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师之道:教育,一个不能少
32249500000035

第35章 教育者的眼光

读过这样一个故事,一个名叫柏林的作曲家,刚出道的时候,一个月只能赚120美元。而当时的奥特雷在音乐界早已是大名鼎鼎,如日中天。奥特雷非常欣赏柏林的才能。于是问柏林:“你愿意做我的秘书吗?薪水在800左右。”紧接着,奥特雷用欣赏的眼光告诉他:“如果你接受的话你只能成为二流的奥特雷,如果你坚持不懈的话,总有一天你会成为一个一流的柏林。”

柏林面临着人生重大选择。如果选择二流,可以说背靠大树好乘凉,能够生活得舒适又安逸;如果选择一流,那么必须进行艰苦的奋斗、顽强的拼搏和激烈的竞争。

柏林没有接受奥特雷的好意,他感谢奥特雷尊重自己的选择,柏林经过再三思考,他决定选择“成为一流的柏林”。后来,柏林经过艰苦的努力,如愿以偿地成为那一时代美国著名的作曲家之一。

还记得有这样一个故事,森林里举办了一个动物学校,其中学员有鸭子、兔子、松鼠、老鹰以及泥鳅等。它们开设的科目有跑步、爬行、游泳、飞行等。令人意外的是学校却分别让鸭子选择了爬行、兔子选择了飞行、老鹰选择游泳、泥鳅选择跑步的科目。结果在学校的毕业考试中,所有的动物都没有取得及格的成绩。

由这两则故事让我想到了眼光,一种选择的眼光、一种欣赏的眼光。特别是在新课程理念下,我们这些教育者所要拥有的教育眼光。

每一个学生都是一朵花。教育的眼光要求我们的教育者必须正确了解学生,面向全体学生,根据每一位学生的特点以及长处,进行教育教学,培养他们的个性,发展他们的特长,只有这样,人才才会实现他的多样性,社会才会和谐。同时我们还要有发展的眼光,不能随便地评价学生,妄下结论;应树立发展的观点,每一个学生都会成材。没有一种草不是花的,没有一种花不是草的。我们不能强迫音乐家的学生努力成为一名作家,也不能让科学家去做一名画家。适合他们的,才是最好的教育。

每一位教育者是一把尺子,拥有教育的眼光,这要求教育者必须遵循教育规律,从客观实际出发,即新课程理念下的以人为本,以生为本。这时的学生不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的人,相反他们是研究者、问题者,教育者则是引导者、组织者和合作者。从学生的客观实际出发,遵循学生的学习规律,切实地在学生成长的道路上起到促进作用。如果教育者一味地按照自己的意愿,违背教育客观规律和学生个性的特点,必将会埋没人才,扼杀人才,很多在分数上惨败的孩子被强硬地打上弱智的标签,但谁敢说他们在其他方面就没有天赋?在应试教育下,分数教育抹杀了孩子的个性;教育者的一言一行都将会深深地影响着学生的一生。

教育家说,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的星座,关键是找到自己的位置,而教育者就是帮助他们知道自己星座的人,选择正确的教育方式,加上我们欣赏的眼光,定会实现“柏林式”的光荣,实现雄鹰翱翔的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