小儿早已过了4个月,还只是吃母乳或牛奶、奶粉。殊不知小儿已长大,对营养、能量的需要增加了,光吃母乳或牛奶、奶粉已不能满足其生长发育的需要,应合理添加辅食了。同时,小儿的消化器官已逐渐健全,味觉器官也发育了,已具备添加辅食的条件。另外,此时小儿从母体中获得的免疫力已基本消耗殆尽,而自身的抵抗力正需要通过增加营养来产生,此时若不及时添加辅食,小儿不仅生长发育会受到影响,还会因缺乏抵抗力而导致疾病。因此,对出生4个月以后的小儿要开始适当添加辅食。

(5)不可过滥。

小儿虽能添加辅食了,但消化器官毕竟还很柔嫩,不能操之过急,应视其消化功能的情况逐渐添加。如果任意添加,同样会造成小儿消化不良或肥胖。让小儿随心所欲,要吃什么就给什么,想吃多少就给多少,又会造成营养不平衡,并养成偏食、挑食等不良饮食习惯。可见添加辅食过滥同样也是不合适的。

(6)不可过细。

有些父母过于谨慎,给小儿吃的自制辅食或市售的婴儿营养食品都很精细,使小儿的咀嚼功能得不到应有的训练,不利于其牙齿的萌出和萌出后牙齿的排列。食物未经咀嚼也不会产生味觉,既勾不起小儿的食欲,也不利于味觉的发育,面颊发育同样受影响。这样,小儿只能吃粥和面条,不会吃饭菜,制作稍有疏忽,就会恶心呕吐,于是干脆不吃或者吃了也要吐出。长期下去,小儿的生长当然不会理想,还会影响大脑智力的发育。

(7)注意卫生。

小儿各系统尚未成熟,对于细菌的抵抗能力差,制作辅助食物时必须特别注意卫生。要将手洗净,原料要选新鲜的,做出来后尽早喂食,如小儿不吃,不要放到第二天喂。

有的小儿一吃鸡蛋,湿疹就加重。经常会有这种吃动物蛋白导致湿疹的现象。要先查一下湿疹的缘故,如果是因为吃了某种食物所致,则暂停喂这种食物。

□母乳喂养的禁忌

(1)忌提前哺乳。

婴儿吃奶后约需3小时在胃里消化才能转入肠道。如果胃里还存有未消化的食物,再加上乳汁,两者混合进入小肠,食物就得不到充分消化,必然会影响养料的吸收,同时也容易造成消化不良。

(2)忌喂而不饱。

一次喂不饱,就很难使孩子吃奶有规律,特别是托在乳儿室的孩子,一次不喂饱,到下次喂奶时,孩子早就因饿而哭得很累了,吃几口就又要睡觉。如此形成恶性循环,会影响孩子健康成长。

(3)忌喂奶时间太长。

倘使母奶不足,即使喂奶时间再长婴儿也不会吃饱,而且孩子也不能得到合理的营养。因为乳房每次先分泌出的乳汁里含蛋白质多,含脂肪少,以后越吃脂肪含量就越高。婴儿对较高的脂肪不能适应,会出现消化不良。

(4)忌长期食母奶。

6个月以上的婴儿如果单纯吃母乳而不添加其他辅助食物,则有可能热能和营养素供应相对不足,出现生长发育迟缓的现象。但是,天气炎热或婴儿患病时,不宜添加食物,避免引起消化不良。婴儿10个月至1岁半时就该断奶,假使到年龄还不断奶,孩子总想吃母奶,辅食就喂不进去。应该注意的是,切忌突然断奶,这样会因其他食品还吃不进去而影响健康。炎热的夏季和孩子患病时,消化功能减弱,也不宜断奶。

●牛奶不能与钙粉同服

人工喂养的小儿到了3个月后便应开始加喂一些钙片或钙粉,以防止小儿缺钙。

应当注意的是钙粉不能和牛奶一起喂。因为钙粉可以使牛奶结块,影响两者的吸收。

有些父母图方便、省事,常喜欢把钙粉混合到牛奶中一起给孩子吃,这样的补钙方法是不科学的。

……□不宜喝豆奶

小儿不宜喝豆奶。豆奶是健康饮品,对此人们已达成了共识。然而,美国专门从事转基因农产品与人体健康研究的人士近期指出:喝豆奶长大的小儿,成年后引发甲状腺或生殖系统疾病的风险系数较大。对于成年人,经常食用大豆是极为有益的。大豆能使体内的胆固醇降低,保证体内激素的平衡等。然而,小儿食用大豆则会产生相反的效果。小儿对大豆中高含量抗病植物雌激素的反应与成人相比完全不同。成年人所摄入的一般植物雌激素可在血液中与雌激素受体结合,从而有助于防止乳腺癌的发生。而小儿摄人体内的植物雌激素只有5%能与雌激素受体结合,其他未能吸收的植物雌激素在体内积聚,如大量饮用就有可能对将来的性发育造成危害。因此,小儿要尽量少喝或不喝豆奶。促进健康发育的牛奶无疑是更好的选择。

□半岁以内别多饮果汁

果汁的特点是维生素与矿物质含量较多,口感好,因此乐于为小儿接受,但最大的缺陷在于果汁中没有对小儿发育起关键作用的蛋白质和脂肪。如果喝很多果汁,由于果汁强占了胃的空间,因而正餐摄入减少,而正餐(如母乳或牛奶)才有小儿所需的蛋白质、脂肪,这样小儿饮果汁可破坏体内营养平衡,招致发育落后的恶果。年龄越小,此种恶果越易发生。6个月以上的小儿也要限制饮用量,以每天不超过100毫升为宜。

□适宜食用的糖类

一般说来,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有蔗糖、麦芽糖(米糖或称饴糖)、蜜糖(蜂蜜,非蜂乳)、葡萄糖和薯糖。蔗糖由于食用方便、口感好和相对便宜,其食用量居糖类之首。

但小儿食用蔗糖太多,容易损坏牙齿,影响消化功能,使小儿饮食乏味,助长肠道寄生虫的繁殖和生长。

根据中医“水谷精微乃人体精气之源”

和现代医学“粮食是营养的主要成分”的理论,适宜小儿食用的糖类应以米糖为佳。米糖具有健脾胃、助消化、增进食欲、和胃止痛等功能,并有健齿作用。其次是蜜糖,蜜糖含有许多对人体有益的有机化学物质,不含激素,是小儿食用的理想甜味剂。蜜糖分生、熟两种,生者性寒凉,熟者性平和。小儿内服均须用熟蜜。蜜糖具有润肺止咳和开胃助消化的作用,当小儿患肺热咳嗽,咽干口燥时,用适量熟蜜以温开水冲服或加入到奶粉、稀粥、藕粉等流质食物中服食,能减轻或缓解症状。大便干燥时,也可用上述方法润肠通便,均能得心应手。另外,蜜糖也不会损坏牙齿,而且由于它的抗菌作用还能护齿和清洁口腔。值得注意的是,如果小孩是过敏性体质,或者是1周岁以内的婴幼儿都不宜食用蜜糖。

●适宜用乳糖

乳糖是乳品中唯一的糖,对小儿有许多好处。天然的乳糖可以提供热量,也能促进肠内有益细菌的繁殖,有利维生素B的合成;乳糖可以转换为乳酸,有助于溶解矿物质,促进钙、铁、磷、镁及其他矿物质的吸收。

此外,许多病菌都无法在酸性的环境中生存;乳糖也不会使婴儿肥胖。

婴儿奶粉中大量添加其他的糖,如玉米糖浆、麦芽糖或一般的蔗糖,可以造成重大的伤害。这些糖对于有益细菌的繁殖不利,无法促进维生素B的合成或矿物质的吸收,甚至刺激小肠中碱性消化液的分泌,阻碍其他矿物质的吸收。

与乳糖相比,这些糖都太甜了,容易使……小儿增加赘肉,并且吃糖成癖,会造成日后严重的蛀牙。小儿躺在床上自己吸奶,或以奶瓶喝果汁,牛奶及果汁中的糖累积在牙床及牙齿上,形成酸性并适合蛀牙细菌生存的温床,最后只好拔除蛀坏的牙齿。因此,不要让小儿躺在床上自己吸奶。

□不宜多吃蜂蜜

蜂蜜是营养丰富的滋补品,但蜂蜜在生产、运输和储存等一系列过程中,极易受到肉毒杆菌的污染。而肉毒杆菌适应环境的能力甚强,既耐严寒,又耐高温,能够在连续煮沸的开水中存活6—10小时。因此,即使经过一般加工处理的蜂蜜,也仍有一定数量的肉毒杆菌胞芽存活。这些胞芽无法生长和释放毒素。然而,这些胞芽一旦进入婴幼儿体内,尤其是进入1岁以下的婴儿体内,因婴幼儿的免疫系统尚未成熟,它们便迅速发育成肉毒杆菌,并释放出大量的肉毒素。

平时这些毒素毒性甚强,据说1毫克即可致万名婴儿于死命。另据调查,目前婴幼儿急死症中,有5010的婴儿是因肉毒素中毒而引起死亡的。所以,婴幼儿最好不要多吃蜂蜜,尤其是1岁以下的婴儿,更不宜食用蜂蜜。

□注意少吃甜食

糖是小儿生长发育必不可少的营养威分,而糖在龋齿的形成中也起着一定的作用,特别是蔗糖,能使口腔中的细菌产酸,使牙齿表面最硬的一层组织即釉质脱钙、软化而形成蛀洞即龋齿。一般来说吃糖多的人口腔中的酸度较高,容易发生蛀牙。所以,好多人就片面地认为吃糖多就生蛀牙,而不让孩子吃糖。其实,龋齿的形成与遗传、口腔卫生、牙齿的结构、饮食的成分和身体的健康状况等多种因素有关,糖只是其中的诱发因素之一。口腔检查时发现,有的小儿即使吃糖少或不吃糖照样可患有严重的蛀牙。

家长千万不可因噎废食,糖是三大产热营养素之一,它本身并不对牙齿产生直接的危害。孩子不吃糖并不是真正不吃糖,因食物中大都含有糖的成分。不让孩子吃糖也不是预防龋齿的积极有效方法。正确的方法是少吃、规则地吃,吃完后再食用粗纤维的食物,以减少糖在口腔中停留的时间,这样可显著地降低口腔中的酸度,从而减少龋病的发生。

□适当吃些猪肝

猪肝有些腥味,小儿不太喜欢吃,这就需要在烹调方法上下点工夫,去其腥昧,变不好吃为好吃。

为小儿制作猪肝泥有两种方法:一是将生猪肝横剖开,或剥去外皮,用刀刮下如酱样的猪肝泥;二是先把猪肝煮熟后,再剁成细碎泥状。然后加葱、姜、黄酒等用油炒,同时去腥味,烧好后加些味精提鲜。如果孩子还是不肯吃,可用7份猪肝泥和3份肉糜一起炒,有利于去掉猪肝腥味。

对小儿来说,最好每周能吃上1~2次猪肝,能预防营养缺乏症。因此,更要强调烹调方法。采用猪肝与其他动物食品混烧,如猪肝丁和咸肉丁、鲜肉丁、蛋块混烧,或猪肝炒肉片等,小儿大都喜欢吃。将猪肝制成白切猪肝片或卤肝片,可以给小儿当零食吃。

□注意补钙误区

因为钙对人体的重大作用,有些商家利用人们对补钙的渴望,在推出自己的产品时往往夸大其作用,给消费者以误导。研究表明,人体对各种钙补品的吸收率只能达到40%,而有的厂家将高达99%以上的动物实验结果直接用于人体吸收率加以宣传,欺骗消费者。因此购买时必须弄清产品的钙含量、吸收率、有无副作用等,不能轻信“高效、高能、活性”等词。

补钙虽然重要,但并非多多益善,对于不同年龄的人有不同的标准,要严格遵照中国营养学会推荐的中国人每日钙的供应量。

如果一个正常人每天补钙超过2000克,不仅造成浪费,且还会产生副作用。

科学家曾追踪调查发现,小儿摄取热量为1000卡路里的食物中,每含有100毫克的钙,他们的收缩压就会降低2毫米汞柱。

由于小儿年龄小,舒张压的变化不易测出。

现代医学认为,动脉血压是循还功能的一个重要指标,血压偏低,血流迟缓,影响机体组织的血液供应,妨碍正常活动,尤其对头部影响更大。小儿处在发育期,如前期血压偏低,不仅精力不集中,思维迟钝,智力低下,而且还容易患心脏病,因此小儿切不可高补钙。

□巧用山楂食疗作用

由于小儿脾常不足,对营养物质的吸收消化功能较差。因此,小儿宜多食能消食化积、散淤行滞的山楂。常用的山楂食疗方如下:

山楂汤:即山楂一味煎汤饮。尤宜于食肉不消的儿童。

山楂饼:用山楂、白术各120克,神曲60克,均研末,蒸饼丸,梧桐子大,每服70丸。

可治儿童食积。

山楂粉:用山楂肉不拘多少,炒研为末,用蜜和砂糖拌,每服3~6克,水送服。尤宜于小儿痢疾赤白相兼者。

山楂丸:茴香、山楂各等分,研细末,盐、酒调和,空腹热服,可治小儿小腹痛。

□注意不宜多吃点心

实际上,点心不能算为一种营养品,它的主要成分是糖,只要小儿能吃粥、面,从营养学上看就没有必要吃点心,但点心好吃,小儿喜欢吃,所以可以把点心作为一种增进小儿生活乐趣的调剂品给予。既然作为调剂品就不能像主食那样给得多,一般的点心太甜,不适合多给小儿吃,也不利小儿良好饮食习惯的培养。小儿长牙后,含糖多的点心往往会导致龋齿,因此父母在选购点心时注意不要买太甜的点心,也不要买夹心的点心,夹心的大多是奶油、果酱,贮藏不好会使细菌繁殖,危险性大。一次也不能给小儿吃得太多。

有些食量大的小儿、长得过胖的小儿,本来就要限制他的进食,就不要再给他点心吃了,可用水果来代替点心,一样能满足他的旺盛的食欲。相反,有些食量小的小儿,平时只能吃上一点粥、烂面等,体重增加不理想,这些小儿只要他喜欢吃点心,父母就可以满足他们,选择一些不太甜的点心,即使放开给他们吃,食量小的小儿也不会像食量大的小儿那样吃得让人担心。如果加了点心小儿就不想吃粥了,这没关系,本来点心与粥是同等的。吃完点心,父母要记住给小儿喂些水,相当于漱漱口,这样,可以将食物残渣冲走,防止龋齿的发生。

□预防营养缺乏与过剩

……在小儿哺育过程中,经观察分析有两种情况:一种只要小儿能吃就无限制地喂。另正餐吃得很少。长期下去,前者营养过剩患肥胖症:后者导致营养不良症。主要原因在于家长对平衡膳食的认识不足。

所谓平衡膳食也叫营养平衡,就是要使小儿摄取的营养能符合小儿生长发育、智力发展的要求。做到平衡膳食可以预防各种营养缺乏和营养过剩性疾病。

为了达到平衡膳食的目的,须注意以下5个方面的平衡。

(1)保证热能供给的平衡。因每人每天所需的热能随着年龄的不同而不同。在一定的范围内过高过低都会影响生长发育和健康。

(2)保持产热营养素摄入平衡。把产生热能的各种营养素如蛋白质、脂肪、糖均称为产热营养素,也叫必需营养素。其在人体内产生热能时所占的比例是相对稳定的。

蛋白质供给的热能应该占总热能的10%~15%,脂肪占15%~25%,糖占60%一75%。小儿所需的蛋白质量可较成人高一点。

(3)保持产热物质与人体必需的物质(维生素)之间的平衡。维生素是不产热的营养素,产热的营养素需要这些非产热营养素的配合。如吃糖多了,所需的维生素相应也要增加。故也需要保持平衡。

(4)微量元素与宏量元素之间平衡。

微量、宏量元素都称矿物质。这些元素在体内都有一定的比例,并且是按人体需要量而定的。过多会中毒,过少也会患病。各种元素之间正常的比例,称之矿物质之间的平衡。

(5)水和营养素之间的平衡。水对营养物质的吸收利用有重要作用,故也要保持平衡。

以上5方面的平衡,可使小儿摄入的营养素做到全面、平衡。

□不要嘴对嘴喂辅食

成人口腔里有许多细菌,通过嘴对嘴喂食小儿,就会把细菌带给小儿。尤其是息肺结核、肝炎、伤寒、痢疾、口疮、龋齿、咽喉炎的人,更容易把病菌带给孩子造成传染。小儿的身体抵抗力弱,很容易因此而患病。另外,嚼过的食物势必影响小儿的唾液和胃液的分泌,降低小儿食欲和消化能力,自幼就造成胃肠消化能力不强,阻碍生长和发育。

另外,经常嘴对嘴喂小儿,使小儿形成一种依赖性,并习惯成自然,不利于锻炼其咀嚼能力和使用餐具的能力,也不利于培养其独立生活能力。

□过“补”易导致疾病

儿童处于生长发育时期,合理地补充营养,供其机体和智力发育所需,很有必要。

但补之不当则适得其反。

(1)补参害处多。

“少不食参”,人参和含参食品健康儿童不宜使用。健康儿童服用人参会削弱免疫力和抗病能力,容易感染疾病,会出现兴奋、激动、易怒、烦躁、失眠等神经系统亢进症状。人参可促进人体性腺激素分泌,健康儿童长期补参会导致性早熟。服参过多对心脏也有害,可导致心收缩力减弱,血压、血糖降低,严重者可危及生命。儿童因身体虚弱等需要用参,需在医生指导下确定合适剂量、酌情使用。

(2)多吃橘子易生“橘子病”。

儿童每天吃橘子以2~3个为宜。过多吃橘子可致皮肤中胡萝卜素增加而引起全身皮肤发黄,出现呕吐、恶心、食欲下降等症状。

(3)多吃糖类易致“儿童嗜糖精神烦躁征”。

儿童每日以摄入15—20克糖类为宜。

过食糖类可致“儿童嗜糖精神烦躁征”,表现为情绪不稳定,爱哭闹,好发脾气,易冲动,睡眠差,常在梦中惊醒,注意力不集中,学习成绩下降,面色苍白,抵抗力降低,易患感冒、肺炎等病。此外,过多吃甜食还可引起腹泻、腹胀、厌食、呕吐、消化不良、水肿、肥胖症、糖尿病、心血管疾患、龋齿等。

(4)多补鸡蛋易致腹泻、维生素K缺乏症。

儿童每日吃1~2个鸡蛋即可。过多吃鸡蛋会增加儿童的胃肠负担,引起消化不良性腹泻,还可引起维生素K缺乏症,表现为烦躁不安、面色苍白、面部皮疹、嗜睡、毛发脱落等。

(5)可乐型饮料和酸梅粉能引起多动症和溃疡病。

可乐里含咖啡因。可乐型饮料对儿童记忆有干扰作用,并可兴奋儿童中枢神经系统,产生儿童多动症。儿童长期食用酸梅粉,会使其胃酸含量增高,胃黏膜被腐蚀,发生胃及十二指肠溃疡。

□母乳喂养不能代替打预防针尽管母乳对小儿所起的防病保健作用不可低估,但这种保护作用是有时间限制的,~般仅有3—6个月。因为母乳为婴儿提供的抗体属于自然被动性保护抗体,很容易从肌体消失。再加上抗体都具有很强的特异性,某种抗体只有某一方面的作用,而对其他无效,有一定的局限性。因此,单纯依赖母乳来维持小儿体内的免疫保护功能是不够的,这也就是为什么小儿要进行免疫接种的原因。

免疫接种也叫预防接种,俗称打预防。

针,是通过打针、吃药、喷鼻等方法,有计划地将疫苗或者苗种接种到人的身上,刺激人体产生抵抗相应传染病的抗体,达到预防疾病的目的。这样产生的抗体,较母乳中的抗体效价稳定,持续时间长,防病效果可靠。

它是母乳和其他任何具有保健作用的物质都无法替代的。

由此可见,母乳既要喂,预防针也应该打,两者皆对孩子有益,不可互替。

□预防断奶综合征

断奶,传统的方式往往是当决定给小儿断奶时,就突然中止哺喂,或者采取母亲与小儿隔离几天等方式。如果此时在小儿断奶后没有给予正确的喂养,孩子需要的蛋白质没得到足量供应,长此下去,往往造成小儿的蛋白质缺乏,可出现小儿发育迟缓,表情淡漠,头发由黑变棕,由棕变红,兴奋性增加,容易哭闹,哭声不响亮,细弱无力,腹泻等症状。这种小儿脂肪并不少,看上去营养还可以,并不消瘦,但皮肤常有浮肿,肌肉萎缩,有时还可见到皮肤色素沉着和脱屑,有的小儿因为皮肤干燥而形成特殊的裂纹鳞状皮肤,检查可发现肝脏肿大。这些都是由于断奶不当引起的不良现象,医学上称为“断奶综合征”。

其实,有些母亲把断奶理解为一个截断过程是错误的。如果突然断奶而改喂粥及其他辅食时,心理上和精神上的不适应要比消化道的不适应远为严重。如果母亲因断奶而与小儿暂时分开,则小儿精神上受到的打击更大。蛋白质摄入不足和精神上的不安会使小儿消极,抵抗力下降,易患发热、感冒、腹泻等病。预防断奶综合征的关键在于合理喂养和断奶后注意补充足够的蛋白质。

按每日每千克体重给予1~1.5克蛋白……质喂哺小儿,同时多给予些新鲜蔬菜和水果来补足维生素,这样小儿就会很快获得好转和痊愈。

□何时开始吃“硬”食

吃惯了流质的婴儿,虽长了几颗牙齿,也像是有了些咀嚼能力,但要吃“硬”食(固体食物),还应有个实习的过程。

儿科专家向妈妈们建议:孩子在12个月大时,就可以开始吃固体食物,因为在这个阶段,小儿通常已能掌握拿东西、嚼食物的基本技巧了。当然,在开始时可将固体食物弄成细片,好让小儿便于咀嚼。可以先吃去皮、去核的水果片和蒸过的蔬菜(如胡萝卜)等。

当小儿已习惯吃这些“硬”东西后,便可以使食物的硬度“升级”,让他们尝试吃煮过的蔬菜,但不宜太甜、太咸或含太多的脂肪,以免“倒”了胃口,产生厌恶、拒食行为。

在让小儿逐渐适应不同硬度的食物时要有耐心,不可过高估计他们牙齿的切磨、舌头的搅拌和咽喉的吞咽能力。固体食物应切成半寸大小,太大时很容易阻塞咽喉。

硬壳食物,至少要4~5岁时才适宜吃。试吃时先破成4份,以防“囫囵吞枣”,酿成意外。

□注意挑食偏食

1岁左右的小儿已会挑选他自己喜欢吃的食物了,这时的小儿很容易养成挑食偏食的习惯,如偏爱甜食;偏爱吃肉、鱼,不吃蔬菜;偏爱咸辣等等。长期挑食偏食,容易造成营养失调影响正常生长发育和身体健康。要做到小儿不挑食偏食,父母应该做到:

(1)引起小儿的食欲。小儿一般习惯于吃熟悉的食物,因此在小儿开始出现偏食现象时不必急躁、紧张和责骂。应采用多种芳法引起小儿对各种食物的兴趣,如对偏爱吃肉不吃蔬菜的孩子可告诉他:“小白兔最爱吃白菜,妈妈爱吃,爸爸爱吃,宝宝也爱吃。”以引起小儿的兴趣。

(2)以身作则。父母的饮食习惯对小儿影响非常大,所以父母要为小儿作出榜样,不要在孩子面前议论哪种菜好吃,哪种菜不好吃;不要说自己爱吃什么,不爱吃什么;更不能因为自己不喜欢吃某种食物,就不让小儿吃,或不做、少做。为了小儿的健康,父母应改变和调整自己的饮食习惯,努力让小儿吃到各种各样的菜,以保证小儿生长发育所需的营养素。

(3)烹调方法多样化。每餐菜种类不一定多,2~3种即可,但要尽量使小儿吃到各种各样的食物,经常要变换食物的花样:

对小儿不喜欢的食物,可在烹调上下工夫,如孩子不吃胡萝卜,可把胡萝卜掺在他喜欢吃的肉内,做成丸子或做成饺子馅,逐渐让小儿适应:再如油菜,除了干炒外,还可做成馅包饺子、馄饨等。

□奶瓶的消毒方法

家长总是担心细菌会侵袭孩子,因此不论什么用具都要消毒,像碟子、杯子、羹匙等,这是不必要的。因为细菌根本不可能在清洁干燥的器皿上生长繁殖。孩子的玩具和奶嘴,洗干净后,除非掉在不干净处,一般无需再消毒。因为这些东西上的细菌也是孩子自身的细菌,而对自身的细菌孩子是习以为常的。

但是,由于小儿特别是3个月以内的婴儿,对细菌的抵抗力特别弱,所以餐具应彻底消毒。家庭消毒最简单的办法是煮沸。

把奶瓶、匙子等用清洁剂和清水洗净,放入锅内。锅内的水要没过餐具。水开后,保持沸腾状态10分钟。因为奶嘴容易损坏,可在停火前3分钟时放入即可,最后把餐具取出来,放在清洁的地方保存,上面蒙上一层消毒纱布,以防污物。

孩子6个月以后,餐具用刷子蘸洗涤剂刷干净,再用清水认真冲洗过就可以了。不必再天天消毒,一般隔一段时间集中消毒一次即可。

□喂酸牛奶的好处多

酸牛奶可分为两种:一种是用无毒乳酸杆菌放入全脂鲜牛奶,牛奶发酵成酸奶;另一种是用酸类,一般为乳酸、枸橼酸等加入牛奶制成。酸牛奶的营养成分与鲜牛奶基本相同。

酸牛奶味道可口,小儿特别喜欢吃。吃酸牛奶有下列好处:酸牛奶中酪蛋白凝块比鲜牛奶小,有利于消化、吸收;酸牛奶使胃内酸度增加,有促进消化作用;酸牛奶能抑制大肠杆菌生长,对肠道菌群失调所致的腹泻、消化不良患儿尤为适宜。

家庭制作酸牛奶的方法:先将鲜牛奶煮沸、冷却,然后将食用乳酸缓慢地滴入牛奶中,边滴入边均匀地搅拌,牛奶与酸的比例为100毫升鲜牛奶加乳酸10滴。也可用橘汁代替,因橘汁中含有枸橼酸,每100毫升鲜牛奶加橘汁6毫升。制作酸奶时,为避免凝成大块,加酸速度要慢。制成的酸牛奶,不能再加热煮沸。

□提高钙摄入的方法

钙是人体骨骼发育不可缺少的重要元素。小儿这个时期身高增长较快,又要长恒齿,对钙的需求量要达到每月1克的标准,但由于我国的饮食配备不当的习惯,这一标准很难达到,所以小儿在这个年龄时期,仍应补充钙剂。

如果小儿每日保证摄入400毫升牛奶,可增加0.4克的钙的摄入量,此外合理的烹饪也可以增加钙的摄入,到必要时也可补充钙剂。下面介绍几种增加钙摄入的烹饪方法:

醋泡蛋:将鸡蛋洗净放在醋中,使蛋壳中的钙溶解在醋中,将醋和蛋全部服用。

炖酥鱼:用葱、姜铺底,将鱼排放在上,加醋慢火炖烂,使鱼刺和鱼头都酥了,可完全吃下。鱼鳞也是很好的钙剂,可不去。

吃鸡骨:压力锅炖鸡或肋软骨,可使鸡骨炖酥,在吃时可将骨头嚼碎咽下。

虾皮肉馅:在做肉馅时可调入虾米皮。

□含铁较高食品的制作方法肝末蛋羹:将猪肝切成片,放入开水锅中焯一下,捞出,剁成肝末,放入碗内。再将鸡蛋磕入此碗中,加入葱末、细盐,放少量水调匀,在碗内蒸熟,加点香油即成。

炒三丁:将鸡蛋黄放入碗内调匀,倒入抹油的方盘内,上笼蒸熟,取出切成小丁。

将豆腐、黄瓜切成丁。将热锅放点油,用葱姜末先炒,再放入蛋黄丁、豆腐丁、黄瓜丁,加适量水及细盐,烧透入味,勾淀粉汁即成。

麻酱拌茄泥:将茄子洗净去皮,切成小块上笼蒸熟。将麻酱加入细盐及适量水搅成糊状。将蒸好的茄块捣成泥,浇入调好的麻酱即成。

四彩珍珠汤:先将面粉放入盆内,用干净软帚沾水拌入面粉中,边抖水边拌匀面粉,使之拌成小疙瘩。将猪肉剁成肉末。菠菜用开水焯一下,控去水,切成小段,紫菜用温水泡软后撕碎,并准备好鸡蛋液。热锅放油,下肉末煸炒,放点葱、姜末及酱油,添入适量水烧开。再把小面疙瘩投入,用勺搅拌均匀,煮片刻。甩入鸡蛋液,放入菠菜、紫菜及适量细盐,稍煮即成。

□含钙较高食品的制作方法……肉末豆腐干油菜丝:将瘦猪肉剁咸肉末,豆腐干(或豆腐片)切成小丝,油菜洗净。

切丝。热锅放点油,下肉末煸炒,随后放入葱花、豆腐干丝,添适量水,烧片刻,再投入油菜丝,翻炒片刻,加入细盐即成。

虾皮肉末青菜粥:将虾皮、瘦肉、青菜(大白菜、小白菜均可)分别洗净、切碎。锅内放适量油,下肉末煸炒,再放虾皮、葱花、酱油炒匀,添入适量水烧开。然后放入大米或小米,煮至熟烂,再放菜丝煮片刻即成。

奶味软饼:取标准粉、黄豆粉、牛奶粉,其比例为10:1:2.将黄豆粉用凉水化开后,充分加热煮沸,略放凉,再将沏好的奶粉倒入,并磕入鸡蛋,调匀备用。将晾凉的豆奶蛋汁倒入面粉中,加入适量细盐和水,充分调匀使成稀糊状。平锅加热后放点油,将面糊摊成软饼即成。

虾皮菠菜骨头挂面汤:将虾皮洗净切碎,菠菜开水焯一下后,切成小段,紫菜泡后撕碎。热锅放点油,下虾皮、葱末、酱油,添入骨头汤,下挂面煮熟,放入紫菜、菠菜及适量细盐即成。

4.运动锻炼与健康

□运动能力培养

刚出生几个月的婴儿,动作毫无灵巧可言,左手一动,右手也会跟着动,不能按意志而行。不久,婴儿的动作将逐渐进步,会伸手拿想要的东西、会开始学习爬行。这时候,应多跟他玩一些运动身体的游戏。

(1)让婴儿学踢球。

拿一个内有铃、直径15厘米左右、重量轻的球放在婴儿的脚旁。最好找海滩球或材质柔软的球。婴儿两脚乱踢,踢到球时,球会铃铃地滚开。重复几次后,婴儿就会发现脚一踢到球,球就会滚开而且会发出声音,于是他就会按自己的意思来踢球了。

(2)妈妈和婴儿趴着玩。

妈妈跟婴儿一起趴着玩。婴儿趴着时,妈妈可以在他的手心挠痒。婴儿感觉到对手部的刺激时,会将头抬起来。这时,妈妈可笑着跟他说:“孩子,看这里”。婴儿觉得疲劳,脸趴下来时,可稍微休息一下再玩。

(3)学爬或学走。

当婴儿脚部肌肉生长、有力量后,抱在妈妈膝上时会不断用脚尖踢动。脚尖在学爬或学走时非常重要。这个阶段,可让婴儿玩一些刺激脚底,让膝盖和脚底有节奏弹踢的游戏。脚底是很重要的感觉器官,和手指一样,必须让它触摸各种东西。

(4)让婴儿做踢腿运动。

婴儿坐在妈妈的腿上会开始乱踢时,可以配合他的动作,一上一下地让他在膝上跳跃。每当婴儿用脚尖踢时,力量就会进入脚拇趾,进而刺激婴儿的大脑。同时,在跳跃时也可以培养平衡感,这是两脚走路的前提。妈妈要配合他的节奏,让他尽情地跳。

(5)踢手掌。

让婴儿仰卧,手掌贴着他的脚底,稍为用力按,婴儿就会反射性地踢回来,反复几次后,他就会很高兴地玩踢脚游戏了。这样可锻炼婴儿脚上的力量和灵活性。

(6)把爸爸的肚子当运动场。

父亲先躺着,然后把婴儿放在他的肚子上,让婴儿趴好,并将手跟脚调整成容易爬行的姿势,让婴儿练习如何把握身体平衡。

(7)动手指游戏。

这个时期,婴儿会开始用手指启动各种东西。妈妈该准备一些能让婴儿指头活动的玩具。手指游戏不但可以促进手指灵巧,也是最适合婴儿单独玩的一种游戏。

(8)拿取东西游戏。

……当婴儿会伸手拿玩具时,可在他身边放一些他感兴趣的东西或玩具,让他伸手来拿。婴儿握东西时,妈妈要教他拇指与另外四指相对。可以先抓着他的手,教他什么是正确的握姿。

(9)翻身时的游戏。

会翻身的婴儿很喜欢玩转动身体的游戏,从早到晚不停地改变方向,好像在告诉别人:“看,我已经会翻身了,我多棒呀!”当他会单向转身时,可以让他试试反方向的转身。婴儿能翻身后,不久就会开始学爬。让他做一些可以趴着玩的游戏,培养爬行时必要的体力。

(10)爬行取物。

让婴儿趴着,把玩具放在婴儿摸得到的地方,婴儿为了要拿到玩具,会努力地移动手、脚。有些婴儿因为手始终摸不到或身体往后退,会急得哭出来。此时最好把玩具递给他,不要太勉强。

随着时间的推移,婴儿学会了辨别方向,也会利用脚拇趾蹬着地板前进。

(11)让婴儿飞起来。

扩胸运动可以促进婴儿脖子跟胸部肌肉发达。让婴儿趴着,握住他的手掌,轻轻往上拉,力度要在婴儿能接受的范围内,不可太用力。

(12)双手倒立。

让婴儿趴着,然后抓住他的脚踝慢慢地上提,呈倒立姿势,过一会儿再轻轻放下来。

等婴儿习惯时,再往上抬高些并轻轻摇动。

(13)双手拿东西。

当婴儿会将东西从右手换到左手,或从左手换到右手时,表示他已经做好操作工具的准备了。这个时候,可以让他玩使用手指的游戏。例如,他喜欢玩一摸就会发出沙沙声的纸袋、拉或按就会出声并起动的玩具。

母亲在婴儿玩得开心时应表扬他说:“宝宝好棒哦!”

(14)开包运动。

纸或纸袋对婴儿来说也是一种好玩的玩具。如果他玩腻了玩惯的玩具,不必急着给他新玩具,可以试着将纸和玩具组合起来玩。用纸将玩具包着,弄出沙沙声给他听,然后把开口放在他的面前,指导他打开包装纸。

(15)两手拿物游戏。

对婴儿来说,用两手各拿一个玩具非常困难。一开始,当他要拿新玩具时,手上的玩具会不由自主地松掉,但慢慢地他就会两手各拿一个玩具。当他两手都拿着玩具时,可以试着再给他一个玩具,看他怎么处理。

(16)玩摇摇游戏。

让婴儿脚底贴着地板,脚趾用力踢地面,这跟踢的力道和爬行很有关系。首先,让婴儿站在膝盖上,然后往妈妈这边拉,婴儿由于身体往前倒,接近妈妈的脸而显得高兴。同时,脚底所承受的重量会从脚踝移到脚尖,脚底变得较有弹性,而脚趾因为注入力量,也可以刺激运动神经。

(17)和爸爸一起摇。

父亲坐着,把脚伸出来,两手抓住婴儿的两侧腋下,让婴儿面对面坐在膝上。坐好后,将婴儿的身体往后倒,再往前拉,边做边跟他说“摇啊摇”。一开始要慢慢来,等婴儿习惯后,他就会自己试着倒下去、坐起来。

□体格锻炼

(1)体格锻炼的意义。

①促进婴儿的生长发育。

②改变婴儿的体质,提高其健康水平。

③增强婴儿的胃肠道、呼吸道等生理功能,并可调节血管的张力,促进血液循环。

④可促进婴儿神经心理的发育,有利于婴儿大脑皮层的兴奋性和抑制趋于平衡。

⑤有利于体弱的婴儿及患儿的机体康复。

⑥改善机体体温调节的能力。

(2)体格锻炼的原则。

①循序渐进。应根据婴儿的生理特点,有计划有步骤地逐步进行。结合婴儿的年龄特点和机体的健康状况,合理地安排锻炼方式及运动强度,采取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由短到长、由小量到大量的原则逐步进行体格锻炼,以保证婴儿神经、呼吸和心血管各系统具有一定的适应能力。

②坚持不懈,持之以恒。婴儿的神经活动,主要是经皮层下中枢进行的,只有经反复多次以及经常的刺激,才能在大脑皮层产生并建立有机的联系,所以只有持之以恒的锻炼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

③在锻炼的过程中注意“5结合”。锻炼与营养相结合、锻炼与生活制度相结合、锻炼与睡眠相结合、锻炼与护理相结合、锻炼与教育相结合。

④要进行准备活动和整理活动。体格锻炼前要进行适当的准备活动,锻炼后要有整理活动,以适应机体的需要,利于心血管和神经系统的适应性。

⑤仔细观察婴儿锻炼后的反应,及时采取相应措施。

(3)体格锻炼的方法。

①日常生活中的体格锻炼。开窗睡眠。

2~6介月的婴儿可养成室内开窗睡眠的习惯,最好从夏季开始;户外活动。婴儿满月后即可抱到户外去接触室外的新鲜空气,以夏季开始为宜06个月以内的婴儿每天1~2次,每次由15分钟渐增至2小时。一年四季户外活动的时间要以气温的变化来决定婴儿活动的时间。

②体操——婴儿被动操。2~6个月的婴儿适合做婴儿被动操的锻炼。即婴儿在妈妈有节奏、有口令的帮助下完成被动体操。其目的主要是促进婴儿基本动作的发展。一般每天可做1~2次,每次4~5节,以后渐增至7~8节。

③“三浴”的锻炼。

空气浴:主要是利用气温与人体皮肤表面温度之差形成刺激。气温越低、作用时间越长,刺激强度越大,可达到促进机体新陈代谢的目的。空气浴也应从夏季开始过渡至冬季,从室内过渡至室外。一般每天1次,从每次2~3分钟起,以后渐增至10分钟左右。

日光浴:日光中的红外线可扩张皮肤血管,增加血液循环,对心肺功能起到有益的作用;日光中的紫外线具有抗佝偻病的生物学作用。所以日光有益于婴儿的健康。对于2~6个月的婴儿,以每天1次为宜,每次开始为2分钟,以后渐延至10分钟。气温在22℃-26℃左右,上午10时是进行日光浴的最佳条件。

水浴:水浴有5种方法,即温水浴、冷水洗脸、冷水擦澡、冷水冲淋和游泳。然而对于2~6个月的婴儿则以温水浴为宜。此期婴儿脐带已全部脱落,可进行全身的温水浴,又称为浸浴。浸浴要求室温应为20.C~21℃,水温应为35℃~360C,每次浸浴时间不得超过5分钟。

此外,“三浴”锻炼的顺序应为空气浴在先,然后是日光浴,最后才是水浴。

□游泳

游泳是一项很好的锻炼项目,它综合了水、空气、日光的作用,可以增强孩子的心脏收缩功能,增大孩子的肺活量,促进全身肌肉的发育,有利于增强身体抗病的能力,有利于体型美的发展,促进孩子智力发育,使孩子吃得饱、睡得香、少生病。

孩子游泳处所的水质应清洁无污染,气温不要低于280C,水温应不低于26C,开始在水里的时间不超过2~5分钟,出水后应赶快用毛巾保暖,以后逐渐延长到每次下水10~15分钟。

带孩子游泳应注意:下水前要活动一下四肢,并用水浸湿胸部和头部,然后再入水;

下水后发现孩子有寒冷感觉时,应赶快出水,用毛巾擦干身上的水并保暖;不要让孩子饥饿的时候或饭后立即去游泳;出汗时不能立即下水。这些都不利于孩子安全游泳,故不可行之。

□按摩

按摩是母爱的体现,是母子亲密感情的交流,是小儿生理发育和心理发育不可缺少的营养品,按摩不但能促进小儿神经系统的发育,提高智商,增加体重,还可以增强体质,预防疾病。因此按摩是父母送给婴儿的一件珍贵礼物。

按摩最好在两次喂奶中间进行,室温在22C-260C,室内最好阳光充足。按摩前,操作者应卸去身上的装饰,包括戒指和手表,指甲应剪短,防止损伤婴儿皮肤。然后用热水洗手,可用一点消毒植物油作为润滑剂。帮小儿脱下衣服,让小婴儿躺在床上或母亲大腿上,母亲可采取适合的姿势进行按摩。按摩的顺序是从头到脚,先从头部,接着是脸、脖、颈、肩膀、手臂、胸部、腹部、背部、腿和脚,最后再从脖颈到脚左右对称地进行按摩,按摩时动作要轻柔,刚开始是轻轻地抚摩,然后观察婴儿还似有不满足时可增加一点手力,轻柔地推动皮下肌肉。按摩时如果婴儿有舒服的表情,表明他需要这种按摩,一般每个身体部位可按摩2~3遍,小的区域可用手指尖或手指按摩,大的身体部位可用掌心或整个手掌按摩,每次按摩数分钟,逐渐延长至20分钟。按摩时也可放一点柔和的音乐,让婴儿全身自由放松。大人也可边按摩边和婴儿说话,这时候是母子交流的最好方法,可以让婴儿感受到你的按摩是一种美好的享受。

□体操

在婴儿满月后长期坚持每天做婴儿操,不但可以促进婴儿的生理发育,提高婴儿对外界自然环境的适应能力,促进小儿动作发展,使小儿的动作变得更加灵敏,肌肉更发达,同时还可促进婴儿心理的发展。长期坚持做婴儿操,可使小儿初步的、无意的、无秩序的动作,逐步形成和发展分化为有目的的协调动作,为思维能力打下基础。做操时伴着音乐,让小儿接触多维空间,促进左右脑协调发展,从而促进小儿的智力发育。做操前,可把婴儿置于一张铺有垫褥的木板床上,尽可能少穿衣服,并用温和的声音和婴儿说话,使之心情舒畅。做操时间可选择在每次喂奶前后1/2—1小时。要坚持每日1次,不能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做操的同时可放一些轻音乐、小提琴曲或钢琴曲,音乐的声音以中下音量为宜。

做操时大人动作要轻柔,不能用力过猛,做操运动量要逐步增加,每套操从每次4xl拍渐增至4x4拍。做操时家长也可配合使用一些语言,从而促进小儿语言的发展。小儿的动作刚开始不要求规范,训练一段时间就能变得规范,做操时也应注意观察小儿有无不良反应,如小儿情绪不好、面色苍白、出汗过多,就应停止训练。小儿生病期也应停止做操,做操完毕后,应让婴儿躺在床上休息一会儿。如身上有汗,应用柔软的毛巾把汗擦掉。

□系列健身操

(1)2月婴幼儿健身操。

屈腿运动:两手分别握住婴儿的两个脚腕,使婴儿两腿伸直:然后使婴儿两腿同时屈曲,使膝关节尽量靠近腹部。连续重复3次。

俯卧运动:使婴儿呈俯卧姿态,两手臂朝前,不要压在身下,母亲站在婴儿前面,用玩具逗引孩子,孩子自然将头抬起。为了避免孩子劳累,开始一次只练半分钟,逐渐延长,1日1次即可。

俯卧不仅能锻炼颈肌、胸背部肌肉,还可增大肺活量,促进血液循环,有利于呼吸道疾病的预防,并能扩大孩子视野范围,从不同的角度视察到新的事物,有利于智力发育。

扩胸运动:婴儿仰卧,母亲握婴儿手腕,大拇指放在婴儿手心里,让婴儿握住。首先让婴儿两臂左右分开,手心向上,然后两臂在胸前交叉,最后还原到开始姿势。连续做3次。

(2)3月婴幼儿健身操。

3个月的孩子要保证有室外活动的时间,在天气好的情况下,可以在室外活动10~30分钟,家长要坚持给孩子做操,除了前面学过的动作外,可以增加2个动作。

伸展运动:婴儿仰卧,母亲双手握住婴儿手腕,把婴儿两臂放在体侧。拉婴儿两臂在胸箭呈前平举。掌心相对;然后使婴儿两臂向两侧斜上举;再拉婴儿两臂在胸前呈平举,掌心相对:最后还原。以上动作重复2遍。

两腿上举运动:婴儿仰卧,母亲拇指在下,其他4指在上,握住婴儿小腿,使两腿伸直。把婴儿两腿上举,与腹部成直角,然后还原,连续做两遍。

(3)4月婴幼儿健身操。

4个月的孩子可以做后屈运动和仰卧起坐健身操了。

后屈运动:让婴儿俯卧,两手握住婴儿小腿将腿提起,然后放下,连续做2遍。

仰卧起坐:让婴儿仰卧,两手握住婴儿手腕,拉孩子坐起,然后还原,连续做2遍。

(4)5月婴幼儿健身操。

为了孩子的健康,要坚持给孩子锻炼身体,做操和室外晒太阳都是必不可少的锻炼方法。这个月除了坚持以前学过的几套动作外,可以增加1个动作。

两腿轮流屈伸运动:婴儿仰卧两腿伸直,母亲用两手轻轻握住婴儿脚腕,推左腿屈至腹部,然后还原,再推右腿屈至腹部,然后下放还原,连续做2遍。

(5)6月婴幼儿健身操。

下肢放松运动:婴儿仰卧两腿伸直,母亲用两手轻轻握住婴儿脚腕,轻抬腿成45度,然后还原,连续做2遍。

(6)7月婴幼儿健身操。

腰部运动:婴儿仰卧两腿伸直,家长右手托住孩子腰部,左手按住两脚踝部,右手用力将孩子腰部轻轻托起。托起腰部时,应注意孩子的头部不要离开床面,用力不要过猛。

(7)8月婴幼儿健身操。

腿部运动:让宝宝成俯卧状态,家长在孩子后面,两手握住其手腕部,扶着宝宝跪起,然后再扶其站直。重复2遍。应该注意,当宝宝跪直后应该尽量让他自己用力站起来。

(8)9月婴幼儿健身操。

提腿抬头运动:婴儿俯卧,两肘支撑身体,家长在其身后用双手握住他的两只小腿,将双腿提起约30度。此时应让孩子双手用力支撑,并向上抬头。可锻炼臂力和颈肌。

(9)10月婴幼儿健身操。

俯卧直立运动:让婴儿俯卧在床上,家长在其身后用双手握住孩子两臂肘部,轻轻扶着婴儿让他自己用力站立起来。反复几遍。

(10)11月婴幼儿健身操。

弯腰运动:婴儿直立,家长在后面一手扶住婴儿腹部,另一只手扶住两膝,在孩子前方放一玩具,让孩子弯腰捡起玩具。反复几次。

(11)12月婴幼儿健身操。

跳跃运动:婴儿直立,家长用双手扶住孩子腋下,让孩子跳跃。开始跳时,家长双手可稍用力向上托,逐渐过渡到孩子自己跳跃。

□被动操

此套被动操共8节,每节可做4~8次。

第1节:胸部运动

预备姿势婴儿仰卧。操作者用双手握住婴儿双腕,把大拇指放在婴儿掌心里,使婴儿握拳,两臂放在婴儿体侧。

动作

(1)两臂体前交叉。

(2)两臂左右分开,婴儿掌心向上。

(3)两臂胸前交叉。

(4)还原。

注意事项婴儿两臂分开的时候,操作者应稍用力;婴儿两臂胸前交叉的时候,裸作者的双手不要太用力。

第2节:上肢肩部和胸部运动预备姿势婴儿仰卧,操作者用双手握住婴儿双腕,把大拇指放在婴儿掌心里,使婴儿握拳,两臂放在婴儿体侧。

动作

(1)两臂左右分开掌心向上。

(2)两臂向身体前方平举,掌心相对。

(3)两臂上举,掌心向上。

(4)还原。

注意事项婴儿两臂前举、上举的时候,两臂的距离应与肩同宽。动作要柔和,用力不要太大。

第3节:上肢伸屈运动

预备姿势婴儿仰卧,操作者用双手握住婴儿双腕,把大拇指放在婴儿掌心里,使婴儿握拳,两臂放在婴儿体侧。

动作

(1)弯曲婴儿左臂肘关节后,还原。

(2)弯曲婴儿右臂肘关节后,还原。

(3)再交换做。

注意事项肘关节弯曲的时候,手要接触婴儿肩。婴儿屈臂的时候,操作者要稍用力,伸直的时候,不要太用力。

第4节:肩部运动

预备姿势婴儿仰卧,操作者用双手握住婴儿双腕,把大拇指放在婴儿掌心里,使婴儿握拳,两臂放在婴儿体侧。

动作

(1)把婴儿左臂拉向婴儿胸前。

(2)左臂由婴儿胸前向外侧环绕。

(3)把婴儿右臂拉向婴儿胸前。

(4)右臂由婴儿胸前向外侧环绕。左右臂轮换做。

注意事项婴儿手臂回旋的时候,应以肩关节为轴心。转动的时候,操作者的手不要用力太大。

第5节:下肢运动

预备姿势婴儿仰卧,两腿伸直,操作者用两手握婴儿脚腕(踝部),但不要握得太紧。

动作

(1)把婴儿两腿同时屈至腹部。

(2)还原。

注意事项婴儿的腿屈至腹部时,操作者要稍用力:伸直时不要太用力。

第6节:两腿轮流屈伸

预备姿势婴儿仰卧,两腿伸直,操作者用两手握住婴儿脚腕(踝部),但不要握得太紧。

动作

(1)让婴儿左腿屈缩至腹部,还原。

(2)让婴儿右腿屈缩至腹部,还原。两腿轮换做。

注意事项婴儿腿屈缩至腹部时,操作者要稍用力;伸直时不要太用力。

第7节:两腿伸直上举

预备姿势婴儿仰卧,两腿伸直,操作者用两手握婴儿脚腕(踝部),但不要握得太紧。

动作

(1)把婴儿的两腿上举与腹部成直角。

(2)还原。

注意事项婴儿两腿伸直上举与腹部成直角时,臀部不要离开原位。

第8节:股关节活动

预备姿势婴儿仰卧,两腿伸直,操作者用两手握婴儿脚腕(踝部),但不要握得太紧。

动作

(1)把婴儿左侧的大腿与小腿屈缩成直角。

(2)再把婴儿左腿屈缩至腰部。

(3)再把婴儿左腿向身体侧转动。

(4)还原。两腿轮换做。

注意事项婴儿回旋的时候,应以婴儿的股关节为轴心转动。操作者的动作要柔和,不要用力太大。

□主被动操

婴儿主被动操是在成人的适当扶持下,加入婴儿的部分主动动作完成的。婴儿主被动操的动作主要有锻炼四肢肌肉关节的上、下肢运动,锻炼腹肌、腰肌以及脊柱的桥形运动、拾物运动,为站立和行走作准备的立起、扶腋步行、双脚跳跃等动作,用于7—12个月的婴儿。这个时期的婴儿,已经有了初步的自主活动的能力,能自由转动头部,自己翻身,独坐片刻,双下肢已能负重,并上下跳动。婴儿每天进行主被动操的训练,可活动全身的肌肉关节,为爬行、站立和行走打下基础。

5.健康判断与注意

□影响听力的高危因素

影响听力的高危因素是指婴儿在出生前、后及出生过程中使听力受到影响的危险因素。常见的有:耳聋家族史;父母近亲结婚;怀孕期尤其是早孕期感染风疹病毒、流感病毒等;胎儿宫内窘迫,出生后窒息:出生体重低于1500克;新生儿期重度黄疸;使用耳毒性药物如链霉素、庆大霉素、卡那霉素等;头颅外伤如坠床、头部撞击等。

家长要注意小儿的听力情况,如果婴儿睡眠过分安静,不怕吵闹,对叫名字无反应,听力语言发育落后于同月龄婴儿,家长就应与保健医生取得联系,以进一步检查,监测及排除听力的异常情况。

●早期判断视力障碍

观察婴儿的眼球运动,如果眼球有震颤,即眼球快速度的左右抖动,则很可能存在视力障碍。

把一个直径10厘米的红色绒线团放在距婴儿眼睛15厘米处,1个半月婴儿,眼睛能随着红绒线团自右向左或自左向右跟至中线处。4个月的婴儿,两眼能随着红色绒线团从右向左或从左向右移动180度。

2个月的婴儿,当有人面对着他并逗他,但不能发出声音,也不能触及婴儿身体,婴儿会出现应答性微笑。

4个半月的婴儿能两眼注视放在桌面上的有颜色的小丸,如糖豆。

专家叮嘱:婴儿如果在4个半月时达不到上述几项检查标准,可能存在视力障碍,一定要及时去眼科做进一步检查。

□检查血红蛋白

血红蛋白是人体血液中红细胞的主要成分,它是一种含铁的蛋白质,能使血液呈红色,其主要功能是将肺部吸进的氧气运送到全身各组织器官供其所需。我国儿童血红蛋白正常值为:1—4个月儿童为大于或等于90克/升,4~6个月儿童为大于或等于100克/升,6个月—6岁儿童为大于或等于110克/升,如果人体血液中血红蛋白浓度低于上述各年龄组的标准即为贫血。

因此,小儿应定期检查血红蛋白,第一次检查一般在生后4~6个月时,因这段时期小儿生长发育快,饮食比较单调,在孕期从母体获得的储备铁已基本耗尽,小儿很容易发生贫血。对查出的贫血患儿应及时治疗。但不管是否患有贫血,这个年龄段的小儿一般都应开始添加辅食,并逐步增加辅食的种类和数量。

□早期发现婴儿心脏病

小儿患有心脏病,一般多在1周岁以内便能发现,如果小儿出现烦躁不安、哭声高尖、吮奶无力、呼吸急促、哭闹和活动时容易气喘、口唇发青,这些都是先天性心脏病的主要表现。稍大点儿的孩子能诉说胸闷、心区痛、心慌,在活动时更为明显。病情严重的还可出现指甲、口唇、面颊显暗紫色,医学上叫做“青紫”或“发绀”。有的孩子还可出现下肢浮肿、杵状指(也叫“鼓槌指”,手指指端变粗,像打鼓的槌子)。另外,心脏病患儿还常有几种特殊的姿势:抱着时双腿不伸直,而是屈曲在大人的腹部;坐着时,爱把腿抬到桌面上;站立时,下肢常保持弯曲姿势:

走路时,走一段就想蹲下来休息片刻。因为这些姿势都有利于减轻心脏负担,改善缺氧状况。

以上这些情况,在其他疾病中也可见到,所以要及时到医院进行检查,并可借助心电图、超声心动图等方法,才能得出准确的结果。

□出牙时易发生的问题

一般婴儿出牙前2个月左右就会流口水,把小手伸到口内,吃奶时咬奶头或哭闹,烦躁不安伴有轻度体温升高的现象。仔细查看婴儿的口腔,可以看到局部牙龈发白或稍有充血红肿,触摸牙龈时有牙尖样硬物感。

牙齿萌出是正常的生理现象,多数婴儿没有特别的不适,即使出现上述暂时的现象,也不必为此担心,在牙齿萌出后就会好转或消失。

□半岁以内不易患的病

半岁以内婴儿的血液中,具有从母亲体内带来的免疫抗体,这种免疫抗体医学上称之为“免疫球蛋白”,有中和病毒的作用。

一般来说,6个月以内,这些免疫抗体足以使婴儿抵抗多种传染病菌的侵入。例如,这种免疫球蛋白中的抗麻疹病毒抗体,能与入侵的麻疹病毒结合,使麻疹病毒失去繁殖和扩散能力,从而制止麻疹的发生。所以,半岁以内的婴儿很少患麻疹、白喉、脊髓灰质炎等传染病。

□注意抗病力下降

一般从生后7个月开始,由于小儿体内来自于母体的抗体水平逐渐下降,而婴儿自身合成抗体的能力又很差,因此小儿抵抗感染性疾病的能力逐渐下降,容易患各种感染性疾病,如各种传染病以及呼吸道和消化道的其他感染性疾病,尤其常见的是感冒、发烧。有的小儿6~7个月之前是好好的,几乎没有出现过感冒、发烧,可一到6~7个月以后,小儿就像变了个人,三天两头感冒发烧,简直无法招架,不知到底如何是好,许多小儿要到6~7岁以后自身的各种抵抗感染的能力才能到达有效抗病的程度,此时,各种感染的机会就会明显减少,有的原先三天两头感冒发烧的小儿可能又像变了一个人,一年到头很少出现感冒发烧了。

同样,一般从生后7个月开始,因小儿体内多种出生前由母体提供储备的营养物质已接近耗尽,而自己从食物中摄取各种营养物质的能力又较差,如果不注意小儿的营养,小儿就会因营养缺乏而发生营养缺乏性疾病,如小儿缺铁性贫血、维生素D缺乏性小儿佝偻病等。

因此,要积极采取措施增强小儿的体质,提高抵抗疾病的能力。主要要做好以下几点:按期进行预防接种:这是预防小儿传染病的有效措施;保证小儿营养:各种营养素如蛋白质、铁、维生素D等都是小儿生长发育所必需的,而蛋白质更是合成各种抗病物质如抗体的原料,原料不足则抗病物质的合成就减少,小儿对感染性疾病的抵抗力就差:保证充足的睡眠也是增强体质的重要方面:进行体格锻炼是增强体质的重要方法,可进行主被动操以及其他形式的全身运动:

多到户外活动,多晒太阳和多呼吸新鲜空气。

□预防疾病传播

细菌、病毒是非常微小的微粒子,它们可以任意漂浮在空气中,伴随着空气被吸入人体内产生各类疾病。因此,日常生活中应注意以下要点:

避免孩子接触刺激性气味及烟雾。例如:屋内尽量少用蚊香、燃香、油漆、樟脑丸、杀虫剂等有刺激气味的物质,甚至有些孩子对香水味也会有反应;厨房内宜使用抽油烟机,以减少油烟散漫;厕所也要经常清洗,防止臭味产生。这些刺激性的物质很容易刺激小儿的眼睛、呼吸道及胃肠,增加生病的机会。小儿房间内可使用空气滤净器,以减少空气中的杂质、灰尘;照顾小儿者,或者家中的其他人感冒时,应该尽量避免与小儿“亲密接触”,如果小儿暂时无法托旁人照顾时,也要避免与其面对面地呼吸、咳嗽、打喷嚏;帮小儿冲泡牛奶或调理食物时,应先洗手,避免对食物说话、咳嗽、打喷嚏;疾病感染流行期间,尽量使小儿避免出入公共场所及人潮拥挤之处,如游乐场、戏院、百货公司等,避免呼吸道直接的感染及接触传播;

天气变化较多的季节,如春夏之交、秋冬之交、早晚温差变化很大时,应注意小儿保暖,以减少对呼吸道黏膜的刺激。

6.疾病与异常的预防

□克汀病

克汀病是由于小儿体内缺少甲状腺素而引起的一种病。甲状腺素是人体生长发……育中必不可少的内分泌激素。小儿缺乏这种激素,就会影响小儿脑细胞和骨骼的发育。若在出生后到1岁以内不能早期发现与治疗,则会造成孩子终身智能低下和身体矮小。

克汀病主要病因有两种:一是某些地区缺乏微量元素碘,缺碘的妇女怀孕后,供给胎儿的碘就不足,导致胎儿期缺乏甲状腺素。二是孩子先天甲状腺功能发育不良。

母亲应注意,在新生儿期,如果孩子黄疸持续不退,吃奶不好,反应迟钝,爱睡觉,很少哭闹,经常便秘,哭声与正常孩子不一样,声音嘶哑,便应请医生检查。如果延误诊断,到2~3个月时会发现更多的症状,例如舌大且常伸出口外,鼻梁塌平,脖子短,头发干而黄且稀疏,皮肤干燥粗糙,肚子相对较大,这时便不可再耽误,一定要尽早请医生诊治。

治疗克汀病,必须争分夺秒,早一天给孩子用上甲状腺素治疗,孩子的智力发育就要好一些。

□早期肥胖症

医学上通常把超过同龄同身高儿童正常体重20%的儿童称为肥胖儿童。

肥胖的小儿不爱户外活动,在小儿群体中易成为同伴们取笑的对象。随着年龄的增长,容易在心理上产生压力,出现自卑感,形成孤僻的不良性格,成年后还会给生理健康带来许多隐患,如高血压、糖尿病、动脉粥样硬化、冠心病、肝胆疾患等。

肥胖小儿由于脂肪组织过多,皮肤皱褶加深,若护理不当容易因局部潮湿引起皮肤糜烂或产生疖肿。

小儿肥胖并不是健康的表征。在婴儿期尤其是从胎儿第30周至出生后1岁末,是脂肪细胞增殖活跃期,若此时营养过盛,可使过多脂肪细胞一直留在体内,因为这些脂肪细胞体积大,基数过大,引起的肥胖症难以治愈。因此肥胖症应早期预防。

此外,小儿肥胖与遗传有关。父母中1人肥胖,孩子出现肥胖率约为40%。若父母双方均为肥胖者,小儿肥胖率可达70%。

预防肥胖对有肥胖家族史的孩子尤其重要。

预防方法主要有:坚持母乳喂养至少4个月;最好6个月前不喂固体食物;合理喂养。营养品种多样化,均衡热量摄入,应按照月龄需要喂养,保证正常生长发育为好;1~3岁期间饮食需要有规律,不要用哺喂的方法制止非饥饿性的哭闹;控制其动物性脂肪和糖类的摄入;注意及早锻炼身体,多活动。

□维生素D缺乏

维生素D主要是指维生素D2.D3.人体皮肤内的7一脱氢胆固醇,经阳光紫外线照射可形成维生素D。维生素D主要功用是调节体内钙、磷的正常代谢,促进钙吸收和加强钙利用,因此对婴儿骨骼和牙齿的正常生长至关重要,缺乏时将导致佝偻病。

含有维生素D的食物甚少,婴儿所需维生素D的主要来源,一是鱼肝油,二是靠阳光紫外线照射,动物肝脏、蛋黄中含量较多,夏季动物奶中含量也较丰富。婴儿每日需维生素D 10微克。

2岁以下婴幼儿常因日光照射不足,或喂养不当,导致食物中维生素D供给不足,而使钙磷的代谢失常,钙盐不能正常地沉着在骨骼的生长部分,以致骨骼发生病变,使小儿罹患佝偻病。在3个月时,易发生颅骨软化(乒乓头),即顶骨与枕骨中内部分用手按压时稍有凹陷,并且颅缝加宽;6个月时,可发生肋骨串珠和骨外翻;开始学走时,可有“0”型腿或“X”型腿出现。这些婴幼儿,往往多哭、多汗、神情呆滞以及出牙推迟,约在10个月以上才萌出乳牙。

佝偻病应从围产期开始就注意预防,孕妇应多进行户外活动,并吃些富含维生素D与钙磷的食物。婴幼儿应注意不可单纯用乳类喂养,要适时、合理地添加辅助食品,在婴儿喂养中,要坚持除供给鱼肝油外,还要供给含维生素D、钙丰富的鸡蛋、蛋黄、奶油、奶类、动物肝脏、小虾、虾皮、芝麻酱、豆制品、绿叶蔬菜等,同时要注意平时多晒太阳。

□缺铁性贫血症

幼儿缺铁性贫血以7个月到2岁的孩子为最高。幼儿缺铁时可导致听觉和视觉发育及学习能力下降,甚至会出现“异食癖”,喜欢吃粉笔、土块等异物。血清中铁的含量与智商成正比。

缺铁性贫血的预防,应以饮食中补铁为主。严重贫血幼儿需要在医生监护下服用铁剂。

虽然许多食物中都有铁,但有些食物中铁却不易被吸收,如菠菜中虽含铁,但草酸易与铁结合从而使铁不易被吸收。动物的血红蛋白易于吸收,动物血和脏腑类食物对防治贫血有良好效果,每周至少应安排1-

2次肝之类的食物;以保证幼儿有容易吸收的铁元素供应。

□碘缺乏症

碘是人体中所不可缺少的元素,缺少了碘不仅能使甲状腺肿大,而且还会影响大脑的发育。碘缺乏症在我国很常见,全国约有81%的县水源中缺乏碘,由于当地的粮食、蔬菜中也严重缺碘,人群体内也因此而缺碘,每年因缺碘引起的痴呆儿约有80万人,其中有的人到了青年,还不会数数,不会认字,不会说出自己的名字,严重的人连生活也不能自理。

应保证小儿的饮食中含有充足的碘,多吃含碘丰富的海带、紫菜等。海带、紫菜要泡发好,切碎煮烂,以利小儿食用。

使用碘盐是解决碘缺乏的好办法,碘盐即在食盐中加入微量的碘。在实际使用中要注意,因为碘和盐结合得并不是很紧,在敞开存放的情况下,放置一定时间后,碘就会自行挥发,使碘盐中含碘量降低。碘盐应该随买随用。在食物做好后再放碘盐,以保证碘盐的正常吸收。

将海藻中的有机碘制成的有机碘糖片,在服用后比单纯补充碘盐更容易被吸收和利用。

□锌缺乏症

锌虽为微量元素,但参与很多的重要的生理活动,与蛋白质、核酸及70多种酶的合成有关。婴儿期每日需锌3—5毫克,人乳中锌的含量高于牛乳,初乳含量尤高,鱼、肉、虾等动物性食物也含锌丰富,故一般不易发生锌缺乏。哺母营养不足和未给婴儿按时增加辅助食品等可造成锌缺乏。缺锌影响婴幼儿生长发育,挑食的婴儿常可因锌缺乏而出现食欲减退、生长停滞。缺锌的婴幼儿一般表现食欲差、生长慢、容易感冒,不少孩子还有反复的口腔溃疡和腹泻。在味觉敏感度的测定中发现锌缺乏的孩子,一半以上对甜、酸、苦、咸4种基本味觉都很不敏感。缺锌还会给免疫功能带来不良影响,因此缺锌的孩子容易发生咳嗽、发烧、腹泻、头疖等疾病。

预防缺锌的关键是合理安排膳食。孕妇、哺乳母亲应注意营养的全面摄入以及按时为婴儿添加辅食,是预防婴儿缺锌的主要措施。要保证肉、鱼、蛋类动物性食物与粗粮及蔬菜的供给。发酵食品如馒头、面包等能促进锌吸收,要鼓励孩子食用。婴儿在4个月后可添加番茄、鱼、虾、肉泥、黄鱼小馅饼等,这些食物均含丰富的锌。

□乙型肝炎

乙型肝炎不同于甲型肝炎,因带有乙肝病毒,不发病的患者都是乙肝的传染源,所以乙肝的发病率要比甲肝发病率高出许多倍。妊娠期乙肝病毒携带者也并不少见。

急性期或慢性期出现肝硬化、肝癌时不适合怀孕,一旦怀孕应在早期做人工流产。

如果有明显临床表现,但抗原尤其e抗原阳性,肝功能不正常者也应积极治疗。肝功能正常,最好等抗原转阴,出现抗体后再怀孕。

如果妊娠中、晚期发现乙肝抗原阳性者,要密切注意肝功能变化情况,包括转氨酶、血浆蛋白、胆红素等的变化,还要注意监护肝脏受损情况。如肝功能表示肝损害明显,应及时终止妊娠。

另外,在围生期要加强保健工作。凡孕妇血清试验阳性者,应在传染科及产科共同监护下度过孕期,并进一步查e抗原及e抗体。临产后严密观察产程,在隔离产房分娩,所有的血、分泌物、胎盘要单独消毒处理。介娩时尽力保护新生儿少受损伤,少受羊水和阴道分泌物污染。产后不哺母乳,母、婴均应严格隔离。

此外,还要进行乙肝免疫预防,凡产妇乙肝表面抗原和e抗原阳性者,所生小儿均属乙肝免疫预防对象。乙肝免疫可分为3种:乙肝免疫球蛋白被动免疫法;乙肝疫苗主动免疫法:上两者联合应用。3种免疫方法中以第3种较合适。

□脑脊髓膜炎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脑)是由脑膜炎双球菌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多发于冬春季节。发病年龄集中在儿童及青年,我国儿童病例占全部病例的90%以上。起病急骤,往往1~2日内即出现流脑症状和体征。

高热、头痛、呕吐,呕吐为喷射状。皮肤出现出血样皮疹、休克、昏迷。接种A群脑膜炎球菌多糖疫苗,可提高人群的特异免疫力,是预防流脑的主要综合措施之一。接种对象:6个月N15周岁儿童。初次一针,间隔一年接种第二针。接种反应轻微。

□腮腺炎

流行性腮腺炎是腮腺炎病毒引起的一种以儿童、青少年感染为主要对象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多见于冬春季。临床特征为腮腺单侧或双侧肿大、疼痛、发热,也可波及附近的颌下腺、舌下腺及颈部淋巴结。并发症可见睾丸炎、卵巢炎、胰腺炎、心肌炎、脑炎。

腮腺炎病毒是后天获得性耳聋的重要病因之一,且此种耳聋往往是不可逆的。对腮腺炎的预防更为重要的意义是在于预防其合并症。接种腮腺炎减毒活疫苗是控制腮腺炎流行的有效方法。接种对象:8个月龄以上腮腺炎易感者。接种后一般无局部反应。

在注射6—10天时少数人可能发热,一般不超过2天。目前,我国已进口了美国默沙东公司研制推广的三价麻疹、流行性腮腺炎、风疹疫苗(M~M~R2疫苗),可同时预防三种传染病。常见的接种反应是在接种部位出现短时间的烧感及刺痛,个别受种者可在接种疫苗5—12日出现发热或皮疹。

□脑震荡

婴儿脑震荡不单单是由于碰了头部才会引起,有很多是由于人们的习惯性动作,在无意中造成的。比如,有的家长为了让孩子快点入睡,就用力摇晃摇篮,推拉婴儿车:

为了让孩子高兴,把孩子抛得高高的;有的带小婴儿外出,让孩子躺在过于颠簸的车里等。这些一般不太引人注意的习惯做法,可以使孩子头部受到一定程度的震动,严重者可引起脑损伤,留下永久性的后遗症。小儿为什么经受不了这些被大人看做是很轻微的震动呢?这是因为婴儿在最初几个月里,各部的器官都很纤小柔嫩。尤其是头部,相对大而重,颈部肌肉软弱无力,遇有震动,自身反射性保护机能差,很容易造成脑损伤。

●蛀牙

据调查,儿童持续居高不下的流行疾病为眼疾、近视,另一项就是蛀牙。蛀牙属于现代幼儿5大健康威胁之一。蛀牙正式学名为“龋齿”。

蛀牙也就是虫牙,其实,虫牙里面并没有虫子,而是因为咀嚼食物后没有及时刷牙漱口,食物残渣在细菌的作用下发酵、产酸,侵蚀牙齿使牙齿脱钙、软化,进而慢慢形成空洞。据统计,我国儿童的乳牙龋齿患病率为80%—90%,恒牙患病率为40%。

预防龋齿的方法主要有:

(1)使用含氟牙膏。这种牙膏可以使牙齿更加坚固、抗酸,可以抑制细菌,还能增加牙齿再矿化能力。经过科学论证,长期使用含氟牙膏对身体没有任何不利因素,是一种安全的护牙方法。

(2)窝沟封闭方法。实际上这是防止龋齿的最佳方法。每个人的后牙(磨牙)咬合面上总有一些深浅不一的沟,那就是窝沟。窝沟封闭是在这些容易生长龋齿的地方提前填满高分子树脂,隔绝外来的致龋因素。在孩子的磨牙新萌出的1年之内进行窝沟封闭效果最好。

(3)早期填充。发现了浅龋后应该尽快到医院进行充填治疗。

另外,预防蛀牙要注意:少食甜味食品,如糕点、巧克力、糖果等;进食后要立即漱口或刷牙,以免细菌繁生:睡前不要进食,即使进食也要漱口或刷牙后再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