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学心理学的密码
32222400000057

第57章 如何在批评中加点糖

如果不想伤害对方的面子,一定要提出批评,那么就请你给他一剂加糖的药。

在你与人交流沟通之中,通常情况下应用好言相求,对于这种“良言”,也应裹上“糖衣”,让对方听着悦耳,在没有防范的情况下就范,从而使效果更好。

有一则太阳和风的寓言,说有一天,太阳和风在争论谁最强而有力。风说:“我来证明我更行,看到那儿一个戴草帽的老头吗?我打赌我能比你更快地使他摘掉帽子。”

于是太阳躲到云里之后,风就吹来了。愈吹愈大,简直像一场飓风。但是风吹得愈急,老人把帽子拉得愈紧。终于风平息下来,放弃了。太阳开始从云里露面,开始以它温煦的微笑照着老人,不久,老人开始擦汗,摘掉了帽子。

这则寓言告诉我们的含义是不言而喻的。“请提宝贵意见。”人们说这句话的时候,心里期待的往往只是对方的赞扬。坦率提出批评意见的人,即使不因此招人怨恨,至少也难以受到欢迎。这是因为人类都有强烈的自尊,都有面子需要,都希望受到表扬而拒绝批评。明知别人有过失而不及时批评纠正,无异于怂恿其继续犯错误,但在提意见时如果施行“无麻醉手术”,严词直道,使对方可能加剧错误的程度。

为了收到“治病救人”的效果,开刀时可先注射麻药,给药时不妨加上糖衣。据史载,唐代魏王李泰喜欢文学,受到唐太宗的宠爱。有人说大臣中有瞧不起李泰的,唐太宗大怒,召众大臣责备道:“隋文帝时,众大臣都被诸王踩在脚下,我如果放纵他们也这样做,岂不折杀诸位使诸位蒙受耻辱吗?”魏征一听皇上说话离了谱,赶紧接上说:“若说法纪纲常被彻底破坏,固然不必理论,如今圣明君主在,魏王当然没有辱没群臣的道理。隋文帝骄纵他的儿子,最终都做了刀下之鬼,这也值得效法吗?”

唐太宗听了,高兴地说道:“我因私爱而忘公义,听了您的话才知道自己理屈。”魏征之所以能够说服唐太宗,是因为他赞美太宗是“圣明君主”,先让他心里舒服一下,如果魏征以硬碰硬,结果难以想象。

另外一个例子是:三国时期,曹操准备镇抨关中后,即回师洛阳,可是关中其地豪强许攸拒绝率部归顺曹操,还说了许多谩骂曹操的话。曹操大怒,准备下令讨伐许攸。

群臣因此纷纷劝曹操宜用招抚的办法使许攸归服,以便集中力量对付蜀、吴军队的侵扰。曹操丝毫听不进去,横刀膝上,群臣们吓得不敢做声了。

留府长史杜袭却仍上前劝谏,曹操劈头喝道:“我的主意已定,你不要说了。”杜袭问:“殿下看许攸是个什么样的人呢?”“不过是凡人罢了。”

杜袭说:“对呀,只有贤人才了解贤人,圣人才了解圣人,像许攸这样的凡人,怎么能了解殿下的非凡的为人呢?所以,你犯不着跟他生气。现在大敌当前,豺狼当道,你却要先打狐狸,人们会议论你避强攻弱的。这样的进军算不上勇敢,收兵也算不上仁义。我听说张力千钧举弩,不会对小老鼠扳动扳机;重量万石的大钟,不会因为小草棍的敲打而发出声音。现在小小的许攸,哪里值得烦劳殿下的圣明威严呢?”

曹操听了这番话,觉得很顺耳,已经伤害的自尊心得到补偿,面子上也能下得来台,就很爽快地接受了杜袭的劝告,以优厚的条件招抚许攸,许攸果然归服了。

如同赞美有助于敞开一切大门一样,在批评中糅合褒扬,就会满足对方的面子需要,有助于克服批评中经常遇到的面子障碍。而一旦发生这种面子障碍,受批评者就会产生抵触情绪乃至强烈的对抗情绪,容易使人变得非理智,以固执己见来排斥批评。

寓批评于褒扬之中,苦口的“良药”包裹上一层糖衣,从而使对方顺利地接受批评,这是使对方最乐于接受的方法了。

当然,批评的艺术方法还有种种,但均要求优先考虑对方的心理,一般都要照顾对方的面子,例如不点名批评法、旁敲侧击的暗示批评法,不当众人面批评法,由回忆自己的过失而来的间接批评法等等,都是此例。

如果不想伤害对方的面子,一定要提出批评,那么就请你给他一剂加糖的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