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成功励志经典——高调做事,低调做人
32271800000030

第30章 更要保持平常心

功成名就,意味着已经发展到极点,再下去只会走向事物的反面。这种认识来源于道家:“持而盈之,不若其以;揣而锐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也”(见《道德经》第九章)。老子在前面举了那么些例子无非是要证明一个问题:任何事物都不可能长久不衰,所以达到了顶点后一定要“退”。“天之道也”就是说,那是游戏规则,是不可抗拒的。

越王勾践十年伐吴成就了霸业。范蠡对文种说:越王这个人可以共患难不能共富贵,我已经决定离开,劝你也早日走人。文种不信,结果被害。而范蠡后来经商,成为一大富翁,泛舟五湖优游余生。

汉高祖刘邦夺得天下后论功行赏,说张良、萧何、韩信三人的功劳最大,且其才能都在自己之上。张良不愿封万户侯,称要跟随赤松子去修仙,后来不知所终;萧何做相国,却遭到猜忌几乎被杀,好在有高人指点广置田产以自污才免祸;韩信先封楚王显赫一时,最后被吕后杀死,刘邦且喜且怜之。

五个人都是历史上的杰出人物,其智能都超乎一般人许多,而结局差别至大,原因只有一个,是否功成身退而已。

人们不能一味批评历史上的帝王建国后就大肆屠杀功臣,如果只是个别人这样做,可能确实是个人问题,但几乎历朝历代都如此,里面肯定有超乎个人意志的游戏规则在,那也就是老子提出功成身退的依据所在。

《道德经》第五章还有一句:“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据说刍狗是一种由草扎成的动物形状,祭祀时供在台上受人膜拜,祭祀后就被扔掉,再没有任何价值的祭祀品。这里也可以套用一下:历史不仁,以英雄为刍狗。

在历史的滔滔长河里面,再英雄的人物,也只不过是历史的工具。既然是工具,有谁办完事了还将原来的工具拿在手里不放的?时势既然可以造英雄,时势也能让英雄倒下,所以才会有这样的说法:识时务者为俊杰。是英雄人物,更应该认清形势,可进则进,应退则退。所以文种、韩信等人的悲剧,人们不妨反过来看,检讨一下其自身的原因——实际上他们皆不明形势,应退不退,咎由自取。范蠡、张良就比他们明智,懂得功成身退。

为什么功成必须身退?

因为功成身退可以免祸保身。从人的本性来讲,几乎没有人打心里愿意身退,特别是功成之后。原来千辛万苦九死一生打下了江山,终于位高权重、名利丰隆,还没怎么享受呢,一下子全要抛弃,你说谁能心甘情愿?可是考虑到现实的残酷,还是走人好,至少可以免去祸害。聪明人向来精于计算,也最明白没有了生命一切都等于零的道理,所以功成身退,明哲保身。范蠡、张良功成身退,至少可以安享余生不必担心受到迫害。

功成身退可以保持成功的形象。有人说:人问最见不得的就是英雄末路和美人迟暮。为什么见不得?因为见了心目中的崇高和美好的理想也随着崩塌。这话是有审美上的意义在,也有深刻的人生智能在。其实,对于英雄和美人来讲,功成身退,就是在历史上保持最佳形象的好办法。例如张良,辅助汉高祖夺得天下后飘然离去不知所终。他最不居功,并不妨碍千秋万代后人们谈起汉初三杰,依然认为他的功劳最大,佩服他的智能最高;他神龙见首不见尾,永远在历史上留下个明智的形象。《道德经》第二章云:“功成而不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说的就是这种情况。现代人金庸,写完《鹿鼎记》后就闭笔封刀,也有功成身退的意思。

当然,功成身退可以在其他领域发展。功成身退,是在一定的范围内、一定的层次上讲的。这个退是此退而彼进,从这个领域退出来,进入另一个领域去发展,相当于开始另一个功成身退的过程。也就是说,功成身退是个不断循环上升的过程:“追求成功——功成身退——此退彼进,在另一个领域追求成功——功成身退……”这才是功成身退的完整意思。老子简单地以“功成身退”来概括这一整个循环过程,是举其重点,概括其余的手法,也是强调了功成身退的关键性地位。

范蠡是个很好的例子。他一开始辅助越王复国,功成后立刻离开,是第一次身退;之后他下海经商,追求财富上的成就,富可敌国,但他立刻再次身退,散尽家财,到偏僻的地方隐居,后来也不知所终。范蠡的人生简直是太成功了,太让人向往了!

这也说明,对于自强不息,追求更多领域、更高层次的人生成就的有志者来说,功成身退是必要的方式。没有一边的身退,就没有另一边的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