倾听,与学生贴近的秘诀
走到户外,倾听一下大自然的声音会令我们感到心旷神怡;倾听朋友的喜悦让我们身心愉悦;倾听别人的意见让我们获得成长。只要教师善于认真倾听,就能够享受到来自学生的那个色彩斑斓的绚丽世界,就会感受到发自学生内心的精彩的世界。
学生也有自己独特的思想,它们虽然只是些零碎的、简单的、幼稚的观念和看法,但这些思想却构成了他们未来发展的现实基矗学生们生活和发展在自己的思想之中,也同教育者在自己的思想里进行沟通和交流。
教师要善于倾听学生声音背后的某种思想和观念的萌芽,并尽量认可它们的价值和意义。当学生发现自己那些隐藏不露的思想被教师倾听并认可时,他们就与教师建立了更深一步的关系。此时,教师更易走进学生的心灵,更易及时对学生的思想动向进行了解,更易和学生之间进行沟通。
在一次语文练习课上,老师让学生给词语找家。其中一名学生将自己的爸爸分配到交通工具的一栏。立刻引来其他同学的反驳:“爸爸不是交通工具。”
老师也很愕然:“爸爸怎么会是交通工具?”但他并没有立即否定,而是让这位学生解释其原因。
“在家里或上街的时候,爸爸经常给我当马骑,他不就是交通工具吗?”当学生发现老师的兴趣很大的时候,不由得胆子也就大了起来,说话的声音也随之大了不少。
“爸爸是交通工具”,多么荒谬的一句话呀!可当我们听了学生的解释后,这句话又变得那么的自然。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教育者应当深刻了解正在成长的心灵!”真正的教育是心与心的对话,这种对话又是以倾听开始的。
倾听是一种相互间的尊重,一种热情的期待,一种无言的爱。多给学生一个解释的机会,多去倾听学生的心声,就等于多给了学生一个展示独特自我的机会。只要教师愿意去倾听来自学生的声音,你就会惊喜的发现,这所有的一切都会变得很有意义。
在英国的学校,我们经常看到这样一幅画面:师生席地围圈而坐,甚至老师经常在课堂里或跪或坐在地上和学生交流。我们从这个小小的细节中能观察到,英国的教师是多么的尊重和关爱自己的学生,从他们单脚跪地的动作中我们看到了他们是多么乐于倾听学生的声音。
倾听会使学生感受到老师尊重他的意见,在乎他的见解,从而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尤其是出错的学生,当他们感受到老师正在认真地聆听自己、猜测到自己内心的想法时,他们就会受到巨大的鼓励和鞭策。
在倾听的过程中,我们必须注意到:
(1)老师必须给予学生必要的尊重。
在师生交流的过程中,教师千万不要以师长自居,也不要把自己摆在一个训导者的位置,教师要对学生的人格表示充分地尊重,让学生能够充分地表达出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切忌不能将学生的话题打断,不要担心他们会出格,更不要目空一切的抢先一步发表你自己的高明见解。尤其是与后进生的谈心,要放开偏见,创设平等的环境,让他们自由地说,尽情地说,发现并形成适合于他们发展的教学风格。
(2)老师要积极鼓励学生把话说完。
如果学生担心会占用你的时间而不敢继续往下说的时候,你可以和颜悦色地说“你继续说下去,没关系的”来打消学生的顾虑;如果学生思想紧张,一时语塞,说不出话来,你可以说“不要紧张,慢慢地说吧”,以放松他的紧张情绪;倘若遇到学生有话不敢说,欲说还休的时候,教师可以对他说:放心吧,有老师给你做主,或者说:我会给你保密的,这样他们也就会对老师产生安全感和信赖感。
第三,在倾听的过程中,老师要集中注意力,用心去听,适当的时候用局部表情或者简短的语言,不断地鼓励、理解、支持,让学生体会到老师的关注,给学生的心灵带来温暖。学生会在这个时候感受到自己所说的话得到了教师的重视,会令他们之后有更好的表现。
当然,强调老师倾听,并不是要老师放弃自己的立场观点,而是要把对学生教育的过程,转化成教师艺术地倾听的过程。教师切记不能以自己的喜好和厌恶来选择倾听,而是要将自己的观点暂且放在一边,先来听一听学生们的心声,并且以此为根据,洞悉学生们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想法,这样做就能进一步同学生进行沟通。
优秀的教师一定是海纳百川的,他们能够在倾听的过程中将学生们的见解获取,同时发现自己在工作中的失误,并且找出有效的工作方法,在日后的教学工作中作出适当的反应和调整。这种虚怀若谷的精神,能够让自己散发出一种诱人的魅力,更多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得到学生的好感,让他们接受你,真正做到让学生“亲其师,信其道”。
有这样一句话:“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倾听别人的话,是可以从中受益的。
教师学会了倾听,就能够将一片洁净的灵魂天空还给自己的学生,也就能够让学生们与阳光、花朵和蝴蝶一起翩翩起舞;
学会倾听,在学生们的絮语中,倾听能让他们疲惫的灵魂重新歌唱,能让快乐与幸福再次回到他们生活的中心;
教师学会倾听,学生们就能够在自己澎湃的心跳当中感受到岁月和季节的脚步声,同时也能够感受到老师给自己的爱。
只要你学会倾听,你就会感受到教学的真谛,你会发现,好学生还有很多很多。去倾听吧,把身边的琐事放下,听听你的学生在说什么,听听你的学生想表达什么,不要简单地就下结论,更不要放过任何沟通交流的机会。
因人而异,让沟通更具针对性
教师做好同学生之间的沟通工作,是一份十分艰巨的任务。
教师应该从细小的方面观察学生,更准确地了解他们不同的性格,以便采取有效的沟通方式。教师怎样才能真正地做到因人而异的沟通和交流呢?
1.与成绩好的学生沟通要讲究方式
教师在同学习成绩优异的学生交流的时候,要讲究方式方法,让这些优秀的学生通过沟通获得收获,得到帮助。
例如,有一名学生的学习成绩很出色,总是排在班级的前三名,可是在最近一段时间里,他的学习没有以前那样扎实,考试成绩也明显下降了。此时,教师首先要清楚的是,学生的心里一定会对自己最近的表现感到懊恼,他们很希望老师能够理解自己。
在和这样的学生沟通时,教师一方面要帮助他们查找成绩下降的原因,另一方面要鼓励他们放下思想负担,继续努力,抓紧学习,弥补学习上的欠缺。
这个时候,教师可以说:“这一次的试题还是有一定难度的,尽管你这次的成绩跟老师实际预想的存在一定的差距,可是你做的已经非常不错了。只要你学习再扎实一点,你的成绩一定会更理想的。”而不能说:“你这段时间不用功,怎么会有好成绩呢?”这种带有批评语气的话语,会伤害他们的自尊心,不但不能让他们从教师那里得到帮助,相反还会增加他们的心理负担。
2.与问题学生沟通时要找准病因
教师在面对问题学生的时候,在沟通前要事前掌握问题的所在,找出原因之后再进行具体的分析和对待。
问题学生的外在表现经常是旷课多、迟到多、上课爱说话以及爱搞小动作,个别学生还爱与老师顶嘴等等。问题学生的病因是他们经常违纪的关键,我们只要找到病因,与他们沟通时对症下药,他们的这些“脖就能够治好。
比如说有的学生违反纪律,是因为家庭生活中父母出现了问题影响到了孩子,教师在与这样的孩子进行沟通的时候,就应当要从爱的角度展开;有的学生是受社会上的不良因素影响而造成的,我们就应该注意从说服教育的方面来展开。
3.与“特例学生”沟通时要学会“沉默”
因为在学生的心目中,教师所处的地位具有特殊性,因此教师如果在某些特定的沟通交流环境中保持适时的沉默,会表现出一种自信和力量感,能够令学生感受到一种无形的心理压力。也就是说,教师有意识的沉默是一种很有效的批评和暗示的方法,而这种方法对某些学生来说往往更具有说服力。
这种方法最主要的是针对那些自身有不好的习惯但同时又十分担心遭到教师批评的学生。因为他们从内心里还是知道自己的习惯是不好的。
4.与内向的学生沟通时要耐心询问
教师与那些内向,不善言谈的学生沟通的时候要找到正确的方法,不然就会使交流出现尴尬。这时,我们的耐心询问会起到很大的作用。因为,这类学生比较害怕与人交流,好像把自己给束缚起来了。如果教师在谈话的时候,能够亲切一些,态度够和蔼,就会在一定程度上消除学生的顾虑,令他们愿意和教师们沟通。
单独地与这类学生沟通交流是最好的方法,因为这可以取得他们的信任,而有了信任,学生的心扉会自然而然地向老师敞开,愿意和老师倾心而谈。在师生沟通交流的过程中,教师要根据学生所谈的内容及时给予肯定,并且教师要为学生指明其努力的方向,要给学生动力,使他们能够走出束缚。
5.与脾气比较暴躁的学生沟通时要用对比参照法
有的学生脾气比较暴躁、倔犟,还经常犯错误。教师在同这样的学生沟通交流的时候应当注意谈话的技巧,采取一种对比参照的方法。
这类学生容易产生自暴自弃的心理,破罐子破摔。我们对他们可以用“参照式”进行横向与纵向的对比,引导他们直接剖析问题的实质,深入浅出地进行指导和引导。
教师在和学生进行沟通的过程中,还要让学生真正了解自己身上的缺点,深刻认识到自己犯错的原因及错误所造成的危害性。这样可以增强他们改正错误的信心和决心。当然,在和他们沟通时,教师的态度应该严肃认真,鼓励与批评都要做到合时宜。
6.与性格外向的学生沟通时要用争论辩答的方法
还有一些学生比较外向并且很健谈。沟通时,我们教师采取争论辩答的方法是容易被他们接受的。在和他们沟通前我们要做一番必要、充分的准备,尽最大可能把他们所要述说的理由都列清楚、理通顺,并做好反驳的充分准备。
当然了,师生之间的争论辩答,并不是要师生如同开辩论会一样激烈,而是应当尽可能多的让学生将自己的意见表达出来,让学生能够与教师的争论中明白其中的道理,最终达到教师以理服人的目的。在教育教学中,教师应该积极地锻炼自己的沟通能力,掌握与不同学生的沟通技巧,让每一个学生都能从与老师的沟通中获得启发,从而达到沟通的真正目的。
换位思考是沟通学生内心世界的桥梁
在电视或者报纸、网络上我们时常看到这样的消息:教师与学生对簿公堂。由于发生在课堂上的很多“语言伤害”都没有及时有效地解决,最终导致师生反目。
之所以会发生语言伤害的事情,很多时候是因为师生之间不能进行换位思考,只会从自身的思想以及情绪出发,所以就会造成不良的后果。
苏霍姆林斯基讲过这样一个故事。他小时候住在一间杂货铺附近,每天都能看到大人把某种东西交给杂货店老板,然后换回自己需要的物品。他有一天突然想出了一个坏主意,用一块石头跟老板来换糖果,犹豫片刻之后的杂货店老板还是将石头接了下来,同时也把糖换给了他。苏霍姆林斯基说:“这个老人的善良和对儿童的理解影响了我终身。”这位杂货店老板不是教育家,但他拥有教育者的智慧:他没有用成人的逻辑去分析孩子的行为,而是从孩子的角度,用宽容维护了一个孩子的尊严。教师在日常的教育教学中,时常需要同学生进行换位思考,所谓“换位”就是要从学生的心态出发,体会他们的感受。这能很快架起师生互相理解的桥梁,帮助教师很快找到教学的障碍,从而对症下药,解决问题。从心理学角度来说,换位思考是在运用“同感”“移情”的心理学原理,以理性的态度处理“育人”的问题。
美国有一部教育题材的电影,名为《危险游戏》,其中有这样的一个片段:一名班主任因为自己班上的学生打架到学生家里去家访。面对该生家长时一反常例,化贬为扬,认同该生做法,认为为尊严而打架没什么大不了的,又表示自己也有责任。这一举动,让她赢得了该生的信任,后来通过不懈的心灵沟通,事情圆满落幕。此例一出,议论颇多。不少教师会将此作为一个经典案例引导后进生,指出身为一名教师,一定要走进学生心灵的深处,把握好学生内心最敏感的心理,认真地同学生进行换位思考。
全国优秀教师魏书生说过,“学生不管多么难教育,毕竟是青少年,其内心深处一定有一个广阔的世界,而世界必然是假恶丑与真善美并存的。教师在教育学生的时候,尽量不要站在学生的对面:教育学生应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而要力争站在学生的心里,站在真善美那部分思想的角度提出:我们需要怎样,我们怎么做才能更好。这样,学生会感到你不是在训斥他,而是在帮助他。”可见,对于学生犯错,教师不能像警察对犯人一样,而应该更多地偏向于情方面,“人非草木,孰能无情?”倘若教师能够时常进行换位思考,真正站在学生的角度帮助他们分析问题,一定能够令学生们认识到自己错误的危害,从此不再犯这样的错误,也会尽量少犯或者是不犯其他的错误,这样,也就能令错误变成一种美好。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更应该运用换位思考的方式。我们在授课的时候是否常有这样的体会:经过自己精心设计的教学应当是水到渠成,但实际却教得很费劲,学生学得很被动,师生之间缺乏默契。这时就需要教师进行“换位思考”了。教师要多考虑考虑学生现有的知识状况,他们的理解能力,他们所遇到的困难以及导致他们无法积极思考的因素是什么。比如上课提问,一个问题提出来以后,学生不配合教师,冷了教师的场,但回过头来想一想,就会发现可能是问深了,学生踮着脚也够不着;也可能是问题太浅了,学生根本不屑于回答这样的问题;也可能是漫无边际,学生无从回答。因此,一定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激发兴趣,减缓坡度,启发诱导,达到“柳暗花明”的境界。如果教师发现自己的学生学习上退步了,切忌不要一味地对其尽情责备,而是要事先了解学生退步的原因是什么:是对知识的理解有困难还是学生被外部环境的不利因素影响了?找到原因后采取恰当的方法,帮助学生尽快走出学习的泥沼。若是因其他原因退步了,教师不妨深入到学生的内心世界去探索,真正用心去读孩子这本书,了解他们的所见、所想、所为,尽快找到问题的症结,从而采取有效的方法去帮助学生进步。
但是现在有一些教师总是会陷入误区当中,没有将自己的学生看成是正在处于成长阶段的个体。有人说,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其实,这里的“好”不是某个标准或某条界限。每个学生在成长过程中由于生活背景不同,自身条件都有差异,所以不可能齐步走。只要今天比昨天有了进步、有了发展,就是好事。这就尤其需要教师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对于每个孩子成长过程中所体现的节奏性差异给予包容,允许他们有一个逐步成熟的过程。
假如,作为老师能够更多地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老师和学生的关系一定会更和谐融洽。但是怎么才能切实做到换位思考呢?
1.要体验感受,善待学生
福建省教育厅信息网曾发布了这么一条信息:平和育才中学组织高二、高三年段教师参加“2008年福建省普通高中毕业班质量检查”第一轮考试。目的就是希望教师能够体会到学生们参加高考时的心情,能够令教师很好地把握住考试的方向。
有位教育界前辈曾说过:“学生时代曾有过差生经历的老师,更容易体会学困生的难处;学生时代曾有过调皮生经历的老师,更容易了解调皮生的心理,这些老师较容易成为好老师。”
2.要倾听心声,理解学生
教师应该在教学过程中及时了解学生的想法,只有这样才能在教学过程中随时把握住学生思想的脉搏,更好地实现与他们心理上的沟通。教师要对学生的思路进行开导,要令学生对自己所学的东西有一个比较深刻的认识和理解。只要我们走进学生中,就不难听到一些凭主观想象不到的学生心声,它可以有助于我们进行更好、更准确地换位思考。它能够令教师急学生所急,教学生他们所需的东西,令教师很快受到学生们的欢迎和喜爱。
比如在处理课堂上发生的不愉快现象方面,北京小学特级教师孙蒲远老师在参加“学习与心理健康促进工程”培训时的感受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孙老师在培训的第一节课上播放了一张幻灯片,幻灯片上播放的是学生画的画。画面中,老师正讲得唾沫横飞,学生却神往地望着窗外树上的一只小鸟。她说,看到这里,她一下子醒悟了,原来枯燥无味的讲课不仅使教师费力不讨好,也让学生活受罪,责任不全在学生。她从此之后就想尽办法来增强课堂的趣味性,吸引学生们的注意力,她经常会说的一句话是:“在要求自己的学生做到某种程度之前首先要问问自己是否能做到?”
3.以人为本,体贴学生
教育工作以人为本。有的教师认为,现在的学生变得越来越圆滑了,有的是说起话来三分真,七分假,有的更过分,简直就是满口谎言。学生为什么会说谎呢?从学生的角度看,①由于某种原因不愿或不敢说出事实真相,如学习成绩差,做了不应该做的事,谈话的对方(家长或是教师)比较专制等。这时,学生会为了逃避惩罚而说谎。②当时情况对自己十分不利,为了保护自己而说谎。③为了掩饰自己的隐私而说谎。④为了哥们义气而说谎。⑤不得已说了善意的谎言。所以说,教师一方面要理解学生说谎,对他们表示出宽容;另外一方面也要根据事实的真相采取相应的一些方式方法,逐渐引导学生能将真话讲出来。
换位思考是沟通学生内心世界的一座桥梁。换位思考需要教师对学生付出满腔的热爱。教师的理解和宽容会使教育更有成效,换位思考可以更好地理解学生,善待学生,善待教学,善待自己;让我们一起来养成换位思考的良好习惯吧!先扬后抑,开启学生心锁的金钥匙
当老师在面对学生所犯下的错误和学生身上的缺点的时候,如果用大发雷霆的训斥或者过于严厉的言辞,不但会令学生无法接受,甚至还会产生排斥的心理,顶撞老师,这样,势必不会达到良好沟通的效果。
这时,我们不妨先对学生的优点、长处加以表扬;之后,再对他们犯的缺点、错误加以婉转地指正,尽量做到“良药不苦口,忠言不逆耳”,就能在第一时间拉近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使沟通工作水到渠成。
因为学生的心智还没发育成熟,他们的自我克制和对是非的分辨能力很低,但同时,这些孩子们的自尊心又会很脆弱,一旦受到了批评,很容易就会出现自卑感,甚至还有可能产生排斥的心理,走向教育沟通的对立面去。因此,对于学生的错误,老师一定要谨言慎行,既不放任自流,又不严厉训斥,而要细心体察学生的心理变化,用“先扬后抑”的方法去编织培养学生自信心的摇篮,让他们在理想光环的召唤下,振作精神向前走。
值得我们注意的有下面两点:
1.把握好表扬和批评的尺度
如果老师总是对学生批评训斥的话,一定会令自己的学生失去信心,灰心丧气。造成心理对抗;而全是表扬又会使学生飘飘然、盲目乐观,未必能使他们始终保持振奋的精神状态。所以,教师在跟学生进行沟通的时候,要先扬后抑,把握好批评和赞扬的比例,切不可有偏颇。
2.表扬、批评要逐步升温
有一些老师为了能让后进生转变,会想尽一切办法来为后进生创造闪光的机会,接着就在全班同学的面前大家赞赏,甚至会给这些后进生委派班级干部的重任,用心很是良苦,希望能通过此举让学生巩固自己身上的优点,让这些后进生发生根本的转变。
然而,后进生的一些“顽疾”并非一朝一夕就能改正,往往会复发。万一教师在后进生“旧病复发”的时候将其以前的职务撤消了,那导致的结果只会令这些学生以后变得更差。所以,老师对学生的表扬、批评以及情感投入都要逐步增加,任何暴冷暴热都不可取,否则会留下消极的“后遗症”。
总而言之,在教师跟学生的沟通过程中,教师一定要用一分为二的眼光看待自己的学生,批评之前,教师先要对学生身上的闪光之处进行表扬,然后再对其错误和缺点进行委婉的批评,从而让学生能够感受到教师的博大胸襟和对自己的殷切期望,这样也就能达到师生之间有效沟通的良好目的了。
阿莫纳什维利曾说过:“儿童心灵深处潜藏着一些成人难以理解的密码。”让我们贴近学生的情感,借助“先扬后抑”这把沟通的金钥匙,去解开学生心灵的密码,使每个学生都扬起自信的风帆,挺起自豪的胸膛,抬起自尊的头颅,昂首阔步走向辉煌灿烂的明天!
书信,让师生沟通“零距离”
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书信交流是相对比较传统的一种沟通的方式。现在我们都喜欢借助网络、电话等快捷的现代交流方式,书信已经被很多人遗忘了。但是,即使是在如今这种高速发展的现代社会,使用书信沟通的方式有时也能够收到良好的沟通的效果。特别是在某些环境下,有些事情师生之间不便直接面对面沟通,或对于一些性格内向的学生来说,书信沟通是比较适宜的。
我们这里所提及的书信,完全不同于那些日记、周记和给学生写的作业点评之类的东西,而是很正式的书信。周记和日记篇幅都比较短小,而且很多时候学生只是为了完成作业而写的,写的大多都是一些空话、套话,甚至是摘抄或编一些假话,特别是节假日的日记,千篇一律,缺少新意,写的都是同一类内容,类似的经历。如果是这样的话,教师就很难了解到学生的真实心理,也就无法下手进行沟通,书信的方式是将这种情况避免的最好的办法。
对学生来讲,书信沟通既避免了面谈的局促不安,又能与自己信任的教师进行有趣的心灵交流;对教师来说,与学生建立并保持书信联系,则意味着赢得了学生的信任,这本身就是一种教育的成功;更为重要的一点是,师生之间通过书信的往来,比起面对面交流的方式,更加便于教师全面、真实、细腻地感受到学生们的内心世界以及他们心理的变化,从而能够更加主动、准确并且有效地对学生进行心理上的辅导,令教师和学生之间的沟通实现“零距离”。
沟通是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重要环节,只有了解彼此的想法才能为沟通提供便利的条件。沟通的方式有很多,李镇西老师认为,对于处在青春期的中学生,有时候交谈并不是心灵沟通的最好形式,在这种情况下,书信便成了师生对话的合适途径。
1.书信沟通,可以及时解决学生的思想问题
教师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如果能及时发现学生在思想上产生的问题,并且及时将这些问题解决掉,那是最好的了。书信交流就可起到这种作用。
书信交流不同于面对面交流,它可以把话说得很周全很婉转,又因具有隐秘性,学生读信时,有咀嚼和慢慢体味的过程,它可以使学生连读几遍,便于学生接受教师的观点,容易打动学生的心灵,解开学生的思想疙瘩。学生在给教师写信的时候,也一定会反反复复地对自己想说的事情进行整理,这种整理思绪的过程也是学生认识问题的一个过程。再读教师的回信时,对问题症结的理解就会深刻些,对一些问题的认识就会清晰些,避免了面对面交流时思想一闪而过的状态。
2.书信沟通,可以促进学生的转变和发展
人人都有被肯定、尊重和赏识的需要,所以说,每一个学生也都会期待能够得到教师的赞扬。写信是一种很好的沟通方式,它可以避免面对面的谈话给学生造成的紧张心理和对立情绪,能够使教师“三思而后行”,以平和、忍耐、细致的心态对待犯错误的学生,使学生能够感悟到教师的关爱,敞开心扉接纳教师。
3.书信沟通,为学生的健康成长提供了良好的心理环境
师生之间的书信交流是以教师的人格魅力为基础的。教师以身作则,在文字交流中融入思想教育(如何做人)、心理健康教育(如何做健康的人)、人生的思考(对社会的价值)、理想的探求(实现自己的理想)、人与人的交往(关爱他人)等,让学生求上进,敢竞争,肯吃苦,永向前。
4.书信沟通,让师生关系更和谐
作为时刻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着教师,用心灵感受着教师的学生,倘若他们能够收到一封教师写给他们的信,对学生而言无疑是一份很意外的惊喜。教师主动给学生写信,以平等的心态与学生交流,可以缩短师生间的距离,填平师生之间的代沟,这样学生才能开诚布公、畅所欲言。
5.书信沟通,为教师的教育教学获得了信息反馈
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书信交往,不单单能够令教师了解自己的学生,也会令学生更多地了解自己的老师,令师生之间建立起深厚的情感。学生也在尽自己的力量帮助教师成长,使教师不断获得教育教学的最新信息。
写信要耗去教师的大量时间,需要教师有持之以恒的精神,但收获也是持久的。那么,怎样与学生保持书信交流呢?
1.巧妙建立联系
学生并不喜欢那种以了解思想以及思想汇报为目的的教师和学生之间的通信。因此,教师发出的第一封信,应避开容易引起学生的反感或误会的内容,从学生最关心、最感兴趣的话题谈起。
此外,为了避免学生突然收到教师来信的突兀感,教师在给学生第一封书信的时候一定要选择一个比较恰当的日子;或是这位学生生病在家的时候,或是他正为考试失利难过的时候,或是他的生日那天……总而言之,对学生有足够了解的老师一定能为第一封信的发出找到一个好的借口,并且还能够信心十足地等待学生给自己的回信。
2.内容不限
师生书信联系,应建立在双方自愿的基础上。尤其是对于学生而言,他们给自己的教师写信,应该完全是出于自身的一种需要,绝不会是因为碍于教师的情面。而要让学生保持与教师通信的兴趣与热情,教师要特别注意,不应对书信内容有所限制,相反,要尽量让学生有充分的思想自由,不断丰富书信的内容。在书信中,如果学生的话题很宽,就说明学生对自己的教师非常信赖,只有这样,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书信联系也才能更加稳定和持久。
3.平等对话
与教师对学生的“个别谈话”一样,师生在书信往来中双方也是绝对平等的。在书信中,学生可以向教师咨询,教师也可以向学生请教;教师可以向自己的学生表达对他们的期望,同时,学生也可以向自己的教师提出自己对老师的建议。双方可以展开坦率的讨论甚至可以进行激烈的争论,但都不应把自己的观点强加给对方。即便老师在给学生的回信中有很强的心理辅导的目的性,可是,在书信的字里行间中也不能带有任何想要强迫学生接受的意思,要像朋友一样诚恳地劝诫学生。
虽然教师与班上每一位学生都保持频繁的书信往来是不现实的,但教师无论怎样忙,最好选择性地与班上具有某些特殊性的学生保持书信交流。原因是对于这些学生而言,与教师之间的书信交流或许就是最为有效的心理辅导和沟通的方法。
书信交流,师生间一种可贵又重要的交流方式。
教师能够通过与学生的一封封书信走进学生的世界,也能够对于学生思想上的变化有一些把握。其中有些书信可能反映了班上学生之间的矛盾,有些书信可能反映了师生的矛盾,还有些书信可能反映了学生与家长的矛盾。总而言之,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书信交流通过文字的叙述和表达,能够实现教师和学生之间心灵上的倾诉,让彼此之间的沟通变得没有距离,为师生交流构建出另一个新的平台,所以,教师应当多运用一些这样的交流方式,争取让每一个学生都拥有一个健康的心理以及良好的对于求知的欲望。
借助网络与学生交流
2003年的“非典”在我们的记忆中,渐渐被淡忘,但是在那些不能相见的日子里,网络让我们每个人都认识到了它的重要性。
人们在那两个月的时间里通过互联网相互传递着彼此的情感,交流着所掌握的信息;而学生们则在校园网的指导下坚持学习。
在非典那段特殊的时间,不少学生通过互联网的世界将自己平时被人忽视的才能展现了出来,原本在人们印象中沉默寡言的孩子忽然变得口若悬河;平时习惯懒散的孩子,在网络活动中变得行为敏捷,井井有条……
在那段特殊的日子里,网络起到了其他任何手段都无法替代的作用,也让教师们认识到了网络的巨大教育力量。
没错,一个班级有几十名的孩子,当教师工作繁忙,很难及时同每个学生保持沟通交流的时候;当腼腆的学生有话想说又难以启齿的时候;当家长想及时了解孩子在校表现的时候,网络不是可以很好地弥补这些不足吗?
是互联网将师生之间的距离拉近了,也令师生之间的沟通更加方便和流畅了。
网络上那心与心的交流既是师生感情融合的纽带,又是师生沟通的快捷之道,有着面对面交流所无法企及的优势!互联网已经成为这个信息社会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部分。当社会上各种工作都能通过网络这个平台展开时,我们的老师为什么不能有效利用网络这一媒介呢?
更何况在网络上人人平等,每个人都以平等的身份进入互联网,在这样的平台之上,学生会比任何时候都更加愿意将自己的心扉敞开,令教师能够更加清楚的发现和了解到自己学生的思想动态,也更加有益于师生之间平等的思想交流。
那么,在这个虚拟的时空里,教师如何做,才能达到沟通的预期效果呢?
1.完善教师的网络态度与知识、经验
在学生普遍认可网络的今天,教师只有自身具备了网络知识和上网经验,才能不被学生视为老土,才能被学生视为知己,才能与学生有共同的话题,才能拥有与学生交流的最前沿的平台,老师的教育才有说服力。
互联网能够使人们在全世界范围内进行沟通和交流,这一点已经得到认可。
一个从不知网为何物的教师,特别是那些只知一味地说网络的弊端,反对学生上网的老师,不但起不到教育学生的作用,反而容易引起学生的叛逆心理,造成学生与老师敌对,降低了教师的威信。
2.借助网络,可及时发现并纠正学生思想上的偏差
有的时候学生沉湎于互联网中无法自拔,通常可能是因为无法解决现实中的种种问题,只能从互联网中寻找安慰。因此,当教师通过网络与学生进行交流时,发现学生有什么异常行为时,应该积极进行科学、准确、有效的心理教育。
通过说理以及文字媒体的方式给学生带来帮助和一些生活学习上的启发,将学生心中的心结解开,令学生内心梗阻的地方能够通畅起来,从而使自己的学生能够树立起一个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3.匿名交流
鉴于网络特殊的原因,教师如发现某个学生有些不愿意与亲近的人诉说的问题,不妨采用匿名的方式进行交流。
4.教师要为学生保守秘密
当学生因为沉迷网络而产生了一些不良心理问题的时候,通常会涉及自己和他人的一些隐私问题。对于这些隐私问题和学生不愿公开的问题,教师绝不能予以泄露,即使是对其他教师和学生家长,也不予以公开。
如果教师将学生的秘密泄露了,不仅会令学生从此不相信自己,更会导致一些心理承受能力差的学生发生一些后果很严重的事。
在对学生教育时,绝不能把某个学生向老师反映的心理问题,作为典型材料来公开使用,除非该生及其事已时过境迁。
总而言之,互联网的发展前所未有地冲击和影响了人们的观念以及教育体制的改革。而教师应该与学生共同进步,共同追赶上时代的脚步,方可以共同探讨这方时尚的天地,并从更积极的方面来看待网络给学生成长所带来的影响,从更积极主动的视野来接受因为网络的发展所产生的一系列价值观的变迁。所有的这一切都有利于我们更好地同学生之间进行沟通和交流。
互联网,无疑是现代人之间相互进行沟通和交流的必不可少的手段。它不拘泥于地理,不拘泥于环境,它可以足不出户,便可快捷地传达心声,便可顺畅地读懂相互心事!
既然网络能够迅速、有效地缩短师生之间的距离,我们为什么不可以大胆地、充分地利用它?
教师们,请一起走进互联网,让我们一起在这个时尚开放的平台上,同学生们一起跳一支美丽的舞,歌唱一曲动听的歌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