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情商系列培养方案
32274100000140

第140章 儿童运动能力的发展规律

儿童运动能力的发展有其特殊性,也有其规律性,我国心理学家朱智贤把规律性归结为三点:

从整体动作到分化动作。婴儿最初的动作是全身的、笼统的、散漫的,以后才逐渐分化为局部的、准确的、专门化的动作。

从上部动作到下部动作。婴儿早期发展的是与头部有关的动作,其次是躯干动作,最后才是脚的动作。任何婴儿的动作总是沿着抬头——翻身——坐——爬——站——走的方向发展成熟的,缺少中间任何一环,都会造成以后的心智与行为问题。

从大肌肉动作到小肌肉动作。婴儿首先发展的是躯体大肌肉动作,如双臂和脚部动作等,以后才是灵巧的手部小肌肉动作,以及准确的视觉动作等。

幼儿心理学家陈帼眉概括出我国婴儿运动能力发展的两条规律:

从中央部分的动作到边缘部分的动作,即婴儿最早获得的是头和躯干的动作,然后是双臂和腿部有规律的动作,最后才是手的精细运动能力。

从无意动作到有意动作,即婴儿动作发展也服从其心理发展的规律——无意向有意发展的趋势,越来越多地向受意识支配的方向发展。

婴儿双手的运动能力的发展也有其规律性。如,无意识地运动(3个月前)——无意识地抚摸(3个月起)——手眼协调地抓(4、5个月)——五指活动分化地去拿(5~6个月起)——双手配合开始摆弄物体(7个月后)……

为了简便起见,人们把婴儿运动能力的发展总结出下面三个规律:

首尾规律

这个规律是指婴儿出生后,最早发展的是头部的动作,其次是躯干动作,然后是手和臂的动作,最后才学会腿和足的运动,能直立行走和跑跳。

近远律

婴儿动作的发展从身体中部开始,越接近躯干的部分发展越早,而远离身体中心的肢端动作发展较迟。如,上肢动作的发展就是肩头和上臂首先发展成熟,其次是肘、腕、手,手指动作发展最晚。

大小律

大小律是指生理的发展从大肌肉发展到小肌肉。因此,儿童先学会大肌肉、大幅度的粗动作,以后才逐渐学会小肌肉的精细运动。

我国还有一些学者进行了更细致的婴儿运动能力发展的研究。

天津市儿童保键所李惠橱、王珊、王之珍等人应用“横断研究法”对天津市1074例健康婴儿进行调查分析,得出了我国北方婴儿大动作发展的常模性资料:

3岁前儿童动作发展的常模年龄和顺序(以达到70%的年龄为标准)(月)顺序大运动常模月龄1俯卧抬头稍起1.22抱直头转自如3.33俯卧抬头与床面成45度3.64俯卧抬头与床面成90度3.85仰卧翻身4.26扶腋下站立4.77扶坐竖直4.98独坐前倾5.29独坐6.510扶双手站7.711自己爬9.312从卧位坐起9.713扶双手走步9.814扶一手站立10.115扶物能蹲11.116扶一手走11.817独站片刻11.91980年初,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范存仁、周志芳等人对856名从出生到6岁的健康儿童进行了四个行为发展领域的常模年龄的制定,发现我国北方婴儿大肌肉运动能力发展的常模年龄如下表:

从出生到6岁儿童能发展各个项目的常模年龄(月)(70%)

顺序大运动项目月龄1俯卧举头1.52俯卧、头抬45度2.13坐、头稳定2.84俯卧、头抬90度2.95俯卧抬胸手臂能支持2.96拉坐、头不滞后3.67腿能支持一点重量3.78翻身[]4.59不支持的坐6.410扶东西站7.011拉物站起8.612能自己坐下8.713扶家具可走9.414能站瞬间9.915独站11.516弯腰再站起来12.017走得好13.718走、能向后退15.719会上台阶17.520举手过肩扔球18.221踢球18.622双足并跳23.923独脚站1分钟28.024跳远27.825独脚站5分钟33.3研究还发现,我国女婴儿运动能力发展得比男婴儿早。

我们多年来对我国南北方的近千名婴儿的的大肌肉运动的研究,总结出如下的发展规律:

0~3岁半婴儿大肌肉运动能力发展水平表(按照70%婴儿完成月龄)顺序大肌肉运动月龄1俯卧抬头90度2.62翻身4.43独自坐6.14爬8.565%婴儿不能完成5[]独立站11.26独立走12.97双脚跳32.18单脚站立36.29单脚跳41.110持物平衡38.811平稳前跑25.3针对我国婴儿主要的运动能力,尤其是对智能发展、非智力心理素质发展和语言发展有密切关系的动作发展规律进行了大量研究,提出了它们的发展关键期,并创造设计出一整套训练方法,经过多年的实践取得了理想的教育效果。

这里值得一提的是由于各种原因,我国婴儿爬行的动作阶段往往被省略了,而直接进入站立和行走阶段。我们的跟踪研究发现,这样的婴儿常出现感知觉综合失调、情感障碍、注意力不集中、运动性冲动、平衡能力发展较差,语言与交流也常出现偏差。我们发现主要原因有四个:

婴儿穿得太多

家长总担心婴儿穿少会生病,因而穿得太多。这影响了婴儿的爬行,因此应该每天有一定时间让婴儿不穿衣服,练习爬行。

婴儿被抱得太多

家长很喜欢抱婴儿,结果造成婴儿手脚接触床太少,四肢支撑能力和运动能力得不到充分发展。

婴儿坐势时间太长

家长经常让婴儿坐,婴儿总是坐在床上,这样就剥夺了婴儿四肢接触床的机会,逐渐远离爬行。

缺乏系统的训练

婴儿的爬行虽然有遗传的因素,但家长的科学训练仍然是最重要的。我国家长严重缺乏训练婴儿爬行的意识和方法,这是造成婴儿不会爬行的主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