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里克是惠普公司新的雇员,他刚从华盛顿大学工程系毕业。他为公司设计的新型示波器模型刚刚通过了实验室的检测,其中包括可以用于工业用途的“震动与损坏”测试。艾里克在设计上冒了点风险,为了减轻产品的重量,他在外壳上用了比较薄的铝材料。但他坚信这个冒险是值得的,因为设计非常成功。
可第二天早上他来到试验室,一到自己的工作台,就被眼前的一幕惊呆了:自己昨天做好的示波器模型竟然被人毁掉了。有人把外壳拆了下来,粗暴地把它拧变了形,然后还把这个压成铝饼的残骸留在了他的工作台上。这位年轻的工程师火冒三丈。起初,他以为是某个破坏狂闯进来干的事。但随即他又发现那个变形了的外壳残骸上贴有一张标签纸,纸上写有一行字:“你可以做得比这个更好——戴夫·帕卡德。”艾里克和同事们为此大为惊讶。几分钟后,这个故事在各个办公室传开了。很多同事围了上来,有人啧啧称奇,有人则想要摸一下这块扭曲了的金属板,感觉一下这位宁愿把不合格产品毁掉也不让他出厂的老板的力量。
帕卡德是一位对工作要求最为苛刻、最强硬,也最伟大的老板。他们觉得一个高效的人必须第一次就把事情做好。帕卡德的这种追求铸就了企业的辉煌。每过10年,惠普的销售额、利润和估价都会增长4倍或者更多。也正是他这种“第一次就做好”的工作信条,成就了惠普公司的惊世伟业。
到一汽大众的现代化车间参观过的人,都会在感叹那里汽车流水线现代化的同时,发现在车间的醒目位置上,有一排巨幅标语“第一次就把事情做对”。
初看之下,有人疑惑,怎么这么“现代”的车间里,会有这么“不客观”的标语?我们可能会思考:第一次就把事情做对,可能性到底多大?
可静下心来想一想,要把事情做对,需要多少次?是四次?还是三次?最好是几次呢?当然是——一次!
在整条流水线上,每一个零配件生产出来之后马上就被送去组装,因为没有库存,任何一个环节出了问题,都会导致全线停产,所以必须百分之百地“第一次”就把事情做对。
第一次就把事情做对,是对员工的期待,它时时警醒员工们,要尽最大的可能,在接手每一件事情时,抱着“一次就做对”的信念。
第一次就把事情做对,是对“质量”品质的要求,只有“第一次就做对”,才能保证质量。
“第一次就做好”这条法则要求你一旦接手这件事,就要以最高的标准要求自己,全力以赴,不留后路,也是我们常常强调的零缺点地工作,不返工。因为重新再来,你要花费双倍的时间才能完成。几乎所有高效率的人都愿意集中精力、采取措施来第一次就把事情做好。
“第一次就把事情做对”是著名管理学家克劳士比“零缺陷”理论的精髓之一。第一次就做对是最便宜的经营之道!第一次做对的概念是高效人士的灵丹妙药,也是高效做事的一种很好的模式。
美国著名人际交往专家戴尔·卡耐基说过:“任何一个人都没办法改变给人的第一印象,因为你的第一印象永远留在人家的心里。”有些人会说,我这一次没有表达好、没有做好,我以后再来完善自己,那是徒劳。第一次太重要了,一旦出现差错,就很难改变差错的现实,因为差错造成的影响和损失,需要付出双倍甚至更多的代价才有可能弥补。
所以在行为准则的贯彻执行上,“第一次就把事情做好”是一个应该引起足够重视的理念。如果这件事情是有意义的,具备把它做好的条件,为什么不现在就把它做好呢?把事情一步一步地做好了,就可以达到第一次就把整个事情做好的境界。
要提高做事的效率,我们就要用高要求和高标准来要求自己,在做事的过程中,争取第一次就把事情做对,不给自己留下再三纠错的后遗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