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做人用人管好人
32244500000002

第2章 能力控制:没有本事,谁也不会服你

领导的能力常表现在什么地方呢?可以肯定地说,能否在关键时刻大显才智,则为一点。大家知道,在一些重要的关头,领导也会碰到棘手的难题,如果在此关键时刻,其他同事都束手无策,你却挺身而出,使问题迎刃而解,那么,你就会赢得下属的认可和赞扬。

日常生活中经常听到一些人被埋怨“关键时刻掉链子”,这样的人不会受上司的喜欢。在具体工作中,常会碰到“砸锅”一类的事情,这就需要领导急中生智,敢作敢为。下面大家不妨看一看诸葛亮如何在关键时刻显身手的。

马谡是诸葛亮手下的大将,屡立战功,也算是一位功臣,然而却留下了大意失街亭的遗憾。司马懿出兵进攻街亭这个咽喉要塞,为诸将提供了一个表现才能的好机会,马谡也瞅准了这个关键时刻,主动请求把守街亭。诸葛亮深知街亭的战略意义重大,提醒道:“街亭虽小,干系甚重:倘街亭有失,吾大军休矣。汝虽深通谋略,此地既无城郭,又无险阻,守之极难。”马谡立功心切,立下军令状,但他的想法并未如愿。街亭失守,打乱了诸葛亮出祁山的计划,马谡不仅没能立功,反而丧失了卿卿性命。而同去的赵云、邓芝却表现甚好,没有损兵折将,还保证了军资什物的安全,深得诸葛亮的喜欢。诸葛亮亲自率领诸将出迎,见到赵云说:“是吾不识贤愚,以致如此!各处兵将败损,惟子龙不折一人一骑,何也?”邓芝回答说:“某引兵先行,子龙独自断后,斩将立功,敌人惊怕,因此军资什物,不曾遗弃。”诸葛亮夸奖道:“真将军也!”还赏赐赵云50斤金子,取绢一万匹赏给赵云的部卒。赵云推辞不受,诸葛亮更是倍加钦敬,叹道:“先帝在日,常称子龙之德,今果如此!”

同样的关头,同样的机遇,马谡把事情办砸了,赵云和邓芝却把事情办得很好,前者伤了诸葛亮的心,后者赢得了诸葛亮的赏识和敬佩,所以,关键时刻如何表现自己,有很多经验值得总结。

关键时刻的难题最能考验人,所以必须具备冲上去的勇气。有的领导确实有才能,但害怕困难,或者采取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明哲保身的态度,因而不敢在紧要关头站出来,自己的才能也不会表现出来。

其实,领导尽管不是毛遂,但毛遂敢于在关键时刻挺身而出,可以说是大家的老师。毛遂自荐随平原君到楚国谈判合作的军国大事,平原君与楚王谈了大半天也没结果,主要是楚王有些顾虑,决意不下。眼看谈判要以失败告终,随行的其他19个人都一致动员毛遂上,考验他的时候来了。毛遂鼓足勇气,按剑历阶而上,问平原君:“从之利害,两言而决耳。今日出而言,日中不决,何也?”楚王得知毛遂是平原君的幕僚后大怒道:“胡不下!吾乃与尔君言,汝何为者也!”毛遂受辱但毫不含糊,提剑逼近楚王,以三寸不烂之舌说服了楚王,平原君出使楚国之行大功告成。这一次出使楚国使平原君认识了毛遂的价值,赞叹说:“毛先生一至楚,而使赵重于九鼎大吕。毛先生以三寸之舌,疆于百万之师。”后来平原君把毛遂作为上客看待。毛遂固然有才,但更重要的是在这里他表现出了很大的勇气,可以说是因智勇双全才获得了成功。有智无勇或有勇无谋均不能成功。培根先生曾说过一段与此关联的话:“如果问在政治中最重要的才能是什么?那么回答是:第一,大胆;第二,大胆;第三,还是大胆。”同样,如果要问:在关键时刻获得领导赏识的东西是什么?那么回答是:第一,勇气;第二,勇气;第三,还是勇气。

但是,单凭满腔热情和勇气并不够。关键时刻表现出色还必须知彼知己,方能百战不殆。马谡虽然具备了足够的勇气,使他敢于承担守街亭的重任,但他并不了解敌我双方的情况,没有认真观察地形,同时刚愎自用,不听劝谏,于是稀里糊涂打了败仗。古语也说:没有金钢钻,不揽瓷器活。既不能正确估计自己的能力,也不能估计事情的难度,行动势必有很大盲目性。马谡在估计自己时认为:“某自幼熟读兵书,颇知兵法。岂一街亭不能守耶?”马谡在估计对手时放言:“休道司马懿、张邰,便是曹睿亲来,有何惧哉!”马谡看了街亭地势后,嘲笑诸葛亮多心,还违背诸葛亮的交待驻军在山头上,却执意不听王平的劝告。这些失误没有理由不导致失败。如果马谡能正确分析敌我形势,不至于落得这种结局。诸葛亮在失街亭后所做出的决定表明他是智勇双全的领导!

作为领导,要善于把握关键时刻,以获得下属的信任和重视,这就要求领导一方面要善于发现某些关键时刻;另一方面也要善于把某些时刻变为关键时刻,善于创造关键时刻。

对关键时刻的把握是领导能力的一个体现。有的领导平时并不见得有什么过人之处,但在一些非常关键的场合下,他却表现得尽善尽美,尽管能受到下属的认可,不能不说他高明。

只要你智勇双全,又善于把握关键时刻表现自己,也就很容易得到下属的肯定了。

大胆训练“内行眼光。”

领导要发展自己的经营战略,即训练自己的“指挥之力”,这样常能在单位面临危机时力挽狂澜,救单位于水深火热之中。

下面让我们从实战看起。

曾经是PC技术先驱、最大的PC厂商苹果电脑公司,从1995年开始走向衰落,难以为继。然而,这个几乎奄奄一息的企业,在PC市场竞争更趋激烈的背景下,却从1997年开始奇迹般地复苏,扭亏为盈。这其中,苹果公司的决策层在重重危机下处乱不惊,以战略眼光理好各种关系,是扭转乾坤的关键所在。他们做了以下改变。

(1)走精品路线,造忠实信徒

领导的战略眼光往往表现在对企业的全面打造之力上。例如:苹果公司的Mac机在PC世界的地位犹如奔驰、宝马之于轿车,劳力士之于手表。虽然Mac机一直定价较高,但不少人仍宁愿多出钱买苹果机,以显示自己的身份。“苹果”这一战略的明显作用不但实现了“三高”(高质量、高价位和高毛利),而且使它的品牌在世界享有很高的知名度,形成一大笔无形资产。更引人注目的是,“苹果”造就了一大批Mac机信徒。评论家指出,“苹果”既是一家企业,又代表某种“信念”,它不但为持股人提供价值,也是一个宣扬某种精神的组织。其他PC公司只有用户,而“苹果”却拥有“信徒”,他们对苹果机“怀有宗教徒般的热情”,有的甚至以公司的标志为纹身。即使在“苹果”处境险恶时,这一群体依然对Mac机忠心耿耿。一位分析家感慨地说,尽管现在WintelPC(指以微软处理器作工业标准)同Mac机在市场的份额比例为20:1,但是从未听说过有人用针把前者的标志往自己的肉上剌。“苹果”在危机中挺了过来,这同它拥有一大批遍布全球的Mac机忠实信徒不无关系。

(2)彻底改组领导班子,优化企业结构

前任总裁离职时,“苹果”正处于低谷,销售额陡降,开支失控,各个分部互相拆台,高层领导热衷于窝里斗,“苹果”引以为豪的顶尖人才纷纷他就。拥有“技术超级明星”、“脚踏实地的经理”、“PC设计与推销大师”等多项桂冠的史蒂夫·乔布斯上任伊始,便找准苹果公司内部的症结,不惜对领导班子实行“大换血”。在高层领导中,乔布斯大胆提拔在原先Next公司中配合默契、年轻有为的“新生代”。董事会6名成员全是新人,除他自己以外,5名都是他亲自挑选的。他给每位董事发3万股苹果公司股票,不给现金,这样使个人的荣辱得失真正与企业的经营绩效挂钩。他自己只作为董事接受股本,不领总经理的工资。他通过调整领导班子确立了他的权威地位,也强化了对整个公司的有效领导,使全体员工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终于挽“苹果”于狂澜之中。

(3)利用同盟增强竞争实力

“苹果”的复兴可以说是众人拾柴火焰高的结果。在其衰落的过程中,许多软件开发商由于Mac机市场萎缩而不愿为它开发应用程序。1996年有70%的软件开发商开发Mac机软件,到1998年5月下降到20%,这又反过来进一步影响Mac机的销路。为此,乔布斯在集中力量开发新型操作系统OS8.0、OS8.5和OSX的同时,把重建“苹果”同软件开发商的关系作为着重考虑的问题之一。经过耐心细致的工作,加上“苹果”境况的好转,软件开发商的态度有了明显的转变。乔布斯还说服了电子游戏软件开发商与“苹果”合作,因为80%的美国家庭都用PC玩这种游戏。另外,乔布斯创造性地制定了开发专供消费者用于联网的iMac计划(i代表因特网)。为了使机器色彩迷人,设计人员专门请来了糖果公司的包装专家。经过10个月的设计,iMac于1998年5月亮相,机器小巧轻盈,两侧为蓝色透明体,机器内部结构可一目了然,给人以亲近感,为其进入寻常百姓家打开了方便之门。

苹果公司还与对手联手,共享市场。原先的苹果公司在自成体系方针的支配下,一向独来独往,因为自身在技术上的优势而目空一切,蔑视同业,甚至讽刺“微软”在1990年开发的“视窗3.0操作系统”不过是“一块拙劣的废物”。乔布斯就任后,公司一改孤傲的态度,以积极务实的原则处理与同业的关系。最突出的表现是1997年8月,乔布斯要求老竞争对手“微软”以1.5亿美元购买“苹果”4.5%股票的方式对“苹果”投资,这一要求得到了比尔·盖茨的同意,这对于处境维艰的“苹果”确实是雪中送炭。更重要的是,“微软”保证在5年之内为它的Office组件开发Mac系统的应用软件。乔布斯一再说,“苹果”同“微软”的长期竞争对手关系已成为过去,现在它们是重要盟友。这一步棋的目的就在于利用“微软”的实力来支持“苹果”;事实上“微软”已成为最大的Mac系统应用出版商,这对于提高“苹果”的竞争力和稳定它的市场起了很大的作用。当然,比尔·盖茨也绝不是慈善家,微软公司反过来要求“苹果”由利用“微软”死对头网景通信公司的“导航员”浏览器软件改为用“微软”的“探索者”浏览器软件,以遏制“网景”。同时盖茨还考虑到,如果作为“视窗”操作系统的惟一竞争对手“苹果”垮掉了,“微软”将成为独此一家,更难以应付司法部关于“微软”违反反托拉斯法的指控。

从上述事例看来,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每个单位都生存在各种关系编织成的网络之中,而现实环境瞬息万变,任何单位都可能面临现实的或是潜在的危机。不少企业在顺境中尚能左右逢源,一旦陷入逆境,往往手足无措,造成各方面关系僵化,以致内外交困。领导们都明白在单位向上发展中公共关系的重要;而在压力之下,似乎更应该学学乔布斯如何指挥若定,保持将帅风范。这是一种致胜的“指挥之力”。

做决策需要深思熟虑

最聪明的领导是能够在复杂情况下做出正确决策的领导。领导做决策需要深思熟虑,然而思考的方式却有很多。由于正确的解决之道通常只有一个,因此,集思广益是非常必要的。当你需要构思一个新的做法时,比如在思考如何减少股票投资损失这样的问题时,领导需要知道各种不同角度的想法,不论它是截然分歧的看法,是片面的想法,还是富有创意的思考。

每个人或多或少都有一些创意。而领导的作用是建立一种激励创新的工作气氛,让你的小组成员在这种气氛里能勇于提出新构想。具体做法如下。

(1)了解你的职权限制,以便做决策工作。假如你不太确定的话,要去问你的上级,请他就你的权限范围做一番确认。

例如:你在公事上的各项支出,报账时金额在多少钱以内可以不需要单据?你有权给客户折扣或是同意退费吗?假如有,最高的限度是什么?你可以聘用人员或辞退员工吗?类似这样的问题,你都需要有一个明确的指示来遵行。

(2)勿要求你的上级帮你做决策。假如你碰到困难,那就把各种可能的做法列一张表,选择其中的一项,然后与你的部属商量,将这种方法向你的部属做说明,训练他们自己做决策。

(3)不要把你所列的那些不同做法都看成是互相抵触的,事实上它们很少会有那么截然不同的分别。最好的做法也许是采用折衷的方式。例如,假使你手下两个最得力的业务人员都想要担任公司的代表,这时你何不干脆把他们两人都派出去,给你的顾客来一个最深刻的印象呢?

(4)在做决定时,要尽可能地收集各有关资料。决策的制定是根据事实而不是你个人一时的情绪好恶。

(5)往后退一步,把问题做一番审慎的思考。惟有正确的决策才能解决问题。

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才能,有些人擅长数字,有些人擅长文字,有些人则对史哲有天分。在做决策之前,要让你小组工作人员的才能派上用场。

(6)永远不要违背公司的政策。如果你认为公司的某一些规定有错误,你要在私下会谈时向你的上级提出质疑,让他知道不能因为“这是公司的政策”或是说“这些事情公司一直都以这种方式处理的”,就让一个不好的制度一直持续下去。一个经营成功的公司不会把已经确立的各种制度都当作是绝对的。创新的构想之所以会产生,往往是因为人们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问题。

(7)如果你对上级所做的某项决定不满意,你要冷静地与你的经理讨论这一个问题。讨论之后若仍然不满意,那么有三种选择:一是接受这项决定并给予全力的支持;二是将这个问题通过投诉程序向更高阶层反映;三是辞职。不要嘀嘀咕咕地接受这个决定,然后又在你的小组人员面前大加批评。你不是拿了薪水到公司来制造纠纷的,或是把你的工作同仁弄得无所适从的,而且就算跟你和每一个员工都不支持的决策撇清关系,也不能因此赢得伙伴们的忠诚。

(8)干着急并不能解决事情。把事情从头到尾想一想,如果需要找别人帮忙时,不要觉得很勉强。

(9)当你的工作人员中有人向你要求一些比较特别的待遇时,你要在同意之前仔细地想清楚。如果你同意让你的秘书延长他的假期,却又拒绝其他人相同的要求,那你会表现得前后不一致,你的员工也会觉得很不满。

(10)你若决定因某些特殊的情况而放员工一天假,那你要把特殊情况的内容向员工说清楚,否则员工可能会误认为这是一种惯例。假定你连续两个星期五因为业务较清淡的关系,特准员工提早下班回家,那么这并不表示员工第三个星期五也可以提早回家。

上面这些环节表面琐碎,实则重要,直接体现出一个领导的决策能力如何。

谨防掉进是非之中

在任何一个单位,领导每天都会遇到一些是是非非,有时眼里看不过嘴就要说出来,有时忍不住就挺身而出,这是非常不明智的,犹如领导抱着一个随时要爆炸的炸药包,往往伤了自己。此时,领导应眼睛聪明,嘴糊涂,千万不要掉进是非之中,这样才可安心工作。

甲乙是平日颇为要好的同事,最近竟然分别在你跟前数落对方的不是,然而两人表面上依然友好。所以,你生怕两面皆讲好话,会被认为是两头蛇。其实,除了这点,你更该小心,因为另一个可能性是,甲乙是否在对你试探点什么?

先讲前一种可能。有些人心胸狭窄,十分小气,又善妒,所以因为某些问题,令两人发生心病,这是不足为奇的。但他们表面上又不愿翻脸,故向较亲近者倾诉心中情,是自然不过之事。

你这个夹心人并不难做:同样冷淡对待两人是妙法。对方发现没有人同情,必然满不是味儿,定会另找“有爱心之人”,那么你就自动“甩身”了。

若发现两人是另有用心,旨在试探你对他俩的喜恶程度,你就该步步为营了。

既然对方的动机不良,你亦不必过分慈悲,不妨还以颜色。分别跟他们说:“对不起,我不愿听你说朋友的坏话,因为我根本不想批评你俩!其实,我的看法对你们并不重要呀!”这一招,必然让他们无功而退。

有人请你在公事上做“和事佬”,你其实有不少应留意的要点。

某些人可能为了某些目标,希望化干戈为玉帛,以方便日后做事,但亲自出面又太唐突,于是便找来“和事佬”。本来,使人家化敌为友是一件好事,但做好事之余,请做些保护自己的工作,亦即是给自己的行动定一个界限。

例如,当有人请你做“和事佬”时,你不妨只做饭约的知客,或作为某些聚会的发起人,但不宜将责任全往头上冠,反客为主。你最好是对双方面的对与错均不予置评,更不宜为某人去做解释,而该告诉他俩“解铃还需系铃人”,你的义务到此为止。

对领导不满、对公司不满的永远大有人在,遇上有同事来诉苦,大指某人有意责难他,或公司某方面对他不公平,你应该做到既关心同事的利益,又置身事外。

同事与某人不对付,指出对方凡事针对他,甚至误导他。你或许会很有耐性的听他吐苦水,听他细说端详,但奉劝你只听,不问。尤其是切莫查问事件的前因后果,因为你一旦成了知情者,就被认定是当然的“判官”了,这就大为不妙。

你只须平心静气地开导他:“我看某人的心地还不差,凡事往好处想,做起事来你会更开心的。”

要是对公司不满,你的立场就比较复杂:站在公司立场是你应该的,但站到同事那边,又有害无益。可是,人家来找你,保持缄默实在不礼貌。不妨这样告诉他:“公司的制度不断改进,这次你觉得不公平,或许是新政策的过渡期。你不妨跟领导开诚布公地谈一下,但犯不着坚持己见。”轻轻带过才是上策。

一位向来忠心得很、又已服务公司多年的同事突然告辞,惹得众说纷纭,不少同事还千方百计去细问当事人,誓要找出真相。

其实,知道了真相对你有好处吗?肯定没有,坏处倒有一大堆。例如,你或会无端被卷入人事漩涡,晓得行政层的秘密,对你的工作态度多少有些影响。还有,你更有可能被列为“某类分子”。

所以,过去的即将过去,不必去追究了;除非这同事向来与你颇投契,自动向你诉衷情,那你也只宜做个聆听者,万万不要做“播音筒”。

你应该做的是送上诚意的祝福,赠对方一件纪念品,当作纪念你俩的情谊吧!又或者请对方吃一顿饭,当作饯别。

至于其他同事的行动,你大可不必理会,也不必加以批评,这叫独善其身,不掉进是非之中。

又“瞎”又“聋”栽跟头

诸葛亮曾说:“一国之主如果只喜欢报喜不喜欢报忧,拒听诤谏,则忠臣不敢进其谋,而奸臣就得以逞其恶。君主有眼不观察目前局势,就如同瞎子;有耳不听旁人的意见,就好似聋子。”

有些领导又“瞎”又“聋”,在工作上免不了要倒台翻车。集思广益,虚心听取别人的意见,才可不断地纠正错误、弥补阙漏,免得日后吃大亏、栽跟头,闹得一蹶不振。

汉武帝刘彻如同他的老祖宗刘邦一样,对待臣下傲慢而又无礼。他曾蹲在茅房里接见大将军卫青;会见丞相时,衣着也是随随便便、大大咧咧。他的确是“略输文采”,虽然他经常以各种方式招纳贤才,仿佛他真的是求贤若渴,但他天性严酷冷峻,即便对那些他素来宠信的大臣,一旦稍觉不合心意,或小有过错,他也一杀了之,毫不宽贷。

主爵都尉汲黯是一个敢于直言进谏的大臣,他敢当面顶撞武帝说:“陛下求贤不厌其烦,可贤才未尽其用便被杀掉。以有限的人才,像这样没完没了地杀下去,臣恐怕天下的贤才将会被杀尽,那时,陛下再用谁来治理天下呢?”

汲黯说上述这些话时,态度很不冷静,怒容满面,大臣们都为他捏一把汗,寻思着他是提着脑袋说真话。哪知汉武帝这次不但没发脾气,反而笑着说:“什么时候没人才?就怕人不能识别罢了!只要能识别,还用担心没有人才么?所谓人才,不过是件有用的工具;有才能而不发挥作用,同没有才能一样,不杀留着干什么?”

汲黯心中不服武帝的这套议论,依然硬着脖子说:“我虽然不能说服陛下,但还是以为陛下是不对的,希望陛下从今后能够注意,有所改变,不要以为臣是个糊涂不懂道理的人!”

汲黯咬住不放,自然使武帝十分恼火,不过他不愿在大庭广众之下,同汲黯这么唇枪舌剑地辩论下去。他避开这个话题,转移目标,环视着在场的大臣说:“汲黯要说自己是个好奉承、不敢揭短的人,那倒也不是。他说自己糊涂,我看倒真是这样。”

他就这样用“王顾左右而言它”的办法,结束了这场谈话,始终没有怪罪汲黯对自己的无礼。

据史料记载,汉武帝惟有对待汲黯非常恭敬,不穿戴整齐,决不出见;有时汲黯来得突然,他来不及穿戴,便躲在帐中,听他奏事。那些在武帝高压政策之下惶惶不可终日的大臣,看到皇帝还有这么宽容的一面,自然也会感到一点点慰藉,减少一分不安了。

难能可贵的是汲黯,他并不因为真话难说,而不敢说真话。古人有一句话:“人必自侮,人方侮之。”意思是说,假如一个人自己都不尊重自己,那么,别人也就不会尊重你了。汲黯因为自重,所以赢得了武帝的尊重。

孔子说,爱护士兵如不能驱使士兵,厚待士兵如不能命令士兵,那么,爱护和厚待就失去了应有的意义。所以,士兵若违反军纪,误了军机大事,将领对他就不可再讲情面了,无情的原则最后还是不应该被情的仁爱所淹没、取代。当罚者就罚,当斩者就斩,就如诸葛亮当年挥泪斩马谡一样。

作为一个领导人,统率一个集体,领导一群员工共同奋斗创业时,不能独断专行,大家的事要发动大家想办法,大家来做。这样,领导人不能总是听“好话”,更多的时候要听听周围人唱的反调。“反调”虽然不免刺耳,但其中往往蕴含真理,蕴含着合理化的建议,于人生有补,于事业有益,一如带刺的仙人掌,摸之刺手,用之却有巨大的药效。

“好话”,哪怕是一捏一把水的谎话,都能调动听者的情绪,能满足听者的自尊心、虚荣心,因为听起来确实顺耳些。如果这“好话”再加进点糖,添进点蜜,那就更加有滋有味了,听起来自是如食甘饴,如沐春风;恶言,特别是那些损人、伤人、毁人的恶毒话,往往是无中生有,恶意攻击,自是如刺如冰,让人触之心疼、心寒。

实为忠言、大实话的“恶言”似乎不太受欢迎,因为它太直、太实,能一下掀出老底,一针刺中痛处。所以,“好话”总是吃香,“恶言”总是不受欢迎。

但仔细一想,脚踏实地的人还是不应为“好话”所陶醉。“好话”听过之后,除了心花怒放、热血加剧流动一阵之外,似乎再也于事无补;至于“恶言”中的那些恶毒话,自是应嗤之以鼻,不必往心里装,免得郁气伤肝;那些实为忠言、直言的所谓“恶语”,听起来虽然不太顺耳,但极有益处,亦如良药,虽然苦口却能治病。

在一个集体走向成功的道路上,往往有绊脚石,有荆棘;只有与集体休戚与共的人才会思索如何回避这些前进路上的障碍。他们唱唱反调,更多时候是出于部下对领导的爱戴,对集体的赤诚、关心。明白了这点,就应对唱反调的人予以保护,而不应当厌弃,更不应当给小鞋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