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情商系列培养方案
32274100000117

第117章 培养孩子对社会生活的美感能力

实际上,社会生活不是杂乱无章的,其中蕴含着一定的规律性,也包含了许许多多或明或显或隐暗的脉络。在这种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相融又相矛盾的关系环境中,蕴含了诸多的美的载体。在人们日常平凡的生活中,有很多的事物、言行、关系可以激起人的美感需求,培养孩子对社会生活的美感能力也就是培养他们友爱和成功的社会化的能力,这是对孩子综合美感能力的培养。仁爱善良、和谐友好、助人为乐、诚实守信、勤劳俭朴、文雅谦逊、勇敢坚强、自尊自立、积极乐观等优秀品质,讲究礼仪的行为,亲切和善而又充满才情的语言,健康健美的体态,穿戴得体、干净大方的服饰,端庄的仪表,高雅的气质等等,都能唤起人的美感,进而在社会生活中更融洽、更自如而被社会生活创造性地接受。

因此,父母亲要从小注重对孩子在日常生活中积极性培养。

首先要从孩子的衣食住行及语言入手。在孩子刚刚学习语言时,父母就要注意用中国标准的普通话对其说一些积极向上的美好语言,最重要的是大人不可以讲脏话,以免污染了孩子的耳朵和心灵,大人间的争吵等也不能影响孩子。让孩子一开始就接触到艺术化的美感的语言环境。大凡孩子都对色彩艳丽华美的衣服有先天的喜爱,父母要理智地培养孩子,漂亮的东西固然能给人赏心悦目的感受,但漂亮的东西并不一定就是美的。一个人真正能让他人产生美感,主要在于其心灵的美好与丰富仁爱。如果一个孩子外表长得好看,也穿戴得漂亮,但自私、骄横、待人冷漠、缺乏礼仪,这样的一个孩子同样不能唤起他人的美感,在未来的社会生活中也将不能顺利和谐地创造生活,不能在人与人的关系中得到赞扬和支持进而获得人生的成功。所以教导孩子注重一个人的内在品质与素质修养,培养孩子成为一个高情商的儿童,让他们在社会生活中能够领略到成功,具有生存如鱼得水的美感才是家长应注重的。其次要从孩子学习和生活中去培养盈印社会生活的美感。孩子从幼小的婴儿到学说话学走路,可以四处玩耍,可以和父母交流,一起出游,能背儿歌、唐诗,能绘画等,这些都离不开他们与社会生活首先要接触的内容——家庭有关。让孩子在和谐、自由、充满父爱母爱的环境下成长,这是培养孩子感觉并进入社会和谐美感的开始。孩子逐渐长大,开始认识到别的小伙伴,别的叔叔阿姨、爷爷奶奶,开始认识一个大的环境。这时孩子的衣着打扮,眉眼之间的亲善,嘴角的微笑,健康开朗的性格,友好的举止等都可以唤起周围人的美感,获得别人对他的肯定和喜欢,也受到小伙伴的喜爱与拥戴,而他的生活也始终洋溢着春天般的阳光,这就更增强了他对生活的信心与热爱,使他更加地向真向善向美。在这种成功的高质量的互动的生活环境中,孩子对社会生活产生的美感,以及他人与社会对他的接受与支持形成一个良性循环,促进孩子的智力和非智力因素的快速综合发展。

这就要求父母要依照儿童生理心理的发展加以开发培养。儿童天性活泼好动,求知欲旺盛,对一切事物都感到新奇,都表现出极大兴趣。利用这一时期培养孩子的美感能力以及表现美感、创造美感的能力十分重要。一方面培养他们的艺术美感表现能力,一方面培养他们生活中的“艺术”,使他们热爱生活中的一切,比如穿衣、吃饭、游戏,帮助家长劳动,与人友好相处等等,让孩子认小就对生活充满一种信心与渴望,充满朝气与乐观。

在孩子4~6岁或者可以自己穿衣系鞋带时,配合对孩子的艺术美感教育,要培养孩子具有美感地打扮自己。让他们明白真正的具有美感功能的着装是干净、大方、天真烂漫而非贵重;让他们学会色彩、造型与自己内心世界的和谐与配合,这是做父母应做的事。另外,当孩子稍大一点后,要让他根据自己的审美观布置自己的小天地,引导他们走出电影电视及普通成人的奢华浮艳的风格,而在居室布置之中体现了孩子的童趣、美好的心灵、自由奔放的情趣。要引导孩子热爱动态的朴实的天然的美,而千万不可将成人的方式如乱贴美人图等误导孩子,使他们被俗世红尘的浅薄与物欲所遮蔽。所以说培养儿童对社会生活的美感能力在他们的一生中都显得不可缺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