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藏獒生存法则
32273300000007

第7章 一个“不”字体现一种精神追求

一只藏獒面对一个狼群,胜负已定,退缩吗?藏獒的选择是,不是畏缩逃跑,而是要迎头痛击,哪怕在战斗中倒下。嗅到仇敌的气息,前面却是万丈深渊,回头吗?藏獒的选择是,不,哪怕粉身碎骨、天涯海角,也不能让仇敌跑掉。藏民奉藏獒为神犬,因为藏獒超越了对骨头、对食物的追求,而为一种精神所左右。

有精神追求的人,不论他的身躯如何弱小,也会在压力面前挺起脊梁,表现得无比强大,而敢于对任何强大者说“不”。

一个按常规的食肉性的动物,却能够以一个“不”字追求精神的依归,恐怕只有藏獒能够做得到。说“不”,不仅仅是一种简单的否定,它同时还是一种思考、一种怀疑。善于思考的人、敢于怀疑的人往往有一股特有的气质,也潜藏着一种巨大的创新潜能。所以说“不”,既是一种锻炼,也是一种老练。

(1)该说“不”时就说“不”,既不要意气用事,也不要错失良机。

唐初魏征是对李世民说“不”的谏官。

宋朝包拯是对皇权王法说“不”的清官。

晚清林则徐是对洋人说“不”的清官。

世界之所以不会冰冷,是因为我们的内心不消沉;生活之所以充满阳光,是因为我们的身上有热情。

我们的生存空间是一个巨大的磁场,场内、场外都需要我们用爱投入。

在文明社会中,应该懂得如何饶人,不能以一种仇恨的态度去斤斤计较。

让人不是怕人,而是一种风度和境界。无论是顺境逆境,坦然的处世态度,往往会使人更明智、更聪明。所以,该说“不”时说“不”,会转危为安。

(2)有人认为“宽恕是一种比较文明的责罚”。只有在有权力责罚却不责罚的时候,才是一种宽恕;只有在有能力报复却不报复的时候,才是一种宽恕;掌管人的一大宝典,就是要有这种宽恕、宽容的品德。

正确就说正确,错误就说错误,这种行为叫正直。

(3)狄仁杰是唐高宗朝中重臣。一次两个武官误砍昭陵的柏树,按律应削职为民。而高宗却意气用事,下令斩首。

按理说,皇上金口玉言,要斩一人还不是容易的事吗?

可是,狄仁杰说:“此二人所犯的不是死罪,不应该杀头。”

高宗说:“他们竟敢砍昭陵之柏,我若不杀他们,就是不孝。”

狄仁杰仍极力坚持不能判死刑。

狄仁杰道:“犯言直谏,自古以来都认为是很难的事,臣以为若遇上夏桀、商纣那样的暴君,那自然很难;但若遇上尧、舜那样的贤君,其实很容易。现在,按照法律来说两人并没有犯死罪,陛下却下令斩首,这使大唐的法令失信于天下。这样一来,人们将手足无措。如果因为一棵柏树而杀武官,民众将如何看待陛下?臣所以不敢接受这样的命令,是担心使陛下陷入不道的境地!”

高宗经仔细考虑,最后收回成命。

该说“不”时说“不”,会刀下留人。

(4)凡事一味冒进,是很危险的事。

凡事过分稳重,也是危险的事。曾有人把世界看作是一个上帝安排的赌场,把世界看成是冒险家的乐园。

康德说:“人的心中有一种追求无限和永恒的倾向,这种倾向在理性中最直观的表现就是冒险。”

新的生存方式,理想的生存方式就潜在于平常的自下而上的方式中,只有具备探险的勇气才能发现它。

只有具备冒险意识,无所畏惧,勇于探索和实践,你的潜能才能发挥出来,从而力挽狂澜。

战国时,秦军在赵国的长平击败赵军,秦将白起乘胜追击,并一直逼近赵都邯郸,赵国危在旦夕。赵孝成王便派平原君赵胜带20位门客寻求支援。

平原君到楚后,与楚考烈王谈判出兵事宜,但长时间无结果。

此时,只见毛遂投剑出鞘,按着剑柄,雄赳赳地走了上去。对平原君说:“楚赵联合抗秦的事,三言两语就可以说清楚,谈了半天,怎么还不能定呢?”

本来就瞧不起赵的楚考烈王怒道:“你还不退下去,我是在同你的君王说话,你没资格插嘴。”

毛遂按剑作出击杀的架势,抢前几步说:“大王之所以敢于这样不礼貌地斥责我,是因为楚国人多吧!可是现在在这10步之内,你就没有这么多人了,你的性命完全在我掌握之中。过去我听说过,商汤曾以70里地而夺得了夏的天下;周文王姬昌也以百里的封地而灭掉了殷纣,他们靠的不是人多,而是靠威望和德行。如今楚国有土地5000里,能打仗的人上百万,本来是最有资格做霸王的,可是前些年却几次败给秦将白起,首战丢了北方重镇鄢郢,再战被白起烧了夷陵,三战丢了国都郢,迁都到陈,使你们的先王都跟着遭受侮辱。这本来是百世的怨恨和耻辱,难道大王你忘了吗?所以,要联合抗秦的,应该说是楚国,并不仅仅只是赵国!”

楚考烈王在毛遂刀剑威逼下,连连点头称是。当即,楚国立即决定发兵救赵。毛遂在危难中对楚王说“不”。这一声“不”力挽狂澜,正是通过冒险精神所致的。

对两面派敢于说“不”,表明在是非面前不低头,在谎言面前不退缩。

对该说“不”时说“不”的人,别人会认为他表达了自己的心声,对其更加尊敬和爱戴,这是一门很需要学的为人艺术。对于有敢于说“不”的勇气的人,他人当然会对他的勇气予以赞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