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儿童医学宝典
32279600000002

第2章 儿童生理发育与生理系统保健

1.身心发育特征

人类的躯体形态、生理功能、神经、心理从量变到质变的动态过程,即为身心发育。小儿各器官的生长乃至整个机体的增长为量的变化,而细胞、组织、器官功能的成熟则为质的变化。体现这种从量变到质变的标志就是儿童形体、生理、心理的年龄特征。儿童年龄阶段划分为胎儿期(从受孕到出生共280天)、新生儿期(出生到满28天)、婴儿期(出生后28天到1周岁)、幼儿期(1—3岁)、学龄前期(3周岁后到6岁)、学龄期(6周岁后到青春期)、青春期(又叫少年期,女孩从11~12岁到17~18岁,男孩从13~14岁到18~19岁)。

儿童在各年龄阶段都存其显著的形态生理特征和心理特征,即存在典型而又稳定的身心发育特征,这是家庭、学校和社会对他们进行教育与训练的重要依据,任何超越或落后于儿童年龄阶段的教育内容及方式、方法,都有可能阻碍儿童的身心发育和影响儿童的身心健康。

儿童身心发育具有连续性、规律性、个体差异性等特征。

(1)连续性。即在整个儿童时期是不断进行的,但各年龄并非等速进行,一般年龄越小,增长越快。出生后头3个月生长最快,以后逐渐减慢,到青春期又猛然加快。

(2)规律性。一般遵循由上到下、由近到远、由粗到细、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的规律。如出生后运动发育的规律是:先抬头,后挺胸,再会坐、立、行(自上到下);从臂到手,从腿到脚活动(由近到远);先会手握,后用手指端摘取(从粗到细);先会画直线,进而能画圆、画人(由简单到复杂);先学会观看和感觉事物,认识事物,再发展到记忆、思维、分析、判断(由低级到高级)。

(3)个体差异性。虽有上述规律,但在一定范围内由于遗传、性别、环境、教养等因素的影响而存在着相当大的个体差异。如某一儿童的身心发育可能提前或落后于他的年龄阶段,儿童之间的体力、能力、气质等也存在个体差异。因此,在实施教育与训练时,既要以儿童身心发育的年龄特征为依据,又要照顾到儿童身心发育的个别特征,这样才能促进儿童身心的健康发育。

2.体格发育特征

儿童的体格发育具有一定的规律性,但也存在着个体差异。

(1)身体各部分长度比例随年龄而不同。体格发育有其头尾规律。头在母体子宫内和婴幼儿期占领先地位,呈“头重脚轻”现象,出生时头大身体小,肢体短。以后四肢的增长速度快于躯干,渐渐头小、躯干粗、四肢长。胸围增大速度大于头围增大速度,出现成人体型。婴儿头部高度占身高的1/4,成人头高占身高的1/8.

(2)各系统器官发育不平衡。神经系统发育较早,生殖系统发育较晚,淋巴系统则先快而后回缩,皮下脂肪在年幼时较发达,而肌肉组织则在学龄期才发育加速。

3.体格发育指标

体重是判断一个孩子体格发育是否正常的一项重要指标。体重为各器官、骨骼、肌肉、脂肪等组织及体液的量,是代表体格生长的,可以判断出小儿的营养状况。

正常小儿出生时平均体重为3.1~3.3千克。出生后第1周内由于哺乳量不足,水分丧失及排出胎粪,体重要暂时性下降3%

……9%,这称生理性体重下降,随即迅速恢复和增长。

年龄越小,体重增长越快,出生后头3个月每月增长700~800克及至1000克;4—6个月每月增长500~600克,故前半年每月平均增长600~800克;6个月后体重增长减慢,下半年每月增长300~400克。一般3~5个月时体重可达出生时的2倍(6千克),1岁时达3倍(9千克),2岁时达4倍(12千克),2岁后到11~12岁前每年体重稳步增长约2千克。进入青春期时体重猛增,每年可达4~5千克,约持续2~3年。

故小儿体重增长速度有两个高峰,即出生后……6个月内和青春期。一般男孩较同龄女孩为重,但女孩青春期发育较早,故10~13岁女孩常较男孩为重,待男孩进入青春早期后(12—15岁)又可超过女孩。为便于日常应用,可按下列公式粗略计算小儿体重:

1~6个月:体重(千克)=出生体重(千克)+月龄xo。6(千克);7~12个月:体重(千克)=出生体重(千克)+月龄×0.5(千克);2岁~12岁:体重(千克)=年龄×2……(千克)+8(千克),如4岁小儿体重是4×2+8=16(千克)。

正常同年龄、同性别儿童的体重存在个体差异,一般波动在10%左右。判断某一儿童的生长状况,需连续定期监测其体重才比较确切,发现体重增长过多或不足,均应查寻原因,尽快解决,使其恢复正常。

4.发育测量方法

□体重

空腹前应先排尿并脱去衣裤鞋袜,这样测量的数值才准确。平时条件有限,以进食后2小时称量为佳。

□身高

身高指从头顶到足底的全身长度。它反映小儿骨骼的发育情况。身高的增长规……律与体重增长相似,年龄越小增长越快,也同样有婴儿期和青春期两个高峰期。正常小儿出生时平均身长为50厘米,出生后6个月以内,每月平均长2.5厘米左右;6~12个月,每月平均长1.2厘米左右;1—12周岁平均身高可按以下公式计算:身高(厘米)

=年龄×5+80(厘米),如4岁小儿的身高(厘米):4x5+80=100(厘米);青春期身高增长速度加快,12岁以后就不能按此公式推算了。

遗传、内分泌、营养、运动、疾病等因素可影响身高的增长。明显的身材异常往往由甲状腺功能减退、生长激素缺乏、软骨发育不全和成骨不全、营养不良、佝偻病等引起。

测量身高,3岁以下一般卧位测量,3岁以上站位测量。测量时应脱掉帽、鞋、袜及外衣。

□坐高

坐高指由头顶至坐骨结节的长度,代表头长加脊柱长。由于下肢增长速度随年龄增加而加快,坐高占身高的百分数则随年龄而下降,此百分数显示了身躯上、下部比例。

的改变。3岁以下小儿卧于量板上测顶臀长即为坐高。

3岁以上小儿坐于坐高计凳上,身躯先前倾使骶部紧靠量板,再挺身坐直,大腿靠拢紧贴凳面与躯干成直角,膝关节屈曲成直角。两脚平放,移下头板与头顶接触,记录读数至小数点后1位数。

□头围

经眉弓上方、枕后结节绕头一周的长度为头围。头围与脑的发育密切相关。3岁以下定期测量头围,有助于了解大脑发育情况,并对诊断智力低下有一定参考价值。

正常新生儿出生时头围约为34厘米,前半年增长较快,10岁左右停止增长。测量头围应用软尺测量,小儿立位或坐位,将软尺0点固定于头部一侧眉前上缘,紧贴头皮绕枕骨结节最高点及另一侧眉弓上缘回至0点,读数记录至小数点后1位数。

□胸围

沿乳头下缘水平绕胸一周的长度为胸围,主要体现胸廓骨骼、肌肉、软组织和肺的发育程度。新生儿的胸围比头围小1~2厘米,12~18个月时两者约相等,以后胸围大于头围,营养较差、佝偻病、锻炼不够的小儿胸围超过头围的时间可推迟到1岁以后。1岁至青春前期胸围超过头围的厘米数约等于小儿岁数减1.

测量胸围,3岁以下小儿取卧位,3岁以上小儿取立位I不取坐位),测量者一手将软尺0点固定在一侧乳头下缘(乳腺已发育的女孩,固定于胸骨中线第4肋间),另一手将软尺紧贴皮肤,经两侧肩胛下缘回至0点,取平静呼吸时的中间读数,或呼吸时的平均数,记录至小数点后1位数。

5.运动系统

骨、骨连结、骨骼肌(肌肉)3部分组成了运动系统,也称运动器。骨由骨连结连接起来就构成了骨骼。骨骼肌附于骨表面并跨过关节,当骨骼肌收缩和松弛时,牵引骨骼改变位置就产生了运动。由此可见,骨骼是运动的支架,肌肉是运动的动力,它们除起运动作用外,还起着支持身体、形成和保持体形、保护内脏(如脑、心、肺)等重要作用,还是人体进行体格检查(如身高、反射)

的指标。

人体共有206块骨头,分别分布在颅骨、躯干骨和四肢骨。颅骨包括脑颅骨和面颅骨;躯干骨包括脊椎骨、肋骨和胸骨:四肢骨包括上肢骨和下肢骨。儿童与成年人相比,儿童的骨骼具有软骨多,骨干细又短,骨化不完全;骨的有机成分(主要是蛋白质)

多,无机成分(钙、磷)少(儿童为1:1,成人为3:7),骨的弹性大而硬度小,不易骨折而易变形的显著特征。随着年龄的增大,儿童骨骼中钙、磷等无机成分逐渐增加,骨的硬度也会随之增强。儿童骨面上布满微血管,其数量比成人多几倍,所以通过血液提供的营养物质和氧气非常丰富,一旦发生骨折或损伤时,其恢复比成人快得多。

骨的发育和饮食有密切关系。如果饮食中缺少钙、磷等矿物质,再加上不经常晒太阳,骨头就会慢慢变软,形成“软骨病”。

□颅骨

颅骨由脑颅和面颅组成。儿童头与身高的比例是1:4,头部显大。出生时候的头围平均是34厘米,到6~7岁时头围已经和成人差不多大小了。颅骨(特别是面颅)的发育常常受到儿童不良习惯的影响,如儿童时期正是乳牙、恒牙生长时期,如果儿童有舔牙、衔舌、吮手指、咬铅笔、习惯用单侧咀嚼等,就会形成各种错耠畸形,进而造成颌骨的畸形发育。有的儿童习惯张口呼吸,还会引起牙弓狭窄、腭盖高拱、开耠等畸形。

这些不但影响面容的美观,且影响正常的咀嚼消化功能,还会增加龋齿和牙周病的危险。为了促进颌面的正常发育,从小就应该纠正孩子的各种不良卫生习惯,时常让他们吃些较脆硬易消化的食物,充分锻炼他们的咀嚼功能。

□躯干骨

躯干骨由胸骨、脊椎骨(脊椎)和肋骨组成。胸骨是由胸骨体、胸骨柄、剑突3块骨头靠软骨连接在一起的,儿童时期不会愈合,直至20岁左右才骨化成一块。因此,儿童时期如果坐姿不正确,或长期患气管炎、支气管哮喘等疾病以及缺乏维生素D等,都会引起胸廓畸形(如鸡胸、漏斗胸)。这不仅影响体形美观,严重时还会影响心肺等内脏器官的发育和生理活动。

人体的脊柱有3个自然弯曲,就是颈弯、胸弯、腰弯(或叫颈曲、胸曲、腰曲)。新生儿的脊柱是没有弯曲的。随着运动能力的发展,能抬头时形成颈曲,能坐立时形成胸曲,能站立和行走时形成腰曲,不过颈曲、胸曲要7岁以后、腰曲要到14岁以后才固定。

脊椎骨的骨化较晚,其周围的肌肉和韧带也较薄弱,人体要在21岁左右才全部骨化使脊柱定型。所以,儿童少年时期的各种动作姿势不良,如低头走路、歪头扭身写字、一只手提较重的东西、长期使用单侧背书包、穿窄小的衣服、不经常参加体育活动等,……都会引起脊柱弯曲变形。

防止脊柱畸形,要从小培养正确的坐、立、行走的姿势;提倡后背式书包;积极开展体育锻炼,坚持两操两课两活动,尤其要多做扩胸弯腰、侧弯等全身协调动作。

□盆骨

髋骨、骶骨、尾骨由软骨连接就形成了骨盆,一般20岁左右才骨化成整体。骨盆支撑着下半身连接着下肢,内含有大肠、膀胱和女性内生殖器,如子宫等内脏。

女孩由于将来承担着生育的任务,其骨盆一般比男孩较浅而宽大。少女从高处向坚硬的地面跳时,易使未接合的骨盆发生不易觉察的移位,造成骨盆畸形发育。因此在安排女生跳高时,应在沙坑中或厚软的垫子上进行。女孩不宜穿高跟鞋,因为长期穿高跟鞋,身体向前倾斜,必然加重骨盆负担,造成骨盆入口狭窄,日后会造成难产。

□四肢骨

所谓四肢骨,顾名思义,就是指人的上肢、下肢骨。

儿童四肢骨的长骨(如肱、股骨等)结构与成人相似,掌指(趾)骨与成人有一定差别。上肢的腕骨、掌骨和指骨发育较晚,腕骨的8个骨块到6岁时才明显,11~13岁才完成骨化。掌指骨、桡骨和尺骨的远端愈合得更晚,一般在15~17岁才完成,女孩比男孩要早1—2年。足部有趾骨、跖骨、跟骨等,一般也要到14—16岁发育成熟。

不管是男孩或女孩穿的鞋过紧或过窄均会影响足骨的生长而致足骨畸形。特别是女孩过早地穿高跟鞋会使身体重心前移到脚掌,增加趾骨和跖骨的负担而变形,影响关节的灵活性,还会经常发生足痛。小儿过早下地行走和长时间站立及肥胖都会引起不同程度的扁平足,影响他们的步行和劳动能力。儿童应多进行弹跳、跳绳和跳橡皮筋等锻炼,要避免负荷过重的劳动,不要长时间行走,造成肌肉疲劳。

□关节

关节就是骨与骨相连接的地方。

儿童的关节在构造和功能上和成人相似,但关节面软骨比较厚,关节囊较薄,囊周围用来保护关节的韧带比较松弛,骨肌也较细长,因此儿童关节的伸展性比成人好,活动范围大,更具灵活性、弱点是儿童的关节不够牢固,在外力作用下很易脱臼,所以儿童在运动时,一定要做些准备活动,以免损伤关节。

□骨骼肌

骨骼肌即肌肉。儿童的全身有600多块肌肉,与成人大体相同。每块肌肉的两头有坚韧的白色肌腱,分别固定在骨头上。肌肉收缩牵动骨头,就产生了各种运动。但儿童的肌肉发育还不完全,其形状、成分较成人还是有一定区别。肌肉的重量与体重的比例也比成人低。新生儿的肌肉重量占体重的20%,5岁儿童占35%,10岁占37%,14岁男孩占42%,成年男子占40%,13岁女孩占39%,成年女子占35%。

儿童肌肉中所含的水分多,而蛋白质、矿物质比较少,所以能量贮备少,但他们肌肉的弹性好、伸展性好,只是肌力和肌肉耐力较差,很容易疲劳。然而,儿童少年的新陈代谢相当旺盛,氧供应充足,疲劳后又很容易恢复。

儿童上、下肢肌肉发育较早,躯干、臂、大腿的肌肉发育较晚,而小腿、足部和手部的小肌肉发育最晚,因而应早期予以适当训练。有助于小肌肉锻炼的运动有画图、手工制作、拍皮球、跳绳、踢毽子、踢小皮球、爬竿等等。

6.呼吸系统

人以呼吸维持生命,呼吸一旦停止,生命也就停止了。

呼吸系统包括鼻、咽、喉、气管、支气管和肺等。从鼻到支气管是气体来往的通道,称呼吸道,其中鼻、咽、喉为上呼吸道,气管、支气管与肺为下呼吸道。肺是人体进行气体交换的地方,它把氧气吸进去,通过心脏和血液送到全身,又把二氧化碳排出体外。

儿童的呼吸系统与成人有所不同,儿童的呼吸道管腔狭小,表面上的黏膜组织细嫩、脆弱,肌肉不发达,管壁有较丰富的血管和淋巴组织。另外,儿童肺的弹性较差,肺泡数量较少,但儿童的间质发育旺盛,造成肺的含血量丰富而含气量相对较少,所以儿童易于感染,并易引起间质性炎症、肺气肿或肺不张等疾病。

由于儿童的胸廓比较狭窄,呼吸肌也比较弱,因而呼吸动作浅表,肺活量较小,呼吸量比成人少,呼吸节律性不强,往往是深浅呼吸相互交替,其原因是支配呼吸运动的神经中枢发育尚不健全。由于儿童的氧需求量大,新陈代谢旺盛,而呼吸运动较弱,所以儿童的呼吸次数就相应增多。

针对儿童呼吸系统功能的弱点,让儿童多进行唱歌、游戏、朗诵等活动是有益的,此外还应经常参加体育锻炼。这些活动和运动能够增加肺活量,增强呼吸肌,提高呼吸中枢的神经调节功能,有利于儿童少年早日形成深长而有节律的呼吸。

儿童的面颅由于还没有发育成熟,鼻道狭窄,鼻腔短,鼻毛也不发达,鼻黏膜又非常柔嫩,所以很容易受感染,造成鼻黏膜充血、流涕而致鼻道阻塞和呼吸困难,甚至得鼻炎,鼻炎反复发作就会形成慢性鼻炎,据统计,目前慢性鼻炎已成为儿童少年的第二位常见病。

鼻腔卞部的黏膜海绵体8~9岁开始发育,到青春期时最发达,这时轻微碰撞就会造成鼻出血,有的甚至流血不止,严重者造成贫血,因此保护鼻子,也是非常重要的,不应忽视。

我们在正常呼吸时,冷空气通过鼻腔时迅速加温,并通过鼻气的过滤,把大部分混杂在空气中的灰尘和微生物去掉。而有些儿童却喜欢张口呼吸,这是不卫生的,因为张口呼吸时吸进去的是冷空气,呼吸道就会受到冷的刺激,并将灰尘和微生物吸入呼吸道,引起喉炎、扁桃体炎和其他呼吸道疾病。

预防呼吸道疾病,就是要经常保持室内空气新鲜;不要接近有呼吸道疾病的病人;多参加体育锻炼;培养用鼻呼吸的习惯。

有些5—10岁的儿童,因咽部和鼻腔反复感染,会出现一种腺样体增殖症,表现为说话带鼻音,稍一运动就喘气,影响全身的氧气供应,严重的患儿睡眠不安、呼吸困难、饮食无味等,出现这种症状应尽早手术治疗。

12—14岁是喉部的快速发育期,这时男孩子开始出现喉结。随着喉腔的扩大和声带的加长,男孩、女孩都要经历一段“变声期”。男孩的声带比女孩长得多,所以男孩的发音比较低沉,从童声变成低沉浑厚的男声,女孩从尖细的童声变成了高亢的女声。

有少数另少年,变声特别强烈,出现声音嘶哑,发出假音,这是暂时现象,当喉部发育完善后就会恢复正常。

这个时期男女少年都不要大声喊叫,特别要注意唱歌和阅读卫生。唱歌前要做适当的发音练习,选用适合儿童音域特点的歌曲,避免用过高的音调、过宽的音域唱歌,每唱10分钟左右就应让他们休息。为了使喉部得到正常发育,必须保护呼吸道,注意预防感冒,在学习阅读、朗读、唱歌时要正确地用喉,同时要进行体操和呼吸运动来锻炼呼吸器官。

7.循环系统

我们知道,血管是由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组成。循环系统则由血液、心脏和血管构成。其功能是供给人体各组织器官所必需的氧气和营养物质,并把各器官所产生的二氧化碳和代谢废物输送到有关脏器排出体外。

儿童的循环系统的生理特征,其一是血液量与体重的比例大于成年人,如在新生儿约占体重的15%,1岁儿童则占11%,14岁者占9%,而成人仅占7%~8%。儿童的毛细血管数量大,血管内径也宽,所以毛细血管血液量比成人多,这样就为儿童全身的各组织提供了丰富的营养;其二是心血管受精神状态和情绪的影响较成人明显。受外界影响的恐惧、焦虑、过度紧张等都会影响心血管的变化。如儿童往往会因一点小事即心跳加速,脸色苍白或潮红,这种症状在青春发育期表现得最为突出。

人体的血液包括血浆和血细胞。血细胞有3种,即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红细胞内含有血红蛋白,是专门负责运送氧气的。

儿童时期由于自身的生长发育和新陈代谢,其血红蛋白的含量较成人多,吸氧的能力也较强。

儿童期不宜偏食,因为偏食会造成食物中的造血营养素不足,若再因外伤出血等易导致贫血,血液中的含氧量降低。组织中的氧气缺乏,会影响儿童的生长发育。

儿童血液内的白细胞数随年龄增大也有变化。初生儿的白细胞计数是成人的2倍,几天内就下降到10×109升左右,13—14岁时绝大多数维持在(4~9)×109升。在白细胞分类中,杀灭病菌作用强的中性粒细胞数量比较少,而杀灭病菌作用较差的淋巴细胞却较多,所以儿童容易感染某些传染病。

血液除血细胞外,其余的是血浆,血浆90%以上是水分,不足10%的是血浆蛋白、碳水化合物、脂肪、维生素等物质,其内含矿物质和纤维蛋白原较少,所以儿童应尽量避免出血,以免影响身体健康。

心脏是人体重要器官之一。全身疾病可引起心脏疾患,心脏本身的疾病也可引起全身的改变。儿童的心脏发育尚不完善,心肌收缩力比较弱,每次收缩时输出的血液有限,所以心脏只有依靠增加每分钟收缩(或搏动)的次数以满足他们旺盛的新陈代谢需要。所以儿童的心率较快,年龄越小心率越快,稍一运动心率就明显增快。不同年龄人心脏每分钟跳动的次数。

不同年龄人心脏每分钟跳动的次数根据上述生理特点,儿童不宜参加诸如举重、拔河等之类需要长时间的憋气造成心脏过度疲劳而影响健康的活动。另外,儿童还应养成不喝酒、不抽烟、不喝浓茶或浓咖啡的习惯,以免过度刺激心脏引起心脏疲劳。

此外,父母要观察自己的孩子有没有心脏疾病。一般不同年龄儿童好发的心脏疾病有所不同05岁以下儿童发病以先天性心脏病较多见,5岁以上者以后天性心脏病为多见,如风湿性心脏病、心肌炎等。

母亲在怀孕期间

前3月内,若患病毒感染性疾病(如风疹、流行性感冒等)滥用药物者,孩子出生后喂养困难、体重增长缓慢、呼吸急促、面色青紫、多汗、烦躁不安、吵闹及易反复发生呼吸道感染者,有可能是先天性心脏病。学龄期儿童应注意预防病毒感染或链球菌的感染,若有乏力、疲劳、多汗、关节红肿、皮肤红斑、面色苍白、体温升高等症状应及时去医院就医。

正常情况下,人的心跳次数与脉搏次数是一致的,但儿童脉搏易受各种内外因素的影响,如进食、活动、哭闹、发热等,家长应经常注意摸摸孩子的脉搏(应在孩子安静时测量),看是否均匀及快慢是否适宜。凡脉搏显著增快而睡眠时不见减慢,并伴有节律不齐者,应考虑孩子心脏有毛病,必须到医院就诊。

多吸收新鲜空气、适当进行体育锻炼、保证充足的睡眠和合理的营养,是增强心脏功能、保证儿童生长发育的血液供应的最好办法。另外,为保证血液循环的通畅,儿童宜穿比较宽松的衣服,儿童的血压也是随着年龄增大而逐步发生变化的。婴幼儿由于心搏出量较少,血管口径较粗,动脉管壁柔软,故血压较低,其后随年龄增长而逐渐升高。

儿童血压推算公式是:

收缩压=(年龄×2)+80(毫米汞柱)

此数值的2/3为舒张期血压。收缩压高于此标准20毫米汞柱为高血压;低于此标准20毫米汞柱为低血压。一般年龄越小则血压越低。

8.消化系统

消化系统包括消化管和消化腺两部分。

消化管包括口腔、咽、食管、胃、小肠、大肠和肛门;消化腺包括唾液腺、胃腺、肠腺、胰腺和肝脏。消化腺具有分泌各种消化液的功能,消化液内含有能使食物消化分解的物质叫消化酶,如唾液中的淀粉酶、胃内的胃蛋白酶、胰腺产生的胰淀粉酶等。

消化管主要是由黏膜和平滑肌构成的。

随着消化管壁平滑肌的收缩和放松,引起消化管的蠕动,将混有消化液的食物向前推进,通过消化器官进行消化和吸收,最后的食物残渣形成大便,由肛门排出。

儿童消化管与成人的区别是:儿童消化管的黏膜非常细嫩,血管较多,消化功能较差,因而要特别注意饮食卫生,防止消化不良和发生胃肠道疾病。

此外应注意的是,吃过辣过烫的食物容易烫伤食管壁;吃坚硬的食物如鱼刺、碎骨片等易刺破食管黏膜引起炎症;边吃边谈笑则容易把米粒、黄豆、花生仁等呛入喉腔或气管引起剧烈咳嗽,严重者甚至造成窒息、死亡。

消化系统运行得正常与否,与牙齿有着很大的关系。牙齿不好就会增加胃肠负担。

儿童时期要经历一次换牙的生理过程。一般6—7岁时,乳齿便开始脱落(乳齿有20个),随之慢慢长出恒牙来,12~13岁时全部交换完成。换牙期间,可出现暂时性的牙列不齐,很易嵌塞食物,刺伤牙龈而发炎。

有的儿童习惯于张口呼吸使牙龈干燥,发生增殖性牙龈乳头肥大,引起咀嚼疼痛。龋齿是儿童最常见的口腔牙病,一般4~8岁是乳龋高发期,11~18岁少年则恒龋多见。

儿童从小应讲究口腔卫生,要养成饭后漱口、早晚刷牙的卫生习惯,不吃过冷的食物,不喝过冷的水。要多吃些需要多咀嚼的食物如水果、烤馒头片等,以利牙齿的正常发育。食物中应少含糖,多含磷、钙、维生素D等。

相对而言,儿童的肠管比成人的要长些,肠道蠕动也比成人弱,腹肌的推动力更是不足,这些原因造成食物通过比较慢,很容易引起消化不良、便秘、厌食等症状。

要合理安排进餐时间和营养素的分配,要养成按时进餐的习惯,不偏食、不吃零食、不暴饮暴食。此外,因营养不良而患便秘的儿童要多饮水,多吃粗粮和含膳食纤维多的蔬菜(如芹菜、丝瓜等)。消化管和消化腺的活动都是在神经调节下进行的,因此进食时保持儿童的精神愉快,对促进消化吸收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9.泌尿系统

生命是在不断的新陈代谢中维持的。

人体在新陈代谢中所产生的废物,必须排出体外才能维持机体的正常生理活动。

人体里的废物可分为3类:一类是气体(二氧化碳),由肺经呼吸道排出:一类是固体,如大便经消化道排出;还有一类是液体,如小便和汗液等,这类废物少部分由皮肤和消化道排出,而绝大部分则是由泌尿系统排出体外。

人体的泌尿系统由肾脏、输尿管、膀胱和尿道组成。人体的代谢产物通过肾的生理作用分泌成尿,尿经过肾盂和输尿管送到膀胱贮存,达到一定容量后,经过尿道排出体外。其中女性尿道专司排尿,男性尿道则还有排精的双重作用。

肾脏位于腹腔后上部的脊柱两侧。幼儿的年龄愈小,肾脏相对愈重,新生儿两肾重量约为体重的1/125,而成人是1/220.

婴儿期腰部较短,肝脏位置偏低,故肾脏位置亦低,约平第1~4腰椎,2岁以后始达髂嵴以上。由于婴儿肾脏相对较大,位置又低,加之腹壁肌肉薄而松弛,故2岁以内健康小儿腹部触诊时肾脏容易扪及。

肾脏由100万一400万个肾单位组成莓个肾单位又由肾小球和肾小管构成。肾小球主要起过滤作用形成原尿,而肾小管则是将原尿中的水、电解质及营养物质回吸收入血,形成终尿排出体外,这样来保持人体水与电解质的平衡。

肾脏的贮备能力很强,正常情况下,一个人只留一侧肾脏的2/3就能维持生命,但小儿这种能力较差。幼儿的肾脏中,不起作用的和不成熟的肾单位还较多,因此幼儿患肾脏疾病将对肾脏的正常发育带来不利影响。输尿管是连接肾盂并将尿液输送到膀胱的管道。小儿输尿管长而弯曲,管壁肌肉弹力纤维发育较差,易于扩张造成尿潴留及感染。

膀胱是一个富有伸缩性的囊状贮尿器官。儿童的膀胱位置较成人高,随年龄增大而逐步下降至小骨盆腔内。膀胱容积在10岁时约750毫升,15岁时达1000毫升,接近成人水平。幼儿的膀胱黏膜比较柔弱,肌肉很薄,弹力较差,所以贮尿的功能差,加之神经系统对排尿的调节作用不健全,不能很好地控制排尿,所以常会发生夜间尿床现象,有些孩子刚进小学时不适应正规的课堂学习,在课堂发生尿裤现象也是常有的事。

儿童尿道很短,特别是女孩,尿道外口暴露,又与肛门接近,且尿道表面黏膜柔嫩,很容易受细菌污染。有些男孩有包茎存在,积垢后也易引起上行性泌尿系统感染,因此,保持阴部卫生一定程度上能有效预防泌尿系统疾病。

小儿出生后不久即开始排尿,出生后1周内因摄入量少,每日仅5—6次,1周后因代谢旺盛,进入量多而膀胱容量小,排尿突增到20—25次:一般1岁时每日排尿15~16次,以后可自控排尿,排尿间隔逐渐延长,至学龄前和学龄期每日6~7次。尿量及排尿次数因受气候、气温、饮食、饮水等客观因素影响很不稳定,但一般情况下每日尿量。当学龄儿童每日排尿量少于400毫升;学龄前儿童少于300毫升;婴幼儿少于200毫升时即为少尿,每日少于30~50毫升为无尿。

各年龄儿童24小时排尿量为了使小儿的泌尿系统健康地发育与成熟,加强对泌尿系统疾病的防治与保健,儿童应注意如下事项:

(1)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每日定时作息及参加户外活动,不要限制饮食量,造成人为的尿量减少。应该经常补充水分,喝水太少会使尿液浓缩过度,不利于废物的排出,长久刺激膀胱,会致感染。

(2)保护外阴部的清洁卫生。直接接触外阴部的物品要注意干净(如尿布、卫生纸巾等),不要穿化纤内裤(内裤最好是纯。

棉的),以免刺激皮肤,甚至过敏引起外阴炎。内裤要勤换勤洗。每次大便后用干净卫生纸从前向后揩,以免脏物污染尿道口。

臀部、外阴要勤洗,但不要用洗脚后的水洗,洗臀部和外阴的盆、毛巾必须专用,切忌与其他的盆、毛巾混淆。

(3)必须注意预防肾炎。儿童平时要防止受寒,冬季要保持室内空气清新,穿衣盖被要适当。若患有上呼吸道感染、扁桃体炎、咽炎、化脓性皮肤感染、猩红热等疾病,应该引起重视,彻底治愈。

(4)注意尿裤子问题。有些孩子刚上小学时会发生尿裤子现象,这是因为孩子不适应课堂学习和情绪紧张所引起,教师要经常提醒他们。

(5)小便检查应注意的问题。孩子若患某些疾病需做小便检查时,最好是留清晨第一次尿;先清洗外阴,保持尿标本的清洁;

留尿的容器应清洗晾干;尿留好后应立即送检,不能搁置过久。

10,生殖系统

生殖系统是人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功能是繁殖后代和分泌性激素。它分男性生殖器官和女性生殖器官。

□男性生殖器官

男性生殖器官分内生殖器和外生殖器两部分。内生殖器包括睾丸、附睾、输精管、射精管和附属腺。外生殖器包括阴茎、阴囊和阴阜。

男性外阴部有一器官叫阴茎,阴茎的头部叫龟头,龟头周围的一层皮肤就叫做包皮。阴茎根部的下面就是阴囊,阴囊里有一对睾丸,睾丸在性成熟后能产生精子,精子很小,肉眼看不见,形状像蝌蚪。

睾丸的后上方有一些弯曲的小管叫做附睾,是精子的主要贮存地,附睾一端连接睾丸,另一端连接着输精管,输精管是输送精子的管道,此管道很长。在通往腹腔的一端旁有一像小口袋样的器官就叫精囊,精囊属生殖器的附属腺,能够产生出多量的白色黏液。精子从睾丸产生后,到达精囊附近时,就和白色黏液混合在一起排出体外,这就是精液。精囊的开口和输精管会合后,就合成一根管子叫做射精管,射精管向前穿过一个小囊,这个小囊就叫前列腺。前列腺形如栗子,位于膀胱下方,能分泌黏液,还能产生前列腺素。前列腺除了左右两条射精管通过以外,尿道也从里面穿过,它是精液和尿液共同经过的地方。

由此可见,精液从生殖器排出的通道是:睾丸一附睾一输精管一射精管一尿道口。

儿童的生殖器官10岁以前发育甚微,到青春期才突然迅速发育,内部结构也彻底改变,从此才进入有功能的时期,出现第二性征和产生精子。男性在发育过程中睾丸是起主导作用的,阉割了的儿童,其附属腺和阴茎等以后就得不到正常发育,所以生殖器的发育不同于身高和体重,而是有其本身的独特性。

□女性生殖器官

女性内生殖器有阴道、子宫、输卵管和卵巢。外生殖器(外阴)有阴阜、大小阴唇、阴蒂、阴道前庭和会阴,其中最重要的是卵巢,它是女性的生殖腺,在生物学上相当于男性的睾丸。

女性外阴的前庭区有阴道口。阴道口上有一薄膜叫做处女膜,其中间有一小孔,月经就是从这个小孔流出来的。有的女孩阴道口上没有这一小孔,就叫做处女膜闭锁。阴道口再往里面就是阴道,阴道的上面就是子宫,子宫与阴道相连接的部位叫做子宫颈。子宫颈上部就是子宫体,子宫体内有一形似倒置三角形的子宫腔,月经就是在这里产生的。子宫腔两侧的角部连接一细长的管子叫输卵管,输卵管的下方有卵巢。

10岁以前这些器官几乎处于静止状态。到了13~14岁即进入了青春期,卵巢开始产生生殖细胞(卵子),并分泌性激素,这时女孩声音响亮,乳腺发达,乳房隆起,盆骨变宽大,胸、肩部皮下脂肪丰富,这些就叫做第二性征的发育。

女孩子进入青春期的最主要标志是月经来潮。女孩子第一次来月经就叫做初潮,初潮年龄有早有迟,早的11~12岁,迟的17—18岁,但一般是13~15岁。月经是一个月(28~38天)来一次,但也有少数女孩子初潮后停几个月(一般不超过6个月)再来,只要出血量不是很多,这都是正常的。

如果出血量较多,或虽血量不多但出血时间很长,间隔时间也没有规律,就是有了妇科病,应及时治疗。

男孩在出生时,睾丸已下降到阴囊,如果不下降或不完全下降就叫做隐睾。隐睾有单侧和双侧两种,但大部分隐睾能在1岁以内自行下降,如果2岁以后仍不下降者则需手术治疗。有的隐睾患儿还合并有疝气或尿道下裂等,这些都需要及早手术,否则成年后会丧失生育能力。

男孩中包茎和包皮过长较常见。阴茎皮肤覆盖阴茎头称包皮。小儿的包皮完全包着阴茎头,到成年时只包少许或不包,如仍完全包着阴茎头者叫包皮过长:如同时不能翻转到阴茎头后方就叫包茎,两者都能发生包皮阴茎头炎症,还可继发尿道口狭窄,发生排尿困难。如时间过久就产生包皮垢,包皮垢不断刺激包皮,引起局部发炎、红肿、疼痛,长期刺激还会诱发阴茎癌。所以儿童有包茎时应及时手术治疗;有包皮过长者要经常用温开水或1/5000高锰酸钾溶液洗局部,能长期保持清洁卫生即可,不一定非动手术不可。

鞘膜积液也是男孩易发的常见病。根据积液所在部位不同又分为精索鞘膜积液、睾丸鞘膜积液和交通性(精索、睾丸同时出现)鞘膜积液。

这种病症的临床表现为:积液的局部出现肿胀、光滑,有透光现象,不能摸到睾丸或精索。儿童到了学龄时期还有鞘膜积液者已经没有自愈可能,所以发现后应早期确诊早期手术治疗,但此病应与疝气相鉴别。

女孩的处女膜闭锁(或叫无孔处女膜,俗称“石女”)虽不多见,但青春期前很难发现。来月经后由于闭锁的处女膜阻塞了经血流出形成假性闭经,经血在阴道内潴留甚至送到腹腔引起腹痛,积压时间长,压迫尿道而引起尿频、尿急及排尿困难等症状。

如果女孩到来月经的年龄,每月发生一次腹痛(痛经)就应找医生检查,确诊后,只要做一小手术就能解决。

女孩子要特别注意外阴部的清洁卫生。

每天要用温开水或1:5000高锰酸钾溶液洗涤外阴。尽早不穿开裆裤,内裤要用纯棉织品(不要穿化纤内裤),以免刺激外阴皮肤引起炎症。

月经是每个女性都会出现的一种正常的生理现象。当女孩子长到10~11岁时,应提前了解这方面的知识,以免引起恐慌。

女性来月经期间子宫颈口较松,阴道内有少量积存,如果不注意卫生,致病菌容易进入阴道并在经血中繁殖,还可以由此进入子宫,引起妇科疾病,因此月经期间每天都要用清洁的温水洗净下身,可以淋浴,但不应坐在盆中洗,更不能游泳,这样就可以避免脏水进入下身而引起疾病。另外,月经期间应注意保暖,切勿用冷水洗澡、洗头或淋雨(在夏天也应如此),因为寒冷的刺激可能引起子宫和盆腔内血管收缩而诱发痛经、月经量减少或突然停经等现象。

月经期间,如有轻微痛经可用热水袋热敷下腹部,如果剧烈疼痛应到医院就诊。此间一般正常的学习和轻微的体育活动仍可参加,但不要参加剧烈运动和重体力劳动。

不要吃生冷酸辣等刺激性食物。

因为月经来潮是受神经内分泌调节的,情绪波动、精神过度紧张、疲劳均可导致月经失调,所以月经期间要保持精神愉快,心情舒畅。

11.内分泌系统

人体的内分泌系统包括下丘脑、垂体、甲状腺、甲状旁腺、肾上腺、松果体、胸腺、胰岛和性腺(卵巢、睾丸)等。这些腺体的主要功能是分泌和释放化学物质——激素。

这些腺器的体积都不大,其重量大的不过若干克,小的仅几毫克,但它们所产生的激素通过毛细血管和淋巴管,进入血液循环中,传播全身,对新陈代谢、生长发育和各种生理活动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下丘脑,又叫丘脑下部,能分泌促生长素释放激素、促肾上腺激素释放激素、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等十多种激素,分别作用于垂体的不同部位,调节垂体各种激素的分泌。

垂体是人体内分泌腺的枢纽,它接受下丘脑的指控,分泌各种促激素来支配相应的内分泌器,如脑垂体产生的促甲状腺素作用于甲状腺使之分泌甲状腺素;它产生的促肾上腺皮质激素作用于肾上腺使其产生相应激素等。

垂体在4岁以前和青春期功能最活跃。

垂体分泌的生长激素对儿童的生长发育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如果儿童的生长激素分泌不足就会发生生长障碍,严重者还会出现侏儒症;分泌过量则会造成生长过度,形成巨人症,成年后发生的却有可能形成肢端肥大症。

甲状腺在垂体促甲状腺激素的作用下分泌甲状腺素。甲状腺素的作用是兴奋神经系统,调节新陈代谢,与生长激素一起促进儿童生长发育。

幼年时期如果甲状腺素分泌不足,儿童易患呆小症,其症状是骨骼停止生长、四肢骨变粗、身体矮小、智力低下、性器官发育迟缓等。如果分泌过多,又易呈现功能亢进现象,出现神经兴奋性增强的症状,如心跳过快、出汗多、情绪激动、神经过敏、突眼性甲状腺肿大等。

碘是合成甲状腺素的主要原料。青春期甲状腺的功能达到了最高峰,因而对碘要求量增大。成人一般每天需碘90—100微克,可青春期少年每日需达160~180微克。

如碘供应量不足,甲状腺就会发生代偿性肥大,女孩尤为明显。假若发现孩子脖子变粗,局部有弥漫性肿块,质软表面光滑,而又无其他临床表现时,只要让他们多吃含碘的食物,如海带、紫菜等,或吃含碘食盐即可很快消除。但如果脖子增粗,又有明显神经兴奋性增强的症状者,就不是仅吃碘盐可以解决的,而应送医院治疗。

12.免疫系统

人体的免疫系统是由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免疫分子共同组成的机体防御系统。如果免疫系统出了毛病,人在疾病面前就会丧失抵抗力,生命就无保障。例如当前世界流行的艾滋病就是一种免疫缺陷病,这种病人受病菌感染后大多很快死亡,任何抗生素都对它无能为力。

儿童中也有一些免疫缺陷病,这种患儿经常发生感染,抵抗力极差,随时都可危及生命。

免疫器官是指胸腺、骨髓、淋巴结、脾脏和其他淋巴组织。免疫器官是免疫细胞产生、分化、成熟的场所。免疫细胞包括T淋巴细胞、B淋巴细胞、中性粒细胞、巨噬细胞、浆细胞等,是与病菌作战的部队。免疫分子包括免疫球蛋白、补体等。初生儿童的免疫功能很不完善,随着年龄的增大,这些功能逐渐增强。

免疫器官分两大类:一类叫中枢免疫器官,如胸腺和骨髓。另一类是淋巴结、脾脏等外周免疫器官。小儿出生时胸腺仅10~15克,以后逐步增大,到青春期时已发育到30—40克,以后又逐渐退化萎缩。胸腺的主要作用是分泌胸腺激素,诱导骨髓造血干细胞分化成T淋巴细胞,并使之成熟。儿童的骨髓里布满了许许多多的网状结缔组织,其中含有各种不同发育阶段的血细胞,为免疫细胞的生成和分化提供了基础。如果儿童有骨髓功能障碍,就会使其造血功能和免疫功能都受到损害,后果不堪设想。

淋巴结、脾脏等外周免疫器官是体内各种免疫细胞分布和繁殖的地方。幼儿出生后,淋巴结迅速发育,12岁时达到最高峰,其总量比成人大1倍。所以淋巴结是儿童时期重要的防御力量。它能杀灭致病菌,防止病菌扩散,为淋巴细胞的再循环提供环境。

我们有时见到一种感染性疾病,局部可摸到一个个的硬结,这就是淋巴结参与防卫后形成的肿大,当炎症消退后,淋巴结也随之恢复正常。

此外,儿童体内还有扁桃体、肠集合淋巴结等其他淋巴组织,也在警惕地保卫着机体。如在消化道和呼吸道这些与外界相通的管道中就聚集着大量由免疫细胞组成的淋巴小结,它们在局部的免疫防卫体制中充当着身体的卫士。

T淋巴细胞在胸腺内生成后,主要分布在外周血液里,有的参与肿瘤免疫,有的参与移植排斥反应,它们像身体忠诚的卫士,密切地监视着各个部位,一旦发现正常细胞变成癌细胞,就会毫不留情地将它消灭。

但若儿童的免疫系统有缺陷,T淋巴细胞就会敌我不分,把正常组织也当作敌人攻击,从而形成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红斑狼疮、类风湿性关节炎等。

由T淋巴细胞引起的免疫反应叫做特异性细胞免疫。由B淋巴细胞引起的免疫反应叫做特异性体液免疫。B淋巴细胞主要在周围淋巴细胞中产生,其作用是产生抗体。B淋巴细胞的寿命不长,一般只有几周或几天。

免疫分子主要是指抗体和免疫球蛋白补体。具有抗体活性的球蛋白称为免疫球蛋白,是B淋细胞的产物,存在于血管内外的体液中和B细胞的膜上,分为IgG、IgA、IgM、IgD、IgE5类。其中IgG含量最高,占总量的80%左右,主要作用是抗病毒、细菌、寄生虫感染;IgM能促进巨噬细胞的吞噬作用,还能凝集和溶解细胞;IgA主要是保护消化道、呼吸道表面,抵抗致病菌的侵袭。

儿童的免疫球蛋白是逐渐发展成熟的,他们的免疫能力也是逐步增加的。仅以IgG含量为例,1~3岁时已达到成人量的59%,4—6岁约为62%,10~12岁约为86%,13岁时基本达到成人水平。其他抗体也随年龄的增长而不断发展。

补体是由20余种血清蛋白组成的复杂。

系统,补体激活后具有放大特异性免疫的效应和吞噬作用的效应,并可产生炎症反应,具有抗感染、抗肿瘤等作用。测定血清中补体的含量在某些疾病的诊治中具有一定意义。如非典期间就曾使用非典病患者的血清,治愈非典病例。

为了儿童的健康成长,加强对免疫系统的保健尤为重要。免疫系统的保健应注意如下事项:

(1)皮肤保洁。皮肤是人体的第一道防线,皮肤通过汗液和皮脂排泄的脂肪酸形成的酸性环境能抑制致病菌的生长,它好比前沿阵地的战士,时刻阻击着各种来犯“敌人”,而只有清洁的皮肤才能成为防线,因此孩子的皮肤一定要经常保持清洁且不要弄破,保持皮肤的完整性。

(2)扁桃体不宜轻易切除。扁桃体是一一个具有免疫功能的淋巴组织,在机体防御疾病中起着“门卫”作用。由于解剖位置和结构方面的特点,它极易受到感染,小儿中急、慢性扁桃体发病率居高不下,有的还引起一些严重的全身性疾病,如风湿热、肾炎等,这样,扁桃体就从一个防卫器官变成一个贮藏病菌的地方。目前医学界对扁桃体,切除还有不同意见,有的专家主张单纯扁桃体炎一般情况下不必切除,如有反复化脓性感染、过度肥大或出现风湿、肾炎等疾病时,再考虑做扁桃体切除。

(3)打防疫针。这种防疫方法可以使孩子体内产生特异性免疫力。人类之所以……能消灭天花,就是靠全球普种牛痘,牛痘就是最早的防疫针。许多传染病被控制,也主要是靠打防疫针,如麻疹、白喉、小儿麻痹症、流行性脑脊髓膜炎、乙型脑炎等。每一种防疫药都有其特定的应用范围和时间,家长应在防疫部门的指导下按规定给孩子打防疫针。

(4)不可滥用免疫抑制剂和免疫增强剂。免疫抑制剂是抑制免疫活性细胞而降低免疫功能,主要包括抗肿瘤药、某些抗生素、肾上腺皮质激素等。应用这些药物必须在医生指导下根据病情适当使用,切忌滥用。有些家长当孩子稍有不适就立刻使用抗生素甚至为了预防疾病,孩子没病也给他服用抗生素,这是很不妥当的,因为有些抗生素对人体的免疫功能有抑制作用,长期大量应用可造成继发性免疫缺乏症,使人体的抵抗力下降。

免疫增强剂能扶持或提高机体免疫功能,主要包括卡介苗、转移因子、胸腺肽、干扰素、左旋咪唑等。这些制剂也应在医生指导下合理应用,否则会造成免疫功能紊乱、病情加重等恶果。

(5)不要把丙种球蛋白当成补药和预防百病的药使用。丙种球蛋白只对体液免疫缺陷者有效,对细胞免疫缺陷者无效。如果孩子有急性传染病接触史,可注射1~2支以预防被传染。身体健康的儿童,大可不必用这些药物,因为使用不当,只会适得其反。

13.神经系统

人体的神经系统分中枢神经和周围神经两大部分。

中枢神经包括脑和脊髓。周围神经包括脑神经、脊神经和自主神经等。它们调节着身体各器官组织的生理活动,主导着人体的生命活动。

大脑皮质是高级神经中枢的所在地,是人体各种活动的指挥总司令部。脊髓在脊椎管内,呈圆柱形,自上而下发出31对脊神经,分布到躯体和内脏器官,传导它们与大脑之间的信息。自主神经有交感神经、副交感神经两种,分布于心脏、血管、内分泌腺、内脏等器官上,其功能是在中枢神经的控制下调节着人体各种生理活动,如新陈代谢、呼吸、循环、血压、分泌、排泄、生殖等。

神经系统的发育要经历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

新生儿的大脑实质只有350克重,占成年脑重的1/4:1岁时脑重达到950克左右,是出生时的2.5倍。随着脑组织的发育,神经细胞的数量和长度也在不断增加,这就为小儿提供了物质基础。但由于幼儿发育不完善,神经细胞的兴奋和抑制过程很容易扩散并泛化,所以幼儿都比较易激动、易疲倦,精神也不集中、不稳定。

3~6岁时,幼儿的大脑细胞的数量不再增加,但细胞却在继续增大和分化,分支也不断加长加深,使各神经细胞之间的联系更加广泛,所以儿童对外界刺激反应迅速、灵活、准确。5—6岁时大脑里各种与学习、记忆有关的物质代谢非常活跃,是人一生中智力进展的重要阶段,也是智力开发的最佳时期。7~8岁时脑重已增加到1400克左右,接近成人的脑重量。此时,儿童大脑的抑制能力大大加强,对自己的欲望和情感已能进行自我克制,他们不仅能利用语言而且能利用文字来表达自己的意识。但这种能力还不太完善,还仅仅是直观的、形象的,他们此时模仿的能力强,而抽象的、概括的、思维的能力差。9岁以后儿童少年的脑重量没有大的变化,但脑的内部结构和功能变得更复杂,为儿童的推理、想象、综合、归纳等思维活动打下了物质基础,也使他们的注意力、记忆力更加集中。

下面是神经系统的结构图:

大脑是人的中枢所在地,神经系统发育是否正常,测量头围就能进行准确的判断。

新生儿头围平均约34厘米。头围出生后1岁内增长较快,出生后6个月时44厘米,1岁时46厘米,2岁时48厘米,5岁时50厘米,15岁时接近成人头围,达54~58厘米。

如果大于或小于正常均值两个标准差时,应考虑大脑发育可能有异常。头围过小提示大脑发育不全,如克汀病、小头畸形等;头围过大则可能有脑积水、佝偻病:有些智力低下的儿童,如痴呆病患者的头围也异于常人。

神经细胞的发育应有丰富的营养物质作基础。我们应重视妊娠期至出生后6个月这一阶段的营养供给,因为这一时期是脑细胞分裂最旺盛的时期,如果早期营养不良,将会大量降低脑细胞的生成数量,造成儿童智力低下,这种损失是后天无法弥补的。

神经系统的健康发育还应注意要有合理的生活作息制度和进行适当的锻炼。年龄越小,大脑皮质越易兴奋,也越易疲劳。

合理安排生活节奏,保证休息和睡眠非常重要。因为,睡眠时神经系统几乎都进入抑制状态,神经细胞得以充分恢复并储备能量,为醒来后的学习和工作做好准备,所以儿童要学会科学用脑,有劳有逸,提高大脑的工作效率。

儿童每天应保证有9~10个小时的睡眠,才能满足生长发育和学习的生理需要。

反之,就会造成记忆力减退、注意力不集中、学习成绩下降,严重的还会引起神经衰弱。

另外,经常进行体育锻炼和适度的劳动,可以促进循环功能和新陈代谢,增加脑部血液循环,提高神经反射的灵活性。

14.感觉器官系统

感觉器官一般包括眼睛、耳朵、鼻子、舌头和皮肤等。感觉器官分别接受外来的不同类型的刺激(如光、声、味等),通过神经纤维传递到大脑,产生各种不同的感觉反应,使人体与外界发生联系。

□视觉器官

视觉器官,也叫视器,指人的眼睛。视器的主要部分是眼球。眼球外面包着一层白色的巩膜,其前部中央有一层透明薄膜,叫角膜。角膜后面有虹膜。虹膜当中有一小圆孔叫做瞳孔。瞳孔能调节进入眼内光线的强弱,如光线强时它就缩小,光线弱时它则扩大,医生常用手电筒的光照病人眼睛,这是做瞳孔对光反射检查。

包裹眼球的三层膜里面,有两个透明的物体,前面一个叫做晶状体,后面一个叫玻璃体。玻璃体后面就是视网膜。视网膜上有视神经,并有两种感光细胞,一种叫圆锥细胞,它是用来感受光线的明暗程度的;另一类叫杆状细胞,这类细胞具有精确的辨认能力和辨色能力。

当光线照射到视网膜上时,这些感光细胞就发生化学变化,形成神经;中动,传导到神经细胞,再经视神经传入大脑就形成了视觉。

杆状细胞的正常功能与维生素A关系密切,缺乏维生素A的人易患“夜盲症”,因此适当补充含维生素A的食品,如猪肝、胡萝卜、鱼肝油等是非常必要的。

晶状体是一个富有弹性的透明物体,犹如凸透镜的作用,负责将光线聚集到视网膜上,以形成清晰图像。它在虹膜睫状体的帮助下,可以随时变薄变厚,以适应看远物或看近物的需要,这叫做调节。儿童时期晶状体的弹性好,调节能力强,调节范围广,所以儿童把物体放到离眼球5—6米的地方仍能看得很清楚,而成人的眼力就远不如儿童。

眼轴(眼球的前后距离)的长短决定眼睛的近视和远视。刚出生的小儿眼轴较短(长15—18毫米),光线进入眼睛后,落在视网膜的后边,形成远视。学龄前儿童大多因眼轴短而呈现生理性远视。随着年龄增加,眼球慢慢伸长,眼轴的长度也在增长,12~14岁后眼轴长23.5~24毫米,以后不再增长,这时光线进到眼睛后正好落在视网膜上,就形成了正常的视力。如果眼轴的长度再增加,光线进到眼睛后就落在视网膜的前面,这就是人们常说的近视眼。

眼球还有一些辅助装置,如眼睑(上、下眼皮)、结膜、泪器(泪腺、泪液)、眼肌等,这些设置对眼睛的保护和调节起着重要作用。

眼睛是人体的重要器官,保护自己的眼睛,是人生的头等大事。

近视眼在学生中较多见。一种是由于遗传因素引起的,属于先天性的,尤其是那种高度近视,多数为先天性的。另一种是由于不注意用眼卫生所引起的,如照明不好、看书写字时姿势不正、距离太近、阅读时间太长、书本字体太小或模糊、职业损害等,这,种近视是可避免的。学生在看书或写字时姿势要端正,桌椅的高低要合适,眼与书本保持33厘米左右的距离。光线要充足,不宜过强或过弱,且应从左前方射来,以免手的阴影妨碍视线,最好用有灯罩的灯光。看书时间不宜过长,每隔40~50分钟应休息几分钟,最好是闭眼或向远处眺望或做眼保健操,防止眼睛过度疲劳。另外,克服不良的读书习惯,不躺在床上,趴在桌上看书,不走路、坐车看书等也是预防近视的正确方法。

有少数孩子发生斜视(内斜视、外斜视),发现斜视后要及早检查治疗,如不及时矫正,就会形成弱视,不仅影响视力,还影响孩子的形象。

此外儿童从小要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洗脸用的盆巾要专人专盆专巾,不要用手揉眼,有些眼部疾病如沙眼、红眼病等很容易传染,如一旦发生应立即隔离。

儿童缺乏生活知识和经验,既好奇又爱贪玩,因此容易造成眼外伤,尤其要注意刀、剪、针、毛衣针、竹签、鞭炮、筷子、弹弓等对眼的伤害,家长和教师一定要注意保护孩子的眼睛。

□听觉器官

听觉器官指人的耳朵,它分为外耳、中耳、内耳3部分。耳朵的发育,尤其是内耳,到12岁左右才完成,所以儿童要注意耳的卫生。

耵聍,俗称耳屎,是由耵聍腺分泌的一种呈淡黄色黏稠的液体或淡黄色蜡样屑片状物,位于外耳道。它具有保护外耳道和黏附外来异物(如灰尘小虫)的作用。有的父母怕耵聍阻塞耳朵影响听力,爱给孩子掏耳朵,有的用发卡、火柴棒、大头针、尖指甲等给孩子挖耳朵,这是很不科学的。因为耵聍不会阻塞耳道,也不会引起耳聋。

医学上把那种褐色耵聍栓堵外耳道的情况叫做“耵聍栓塞”或叫“耳塞”。小儿如有耵聍栓塞应到医院找医生用专门的器具取出来,千万不要自作主张为小孩掏耳朵,以免引起中耳炎。另外,防止耵聍栓塞的办法主要是保持外耳道清洁,如果孩子感觉外耳道瘙痒时,可用消毒棉花卷在细棒上轻轻清理一下,必要时可蘸点75%酒精清理。

耳部疾病最常见的是中耳炎。中耳炎的形成原因主要是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引起耳咽管急性阻塞,累及与之相通的中耳鼓室所致。也可由化脓性细菌随着脏水进入耳道而引起。家长平时要防止小儿患呼吸道感染类疾病,保持鼻腔通气顺畅,发现中耳炎应及早治疗。因为反复感染会引起听力损害,严重时还能引起脑膜炎、硬脑膜外脓肿等,对儿童危害很大,所以万万不可粗心大意。

有些药物如使用不当可致耳聋,如链霉素、新霉素、卡那霉素、庆大霉素、奎宁等。

新霉素对个别敏感儿童第一次使用就可造成耳聋,因此对儿童患者一定要慎用。

另外,还要防止异物损伤耳朵。孩子无知,在玩耍时将珠子、纽扣、果核等塞入外耳道,夏日有时也有昆虫侵入外耳道内,产生剧烈的耳痛和响声,甚至损伤鼓膜。处理方法是,用小钩子将异物钩出,切勿向内推压。

对昆虫,可对光将豆油、酒精滴入耳内,将小虫淹死后再用镊子取出。如果异物很深,则需送医院处理。

□嗅觉器官

人体的嗅觉器官指的是鼻子。鼻子上长有两个鼻孔,鼻孔又叫鼻腔,鼻腔上部黏膜内有嗅神经细胞,外面的气体进到鼻孔里,嗅细胞产生神经冲动,使人能闻到各种气味。儿童的嗅觉比成人更敏锐,但分辨力差。随着年龄的增长;分辨力渐渐增强。

嗅觉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十分重要,如辨别气味,促进食欲和避免各种危害等。但嗅觉器官又很娇嫩,容易受伤害。例如接触强烈的刺激性气味或长时间接触某种气味,会使嗅觉暂时消失。吸烟、酗酒也可使嗅觉灵敏度降低。

儿童伤风感冒时引起鼻黏膜肿胀,或患鼻窦炎、慢性萎缩性鼻炎时,可损伤鼻腔内的嗅细胞,使嗅觉减退,严重时可造成持久性的嗅觉障碍。

预防感冒,保持鼻腔清洁畅通,及时治疗鼻窦炎、鼻炎,是保持正常的嗅觉功能的有效途径。此外,保持良好的卫生习惯,不用手挖鼻孔,不向鼻孔中塞入异物,也是保持嗅觉功能必不可少的条件。

□味觉器官

舌头是人的味觉器官。舌头上长有许许多多的味觉感受器——味蕾,味蕾里有许多专管尝味的细胞,当食物吃到嘴里,就能够品尝出酸、甜、苦、辣、成等不同的味道。

每个成年人大约有1万个味蕾,儿童则更多,所以儿童的味觉比成年人更敏感。如新生儿对苦、酸和成表现出拒绝的神情,对甜则乐于接受。儿童味觉灵敏,但对各种味道的分辨能力差。有的儿童偏食、挑食也可能与味觉功能差、烹调方法不当有关。儿童味觉的分辨能力随年龄增大而增强。父母烹调应了解儿童的味觉特点,合理搭配营养,以促使儿童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