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读物青少年不可不知的1000个自然科学常识
32253900000005

第5章 什么是自然遗产

《保护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公约》给自然遗产的定义是符合下列规定之一者:

(1)从美学或科学角度看,具有突出、普遍价值的由地质和生物结构或这类结构群组成的自然面貌。

(2)从科学或保护角度看,具有突出、普遍价值的地质和自然地理结构以及明确划定的濒危动植物物种生态区。

(3)从科学、保护或自然美角度看,具有突出、普遍价值的天然名胜或明确划定的自然地带。

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自然遗产项目必须符合下列一项或几项标准并获得批准:

(1)构成代表地球演化史中重要阶段的突出例证。

(2)构成代表进行中的重要地质过程、生物演化过程以及人类与自然环境相互关系的突出例证。

(3)独特、稀有或绝妙的自然现象、地貌或具有罕见自然美的地带。

(4)尚存的珍稀或濒危动植物物种的栖息地。

九寨沟

九寨沟是我国重点风景名胜区,属于世界自然遗产。位于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九寨沟县境内,南距四川省省会成都400多公里,属高山深谷碳酸盐堰塞湖地貌,景区长80余公里,茫茫六万多公顷,因沟内有盘信、彭布、故洼、盘亚则查洼、黑角寨、树正、菏叶、扎如等九个藏族村寨而得名。据《南坪县志》记载:“羊峒番内,海峡长数里,水光浮翠,倒影林岚。”故此地又名中羊峒,又名翠海。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被一群偶然闯进的伐木工人发现。1982年,成为国家首批重点风景名胜区。1978年,被列为国家自然保护区。1990年,在全国40佳风景名胜区评比中,名列新自然景区榜首。1992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纳入《世界自然遗产名录》,成为全人类共同拥有的宝贵财富。

九寨沟总面积约620平方公里。自然景色兼有湖泊、瀑布、雪山、森林之美,有“童话世界”的美誉。大多数景点集中于“Y”字形的三条主沟内,纵横50公里。

黄山归来不看山,九寨归来不看水。九寨沟的精灵是水,湖、泉、瀑、溪、河、滩,连缀一体,飞动与静谧结合,刚烈与温柔相济,千颜万色,多姿多彩。高低错落的群瀑高唱低吟;大大小小的群海碧蓝澄澈,水中倒映红叶、绿树、雪峰、蓝天,一步一色,变幻无穷;水在树间流,树在水中长,花树开在水中央。九寨沟现已规划的六个景区是:宝镜岩景区、树正景区、日则景区、剑岩景区、长海景区、扎如景区。

九寨沟的森林2万余公顷,在2000米至4000米的高山上垂直密布。主要品种有红松、云杉、冷杉、赤桦、领春木、连香树等。在这里的原始森林中,栖息着珍贵的大熊猫、白唇鹿、苏门羚、扭角羚、毛冠鹿、金猫等动物。海子中野鸭成群,天鹅、鸳鸯也常来嬉戏,是我国著名的自然保护区之一。在与九寨沟相邻的黄龙,森林资源也十分丰富。林中古木参天。中国特有的国家二、三类保护植物中,木本植物有:红杉、冷杉、云杉、青杆、香柏、铁杉,油樟,曼青杠、华山松、油松等60余种;草本植物有:独叶草、天麻、报春、大黄、当归、雪莲花、川贝母、虫草、党参等70多种名贵药材。还有许多国家保护的一、二级野生动物:大熊猫、金丝猴、云豹、牛羚、小熊猫、豺、野牛、旱獭、岩羊、鹫、雪雉、藏雪鸡、红腹锦鸡等上百种珍禽鸟兽。

九寨沟位于海拔3000米左右,游览区海拔1980米至3100米,属高原湿润气候,山顶终年积雪。春天气温较低,且变化较大,有冻土及残雪;夏天气温回升较快且稳定,平均在19℃~22℃之间,但夜晚较凉;宜备薄毛衣,秋季天高气爽,温度宜人,但昼夜温差较大,须备毛衣;冬季寒冷积雪。九寨沟年降雨少而集中,7~8月是典型雨季。一月份2.5℃,四月份9℃,七月份17℃,十月份8.3℃,年平均气温7.8℃,历史记录最高气温32.6℃。

张家界

张家界位于湖南省西北部,澧水之源,武陵腹地。其东与常德交界,南与沅陵县毗连,西与永顺县、龙山县接壤,北与湖北省的鹤峰县与宣恩县为邻。

张家界的气候适中,地处北中纬度,属中亚热带山原型季风湿润气候。因此,雨量丰沛,阳光充足,无霜期长,严寒期短,年平均气温16℃左右。

张家界由于地理地貌特殊,向来以旅游立市,其丰富的旅游景观、独特的旅游资源早已美名远扬。境内风光山清水秀、峰奇峡幽、暗谷幽然,别有特色。其最大的武陵源自然风景区由张家界森林公园、索溪峪、天子山三部分组成,面积宏大,景色壮观。景区凭借三千翠微峰,八百琉璃水,鬼斧神工似的峡谷峰林地貌博得了“天然博物馆”的美誉。

除了浑然天成的自然景观,张家界还拥有普光禅寺、玉皇洞石窟等名胜古迹,贺龙、杜心五等名人故居,还拥有当地古朴绚丽、略带神秘的少数民族风情。无怪乎大诗人李白也曾想:“功成拂衣去,归于武陵源。”

杭州西湖

杭州地处长江三角洲南翼,杭州湾西端,钱塘江下游,京杭大运河南端,是长江三角洲重要中心城市和中国东南部交通枢纽。杭州市区中心地理坐标为北纬30度16分、东经120度12分。杭州属亚热带季风性气候,四季分明,温和湿润,光照充足,雨量充沛。年平均气温16.2℃,夏季平均气温28.6℃,冬季平均气温3.8℃。无霜期230~260天。年平均降雨量1435毫米,平均相对湿度为76%。

西湖位于杭州市中心,旧称武林水、钱塘湖、西子湖,宋代始称西湖。湖面南北长3.3公里,东西宽2.8公里,水面原面积5.66平方公里,包括湖中岛屿为6.3平方公里,湖岸周长15公里。水的平均深度在2.27米左右,最深处有5米多,最浅处不到1米。如今伴随着“西湖西进”扩大为6.5平方公里,基本达到了300年前西湖的面积。苏堤和白堤将湖面分成里湖、外湖、岳湖、西里湖和小南湖五个部分。西湖与钱塘江沟通后,每天引入钱塘江水约30万立方米,西湖水由原来的一年一换变成每月一换,透明度由原来的不足60厘米提升到120厘米。

中国古代以西湖命名的湖有36个之多,其中以杭州西湖最著名,如单称西湖通常指的就是杭州西湖。西湖是一个历史悠久、世界著名的风景游览胜地,古迹遍布,山水秀丽,景色宜人。

西湖处处有胜景,历史上除有“钱塘十景”、“西湖十八景”之外,最著名的是南宋定名的“西湖十景”和1985年评出的“新西湖十景”。在以西湖为中心的60平方公理的园林风景区内,分布着主要风景名胜40多处,重点文物古迹30多处。概括起来西湖风景主要以一湖、二峰、三泉、四寺、五山、六园、七洞、八墓、九溪、十景为胜。1982年西湖被确定为国家风景名胜区,1985年被评为“中国十大风景名胜”之一。

苏州园林

苏州是中国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之一,素来以山水秀丽,园林典雅而闻名天下,有“江南园林甲天下,苏州园林甲江南”的美称。1985年,苏州园林即被评为中国十大风景名胜之一。据记载,苏州城内有大小园林将近200处。其中沧浪亭、狮子林、拙政园和留园分别代表着宋(公元960~1279年)、元(公元1271~1368年)、明(公元1369~1644年)、清(公元1644~1911年)四个朝代的艺术风格,被称为苏州“四大名园”。“四大名园”与同列为《世界遗产名录》的网师园、环秀山庄、艺圃、耦园、退思园一道,构成苏州园林的杰出代表。

苏州古典园林宅园合一,可赏,可游,可居,这种建筑形态的形成,是在人口密集和缺乏自然风光的城市中,人类依恋自然,追求与自然和谐相处,美化和完善自身居住环境的一种创造。

苏州古典园林的重要特色之一,在于它不仅为历史文化的产物,同时也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载体。表现在园林厅堂的命名、匾额、楹联、书条石、雕刻、装饰,以及花木寓意、叠石寄情等,不仅是点缀园林的精美艺术品,同时储存了大量的历史、文化、思想和科学信息,其物质内容和精神内容都极其深广。其中有反映和传播儒、释、道等各家哲学观念、思想流派的;有宣扬人生哲理,陶冶高尚情操的;还有借助古典诗词文学,对园景进行点缀、生发、渲染,使人于栖息游赏中,化景物为情思,产生意境美,获得精神满足的。而园中汇集保存完好的中国历代书法名家手迹,又是珍贵的艺术品,具有极高的文物价值。另外,苏州古典园林作为宅园合一的第宅园林,其建筑规制又反映了中国古代江南民间起居休亲的生活方式和礼仪习俗,是了解和研究古代中国江南民俗的实物资料。

承德避暑山庄

避暑山庄,又称热河行宫,位于河北省承德市。这里地势高峻,群山环抱,气候宜人,是清代皇帝夏季避暑和处理政务的行宫。清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开始在此地兴建热河行宫,直到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才全部峻工。热河行宫占地面积约564万平方米,各种建筑物110多处,宫墙蜿蜒起伏长达10公里,是我国现存占地面积最大的古代皇家宫苑。热河行宫背山面水,山峦起伏,草木葱郁,宫殿亭阁掩映,湖沼洲岛错落,风光十分旖旎。行宫建筑规模之大,占地面积之广,工匠工艺之巧,都是堪称我国最为著名的、面积最大的皇家园林,也是世界上现存的最大皇家园林。由于这里六月无暑,九月生风,清康熙帝在正宫主殿前的午朝门题写了“避暑山庄”的名号。

避暑山庄整个建筑群,分为宫殿区、苑景区和外八庙三部分。宫殿区主要包括东南部的正宫、松鹤斋、万壑松风和东宫等四组宫殿。正宫是清代皇帝举行盛典之地,颇有北京故宫的模式;此殿全部采用楠木建造,不用彩绘,芳香浓郁,殿前庭院有参天古松,更显得威严。清代皇帝留驻山庄时,接迎少数民族王公、各国使节,以及其他重大典礼等,都在这里进行。正宫后廷为皇帝的寝宫,其主楼为“烟波致爽楼”,楼殿有七间,宽阔敞亮,室内布置精巧富丽。每当春夏之交或雨过天晴时,烟波浩渺,令人心旷神怡;所以康熙赞许山庄“四周秀丽,十里平湖,致有爽气”。松鹤斋在正宫的东侧,是皇太后和嫔妃们的寝宫;这里的宫殿主要有门殿、松鹤斋、绥成殿、乐寿堂、畅远楼等,自成格局,但与正宫相比其规模要小些。松鹤斋的后面是万壑松风,在正宫的北侧,主要由万壑松风、鉴始斋、静佳室、颐和书房等组成,为宫殿区中最早的一级建筑;这里建筑布局灵活,颇有南方园林的特点,周围古松很多,故有此题名。万壑松风为正殿,风景优美,康熙、乾隆有时在这里批阅奏章,召见文武百官,或欣赏湖光山色、风光美景。

长江三峡

长江三峡是由长江垂直切穿南北走向的巫山山脉,形成的高山峡谷,从四川奉节县白帝城开始,至湖北宜昌市南津关止,全长约200多公里,成为中国著名的长江峡谷景观。自西向东分为三段峡谷:瞿塘峡、巫峡和西陵峡,因而得名“三峡”。长江三峡两岸高山对峙,山高谷深,崖壁陡峭,江水湍急,群峰竞秀,云雨变幻多姿,成为中外驰名的峡谷风景区。长江三峡可以说是大自然对江山创建出的奇特美景,它兼有泰山之雄伟,华山之险峻,又有黄山之神奇,庐山之变幻等多方面景观,并以山河雄奇壮美、峰石林涧幽深而闻名于华夏。

举世闻名的三峡工程,将在西陵峡中部的三斗坪动工建设,设计大坝高为185米,预计正常蓄水水位高175米,上游沿岸各段水位提高35~95米;大坝建成后将会出现一个宽为1公里,库长600公里,总水面面积约600平方公里的高峡平湖,成为中国中心地带的人造“地中海”。届时以往的礁石、险滩、泡漩、急流,都将消失,而出现的是高峡平湖,烟波浩森,山峰屹立,湖光山色,更加壮观的景色。

日月潭

日月潭是台湾岛最著名的风景区。它位于西部的南投县,是台湾省最大的天然湖泊,卧伏在玉山和阿里山之间的山头上。湖岸周长35千米,面积7.7平方千米,水深二三十米。水面比中国另一个著名湖泊——杭州西湖略大,水深却超过西湖10多倍。

台湾省天然湖泊很少,最大和最有名的就是日月潭,水域面积9平方公里,平时水深30多米。日月潭中有一个小岛,远看好像浮在水面上的一颗珠子,所以这个小岛被叫做“珠子屿”,现在也叫光华岛。以这个岛为界,湖的北半部分圆圆的像太阳,湖的南半部分弯弯的像月牙,这就是日月潭名字的来源。

日月潭之所以美丽,是因为它的四周是一座座长满绿树的山,而湖水又静静的,蓝蓝的,像一面镜子,将周围的山色倒映在湖里。另外,一年四季,早晨晚上,映在湖里的景色也不一样,变来变去,就像传说中的仙境。

日月潭四周的群山还有几处名胜古迹。其中潭北山腰有文武庙,庙中有孔子像,左右有文昌君与关羽像,从庙里看出去,日月潭左右两个湖,都看得清清楚楚。

乐山大佛

乐山大佛地处四川省峨眉山市东31公里的乐山市郊,岷江、青衣江、大渡河三江汇流处,与乐山城隔江相望。乐山大佛雕凿在岷江、青衣江、大渡河汇流处的岩壁上,依岷江南岸凌云山栖霞峰临江峭壁凿造而成,又名凌云大佛,为弥勒佛坐像。乐山大佛是唐代摩岩造像中的艺术精品之一,是世界上最大的石刻弥勒佛坐像。大佛双手抚膝正襟危坐的姿势,造型庄严,排水设施隐而不见,设计巧妙。佛像开凿于唐玄宗开元初年(公元713年),是海通和尚为减杀水势,普渡众生而发起,招集人力,物力修凿的,至唐德宗贞元19年(公元803年)完工,历时90年。被诗人誉为“山是一尊佛,佛是一座山”。乐山大佛景区由凌云山、麻浩岩墓、乌尤山、巨形卧佛景观等组成,面积约8平方公里。景区属峨眉山风景名胜区范围,是国家4A级风景名胜区,闻名遐迩的风景旅游胜地。古有“上朝峨眉、下朝凌云”之说。

乐山大佛头与山齐,足踏大江,双手抚膝,大佛体态匀称,神势肃穆,依山凿成,临江危坐。大佛通高71米,头高14.7米,头宽10米,发髻1021个,耳长7米,鼻长5.6米,眉长5.6米,嘴巴和眼长3.3米,颈高3米,肩宽24米,手指长8.3米,从膝盖到脚背28米,脚背宽8.5米,脚面可围坐百人以上。在大佛左右两侧沿江崖壁上,还有两尊身高10余米,手持戈戟、身着战袍的护法武士石刻,数百龛上千尊石刻造像,形成了庞大的佛教石刻艺术群。大佛左侧,沿“洞天”下去就是凌云栈道的始端,全长近500米。右侧是九曲栈道。佛像凿成之后,曾建有十三层楼阁覆盖,时称“大佛阁”,“大像阁”,宋时称“天宁阁”。可惜毁于明末的战乱,被张献忠的起义军焚毁。可以从大佛两侧的山崖上看到几十处孔穴,那是当年建造楼阁时,安置梁柱的地方。

大佛两侧的岩石是红砂岩,乐山的红砂岩是一种质地疏松,容易风化的岩石,比花岗岩软,是很好的适宜于雕塑的材料。但佛像雕好后,容易受到侵蚀、风化,乐山大佛就是在这种岩石上雕刻而成的。乐山大佛在一千多年的漫长岁月中,仍免不了遭到各种各样的破坏,有自然的,也有人为的。各个朝代都对它进行过维修。自明、清以来的数百年间,大佛饱受自然风雨侵蚀,以致佛身千疮百孔,面目全非。1962年,政府拨专款对佛像作全面维修,1982年2月被国务院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0年,政府拨款对大佛头部进行了比较彻底的维修。同时增加了一些配套设施及服务设施。1996年12月,峨嵋山的乐山大佛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为“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列入《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名录》。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专家桑塞尔博士·席尔瓦教授实地考察时,赞誉“乐山大佛堪与世界其他石刻如斯芬克司和尼罗河的帝王谷媲美”。

敦煌莫高窟

莫高窟是现存规模最庞大的“世界艺术宝库”,1987年12月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莫高窟艺术的特点表现在建筑、塑像和壁画三者的有机结合上。窟形建制分为禅窟、殿堂窟、塔庙窟、穹隆顶窟、影窟等多种形制;彩塑分圆塑、浮塑、影塑、善业塑等;壁画类别分尊像画、经变画、故事画、佛教史迹画、建筑画、山水画、供养画、动物画、装饰画等不同内容,系统反映了十六国、北魏、西魏、北周、隋、唐、五代、宋、西夏、元等十多个朝代及东西方文化交流的各个方面,成为人类稀有的文化宝藏。

自1900年5月26日莫高窟藏经洞中发现五万多卷宗教和世俗文书后,敦煌艺术震撼了整个世界,“敦煌学”已成为世界性的显学。由日本捐资,在莫高窟对面的三危山下,由敦煌研究院承建了敦煌艺术陈列中心,仿制了部分原大洞窟,使游客在莫高窟的观赏内容更加丰富多彩。

布达拉宫

布达拉宫坐落在西藏首府拉萨市区西北的玛布日山(红山)上,是一座规模宏大的宫堡式建筑群。它最初是松赞干布为迎娶文成公主而兴建的,17世纪重建后,成为历代达赖喇嘛的冬宫居所,也是西藏政教合一的统治中心。整座宫殿具有鲜明的藏式风格,依山而建,气势雄伟。宫中还收藏了无数的珍宝,堪称是一座艺术的殿堂。1961年,布达拉宫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1994年,布达拉宫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从五世达赖喇嘛起,重大的宗教、政治仪式均在此举行,同时又是供奉历世达赖喇嘛灵塔的地方。

宫殿的设计和建造根据高原地区阳光照射的规律,墙基宽而坚固,墙基下面有四通八达的地道和通风口。屋内有柱、斗拱、雀替、梁、椽木等,组成撑架。铺地和盖屋顶用的是叫“阿尔嘎”的硬土,各大厅和寝室的顶部都有天窗,便于采光,调解空气。宫内的柱梁上有各种雕刻,墙壁上的彩色壁画面积有2500多平方米。

宫内还收藏了西藏特有的、在棉布绸缎上彩绘的唐卡,以及历代文物。布达拉宫在1961年被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9年进行了全面的修建。

长城

长城位于中国北部,东起山海关,西到嘉峪关,全长约6700公里,通称万里长城。长城是中华民族攀登的缩影,也是中华民族文明的象征。

万里长城是世界建筑奇迹之一。它东、西、南、北纵横交错绵延起伏于中国辽阔的土地上。东西相距长达5000多公里,因此被称之为万里长城,是月球上“唯一能看得见的人工工程”,也是中国第一名胜和中国旅游点的代表,被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自燕国开始修长城起,长城已经有2000多年的历史了。人们今天见到的是明长城,它西起甘肃嘉峪关,东至鸭绿江边。八达岭是代表性的一段,是长城的高峰,海拔1000多米,是旅游胜地之一。长城城墙高平均7.8米,顶宽7.8米,可以五马并骑,十列并行。

故宫

明清两代的皇宫,始建于明永乐四年(公元1406年),建筑面积为15万平方米,房屋9000多间。故宫的布局可分为外朝和内廷两大部分。外朝以三大殿为中心,是皇帝举行大典、召见群臣的场所。内廷以乾清宫、交泰殿和坤宁宫为中心,是皇帝居住并处理日常政务、后妃皇子居住和祀神的地方。内廷与外朝之间有广场分开。此外,在内廷东面还有一组宫殿,俗称“外东路”,是乾隆所建的太上皇宫。西面有皇太后、皇太妃的住处。内廷中另有花园三座,供帝后游玩。

故宫的正门是午门。明清时出入午门有严格的等级规定,正门只供皇帝出入,此外只有皇后大婚入宫时可走一次。进士前三名在殿试放榜后出紫禁城也可走一次。平时文武官员从东偏门出入,王公国戚从西偏门出入。每年入冬第二个月的十日,皇帝在午门举行颁布历书的典礼。每当军队凯旋时,皇帝要挑选日子在午门举行受俘礼。每年正月十五,午门还要悬灯,赐宴百官,皇帝亲临观灯,与大臣作诗。民间传说和小说戏曲中常有“推出午门斩首”的说法,实际上禁城之内从不斩人,午门之外并非刑场。但在明代,大臣如果触怒皇帝,常要受廷杖(打屁股),受刑地点就在午门外御路东侧,也有被棍打死的。清代一般不再用廷杖的刑罚。

外朝三大殿中最重要的是太和殿,俗称金銮殿,面积2377平方米,是宫城中最壮观的建筑,也是全国现存最大的木构殿堂。明清两代24个皇帝在此登基,宣布即位诏书。元旦、冬至、皇帝生日、册立皇后、派将出征、金殿传胪、赐宴等,皇帝都要在这里举行仪式,接受文武百官的朝贺。太和殿后的中和殿,是皇帝举行大典前休息的地方。每逢加皇太后徽号和祭祀的前一天,皇帝在这里阅览奏章和祭文。先农坛举行皇帝亲耕仪式时,要先到这里来看种子、农具和祝辞。清朝皇帝每10年修一次家谱(即玉牒),皇帝阅视时,也在中和殿举行仪式。中和殿后是保和殿。皇帝册立皇后太子时,去太和殿接受群臣朝贺之前,先在这里穿礼服戴冠冕。清代皇帝每年除夕和元宵在保和殿宴请满朝大臣。

内廷前殿乾清宫,是明朝皇帝的寝宫和日常活动的地方。有暖阁9间,每间分上下两层,各有楼梯相通,每间设床三张,共27张床,皇帝可以随意换床睡觉,以防被人暗害。明朝的一些宫廷命案,都是在乾清宫发生的。清朝顺治、康熙帝仍在乾清宫住。雍正帝搬到养心殿以后,乾清宫就成了内廷举行典礼、接见官员的地方。乾清宫正屋内挂有一块“正大光明”匾,匾后是藏秘密立储匣的地方。明代皇帝都是公开册立太子。清康熙帝因有35个儿子,两次废立皇太子,矛盾很大。雍正继位后就创立了秘密立储的办法,事先秘密写好继承人的名字,一式两份,一份带在皇帝身边,一份放在“正大光明”匾后面。等皇帝死后,由大臣们开启储匣,宣布御书指定的继承人。乾隆、嘉庆、道光、咸丰四个皇帝都是被秘密立储的。

养心殿原是康熙的书斋,雍正搬到这里后,清代诸帝都把这里当作寝宫和处理日常政务的地方。最西的一间,因乾隆帝将所得东晋书法家王羲之的《快雪时晴帖》、王献之的《中秋帖》和王珣(xún寻)的《伯远帖》三件稀世珍品藏在这里,所以命名为三希堂。养心殿的东暖阁是皇帝寝宫。同治、光绪时,慈禧在这里垂帘听政。辛亥革命发生后,1912年2月12日隆裕太后在此宣布退位诏书,清朝灭亡。

内廷西六宫中的储秀宫,曾是慈禧的住处。它与翊坤宫、体和殿组成一个院落。布置陈设极其奢侈豪华。慈禧在体和殿吃饭,每天正餐两顿,小吃两次。每顿饭主食50多种,菜120多种。每天用肉500斤、鸡鸭100多只,每顿饭要450多人侍候。面前摆三张描金大方桌,平时喜欢吃的放在前面,慈禧只尝几样,其余都是摆排场的。

外东路的太上皇宫,是乾隆准备在当满60年皇帝以后退休养老的地方,所以宫殿的名称都是希望长寿,得遂心愿的意思,如乐寿堂、遂初堂、符望阁、颐和轩等。宁寿宫旁还有一个占地5920平方米的花园。慈禧从光绪二十年(公元1894年)后由储秀宫搬到乐寿堂来住。现在乐寿堂已被辟为珍宝馆,其中金发塔、大禹治水玉山子、象牙席等都是稀世之宝。外东路还有一口著名的珍妃井。珍妃是光绪的宠妃,13岁时与姐姐同选入宫,美丽聪慧,很得光绪欢心,但被慈禧厌弃。戊戌变法失败后,慈禧将她打入冷宫。光绪二十六年(公元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北京,慈禧挟光绪逃往西安,临走前命人将珍妃推下井去。这年珍妃才25岁。

故宫的四角各建有一座高大的角楼,多角、多檐、多屋脊的造型使角楼的轮廓具有玲珑绚丽、参差错落之美,同时又显得端庄雄伟、气势不凡。角楼坐落在城墙转角处,又以城墙下的护城河水为对景,与落在水面上的倒影相辉映,更增添了诗情画意。

秦始皇兵马俑

1994年3月1日,举世闻名的“世界第八大奇迹”——秦始皇兵马俑二号俑坑正式开始挖掘。这是本世纪以来巨大的考古发现之一。

在二号俑坑内已出土有铜矛、铜弩机、铜镞、残剑等,其中还发现了一批青铜剑,长度为86厘米,剑身上共有八个棱面。考古学家用游标卡尺测量,发现这八个棱面的误差不足一根头发丝,已经出土的19把青铜剑,剑剑如此。这批青铜剑内部组织致密,剑身光亮平滑,刃部磨纹细腻,纹理来去无交错,它们在黄土下沉睡了2000多年,出土时然光亮如新,锋利无比。科研人员测试后发现,剑的表面有一层10微米厚的铬盐化合物。这一发现立刻轰动了世界,因为这种铬盐氧化处理方法,只是近代才出现的先进工艺,德国在1937年,美国在1950年先后发明并申请了专利。

在清理一号坑的第一过洞时,考古工作者发现一把青铜剑被一尊重达150千克的陶俑压弯了,其弯曲的程度超过45度,当人们移开陶俑之后,令人惊诧的奇迹出现了:那又窄又薄的青铜剑,竟在一瞬间反弹平直,自然恢复。当代冶金学家梦想的“形态记忆合金”,竟然出现在2000多年前的古代墓葬里。

事实上,关于铬盐氧化处理的方法,绝不是秦始皇时代的发明,早在春秋战国时期,中国人就掌握了这一先进的工艺。那么我们就会问:他们的技术渊源是什么呢?

北京周口店

在周口店“北京人”遗址中,迄今已经发现生活于年代久远的更新纪中期北京猿人6个头盖骨和40多个个体老幼猿人骨骸化石,还有,10万件各种石制物品和取火工具。这些遗骨化石的历史可追溯到50万年前。从这座独一无二的遗址上,使人们可以了解到很久以前亚洲大陆人类生存和社会发展的情况,从而揭示了人类进化的过程。

在约70万年到20万年前,北京周口店一带生息繁衍着一群手执石器的北京人。从这里发掘的头骨、石器及用火痕迹表明,直立人已经存在,人类进化的确是在依从猿到人的序列中完成的。北京人生活的周口店第一地点的洞穴很大,东西140多米,宽度2米至40米不等,在洞的中部又向南北各伸出一个裂隙,经常出入的洞口估计在岩洞的东头。当北京人最初在这里居住生活的时候,洞里绝大部分还比较空旷。长年累月的风雨给山洞带进了大量的土沙,再加上洞壁、洞顶塌落下来的大量石块,以及北京人的生活垃圾、死亡动物的骨骼,结果山洞就一层叠一层地一直堆到了几十米高的顶部,从下到上的堆积可分13个层次,年代跨度从距今70万年到20多万年,而北京人头骨则处在距今40至50万年的地层中。

北京人和我们现代人类的外貌是不同的。北京人头骨的特征是前额低平,眼眶上缘有两个互相连接的粗大眉骨,像房檐一样遮盖着双眼;脑壳很厚,大约比现代人要厚一倍。现代人的头盖骨是上部膨大,下部收缩,形成馒头状。相对而言,北京人的脑子还不算大,大约只有现代人平均数的80%。如果和猿类相比,则又大得多,现代猿类的平均脑量只有北京人平均脑量的40%左右。现代人的嘴巴前缘和前额几乎是位于一条垂直线上,而北京人的嘴巴则特别向前伸,远远超出这条垂直线之外。可见,北京人的形象正好介于猿类和人类之间,说他像一只大猿,他又有若干人的特征;说他像人,可是它保留的猿的性质也不算少。

中国“金字塔”——良渚

2002年,“金字塔漫游者”探测活动的现场直播在全世界掀起了“金字塔”热潮。然而,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良渚文化研究专家王明达指出,中国良渚的“土筑金字塔”与埃及金字塔相比毫不逊色。

在许多人的脑海中,金字塔与埃及画上了等号,却鲜有人注意到,距今四五千年的中国良渚文化完全可以与以金字塔为代表的埃及古文明相媲美。

良渚有一百多座被称为“土筑金字塔”的高台土墩。因为属于土建筑,难以保存,所以如今只留下了一小部分的遗迹。但由这些祭坛和墓葬结合的复合遗迹,仍能看出当年的辉煌。如1987年发现的瑶山祭坛,由红土台、灰土围沟等围成,高约18米,发掘面积约1600平方米,实际面积约2.2万平方米。而目前已知的良渚最大的古城址——余杭莫角山遗址总面积达30万平方米,其中有3万多平方米可能是一座包括宫殿、广场等的巨型建筑。除了人体解剖等少数几个方面以外,良渚古墓丝毫不逊于埃及金字塔。

王明达认为,良渚文化是中国史前文化最辉煌的时期,在华夏文明史上有着独特的地位,但是目前,我们对于良渚文化的了解还只能“管中窥豹”,相信随着考古工作的深入,还会有更多的惊喜等待着。

中国的五岳

泰山、恒山、华山、蒿山、衡山历来被称为中华五岳。中国自古就有“五岳归来不看山”之说。古人曾以“恒山如行,泰山如坐,华山如立,蒿山如卧,衡山如飞”形象地描绘出五岳的特色。

泰山古称岱山,又名岱宗,春秋时期改称泰山。因地处东部,故称东岳。现坐落在中国山东省界内。古人以东方为万物交替,初春发生地,故有“五岳之长、五岳之首、五岳独尊”之誉。泰山成山于25亿年前的太古代,在年龄上也为五岳之中的“大哥哥”。泰山主峰玉皇顶海拔1545米,在五岳中排行第三。泰山气势磅礴雄伟,峰峦突兀峻拔,谷幽溪深,劲松飞瀑,云海翻腾,景色秀丽。山上名胜古迹众多,为中国名山之首,因而有“天下第一名山”之称。唐代诗人李白诗中有“凭崖望八极,目尽长空闲”的佳句,杜甫《望岳》诗云:“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旭日东升”、“晚霞夕照”、“黄河金带”、“云海玉盘“为岱顶四大奇观。泰山不仅以雄奇壮丽的风光称著于世,而且是中国碑刻最多的名山。从公元前209年至公元1987年,在2000多年的历史中,泰山上汇集了中国14个朝代1242块碑刻,人称”历代书法展览馆“其中,秦“李斯碑”、汉“张迁碑”、晋“孙夫人碑”、北齐“经石峪大字”、唐“纪泰山铭”等都被视为稀世国宝。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1987年把泰山列为世界自然遗产。

嵩山古时曾称嵩高、崇山、岳山。为中华五岳之一。现坐落中国河南省界内,因居泰山、华山、衡山、恒山之中,故称中岳。嵩山是在23亿年前的嵩阳运动中隆起成山的,在“五兄弟”中年龄屈居“老二”。逶迤百里的嵩山,雄居中原腹地,七十二峰,峰峰拱嵩,崖仞屏立、山石峥嵘。古云“嵩高维岳,峻极天下”,因此有“五岳独雄”之美誉。登峰极目远眺,北望黄河,明灭一线;鸟瞰山麓,名胜古迹星罗棋布。闻名于世的少林寺就坐落在五乳峰下。

恒山又称太恒山、元岳、常山,为中华五岳之一。因地处北部,故称北岳。恒山最老的岩石年龄已有20亿年,若论“资”排“辈”,在五岳中排行第三。恒山连绵数百里,横亘塞上,主峰在山西浑源县城南,海拔2017米,为五岳之冠,故有“五岳独高”之称。恒山号称一百零八峰,诸峰起伏,峰峰出奇,危岩峭壁,高耸入云。“望常山之峻险,登北岳而高游”就是对恒山的赞誉。山间名胜古迹甚多,闻名于世的悬空寺,就建在恒山的悬崖峭壁之上。岳顶松涛、夕阳返照、金鸡报晓、玉羊游云等有特定环境和时间的自然景观,更令游人神往。

有“五岳独秀”之誉的衡山,为中华五岳之南岳,其“奠基石”为10亿年前的沉积岩,在五岳兄弟中排行第四。坐落中国湖南省界内,绵延不断的衡山群峰,屹立于滔滔湘江之滨,跨越湘中八百里,山热雄伟,峰峦叠衬,千姿百态。古人有诗云:“行尽千山与万山,衡山更在碧云间。”衡山主峰祝融海拔1290米,可俯瞰群山,观赏日出。祝融峰之高,藏经殿之秀,方广寺之深,水帘洞之奇为南岳“四绝”。到南岳,春来游花市,夏能观云海,秋宜望日出,冬可览雪景,是一个览胜、探奇、度假、云游的极好去处。

华山因“远望之若花状”而得名,又以其西临少华山,而称太华,为中华五岳之一。坐落中国陕西省界内,因地处西部,故称西岳。华山主体由年龄1.5亿岁的花岗岩组成,是五岳中的“小弟弟”。华山海拔1997米,仅次于北岳居第二位。华山以奇险峻秀冠天下,“自古华山一条路”便道出了华山的“五岳独险”。华山倚天拔地于800里秦川的南侧,远远望去,浑然一体,四面如削,五峰对峙,万般险峻,素有“奇险天下第一山”之称。“东岳独尊,中岳独雄,北岳独高,南岳独秀,西岳独险”。巍巍五岳,各具特色,为中华名山的代表。

中国的四大名亭

醉翁亭:在安徽省滁州琅琊山中,为琅琊寺僧智仙所建。著名文学家欧阳修被贬到滁州任太守时,常来亭中饮酒赋诗,并撰写了脍炙人口《醉翁亭记》。

陶然亭:在北京右安门的东北,是清朝康熙三十四年工部郎中江藻所建,以唐代诗人白居易的诗句“更待菊黄家酿热,与君一醉一陶然”而命名陶然亭。

爱晚亭:位于湖南省长沙市岳麓山清风峡口,原名“红叶声”。为岳麓书院院长罗典所建。后取唐代诗人杜枚“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的诗句,而改名“爱晚亭”。

湖心亭:位于浙江省杭州市西湖中心的小岛上,原名“振鹭亭”,明万历年间重建后改称湖心亭。

中国四大回音建筑

石磴琴声:位于四川省潼南县境内,在涪江岸边,有36级石梯,好像一把巨大的石琴,每个阶梯,犹如一根根琴弦,只要把脚踏上石磴,拾级而上,脚下就会响起美妙悦耳的琴声,令人神往。

天坛音壁:即北京的天坛回音壁。如站在壁前轻轻哼唱,和声随之而起,深沉婉转,娓娓动听;如放声大喊,则回声四起,洪亮粗犷,萦绕耳畔,荡人心魄。

莺莺宝塔:即山西普救寺塔,又称舍利音塔。塔身呈方形,有13层,高50多米。登塔的人,用石投地,回声即起。投前地,则声在塔底;投后地,则声在塔顶。因古典名著《西厢记》源于此,为了纪念崔莺莺,故名“莺莺宝塔”。

蛤蟆音塔:在河南省郏县城内,建于清康熙年间,游人如以掌击塔,塔内会发出“咯咯……”的鸣声,好像有千只蛤蟆在鼓膜低唱,妙不可言。

四大佛教名山

中国四大佛教名山分别是浙江的普陀山、安徽的九华山、山西的五台山、四川的峨眉山。相传四山分别为观音菩萨、地藏菩萨、文殊菩萨、普贤菩萨显灵说法的道场,故又称“四大道场”。

五台山是文殊菩萨的道场,位于山西省五台县,位居中国佛教四大名山之首,是世界五大佛教圣地之一。并被誉为“中国古建筑艺术的宝库”、“中国佛教造像艺术的展览馆”、“中国佛教音乐奇葩”和“国际佛教文化交流中心”。

峨嵋山是普贤菩萨的道场,位于四川西南部,距成都市130公里。相传佛教于公元1世纪即传入峨嵋山。近2000年的佛教发展历程,给峨眉山留下了丰富的佛教文化遗产。峨嵋享有“峨眉天下秀”、“天下名山”、“动植物王国”、“地质博物馆”之美誉。

普陀山是观音菩萨的道场,雄峙于杭州湾以东的莲花洋中,与世界著名渔港沈家门隔海相望,素有“海天佛国”、“南海圣境”之称。全岛面积12.5平方公里,形似苍龙卧海。

普陀山的宗教活动可上溯于秦。自唐建立观音道场以来,经历代兴革,寺院林立。鼎盛时期,全山共有3大寺、88庵、128茅篷,4000余僧侣,史称“震旦第一佛国”。普陀山四面环海,风光旖旎,幽幻独特,被誉为“第一人间清净地”。

九华山是地藏菩萨的道场,位于安徽省长江南岸的池州市境内,原名九子山。唐天宝年间大诗人李白游此山见山色奇秀,状如莲花,吟唱出“妙有分二气,灵山开九华”之诗句,九华山因此得名。

四大道教名山

四大道教名山分别是四川的鹤鸣山、江西的龙虎山、湖北的武当山、安徽的齐云山。

鹤鸣山(一作鹄鸣山)位于四川,又名东山。现在山上还留有道教造像数十尊,露天仅有一尊圆雕立体像,其余皆刻于龛内,其中,唐显宗大中十一年(857年)所造天尊像,身穿宽领大袖道袍,足着道靴,是道教造像的代表作。石壁间还有唐代诗人李商隐《剑州重阳亭并序》碑刻及书法家颜真卿《大唐中兴颂》石刻,皆为珍品。

龙虎山位于江西省鹰潭市贵溪县渔塘乡境,由酷似龙虎的二山组成,是我国典型的丹霞地貌区,原名云绵山。相传因第一代天师在此炼丹,丹成而龙虎现,故改名龙虎山。

武当山位于湖北省西部丹江口市境内,方圆400公里,东邻襄樊市,西接十堰市(新兴的汽车城),背靠神农架林区,面临丹江口水库,是国家第一批重点风景名胜区之一,有七十二峰、二十四涧、十一洞、十石、十池、九泉、九井、三潭、九台以及元、明建筑群等风景胜迹。

齐云山又名白岳、云岳,距安徽省屯溪市33公里,在休宁县城西15公里处,海拔1000余米,面积60多平方公里,因最高峰齐云岩得名,以幽深奇险著称。齐云山有三十六奇峰、七十二怪岩、二十四涧及其他许多洞泉飞瀑,与黄山、九华山合称“皖南三秀”,素有“天下无双胜境,江南第一名山”之誉。

阿杰尔的塔西利

在阿杰尔高原的遗址上,有世界闻名的史前洞窟壁画和雕刻艺术群。据统计共有15000多件岩石壁画和雕刻,记载了公元前6000年至公元初撒哈拉的生态环境、动物迁徙以及人类进化的生动背景,具有重大的科学价值和艺术价值。被世界各国学者公认“世界上最大的一个史前艺术博物馆”。

阿杰尔的塔西利位于阿尔及利亚东南撒哈拉沙漠中部,塔西利国家公园面积3000平方公里。公园地区的海拔高度,由北部的1500米,逐渐升高到东南部的1800米。史前时期的洪水在这里留下了狭窄的峡口、深长的河谷,以及由积存雨水而形成的湖泊。这里生长着油橄榄和名叫“达罗特”的千年古柏等古老珍稀植物。

塔西利史前洞窟中有公元前6000年——公元初年几个世纪的壁画和雕刻作品15000多件。小至几厘米,大至七八米。大多数彩色图像是用各种土色颜料绘制,有褐色、红色、淡绿色和黄色,还有白色和天蓝色,图像一层一层地画在岩石上,一些完整的场面在内容上毫无关系却彼此覆盖着,有的多达12层。根据风格、技术、石垢的色泽、所表现的动物种类、服饰及武器等差别,非洲岩画大体可分为四期,阿杰尔高原的岩石图画也不例外。

阿杰尔高原岩画不仅为我们研究撒哈拉地区的生物、气候等问题提供了重要的形象材料,同时也是一部绚烂多彩的非洲史前社会生活史。通过那一幅幅描绘在山岩峭壁上的久已消失的生活图景,我们仿佛可以感受到非洲史前人类为了控制自然,曾经在这片土地上不顾一切地斗争,并获得创造世界的无限欢乐。

阿尔卑斯山

阿尔卑斯山脉是欧洲最高大的山脉。位于欧洲南部。呈一弧形,东西延伸。长约1200多千米。平均海拔3000米左右,最高峰勃朗峰海拔4807米。山势雄伟,风景幽美,许多高峰终年积雪。晶莹的雪峰、浓密的树林和清澈的山间流水共同组成了阿尔卑斯山脉迷人的风光。欧洲许多大河都发源于此。水力资源丰富。为旅游、度假、疗养胜地。

这条耸立在欧洲南部的著名山脉,西起法国东南部的尼斯附近地中海海岸,呈弧形向北、东延伸,经意大利北部、瑞士南部、列支敦士登、德国西南部,东止奥地利的维也纳盆地。总面积约22万平方千米。长约1200千米,宽130~260千米,东宽西窄。平均海拔3000米左右。

山脉主干向西南方向延伸为比利牛斯山脉,向南延伸为亚平宁山脉,向东南方向延伸为迪纳拉山脉,向东延伸为喀尔巴阡山脉。阿尔卑斯山脉可分为3段。西段西阿尔卑斯山从地中海岸,经法国东南部和意大利的西北部,到瑞士边境的大圣伯纳德山口附近,为山系最窄部分,也是高峰最集中的山段。在蓝天映衬下洁白如银的勃朗峰(4810米)是整个山脉的最高点,位于法国和意大利边界。中段中阿尔卑斯山,介于大圣伯纳德山口和博登湖之间,宽度最大。有马特峰(4479米)和蒙特罗莎峰(4634米)。东段东阿尔卑斯山在博登湖以东,海拔低于西、中两段阿尔卑斯山。

阿尔卑斯山脉上是古地中海的一部分,早在1.8亿年前,由于板块运动,北大西洋扩张,南面的非洲板块向北面推进,古地中海下面的岩层受到挤压弯曲,向上拱起,由此造成的非洲和欧洲间相对运动形成的阿尔卑斯山系,其构造既年轻又复杂。阿尔卑斯造山运动时形成一种褶皱与断层相结合的大型构造推覆体,使一些巨大岩体被掀起移动数十千米,覆盖在其他岩体之上,形成了大型水平状的平卧褶皱。西阿尔卑斯山是这种推覆体构造的典型。

阿尔卑斯山脉是欧洲最大的山地冰川中心。山区为厚达1公里的冰盖所覆,除少数高峰突出冰面构成岛状山峰外,各种类型冰川地貌都很发育,冰蚀地貌尤其典型,许多山峰岩石嶙峋,角锋尖锐,挺拔峻峭,并有许多冰蚀崖、U形谷、冰斗、悬谷、冰蚀湖等以及冰碛地貌广泛分布。现在还有1200多条现代冰川,总面积约4000平方公里,其中以中阿尔卑斯山麓瑞士西南的阿莱奇冰川最大,长约22.5公里,面积约130平方公里。

阿尔卑斯山脉地处温带和亚热带纬度之间,成为中欧温带大陆性湿润气候和南欧亚热带夏干气候的分界线。同时它本身具有山地垂直气候特征。山地气候冬凉夏暖,阳坡暖于阴坡。高峰全年寒冷,在海拔2000米处年平均气温为0℃。山地年降水量一般为1200~2000毫米,但因地而异。海拔3000米左右为最大降水带。高山区年降水量超过2500毫米,背风坡山间谷地只有750毫米。冬季山上有积雪,如勃朗峰3000米高处,年降雪量厚达20米,因河河谷的因斯布鲁克,3月的积雪区下界为海拔900米,5月间升高至1700米,9月升至3200米,再往上为终年积雪区。阿尔卑斯山区常出现焚风,所到之处,常引起冰雪迅速融化或雪崩而造成灾害。阿尔卑斯山脉是欧洲许多河流的发源地和分水岭。多瑙河、莱茵河、波河、罗讷河都发源于此。山地河流上游,水流湍急,水力资源丰富,又有利于发电。

阿尔卑斯山脉的植被呈明显的垂直变化。可分为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山脉南坡800米以下);森林带(800~1800米),下部是混交林,上部是针叶林;森林带以上为高山草甸带;再上则多为裸露的岩石和终年积雪的山峰。山区居民,西部为拉丁民族,东部为日耳曼民族。动物有阿尔卑斯大角山羊、山兔、雷鸟、小羚羊和土拨鼠等。

西、中阿尔卑斯山风景宜人,设有现代化旅馆、滑雪坡和登山吊椅等。冬季滑雪运动吸引大量游客。山麓与谷地间的不少村镇,山清水秀,环境幽雅,每年都有大量游客来此旅游。

东非大裂谷

东非大裂谷是世界大陆上最大的断裂带,从卫星照片上看去犹如一道巨大的伤疤。这条裂谷带位于非洲东部,南起赞比西河口一带,向北经希雷河谷至马拉维湖(尼亚萨湖)北部后分为东西2支:东支裂谷带沿维多利亚湖东侧,向北经坦桑尼亚、肯尼亚中部,穿过埃塞俄比亚高原入红海,再由红海向西北方向延伸抵约旦谷地,全长近6000千米。这里的裂谷带宽度较大,谷底大多比较平坦。裂谷两侧是陡峭的断崖,谷底与断崖顶部的高差从几百米到2000米不等。西支裂谷带大致沿维多利亚湖西侧由南向北穿过坦噶尼喀湖、基伍湖等一串湖泊,向北逐渐消失,规模比较小。东非裂谷带两侧的高原上分布有众多的火山,如乞力马扎罗山、肯尼亚山、尼拉贡戈火山等,谷底则有呈串珠状的湖泊约30多个。这些湖泊多狭长水深,其中坦噶尼喀湖南北长670千米,东西宽40千米~80千米,是世界上最狭长的湖泊,平均水深达1130米,仅次于北亚的贝加尔湖,为世界第二深湖。

在1000多万年前,地壳的断裂作用形成了这一巨大的陷落带。板块构造学说认为,这里是陆块分离的地方,即非洲东部正好处于地幔物质上升流动强烈的地带。在上升流作用下,东非地壳抬升形成高原,上升流向两侧相反方向的分散作用使地壳脆弱部分张裂、断陷而成为裂谷带。张裂的平均速度为每年2厘米~4厘米,这一作用至今一直持续不断地进行着,裂谷带仍在不断地向两侧扩展着。由于这里是地壳运动活跃的地带,因而多火山多地震。

东非大裂谷是纵贯东部非洲的地理奇观,是世界上最大的断层陷落带,有地球的伤疤之称据说由于约三千万年前的地壳板块运动,非洲东部地层断裂而形成。有关地理学家预言,未来非洲大陆将沿裂谷断裂成两个大陆板块。

东非大裂谷分东西两支。东支南起莫桑比克境内西雷河口,向北穿越肯尼亚全境,一直延伸到西亚的约旦河岸,全长5800公里。其中以肯尼亚境内的一段具有最显著的地貌特征。这段峡谷长约800多公里,宽50~100公里,深450~1000米。裂谷两侧断层崖壁陡峻,象筑起的两道高墙,谷深达几百米至2000米,高差悬殊。首都内罗毕就坐落在裂谷南端的东墙上。茂密的原始森林覆盖着群山,无数热带野生动物生活在群山的怀抱中,一座座高大的死火山屹立在群山之中,在火山熔岩中蕴藏着大批古人类、古生物化石,是地质学、考古学、人类学的宝贵研究资料。裂谷底部是一片开阔的原野,20多个狭长的湖泊,有如一串串晶莹的蓝宝石,散落在谷地。中部的纳瓦沙湖和纳库鲁湖是鸟类等动物的栖息之地,也是肯重要的游览区和野生动物保护区,其中的纳瓦沙湖湖面海拔1900米,是裂谷内最高的湖。南部马加迪湖产天然碱,是肯重要矿产资源。北部图尔卡纳湖,是人类发祥地之一,曾在此发现过260万年前古人类头盖骨化石。

裂谷地带由于雨量充沛,土地肥沃,是肯尼亚主要的农业区。东非大裂谷带湖区,河流从四周高地注入湖泊,湖区雨量充沛,河网稠密,马隆贝湖,马拉维南部湖泊。北距马拉维湖南口仅19公里。长29公里,宽14.5公里,面积420平方公里。水深10米~13米。地处东非大裂谷南段,希雷河流贯。原为马拉维湖一部分,因水面下降而分出。富水产,渔业发达。有通航之利非洲起源说是目前的主流学说。科学家在东非大裂谷地带发现了大量的早期古人类化石,尤其“露西”的骨架化石同时呈现了人、猿的形态结构特点。东非大裂谷带也是非洲地震最频繁、最强烈的地区。

美国大峡谷

美国大峡谷位于美国西南部,亚利桑那州西北与犹他州、内华达州交界处凯巴布高原的三角地带。由于科罗拉多河穿流其中,故又名科罗拉多大峡谷。这一大片隆起的高原,最深处达1500米,地形险峻绮丽,地质多由花岗石构成,色彩夺目,大峡谷是科罗拉多河的杰作,科罗拉多河流经大峡谷,将大峡谷分为北峰和南峰。南北峰相距只有10英里,但驾车需绕行5小时约215英里。这条河发源于科罗拉多州的落基山,洪流奔泻,经犹他州、亚利桑那州,由加利福尼亚州的加利福尼亚湾入海。全长2320公里。“科罗拉多”,在西班牙语中,意为“红河”,这是由于河中夹带大量泥沙,河水常显红色,故名。”它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选为受保护的天然遗产之一。

科罗拉多大峡谷的形状极不规则,大致呈东西走向,总长349公里,蜿蜒曲折,像一条桀骜不驯的巨蟒,匍伏于凯巴布高原之上。它的宽度在6公里至25公里之间,峡谷两岸北高南低,平均谷深1600米,谷底宽度762米。科罗拉多河在谷底汹涌向前,形成两山壁立,一水中流的壮观,其雄伟的地貌,浩瀚的气魄,慑人的神态,奇突的景色,世无其匹。1903年美国总统西奥多,罗斯福来此游览时,曾感叹地说:“大峡谷使我充满了敬畏,它无可比拟,无法形容,在这辽阔的世界上,绝无仅有。”

柬埔寨的吴哥窟

吴哥窟巨大的庙宇坐落在炎热、潮湿的雨林中部的空旷地带。在吴哥这座东南亚柬埔寨古代高棉王朝都城的其他一些地方,建筑物已被丛林所取代。

吴哥建在公元9世纪~公元15世纪高棉国王统辖的一片大平原上。吴哥窟建于公元12世纪,是城内庙宇内最令人难忘的建筑。

它是世界上最大的宗教建筑。主庙被一排排围墙包围着。它的一些巨塔形似含苞欲放的荷花。庙内有许多雕像、台地、工廊和庭院,均呈对称布局。吴哥窟的长廊外部雕有丰富多彩的印度教神像和神话传说。

1413年吴哥被荒弃。整个庙宇由大石块砌筑而成。石块间的缝隙严密,没有使用任何粘合物。庙宇过去由巨大的护城河环绕着,现在这些护城河已几乎绝迹。

吴哥地区的庙宇直到1860年才被发现。但一个世纪后,人们才弄清楚吴哥城的规模。以前其人口超过100万,地域辽阔。高棉人修建了一系列复杂的沟渠和长方形的大湖或水库。这使得即使是在旱季,城市及其周围地区也能得到充足的供水。

巴比伦空中花园

与罗得斯岛巨像一样,考古学家至今都未能找到空中花园的遗迹,事实上,不少在自己著作中提到空中花园的古人也只是从別人口中听回來,并沒有真的看过,到底空中花园是否纯粹是传说呢?

巴比伦空中花园位于Euphrates河东面,伊拉克首都巴格达以南50里外左右,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巴比伦中。

巴比伦的空中花园当然从來都不是吊于空中,这个名字的由来纯粹是因为人们把原本除有“吊”之外,还有“突出”之意的希腊文“kremastos”及拉丁文“pensilis”错误翻译所致。

一般相信空中花园是由Nebuchadnezzar王(公元前604~公元前562)为了安慰患上思乡病的王妃安美依迪丝(Amyitis),仿照王妃在山上的故乡而兴建了空中花园。

空中花园在公元前600年建成,是一个四角椎体的建设,由沥青及砖块建成的建築物以拱顶石柱支撑着,台阶种有全年翠绿的树木,河水从空中花园旁边的人工河流下來,远看就仿似一座小山丘。

巴比伦空中花园最令人称奇的地方是那个供水系统,因为巴比伦雨水不多,而空中花园的遗址相信亦远离Euphrates河,所以研究人員认为空中花园应有不少输水设备,奴隶不停地推动连紧着齿轮的把手,把地下水运到最高一层的储水池,再经人工河流返回地面。另一个难题,是在保养方面,因为一般的建筑物,要长年抵受河水的侵蚀而不塌下是不可能的,由于米索不达米亚平原(Mesopotamianplain)沒有太多石块,因此研究人员相信空中花园所用的砖块是与別不同,它们被加入了芦苇、沥青及瓦,更有文献指石块被加入了一层铅,以防止河水渗入地基。

希腊雅典卫城

希腊雅典卫城是古代七大奇观之一,坐落山上的最高处,在雅典的任何一处都可望见。有“希腊国宝”之誉,已有约4000年历史,供奉希腊神话中雅典娜的守护神,亦即智慧女神雅典娜。雅典娜女神雕像有12米高,由象牙和金子制成,在昏暗的庙中金光闪烁。古代末期,此雕像被罗马皇帝带往君士坦丁堡,从此下落不明。神殿长228公尺、宽11公尺、高65公尺,内外比例对称,每根巨柱均向内微斜,这种独特的设计在美学原理上,矫正了视觉上的偏差,被认为现存建筑最具均衡美感的伟大建筑。现今虽有点破败,但当年的雄姿,却也依稀可辩,令人着迷。

世界最大的金字塔

被誉为古代世界七大奇迹之首的胡夫大金字塔,在1889年巴黎埃菲尔铁塔落成前的四千多年的漫长岁月中,一直是世界上最高的建筑物。

据一位名叫彼得的英国考古学者估计,胡夫大金字塔大约由230万块石块砌成,外层石块约115000块,平均每块重2.5吨,像一辆小汽车那样大,而大的甚至超过15吨。假如把这些石块凿成平均一立方英尺的小块,把它们沿赤道排成一行,其长度相当于赤道周长的2/3.

1789年拿破仑入侵埃及时,于当年7月21日在金字塔地区与土耳其和埃及军队发生了一次激战,战后他观察了胡夫金字塔。据说他对塔的规模之大佩服得五体投地。他估算,如果把胡夫金字塔和与它相距不胡夫的儿子哈夫拉和孙子孟卡乌拉的金字塔的石块加在一起,可以砌一条三米高、一米厚的石墙沿着国界把整个法国围成一圈。

在四千多年前生产工具很落后的中古时代,埃及人是怎样采集、搬运数量如此之多,每块又如此之重的巨石垒成如此宏伟的大金字塔,真是十分难解的谜。

胡夫大金字塔底边原长230米,由于塔的外层石灰石脱落,现在底边减短为227米。塔原高146.5米,经风化腐蚀,现降至137米。塔的底角为51°51′。整个金字塔建筑在一块巨大的凸形岩石上,占地约52900平方米,体积约260万立方米。它的四边正对着东南西北四个方向。

著名的希巴姆古城

希巴姆古城,位于也门中部的哈德拉毛省,距首都萨那以东约470公里。198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希巴姆古城作为文化遗产,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16世纪的希巴拇城堡被军事防御墙环绕,是基于垂直建筑规则建造的最古老、最杰出的都市规划典范之一。在悬崖上的这座塔状建筑给人印象深刻,由此这座城市得名“沙漠中的曼哈坦鸡尾酒”。

希巴姆古城为东西约500米,南北约4O0米的长方形城市,周围环绕着5~6米高的城墙,城墙的西面是河流,另三面是棕榈林。东部城堡围墙中的房屋布局借鉴了穆斯林的城市风格。高耸的建筑密集地排列在山上,可以更有效地抵御洪水,东部的500多座房屋从沙漠中拔地而起,涂上白色灰泥的房顶可抵挡雨水冲刷。房屋自上而下逐渐加宽,墙脚也涂有防水的涂料。狭窄封闭的房屋正面从5层直至9层装饰着木门和其他装饰,部分装饰是12世纪的遗物。居住于其间的7000居民享有5座清真寺,其中一座建于8世纪。

该城的星期五清真寺的历史最为悠久,是哈罗恩·阿尔·拉希德哈利发在位时的建筑,建于公元904年。寺院的西北角内墙是用烧制砖砌成的,这在希巴拇极为罕见。另一座古老的清真寺是阿尔·坎哈清真寺。最早的房屋建于16世纪中叶,以丰富美丽的装饰而引人注目。

西班牙阿罕布拉宫

西班牙古谚语说“如果您离世前都未到阿罕布拉宫走一趟,那么您这辈子都白活了!”。阿罕布拉宫有“红堡”之称,是Abu Alahmar这位胆识过人的国王建造的,是一座“摩尔人的皇家宫殿”,是摩尔文明的瑰宝。分为美丽的“王宫”和卡罗斯五世为对抗回教建筑而建的文艺复兴式的正方形建筑物——卡罗斯五世宫殿(Palacio de Carlos V),以及Alcazaba宫殿(现在己成为废墟)与国王的夏季别墅——黑内拉利飞(Generalife)。这里最后的主人还有一段凄凉的历史:宫殿的末代主人Boabdil不想在Alhambra血流成河,于1492年次日离开祖先的美丽庭园,回非洲沙漠去了。来到皇宫如同进入“一千零一夜的世界”,在壮丽的建筑中有着精美的雕刻装饰,桃金娘庭园中青翠绿树与水池中的倒影互相辉映,狮子庭园里的喷泉与回廊列柱美化视觉、大使厅里的镂空窗格与墙壁上的题字相辅相成。另外,国王的夏宫“轩内洛尼菲宫”里满是参天的翠绿树和连成一气的水池及水瀑,处处散发出阿罕布拉宫迷人的韵味!

巴西里约热内卢基督像

巴西里约热内卢附近的科尔科瓦杜山顶,一尊30米高的基督耶稣大型石雕像耸立在那里,这是世界上最大的耶稣雕像。1921年,巴西人民庆祝独立100周年时,人们提议在科尔科瓦杜山顶修建一座巨型的耶稣基督雕像,让救世主伸开他宽大的双臂来拥抱这座城市。1921年雕像开工,经过10年的艰苦施工,1931年雕像终在科尔科瓦杜山顶落成。这尊雕像体积庞大,有200吨重,左右手的指间距达到了23米。雕像中的耶稣基督身着长袍,双臂平举,深情地俯瞰山下里约热内卢市的美丽全景,预示着博爱的精神和对独立的赞许。耶稣像面向着碧波荡漾的大西洋,张开着的双臂从远处望去,就像一个巨大的十字架,显得庄重、威严。耶稣基督的身影与群山融为一体,一些云团不时飘浮在山峰之间,使耶稣像若隐若现,使他显得更加神秘圣洁。巨大的耶稣塑像建在这座高山的顶端,无论白天还是夜晚,从市内的大部分地区都能看到,成为巴西名城里约热内卢最著名的标志。

意大利古罗马斗兽场

意大利的罗马作为世界著名的古城,最吸引游客的是象征古罗马帝国的斗兽场,虽然现在的罗马斗兽场只剩下了一些残垣断壁,但它却是古罗马历史的象征。起初古罗马只是意大利的一个城邦,后来罗马开始向外扩张,到了公元前二世纪成为地跨欧、亚、非三洲一个非常强大的奴隶制帝国。罗马人最喜爱的娱乐就是对血淋淋的角斗场面作壁上观。大批的角斗士被驱赶上角斗场,相互残杀,或与野兽肉搏,嗜血的贵族奴隶主则在角斗士的流血牺牲中获得一种野蛮的快感。

智利复活节岛巨像

复活节岛上的巨型石像(当地人称“莫埃”)是一个待解的世界之谜,没有真正知道它们是用来做什么的。

有600多尊石像错落分布在海滨,茫然地遥望着太平洋。大部分石像有3.5米~6米高,也有一些石像高达12米,重90吨。即使在今天,人们也很难搬动如此巨大的石像。

石像用火山岩雕成,竖立在平台上。有些石像的头上有一块红石头,就像戴了一顶”帽子”。这些石像是由公元400年左右来到岛上的人雕成的。一些石像已被毁坏或被推倒,大约在公元1680年,岛上的两个部落之间发生过一场战争。每个部落可能都推倒自己的石像,再去雕凿更大、更好的石像。

最早在遥远的复活节岛上定居的是波利尼西亚人,他们来自太平洋的其他岛屿。波利尼西亚人是技术娴熟的探险家,航行到复活节岛可能是为了逃避战争或寻找食物。1722年,第一批欧洲人在复活节那天登上该岛,复活节岛因此而得名。

印度泰姬陵

泰姬陵在今印度北方邦的阿格拉。莫卧儿帝国国王沙杰汗为他死去的皇妃蒙太姬修建的陵墓。公元1630年始建,1653年建成。它由殿堂、钟楼、尖塔、水池等构成,全部用纯白色大理石建筑,用玻璃、玛瑙镶嵌,绚丽夺目。有极高的艺术价值。是伊斯兰教建筑中的代表作。

1983年根据文化遗产评选标准C(I)被列入《世界遗产目录》。评为遗产的报告:世界遗产委员会第7届会议报告,是北京时间2007年7月8日凌晨公布的“新七大奇迹”之一。

建于1632年至1654年的泰姬陵表达了一个国王对他亲爱的妻子无与伦比和刻骨铭心的纪念。泰姬陵百看不厌,它在一天里不同的时间和不同的自然光线中显现出不同的特色。虽然它是一座陵墓,可它却没有通常陵墓所有的冷寂。相反你感到它似乎在天地之间浮动。它的和谐对称、花园和水中倒影融合在一起创造了令无数参观者惊叹不已的奇迹。估计有2万名工匠参与了泰姬陵的建造,历时22年才完成。据说一位法国人和一位威尼斯人参与了工程的部分工作。至今没有一位建筑师被记录肯定参与了陵墓的建造——这对这个建筑物是很适宜的,因为建造它的本意在于让人们只记住在陵墓里的人。

泰姬陵是用从322公里外的采石场运来的大理石造的,但它却不是有些照片里的那种纯白色建筑。成千上万的宝石和半宝石镶嵌在大理石在表面,陵墓上的文字是用黑色大理石做的。从一道雕花的大理石围栏上可以看到出色的手艺。阳光照射在围栏上时,它投下变化纷呈的影子。从前曾有银制的门,里面有金制栏杆和一大块用珍珠穿成的布盖在皇后的衣冠冢上(它的位置在实际埋葬地之上)。窃贼们偷去了这些珍贵的东西,许多人曾企图挖取镶嵌在大理石栏上的宝石,但泰姬陵的雄伟壮丽仍使人为之倾倒。

约旦佩特拉古城

佩特拉古城,峡谷中的城市佩特拉(Petra)是约旦的一座古城,位于约旦安曼南250公里处,隐藏在一条连接死海和阿卡巴海峡的狭窄的峡谷内。佩特拉一词源于希腊文“岩石”(petrus)。1985年佩特拉根据文化遗产遴选标准C(I)(III)(IV)作为约旦的被列入《世界遗产目录》的第一份文化遗产。

佩特拉整座城市的高大雄伟的殿堂排布在周围山崖的岩壁上,门檐相间,殿宇重叠,十分壮观。山谷在宝库的一边展开,展现出众多的开凿于岩石中的坟墓。这些墓由粉色的沙岩构成,也掺杂着很多其他颜色。有的碑上的雕刻暴露在风中,受到侵蚀而无法辨认。有足够的考古学方面的证据表明,早先的佩特拉既不是玫瑰红的也不是类似鲑鱼的粉红色,而灰泥粉饰,与今天看到的情况完全不同。

“宝库”卡兹尼建于纪元初年,其建筑特色具有典型的古希腊后期建筑风格。这一建筑的设计风格与其说是纳巴泰式,不如说是古典式的。这是一座在岩石中建成的巨型建筑——其正面宽27米,高40米,入口高达8米,使得任何站在里面的人都显得极其渺小。

秘鲁马丘比丘城堡

在印加遗迹中,最著名的就是“马丘比丘”。它坐落在秘鲁库斯科城西北110千米处,一座海拔2458米的山巅上。在克丘亚语中,马丘比丘意为“古老的山顶”,它是世界七大古迹之一。自从古代的巴比伦空中花园颓圮之后,就将这座高踞在秘鲁安第斯山脉群峰之间的什加送城递补上了,又称为“高空城堡”。马丘比丘的两边是悬崖峭壁,山下激流湍湍,地形十分险要。早在公元前,印加人就在这里休养生息,创造了灿烂的文化。后来不知何故,昌盛一时的古城竟变成一座空城,淹没长达400多年,不为人们所知。直到1911年,美国耶鲁大学历史教授海勒姆·宾加曼只身攀登上险峭的悬崖,马丘比丘才像一颗深埋已久的珍珠,以耀眼的光辉展现在人们面前。

丘比丘是秘鲁古代文化的一颗瑰宝,巧夺天工的宏伟建筑凝聚着印加人的勤劳和智慧,在世界建筑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为此,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宣布它为人类最重要的文物遗址之一。马丘比丘又是一座充满神秘色彩的城市,至今仍有许多不解之谜。自从宾加曼发现古城遗址以来,世界各国学者纷至沓来,对古城继续进行研究和发掘文物。秘鲁政府为了利用古迹发展旅游,特地从库斯科修建一条通往古城山脊下的铁路,万千游客为领略印加古城的雄姿不远千里前来猎奇观光,使得这座荒凉的古城变成了秘鲁的一个引人注目的旅游胜地。

埃及国立考古博物馆

埃及国立博物馆位于开罗市中心,这里景色宜人,尼罗河在开罗市中心横穿而过。博物馆是一座红褐色建筑,收集了大约30万件的珍贵物品,有法老的雕像、木乃伊,埃及的艺术品精华以及埃及人生活用具等。

埃及博物馆始建于1863年,它的前身是布拉克博物馆,是由法国考古学家马里约特建立的,他当时任埃及考古局局长。1920年迁移到现在的馆址。博物馆第一部分以法老雕像为主展示埃及古代历史画卷。公元前5000年左右,尼罗河流域便有埃及人居住,过着农耕生活,大约公元前3600年,形成不少都市,这时埃及进入前王朝时代。这一时代的一些代表性遗物为陶器、调色板和一些壁画,博物馆中陈列有描绘着动物和船只的“耶拉孔城出土的壁画”,表示征战的“凯旋的调色板”等。公元前3100年尼罗河流域统一到第六王朝的时期称埃及“古王国时期”,又称“金字塔时期”,这时的法老雕像以于沙卡拉金字塔的祭殿附近发现的“卓瑟王坐像”及耶拉孔城出土的“沛比一世和王子梅连拉雕像”为代表。其中有一座“开罗的书记像”具有相当高的水平,雕像写实逼真,反映了当时雕刻的高超技艺。

反映埃及“中王国时代”的雕像,博物馆中陈列着“孟图赫特普二世”的坐像,他头顶红冠,身着白袍,神色刚毅,一副统治天下的优越感。另外,还有“行进中的士兵”群像,反映了当时的动荡之虞。

在新王朝时期,博物馆中展示有吐特摩斯三世当年的英姿。最让人流连忘返的是“黄金面罩”和“金制人形棺”,十八王朝吐坦阿蒙的人形棺,用厚约3厘米的金板打造而成,上面用红宝石、青金石、彩色玻璃等进行装饰,相当富丽堂皇,显示了当年国王的尊贵和奢侈。

博物馆第二部分主要展示大量的古埃及石棺、木乃伊、陪葬品等,阐释古埃及人的来世哲学。他们认为,人死后只要保持肉体不腐,就能使人复活再生。因此,他们制造坚固的坟墓,广泛制作木乃伊,以待游荡的灵魂再次进入。在博物馆中,陈列着许多石棺,有阿斯特姆卡布的石棺,古天昂克的石棺,矮人杰克尔的石棺等等。在埃及人的心目中,石棺是相当重要的,它直接用于保护身体。因而石棺特别讲究,有长方形、并弧形及人形,有些石棺造形精致,饰有各种精美石刻,石棺内部,涂以油彩画,描绘死者在冥世的活动。另外,还有一些陶制的偶人作为随葬品。博物馆中所藏的“戴头巾的和戴假发的陪葬人俑”,雕刻生动、逼真、写实,表现了古代雕刻家功底的深厚和对生活的深刻体察。

第三部分主要展示埃及艺术品。在埃及古风时期,雕像有着特有的古拙气息,并且有一定的规范,使人感到沉闷和压抑。博物馆中展示的“泰伊夫妇”、“王妃伊希斯”等石雕像,体现了这一风格。到埃及十八王朝阿克那吞王时代,艺术风格有了某些变化,发展了一种自然主义和写实主义的艺术风格,这种风格叫“阿玛纳风格”。陈列室中展出的阿克那吞王的雕像一反其他雕像的威严夸张之势,表现了普通人的平常状态。另外,反映平民生活的木雕更为写实和活泼,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

古埃及艺术的另外两种表现形式是浮雕和纸草图卷。纸草图卷主要以《生死书》为主。浮雕则表现了多种社会活动的场景,如“跳舞的人群”、“惩罚敌人的孟图赫特普二世”、“梳头的王妃”、“打斗的男人”等等。

博物馆的第四部分主要描述古埃及平民的生活状况,它展示的一系列出土物品,生动地反映了当时平民的辛苦劳作和为社会创造财富的情景。如一组纺纱与织布的模型中,有的人在捡麻,有的人在缠麻,有的在织麻,俨然一个小型的手工业作坊。还有反映社会生活各方面的物品,如供奉死者的鹅鸭、水果等,由于古埃及特殊的气象条件,这些生动的样本均保留至今,使我们对当时的食物有所了解。埃及古墓中还出土了其他许多地区极难保存的东西,如工具,有水平器、定规、垂直定规、梯子,以及笔、羽毛笔、木制调色板、墨盒和墨绳等文具,其他还有竖琴、七弦琴、五弦琴等乐器,反映了当时人们丰富多采的生活和一定的科技水平。

拉姆西斯二世神庙

阿布森贝神庙是古埃及第19王朝法老拉姆西斯二世为崇拜太阳神于公元前1257年建造的。他是古埃及统治时间最长的君主,在位67年之久,还是位富于革新精神的外交家,建筑家和军事家。公元前1280年,拉姆西斯二世在卡迪什大败叙利亚国王海蒂特后,签订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和平条约,并强娶叙利亚公主为妾。他把这件事和其他所有值得夸耀的业绩一起刻在卢克索卡纳克神庙的石壁上。

举世闻名的拉姆西斯二世神庙具有极高的数学,天文学价值。几千年来,每年只有2月21日(拉姆西斯二世生日)和10月21日(拉姆西斯二世登基日)清晨,太阳光准时直射神庙大门,水平穿过61米深的柱廊直抵隧道洞底,不偏不倚地照在端坐神庙尽头的拉姆西斯二世石像上。人们称这两天为“太阳节”,2月太阳节是麦收的开始;10月太阳节是尼罗河涨水的结束。由此可见古埃及数学,天文学,建筑学的文明程度。

60年代初,埃及修建阿斯旺高坝,库区500万人口被迫迁徙。为保护神庙不被水淹,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动50多个国家捐资4000多万美元,组织3000多位当代一流的科学家,采用瑞士人的方案将神庙切成9~30吨的巨石1036块,上移60米后重新组装,搬迁耗时达5年之久。科学家们采用最新科技手段挽救了神庙,可终究留下了一个永世的遗憾,由于不可思议的误差,从此太阳光照在拉姆西斯二世身上的时间由21日后移至22日,现代科学在数千年的拉姆西斯二世的神威下黯然失色。

卢克索神殿

坐落在卢克索高中心的尼罗河东岸。长达260米的卢克索阿蒙神殿证明了卢克索辉煌过去。它是古埃及第十八王朝的第十九个法老(公元前1398~1361年在位)艾米诺菲斯三世为祭奉太阳神阿蒙、他的妃子及儿子月亮神而修建的。到第十八王朝后期,又经拉美西斯二世扩建,形成现今留存下来的规模。神庙长262米,宽56米,由塔门、庭院、柱厅和诸神殿构成。塔门是神庙的主要入口。在塔门两侧矗立着六尊拉美西斯二世的巨石雕像,其中靠塔门两侧的两尊高达14米。进入塔门的东北角是太阳神阿蒙庙。

协和广场被誉为是世界上最美丽的广场,卢克索的方尖碑在那里被重新旋转在一个很高的基座上。基座四周绘有方尖碑制造、搬运的过程。基座和方尖碑碑体的图案、文字全部金饰,在夜色巴黎中闪闪发光,美轮美奂。在上个世纪被分开的两座方尖碑命运迥异,而形象也大不相同。现存于卢克索神殿的这座方尖碑以古朴的神殿为背景,显得更有历史的沉重感。方尖碑高25米,高于其后的塔门,直挺而上,与左侧的两株笔直的棕榈树形成无生命的与有生命的和谐共存。

穿进圆柱门,是艾米诺菲斯三世的柱廊庙,三面由双层柱廊环绕。残存的遗迹中有一幅浮雕,描绘了艾米诺菲斯三世法老由神引导步入圣殿的情景。

中央大厅东面的降生室,实际上是一个小型礼拜堂,四周石壁上的浮雕描绘着穆伊亚女王和阿蒙太阳神象征性结婚,以及他们在女神帮助下,降生王子时的情景。庭院四周三面建有双排雅致的似纸草捆扎状的石柱,柱顶呈弧形花序状,十分优美。北部入口处是造型独特的柱廊,柱子共14根,每根约16米高。公元前1290~1224年,是第十九王朝的第三位国王拉西斯二世法老在位时期。拉美西斯二世是埃及历史上颇有名望的一位国王,他具有雄才大略,喜欢南征北战,也喜欢大兴土木,全生建树颇多。在正史和野史上,有关他的记载不少。他在世时征集了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对卢克索神庙进行了一番修饰。游人一来到这里,立刻就感到他的存在。在神庙塔门两旁,耸立着两尊高14米的坐像,这就是拉美西斯二世的雕像,神庙墙上的浮雕生动地描述了他执政初期与赫梯人作战的情景。左右两边的浮雕构成一幅完整的组画。左边的画面描绘了当时的军营生活、战前召开军事会议及法老御驾亲征、在战车上指挥战斗的情况。右边的画面栩栩如生地描绘了这位法老如何向敌人发动进攻、弯弓射箭的动作及赫梯人溃逃的情景。在拉美西斯庭院里,石柱中立有一尊石雕像,这正是拉美西斯二世法老。旁边的石壁上镌刻着一些浮雕和文字,叙述了举行庆典仪式的情形。柱旁石璧上浮雕描绘了新年之际“圣船”队从卡纳克到卢克索往返的盛况。古埃及人信仰的太阳神阿蒙一家分乘4条船,由法老和祭师陪同,从卡纳克神庙出发,身卢克索神庙进发,尼罗河两岸浩大的队伍,跟船同行,歌舞相伴,气氛十分热烈。“圣船”一到卢克索神庙,便开始烹牛宰羊,群臣欢宴的场面热闹非凡。石碑原为一对,另一座于1831年被移走,现立在法国协和广场。

卡纳克神殿是卢克索古迹的精华部分,因为它既是埃及最大的庙宇遗址,也是卢克索古迹中规模最大、保存得最完整的建筑群,其建筑之宏伟、工艺之精细、构思之巧妙、均令人叹为观止。这座神庙位于卢克索北侧,始建于公元前19世纪的古埃及第十二王朝。这项宏伟的工程前后持续了数个朝代,主要工程完成于拉美西斯二世和三世。后来又经修葺和扩建,使神庙的面积达到了现在的31公顷。它有两个塔门,大塔门在外,建于2000多年前希腊人统治时期的托勒密王朝,塔墙厚约15米,高约46米,宽113米。人们更感兴趣的是第一塔门,因为它的历史更悠久。这个塔门建于3000多年前,塔门的石头上刻有艾米诺菲斯三世法老和图坦阿蒙国王的名字。塔门两旁各耸立着一尊拉美西斯二世的雕像。

傍晚从尼罗河上看卢克索神殿,似浮动在棕榈树顶的一艘大船,高高耸立的方尖碑恰如船前撑旗的桅杆,圣船载满了千年的历史与沧桑。

罗德斯岛巨人像

公元前305年,作为纪念击退了马其顿的进攻而被兴建了的雕像,位于爱琴海的东南部的罗德斯岛,完成时间为12年和66年两种说法。

材料是使用敌军遗弃了的青铜武器,高度33m,加上大理石的台座可达50m。但是在公元前227年的大地震倒塌,被放在那里置之不理,然而在672年伊斯兰军队的进攻中,巨大的雕像的残骸被犹太商人卖掉,现在什么都没留下。

罗德港巨人雕像

公元前的罗德岛是重要的商务中心,它位于爱琴海和地中海的交界处,罗德港于公元前408年建成。历史上罗德岛曾经被许多势力范围统治过,其中包括摩索拉斯(他的陵墓也是七大奇迹之一)和亚历山大大帝。但在亚历山大大帝归天之后,全岛又陷入了长时间的战争。

马其顿侵略者德米特里带领四万军队(这已超过了整个岛上的人口)包围了港口。经过艰苦的战争,罗德岛人击败了侵略者。为了庆祝这次胜利,他们决定用敌人遗弃的青铜兵器修建一座雕像。雕像修筑了12年,它有110英尺高,也就是说,和大家熟知的纽约自由神像的高度差不多。雕像是中空的,里面用复杂的石头和铁的支柱加固。但这个伟大的雕像建成仅仅56年后就被强烈地震毁坏了。似乎与传说中的雕像有出入。传说中雕像两腿分开站在港口上,船只是从腿中间过去。想象一下那是多么壮观而有趣的场景啊。

摩索拉斯陵墓

这座伟大的白色大理石陵墓是为摩索拉斯和他的妻子修建的。整座建筑高达135英尺,由两名希腊设计师设计,外面装饰以奇异的雕刻花纹。甫一建成就声名远播。

摩索拉斯陵墓位与哈利卡纳素斯,在土耳其的西南方,底部建筑为长方形,面积是40米乘30米,高45米,其中墩座墙高20米,柱高12米,金字塔高7米,最顶部的马车雕像高6米建筑物被墩座墙围住,旁边以石像作装饰。顶部的雕像是四匹马拉着一架古代战车。此陵墓著名之处除了它的建筑外,还有那些雕塑。摩索拉斯陵墓的雕塑由四名著名的雕刻家Bryaxis,Leochares,Scopas和Timotheus制造。每人负责陵墓的其中一边。

在15世纪初哈利卡纳素斯被侵占,新的统治者为了建一座巨大的城堡,因此在1494年将摩索拉斯陵墓的一些石头用作建筑材料。时至今日,有不少的雕塑仍然幸存,并存放在英国伦敦的博物馆内。自从19世纪开始,摩索拉斯陵墓一直有进行考古学的挖掘,这一些挖掘提供不少有关摩索拉斯陵墓的资料,令我们对摩索拉斯陵墓的形状和外观有更多的认识。

亚历山大灯塔

它不带有任何宗教色彩,纯粹为人民实际生活而建,亚历山大灯塔的烛光在晚上照耀着整个亚历山大港,保护着海上的船只,另外,它亦是当时世上最高的建筑物。

在亚历山大大帝(Alexander the Great)死后不久,他的手下之一Ptolemy Soter便称霸埃及,并建都于亚历山大,有鉴于亚历山大港附近的海道十分危险,Ptolemy Soter便下令由建筑师Sostratus及亚历山大图书馆(Alexandria Library/Mouseion)合作兴建亚历山大灯塔,灯塔于公元前290年竣工。

它以白色大理石建造而成,共分为三层:最低的一层为四角柱,高55.9米,第二层为八角柱,高18.30米,而最高一层为圆柱,高7.30米,屋顶上还有海神波赛顿(Poseidon)的雕像,整座灯塔高达117米,竟相当于一幢现代四十层高的建筑物!灯塔內部是螺旋状阶梯,燃油竟阶梯运往塔顶,塔顶的一座房间内,工人便依靠燃烧石油的灯光,再利用后方的镜收集光线,然后反射出去,晚上以便是这样以火光照耀大海,白天则依靠反射阳光,据说灯光能照射到56公里外的海道那么远,并具有防卫和侦察敌人的功用。

后来新的统治者迁都开罗(Cairo),灯塔失修,公元956、1303及1323年的三次大地震差不多将整座灯塔摧毁。公元1480年,遗址的大理石块更被改用来兴建碉堡,亦步其他已被摧毁的五个遗迹后尘,成为除了现存的金字塔外,最后一个消失的奇观。

当亚历山大灯塔建成后,它以400英尺的高度当之无愧地成为当时世界上最高的建筑物。他的设计者是希腊的建筑师索斯查图斯。1500年来,亚历山大灯塔一直在暗夜中为水手们指引进港的路线。它也是六大奇迹中最晚消失的一个。14世纪的大地震彻底摧毁了它。一位阿拉伯旅行家在他的笔记中这样记载着:“灯塔是建筑在三层台阶之上,在它的顶端,白天用一面镜子反射日光,晚上用火光引导船只。”1996年11月,一组潜水员在地中海深处发现了据说是亚历山大灯塔的遗留物。

宙斯神像

宙斯是希腊众神之神,为表崇拜而兴建的宙斯神像是当时世上最大的室内雕像,宙斯神像所在的宙斯神殿则是奥林匹克运动会的发源地,部分奥运项目就曾经在此举行。遗址位于希腊西岸奥林匹亚(Olympia)的古城中。

宙斯神殿建于公元前470年,于公元前456年完工,由建筑师Libon设计,宙斯神像则由雕刻家Pheidias负责。神殿是以表面铺上灰泥的石灰岩建成,殿顶则使用大理石兴建而成,神殿共由34条约高17米的科林斯式(Corinthian)支柱支撑着,神殿的面积达41.1米乘107.75米,宙斯神殿是多利斯式(Doric-—style)的建筑,整座神像及他所穿的长袍都是由黄金制成,他头戴橄榄编织的环,右手握着由象牙及黃金制成的胜利女神像,左手拿着一把镶有闪烁耀眼金属的权杖,上面有一只鹰停留着,而他所座的宝座则以狮身人面像、胜利女神及神话人物装饰,该宝座的底座宽6.5米,高1.0米,神像则约高13米,相等于四层高的现代楼宇,使座在宝座上宙斯头部差不多顶着神殿顶位于奥林匹亚的神殿于公元5年被大火摧毀,虽然宙斯神像因被运到君士坦丁堡(Constantinople)而幸免于难,可是神像最终亦难逃厄运,于公元462年被大火烧毀。

巴特农神殿

巴特农神殿位于雅典老城区卫城中心,建于公元前447~438年,由名建筑师与雕刻师菲迪亚斯承担神庙设计。巴特农神庙是多立克式建筑艺术的登峰造极之作,有“希腊国宝”之称。

神庙外部呈长方形,长228英尺,宽101英尺,有46根多立克式环列圆柱构成柱廊。其额枋、檐口、屋檐多处饰有镀金青铜盾牌、各种文饰和珍禽异卉等装饰性雕塑;由92块白色大理石饰板装饰而成的中楣饰带,有描述希腊神话内容的连环浮雕;东西庙顶的人字墙上,有雕刻着乘4马金车在天空奔驰的太阳神赫利俄斯、侧身躺卧的酒神狄俄尼索斯和驾银车遨游太空的月神塞勒涅的浮雕以及描写万神之王宙斯请火神赫淮斯托斯劈开他的脑袋,雅典娜全身披甲从中跃出的一组浮雕。神庙主体建筑为两个大厅,两旁各倚一座有6根多立克圆柱的门厅,东边门厅通向内殿,殿内供奉着巨大的雅典娜女神,神像设计灵巧,可搬动转移隐蔽。

巴特农神殿可谓历经沧桑,几经磨难。公元1687年威尼斯军队炮轰城堡,庙内内殿、殿墙等建筑夷为瓦砾。18世纪下半叶开始了欧洲列强来此盗运、抢夺文物,现有不少原属神庙的古物都散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