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儿童医学宝典
32279600000019

第19章 儿童事故与危重症状急救

1.意外事故与安全常识

□安全教育的意义

儿童是祖国未来的接班人,是父母的希望、命根子,一旦出现意想不到的伤亡,给整个家庭带来的灾难是无法用语言来描述的。

然而近年全国儿童调查显示,5—14岁儿童的意外伤害致残率高达0.6%~0.9%。由此推算,全国因意外伤害造成残疾的儿童达175万之多,其中肢体残疾的占60%。因为一次意外事故造成儿童终生残疾,无法过正常人的生活,无法从事正常的生产工作,严重者连生活也不能自理,这对于孩子们是一件非常残酷的事,而对于家庭和社会又会增加许多不应有的负担。

比起意外致残更为严重的是意外死亡,这已成为我国儿童的第一杀手。当我们的家长把美好希望寄托在孩子身上,孩子正在朝气蓬勃地成长的时候,突然有一天孩子因为意外事故不幸死亡,这对于生他养他的父母亲、对于同他朝夕相处的朋友和同学、对于为他的成长付出辛勤劳动的老师,将是一种多么沉重的打击!

儿童意外伤亡的严酷的事实告诉我们,对孩子的安全问题绝不能掉以轻心。因此,家长在关心孩子的营养、锻炼和保健的同时,还要防范意外事故的发生,并指导子女在遇到意外时机智勇敢地战胜它。

□意外事故

这里所说的意外事故是指儿童突然发生难以预料的严重的甚至危及生命的急性……事件,如触电、外伤、大出血、溺水、急性中毒、烧烫伤等。5—10岁的儿童尤易发生意外事故,因为儿童从家庭步入幼儿园或小学,活动范围大大增加,心理、行为十分活跃。儿童好奇心强,对任何事物都有探知欲望,且喜欢模仿,这就容易接触危险因素和模仿从电视、电影或连环画中看到的某些危险动作,加上年幼无知,缺乏生活经验,往往对意外事故缺乏警惕性与分辨力。家长及教师要给予高度重视,以免给孩子造成伤害。

常见的儿童意外事故包括以下几种:电损伤,如触电、雷击;烧(烫)伤;冻伤,包括局部冻伤和冻僵;机械性损伤所致的大出血、骨折、脑震荡等;窒息,如溺水、呼吸道异物等;

急性中毒,如食物中毒(毒蕈中毒、毒野果中毒等),毒蛇、毒蜂、毒蚂蚁咬伤,药物中毒、有害气体(一氧化碳)中毒等。

预防儿童意外事故的发生,主要任务在于家长和教师。家长和教师要加强对儿童安全意识的教育,留心观察,时刻叮嘱,譬如,城镇车辆多而复杂,交通秩序不好,要警惕交通意外(车祸);住楼房要警惕小孩子坠楼;电器使用复杂的家庭要留心儿童触电:使用煤气的家庭要经常检查管道密封情况,谨防漏气;近河塘家庭或喜游泳的儿童。

要小心溺水事故发生。如此等等,都应该事先想到、做到。

如儿童不幸发生意外,在场的成人要保持冷静,首先完成3件事:呼救:消除致因;

判断病情。呼救包括2个内容:电话通知急救站,立即派救护车到现场:告知现场周围人群进行援助。消除致因是指如触电应立即切断电源;外伤大出血,应立即止血;煤气中毒应立即打开或撞破窗户,将儿童移至通风处等。判断病情是指通过看呼吸,直接用耳贴在左胸昕心跳或触摸颈动脉搏动和观察瞳孔变化来正确判断儿童的危险程度,如呼吸均匀,无呼吸困难和异常呼吸,心跳有规律,瞳孔大小正常对光反应(光线增强时缩小)存在,这说明尚未危及生命,否则应立即进行急救处理。

□预防意外事故常识

儿童可能遇到的意外大体上包括室内和户外两种。常见的室内意外有起火、触电、漏气、刀伤、跌伤、食物中毒等,常见的户外意外有骑车撞伤、汽车撞伤、夜间遭遇、登山跌伤、游泳溺水、同学欺侮、坏人劫持、旅行迷路,等等。比较起来,室内意外容易预防,但不可掉以轻心;户外意外难以预料,更须防范,一旦出现也要沉着冷静,努力把损失降低到最低点。对此,家长应在平时就告诉孩子一些常见的防范意外的措施:

防止火灾

可燃物质、助燃物质、火源是发生燃烧的必备条件。一切防护措施,都是为了防止燃烧的3个条件同时具备,不让它们相互结合、相互促进。日常生活中,防火首先要防止火源产生,没有火源,就不会引起火灾。

一般说来,引起火灾的火源可分为直接和间接两种。

直接火源包括:明火,如家庭的炉火、灯火,火柴、打火机的火焰,香烟头火等;电火花,如电器开关等家用电器设备产生的电火花、静电火花,这些火花能引起易燃气体和质地疏松的可燃物质起火;雷电火,是瞬间的高压放电,能引起任何可燃物质的燃烧。

间接火源主要有两种:加热自然起火,比如各种电器设备,由于超负荷、短路、接触不良等原因形成的电流骤增,使线路发热而起火,居民家用的液化气罐在高温状态下也会起火、爆炸;自然起火,是指在既无明火,又无外来热源的条件下,物质本身自行发热,燃烧起火,比如可燃物质与氧化剂、过氧化物接触时,就可能自燃起火。

了解了引发火灾的重要因素,家长和子女在日常生活中就应认真对待,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坚决杜绝各种有可能引发火源的因素,这样才能有效地防止火灾的发生。万一发生了火灾,必须争分夺秒及时扑救,并立即打火警电话“119”。在拨打火警电话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1)要说清楚起火的地区、单位名称或街道及门牌号码,最好告知引起大火的诱因,火势的大小。

(2)注意对方的提问,并把自己的电话号码告诉消防队,以便随时取得联系,发现新情况及时报告。

(3)当对方讲“已派出消防车了”,可以挂断电话并派人到起火处的路口或者公路的交叉路口等候消防车,以便引导道路和水源。

用电安全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普及,各种高科技的家用电器已成为家庭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工具,在使用各种电源和电器装置时,必须注意安全用电,才能避免发生触电和用电事故。日常生活中应注意以下几点事项:

(1)如果自己没有充分的电器知识和安全用具,千万不要自己修理电器用具和自接电源,以防发生事故。

(2)电视机、收录机等家用电器使用完毕,除关上开关外,还应拔下电源插头,以防电源开关失灵,长期通电,损害机器。

(3)不可用钢丝或其他金属丝代替保险丝,否则起不到保险作用,还容易引起燃烧。

(4)电器开关等装置的盖子破了,人碰到裸露的带电部分,就会触电,因此必须及时修复和更新。

(5)电风扇、电熨斗等移动的用电器具,经常搬来搬去要注意防止发生漏电。

(6)湿手不可直接接触电器和电器装置,以防触电。

夜间行路安全

一般情况下不要让15岁以下的孩子夜间外出。因为孩子正处发育阶段,力量弱小,遇到坏人几乎没有抵抗能力。确有急事夜间行路要注意安全,保持警惕。最好选择有路灯的、行人较多的大路,对于路边黑暗处要有戒备。尤其是女孩子夜间行路,更需注意安全。这里提出几条注意事项:

(1)夜间行路,遇到陌生人问路,不要为他带路;如果自己向陌生人问路,也不要让他带路。最好结伴而行,不要单独行走。

(2)尽量不搭乘陌生人的机动车、人力车和自行车,更不能随陌生人的车辆到偏僻的地方,防止落入坏人圈套。

(3)女孩在街上行走不要穿过分暴露的衣衫和裙子,以免产生性诱惑,招致灾难。

(4)如遇坏人袭击,要保持冷静,看看周围有无救援的可能,如有即刻大声呼救,也可采取拖延战术尽量等人救援。

(5)万一被坏人绑架也要想尽办法,机智逃脱,尽快报警。

骑自行车安全

自行车是目前普及面最广的一种交通工具,也是中小学生上学最主要的代步工具。但是,骑自行车也容易出现事故,应注意以下几点:

(1)买自行车应当先办理执照和牌照,外出时如果牌照丢失必须带上执照,不可无照行车。不要买二手车,不给盗贼销赃以便利。

(2)应经常检查车辆自身的运转情况是否正常,刹车是否有效,车胎气足不足,确保车况正常。否则,行车途中将带来许多安全隐患。

(3)严格遵守行车规章,尤其交叉路口要遵守交通警或指示灯的指令,行车路线、停车地点都不得违反规定。

(4)保持正常的自行车运行速度,双手扶车把,不骑“英雄车”,尤其在人多时更应谨慎驾驶。在下雨、大雾天气,骑车速度应比平时慢一些,遇有险段应下车推行。

(5)有同学、朋友多人一同行驶时,禁止在路上骑车比速度,也不得一边骑车一边说笑,更不能骑车带人。

(6)下车即上锁,远离时把自行车存入安全的地方,如公共停车场或托熟人看管防止被盗。

乘公共汽车安全

市内公共汽车(电车),行程短,价格便宜,是理想的交通工具,但也有其特殊的安全问题需引起注意:

(1)遵守规程,排队上车,顺序就座,不可抢着上车、翻窗占座位。

(2)市内人多拥挤,汽车、电车来往频繁,停停开开,速度变换快。乘车有座位时,要在座位上坐好;无座位时,要离开车门,抓紧扶手站好;多人同行,不可在车上打闹。

听到下车预报,应提前做好准备。

(3)注意文明礼貌,遇事谦和,保持安静,避免因拥挤等原因同他人争吵。

(4)车上人多杂乱,严防扒手,最好轻装简行,不要带大量现金或贵重物品,确需带钱物,应特别注意贴身放妥。如遇小偷,要呼叫大家共同制服。

登山安全

(1)要合理携带行装用具,最好戴上拐杖、绳子和手电筒。

(2)登山要根据自己的体质,量力而行,结伴而行。

(3)不要穿塑料底鞋和高跟鞋登山。

雨天、雾天不要冒失走险路,以免因路滑、视线不清而失足滑跌。

(4)雷雨时要防雷击,不要攀高峰,不要手扶铁索链,也不要在树下避雨。

(5)登山中如要在树林里穿行,要注意穿好鞋袜,扎好裤角,防止蛇咬。最好手拿一根木棍(竹竿),既可以“打草惊蛇”,又可以当防护工具使用。

(6)在深山、树林中行走,要防止迷路,特别是在阴雨天或大雾天气,更不要单独行动,自行到深山密林中。

(7)要注意森林防火,入山不带火种,走路不吸烟,更不能在山林里野炊。

□安全保证策略

预防事故的发生

(1)充分估计可能发生的问题。发生事件注意有好坏两种可能,考虑问题时,应多从坏处作准备,这就是古人说的居安思危。例如乘车船长途旅行,总要把从家到车站、码头的途中时间算得宽裕些,万一塞车还能来得及赶到车站、码头;有时为了确保家庭生活和孩子身体的安全,还要付一些“保险费”,如添置报警器、安全阀等设备,这些设备在平时毫无用处,但在特殊情况下却能发挥大效力。

(2)学习和掌握必要的知识。在家庭生活中不少事故的发生,是因为缺乏基本的生活知识。例如,缺乏电工知识,却去乱接……电路,以致发生短路和触电事故;烹调时人离开厨房,由于油锅温度过高或油液外溢而起火;发现煤气漏气,不是立即打开门窗,而是开启电灯或点火照明,从而发生重大事故,等等。家长不仅要有这方面的安全知识,还要教育孩子,使他们也掌握一些安全常识。

(3)严格按照安全规则办事。人们在长期的工作、生活实践中积累了大量的安全操作经验,制定了一些安全规则。一般来说,按照这些规则做事情就不会出危险,否则就容易出事故。比如,电器的修理应首先切断电源,但有的人就是不在乎,结果遭到电击。还有骑自行车遇到红灯要停下来,但有的孩子不管是否有红灯,只要警察不管就继续往前骑,结果造成严重的交通事故。

(4)尽量降低损失。也就是说,一旦发生意外事故,要果断地采取措施,尽量降低对人体的危害程度和财产的损失额。例如发生火灾后,马上扑救,若火势较大应立即向“119”呼救,并尽量转移贵重物品。如果人员受到伤害,应立即进行自救和救护。另外,参加人身和财产安全保险,万一发生什么意外事故,也能得到一些补助,使可能的损失减小到最低程度。

防止被歹徒抢劫

儿童属于弱势人群,自然会成为歹徒攻击的对象。就中小学生自己而言,主观上应防止被坏人抢劫,以下3种类型的中小学生极容易成为被抢劫的对象:

(1)打扮时髦、出手阔绰的孩子。一些富有家庭的孩子,身穿名贵服装、佩带耀眼的金银首饰,外出时一副小绅士、小公主的样子。他们平时身上带有数十元甚至数百元的钞票,动不动就买进口食品、饮料,花钱看录像、打游戏机亳不犹豫,孩子身上的钱、物往往成为抢劫的目标。

(2)无心向学、惹是生非的孩子。有的家长对孩子漠不关心,这些孩子的学习成绩极差,他们平时无心学习,而是在校内外拉帮结派,甚至与社会上品行不端的青少年混在一起,参与一些不正当的活动,有的中学生还谈恋爱,甚至与别人争抢女朋友,以致同他人结怨,结果成为被抢劫、勒索的对象。

(3)体弱单薄、体格较小、性格内向、胆小怕事的学生。这类孩子从外观上给人以胆小怕事、软弱可欺的感觉,故常遭到一些人无端的骚扰和搜身。他们挨打受气之后还不敢向家长和老师申诉,有的孩子要定期主动交钱,否则就有可能招来毒打。

识破歹徒的计谋

儿童大都社会经验少、头脑比较单纯,一些歹徒就利用他们的这一弱点设计一些圈套进行诱骗,然后对他们进行抢劫、毒打,个别歹徒甚至公开向他们的家长勒索大笔钱财。因此,家长要教育孩子不为歹徒的花言巧语所迷惑,及时走出危险的境地。通常,歹徒接近孩子的借口有以下几条,家长应告诫孩子提高警惕:

(1)歹徒知道孩子独自在家,冒充特殊身份(如老师、警察或家长的同事、朋友)或者找借口要求孩子开门让他进屋。

(2)谎称两人顺路,邀请孩子坐他的车子一起去。

(3)假借问路或请求帮助,骗取孩子的同情心,让孩子跟他一起走。

(4)谎称孩子家中有急事,要带孩子离开公共场所与他一起“回家”。

(5)先赠给孩子一些喜欢的东西,如糖果、画本、文具,骗取孩子的信任。

镇定地对待劫匪

(1)要注意熟记歹徒特征,如容貌、衣……着、语言、年龄等。过后立即向老师、家长报告,由老师或家长陪同向公安机关报案,不能隐瞒事实真相或虚报事实,应积极配合公安机关,提供破案线索,切勿到社会上去找一些“兄弟”、“姐妹”或“黑道杀手”去复仇,这样会使事情越弄越复杂,甚至陷入犯罪的泥潭。

(2)若有形迹可疑的人跟踪,要伺机摆脱或者寻求协助。如遭劫持,除非确定附近有人可以求援,否则不要惊慌大叫,不要激怒歹徒,以免惨遭毒手。可以假装配合,伺机再动。

(3)要自我保护,珍爱生命、“破财消灾”,不能和劫匪“硬斗”,避免受到更大的伤害。某女生回家时突然发现有盗贼正在自己家中翻腾东西,她马上镇静下来,假装走错了门向盗贼道歉,“对不起,我家在四楼,不知怎么走错门……”盗贼紧张了一会儿就不在意了。这个女生走到四楼转了个弯,就下楼找警察,很快盗贼被抓住了。

(4)发生劫案后,家长不能责备和训斥孩子,而要关心和爱护受害的孩子,使其心理得到安慰,尽快走出被劫的阴影,把精力投入到学习中。

□常见急救方法

(1)人工呼吸。人工呼吸是院前急救中重要的基本措施,是对心脏呼吸骤停的伤病员必须立即采取的急救措施。

人工呼吸的第一步是保持呼吸道通畅,特别是对窒息的新生儿或溺水患儿,要擦干净口腔内的污物,用各种方法吸出喉头及气管内的异物或水,这样才能保证气道的通畅,使氧气进入肺泡。

人工呼吸的第二步是要立即恢复呼吸,在医院可以立即借助复苏器进行人工呼吸。

复苏器又称简易呼吸器。操作者用一手有节律地挤压气囊,将空气压向肺部,促使肺泡开放,进行气体交换,当放松气囊时,肺部随胸廓收缩而把气道内气体压出:操作者用另一手固定口罩,使口罩与患儿面部呈密闭状,保证气囊在压缩时不会漏气。在用力压紧口罩时,还要利用无名指及小指托举患儿下颌,使喉部能上抬并开放,压气囊的压力和间隔时间要根据患儿的年龄和抢救时复苏情况而调整。

人工呼吸有很多种方法,其中以口对口呼吸法最为简便,效果也最好。首先将患儿平卧,肩背稍垫高,使头后仰,以保持气道平直。操作者位于患儿一侧,左手的拇指和食指捏紧患儿鼻孔,右手将患儿下颌向前上方托起,以防舌根后坠阻塞咽部。此时操作者深吸一口气,对准患儿口腔将吸入气体用力吹出,如通气量足够,可见患儿上胸部轻轻抬起;然后停止吹气,放开左手捏紧的鼻孔,因胸廓及肺的弹性回缩作用,患儿可自然出现呼气动作,排出肺部气体。重复上述步骤,直至患儿面色逐渐恢复,出现心跳。由于小儿年龄不同,呼吸频率不同,肺容量大小不同,这些在实际操作时都应注意。

其他注意事项有:吹气要均匀,每次吹入气体时间约占1次呼吸周期的1/3;几次吹气后有部分气体可能由食道进入胃部,应缓慢挤压患儿上腹部1次,排出胃内积聚的气体。

总之,人工呼吸的方法是复苏术中最简单,最初步的方法。但由于病情不同,单用此方法很难达到复苏目的,应同时打电话通知当地急救站,速派有专业经验的医务人员前来抢救,并立即转送医院,尽快用复苏器及机械通气代替。

(2)心脏按压。心脏按压是一种院前急救最基本的方法。如遇到一个突然昏迷、瞳孔散大、大动脉搏动消失或心跳停止、呼吸停止的猝死病人,除应急呼“120”派急救车来外,为争取抢救时机,提高治疗效果,及时进行心肺复苏术也是十分重要的。

心肺复苏术主要包括人工呼吸和心脏按压。人工呼吸的方法已在上节描述,本节则简单介绍有关心脏按压的基本知识。心脏按压是指在胸外或胸内通过人工按压心脏,对其产生刺激,促使心脏复跳,重建循环系统功能。胸内心脏按压,主要在医院急诊室进行,要由外科医师实施。而大部分猝死病人,主要是院外急救,则采用人工胸外心脏按压术。

应使患者仰卧在硬板上,以保证挤压效果。在胸骨中下1/3交界处,用双手掌重叠往下按压,按压频率依据病人年龄大小与正常心跳频率相仿,成人及年长儿,按压力量应使胸骨下陷3—4厘米,但又不能用力太猛,时间要短促,使对心脏按压产生一种强有力的刺激。

小儿心脏按压的操作程序与成人相同。

胸外心脏按压不可中断,直至心脏恢复跳动,若因其他抢救措施如气管插管、转运病人时必须暂停,也不要超过15秒;挤压时尽量用手掌,使接触面扩大,不能用手指用力加压,以避免在一个点上压力过大传至肋骨引起骨折:用力不要过猛,有时为抢救,希望让心脏及早复跳,结果用力太过,造成肺、肝、胃等破裂,反而加重病情,促使死亡;复苏时心脏按压与人工呼吸的频率应为4—5:1.

对新生儿及小婴儿的心脏按压手法与成人有所不同,由于新生儿胸壁薄,医护人员手掌过大,可用双手合抱胸部,用大拇指按压胸骨下方,其余四指分别放在后背;其他挤压方法同上述。小婴儿的胸骨、肋骨及胸壁都很薄,也比较脆软,用力按压时要防止肋骨及内脏损伤。

2.紧急事故与急救

□误饮毒品

发现孩子误服了有毒物品后,首先要知道究竟是误食了什么东西。如果孩子意识很清楚,就让他喝水或牛奶然后再吐出来,反复吐几次后带着他及误饮的东西和呕吐物立即去医院洗胃。

但是,如果误饮的是强酸、强碱(多为洗涤剂)、石油、稀料时,如果让孩子再呕吐出来,就会被吸进气管而引起肺炎,所以绝不能让其呕吐,可让其尽量多喝水或牛奶,然后速送医院急救。

□药物中毒

药物中毒,即指药物对人体产生非治疗作用的不良反应。也可能是服用过量或人体的特异性反应。小儿药物中毒经常是由于误服药物所引起的。

小儿误服药物的原因很多:一类是家长误把大人药物给小儿服用,或者是小儿自己误服,如把糖衣片误认为是糖果而食入;也有的小儿把颜色鲜艳、有芳香气味的水剂药物、化学试剂当成饮料喝了而引起中毒;另外,看到大人们服药,小儿模仿,待大人离去就自行服用。这些误服药物常常成倍超过小儿限定剂量,再加小儿肝、肾功能低下,解毒和排泄药物能力较差,如不及时发现和处理,往往会造成严重后果。

若发现小儿误食了药物,首先要做的就是弄清楚什么时间、吞服了什么药物及可能有多少剂量,最好同时找到药物包装,以便就诊时给医生提供可靠的依据。注意千万不要打骂、责怪孩子,否则孩子因害怕而不敢说出实情,会延误救助时机。

如果发现及时,还没有出现什么中毒症状时,家长也可让孩子喝一碗温开水,然后让孩子张开嘴,用筷子压舌根部位,引起呕吐,就可把吞入的部分药物吐出。如已超过2小时,或出现了异常症状,就应立即带小儿去医院,此时最重要的是带上误服药品的药瓶、说明书,让医生及时明确诊断。有时患儿误服药物时家长没发现,等出现症状时送到医院,家长也不能叙说药物种类,此时医生就要根据患儿临床表现,结合家中可能贮备的药物作出初步诊断,并进行病因或对症治疗。

如估计误服时间在2~4小时左右,可用洗胃机进行洗胃,把残存尚未吸收的药物洗出。如服药已超过6小时,则需静脉输液,并加维生素C等帮助药物早些排出。如能明确诊断,能找到相应拮抗药物则可用药物拮抗;有时找不到拮抗药物,就只好采用对症治疗,如吸氧、镇静、解毒、保护肝及肾的功能等。治疗结果取决于就诊早晚、诊断明确与否以及患儿误服的量。

要预防药物中毒,家长首先要把药物管理好,把药物放在孩子不易找到的地方,颜色鲜艳带甜味的药片、药水更要保管好。同时每种药物都要有完整的包装以便鉴别。

特别需要指出的是,切忌用用过的药瓶装消毒剂、农药、化学试剂及其他不能食用的物品,尤其是农药和灭鼠、灭蟑螂药更要严格保管,绝不能让孩子接触到。对儿童要加强教育,让他们了解药物不能乱吃,一定要在家长指导下服用,切忌自行服用。

药物中毒是可以避免的,只要从思想上重视,严格管理药品,许多悲剧是可以避免的。

□烧(烫)伤

烧(烫)伤常发生于学龄前儿童,致伤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绝大多数是烫伤,如开水、热汤、热粥、热滚油等所致,其次是火烧伤。

过年过节儿童喜欢放鞭炮是发生意外伤害的主要原因之一,可以引起自伤,也可引起他伤,甚至酿成火灾。还有少数是化学烧伤和电击烧伤。

烧(烫)伤的轻重与受伤面积、深度及部位有关。烧伤面积一般按受伤者手掌面积大小来估计,一手掌约占全身体表面积的1%。烧伤程度分3度:I度烧伤,只损伤表皮,受伤部位皮肤发红,明显疼痛,无水疱。

Ⅱ度烧伤,损伤真皮,皮肤出现水疱,疼痛明显。Ⅲ度烧伤,皮肤、皮下组织、肌肉、骨骼均受损伤,伤面灰白或焦黑,无水疱,也不疼痛(神经受损)。

烧(烫)伤面积超过5%;烧伤程度在Ⅱ度以上;烧(烫)伤部位在头面部、颈部、会阴部等,均应到医院诊治。伤儿烧伤面积过大,可因疼痛及局部渗液过多而发生休克,且处理不当容易感染、粘连、瘢痕形成而影响局部功能,因此要送专科治疗。

一旦发生烧(烫)伤应立即消除或脱离致伤原因,如果是火灾,应迅速将伤儿抱离火区,如果是水、汤、油烫伤应立即除去局部衣裤。I度烧烫伤应立即浸泡在凉水或冰水中,可止痛消肿,然后涂些干净的植物油或烫伤膏,可不必包扎。Ⅱ度烧烫伤,尽量不要将水疱弄破;小面积也可用消毒针头刺破水疱,放出浆液,搽上紫药水或紫草油。

□溺水

溺水常发生在夏秋季,多因游泳、失足、自然或人为灾害而发生。对此,社会各界、学校、家庭都应引起高度重视。

发生溺水,首先要做的是想尽一切方法将患儿救起离开水岸并现场抢救。先清除口、鼻中的泥沙、污物,将头朝下,腹部靠在施救者跪屈的大腿或凸起的石块、土坯上,让呼吸道中的水尽量流出。如呼吸心跳已停止,应立即进行口对口人工呼吸和胸外心脏按压。心肺复苏后,立即送医院治疗。

□触电与雷击

小儿误触电后的病情程度取决于电流种类、电流强度和电压高低及接触时间。在接触220伏电压时,若与地面处于绝缘状态如穿橡胶鞋或站在木凳上,因电流没在体内形成电化学作用,对身体损害不大,只是小儿会受惊吓而突发惊叫,触电局部可发生电击伤,导致面色苍白,短暂昏倒,但很快可恢复;如若人与地面无绝缘,则电流与大地构成电流回路,强电流经身体形成了电化学作用,造成重要器官损害,小儿会立即昏倒,肌肉抽搐、全身僵直、呼吸与心跳骤停。

雷击通常因在雷雨天爬树或在树下、山头玩耍而发生。

发生触电或雷击后,进行现场急救是挽救伤儿生命的关键所在,首先应立即切断电源实施口对口人工呼吸与心脏胸外按压,一直坚持到护送至急救站后,继续抢救。

□头被撞击

由于小儿的头部与身体比例相对较大,所以跌倒后头部最容易受到撞击。由于小儿的骨骼较软,头部受到撞击后,一般也不会像成年人那样,发生头盖骨骨折,但是常见血管破裂引起血肿,血肿会压迫大脑。

在小儿头部受到撞击后,一定要注意小儿有无意识丧失、呕吐、痉挛这3个症状。

如小儿在头遭撞击后立刻哭了,或者虽脸色发白、呕吐,但马上就好转时,可让孩子安静地休息,冷敷头部,并注意观察病情有无变化。

如果有伤口并有出血时,在消毒伤口后,用干净的纱布压迫止血。若丧失意识,耳鼻有出血或不断发生痉挛时,就说明大脑的损伤较严重,要尽量使头部不动,立即送往医院急救。

孩子头部受到撞击后,至少在2~3天内都要注意观察孩子的情绪和食欲,若发现异常表现时,应及时送医院检查。

□窒息

窒息一般多发生于婴儿会爬和会翻身之前。由于母亲搂着婴儿睡觉时乳房压迫了婴儿、沉重的被子盖在脸上、吐乳引起的呼气道闭塞、洗澡时的溺水等等。也有因误食了豆子或纽扣呛入气管而引起窒息的。

如果是单纯受压迫引起的窒息,可嘴对嘴做人工呼吸,如果心脏停止跳动了还要做心脏按摩。

□煤气中毒

煤气中毒也就是一氧化碳中毒。疏于管理或错误使用煤气、天然气、液化气,极易造成爆炸或中毒事故:炉灶没有烟囱或烟囱不通,供氧不足也可产生大量一氧化碳,引发中毒事件;燃气热水器,安装不合理,通风不良,也可产生一氧化碳而引起中毒;冬季火盆取暖或带火盆沐浴,因紧闭门窗,也极易发生煤气中毒。

中毒程度较轻时,可表现为头沉、头晕、头痛、恶心、乏力,此时如能意识到可能是煤气中毒,要立即打开门窗通风,可保全家平安无事,但这种意外事故往往在不知不觉中发生,或家人已安睡,或已进入中度中毒时才发觉,这时虽有意识但已浑身瘫软,无力爬往门窗。如发现小儿煤气中毒,紧急处理措施是:立即打开居室所有门窗;解开患儿衣扣,就地进行心肺复苏术;待救护车到后,继续心肺复苏,迅速送往急救中心或医院。

□冻僵

冻僵与通常所说的冻伤(冻疮)不同,冻伤是指由于气温低,手背、足跟、指、趾和耳垂及面部等暴露部位,发生红、肿、痒、痛,严重时可有水疱而形成溃烂。而冻僵则是指遭受突然或意外低温,使体温散失,导致新陈代谢下降,心、脑、肺严重受损而危及生命。轻度的冻僵,表现为寒战、皮肤苍白、全身冰冷、心跳呼吸加快,反应迟钝,活动困难,关节肌肉发硬,心跳呼吸减慢。严重的冻僵表现为意识丧失,血压下降,呼吸心跳微弱最终可以停止,皮肤苍白、冰凉、水肿,肌肉僵硬。

如小儿发生冻僵,第一件事就是检查受害的程度,如果是轻、中度冻僵,患儿神志清楚,呼吸、血压变化不大,可以进行家庭急救,立即将患儿转移到温暖的房中或热炕上,脱去衣和鞋袜,裹以被褥保暖,一段时间后可行温水浴,水温逐渐提高到38.C~42℃,复温后,擦干全身,仍裹以被褥再保暖。若为重度冻僵,患儿已昏迷,呼吸、循环衰竭,应立即送医院抢救。

□食管、呼吸道异物

预防此种事故,主要在于家长。家长应经常教育孩子不要将玩具放在口内玩耍,同时禁止孩子玩项链、珠子、钉子等小东西,给孩子做面食或汤饭时,注意不要将鱼刺和骨头混在食物中。

如孩子不慎将小扣子、小珠子一类的东西误吞入口时,孩子可能未诉不适,则可以在家观察有无出现腹痛等异常表现。若鱼刺等卡在咽喉,切不可强行用茶饭咽下,而应及时送医院就诊。

孩子不小心把细小物体误吞入喉、气管、支气管内,发生呼吸道异物,应及时送医院处理,否则会因窒息危及生命。

□运动损伤

当孩子意外跌倒或跳舞不慎拉伤肌肉、肌腱时,大人要立刻让孩子停止运动,然后用冷水袋冰敷受伤部位10~20分钟,并用弹性绷带包扎局部,这样,就能有效地止血及止痛。如果损伤的部位出现明显的肿胀、淤血、变形或剧烈的疼痛时,应该及早去专科医院作检查救治,以免误诊或使伤势恶化。

□车祸

随着汽车工业的发展及公共交通事业的发展,汽车已经逐渐进入寻常百姓家,路上行驶的各种汽车越来越多,再加上现代人们生活节奏加快,高速公路的普及,各种汽车行驶速度也越来越快,因此交通事故频频发生。小儿由于自我保护能力和判断能力差,尤其是在穿越马路时,更容易发生严重的车祸。据北京市儿童保健所统计,特别在郊区、农村地区,因车祸而伤亡的儿童已列为小儿意外事故死亡的第一位。

发生车祸后,由于巨大撞击力使小儿身体各器官、系统都可能受到严重损伤,如心血管系统、呼吸系统及中枢神经系统损伤,往往可以立即威胁生命,导致死亡:也有的只伤及软组织、骨骼,不至于立即死亡,但也可能并发其他严重合并症或致残。一般来讲,侵犯系统越多,其致残率和死亡率越高,而且有否脏器损伤及严重程度往往直接决定伤员的预后。

不论任何情况,小儿发生车祸后,应立即送伤儿去医院检查。

急诊医师或外科医师在接受车祸伤儿后,应立即进行现场抢救。

首先,要清除伤儿口、鼻、咽喉部的异物、血块、黏痰、呕吐物等,保持呼吸道通畅。

在确认没有颈椎及颅脑损伤后,可将伤儿头向后仰,迅速予以吸氧,确保生命重要器官得到充分氧供应。

其次,要立即制止出血。可小心拆开原来包扎物,对伤口进行消毒后,观察有否出血部位,如出血较多,可先在伤口上方用止血带束缚,然后局部加压包扎止血,并可注射止血、凝血药物。止血带止血应每半小时松开1次,观察有否继续出血、渗血。

接下来就要处理伤口,局部清洗,去除坏死、严重污染的组织,用清洁纱布、绷带重新包扎。如有骨折或内脏损伤,应立即送手术室在麻醉下进行复位或内脏修复处理。由于处理伤口会给患儿带来剧烈疼痛,应同时给止痛剂及镇静剂,保证手术顺利进行。

其他要做的工作还有固定伤肢,防治休克,防治感染,积极预防和治疗合并症,针对不同部位的外伤进行不同处理。

车祸对小儿伤害严重,家长、教师平时要照顾好孩子,不要单独让小儿自行横穿马路。对较大儿童也要经常进行安全教育。

交通部门要教育司机在学校及居民区附近不要开快车,密切注意来往行人。交通部门也要对道路标志和各种路口加强管理。只有全社会重视,才能减少、杜绝小儿各种交通事故和车祸的发生。

3.儿童危重症状与急救

□发热

儿童调节体温的机能尚不健全,但新陈代谢很旺盛,运动很频繁,所以其体温比成年人平均要高出0.50C~0.60C。体温37.50C~38C以上才能看做是发烧。

儿童发烧时,不仅要测量体温的高低,而且有必要注意发烧的初起和经过以及同时出现的各种症状。如果孩子神志清醒,逗他还乐,虽然发烧但精神很好时,就不要慌张。若孩子不停地哭闹,或昏睡,呕吐、腹泻,体温高,还出现脸色苍白、手脚发凉时,这是病情危重的表现,要尽早去看医生。

发烧时水分损失很大,容易造成脱水,所以不要忘记给患儿补充水分。尤其伴有腹泻和呕吐的患儿,补充水分是十分重要的,可喂米汤、茶、果汁、汤等。

在冷敷头部时,也要注意身体保暖,特别是在手脚发凉时,可用暖水袋暖之,但是要注意不要引起烫伤,暖水袋要用布包好,放在离脚30厘米远的地方。

如患儿感觉发冷,可多穿一些衣服。否则,不要给患儿穿过多的衣服,那样不利于散热,另外应给患儿穿容易吸汗的纯棉内衣,而且每次出汗后都要更换。

在饮食上要多给容易消化的、含蛋白质多的食物。有口腔炎时,可给刺激性小、稀软的食物。还要注意室内温度,可经常打开窗子,换换空气。

□中暑

中暑一般发生在炎热的夏季。可让孩子躺在通风好的地方,用凉毛巾冷敷头部,帮助散热。为了加快血液循环,可向心脏方向轻轻按摩手、脚。待神志清醒后要立即补充水分,但要注意喂水时不要让水呛入气管里。

□冻疮

冻疮多容易发生在身体外露部位,如手背、手指伸面、足跟、外耳等处,这些部位或没有衣帽掩盖,或活动较少,有时还可累及鼻尖及小腿下部,多见于小学生及中学生。

冻疮大多可呈对称性分布。早期可见皮肤苍白,以后出现大小不等的紫红色斑及局部肿胀。开始局部有麻木感,继而奇痒无比,局部胀痛,并有疼痛感,较重者局部还可发生水疱,如抓搔等原因水疱破裂,可流出白色浆液,底面呈紫红色溃疡,一般感觉又痒又痛,十分难忍。抓破后可继发细菌感染,甚至化脓,虽经治疗,有时因创面较深,可致疤痕。

对皮肤比较娇嫩又极易过敏者,往往溃疡可以经久不愈。在医疗条件较差的边远山区及农村,还有的形成坏疽,皮肤变黑,组织坏死、脱落,病程迁延日久。冻疮与天气寒暖关系密切,气候转暖,局部血液循环恢复,冻疮可逐渐缩小,肿胀消失,紫红色斑变浅,局部皮肤逐渐恢复正常。

为了预防冻疮,冬天要注意外露部位的保暖,经常活动,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尤其在冬季,无取暖条件下听课和写字的中、小学生,在伏案写字时要定时搓双手及面部、双耳,活动双脚,使容易生冻疮部位的皮肤充血、发热。同时要注意手、脚等部位经常保持干燥。

一旦发生冻疮,必须加强冻疮部位的护理。受冻以后,不要立即接近火炉烘烤或浸在热水里,局部应先用温水或暖水袋加温,然后擦干,涂上防冻药膏。患处须戴手套、穿厚袜、棉鞋,必要时戴耳帽或耳罩。如已经发生水疱、溃疡或继发感染,应去医院诊治。

□腹泻

大便里水分增多,软而不成形状就是腹泻。腹泻在儿童疾病中发生率极高,可由多种原因引起,所以诊治时不仅要看腹泻的次数和大便的形状,还要看孩子自身状态。只要孩子食欲好,不发烧、不呕吐就不必着急。

但如果有发烧、呕吐、没食欲、脸色不好,情绪不好也不笑,体重不增加或者减轻就要注意了,应立即去看医生。

腹泻引起的危险状态就是脱水症,只要孩子不吐,就要多喂水。给孩子喝牛奶时可根据情况兑些水,至于兑多少水,须根据具体情况而定,最好去请教医生。

喂母乳的孩子发生腹泻可以继续喂母乳,对喂断乳食的孩子可暂时中断喂断乳食,但不久就要恢复,不能因为大便不好就永远地停喂断乳食,否则孩子的大便就更不会成形,而且因营养不足也就没有抵抗力。

要给孩子容易消化的软食。

腹泻时还要注意观看大便的硬度、颜色、气味及其混入物。如为黏液血性便,应怀疑是痢疾等传染性疾病,需把用过的尿布放在甲酚溶液里泡2小时以上,用以消毒。

若持续腹泻,同时还伴有其他症状时,可带着大便去医院检查。

□呕吐

孩子比成年人容易发生呕吐,引发的原因有很多种。咳嗽严重时会引起呕吐,吃多了也会引起呕吐,激烈活动和过于兴奋都会引起呕吐。不过这些呕吐都不必担心,有的在呕吐前虽然看上去很痛苦,但在呕吐后就没事了。对于腹泻后开始的呕吐、发烧时的呕吐、呕吐后突然精神不好、越来越恶心并且脸色也不好的时候,则一刻也不要耽误,要立即去医院检查诊治。

孩子发生呕吐时,首先要防止呕吐物致使患儿窒息。在吐过之后不要再诱发呕吐:

衣服吐脏了之后要马上更换。孩子看见呕吐物或闻到气味会恶心导致再次呕吐,所以要马上收拾掉,让孩子安静休息。

在多次呕吐或恶心的时候,为了让胃休息一下,可不给水分和食物。在经过治疗,呕吐停止,孩子也安静时再开始给点水分。

食物可每次少给,但要增加次数。

呕吐时要注意其呕吐是所吃的食物未经消化原样吐出来了还是消化后吐出来的,也要观察呕吐时的情况、次数和量。因为有可能是传染性疾病,所以在呕吐并有腹泻、发烧时,一定要引起注意,要带上呕吐物和大便去医院检查,以便及早发现病情及早治疗。

□流鼻血

孩子们经常在做游戏或夜里睡觉时流鼻血。与鼻血的量和次数相比,更应该注意鼻血是否在短时间内(5分钟)止住了,还是持续不断(20~30分钟)。流鼻血的主要原因是用手指抠鼻子内部造成外伤,或患鼻白喉,或有出血的疾患(白血病、紫癜病)等。

流鼻血时,首先要把流进嘴里的血液弄出来,对幼儿以上的孩子,可把肩膀垫高,使嘴里的血液流出来。

在出血达30分钟以上仍不停止或头部被击而流鼻血时,一定要即刻送往医院急救。

□肚子痛

肚子痛是儿童常见病,原因多种多样,因此要注意观察孩子的啼哭方式、脸色、姿势、精神好坏等全部情况。

伴有急性腹泻、呕吐、发烧等症状的腹痛时,可考虑是胃肠炎、肠炎、食物中毒;腹痛剧烈,大便中混有血液,脸色不好并有呕吐时,可考虑是肠套叠症或疝绞窄;有黏液血性便,里急后重时可考虑是赤痢;开始时腹痛,渐渐出现恶心,继而发烧时可考虑是阑尾炎。

如果怀疑是重症,要马上去看医生,如果孩子只说有些肚子痛,则不要慌张,可以先观察一下孩子的情况再说。

饭后发生的腹痛,可能是吃多了,这时孩子呕吐之后就会好些,可让孩子安静地躺一会儿。

受凉后引起腹痛时可暖暖身体。

有的孩子在疲劳时、寂寞时、不耐烦时也会说肚子痛,可采取措施消除这些原因。

□头痛

孩子能清楚地指出疼痛部位要在4~5岁以后,在这之前,当耳朵、鼻子、眼睛、嗓子、脖子疼痛时,孩子都会说是头痛。父母细心地对孩子加以观察再进行分析判断是很重要的。

孩子突然喊头痛时,可给他量一下体温,如果体温高就说明是发烧引起的头痛,可按发烧情况加以治疗。眼、耳等处的疾患也会引起头痛,要注意一下有无眼、耳的异常。

头痛伴有发烧、表情呆滞、兴奋、呕吐、痉挛等症状时,要马上去医院。

□蛀牙疼痛

儿童多数都有蛀牙,当蛀牙痛时,可先在家里进行处理,首先把堵塞在蛀牙里的食物残渣取出,用温水把嘴嗽净。然后用棉球把蛀牙的洞穴堵上,再服用一些镇静剂。

嘴里含块冰或从脸颊的表面进行冷敷也有一定的效果。但是,上述处理只具有暂时的效果,一定要去口腔科接受治疗。即使蛀牙不痛了,由于小孩的蛀牙发展很快,还是应该抓紧时间治疗。

□出疹子

……小儿出疹子时,家长要注意看有无发烧、疹子有无水疱、是从身体的哪个部位并始出的,用手指按一下看其红色是不是消失等症状。根据这些症状可确定是否具有传染性。

发烧、疹子呈水疱状时为水痘、疱疹感染症(极少见);发烧但疹子里不含有水的是麻疹、风疹、突发性发疹及猩红热:不发烧但疹子呈水疱状的可怀疑是天疱疮。上述疾病都具传染性,在怀疑有可能是上述某种疾病时,要立刻去医院诊治,并要注意防止传染给其他的孩子。

出疹子时,为防止二次感染,要保持皮肤清洁,并防止小儿搔抓痒处。应避免穿化纤、混纺的衣物,要穿棉制品衣物,每天都要换上刺激性小的、清洁的衣服。

出疹子期间,孩子的身体会很虚弱,此时要尽量让孩子在家中静养。

□咳嗽、哮喘

鼻翼张大、扩张肩膀来呼吸,呼吸没有规律,或者出现脸色发青、精疲力竭等症状时,便是呼吸困难。感冒的孩子若出现这些症状,就有可能是并发了肺炎、支气管炎,要马上送医院。另外,当咳嗽的声音嘶哑,像狗在远处叫时,也要引起注意。

有睡不着觉的喘鸣持续时要去医院。

孩子们的呼吸道黏膜很敏感,感冒后分泌物就会增多。这些分泌物都粘在支气管黏膜上,使气道狭窄,这时呼吸就会发出嘶嘶声,这就是喘鸣。如果不发烧,脸色和食欲都正常的话,就不必担心。但是,如果突然呼吸困难,发出啾啾的声音,在夜里也睡不着觉,同时出冷汗或者呕吐时,要立即去医院检查救治。

咳嗽与喘鸣时,呼吸比较困难,为了扩张胸部,可在后腰下垫上毛毯使上身抬高一些,也可把上半身垫起,呈半卧位。让孩子俯伏、低头,使之排出气管的分泌物,或者用温湿的毛巾敷在脖子上也有效果。

此外,要用棉棒把气道擦干净,防止分泌物堵塞鼻子、嘴。在孩子不恶心的时候,要多给补充水分,并提高房间的湿度。

□痉挛

由于儿童的大脑发育还未完善,稍有刺激就会引起痉挛。孩子痉挛时,要注意观察有无发烧、神志是否清醒、从发作到停止的时间、发作的形式、发作前的状态等等,这些都有利于医生的诊断。一般的痉挛在几分钟以内就会结束,不要慌张。在恢复正常以后,为了找出引起痉挛的原因,一定要去医院接受检查。

痉挛时,切不可慌忙抱起或使劲按住孩子,那样反而会使痉挛持续更久,应让孩子安静地躺着。为了防止唾液和呕吐物被咽下,要把孩子的脸偏向一侧;把衣服松开,以利呼吸;如果口中有呕吐物,要擦掉。

痉挛伴发烧时,要冷敷头部,在发冷和发抖时要注意手脚的保暖。为了防止在痉挛发作时咬伤舌头,可把筷子缠上纱布放在嘴里,但如果孩子牙关紧闭,就不要勉强硬往嘴里放。

□骨折

骨折处表现有红、肿、痛、热及功能障碍,用手轻轻按压疼痛加剧,有时可摸到骨折断端,稍微移动可以听到或感觉到骨磨擦音,可见伤肢缩短、弯曲或折成一定的角度(称之伤肢畸形),伤肢可见明显肿胀,不能活动。严重骨折伤儿常出现休克。

骨折局部有伤口为开放性骨折,开放性骨折要保持伤口清洁,不能用手触及,更不能用水冲洗,也不必上药,只用碘酒和酒精消毒伤口周围皮肤,表面覆盖消毒纱布。

骨折后要立即进行临时固定,以防骨折断端损伤周围血管、神经,利用随手可找到的物件,如木板、木棍、竹片、竹竿、树枝、扁担,甚至伤儿的对侧健肢将骨折上、下两个关节一起夹住固定,然后迅速送医院治疗。

若怀疑有椎骨骨折,那就要十分谨慎而轻柔地将伤儿作俯卧放于硬板上,头和肩下垫一个枕头,抬上救护车,不要自作主张进行急救,以避免造成脊髓意外伤害。

□心动过速

心动过速是指心率超过正常范围。由于小儿的心率随年龄而异,因而心动过速的标准也要随之改变,一般学龄前儿童超过160次/分,学龄儿童超过120次/分,都属不正常状态,有可能有病理状态,需加以注意。

小儿心动过速可能是正常生理反应,如哭闹、运动、情绪紧张等可致心率增快,小儿在进食时,由于代谢活动增加,血液循环加速,也可致心率增快。此外,很多全身性疾病也可引起心动过速,如发热、贫血、甲状腺功能亢进、心力衰竭、休克等病症,心率也相应加快。其原因除有代谢活动增加外,还有功能代偿作用,如贫血时,由于血红蛋白带氧能力不足,为满足全身需要,心脏就要增加搏动,促使血液加快循环来弥补缺氧。这时心动过速是疾病的一部分表现,随疾病的好转,心率可恢复正常。

有一类心动过速与心脏本身的疾病有关,如病毒性心肌炎引起心脏功能改变和心脏传导系统的变化,可发生窦性心动过速、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阵发性室性心动过速以及心房扑动及心房颤动、心室扑动及心室颤动。这些都属于心脏传导系统病变引起,统称心律紊乱或心律失常。

心律失常不仅可发生于各类心脏病,也可发生在正常心脏。如心肌缺血、缺氧、酸中毒、电解质紊乱,很多药物特别是洋地黄药物以及心脏手术过程中或手术后均可诱发或加重心律失常。

心律失常发作时症状、体征差别很大,有的很轻,可呈一过性;有的很重,如不及时处理,可导致生命危险。常见的症状在年长儿多自述心慌、心悸、胸闷、头晕、全身无力,有的可突然晕厥。而在小婴儿往往缺乏主诉,主要症状可表现为拒奶、呕吐、面色苍白、呼吸急速、嗜睡等。特别是在急性呼吸道感染流行季节,要警惕由于病毒引起的心肌炎,导致急性心律失常,有时会造成严重后果。

临床医生遇到这些情况时,在对患儿进行一般体格检查的同时,更重要的是对心脏进行仔细地听诊,包括心率、心跳节律是否规则、心跳率和脉搏率是否一致、心音的强弱及有否心脏杂音等。最主要的检查是做心电图,通过心电图可明确心动过速的性质,再进一步决定治疗。有时心律失常是间断出现,此时医生可能建议做24小时动态心电图,对心律失常小儿进行定性及定量的监测。也有些心律失常是在运动后才出现,此时医生会建议做运动试验,采取跑、跳、蹲、立办法,或用踏车或平板运动方法来帮助诊断。

不同原因及不同性质的心动过速,要采取不同措施。如单纯窦性心动过速可能在进行病因治疗后即可痊愈,一般不需进行抗心律失常治疗。但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室性心动过速及心房、心室扑动,都是严重型心动过速,应该住院治疗,以便在寻找病因的同时进行抗心律失常治疗,还可进行心脏监测。

□晕厥

晕厥就是一种突发的短暂的意识丧失,也叫昏厥。常见于年长儿,有时因突然晕厥而跌倒,还会引起头颅等处的外伤,故发现小儿有晕厥症状时,应及时去医院就诊,找出原因,予以治疗。

晕厥发生前多半有原因,如情绪紧张、恐惧、天气闷热、站立时间过长等。中小学生在军训时,或进行长途行军等操练活动时也会发生晕厥。平时缺乏锻炼,再加上长时间在烈日下站立以及大量出汗,都是造成突然晕厥的重要原因。另外,在就医时,进行各种穿刺、注射、拔牙及针灸时都能发生晕厥。小儿晕厥前常先感到全身不适、视物模糊、面色苍白、出汗,以后即觉眩晕、肢体发软,最后突然意识丧失,倒在地上。

引起晕厥的原因很多,最常见的是反射性晕厥,约占全部晕厥的90%。这类反射性晕厥又可分为单纯性晕厥和体位性晕厥。

前者多由于情绪紧张,或压力很大,或由于精力高度集中,引起脑血管痉挛而导致一过性广泛性脑缺血而致;另一种晕厥则与体位有关,发生在由卧位或蹲位突然起立,或站立时间过久,由于脑部供血不足而发生晕厥。临床上有时可见注射药物引起,如患儿烦躁、咳喘或睡眠不安,医生有时给病儿注射冬眠灵、左旋多巴等药,这些药可致全身血管轻度扩张、血液分布改变,如医生未详细交待需平卧位,病儿突然起立,就会导致脑供血不足而致晕厥。

其次较常见的是心源性晕厥,如严重的心律不齐、病态窦房结综合征、青紫型先天性心脏病、原发性肺动脉高压等,由于心脏功能障碍,或右向左分流,血液内氧含量减少,一旦出现机体紧张状态或脑血管痉挛,就可导致突然晕厥。

第三是各种脑部疾患引起的晕厥,如蛛网膜下腔出血、铅中毒脑病。脑部的血管病变、中枢神经系统变性疾病、肿瘤等压迫侵犯血管运动中枢,可直接对脑血管产生抑制作用而诱发晕厥。

如发现小儿晕厥,要立即将患儿平卧,使其脑部得到较充分的血液供应,可适当喂服一些温开水,补充血容量,同时可触摸患儿脉搏,注意有否脉搏跳动异常。如果是因为情绪紧张、害怕等还应做好思想工作,稳定情绪。如晕厥很快恢复,只要适当休息就能恢复正常。如反复发作晕厥,则应去医院全面检查,特别是早期诊断中枢神经系统及心血管疾患。如经过检查没有发现异常,则要在以后加强孩子的体质锻炼,增强神经系统特别是植物神经系统的功能,以避免晕厥再次发生。

□休克

休克是由各种极为严重的致病因素(如严重的创伤、出血、感染、心肌梗死等)引起以急性微血管循环障碍为中心环节,导致危害生命的重要脏器细胞损害为结果的临床综合征。临床表现有面色苍白、四肢厥冷、全身紫绀、口干、尿少、精神萎靡等,最重要的判断标准是血压下降至60毫米汞柱以下。

引起休克的原因有很多,归纳起来主要有两类:

(1)全身血容量减少。如大出血、溶血、严重吐泻而致脱水,全身血液循环量减少,当然器官组织中血液量也大大减少,因而影响器官的各种生理功能。

(2)血容量虽然没有明显丢失,但由于严重感染,细菌毒素使全身中毒;或者由于药物、吸入、食入过敏原而致全身严重过敏反应;也可由于外伤以后剧烈疼痛刺激神经引起的剧烈反应:也可由于急性病毒性心肌炎引起心脏功能衰竭等。这些又分别称为感染性休克、过敏性休克、心源性休克等。

小儿最常见的是感染性休克,几乎所有严重感染都可引起休克,如败血症、大叶性肺炎、暴发性流行性脑脊髓膜炎、中毒性痢疾等。

抢救休克患儿主要应采取以下5项措施:

(1)要扩充有效循环血量,纠正代谢性酸中毒。在输液过程中要随时注意观察小儿尿量,查血气分析,测定心率、中心静脉压,以便随时调整液量、液体种类及速度,以免造成因输液过多引起新的合并症。

(2)要采用调整血管紧张度的药物,大致有扩血管和缩血管两大类,具体采用哪一类要根据病情的不同阶段来掌握。

(3)要针对引起休克的病因治疗,如感染性休克要立即用抗菌药物控制感染,药物引起的过敏性休克则要加强药物的拮抗及减轻体内过敏反应药物等。

(4)重症休克病人都有全身氧代谢障碍,应及时给予氧气吸入,如合并急性呼吸窘迫症,则必须采用机械通气方法,以改变肺部氧合作用。

(5)如遇高热、抽风的患儿,往往意味着感染及休克已带来脑功能损伤,应及时解热、止惊。如怀疑有脑水肿时,则应给予脱水剂及利尿剂。一方面要补液,一方面要脱水,往往给治疗带来很大困难。有经验的医生应根据病情,扬长避短,以争取最佳治疗。

休克合并症很多,都需要在治疗中考虑到,有的根据病情还需给抗凝剂或肾上腺皮质激素等。

□咯血

气管、支气管、肺有出血时,其血液随咳嗽从口中而出血液呈鲜红色,并有泡沫,这就是咯血。咯血时多伴有喉痒、咳嗽,可以是痰中带血丝或血块,也可以是完全的血液或血块,多呈鲜红色,有时还混有泡沫。

引起咯血的常见原因主要是呼吸道疾病,在成人以肺结核多见,在小儿则以支气管扩张多见。小儿如曾患过严重的肺炎(如病毒性肺炎)及反复呼吸道感染,气道内细菌繁殖、破坏,并有炎症和修复的疤痕以及痰液积聚刺激,使局部支气管管壁受到破坏,失去收缩和扩张功能,久而久之成球状、囊状扩张。这些病变部位在再次感染或剧烈咳嗽时可因局部毛细血管破裂而致出血。

某些先天性疾病如肺、支气管发育不全及先天性纤毛活动不良综合征等,其终末支气管也呈扩张状态,浅表毛细血管吻合成血管瘤,在剧烈咳嗽时可引起血管瘤破裂而出血。

肺结核是成人咯血最常见的原因,多见于空洞性肺结核,但小儿少见;其他肺部疾病可引起咯血的有肺脓肿、特发性肺含铁血黄素沉着症、肺真菌病等。

引起肺咯血的全身性疾病主要见于心血管疾病和出血性疾病。前者见于先天性心脏病、二尖瓣狭窄、肺血管畸形,后者由于血液中凝血因子、血小板等缺乏或异常可导致全身出血,如剧烈咳嗽,即可引起咯血。

患儿出现咯血,首先应绝对卧床休息,保持安静,避免紧张。咯血量较大时要保证呼吸道通畅,应侧卧位或头低位,以避免血液倒流入肺。有呼吸困难时应吸氧,随时进行生命指征监测。

要避免患儿精神紧张,患儿越紧张、越烦躁,越容易加重咯血,在必要时可选用镇静剂。剧烈咳嗽是引起咯血的主要原因,如咯血量大应加用中枢性止咳药,抑制咳嗽反射。

少量咯血可自行停止,但大量咯血必须使用止血药。一般常用的有维生素K、止血敏、6-氨基己酸、对羧基苄胺等,严重患儿则可静脉点滴垂体后叶素帮助止血。如大量咯血,用上述方法不能控制出血,则要考虑气管插管或经纤维支气管镜插入气管深部,找到出血部位,用球囊压迫止血。如仍不能控制出血,为挽救生命,则必须请胸外科会诊,做急症手术切除肺出血部位。

□呕血

呕血是由食道或胃出血所引起,突然发生大出血时,血液从嘴里吐出来。少量出血一般不是立即吐出来,而在呕吐时与呕吐物混于一起吐出来。呕血有时为鲜血,有时为咖啡色或暗红色,其颜色的变化主要取决于出血是来自食道还是胃以及出血量和血液在胃内滞留时间的长短。一般出血量大,血液在胃停留时间短时多半为鲜红色;而出血量中等以下,在胃停留时间较长,经过胃酸长时间作用,则成为酸化血红蛋白,呈暗红色或咖啡样。

呕血往往伴有剧烈呕吐,呕血前由于血液对胃黏膜的刺激,往往有上腹部不适,同时有恶心,一般呕血的量较大,多数呈咖啡样或暗红色,由于胃酸的作用大都有血块。

呕血一个很大的特点是多数含有食物残渣,可闻及胃酸味。

要根据患儿年龄及体重来判断出血量,对学龄儿童来讲,如仅有20毫升出血属少量出血,如一次呕血超过200毫升,属大量出血,加上在胃中可能还有残留的出血,往往可导致出血性休克。

引起小儿上消化道出血最常见的原因可有新生儿自然出血症、各种出血及凝血系统疾病、消化道溃疡病及胃黏膜出血以及肝脏疾患而致门脉高压导致食道下端静脉曲张破裂等。近年来胃溃疡出血有增多趋势。

呕血与鼻衄不同。鼻衄在儿科比较常见,主要是鼻黏膜局部炎症侵袭浅表毛细血管或由于小儿经常手挖鼻孔等原因导致。

由于小儿在仰卧位时,鼻衄的血液顺鼻咽腔流向咽部,被小儿吞咽进胃内,当其积聚到一定量时,可有恶心及呕吐,并将血吐出。

此时极易与上消化道出血相混,应仔细询问鼻衄史及消化道溃疡症状,一般不难作出鉴别。

治疗消化道出血的方法主要取决于出血量的多少及病变原因。一般出血量大时应按急症处理,让病人平卧,头向侧位,防止把呕出的血液吸入肺内,在出血期间应禁食禁水,及时输液、输血,补充血容量,积极治疗出血性休克。

根据患儿出血情况,可选择应用维生素K、6-氨基己酸、对羧基苄胺、凝血酶等促进凝血的药物。口服中药三七粉、云南白药有时亦能收到较好的止血效果,也可下胃管注入收缩血管药物,如肾上腺素等。

对小量反复出血,可用纤维胃镜直接观察出血部位、出血情况,除有明确诊断作用外,有时还可用高频电灼止血起到治疗作用。若为大量出血而保守治疗无效时,多半要采用手术治疗,或在食道下端用三腔管填塞方法,这些都需要在有较好医疗条件的重点医院进行。

§§第三章 新生儿期预防与医疗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