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繁殖大绯胸鹦鹉的繁殖期因所处的地区不同而有差异。主要于3~5月份开始配对繁殖,其巢筑于高大的树洞中,每巢产卵2~4枚。卵为白色,卵壳较均匀,但无光泽。重约13.8克,大小为32毫米×26毫米,孵化期为23天。孵化主要是由雌鸟承担,雄鸟则在巢洞外的较近处担任警卫,育雏由雌雄双方共同承担。幼鸟要到12周后才能离巢。
4.性成熟与寿命大绯胸鹦鹉2年后达到性成熟,其寿命可能在30年以上或更长。
虹彩吸蜜鹦鹉
[地理分布]虹彩吸蜜鹦鹉TrichoglossushaematodLinne分布于印度尼西亚从巴厘岛到佛罗勤斯海诸岛;往东穿过新几内亚及附近岛屿到所罗门群岛新赫布里德斯、新卡勒多尼亚和忠龙干岛;还有澳大利亚北部和东部,包括塔斯马尼亚。
[形态特征]虹彩吸蜜鹦鹉体长26厘米。成年鸟前额、前顶、眼先和颊呈蓝红紫色,头的其余部分棕黑色。项颈黄绿色。胸部红色,羽毛有很明显的蓝黑色边沿,看上去像一道道线。腹部深绿色。腿和尾下覆羽绿黄色,并带有不同形状的深绿色斑块。上体绿色,下覆羽橙色,飞羽反面有较宽的黄色带斑横过;尾羽正面绿色,反面暗橄榄黄。嘴从橙色变为深红色。虹膜呈橙红色。脚从绿灰色到深灰色。
[生物学特性]
1.一般习性在澳大利亚,虹彩吸蜜鹦鹉主要是一种低地鸟类。它们栖息在所有种类的林木地区,在城市花园和公园地区经常可以见到。在沿昆士兰海岸的近海岛屿上,它们常出没于椰子林。在新几内亚,它们栖息在草原林地、再生林、原始森林中伐去树木的空地和沿水域的树林中(Rand和Gilliard,1967)。
虹彩吸蜜鹦鹉通常成对或从几只到上百只一群出现,数量取决于开花的树是否充裕。它们十分爱吵闹,不停地在树顶上空盘旋和大声尖叫,或在树叶间跳来跳去。在吃食时,它们不易发觉入侵者的接近,但在其他时候却十分警觉。在它们吃食时,常伴有其他鹦鹉或食蜜的鸟类和食花的鸟类。在上空飞翔的鸟群听到在下面树上觅食的鸟的叫声时总是迅速作出反应,但冲下去落到树上之前,它们作一次盘旋和绕圈。
2.食物虹彩吸蜜鹦鹉的食物组成有花粉、花蜜、水果、浆果、籽种、叶芽、昆虫的幼虫。它们很喜欢栽培的水果,特别是苹果和梨,因而给果园造成一定的损害。它们还袭击玉米和高粱,吃粮食的嫩浆。
3.繁殖在澳大利亚,繁殖季节从8月到次年1月。巢穴是在空心的树干或树洞中,通常离地面有一定高度。一般产两枚卵,大小约26.9毫米×22.4毫米。繁殖期虽然雄鸟在巢洞里度过很多时间,特别是夜晚,但它们似乎不分担孵抱。孵化期大约25天,雌鸟和雄鸟共同哺育幼雏。幼鸟孵出大约7~8周后离巢。
4.性成熟和寿命虹彩吸蜜鹦鹉1年后便达到性成熟,其寿命可能在15年或更长。
虎皮鹦鹉
[地理分布]虎皮鹦鹉MelopsittacusundulatusShaw主要分布在澳大利亚内陆地区,引入美国的佛罗里达。
[形态特征]成年虎皮鹦鹉体长18厘米。上体有黑色和黄色横道。腰臀部和下体绿色。前额和脸部黄色,颊上羽毛毛尖带有紫蓝色。喉部有一排黑色斑点。下覆羽绿色,尾羽绿蓝色,边羽中问有黄色带斑;嘴橄榄灰色;雄鸟蜡膜蓝色,繁殖的雌鸟带棕色,虹膜白色;脚灰蓝色。
[生物学特性]
1.一般习性在世界上将虎皮鹦鹉作为笼养鸟极为普遍,因此它们无疑是所有鹦鹉中为人们最熟悉的品种。虎皮鹦鹉适应许多国家和地区。由于现有品种有许多不同颜色的变种,使鸟类饲养行家对它们很感兴趣。
虎皮鹦鹉栖居在树木夹岸的河流,树木稀疏的草地,干旱的灌木地区和开阔平原。它们有极大的流动性,迁移和数量的波动由水源和草籽的获得程度决定。正常情况下,这些鹦鹉并不胆小,容易接近。在清晨和黄昏,它们最为活跃,到水坑去饮水,匆匆地穿过草丛去寻觅草籽,或从一棵树飞到另一棵树。它们在树上或较高的灌木中度过一天的其余时间。由于它们的吵闹声,群体移动很显眼,常在被看到之前就听到它们的叫声。群体迅速、漂忽不定的飞行具有奇特的准确性,整个鸟群的起伏和转向就像是一只鸟。
2.食物虎皮鹦鹉从地上或略高于地面觅食籽种。主要食物是草籽及其他植物的种子等21~39种陆生植物为食,也吃一些沙砾。
3.繁殖虎皮鹦鹉在南方一般在8月到1月间繁殖,在北方从6月到9月繁殖。但这种鹦鹉是随机的繁殖者。在充沛的雨水之后的任何时间都会繁殖。巢穴在树、树桩、篱桩或是筑在地上的原木上的洞中。一次产卵4~6枚,偶尔达8枚,大小约为18.6毫米×14.2毫米,产在腐木渣上。雌鸟孵抱约18天,幼鸟孵化后大约30天离巢,3~4月大的时候换成成年鸟体羽。
4.性成熟和寿命虎皮鹦鹉5月龄后即可达到性成熟并参加繁殖,寿命大约10年。
鸟的解剖生理特点
在千姿百态的鸟类中,尽管外形特征有很大的差别,但身体结构及各系统的解剖、生理特点是相同的。掌握这些应该具备的理论知识对饲养鸟类是很有帮助的。
鸟体外部名称
我们可将鸟分为头部、颈、躯干、尾、翼和脚六个部分。
(一)头部
1.喙即鸟的嘴,是鸟类啄取食物的器官。无论那种鸟类几乎都是由角质化的上嘴壳和下嘴壳组成。上嘴壳的基部同额相连,下嘴壳与颏相接。鸟类为适应多种多样的生态环境所出现的各种生态类群,其喙形状也尽不相同。如鹦鹉的喙为筑巢和啃咬坚硬的果实变得坚硬而厚实,上嘴壳向下弯曲成钩状,可帮助其在树上攀缘。食虫类的鸟其喙尖细,主食籽实的鸟其喙则粗短,而杂食性的鸟其喙的形态介于两者之间。
2.蜡膜鹦鹉、鸽、隼等鸟类,在鼻孔的前方有隆起的膜状覆盖物,位于上嘴壳的基部,称为腊膜。
3.额与上嘴壳的基部相接,是鸟头部的前端部位。
4.头顶为头部的正上方,前面与额相连。
5.枕部是与头顶相连的头后部,并与下方的上颈相连。
6.眼先是嘴裂基部至眼间的部分。
7.耳羽是位于眼的后方覆盖于耳后孔上的细羽。
8.颊位于眼的下方介于嘴的基部和耳之间。
9.颏位于下嘴壳基部的后方,与喉部相连。
(二)颈部
颈部是连接头部与躯干的部分,可分为上颈部和下颈部。颈部两侧称颈侧。颈部腹面介于胸部与颏问的部位称为喉部。
(三)躯干
躯干是鸟体的最大部分,可分为以下几个部分:
1.背部是前接下颈后方,后接腰的前方的部分。
2.肩部位于两翅的基部,左右两肩为肩问部。
3.胸部位于颈部腹侧的下方,前接喉部,后接腹部。
4.胁胸的两侧,分为左胁和右胁。
5.腹部前接胸部,后止于泄殖孔。
(四)尾
鸟类的尾部由尾羽组成。位于中央的一对尾羽为中央尾羽;中央尾羽外侧的尾羽称为外侧尾羽;覆盖于尾羽基部背侧和腹侧的羽毛,分别称尾上覆羽和尾下覆羽。
(五)翼
翼即是鸟的翅膀,由前肢演化而来。翼主要由飞羽构成,飞羽按其生长部位可分为初级飞羽、次级飞羽和三级飞羽。着生于指骨、掌骨和腕骨部位的飞羽称初级飞羽;着生于尺骨部位的飞羽称次级飞羽,次级飞羽位于初级飞羽内侧;三级飞羽亦着生于尺骨上,位于次级飞羽内侧。此外,覆盖于飞羽基部的羽毛为覆羽,分别称为初级覆羽和次级覆羽。
(六)脚
脚是鸟类的后肢,包括股、胫、跗蹠和趾等部分。股部常被羽毛覆盖,体表是看不到的。部分鸟类其胫部也常被羽毛覆盖,但可以看到。跗跖是鸟类脚的最明显的部位,一般不长羽毛,表皮为角质层。大部分鸟类有四趾,许多鸣禽如画眉,都是三趾向前,一趾向后,适于栖息枝头,也适于在地面跳跃。而鹦鹉则是两趾向前,两趾向后,适宜于攀缘枝头,还能抓握食物,起到像“手”一样的作用。
鸟类各系统解剖生理
鸟类各系统主要包括感觉系统、骨骼系统、肌肉系统、循环系统、消化系统、呼吸系统、神经系统、生殖系统、排泄系统和内分泌系统。在此我们对以下主要系统的解剖生理特点进行叙述。
(一)循环系统
循环系统包括血液循环器官、造血器官和血液,以及淋巴循环器官。见图4-2。
1.血液循环鸟类的循环系统进化完善,表现为动、静脉血液完全分开的双循环,包括体循环和肺循环两种。鸟类的体循环是由右主动脉弓将左心室发的血液输送到肌体的各组织器官,在毛细血管处把营养物质和氧气供给肌体各组织器官,同时将含有废物和二氧化碳的血液通过静脉系统运圆右心房。毛细血管与静脉末梢连接,很多细支的静脉逐渐变粗,最后形成静脉总干进入右心房。
肺循环是含有废物和二氧化碳的血液通过体静脉,经右心房、右心室,由肺动脉进入左、右两肺,在肺内的毛细血管中进行气体交换后,呼出二氧化碳,同时获得氧气。含氧丰富的血液经肺静脉注入左心房,再经左心室输入主动脉,然后流向全身。
鸟类的心脏相对较大,心博频率快。动脉血压高,因而血图4—2鸟的血液循环系统液流速较快。鸟类血液循环的这些特点为它们旺盛的新陈代谢提供充足的营养物质和氧气,并能有效地运走体内代谢产生的废弃物。
2.造血器官和血液造血器官包括腔上囊、脾脏和骨髓。
腔上囊分皮质部和髓质部,前者含有小淋巴细胞样的细胞,后者含有圆形胞核大细胞。腔上囊能合成血液中的抗体,是产生B细胞的初级淋巴器官,具有抵抗入侵微生物的作用,主要功能与体液免疫有关。
脾脏位于腺胃和肌胃交界处的右侧,呈长柱形,褐红色。脾脏含有淋巴细胞、红细胞、浆细胞和吞噬细胞,具有造血、滤血和免疫反应的功能。
鸟类的血液由血浆、白细胞、红细胞和凝血细胞组成。血液不仅能运送营养物质和气体、排泄废物,而且还能调节体温、酸碱平衡。此外,还有吞噬外来异物,产生抗体和促进凝血等作用。
血浆占血容量的60%左右,其中水分占90%左右,其余为糖类、纤维蛋白质、球蛋白、白蛋白、脂肪、盐类、酶、激素和代谢产物。血浆中含有钠、钾、钙、磷等重要元素。
白细胞无色,有核,比红细胞轻。其中淋巴细胞能固定毒物,产生免疫抗体,具有防御作用;单核细胞与异嗜细胞具有吞噬侵入机体的微生物和各种坏死细胞的能力。
红细胞中含有大量血红蛋白,它由血红素和球蛋白结合而成。因为血红蛋白能与氧和二氧化碳结合,所以红细胞具有输送氧气和排出二氧化碳的功能。
3.淋巴器官包括淋巴组织和淋巴管两部分。鸟的淋巴组织除形成一些淋巴管外,还广泛分部于体内,如肝脏、肺部、消化道管壁和皮肤等。淋巴循环器官的功能:一是辅助静脉将血管外多余的液体运回血液中,并兼有运输某些营养物质和废物的作用;二是具有造血和通过形成抗体对异体抗原作出反应的机能,并能维持机体正常的免疫力。
(二)呼吸系统
鸟类在生命活动过程中,通过呼吸器官从外界环境中吸人新鲜氧气,供给体内各器官进行新陈代谢,将代谢产生的二氧化碳和其他废物排出体外。鸟类为适应于飞翔,具有发达的气囊系统,与肺、气管相通,产生独特的双重呼吸方式。吸气时空气经肺而进入气囊,呼气时空气则由气囊再一次回到肺脏,因此鸟类可以从一次呼吸过程中进行两次气体交换。鸟类的呼吸器官由鼻腔、喉、气管、肺和气囊组成。
5.中支气管
6.毛细气管7.腹气囊返回支8.后胸气囊9.腹气囊
1.鼻腔外口为一对鼻孔,位于喙的基部。鼻腔短窄,以鼻中隔分为两个鼻腔,鼻腔向后经鼻孔通咽喉部。鸟类呼吸时经鼻孔吸入空气,进入软颚及气管,再经过支气管而到达肺部。
2.喉鸟的喉部分前喉和后喉。前喉位于咽的底壁,食道起始部的前方。前喉是一条纵裂,在固有肌的作用下张开和关闭。吞咽时由肌肉作用而闭合,周围粘膜上具有乳头,可以防止食物误入气管中。
3.气管气管与前喉相接,长度与颈部成正比。气管下端分为左右支气管。由支气管分出四支次级支气管,次级支气管之间由细小的毛细支气管彼此联结,形成一个完整的气管网。气体交换就在毛细支气管壁与毛细血管之间进行。在两条支气管的分叉处形成一个特殊的后喉,称为“鸣管”。鸣管两侧具有弹性薄膜,即内外膜形成一对狭缝,当空气经过绷紧的鸣膜时,由于震动而发出各种鸣声。
4.肺为粉红色的海绵状组织,缺乏弹性。前端窄,后端略宽,背侧紧贴于胸腔的肋骨上,有较深的肋沟。腹侧面平坦,被胸膜所覆盖。支气管进入肺后,分叉成初级支气管。某些初级支气管和次级支气管的末端膨大而形成特有的空气贮存器——气囊。
5.气囊是鸟类特有的器官,是肺的衍生物。鸟类有九个气囊,其中颈、前胸、后胸和腹气囊是左右成对的,锁骨间气囊则为单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