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生态文学与文化
32253500000015

第15章 中国当代生态文学的现状

当我们失去一种风景的时候,我们也就失去了一种文化。正是从生命与文化的意义上感觉风景,感觉曾经熟知的雨和雪,才使我生命的激情和天真免于过早地涸竭,也生出了忧患。[6]

——徐刚中国当代文学以自己独特的话语方式参与到世界生态文学的阵营中来。中国传统文化中有着丰富的生态思想资源,而中国的传统文学也一直有歌咏大自然、寄情山水田园的写作传统,这无疑为中国当代生态文学的写作提供了很好的基础。就目前中国生态文学写作来看,总体而言,我国生态文学创作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涌现出了一批作家,他们创作了不少优秀的生态文学作品,在当代文坛上产生了广泛和深刻的影响,直接促进了中国生态环境保护事业的进程。其中,最早触及生态环境问题和影响力最大的当数报告文学,很多作家就是从报告文学领域进入到生态文学创作中来的。如徐刚的《伐木者醒来》、《中国:另一种危机》、《沉沦的国土》、《江河并非万古流》、《中国风沙线》等,真实、具体地展现了生态危机的严酷现状;李青松的《最后的种群》、《遥远的虎啸》、《蛇胆的诉讼》、《国宝和它的保护者》、《秦岭大熊猫》、《北京古树群》等,揭示出珍稀动、植物遭摧残的现状;梅洁的《西部的倾诉》对中国西部生态危机作了触目惊心的描写;哲夫的《帝国时代的黄河》、《长江生态报告》、《黄河生态报告》、《淮河生态报告》等揭示了中国大地上流淌的大江、大河严峻的生态污染和生态恶化给流域区的老百姓带来的可怕灾难。王治安的《啊、国土》、李显福的《土地的呻吟》、麦天枢的《问苍茫大地》和《西部在移民》、马役军的《黄土地,黑土地》、何建明的《共和国告急》和《生死一线间》、陈桂棣的《淮河的警告》、乔迈的《中国:水危机》、岳丘非的《只有一条长江》、沙青的《北京失去平衡》等,都从不同视角叙写了中国生态危机触目惊心的现实,真实再现了祖国江河大地上正在发生的环境污染。在小说领域,生态文学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如,哲夫的《黑雪》、《毒吻》、《天猎》、《地猎》、《极乐》等,围绕着人类生存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显示出真诚的生态意识与人文关怀;陈应松的《豹子最后的舞蹈》、《松鸦为什么鸣叫》、《狂犬事件》、《木材采购员的女儿》等,以湖北神农架生活为素材,充满自然与人性和谐美好被破坏的忧患;郭雪波的《沙狐》描写内蒙古草原人与动物的生存状态与命运;胡发云的《老海失踪》叙述了开发山区却为乱砍滥伐和盗猎者打开了大门的现状;张抗抗的《沙暴》描写插队知青大量捕杀老鹰,导致草原鼠横行、草原沙化急速蔓延的恶果;杜光辉的《哦,我的可可西里》展现青藏高原掠夺与保护自然资源之间的斗争。刘心武的《青菩溪之恋》、赵大年的《玉蝴蝶》、陈建功的《放生》、温亚军的《驮水的日子》和《寻找太阳》、马福林的《一只俄罗斯狗在中国的遭遇》,还有鄂温克族作家乌热尔图的《老人和鹰》、《熊洞》、《灰色驯鹿皮的夜晚》,土家族作家李传峰的《最后一只白虎》、《红豺》,等等,都从各自的视角关注生态问题。[7]而姜戎的《狼图腾》更是以蒙古草原上的狼故事为主线,揭示了草原生态链之间的联系和草原生态系统被人类破坏的过程,引起了读者广泛的关注:《狼图腾》在短短两年内一版再版,成为我国当代最有影响力的生态文学作品之一。此外,生态文学在散文和诗歌创作上也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如英年早逝的中国生态文学先行者苇岸写下的优秀生态散文作品。他的《大地上的事情》顺应着大自然的节奏,唱出了自然和生命的二重奏,写出了人与自然交融的原初感受;徐刚的“大地之门”丛书,包括《仰望深邃》、《守望家园》、《走向孤独》、《风沙漫笔》、《回想那风》、《上善若水》、《根的牵挂》、《人在天涯》、《我将飘逝》、《边缘人语》等,书写了作者关于自然和生命的忧思和启示;于坚则立足于云南大地和现实生活,写下了《哀滇池》、《丽江的荒》等一系列生态散文和诗歌。

当然,作为正在成长中的中国生态文学写作也还存在许多缺陷和不足:

1.部分作品由于对现实的分析、评论和生态思想的直接表达过多,或是科普的意味太强而减弱了文学的艺术性;题材内容还显得狭窄,有待拓展和深化——目前生态文学的题材表现主要集中在环境污染、森林砍伐、草场退化、捕杀动物、对资源的过度掠夺、工业文明对传统文化的侵蚀和破坏等几个方面。生态与人的生活方式、社会形态、政治经济、价值观念、哲学思想、感情世界密切相关,创作题材的范围应该更加广泛和深入;不少作品感情表达过于直白,过多的写实(如大量的调查数据)固然强化了生态危机的程度和可信度,但缺少了对世界的审美感觉和经验表达,过分强调对现实自然生态的干预和呼告,忽略了精神生态和文化生态的深度挖掘,未能达到自然生态、社会生态、精神生态的同构;“艺术仅仅是时代的产儿,无法孕育未来。这是一种被阉割了的艺术。它是短命的,那个养育它的环境一旦改变,它也就立刻在精神上死亡。”[8]有论者就中国当代生态文学现状指出:“从创作方面看,我们目前还比较热衷于揭露一些诸如环境污染的题材。这当然是很有必要的,但环境问题是人的生存状态深层次的整体性反映,缺乏对人性的整体性关注,缺乏大地意识、宇宙意识,没有对哲学、文艺学、生态学、心理学等领域都能有所把握、融会的关注与思考,是很难写得深刻的……实际上,表现人与自然的关系如果不深入到人的精神之中,这样的关系还是比较肤浅的。”[9]的确,自然生命的展现和运动因为遵循生命的本源而天性怡然,但却缺乏内在精神的丰富深刻,如果作家的描写不能深入,文本就会流于事实和表象,无法实现文学对人类心灵情感的呵护和对存在真理的澄亮,从而使这类作品缺乏内在的力量,总有几分挥之不去的无奈和凄凉。文学要通过生态这一人类共同的生存话题实现对每个个体生命的关注和意义探寻,没有引向人的思考,只是停留在生态问题本身是不够的。要展开对生命和存在意义的追问和思考,如果文学中只有现实的图像和简单的情感,即使是对人世间的悲悯也还是单薄和乏力了些。生态问题是个文化和历史的问题,应该从人的层面,包括个体和群体的层面,让人们认识到生态问题已经不能回避。面对生态问题,人类必然要进行追问,从追问中寻找出路,尤其是精神的出路,这才是生态文学的出路,我们在任何时代都需要面对现实的勇气,但更需要反思现实的能力。

在这里,笔者想以中国当代生态报告文学为例谈谈中国当代生态文学写作的价值和局限。

报告文学作为纪实性文学的非虚构性既是它的文体规则,也是其最大的阅读诱惑,它将自身的写作置于当下的现实语境中,通过近距离的实地调研考察真实地记录社会生活中值得我们关注的图景,是一种兼有文献和历史价值的写作,作者对题材的不同选择反映出主体的趣味和价值取向,包括智慧、胆识、眼光。“小说可以虚构生活,诗歌可以‘向内转’,书写自我浩瀚的心灵,而报告文学作家无法拒绝生活、逃避生活,而只能介入生活,在现实的前沿地带作一种在场的深度报告。由此可见,一定时代的现实存在不仅直接成为报告文学放映的具体对象,而且由这种现实存在及其关系所形成的文化生态,直接影响着报告文学作家对于现实的选择与评说。”[10]因此,生态报告文学对现实的参与不仅是一种姿态,更是一种行动,是用文学形式写下的场记和报告,这里最重要的是两个维度,一是如何选择,二是如何评说。在当代中国报告文学中,生态报告文学写作无疑是一个灿烂而让人伤感的存在,它的出现,是中国当代报告文学之幸,却是中国自然生态之不幸,因为其中写下的每一个文字都可谓是一记重重打在我们脸上的耳光,看到作家真实记录的自然生态现实,既让人警醒又让人蒙羞。

生态报告文学的书写是作家在自然生态污染恶化现实的田野报告基础上进行的深度报告,当代的生态报告文学几乎全可归到问题报告一类,每个作者都曾在他们亲历的场景下扼腕震撼过,不仅是为人类生存的无望焦虑,还因为他们拥有与大地生命一体的情怀。生态报告文学具有文化批判的鲜明倾向,作家在现实自然生态的灾难面前展开的文化反思和问题追问,使生态报告文学还同时具有公共性和社会性。中国当代文坛上有很多作家一旦进入生态文学写作的行列就再也不能让他们的目光离开这一领域。其中的代表如徐刚、哲夫、王治安等人。生态题材打开了他们全面认识生态思想的大门,成为他们深化和凝练思想的有效途径,他们沿着中国大地上被污染的土地和江河游走,在曾经是美丽草原和茂密森林的荒漠一路跋涉,在生命的孤寂、苦痛中奔走呼告。中国当代生态文学写作以全景式的开放和包容记载了我们当代生态危机的现实,在中国生态史上具有生态批判和生态文化启蒙的双重效应。

然而,生态报告文学由于非虚构性而导致生态话语表达的直白和突兀也成为其难以突破的瓶颈。当前,中国生态报告文学写作似乎已经形成一种写作的范式,受这种范式的影响,很多作家的写作沿着“现实—问题—分析、批判”三部曲展开,形成了和生态现实对应的表达套路,艺术上的斟酌和凝练不够。此外,对问题的揭露和批判也大多停留在表面,深度内涵的挖掘不够。

2.缺乏整体生态哲学和诗学思想的指导,生态意识的表达流于分散、感性,对传统文化和文学中生态思想和题材的继承挖掘不够。除了西方丰富的生态哲学和生态伦理学资源,中国传统文化和文学中可供继承的生态精神资源并不少,“天人合一”、“万物平等自化”、“道法自然”、“少私寡欲”、“民胞物与”等每一句话中都有值得我们认真领会的生态精神内核,各民族的传统文学,尤其是神话史诗及诗学理论中也有大量我们可以汲取的生态思想。生态文学写作的一个重要出发点就是把人之外的存在视为同样的生命存在,彻底走出人类中心主义的错误立场,与物混成,进入生命一体的共感中,不为物役,自由关照,走出征服自然的狭隘观念,人与世界息息相关,有一种生命存在的共感,如同庄周梦蝶,同为一体,同生与共。正是人与地球上所有的存在处在同一个生态链中,所以我们才休戚与共,必须去关心人之外的其他存在,当“天人合一”之时,也就是超越了人与其他存在之间的对立和冲突,人与自然和世界的冲突和对立消除和解之时。然而从我国当代生态文学来看,作家们对传统生态思想的继承大多停留在对乡土的依恋和怀旧情绪的抒写上,能从民族文化传统渊源中表达生态意识的作家并不太多,再加上中国的生态哲学思想没有像西方那样形成自己的体系,有些作家又缺乏借鉴学习,使得不少生态文学作品生态意识的表现由于缺乏哲学思想的支持而不够深刻和丰富。同样以生态报告文学为例,由于作家对生态忧患的强烈情感大多来自现实环境污染和自然生态恶化的现实刺激,是一种面对惨烈现实所作出的正常放映,因此大多数作家的写作几乎没有生态哲学思想的介入,只有悲天悯人式的感叹和无奈,在内容表现上由于思想的贫乏导致整体写作缺乏内在的深度,只是停留在问题暴露和现实批判层面上,这样的忧患尽管让人目睹和感受到生存的困境,但缺少灵魂的震撼。作为以当代生态科学为学理基础的生态文学,应该在文本中诗化地揭示出当代生态科学、生态哲学和生态伦理学的内涵,在形象塑造和审美过程中兼顾到物类竞争、和谐共处与可持续发展。这样的写作才是站在生态立场上,真正揭示了人的现实生存状况,不回避客观现实的写作。生态文学不应该只是简单的否定、一味地批判或是停留在乌托邦的幻象中。当代的生态文学写作应该超越蕾切尔·卡逊生态启蒙的时代,通过整合各种生态理论思想来丰富自身的创作,在题材的挖掘和内容的表现上尽可能广泛、深入地展开。

其实中国当代生态哲学、生态伦理学和生态文艺学的研究成果并不少,这些思想理论不仅能够为国内生态文学创作提供理论上的支持,同时还参与到世界生态哲学和生态文学研究领域,和国外研究者展开平等的交流和对话。其中的优秀学者如余谋昌、曾繁仁、鲁枢元、王诺、陈剑澜、宋丽丽、刘蓓、韦清琦等,他们在向国内介绍当前西方生态理论思想发展的最新成果的同时,还对中国传统文化中所包含的生态思想资源进行了认真、细致的梳理,并结合中国自身的生态现实和生态文化现状发表了自己独到的见解。然而,中国当代生态文学的写作和思想理论研究双方总体而言还没有互相成为参照,感觉双方还缺少彼此沟通和认同的共识,这是中国当代生态文学写作总体成就不高,而思想理论研究还受制于西方生态话语格局的一个重要原因。

3.表现手法和体裁单一,还未形成生态文学自身的艺术特征。有些作家生态思想情感的表达过于直接、单调,未能呈现出丰富多彩的面貌和风格特点,生态情感的表达肤浅、生硬。不是让生态的世界向文学敞开,让大地、让生命向着文学敞开,让文字从生命中、从泥土里生长,而是站在个人的主观视角上表现自己的生态心得,文本的情感定向突出,未能营造出可供读者展开丰富想象的空间。生态文学形象显得单薄,停留在具体的生态事件上,缺乏把生态现实转化为心理和想象存在的技巧和能力,不少作品还停留在简单的乡野景色描写和动物人性化表达的层面。仅从中国当代生态文学文体来看,报告文学势头最强,使得中国生态文学总体显得过于偏重写实,激情昂扬而回味不足,小说、散文和诗歌领域的创作相比之下显得有些沉闷,总体创作内容和形式都显得单调和没有新意。此外,在语言表达、形象塑造和表现手法等方面显得较为保守,基本上停留在传统的叙述和表达习惯上,作者的个性没有充分显现,缺乏表现手法的探索创新。文学是一种审美意识形态,它从审美的角度影响人的生存,它不能等同于伦理、哲学和科学,只有文学才能让人进入到自由解放的状态中去,它必须考虑人的生存幸福、终极关怀,文学要有自己的个性和品质才能感染人,要在生命间的对话交流中才能实现美的关照,让接受者领会到生命的美好和存在的意义。如果没有回归文学的审美维度,错误地把文学和哲学、伦理学和科学的价值和意义混同起来,文学必然失去它自身存在的价值和特有的魅力。

当写作的意图已经确定时,写什么和如何写就极为重要,生态是个内涵和外延都极为丰富的范畴,生态情感的表达和生态图景的展示可以也应该是多种多样的。如何抒写生态感受体验、如何提升生态文学的审美内涵、如何丰富生态文学写作的方式和话语策略等,都是生态作家需要关注的问题,作家们不能一直固守在早期生态灾难和自然诗意色彩的描写层面,也不能在传统的表达中形成写作的惰性。生态文学只有不再是生态主义者的专利或是策略时,它才能获得自身文学广阔的空间和发展的前景。由于生态文学写作是站在生态立场上,具有生态知识和思想意识的写作,这使得生态文学在现实的层面上具有促进生态保护意识的效果。然而,文学的思考应该透过表面的现象,尽可能实现文学、生活、信仰和追求的共融,将认知和感受符号化,并找到恰当的表述方式,才能让生态文学表达在内容和形式上都能有所突破。

当然,作为刚刚起步的中国生态文学写作,作家们在现实环境恶化、生态污染的迫切语境下很难在短时间内兼顾到文学自身的品质和内涵的拓展。在生态问题越来越被大众和政府关注、生态话语正成为强式话语的今天,生态文学写作的前景必然越来越广阔。在呼唤和建构生态文化的时代,生态文学并不是孤立的艺术形式,生态的言说还广泛渗入到其他艺术形式门类中,尤其是在绘画、摄影和电影电视等视觉艺术中产生了广泛的读者效应。例如,影视艺术由于形象的可视性和逼真性、象征性及蒙太奇的手法,使生态题材得到了更加广泛的开拓和充分展现。日本著名作家和导演黑泽明创作、拍摄的《梦》一共由八个梦境组成:太阳雨、桃园、风雪、隧道、乌鸦、红色富士山、垂泪的魔鬼和水车之村。这八个梦境通过象征和隐喻的画面共同揭示了带给我们今天世界生态灾难的社会和文化根源。此外,很多动物题材的影片通过那些生动可爱的生命为我们展示了动物世界为了生存繁衍而付出的艰辛,让我们看到了动物世界充满温情和灵性的生命画面,感悟到动物世界的美好和神奇,对人类与动物的关系进行深入的思考。如《红飘带》、《天狗》、《后天》、《精灵鼠小弟》、《101斑点狗》、《美食总动员》等。其中,还有很多是具有生态科普性质的影片。如《鸟的迁徙》、《帝企鹅日记》、《白色星球》、《露娜-斯坦福巨树上的静坐》、《镜像》等。还有的影片直接表现了环境污染及现实生态矛盾和斗争的激烈。如国产影片《我的可可西里》、《季风中的马》、《没有买卖就没有杀害》、《长江上游环境现状纪实》等。近年来,表现生态危机现实和文化反思的摄影和绘画作品也产生了较大的影响,艺术家们用各种艺术方式表达他们对地球家园的生态忧思,呼吁人类用我们的行动挽救充满危机的地球生态系统,挽救地球上那些濒临灭亡的美丽生命。各种艺术活动和来自不同阶层、民族、国家的人们在对自然生态的共同关注和为生态寻求保护的努力中走到一起,形成了世界上最大的同盟。人们说,21世纪是个全面生态文化到来的时代,21世纪的地球人应该选择生态的生活方式,尽管解决生态危机的出路还荆棘满地,尽管现实生态危机的境况越来越严重,但我们有理由相信,人类未来的文化终将走入正轨,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及整个地球生态系统的动态平衡将在我们共同的努力下成为现实。因为,我们只有一个地球,它是我们共同的家园。在此,我们用麦克·杰克逊演唱的《地球之歌》作为本章的结束语:

Earth Song/地球之歌

What about sunrise/日出呢

What about rain/雨呢

What about all the things/还有你说过

That you said we were to gain/我们会得到的一切呢

What about killing fields/土地在减少呢

Is there a time/有没有结束的时候

what about the things/还有你说过

That you said was yours and mine/属于你和我的一切呢

Did you ever stop to notice/你是不是忘了

All the blood we've shed before/我们曾挥洒下的血汗

Did you ever stop to notice/你有没有看到

The crying Earth the weeping shores/地球在流泪,海岸在哭泣

Aaa/啊……

What have we done to the world/我们对世界做错了什么

Look what we've done/看看我们做错了什么吧

What about all the peace/所有的和平呢

That you pledge your only son/那可是你向唯一的孩子许诺过的

What about flowering fields/鲜花遍布的田野呢

Is there a time/还会再有吗

What about all the dreams/所有的梦想

That you said was yours and mine/本是属于你我的

Did you ever stop to notice/你可曾停下脚步想想

All the children dead from war/那些战争中死去的那些孩子

Did you ever stop to notice/你有没有看到

The crying Earth the weeping shores/地球在垂泪,海岸在哭泣

Aaa/啊……

I used to dream/我曾经梦想

I used to glance beyond the stars/我曾经遥望群星之上

Now I don't know where we are/如今不知我们身在何方

Although know we've drifted for/尽管我明白我们漂泊了太远

Aaa/啊……

what about yesterday(what about us)/昨天呢(我们怎么办)

What about the seas(what about us)/海洋呢(我们怎么办)

The heavens are falling down(what about us)/天堂跌落(我们怎么办)

I can't even breathe(what about us)/我不能呼吸(我们怎么办)

What about the bleeding Earth(what about us)/流血的大地呢(我们怎么办)

Can't we feel its wounds(what about us)/我们难道不能感受到它的伤痕(我们怎么办)

What about nature worth/宝贵的自然呢

It's our planet's womb(what about us)/那可是万物之灵源(我们怎么办)

What about animals(what about us)/动物呢(我们怎么办)

We've turned kingdoms to dust(what about us)/我们把他们的王国化为灰烬(我们怎么办)

What about elephants(what about us)/大象们呢(我们怎么办)

Have we lost their trust(what about us)/我们已经失去了它们的信任(我们怎么办)

What about crying whales(what about us)/痛哭的鲸鱼呢(我们怎么办)

We're ravaging the seas(what about us)/我们正在蹂躏海洋(我们怎么办)

What about forest trails/森林的踪迹呢

Burnt despite our please(what about us)/给我们违心的烧毁了(我们怎么办)

What about the holy land(what about us)/神圣的大地呢(我们怎么办)

Torn apart by creed(what about us)/被四分五裂了(我们怎么办)

What about the common man(what about us)/普通百姓呢(我们怎么办)

Can't we set him free(what about us)/我们可以给予他自由吗(我们怎么办)

What about children dying(what about us)/奄奄一息的孩子呢(我们怎么办)

Can't you hear them cry(what about us)/你有没有听到他们的痛哭(我们怎么办)

Where did we go wrong/我们在哪里走错了方向

Someone tell me why(what about us)/有没有人告诉我原因(我们怎么办)

What about babies(what about us)/婴孩呢(我们怎么办)

What about the days(what about us)/岁月呢(我们怎么办)

What about all their joy(what about us)/他们所有的欢乐呢(我们怎么办)

What about the man(what about us)/人类呢(我们怎么办)

What about the crying man(what about us)/悲泣的人们呢(我们怎么办)

What about Abraham(what about us)/亚伯拉罕先知呢(我们怎么办)

What about death again/想再次灭亡吗

Do we give a damn/我们真的不在乎吗

Aaa/啊……

参考文献:

[1][美]劳伦斯·布依尔,打开中美生态批评的对话窗口[J]。韦清琦,译,文艺研究,2004(1)。

[2][英]乔纳森·贝特,文化与环境:从奥斯汀到哈代[C]∥王宁,新文学史:卷一,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1:285.

[3]刘蓓,生态批评研究考评[J]。文艺理论研究,2004(2)。

[4]李晓明,吴承笃,当前国内文艺与文学的生态批评研究述评[J]。河南社会科学,2006(7)。

[5][美]梭罗,梭罗集:上[M]。罗伯特·塞尔,编;陈凯,等,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6:514.

[6]徐刚,大地之门丛书[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5:自序。

[7]杨剑龙,生态危机、生态文学与生态批评[N]。文汇报,2004-6-6.

[8]康定斯基,论艺术的精神[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7:16.

[9]王克俭,生态文艺学,现代性与前瞻性[N]。文艺报,2000-4-25.

[10]丁晓原,文化生态与报告文学[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1:2.

§§第六章 生态文学和生态批评个例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