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国宝有秘密
32218700000011

第11章 纸张变钱之谜

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跟父亲和叔父到处游历,在中国看到汗八琉造币厂以桑皮纸大量印制纸币,然后盖上皇帝玉玺,就能流通。他看后似乎颇为欣赏:“此项纸币如此大量制成后,即在大汗治下各处流通,没有人胆敢不顾性命,拒绝接受。大汗的子民,不论何时何地,买卖收支,都毫不犹豫地使用这种纸币。拿着这种纸币可以买到各种所需的商品,比如珍珠、宝石、金银,甚至任何其他的东西。”马可·波罗还说:“不管什么人都可以持着旧币,在付出一点手续费后,就能换成新币,甚至换取金、银条也行。”他所游历的中国城市,几乎全都使用纸币,除了大汗的纸币,并无他种货币。

但元代是否真的如马可·波罗所说,全用纸币呢?而大汗的纸币又是否可以买到任何所需的东西呢?还有,大汗的纸币可不可以拿去兑换金、银条呢?元代又有无他种货币可用?

马可·波罗这些有关元代钞法的记载无疑颇近事实,而元代钞法在当时世界上,也是较为完备的纸币流通制度,比如定下纸币无限法偿、设立平准库、买卖金银以维持钞价、集中现银于国库、筹足发行准备基金,以及禁止金、银和铜钱流通,专用纸币等。元朝朝廷这样做,当然是吸取了宋、金两朝币制失败的教训,所以发行纸币,依现银储备数量为准,开始时币值是较为稳定的。但好景不长,原来凭纸币票面价值,可向政府兑换等价白银,后来却因纸币大量发行而致票面价值形同虚数,根本没有那么多白银可兑!

于是就出现了“权钞钱”的怪现象。原来元代起初也铸过一些铜钱,但数量不多,比历代所铸的都要少。发行纸币以后,为了维持币值,更禁止使用铜钱。但纸币大量发行,不断贬值,在老百姓心目中信用扫地,所以私下人人都依旧使用铜钱。元朝政府迫于无奈,逐渐又恢复了铜钱的合法地位,并且铸造了一种直径8厘米、名叫“至正之宝”的铜钱。这种铜钱是中国历史上直径最大的钱币。但这种铜钱似乎“大而无当”,而且性质更是“与众不同”,因为向来只有人以纸币代表金属货币,而这种钱币却以本身的金属价值来代表没有价值的纸币。元朝朝廷把这种钱币,称为“权钞钱”。老百姓在纸币不值钱的时候,就拿去换“权钞钱”,然后再用来熔为铜锭!

纸币当然极容易伪造。元代的伪钞问题是非常严重的。元世祖至元七年(1270年),颁下法令,规定伪钞造得仿如真钞,能够流通的,伪造人处死;而造得不三不四,未能流通的,则判流放之刑。但制造伪钞可获巨利,许多人还是以身试法,因此后来不管造得像与不像,一律处死。然而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制造伪钞的人发了财,就出钱替同伙谋取官职,作为内应,依旧私印伪钞,扰乱金融。马可·波罗说什么“除了大汗的纸币,并无他种货币”,恐怕是不知道纸币的“内里乾坤”而说的美言。

到元顺帝时期(1333—1368),元代币制一改再改,仍然未能抑制通货膨胀,物价比之元代初年,涨了近1000倍。中国历朝纸币原具的兑换性质(如南宋纸币),代表金属铸币流通,可以换取铸币或其他实物的作用也从元代开始宣布废止,实行纯纸币流通制度。这样的纸币,当然不能取信于人,马可·波罗描述的美好景象,用纸币可以买到珍珠、宝石及各类所需物品的情形,听来就像是神话。

元朝立国初,因为蒙古人向来广泛使用白银,并以白银作为货币,所以就确立了白银在中国历史上的货币地位。1260年元世祖忽必烈即位,不久便铸了一批每个重五十两的银元宝。元宝之名,虽曾在唐宋两代用过,比如唐代的开通元宝(其实应当是开元通宝,为唐代开元间所铸钱币,但据称被人误读为开通元宝,以讹传讹,因而得名)、宋代的大历元宝,可是将铸成的一个个银锭叫作元宝,却是从元朝开始的,意思便是元朝的宝货。元代铸造的银元宝两头翘起,也和铜钱中央为方便串起而铸成的方孔一样,具有实际作用,因为中国古人携带钱财,并不放入衣袋而缠于腰间,所以元宝的式样,正是为了便于缠在身上,故有腰缠万贯的说法。

由上所述看来,元朝的纸币根本当不起马可·波罗的赞美,倒是他并没有提到的银元宝,确为中国货币的一个特色。

根据古代历史文献所载和出土文物显示,中国人使用货币已有三千多年历史。远古时期早已用龟、贝、珠、玉、金、银充当货币,历来按重量称用。汉唐以后则铸为不同形状及器物形式流通。南北朝时出现金、银钱,正式铸币使用则自金代始。十六国时期更一度使用谷帛,钱币及纸币均不通行。江苏出土的楚金爰又名印子金,是在金板上打印戮而成。汉代的金饼多作宫廷赏赐之用,未作民间通货流行;金元宝的用途也一样。1197年,金章宗铸承安宝货以银铸成,近年首次在黑龙江出土,是名副其实的稀世之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