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一线教师的修炼之道
32215300000032

第32章 有时,“侧枝”也是一种至上的境界

在教育教学中,倘若同行们能沿着教学素材的思路再拓展一些,将会引导孩子们走向另一种至上的境界。

原在W校教书育人,身边的同事们敬业得很啊,留在脑海中印象至深的很多。想起来记忆最深刻的要算同我搭档多年的W老师。她是那种朴朴实实的拓荒者,课堂上朴实得像一面镜子,根本找不到什么花架子。春夏秋冬四季更替,她的教法也没有什么新变化。要是拿课堂教学技能的新潮来比较,她也着实算不上是什么行家里手,但学生贼溜溜喜欢。这其中的原因除了其对孩子们全身心的爱之外,还有一点就是她有一颗能调动孩子快乐的心。她擅长利用一切时机,创设丰富多彩的活动,来凝聚娃儿们的心。堆雪人,做手工,搞联欢,去野炊……这是常有的事儿。而这些,正好迎合了孩子们的天性,也就无形中抓住了娃儿们的心。天长日久,孩子们将老师当作母亲看待,似乎是很正常的事了。逢年过节,孩子们扎成堆儿去老师家包饺子,侃大山,是常有的事儿。至今想起来,那场景仍历历在目。

还有一位,是男性同胞,也算喜欢舞文弄墨的那种,推算起来应该是我的学弟吧。他带过好几届学生,上届六年级是留给我印象最深的了。留在记忆深处的是那些孩子们对书籍的执著和喜爱,每当中午到校,铃声还没有嘟嘟响起的时候,孩子们便提着凳子手拿课外书围在教室门外的走廊上,唧唧喳喳。那场面成了校园里一道风景。

这两件事儿都是以前发生的,虽然已被时间封存,但情境依然清晰。

后来在想,处于打基础阶段的义务教育,教师除了传授课本上的基础知识之外,如果再能将文本隐含的旁翼侧枝进行拓展一下,则会有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效果。这样的做法不仅能调动孩子们的积极性,还能增强师生间、孩子们间的凝聚力。

今天上午,我刚出完操,路过四一班教室,只见班主任兼语文老师魏老师手上收着孩子们交上来的红纸条幅,很在意的样子。当时的我并没过多留意,可到了中午,又路过这个地点时,教室里大红的对联所营造的喜庆吉祥的气氛立马让我兴奋起来。

哇塞,太神奇了!这简直是一个对联的展览馆。一条条,一副副,用毛笔书写得歪歪扭扭的各式各样的字幅布满了教室墙壁。字儿嫩,笔儿歪,但每副对联左右倒也对着整齐,看不出有墨涂染的痕迹。孩子们是肯定下了工夫的,不然这个水平很难达到。我沿座位走廊环视一周,大约有三十六副对联悬挂于室内墙壁。四十多人的班级有三分之二的同学都带来了作品,且出自小学四年级的孩子,真是不得了埃

后来,见到了创意的设计者魏老师。她说,教材上有一篇叫《对联》的说明文。上新课前,根据课后习题,我要求孩子们自己创作一副作品,带到教室让大家共享。没想到,娃儿们可投入了,他们买红纸,跑前蹿后到别人家门上找对联素材,可用心了。说到这儿,魏老师笑成了弥勒佛。我也接过话茬:真不错,这种做法,让孩子们真实感受到了祖国对联文化的艺术魅力,还培养了孩子们搜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对学生是一次全方位的素质培训。魏老师点头称是。

记得一位有名的学者讲过这样一句话,教师是火把,时时刻刻都在用心点燃孩子们求知的种子。我想,变着法子创设活动氛围的女同事,激发孩子们读书热情的男性班主任,引导孩子们写大红对联的魏老师,不正是点燃孩子们火把的高手吗?

我又想起,有些教师同孩子们交往时间长了,教过教材的次数多了,便失去了点燃孩子们心中火把的激情,遇到实践活动应付一下,兴趣小组随便一下,这也应付,那也应付,是以考试无关的内容均应付了事。天长日久,孩子们变得木然起来,自己也跟着木然起来,施教双方好像成了木讷的机器,运转而无生机。这也是常有的事儿。

从文中的三位普通施教者身上,至少能感受到,如果大家重视教材“侧枝”的处理,无疑会带来柳暗花明的新境界。大家不妨一试。

(杜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