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曰。參禪大悟。遂脫生死輪迴。固為上矣。然至此者。百無二三。若修西方。則直出輪迴。而生死自如。萬不漏一。若不修西方。不免隨業緣去。雖如青草堂。戒禪師。真如喆。惠古。皆汩沒輪迴。誠可畏也。
攷證
唯心淨土
淨土指歸曰。欲達唯心淨土。先了諸法互融。世人不解。遂執方寸之心為淨土。以經中佛說國土莊嚴。悉是表顯。皆無實法。自招謗法之咎。須知心外無法。故曰唯心。經云。如百千燈光照一室。其光徧滿。無壞無襍。十方諸佛。九界眾生。色心依正。至於一塵一毛。隨舉一法。皆百千燈中之一燈也。行人一念如在東一燈。彌陀淨土。如在西一燈。以其光徧滿故。一即一切。一切即一。心外無土。土外無心。此即事之理。唯心淨土也。以無壞無襍故。此燈彼燈。不相混亂。心自是心。佛自是佛。淨土自是淨土。即此土眾生。念彼土之佛。而求往生。此即理之事。西方淨土也。雖分事理。實非兩途。若局於西方。而不達唯心。則得事失理。雖未能稱理。佛神力故。亦得往生。雖居下品。亦無退轉。若局自心。而不求西方。則事理俱失。以不求生。故不得往生。此失事也。以不知心外無法故。定執此方寸為心。昧心法圓融之旨。此失理也。
青草堂
龍舒淨土文云。宋時青草堂。年九十餘。有曾家婦人。常為齋供。及布施衣物。和尚感其恩。乃言老僧與夫人作兒子。一日此婦生子。使人看青草堂。已坐化矣。所生子。即曾魯公也。以前世為僧。甞修福慧。故少年登高科。其後作宰相。雖然如此。亦悞矣。不生西方。見佛了生死。乃念區區恩惠。為人作子。則不脫貪愛。永在輪迴。失計甚矣。
戒禪師
又云。五祖戒禪師。乃東坡前身。此亦大悞也。若前為僧。參禪兼脩西方。則必往生淨土。何至生此世界。多受苦惱哉。聞東坡南行。唯帶阿彌陀佛一軸。人問其故。答云。此軾生西方公據也。東坡至此。方為得計。亦以宿植善根。明達過人。方悟此理也。
真如喆
又云。有喆老者。坐禪四十年不睡。精苦如此。若修西方。必作不退轉地菩薩。即生死自如矣。不知修此。乃生大富貴處。一生多受苦惱。可哀也哉。或云。喆老之精修。今生多受憂苦。何也。答云。佛言假令百千劫。所作業不忘。因緣會遇時。果報還自受。永嘉大師亦云。了則業障本來空。未了應須還宿債。喆老若生西方。則宿債不須還也。
惠古
又云。有惠古長老。亦名行尊宿也。死而生於宰相家。後生登高科。世固以為榮矣。然亦甚失計也。何則。楞伽經謂世間修行人。如澄濁水。澄之雖清。未去濁脚。攪之復濁。古老之謂也。如生西方。見佛得道。復來生此世間。則刷去濁脚。純為清水。雖攪之不復濁矣。今生富貴家。後生登高科。譬如大象入泥。一步深如一步。奈之何哉。故雖名行尊宿。亦不可不修西方。古老足以鑒矣。
汩沒
列子云。與齎俱入。與汩俱出囗齎。水臍也。從上入下而沒。汩。水泡也。從下汎上而出。故云汩沒。
又
按楞嚴經云。有十種僊。皆壽千萬載。數盡復入輪迴。為不曾了得真性。故與六道眾生。同名七趣。是皆輪迴中人也。世人學僊者。萬不得一。縱使得之。亦不免輪迴。為著於形神而不能捨去也。且形神者。乃真性中所現之妄想。非為真實。故寒山詩云。饒汝得僊人。恰似守屍鬼。非若佛家之生死自如。而無所拘也。近自數百年來。學僊者豈止千萬。終皆死亡。埋於下土。欲求長生。莫如淨土。生淨土者。壽數無量。其為長生也大矣。不知修此法門。而學神僊。豈不惑哉。或云。淨土乃閉眼後事。有何證驗。答云。淨土傳備載感應。豈無證驗哉。況神僊者。有所得。則秘而不傳。佛法門唯恐傳之不廣。是其慈悲廣大。未易測量。非神僊之可比也。
(還)謹按往生集云。後魏曇鸞。從陶隱居得仙。經十卷。欣然自得。以為神僊必可致也。後遇僧菩提留支。問云。佛道有長生乎。能却老為不死乎。支云。長生不死。吾佛道也。遂以十六觀經與之。汝可誦此。三界無復生。六道無復往。盈虗消息。禍福成敗。無得而至。其為壽也。有劫石焉。有河沙焉。沙石之數有限。壽量之數無窮。此吾金僊氏之長生也。彎深信之。遂焚僊經而專修觀經。雖寒暑之變。疾病之來。亦不懈怠。一日令弟子高聲念阿彌陀佛。西向叩頭而亡。是時僧俗同聞管絃絲竹之聲。從西而來。良久乃止。蓮師贊曰。黃冠者恒言曰。釋氏有死。神僊長生。今支公謂佛有長生。僊無長生。此論痛快簡當。高出千古。鸞法師捨偽歸真。如脫敝屣。豈非宿有正因者哉。不特此也。又按明宗集云。呂洞賓初參黃龍。言下頓契。乃作偈曰。棄却瓢囊摵碎琴。如今不戀汞中金。自從一見黃龍後。始覺從前錯用心。嗚呼。洞賓已得僊道者。而其言尚如此。則僊道之不如佛道。益可知矣。而今人猶不能捨僊求佛。如鸞法師焉。謂之何哉。
考證
金僊氏
或問。釋迦佛成道記云。金輪作王。註云。金輪王統治四天下。由是淩虗。周遊四天。一切國土。見金輪飛至。皆自臣伏。以此得名金仙。然歟。否歟。答。恐不重在此。還以法身金剛不壞。故名金僊。雖然。諸佛皆金剛不壞者。何獨以金仙歸之釋迦佛。或者有取於金輪。亦未可知也。
三界六道
三界者。自阿鼻大地獄。至他化自在天。皆名欲界。以有****也。上有****。止有色身。無男女之形。又上有無****。亦無色身。止有魂識如鬼神。總名三界也囗須彌山四傍。謂之四天王天。又上。則謂之帝釋天。又上雲層四重天。總名欲界也。又上雲層十八重天。總名****也。又上空層四重天。總名無色界也。諸天詳于後囗龍舒居士曰。欲明六道。先明十二緣。
十二緣
初門曰。一念心起。即具十二因緣。出大集經中囗又曰。因緣者。十二法展轉能感果。故名因。互相由藉而有。謂之緣也。因緣相續。則生死往還無際。若知無明。不起取有。則三界二十五有。生死俱息。是為出世之要術也。
十二緣之圖
因情生此十二緣。造成三界六道輪迴之業。不得斷絕。往西方。則情滅而性現。故永劫無輪迴。
初門。
一無明
因眼見色而生愛心。即是無明。
二行
為愛造業。即名為行。
三識
至心專念。故名為識。
四名色
識其色行。是名名色。
五六入
六處生貪。是名六入。
六觸
因入求愛。名之為觸。
七受
貪着心。名之為受。
八愛
纏綿不捨。名之為愛。
九取
求是等法。名之為取。
十有
如是法生。是名為有。
十一生
次第不斷。名之為生。
十二老死
次第斷故。名之為死。
龍舒居士曰。無明。謂暗昧真性。行。謂動作。識。謂魂識。名。謂受想行識。色。謂色身。六入。謂六根。觸。謂觸六根者。因暗昧真性故。不能寂然不動。乃生魂識。因有名色。遂有六入。因六入。故有觸。因觸。故受。因受。故愛。因愛。故取。因取。故常有之。因此復受生。因生。故有老死。相牽不斷。故名十二緣。
三界六道之圖
有十二緣之業。造成三界六道輪迴之報。不得解脫。生西方。則業斷而報空。故永無墜墮。
六道
又名六趣。趣者到也。言我所作之業。運到彼處也。
一地獄道
四教儀曰。又名泥犂。而言地獄者。此處在地之下。謂八寒八熱等大獄。各有眷屬。其中最苦者。隨其作業。各有輕重。經劫數等。其最重者。一日之中。八萬四千生死。經劫無量。作上品十惡五逆者。感此道身囗佛祖統紀曰。四洲地獄者。南洲有正有邊。東西洲有邊無正。北洲邊正俱無。正獄在地下二萬由旬。邊者。在地上鐵圍山間。三洲人造業。皆來南洲正獄。及東西南洲邊獄。受其苦報。又云。地獄有三種。熱獄八。受燒惱苦。寒獄八。受寒凍苦。三邊獄。受別業報。名輕繫。亦名孤獨囗五無間獄。在熱地獄第八者是也。造十惡五逆。墮此獄耳。趣苦無間。舍身生報故。受苦無間。中無樂故。時無間。定一劫故。命無間。中不絕故。形無間。一人多人皆滿故。
二畜生道
四教儀曰。此道徧諸處。披毛戴角。鱗甲羽毛。四足多足。有足無足。水陸空行。互相吞[日*敢]。受苦無窮。作中品十惡五逆者。感此道身囗僧肇曰。癡慢徧重。多墮畜生。
三餓鬼道
四教儀曰。此道亦徧諸處。有福德者。作山林塚廟神。無福德者。居不淨處不得飲食。常受鞭打。填河塞海。受苦無量。作下品五逆十惡。感此道身。華嚴疏曰。有三種。重者。饑火節爛。不聞水漿之名。中者。伺求蕩滌膿血糞穢。輕者。時薄一飽。僧肇曰。慳貪無福。多墮餓鬼。
四阿修羅道
四教儀曰。此翻無酒。或在海岸海底。宮殿嚴飾。常好戰闘。在因之時。懷猜忌心。雖行五常。欲勝他故。作下品十善。感此道身囗法數云。有四類。鬼畜人天也。鬼者。居大海邊。胎生。天中降德貶墜。人趣攝。畜者。居大海邊。卵生。護法乘通行空。鬼趣攝。人者。為人慢強無德。濕生。下劣生海水心。畜趣攝。天者。居半須彌山巖窟。化生。執得世界力無畏。天趣攝。
五人道
四教儀曰。四洲不同。東弗婆提。壽二百五十歲。南閻浮提。壽一百歲。西瞿耶尼。壽五百歲。北鬱單越。壽一千歲。命無中夭。聖人不生其中。皆苦樂相間。在因之時。行五常五戒。行中品十善。感此道身囗長水云。人四生者。毗舍佉母。卵生三十二子。胎生者。常人也。濕生。即奈女從菴羅樹濕氣而生。化生。即劫初之人。二禪福將盡。下生贍部州。是也。旁生具四者。如地行羅剎。及鬼子母。皆是胎生。故知有胎生鬼。餘皆化生也。
六天道
二十八天不同。欲界六天。****十八天。無色界四天也。初欲界六天者。一四王天。居須彌山腹。二忉利天。居須彌山頂。自有三十三天。盖四方各有八天。四八三十二天。帝釋善法堂天。總帥三十二天。共三十三天。總名忉利天也。已上二天。單修上品十善。得生其中。三夜摩天。四兜率天。五化樂天。六他化自在天。已上四天。空居。修上品十善。兼坐禪未到定。得生其中。次****十八天者。分為四禪。初禪三天。梵眾。梵輔。大梵也。二禪三天。少光。無量光。光音也。三禪三天。少淨。無量淨。徧淨也。四禪九天。無雲。福生。廣果。已上三天。凡夫住處。修上品十善坐禪者。得生其中。無想天。外道所居。無煩。無熱。善見。善現。色究竟。已上五天。第三果居處。上之九天離欲初散。未出色籠。故名****。坐得禪定。故得禪名。三無****四天者。空處。識處。無所有處。非非想處。已上四天。只有四陰。而無色蘊。故得名也。上來所釋。從地獄至非非想天。雖然苦樂不同。未免生而復死。死已還生。故名生死。
劫石
佛祖統紀曰。兜率銖衣拂青石囗註云。石廣一由旬。厚半由旬。兜率天人過百年。以六銖衣一拂。至石消盡。乃為一大劫。非轆轤小劫也。
河沙
恒河沙。恒河。亦云殑伽河。阿耨達池。四面各出一河。東銀牛口。出殑伽河。南北西各出水流入海。惟恒河沙。極細而多。故以此喻壽數之多也。
永明壽禪師戒人勿輕淨土文
設問曰。但見性悟道。便超生死。何用繫念彼佛。求生淨土。答曰。真修行人。應自審察。如人飲水。冷煖自知。今存龜鑑以破多惑。諸仁者當觀自己行解。見性悟道。受如來記。紹祖師位。能如馬鳴龍樹否。得無礙辯才。證法華三昧。能如天台智者否。宗說皆通。行解兼修。能如忠國師否。此諸大士。皆明垂言教。深勸往生。盖是自利利他。豈肯誤人自誤。況大雄贊歎。金口丁寧。希從昔賢。恭稟佛勑。定不謬誤也。仍往生傳所載。古今高士事跡。顯著非一。宜觀覽以自照知。又當自度。臨命終時。生死去住。定得自在否。自無始來。惡業重障。定不現前。此一報身。定脫輪迴否。三途惡道。異類中行。出沒自由。定無苦惱否。天上人間。十方世界。隨意寄托。定無滯礙否。若也了了。自信得及。何善如之。若其未也。莫以一時貢高。却致永劫沉淪。自失善利。將復誰尤。嗚呼哀哉。何嗟及矣。
考證
貢高
淨名經曰。我心憍慢者。為現大力士。消伏諸貢高。令住無上道囗僧肇曰。慢心自高。如山峯不停水。菩薩現力士伏貢高心。然後潤以法水。
丞相鄭清之勸修淨土文
人皆謂修淨土不如禪教律。余獨謂禪教律法門。莫如修淨土。夫真淨明妙。虗徹靈通。凡在智愚。皆具此性。根塵幻境。相與淪胥。生死輪迴。窮劫不斷。故釋氏以禪教律假說方便。使之從門而入。俱得超悟。惟無量壽佛獨出一門。曰修行淨土。如單方治病。簡要直截。一念之專。即到彼岸。不問緇白。皆可奉行。但知為化愚俗淺近之說。其實則成佛道捷徑之途。今之學佛者。不過禪教律。究竟圓頓莫如禪。非利根上器。神領意解者。則未免墮頑空之失。研究三乘莫如教。非得魚忘筌。因指見月者。則未免鑽故紙之病。護善遮惡莫如律。非身心清淨。表裏一如。則未免自纏縛之苦。總而觀之。論其所入。則禪教律。要其所歸。則戒定慧。不由禪教律而得戒定慧者。其唯淨土之一門乎。方念佛時。口誦心惟。諸惡莫作。豈非戒。繫念淨境。幻塵俱滅。豈非定。念實無念。心華湛然。豈非慧。人能屏除萬慮。一意西方。則不施棒喝。而悟圓頓機。不閱大藏經。而得正法眼。不持四威儀中。而得大自在。不垢不淨。無纏無脫。當是時也。孰為戒定慧。孰為禪教律。我心佛心。一無差別。此修淨土之極致也。八功德水。金蓮華臺。又何必疑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