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向历史名将学谋略与智慧
32238000000013

第13章 重才善战

魏无忌

魏无忌(?—公元前243年),魏昭王少子,安厘王的异母弟,战国时期魏国著名的军事家。因安厘王元年(公元前276年)被封于信陵(今河南宁陵县),所以后世皆称其为信陵君,与春申君黄歇、孟尝君田文、平原君赵胜并称“战国四公子”。

礼贤下士,广大门客

信陵君魏无忌是战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与赵国平原君、齐国孟尝君、楚国春申君并称战国四公子,但其声誉却远远在三公之上。《史记》为四人所作的传记里,最懦弱无能的平原君只配跟别人合传,称《平原君虞卿列传》,才能普通的春申君、孟尝君分别单独作传为《春申君列传》和《孟尝君列传》,在以上传记中司马迁均直呼三人的名号;而只有信陵君被命名为《魏公子列传》,且太史公通篇不曾呼其名号而皆尊称为“公子”。太史公曾高度赞扬信陵君说:“天下诸公子亦有喜士者矣,然信陵君之接岩穴隐者,不耻下交,有以也。名冠诸侯,不虚耳。”说信陵君的声名能够盖在当时诸侯之上,确有他的道理,并非浪得虚名。然而,天妒英才的历史总是在无情地重复,纵然信陵君满腹韬略,终究也难逃脱郁郁而终的命运。下面就让我们来看看信陵君到底是怎样一个人,为什么太史公对他如此重视?

信陵君魏无忌,是魏昭王的小儿子,《史记·魏公子列传》记载,“魏公子无忌者,魏昭王子少子而魏安厘王异母弟也”。他也是魏安僖王同父异母的弟弟。公元前277年,魏无忌的父亲魏昭王去世,魏无忌的哥哥魏圉继承魏国王位,赐封无忌为信陵君。

信陵君为人仁爱宽厚,礼贤下士,士人因而争相前往归附于他。当时,无忌门下的食客有三千人之多。《史记·魏公子列传》记载:“公子为人仁而下士,士无贤不肖皆谦而礼交之,不敢以其富贵骄士。士以此方数千里争往归之,致食客三千人。”当众诸侯看到魏无忌的门客众多,于是各国诸侯连续十多年都不敢动兵侵犯魏国。

信陵君之所以会招来这么多人才之士,就因为他是“真公子”、“好士”。虽然信陵君已经是“官”,却仍能够委屈自己,这样的人就更容易得人心。在社会人心理中,当官的正常情况是趾高气扬的,只要不趾高气扬,人民群众就觉得你很了不起;再能屈尊跟下层人说话,那老百姓就受宠若惊了。如果一个平常人像他那样做,“士”们并不觉得特别,而信陵君作为一个有权有势的大官却能如此,从而使得食客们感激不尽,以死效力。也正是因为这样,才使他在尔虞我诈的官场中立于不败之地。

魏国有个七十多岁的隐士,叫侯嬴,因家贫,做着大梁(魏国都城)夷门的守门小吏。无忌听说他品行正派,又多奇计,同街的人非常尊敬他,于是驾车往拜,并馈赠了一份厚礼,但侯嬴不肯接受。于是魏无忌设筵席大会宾客,等人来齐后,魏无忌带着车马和随从,空出车子左边的上座,亲自到夷门去接侯嬴。侯嬴为考验一下魏无忌,途中提出要去宰屠牲畜的市场上看望朋友朱亥,无忌即命绕道入市,到了朱亥家门,侯嬴进去闲聊不止,无忌在外恭候,及至侯嬴登车赴会,已耽误了好半天。此时,魏国的将军、丞相、宗室以及宾客们都已坐满堂,等魏无忌回来开宴,魏无忌的随从都在暗骂侯嬴,而魏无忌仍然是面色和悦,一直等到侯嬴聊完,才载着侯嬴回去赴宴。此后,魏国的市井大众都称赞信陵君是一个礼贤下士之人。

后来,魏无忌居住在赵国期间,听说有两位著名的隐士——毛公和薛公,便打算前往拜见。当时,毛公隐居在赌馆里,薛公隐居在酒肆中,他们得知魏国公子想要来结交自己,于是就故意躲了起来。魏无忌暗访得知二人在薛家,于是假作买浆之人与二人相见。二人被无忌的恭敬、执著所打动,便接待了他,经过融洽的交谈,他们成了朋友。有人见魏无忌与赌徒同游,深以为怪,无忌却回答说:“某常闻赵有毛公、薛公,恨不得与之同游,今日为之执鞭,尚恐其不屑于我。”天下的游士听说此事,都纷纷前来归顺于魏无忌。

由于社会的风气,魏无忌以养食客为荣,有些上等宾客明白魏无忌的意思,于是就在这方面配合十分默契,侯嬴在第一次宴席上接过魏无忌的祝酒,就当着众人之面讲:“臣乃东门抱关吏也。公子枉驾下辱,久立市中,毫无怠色,又尊臣于诸贵之上,于臣似为过分,然所以为此,欲成公子下士之名耳。”

魏无忌在与人交往的时候,总是抱着一种义气感,正是由于这种重义行为使他深得人心。魏王爱妾如姬的父亲早年为人所杀,如姬言于魏王,欲报父仇,但三年未抓到仇人,魏无忌知道这个事情,就派宾客斩仇人之头,献于如姬,如姬十分感激,愿意用自己的性命报答信陵君。此外,魏无忌甚至还把这种待人的重义延伸到动物身上。有一次,有一鸠被鹞所追逐,飞于桌下,无忌藏起鸠,等鹞飞去后将鸠放掉,谁知鹞隐藏于屋脊,等鸠飞出后追上吃掉。魏无忌伤感自责说:“此鸠避患而投我,乃竟为鹞所杀,是我负此鸠也!”更让人想不到的是,魏无忌那一天竟然没有吃饭,令人四处捕鹞,共抓获百余只,他又表示说:“杀鸠者止一鹞,吾何可累及他禽!”最后想法将那只吃鸠的鹞杀掉,把其余的鹞全部放走。当人们听说此事后,感叹说:“魏公子不忍负一鸠,忍负人乎?”这些事情使他贤名远扬,众望所归。

当然,魏无忌广招门客,并不只是为了成好贤名,结合后来的事实看,他之所以养客是有深远的政治意图!据《史记·魏公子列传》记载,有一次,魏无忌跟魏王正在下棋,边境传来警报,说:“赵国发兵进犯,将进入边境。”魏王立即放下棋子,就要召集大臣们商议对策。魏无忌劝阻魏王说,这只是赵王在打猎,并不是进犯边境,又接着跟魏王下棋,好像什么事也没发生一样。可是魏王惊恐,心思根本没有放在下棋上。过了一会儿,又从北边传来消息说:“是赵王打猎罢了,不是进犯边境。”魏王非常吃惊,问无忌说:“公子为什么知道事情的真相呢?”公子回答说:“我的食客中有个人能深入底里探到赵王的秘密,赵王有什么行动,他都会立即报告我。”没想到这句话竟然改变了魏王对无忌的看法,从此竟不敢将国事交予他处理了。虽然如此,但更突出了魏无忌门客之广大。

魏无忌养的数千食客,形成了一股政治势力,这一政治势力有四个特点:一是它在相当大的程度上是一个经济上寄生的政治集团,其成员许多都不从事物质生产,而且与物质生产阶层无半点关系,只靠某一贵族的供养而生存。二是它以供养者为核心,并且还以供养者政治目的为目的,他们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供养者服务;它在政治意识上倾向于某一个国家,但对这个国家保持很大的行为独立性,有时游离于数国之间,这都完全以其核心人物的政治态度而定。三是它不具有固定严密的组织,靠经济上的供养关系来维持,并靠义气来凝聚人心,供养人的经济状况和社会声誉的高低决定着它的规模。四是它的势力渗透到了各个社会阶层,上至公子王妾,下至赌徒卖浆之流,甚至鸡鸣狗盗之辈,也包括着书立说的文人学士,在社会上形成了较大的影响力。可见,如果剔除其中的经济供养关系,后世的会党组织就和它十分相似。这种政治势力是供养者影响国家政治的工具,也是他挟之自重的资本。

可以说,信陵君后来的成功,就在于他的数千食客所形成的政治力量,为他的政治事业做了稳固的铺垫。

侯嬴献计,窃符救赵

上文我们说到魏无忌广纳贤士、养客数千,但这些门客在魏无忌的政治生涯中起到什么样的作用呢?以下让我们来看看。

《史记·魏公子列传》记载:魏安厘王二十年,秦昭王已破赵长平军,又进兵围邯郸。

……

至邺,矫魏王令代晋鄙。晋鄙合符,疑之,举手视公子曰:“今吾拥十万之众,屯于境上,国之重任,今单车来代之,何如哉?”欲无听。朱亥袖四十斤铁锥,椎杀晋鄙,公子遂将晋鄙军。勒兵下令军中曰:“父子俱在军中,父归;兄弟俱在军中,兄归;独子无兄弟,归养。”得选兵八万人,进兵击秦军。秦军解去,遂救邯郸,存赵。

“窃符救赵”是一个大家耳熟能详的故事,从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出,魏无忌知人善任、虚心谦恭的态度,同时还能体现出门客在这场战争中起到的重要作用和魏无忌的爱国精神。

公元前258年,秦军攻到赵国邯郸城下,赵国危在旦夕。赵国丞相平原君的妻子是魏无忌的姐姐,平原君赵胜多次向魏安厘王和魏无忌送信,请求魏国救援,魏安厘王派晋鄙率十万兵马救赵,军至河南汤阴,秦昭襄王听到魏国和楚国发兵去救赵国,就派人去对魏安厘王说:“邯郸早晚得给秦国打下来。谁要去救,我就先打谁!”魏安厘王听了十分恐惧,命令按兵不动。

魏安厘王处于两难选择之中:进兵吧,怕得罪秦国;不进兵吧,又怕得罪赵国。他只好不进不退地耗着。平原君也派人上邺城请魏国大将晋鄙进兵。晋鄙回答,不敢自作主张。平原君又给信陵君魏无忌写信,说:“请公子看在你姐姐的分上,火速发兵来救邯郸十几万人的生命财产!”魏无忌立即持信恳请安厘王出兵,魏安厘王仍不同意。信陵君魏无忌对门客们说:“大王不愿意进兵,我自己上赵国去,要死就跟他们死在一起。”他预备了车马,决计去跟秦军拼命。有一千多个门客也愿意跟着他一块儿去。

魏无忌带着车队路过夷门时去跟他的朋友、守门人侯嬴辞别。侯嬴冷淡地说:“公子保重。我老了,不能跟您一块儿去。”魏无忌向他告别后就走了。走不多远,魏无忌越想越觉得不对劲儿,侯嬴连一句体贴的话都没有,忍不住再回去问问。

侯嬴见信陵君回来了,就说:“我料定公子准得回来!”

魏无忌说:“我想我一定有得罪先生的地方,特地回来请先生指教。”

侯嬴说:“公子收养了几十年的门客,你这么上秦国的兵营里去,正像绵羊去跟狼拼命,不是白白去送死吗?”

侯嬴接着说:“我听说魏王的宠妃如姬的卧室放有调动部队的兵符,听说公子你曾为她报杀父之仇。向她求助,她必定会冒死相助窃出兵符的。公子只要请她把兵符偷出来,拿了兵符去夺取晋鄙的军队,才能跟秦国打仗。”魏无忌听从了侯嬴的计策,前去请求如姬帮忙,如姬果然盗出兵符交给了魏无忌。魏无忌拿到了兵符后上东门跟侯嬴辞别。侯嬴说:“我的朋友朱亥,是天下数一数二的大勇士。要是晋鄙不把兵权交出来,公子就叫朱亥杀了他。”

魏无忌到邺后,拿出兵符假传魏安厘王的命令代替晋鄙担任将领。晋鄙合了兵符,验证无误,但还是表示怀疑,不想交出兵权。这下激怒了魏无忌带去的屠狗力士朱亥,他吼道:“兵符已合,救兵如救火,不得消磨时间!”言罢从袖中取出四十斤重的铁锤将晋鄙打死。魏无忌拿着兵符给将士们下令:“父亲和儿子都在军队里的,父亲可以回去;哥哥和弟弟都在军队里的,哥哥可以回去;独子可以回去养活老人;有病的或者身子弱的,也可以回去。其余的人都跟我去救赵国。”

魏无忌统领晋鄙的军队后,精选士兵八万开赴前线,指挥这八万将士向秦国的兵营冲杀。秦将士没想到魏国的军队突然会来攻打,手忙脚乱地抵抗了一阵。平原君也开了城门,带着赵国的军队杀了出来。两边夹攻,一举击溃秦国,解除了邯郸之围。

这段故事被郭沫若写成五幕历史剧《虎符》,而且还加进了许多感情戏,如把信陵君与如姬描写成恋人关系等,流传比较广。虎符是古代调发军队的凭证,因为铜铸成虎形,所以叫虎符。背有铭文,剖为两半,一半留在朝廷,另一半授予统兵将帅。调兵时,只有见到朝廷手里的那一半,且与自己手里的这一半合上,将帅才能相信调兵的命令是真的。

魏无忌在救赵前,先进行了一场争夺军权的斗争,他利用虎符制的漏洞窃符将兵,紧急关头击杀了晋鄙,造成握有兵权的既成事实,等魏王知道时已经没有办法了。将兵之后,他根据兵求精而不求众的考虑,裁减了部分兵卒,他把裁减与对士兵的恩遇结合起来,并申之以军令,做到恩威相济。战斗中,他把自己的私属宾客置于士卒之先,极大地鼓舞和振奋了士气。无忌的这次军事行动是攻其不备,因而轻易地击垮了秦军。

明人李贽对东门城守侯嬴策划的这次窃符救赵一事大加称赞,曾写《咏史》一诗云:

夷门画策劫秦兵,公子夺符出魏城。

上客功成心遂死,千秋万岁有侯嬴。

在“窃符救赵”这一事件中,有人评价魏无忌此举够义气,因此赞道:“救赵挥金槌,邯郸先震惊。”阐释了轻生死、重仁义的侠士精神。但谁又能够体会魏无忌因此而客居赵国十年,有家不能回的滋味?

如果说魏无忌的所为证明其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小人,那么他为什么要救赵国呢?可以肯定那是因为他姐姐在赵国。如果没有这个因素,信陵君还会不会舍命去救?这是为公还是为私?救赵有功于赵,而于魏怎么办,自己岂不是叛臣吗?尽管事实证明魏国可以救赵成功,但一旦救不成呢?自己岂不成了千古罪人吗?难道魏无忌没有想过这些问题吗?其实并不然,以魏无忌的聪明才智不会不考虑到这些问题,甚至会“茶不思,饭不想”的思考这些问题。最后,他之所以选择了“出兵救赵”这一条路,不仅是为了自己私人的关系,也是为了国家社稷着想。他具有一种强烈爱国的精神,他深深地明白这个秦国势力强大的国家,如果这次不去救赵国,等到秦国灭掉了赵国,攻打的对象必然是魏国,那时魏国必将会陷入危机,一发不可收拾!

魏无忌这也是为了国家百姓的安稳着想!然而就是因为如此让他成了一个“违抗圣命,不逆不道”的罪臣了。

重返魏国,合纵攻秦

《史记·魏公子列传》记载:公子留赵十年不归。秦闻公子在赵,日夜出兵东伐魏。魏王患之,使使往请公子。公子恐其怒之,乃诫门下:“有敢为魏王使通者,死。”宾客皆背魏之赵,莫敢劝公子归。毛公、薛公两人往见公子曰:“公子所以重于赵,名闻诸侯者,徒以有魏也。今秦攻魏,魏急而公子不恤,使秦破大梁而夷先王之宗庙,公子当何面目立天下乎?”语未及卒,公子立变色,告车趣驾归救魏。

魏王见公子,相与泣,而以上将军印授公子,公子遂将。魏安厘王三十年,公子使使遍告诸侯。诸侯闻公子将,各遣将将兵救魏。公子率五国之兵破秦军于河外,走蒙骜。遂乘胜逐秦军至函谷关,抑秦兵,秦兵不敢出。当是时,公子威震天下,诸侯之客进兵法,公子皆名之,故世俗称魏公子兵法。

信陵君魏无忌窃符救赵、解邯郸之围后,知道自己盗取魏安厘王的兵符,假传君令击杀晋鄙,魏安厘王一定会非常恼怒,所以魏无忌让将领们带着魏军返回了魏国,而魏无忌和他的门客留居赵国。赵孝成王感激魏无忌窃符救赵的义举,把汤沐邑封赏给魏无忌,魏安厘王也原谅了魏无忌的罪过,仍然让魏无忌享有信陵,而魏无忌在赵国一待就是十年。

魏无忌在赵国广交隐士,连隐于赌徒的毛公,和隐于酒馆里的薛公等地位卑微的有才之人都会与他们交游,以求取贤士人才。所以天下的许多士人,包括平原君的门客都有很多转归于魏无忌的门下。

公元前247年,恢复了元气的秦国开始接二连三地派兵攻打魏国。魏安厘王为此焦虑不安,就派使者去请魏无忌回国。可是,魏无忌始终认为魏王不会宽恕自己,所以他得知魏国使者到来的消息后,他便告诫门客们说:“你们之中,如果有谁敢替魏国的使者通报,立即处死。”魏无忌的宾客绝大多数都是跟随他背弃了魏国而来到赵国的,所以,他们当中没有人劝魏无忌回国。事情就这样一天天地僵持着。后来,毛公和薛公求见无忌,说:“公子之所以受到赵国的重视,声名远扬天下,只是因为有魏国。如今秦国进攻魏国,魏国危在旦夕,而您却不给予同情、帮助,假使秦军攻破大梁,毁坏了先王的宗庙,公子还有什么面目立于世间呢?”两个人的话音落,魏无忌好像变了一个人似的,立即吩咐家臣备车,连夜启程回到魏国。魏无忌和魏安厘王兄弟两人十年未见,重逢时不禁相对落泪。魏安厘王任命魏无忌为上将军,并让他做魏国最高统帅的将军。

魏无忌派使者向各诸侯国求援,各国得知魏无忌担任了上将军,都纷纷派兵救魏。于是魏无忌率领五国军队(《史记正义》谓为燕、赵、韩、楚、魏等五国军队。)在河外大败秦军,使秦国将领蒙骜战败而逃。联军乘胜攻至函谷关,秦军紧闭关门,不敢再出关。

在中国历史上这是一场比较经典的战役,魏无忌之所以能获得胜利,就因为秦军轻敌,不知速战速决造成的,这样就给了魏无忌表演军事才能的机会:

第一,在战役的总体布置上,他采取对两处敌人分而制之、各个击破的方针。根据敌人战线长、联络疏松的特点,先以重点兵力与华州之敌决战,华州之敌兵力稍少,其地又是郏州之敌的后方通道,先打华州,既是先打敌之薄弱,又是直捣敌之要害;这样不仅使强敌处于孤立状态,还调动了强敌,这一战略安排真是技高一筹啊!

第二,他采取以虚击实的策略,虚设帅旗,以小部分兵力引蛇出洞,稳住强敌,而以主要兵力与弱敌首先决战,在实际交战上是以众临寡,以优势对付劣势之敌,增大了初战胜利的可能性。秦将蒙骜不愧为用兵高手,他采取了以虚应敌的策略,然而在战略全局上却始终处于被动的状态,与魏无忌的策略差远了。

第三,魏无忌在与王龁之敌决战时,先劫粮草,攻其所必救,在战术上继续调动敌人,以求在敌之运动中截击围歼。这一战术方针也进一步分散了敌人兵力,扩大了敌我力量差距,这样魏无忌胜利的可能性就更大了。此外,在围歼王龁之战时,他将劫粮行动公开化,而将伏兵截击行动秘密化,将明与暗相配合,加强了战术策略的有效性。同时,在截击王龁救兵时,他稳住三万生力军,先以一定兵力与敌厮杀较量,待敌军困乏时,再将三万精兵投入战斗,给敌人猝然以重创,以夺取战术上的速胜。这些策略都是一般人不能想到的高明战术。

第四,自从在华阴界与蒙骜军队相遇后,魏无忌就开始迅速地猛攻,不给敌人任何喘气的机会。他深知自己方面准备不足,但他更知道敌军毫无准备,敌人慌张而来、战况不明、军心无定,而自己一方全局战况较清,士气旺盛,对比之下,比敌人占有更大的优势,根据这些情况,他对敌人立即发动进攻,一举击败了敌军。后来蒙骜受到魏楚两军的后方夹攻,虽然这具有一定偶然性,但主要原因还在于魏无忌总体上采取了正确策略。

这次合纵攻秦的胜利,使魏无忌的声威大震,各国的宾客纷纷向他进献兵法,魏无忌一一为之题名,世人将把这些兵法总称为《魏公子兵法》。

快到战国末期的时候,秦国的兼并统一几成破竹之势,在这种军事背景下,魏无忌两次用兵、两败秦军,扼制了秦国的兼并之势,对当时列国的政治形势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他之所以能在极险恶的军事形势下夺取战役的胜利,一是他富有勇气,不为强秦的咄咄气势所吓倒,他毫不畏惧,一再率军抗秦,战斗中身先士卒,表现了他军事上的大勇。二是他富有谋略,他指挥五国联军的败秦之战,是他军事谋略和指挥才能的生动表演。

在这场战争中魏无忌是胜利者,无论世人说魏无忌的胜利是一种偶尔性也好,是一种精心策划也好,都不能否认魏无忌是一个不平凡的军事家!

遭人诽谤,郁郁而终

魏无忌用出色的军事才能打败秦军,其才华如流星一般耀眼,然而最终却落个壮志难酬的下场。

《史记·魏公子列传》记载:秦王患之,乃行金万斤于魏,求晋鄙客,令毁公子于魏王曰:“公子亡在外十年矣,今为魏将,诸侯将皆属,诸侯徒闻魏公子,不闻魏王。公子亦欲因此时定南面而王,诸侯畏公子之威,方欲共立之。”

公子自知再以毁废,乃谢病不朝,与宾客为长夜饮,饮醇酒,多近妇女。日夜为乐饮者四岁,竟病酒而卒。

在魏无忌打败秦军后,当时的情势很明显,只要有信陵君在,秦国统一中国的美梦就会落空。而此时的秦国却想出了一条“反间计”,秘密派人带着一万斤黄金来到了魏国,先寻找到了晋鄙的门客,贿赂了他们。在旧怨和金钱的双重驱使下,这些人在魏王面前毁谤无忌说:“公子在国外流亡了十年,可一回来就担任了魏国的上将军,各国的将领都隶属于他。因而各国只听说魏国有公子无忌,却不知道大王您的存在。我等听说,公子想趁这个时候篡位而称王呢,由于别国都惧于他的声威,打算拥立他。因而,大王不如趁早除去无忌,以免后患。”同时,秦军找人假意祝贺魏无忌,问他是否已经做了魏王。这些谣言让魏安厘王心里不停地想:此时公子为魏国立下了大功,正所谓“戴震主之威,挟不赏之功”,公子已经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魏王我也没有什么可以拿出来赏赐给他的了,他贤名早已播于四海,此时又手握兵权在外,而他的那三千食客,要是里应外合,魏王的位置就要不保了,公子的杀伐决断也在前面杀晋鄙时表现了出来,既然敢杀我的大将,又何尝不敢杀我?于是派人代替魏无忌任上将军。

信陵君虽然无愧于心,但他深知魏王疑心日益剧增,于是就托病不再入宫,将印信兵符等都交还魏王,终日和宾客沉溺于酒色之中,因此,史书记载他“饮醇酒,多近妇女,日夜为乐”。如此四年,终于因饮酒过多,于公元前243年患病而死。秦国发现自己的克星没了,就派蒙骜率兵肆无忌惮地攻魏,没过多久便占领二十座城,十八年后俘虏魏王而灭魏。魏无忌空有盖世威名,终究难免身死国灭,令人尊敬的诸葛亮为蜀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然公子却想要“鞠躬尽瘁”亦不可得,悲哉痛哉。

数十年过去了,秦朝已灭,汉高祖刘邦即位后每过大梁都会悼念公子,后来还为公子设祠,令百姓时时祭祀。百年后,司马迁在《史记·魏世家》的末尾评论道:后人都说魏国因为不用信陵君而日益削弱以至灭亡,然而天令秦国统治四海,就算魏国得到贤臣的辅佐,又有何用呢?

其实,他之所以落得那样一个结果,主要源于他人生的两大错误决策:

第一,将自己的姐姐嫁给平原君。当初,魏无忌之所以这样做,有两层意思:第一层,大家都是好客喜士之人,英雄惜英雄,而且也只有平原君这样的豪杰才配得上魏无忌之姊,但是后来的事实表明平原君是个庸俗之人,他的好客只是停留在表面上。“公子欲见两人,两人自匿不肯见公子。公子闻所在,乃间步往从此两人游,甚欢。平原君闻之,谓其夫人曰:‘始吾闻夫人弟公子天下无双,今吾闻之,乃妄从博徒卖浆者游,公子妄人耳。’”第二层,是为了与赵国结盟,战国时期战火连天,魏无忌将自己的姐姐嫁给平原君,于是就与赵国成了亲家。这个婚姻联盟看似不错,其实也有弊端,因为他太小看魏王了。魏赵两个国家的联盟本来是两国国君的事情,你现在与平原君套近乎,把我晾在一旁,这不是小看我魏王吗?倘若当时平原君娶了魏王的同母姐妹,或者平原君将自己的姐妹嫁给魏王,那么魏王还会袖手旁观吗?可见,魏无忌这种婚姻结盟是十分不明智的,正是由于这种不明智才导致魏无忌不得不为一个庸俗的平原君出兵救赵,背井离乡。

第二,偷窃虎符,矫杀晋鄙。《史记·魏公子列传》记载,“魏王怒公子之盗其兵符,矫杀晋鄙。”可见,魏安厘王对魏无忌盗其兵符,矫杀晋鄙的事件是何等的愤怒。虽然魏无忌最终偷到了魏安厘王的虎符,但领兵将领却不相信,结果信陵君的门客就把领兵的将领给杀了。虽是门客所为,但魏无忌难逃纵凶杀人的罪名,这就注定魏无忌不会有好结局。

在这两个事件中,魏安厘王应该最恨“盗其兵符”了,你想,魏无忌得到兵符是通过魏安厘王的爱妾如姬,俗话说“一日夫妻百日恩”,魏安厘王最亲近、最爱的人就是如姬了,如今她却为了别的男人背叛自己,身为一国之王,一个男子汉的颜面尽失啊!那么他是如何处置如姬的呢?《史记》中没有记载,但可以肯定如姬日后不会有好日子过,不知漂亮脸蛋能不能救自己一命,反正魏无忌是指望不上了。最后,也难怪魏安厘王会猜忌魏无忌,不给他留后路。

对于魏无忌救赵败秦、避国十年和归魏后的处境,清人王士祯曾在《谒信陵君祠》一诗中,作了这样的描述:

趣救邯郸却暴秦,十年留赵事酸辛。

大梁归后匆匆甚,日饮亡何近妇人。

再说,魏无忌广招天下贤才、养客数千,这使魏无忌在政治上培植了一股强大的势力。不仅以自己军事才能两次击败秦,而且还挽救过两个国家,他势大震主、功高盖主,因此就对魏安厘王造成了极大的威胁。在****社会中,皇上就是国家,为国的行为本来是直接为君主的行为,但大臣势大功高,却又容易造成国家向心力的偏转,因此就对君主形成了直接的威胁。为国的行为超过一定限度立即和为君的行为严重对立了起来,这是君主****制度本身无法克服的一个矛盾,魏国既然不能改变****制度本身,那就必然要在这个制度内部防范和消除威胁权力核心的不稳定因素,他对魏无忌的疑忌、限制和打击就成了必然的行为。而魏无忌生活在这种****统治社会中,并且还具有非凡的才能,那么他的一生要面临两种选择:第一,限制自己的势力、放弃自己的政治建树,随俗合流,不要使自己的才能盖过君主;第二,敢冒君主的疑忌而在政治上大显身手。魏无忌一生的前期既然选择了后者,那他在一生的后期、势大功高时只有两条路可走:第一,轻易地将君主取而代之;第二是急流勇退,泯灭自我。魏无忌是那个时代的人物,他不可能超脱时代意识去行事,自然地选择了后者。他接近酒色,以示政治上的无欲,借此消除君主对他的猜忌,他退出政治舞台、淆乱自己的社会角色,以此换取君主的信任。他在酒色这条小路上,不仅伤害了自己健康,得疾而亡,而且彻底结束了自己的政治生涯。

唐人周昙认为魏无忌的命运,不仅仅是个人的命运,而且还代表着魏国的命运。因此,他在《公子无忌》曰:

赵解重围魏再昌,信陵贤德日馨芳。

昏蒙愚主听谗说,公子云亡国亦亡。

自古英雄多壮志未酬,成千古悲剧。信陵君是个悲剧人物,他屡为魏国立下奇功,有极高的军事才能,但并未得到发挥,最终因功高盖主而遭猜忌,郁郁而终。可悲可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