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军事西路军:河西浴血
32277100000036

第36章 2、西路军与西安事变

1936年12月7日,军委主席团给西路军来电,转达中华苏维埃政府关于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扩大组织的命令:“以毛泽东、朱德、周恩来、张国焘、彭德怀、任弼时、贺龙、项英、林彪、王稼祥、徐向前、陈昌浩、刘伯承、关向应、叶剑英、陈毅、萧克、董振堂、徐海东、聂荣臻、郭洪涛、张云逸、王维舟等23位同志为委员,以毛泽东、朱德、周恩来、张国焘、彭德怀、任弼时、贺龙七位同志组成主席团,以毛泽东为中央军委主席,周恩来、张国焘为副主席。朱德为中国工农红军总司令,张国焘为总政委。”

西路军在永凉一带艰苦鏖战之时,爆发了举世震惊的西安事变。徐向前、陈昌浩既震惊又兴奋。总指挥部,一片欢腾;永昌城内,锣鼓喧天。

陈昌浩紧急召开军政委员会会议,研究形势。徐、陈及军政委员会全体一致向党中央提出下列建议:

一、党必须用全力来推动这一事件的发展,使之成为组织国防政府和抗日联军,实现全民武装抗日的动力。应迫使蒋介石下令停止内战。否则速予公审枪决,勿留后患。

二、分化与调动蒋介石嫡系部队,使其不能与我迅速作战。

三、迅速团结川、滇、桂、晋的力量,使西北和西南打成一片,并进行其他各地力量的争取。

四、增援绥远、宁夏,以迟滞日寇行动。

五、先速稳定西北抗日根据地,肃清甘、青、宁后方敌对势力,与新疆、蒙古打通,取得国际的物资援助。争取将马鸿逵、马鸿宾调开,由河东红军以一部主力速占宁夏,与甘北打通,并与新疆取得联络。

六、成立中国临时中央抗日委员会,速召开全国抗日救国大会,成立国防政府,成立临时抗日联军革命军事委员会及总司令部,统一抗日武装力量的指挥。

七、发动群众,广泛组织各种群众的抗日组织,并趁机扩红与巩固苏维埃及党的活动。

八、促进张学良、杨虎城为民族利益坚决斗争到底。

(引自徐向前《历史的回顾》中《血战河西走廊》一章,解放军出版社1988年10月第1版)

西路军军政委员会殷切期望利用西安事变的有利形势,尽快造成西北和全国的抗日局面;西路军将根据中央的统一部署,发挥它应有的战略作用。

西安事变发生后,应张学良邀请,中共中央、毛泽东派周恩来去西安与张、杨共商抗日救国大计,处理捉蒋后的善后事宜。按照张学良的部署和愿望,周恩来就西路军的行动方向曾多次向中央作出建议。西路军与西安事变息息相关。

根据当时的政治、军事形势,河东红军主力靠近西安,靠近张、杨。12月14日,毛泽东电告彭德怀、任弼时:野战军“靠近张、杨,可应付各种事变,远离则不能”,“暂时出宁夏不可能,且会变为单独的行动;张、杨同时则进入隘路”。对于河西的西路军,军委主席团12月15日电示徐、陈:

关于情况和我们方针已详,另电,西路军目前应在现地区加紧休整,进行政治动员,一面争取凉州之补充旅和“二马”到抗日方面来,一面准备接通兰州,并准备一部适时占领安西地区。总之,西路军是负责奠定抗日后方和接通远方之重大使命。

(引自《中国工农红军西路军?文献卷》上,甘肃人民出版社2004年7月第1版,第480页)

12月18日,军委主席团复指出:

甲、你们任务应基本的放在打通远方上面,限明年一月夺取甘、肃二州。

乙、试与诸马谈判下列问题:永昌以西之马军准其安全东退,永昌以东之马军不向永昌以西进攻。红军也不向永昌以东进攻。

丙、除开远方,暂时没有任何力量可以直接援助你们。

(引自《中国工农红军西路军?文献卷》上,甘肃人民出版社2004年7月第1版,第486页)

20日,徐、陈复电军委:“现正遵示准备按期完成任务”。22日,徐、陈又报告军委:“西路军为按期完成任务决定逐渐西移。已令三十军四个团位永昌附近,两个团位水磨关一带,侦察连与九军均在水磨关西南三十里之新城堡一带。再争取相当长时间休整,拟于明年一月中,以九、三十军抢占临泽、高台,五军全部约明年二月中旬直到安西。”

这时,何应钦指挥的“讨伐军”已开向潼关,直逼西安。张学良、杨虎城破釜沉舟,决心集中主力,以兰州地区为战略后方进行西安大会战。张学良考虑到东北军向西安地区集中,胡宗南、毛炳文等蒋之嫡系就会乘机袭取兰州、天水、宝鸡等地,直接威胁西安侧后方的安全,故要求红军主力出动打胡、毛,固甘肃,并望西路军以一部东返出靖远,配合河东各军击敌。12月18日,周恩来已电告毛泽东并中央,国民党军队的动向和西安方面的军事部署,并告知“张、杨均主红军主力打胡固甘肃”。20日,就西路军行动方向,周恩来电告毛泽东、朱德、张国焘:“……张希望河西四方面军能以一部出靖远,威胁胡敌,并协同河东各军侧击胡敌。我意:徐、陈目前应立即出一部绕过凉州,逼近兰州,与于(学忠)军打通。张答应于军援助子弹,同时以一部骑兵向靖远游击。”22日,周恩来、林育英、王稼祥电告毛泽东:“可否暂留西路军在原地,待春暖后西进。东进能否到达凉州以东?如能到古浪、永登,尚可设法要于策应。”23日,毛泽东将敌情判断及红军行动部署电告周恩来,并告知:“准备调四方面军向兰州、平凉,由兰州补充其被服弹药。”

中共中央根据张学良的要求,已事先放弃陕甘红军东北出和东南出的战略转移计划,现改为南下关中,援助友军抵抗亲日派的军事进攻;一面拟令西路军东返。军委主席团22日致电西路军领导人,征询他们对部队东返的意见。

西路军军政委员会当即开会,讨论是否东进。会上,绝大多数委员认为,东进和西进比较,前者困难更大,取胜把握较小,因为马家军的主力集中在东面,或与红军同在永凉线上,进东势必与强敌决战,难免付出大的代价。能否突破二马的重兵防堵,还是个问号。陈昌浩认为应当无条件地执行中央的指示,向河东进击。徐向前认为乘虚西进,把握较大,损失较小。他认为,既然军委征求意见,就应如实反映情况、反映看法,如果上面最后决定东进,当然无条件地执行。

12月23日,徐向前、陈昌浩、李特、李卓然、曾传六致电毛泽东、朱德、张国焘:

我们建议:西路军仍首先坚决按期执行打通远方的任务,不过为牵制“二马”,可以设法在兰、丹线上多活动一时。永昌城重要,唯现存粮极少,只要粮食有法,可尽力控制。如果必须东开,则必可东移。

1.兰州友军至少以六个团及其骑兵进到古浪,与我方先夹击消灭“两马”于凉州一带。

2.促新疆以抗日名义至少出六个团,并带货物,一直进到甘州,以维持后方及远方交通。如何?速示。

(引自《中国工农红军西路军?文献卷》上,甘肃人民出版社2004年7月第1版,第496页)

24日,周恩来电告毛:“四方面军主力即请向兰州进,但请留一部于永昌,以便打通安西。”

同日,军委主席团电示徐、陈:

(一)时局在发展中,有改组南京政府之可能;抗日联军已经组成,红军为第三集团军。西安有款一千八百万,能支持十个月,东北军、西北军主力均集中西安,准备消灭西进之敌,只要打得二三个胜仗,局面即可开展。我主力红军并准备出河南,但胡、毛、曾、关准备向固原、平凉进攻,我们以东北军五个师及红军一部固守与钳制其一个月。

(二)在整个战略方针上看来,西路军以东进为有利,只要二十天至三十天内到达静宁、隆德地区,便可与于学忠、王以哲之八个师配合作战,至少可以钳制胡、毛、曾、关,而利我主力在东边放手打仗。张学良极盼望你们来,答应在兰州补充子弹、被服。

(三)你们接电后两天内,准备一切意见电告,正式决定的命令明天或后天电达。

(引自《中国工农红军西路军?文献卷》上,甘肃人民出版社2004年7月第1版,第503页)

此时,红三十军军部已由永昌城移驻城西二十多里山沟中村庄,当天夜晚,电台收到陈昌浩转发的中共中央电报,电报直接转发给李先念政委。电文较长,黄鹄显参谋长等在电台旁边,每译出一段就给李政委送去。中共中央的电文详尽地阐述了西安事变以后的政治形势,然后指示西路军东返。陈昌浩征求李先念的意见,是否同意东返。天亮了,屋子里送出李政委的复电文稿,上面写着:“同意中央指示东返。”

当日,西路军军政府委员会复电军委主席团明确表示:“目前时局的开展,西路军利于东进,我们当坚决执行此任务。”

徐、陈刚开始秘密调动兵力,12月25日西安事变和平解决。

当天,即25日晚24时,周恩来电告毛泽东、朱德、张国焘:“四方面军主力既不便东下,仍以留原地并打通安西为妥。”

27日,军委主席团电告徐、陈:

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前途甚佳。西路军仍执行西进任务,占领甘、肃二州,一部占领安西。开始西进的时机及如何作战,由你们依情况决定。

(引自《中国工农红军西路军?文献卷》上,甘肃人民出版社2004年7月第1版,第512页)

西安事变是当时的大局,是一切行动的出发点和归宿。西路军配合西安事变,顾全大局,无可争议。西路军的行动,是中共中央整个战略部署的重要组成部分。

当时,中共中央并不愿放弃打通苏联的计划,想叫西路军东返,只不过是河东形势吃紧关口的一项应急考虑,形势缓和下来,自然又令西路军继续完成打通国际路线的任务。

红三十军代军长程世才回忆当时情形:“像突然吹来春风似的,同志们心花怒放了――西安事变发生了,蒋介石被扣了。全军上下,莫不欢欣鼓舞,街头巷尾都在谈论。过了几天,西路军总部指示:准备东进。广大指战员更加兴奋,大家都希望到陕北与一、二方面军老大哥会合。步兵带好了东西,聚集在街上和广场上纵情歌唱,骑兵和运输队也都将鞍驮扎结停当,把牲口牵到外边等候出发命令。但是,晚上9点钟,总部忽然又来了相反的通知:撤销东进命令,部队回原防地休息。”

12月底,西路军根据中央军委电令,再次西进。

西路军撤离永昌、山丹地区,建立永凉根据地的任务才告结束。西路军鏖战永凉,肩负的是策应河东红军和友军的战略行动的千钧重担。西路军坚守永凉时近两月,冒白刃,餐风雪,疲兵屡战,元气大伤,兵力降至1.5万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