射有似乎君子,失诸正鹄,反求诸其身。(出自:中庸)
君子立身处世就像射箭一样,射不中,不怪靶子不正,只怪自己箭术不行。
对于“失败”这个词,每个人都不会陌生,从小到大谁都会遭遇过几次失败,但是对于“教训”这个词,就不见得人人都熟悉了,因为许多人都无法正确地看待失败,只把它们当成自己毕生的耻辱,却从来不曾仔细思考过教训和成功之间的关系。
教训是用理性的目光和头脑去看待和分析挫折与失败的原因,从而使人们得知在这次失败中自己最不该做的是什么。成功的经验大多相似,失败的原因却千差万别,从失败的教训中学到的东西,往往要比从成功的经验中学到得多。所以聪明人通常都善于从教训中衍生经验,避免同样的失误,从而获得成功。比如有些企业在推出新产品之后,总要派出工程师和营销人员到顾客家里去了解这些新产品的缺点,然后在研发下一批产品时扬长避短,以此来增加顾客的满意度和企业的竞争力。
做成一件事有收获,做不成一件事同样有收获,甚至后者比前者的收获还要大,对你登上成功的巅峰更有帮助,这就是“失败乃成功之母”的由来,并已经被许多人反复证明并宣传过了。
战国时,楚国的楚襄王即位后,宠信奸臣,不思朝政,致使政治腐败,国家一天天衰亡下去。大臣庄辛看到这种情况,非常着急,劝楚襄王亲贤臣、远小人,不要成天只想着吃喝玩乐而置国家大事于不顾,这样长此以往,楚国就要亡国了。楚襄王听了大怒,骂道:“你老糊涂了吧,竟敢这样诅咒楚国。”
庄辛见楚襄王对忠言一句也听不进去,就对楚襄王说;“既然大王听不进我的话,对我又如此厌恶,那么请允许我到赵国去居住一段时间。”楚襄王应允了。结果庄辛到赵国才住了5个月,秦国就趁楚国朝政不兴、民心尽失的时候派兵攻打楚国,攻陷了楚国的都城郢城。楚襄王惶惶如丧家之犬,逃到城阳。这时他才想到庄辛曾经给他的忠告,顿时又悔又恨,急忙派人把庄辛从赵国请了回来。楚襄王满脸羞愧地说:“过去因为我没听你的话,所以才会弄到这种地步,现在,你看还有办法挽救吗?”庄辛看到楚襄王确实有悔过之心,便给他讲了一个故事:
从前,有人养了一圈羊。一天早晨,他发现少了一只羊,仔细一查,原来羊圈破了个窟窿,夜间狼钻进来,把羊叼走了一只。邻居劝他说:“赶快把羊圈修一修,堵上窟窿吧!”那个人不肯接受劝告,回答说:“羊已经丢了,还修羊圈干什么?”第二天早上,他发现羊又少了一只。原来,狼又从窟窿中钻进来,叼走了一只羊。他很后悔自己没有听从邻居的劝告,便赶快堵上窟窿,修好了羊圈。从此,狼再也不能钻进羊圈叼羊了。
楚襄王听了频频点头,庄辛一看他听懂了故事中的含义,于是安慰他说:“楚国都城虽被攻陷,但只要从过去的失败中吸取教训,避免以后再犯同样的错误,国家还是可以继续兴盛起来的。”楚襄王听了,便遵照庄辛的话去做,果真渡过了危机,振兴了楚国。
有一户人家盖好了新房子,于是在家里摆下宴席,请街坊四邻都来喝酒庆祝,大家纷纷前来道贺,齐夸新房子修得气派,但是有一位客人却对主人说:“你家的厨房安排得不太合理,烧火的土灶烟囱砌得太直了,土灶旁边又堆着大垛柴草,稍微迸出点火星就会引起大火的。你应该把烟囱改砌得弯曲一些,柴草也要搬远一些。”主人听了,有些不高兴,心想这个人肯定是嫉妒我家盖了新房子,所以才挑三拣四地瞎挑毛病。于是只笑了笑并没把客人的话放在心上,不久也就把这事忘到脑后去了。
后来,新房子果然因为火星点燃了柴草而失了火,左邻右舍立即赶来,有的浇水,有的撒土,有的帮忙搬东西,大家一起奋力扑救,大火终于被扑灭了,除了将厨房里的东西烧了一小半之外,总算没酿成大祸。为了酬谢大家的全力救助,主人又置办了一桌酒席,对大家表示感谢。酒席上,主人热情地请为救火而被烧伤的人坐在上席,其余的人也按功劳大小依次入座,唯独没有请那个建议改修烟囱、搬走柴草的邻居。
于是有人提醒主人说:“记得当初新房子刚盖好时,有位客人曾经劝您改建烟囱、搬走柴草,要是当初您听了他的劝告,就不会造成今天的损失,也用不着花钱办酒席来酬谢大家了。现在,您论功请客,怎么可以忘了那位事先提醒、劝告您的客人呢?难道事先提示您防火的人没有功,只有参加救火的人才算有功吗?”主人听了恍然大悟,赶忙把那位客人请来,不但说了许多感激的话,还请他坐了上席,大家也都拍手称好。后来主人在重建厨房时,真的按照那位客人的建议做了,把烟囱砌成弯曲的,柴草也放到厨房外的院子里去了。
在现实生活中,有不少人喜欢谈经验,而不乐意讲教训。因为谈起经验来无限风光,而说到教训时总感到脸上无光。其实,教训大可不必讳言,它与经验同等重要,应该引起所有人的重视。
有位船长有着一流的驾船技术,他曾经驾驶着一艘简陋的帆船在台风肆虐的大海中漂泊了半个月最终死里逃生。后来,他有了一艘机动轮船,他又多次驾驶着它行程几千海里到达了海洋的最深处,因此在当地博得了“船王”的美称。
船王早年丧妻,只有一个儿子在他身边,他希望这个唯一的继承人能够学会并掌握他所有的驾船技术和经验,他的儿子没有辜负父亲的期望,长大后对驾驶机动轮船的知识已经十分丰富。于是,船王放心地让儿子一个人出海了。但他的儿子却再也没有回来,连同那条船王最心爱的机动轮船一起被台风卷入了海底。
船王悲痛欲绝,伤心之余又不免有些想不通:我的驾船技术这么好,我的儿子怎么会这么差劲?我从他懂事起就教他如何驾船,从最基本的教起,告诉他如何对付海中的暗流,如何识别台风的前兆,如何采取应急措施……凡是我多年积累下来的经验,我都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他了,他也学得十分用心。
可是,为什么第一次单独出海就出事了,并且是死在一个很浅的海域里?
邻居们见船王遇上了“白发人送黑发人”的人生惨事,都纷纷跑来安慰他。
可是,村里最年长的一位老人却问他:“你一直手把手地教他的吗?”船王含着眼泪说:“当然了!为了让他全面地掌握技术,我一直是很仔细地在教他,并且把我所有的经验都传授给了他!所以我真不明白,他怎么会出事……”说到这里,船王难过地哽咽起来。
老人摇摇头说:“这样说来,你也有过错啊。
你只传授给他技术和经验,却没有把自己曾经有过的教训传授告诉他。
没有教训作为根基的知识,只能是纸上谈兵。”船王陷入了沉思。
老人说的没错,每一个人在走向社会的时候,除了需要知识和经验,还需要更多的教训,这教训可以来自自身的经历,也可以来自别人的体验。
收获从来都不是凭空而来的,要想不被同一块石头在同一个地方绊倒两次,每个人都需要总结教训并且牢记在心里。
在一座小城市里的某家大公司登出了一则招聘广告,由于提供的待遇非常优厚,所以立刻招来了许多应聘者,其中有许多人都条件出众,不但学历高、证书多,并且工作经验也非常丰富。
经过初试、复试、笔试等几轮考试,应聘者只剩下11个人,他们都是此次前来应聘的人当中比较优秀的,而公司最终将留用6个。
于是在最后一轮的面试中,“总裁将亲自主持面试”这个消息立刻使应聘者的心情更加紧张,他们知道即将到来的场面会是十分残酷的。
奇怪的是,本应该出现11个应聘者的面试考场却出现了12个考生。总裁问:“为什么多了一个人?”坐在最后一排的一个男子站起身来:“先生,我第一轮就被淘汰了,但我想参加一下面试。”
在场的人都笑了,包括站在门口闲看的那个负责端茶送水的老人。
总裁饶有兴趣地问:“你既然第一关就被淘汰了,说明你的各项条件都不符合招聘要求,那么你来参加面试还有什么意义呢?”男子坦然地回答:“虽然我的硬件条件不达标,但是我却掌握了很多财富,因此,聘用了我就等于拥有了财富。”
大家都吃惊地看着他,为了给招聘方留下个好印象而不敢笑出声来,心里却都在揣摩这个人是不是刚从精神病院逃出来的。
总裁也同样吃惊,于是问道:“你的财富指的是什么?”男子说:“我虽然只有本科学历、中级职称,但却有11年的工作经验,还曾经在18家公司工作过……”听到这里,总裁打断了他:“你的学历、职称都不算高,11年的工作经验倒是一个有利的条件,但先后跳槽18家公司,我并不赞同。”
男子无奈地笑了笑:“先生,我没有跳槽,而是那18家公司先后倒闭了。”
在场的人立即发出了窃窃私语,男子补充说:“大家都觉得我是个倒霉蛋吧!可我并不这样认为,反而把它视为最宝贵的财富!因为我只有31岁,我会有很多获得成功的机会!”
这时,站在门口的茶房老人走进来给总裁的杯子里续了些热水。
男子继续说:“我很了解那18家公司,我曾与大伙儿一起努力挽救它们,虽然不成功,但我从它们的错误与失败上吸取了很多教训。很多人只是追求成功的经验,而我,更有避免错误与失败的经验!成功的经验大抵相似,很难模仿;而失败的原因却各有不同。
与其用11年的时间学习成功经验,倒不如用同样的时间研究错误与失败。”
看到总裁依然没有什么反应,男子转身向门外走去,在即将出门的瞬间忽然又回过头来:“这11年经历的18家公司,培养、锻炼了我对人、对事、对未来的敏锐洞察力,举个小例子吧,其实今天真正的考官,不是您,而是这位倒茶的老人……”
全场11个考生顿时一片哗然,纷纷把惊愕的目光转向了提着水壶准备走开的老人。
十几秒钟的沉默后,老人笑了:“很好!你第一个被录取了!明天上班时先到我办公室来一下,说说你是如何看穿我的身份的。”
从失败中吸取教训、总结教训,无疑是智者的选择。大到社会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小到一个人是否能够驾驭好生活和事业这两驾马车,无不是人们在经历过一次次失败与挫折之后吸取教训的结果。而那些经常被“失败”拥抱的人,通常都是把失败当耻辱的人。
俗话说:“胜败乃兵家常事。”任何人在一生中都不可能总是一帆风顺、事事成功的,这世上根本没有人能够永远是常胜将军,只有那些懂得从失败中吸取教训的人才会最终获得成功。爱迪生也是经过了无数次的失败,才最终发明了灯泡,造福人类。成功固有经验可以总结,失败也有教训可以吸取,而教训总是产生于经验之前。只有不断地吸取和总结经验、教训,扩能为最后的成功垫铺台阶,然后站在顶峰去体会胜利的滋味。
过去的成功是我们的财富,过去的错误也是我们的财富。
俗话说:“吃一堑,长一智。”其实,这“一堑”并非一定要自己的,吃他人之“堑”也可长自己之“智”。
不会从失败中找寻教训的人,他们的成功之路是遥远的。
要勇于创新
汤之,《盘铭》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康诰》曰:“作新民。”《诗》曰:“周虽旧邦,其命维新。”是故君子无所不用其极。(出自:大学)
商汤王刻在洗澡盆上的箴言说”如果能够一天新,就应保持天天新,新了还要更新。”《康诰》说:“激励人弃旧图新。”《诗经》说,“周朝虽然是旧的国家,但却禀受了新的天命。”所以,品德高尚的人无处不追求完善。
人类生活的改进,现代社会的繁荣,没有不是孕育在一批闯出新路者的脑海之中。虽然他们也会遇到困难、反抗,甚至要付出生命,但他们还是毫不顾忌地勇往直前,还是要破坏先例和旧习,创立更好的事物,以推动世界永无止境地前进。
生命对我们的意义,是要把我们所具有的各种才能发挥出来。我们对自己的国家、社会、家庭,都具有责任。这是我们来到这世上的理由,也能使我们活得更有用处。如果我们不去履行这些义务,社会便不会有秩序,我们的天赋和独立性也不能发挥——我们有权利、也应有一个神圣的机会去培养自己的独特性,并借以追求自己、家长、朋友、甚至全人类的快乐幸福。
美国售出31艘兵舰,售价不过1500万美元,还抵不上造舰时费用的5%。为什么要出售?
原因在于,这些兵舰已放置多年,性能落后,再不出售,便会“一文不值”。500年之后,当今最新式的机器也会被不断进步的企业家视为垃圾。因此,一切陈旧东西,自然要被淘汰;而一切创造,却为时代所需。
世界上的一切,有哪一件新事物的产生离得开古往今来的创新者呢?假如从历史中把创新者的事迹删去,谁还会去读世界历史呢?
“要想成为真正的‘人’,你首先必须是一个有创造精神而不盲从因袭的人。你心灵的完整性是不可侵犯的……当我们放弃自己的立场,而想用别人的观点去做一件事的时候,错误便形成了……”
这是具创新精神的拉尔夫·瓦尔多·爱默生所讲的名言。这对喜欢强调“从别人的观点来看事情”,以增进人际关系的人来说,无疑是一大震撼。
也许,我们可以把爱默生的话作如下解释:“要尽可能从他人的观点来看事情——但不可因此而失去自己的观点。”假如成熟能带给你什么好处的话,那便是发现自己的信念及实现这些信念的勇气——无论遇到什么困难。
年轻人或涉世未深的人,常常会害怕自己与众不同……无论是穿着、行为、言谈或思考模式,都想得到自己所属圈子的认同。
家里有青少年的父母,最害怕听到孩子这些话:“莎莉的妈妈都让她搽口红了。”
“别的女孩子像我这样的年纪,都出去和男孩约会了。”
“上帝,你们要我当个老怪物吗?没有人会在11点钟以前赶回家的。”如此等等。
小孩子喜欢与同龄的人做相同的事,他们很在乎朋友或伙伴对自己的看法。他们需要被自己的同伴接受——这是他们存在的最重要证据。假如同伴之间的标准与父母的标准发生冲突,对他们会造成极大困扰,他们就不会按照父母的意见行事。对身为父母的人来说,这也正是最让他们头痛的地方。
当我们身处不熟悉的环境,又没有经验可以参考的时候,最好的方法便是顺应一般人的标准——直到我们自己的经验和信心足以给我们力量,然后我们才能按照自己的信念和标准去做。若是还不清楚自己反对的对象或理由便贸然从事改变,则是愚人的行径了。
无论如何,时间会让我们发展出一套属于自己的价值体系来。举例来说,当我们发现诚实是最好的人生哲学,这不仅因为许多人这样教导我们,也经过我们自己的观察、经历和思索而来。幸运的是,对整个社会来说,大部分人都对生活上的某些重要基本原则共同遵守,否则,社会就会陷于混乱。
但是,就是社会的基本原则,也有受到考验的时候,尤其是一些不随波逐流的人会提出改革——这是文明进步的动力。比如:人们一向对实行多年的奴隶制度不敢贸然表示反对,直到有少数有识之士起来大声疾呼,最后才逐渐得到大众的响应,最终结束这种制度。此外,用酷刑逼供、剥削童工、非人道的刑等丑恶现象,实在不胜枚举。这些丑恶现象,一度为大部分人所接受,不曾提出质疑,直到有少部分人起来反对,并坚持到底,事情才有了转机。
想不随波逐流并不容易,至少不是一件令人愉快的事,有时甚至还有危险性。大部分人宁愿顺应环境,躲在人群当中接受保护,对领导毫不质疑或提出反对——我们不敢做与众不同的事。但是,我们并没有体会到,这种安全其实是虚伪的。大众心理其实最脆弱,大众是最容易被“牵着鼻子走的”。
像追求安全感一样,人们顺应环境,往往最后变成了环境的奴隶。人们追求自由,是在接受生活的各种挑战,是要不断奋斗,并经历各种争议。著名的战地特派员爱特加·莫勒便曾说过:“一般男女并不因为追求消极性的人格——如:顺应环境、安全或一般所谓的幸福——而达到人格的完整性,而是凭借承受重担以达到卓越的境地(这也是最大的幸福)。健康的人从不逃避困难,我们的祖先一直就了解这一点。”
我们在前面曾讨论过承担责任的必要性,并认为这是挑战自己、迈向成熟的第一步。从这个观点来看,成熟应解释成:由父母的保护荫庇之下,逐渐走向自我发展的广阔成人世界。
假如我们真的成熟,便不再需要后退,躲进懦怯者的避难所里——去顺应环境;我们不必躲在人群当中,不敢把自己的独特性显现出来;我们不必盲从别人的思想,而要凡事有自己的观点,要勇于创造。
一些认为自己负有某种特别使命的人,并不需要你向他们发表什么有关人性价值的长篇大论。这种人通常为热忱的使命感所驱使,因此变得义无反顾——一种强烈的内在力量,使他们不顾一切地去面对各种困难。
但一般人——像你和我,还有隔壁的邻居——便常常摇摆于各种压力之间。因为我们认为:假如有那么多人反对,想必是我们错了。我们的信念常常被绝对多数所压倒。当大多数人反对我们的时候,我们会对自己的判断失去信心。
也有人认为:那些不随波逐流的人,通常是一些古怪、喜欢哗众取宠或喜欢标榜“与众不同”的人。我们不会以为一个留胡子的人,或一个在大街上打赤脚的人,或穿着T恤参加正式宴会的人,或在剧院内抽雪茄的女士,是一些喜好自由的“斗士”,反而会以为他们像动物园里的猴子一般——文明程度不高罢了。
成熟的性格能增进我们的信念,也能驱使我们去遵行这些信仰。
每个人对自己、对全人类、对神,都负有一种责任——就是好好运用自身所具备的种种能力,以增进全人类的福祉。
在这方面,爱默生所采取的坚定立场一向赢得我的敬重。他在世的时候,有很多从事反奴隶或其他种种改革运动的人希望得到他的支持,但都遭到拒绝。爱默生当然同情这些运动,也都希望他们能做得很好。但他却不认为应该把自己的精神与能力放到这些运动上面,因为那并不是他的专长。他非常坚持这个原则,虽然因此遭人误解,也在所不惜。
坚持一项并不获人支持的原则,或不随便迁就一项普遍为人支持的原则,都不是容易的事。当一个不随波逐流的人,能够在受攻击的时候坚持信念,的确需要极大勇气。
有一次,我参加纽约的一个社交聚会,话题转到最近发生的一个热门议题。当时,在场的人均赞成报纸上的“主流”观点,只有一位男士有不同看法。他很谦卑,没有公开发表自己的意见,只是沉默不语。后来因为有人单刀直入地问他的看法,他才微笑道:“我本来希望你们不要问我,因为这是一个愉快的社交聚会,我是与各位站在不同的一边。但既然你们问了我,我就把自己的看法说出来。”接着,他便把看法简要地说明一下,结果立即遭到大家的围攻。但他坚定不移地固守自己的立场,毫不让步。
结果,虽然没有说服别人同意他的看法,他却赢得大家的尊重。因为他坚守自己的信仰,没有做别人思想的“应声虫”。
在不久之前,美国人还必须完全依靠个人的力量以生存。那些驾着马车向西部开发的拓荒者,碰到困难的时候并没有机会找专家来帮忙解决。无论什么危机或紧急情况,他们只有依靠自己。生病的时候,没有医生,他们便依靠常识或家庭秘方;印第安人来攻击的时候,没有警察,他们便依靠自己的力量和智慧;要安顿家庭,那时没有建筑公司,他们完全靠自己的双手;要食物,更是靠自己去耕种或狩猎。这些人,每次碰到生活上的任何困难,都需要立刻下判断、作决定。事实上,他们也一直做得很好。
如今,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专家”的时候。由于我们已习惯于依赖这些专家的权威性看法,因此便逐渐丧失对自己的信心,以致不能对许多事情提出意见或坚持信念。这些专家之所以能取代我们,是因为我们让他们这么做。
我们如今的教育方法,是按照一种既定的性格模式来设计,因此这种教育方式很难训练出什么领导人才。我们虽然很需要领袖人才的培养,但由于大部分人都是跟从者,不是领导者,所以,社会也很需要训练一般人如何有意识、有智慧地去服从领导。如此,我们才不会像被送上屠宰场的牛群一样,盲目地跟着走。
根据教育家华德·巴比的观点,我们的儿童是依照国家所需要的人格特性来训练的,因此他们都形成了如下性格——会社交、平易近人、能随时调整自己以适应群体生活等——没有哪个小孩可以例外。畏缩性格被认为是不能适应环境的表现,每个小孩都必须参加游戏,都轮流当领导人;每个小孩都必须针对每个题目发表意见,都必须讨别人的喜欢。
但是,假如要使这些国家未来的主人翁,都能在我们的教育体系下,愉快地接受训练,我们必须让那些有独立个性的小孩,也有独立存在的空间。如果小孩子喜欢阅读,不喜欢玩棒球;或是喜欢音乐,而不喜欢踢橄榄球,都应该允许他们能照自己的意志去做,而不应把他们看成是与群体格格不入的人。
在一般公立学校,那些胆敢直言,为子女的教育方式提出看法和意见的父母,的确需要足够的勇气。因为通常别人会告诉他们,最好把这些教育上的问题,留给那些具有一定资格的专家处理。但是,我认识一位住在城郊的年轻人,便勇敢地站出来,为自己儿女的教育方式讲话。他是个具有独立思考的人,对自己的信念极具信心。他不断提出问题,而且独自与社会公众意见奋战。一年后,很多人受他的影响,推选他做社区教育委员会委员。如今,不但他自己的子女受益,更有数百名学子,因他提出的意见而受到好处。
许多小儿科医生告诉我们要如何喂养、抚育和照顾子女,也有许多幼儿心理学家告诉我们应该如何教导子女;做生意的时候,有许多专家告诉我们要如何使生意成交;在政治上,我们投票很少是出于个人的选择,大部分是跟从某些特定团体的意见;甚至就连我们的私生活,也常常受某些专家意见的影响。这些专家观察、制作图表,然后把意见“推”给大众,让大众去消化、吸收,并奉之为“救世的福音”。
大部分人(无论是男女是女),都没有想到,自己才是世界上最伟大的专家——但在他们自己、家庭或事业的世界里,他们做某些事,只不过是因为某些“专家”这样说,或因为那是一种“时尚”,跟着做也可以凑个热闹。
爱德如·莫勒常常用所谓的“群体状况”来警告我们——他认为这种东西会扼杀人类个体的珍贵价值。
“这种扼杀,如同令人痛恨的纳粹政权一样。”莫勒在《周末文艺评论》中写道,“它鼓舞了人性中的残暴和****成分,这与美国的社会理想背道而驰。”
“美国的立国精神不仅在维护国家的独立,并且要使人民在国家中受到尊重。但是,如果美国人因为受到威胁、贿赂,或被教育成不具备独立人格的群体,这就难怪他们也会聚集起来反对政府了。”
莫勒最后在文章中作了如下结论:“尽管人类还无法达到‘天使’的境界,但这并不是他们必须变成蚂蚁的理由。”
不可否认,我们今日要求自己达到“保持自己的真面目”最难。在这个充满了大众产品、大众传播及装配线教育的当今社会,了解自己很难,要保持自己的本来面目更难。比如,我们常常以一个人所属的团体或阶层来区分他们,如“他是工会的人”、“她是上班的已婚妇女”、“他是自由派”、“他是反动分子”等等。我们几乎每个人都“贴”有标签,也毫不留情地为别人贴上标签,这很像是小孩玩的“官兵捉强盗”的游戏。
普林斯顿大学校长哈洛·达斯,对人是否应该顺应群体的问题十分关注。他在1955年的学生毕业典礼上,以《成为独立个体的重要性》的题目发表演说,他指出:
“无论你受到的压力有多大,使你不得不改变自己去顺应环境,但只要是个具有独立个性气质的人,你便会发现,不管你如何尽力想用理性的方法向环境‘抗争’,你仍会失去自己所拥有的最珍贵资产——自尊。维护自己的独立性,是人类具有的神圣要求,是不愿当别人‘橡皮图章’的有尊严表现。随波逐流虽然可以一时得到某种情绪上的满足,却也时时会干扰你心灵的平静。”
达斯校长最后做了一个很深刻的结论,他指出:“人们只有在找到自我的时候,才会明白自己为什么要到这个世界上来、要做些什么事、以后又要到什么地方去等这类问题。”
澳大利亚驻美大使波西·罗班德爵士,在1955年6月受任为纽约联合大学的名誉校长时,发表了如下演讲:
“每一个时代,每一个国家,都有靠自己的力量闯出一条新路的伟大人物,比如爱迪生、贝尔、莱特、富尔顿、马可尼、豪费尔特、斯蒂芬孙、莫尔斯、艾略特等等,他们都是闯出新路的勇士。
勇敢和创造力,是开拓者必须具备的特点。在人类历史上,只有那些相信自己、做事不退缩、勇敢而富有创造力的人,那些具有冒险精神的人,才能成就伟大的事业。
闯出新路的伟大人物,决不抄袭他人,模仿他人,也不情愿墨守成规而使自己受束缚。”
格兰特将军从不照搬军事教科书上的战术,他虽然受到多数将领的诘难与指责,但他却能战胜强大的敌人。
创新其实也很简单。只要你懂得如何去思考,懂得如何去分析,抓住漫天飘飞的信息,在你睿智的脑袋中过滤、酝酿、孵化,也许灵感就会从脑海中迸发而去,一番伟大而卓越的事业就将由此诞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