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公版净土资粮全集
32205500000030

第30章

德韶國師曰。如來一大藏經。卷卷皆說佛理。句句盡言佛心。因甚麼得不會去。若一向織絡言教。意識解會。上座經塵沙劫。亦不能得徹。此喚作顛倒知見識心活計。並無得力處。此蓋為跟下不明。若究盡諸佛法源。河沙大藏。一時現前。不欠絲毫。不剩絲毫。諸佛時常出世。時常說法度人。未曾間歇。乃至猿啼鳥呌。草木叢林。常助上座發機。未有一時不為上座。有如是奇持處。

智依禪師曰。盡十方世界。無一微塵許法。與汝作見聞覺知。還信麼。然須如此。也須悟始得。莫將為等閒。不見道。單明自己。不悟目前。此人祇具一隻眼。還會麼。

考證

一隻眼

宗鏡錄云。參玄之士。須具二眼。一己眼明宗。二智眼辨惑。所以禪宗有祇具一眼之說。理孤事寡。終不圓通。隻翼單輪。豈能飛運。

白雲守端禪師曰。莫謂無心云是道。無心又隔一重關。

子璿從洪敏法師。講至動靜二相。了然不生。有省。謂敏曰。敲空擊水。尚落筌蹄。舉目揚眉。已成擬議。去此二途。方契斯旨。

長蘆林禪師拈拄杖曰。其宗也離心意識。其旨也超去來今。離心意識。故品萬類不見差殊。超去來今。故盡十方更無滲漏。當頭不犯。徹底無依。悟向朕兆未生已前。用在功勳不犯之處。平常活計。不用躊躇。擬議之間。即沒交涉。

承古禪師曰。夫出家者。為無為法。無為法中無利益。無功德。近來出家人。貪著福慧。與道全乖。若為福慧。須至明心。若要達道。無汝用心處。所以常勸人莫學佛法。但自休心。利根者。畫時解脫。鈍根者。或三五年。遠不過十年。若不悟去者。老僧與汝入拔舌地獄。

白兆珪禪師曰。窮天地。亘古今。只是當人一箇自性。於是中間更無他物。諸人每日行時行著。坐時坐著。臥時臥著。祇對言語時。滿口道著。以至揚眉瞬目。嗔喜愛憎。寂然遊嬉。未始間斷。因甚麼不肯承當。自家歇去。良由無量劫來。愛欲情重。生死路長。背覺合塵。自生疑惑。譬如空中飛鳥。不知空是家鄉。水裏遊魚。忘却水為性命。何得自抑。却問傍人。大似捧飯稱饑。臨河呌渴。諸人要得休去。各請立地。定着精神。一念迴光。豁然自照。何異空中紅日。獨運無私。盤裏明珠。不撥自轉。然雖如是。祇為初機。向上機關。未曾踏着。且道怎麼生是向上機關。良久曰。仰面看天不見天。

寶華鑑禪師曰。參禪別無奇特。祇要當人命根斷。疑情脫。千眼頓開。如大海洋底。輥一輪赫日。上昇天門。照破四天之下。萬別千差。一時了明。便能握金剛王寶劍。七縱八橫。受用自在。豈不快哉。其或見諦不真。影響彷彿。尋言逐句。受人指呼。何年得快活去。不知屏息塵緣。竪起脊梁骨。著須精彩。究教七穿八穴。百了千當。向水邊林下。長養聖胎。亦不枉受人天供養。

張拙秀才偈曰。光明寂照徧河沙。凡聖含靈共我家。一念不生全體現。六根纔動被雲遮。斷除煩惱重增病。趨向真如亦是邪。隨順世緣無罣礙。涅槃生死等空華。

慧可問達磨祖師曰。我心未寧。乞師與安。祖師曰。將心來與汝安。可良久曰。覔心了不可得。祖師曰。我與汝安心竟。

考證 宗鏡錄曰。二祖求此妄心不得。初祖所以傳衣。阿難執此妄心。二祖所以呵斥。

楚南禪師曰。諸子設使解得三世佛教。如瓶注水。及得百千三昧。不如一念修無漏道。免被人天四果繫絆。時有僧問無漏道如何。曰。未有闍黎時體取。曰。未有某甲時。教誰體取。曰。體者亦無。

道垣禪師曰。古人云。十方同聚會。個個學無為。此是選佛場。心空及第歸。且怎麼生是心空。不是那裏閉目冷坐是心空。此正是意識想解。上座要會心空麼。但且識心。便見心空。三世體空。且不是木頭也。所以古人道。心空得見法王。還見法王麼。

中際遵禪師曰。八萬四千深法門。門門有路超乾坤。如何箇箇踏不著。祗為蜈蚣太多脚。不唯多脚亦多口。針嘴鐵舌徒增醜。拈鎚竪拂泥洗泥。揚眉瞬目籠中雞。要知佛祖不到處。門掩落花春鳥啼。

真淨禪師曰。洞山門下無佛法與人。祇有一口劒。凡是來者。一一斬斷。使伊性命不存。見聞俱泯。却向父母未生前。與伊相見。

法泰禪師曰。達得人空法空。未稱祖師家風。體得全用全照。亦非衲僧要妙。直須打破牢關。識取向上一竅。如何是向上一竅。春寒料峭。凍殺年少。

考證

人空法空

人空。即眾生空也囗初門曰。生法二空。空以無有為義。無此生法二有。故名為空。一。眾生空。若觀生死苦果。但見名色陰入界實法。從因緣生。新新生滅。是實法中空。無我人眾生壽者等十六知見。如龜毛兔角。畢竟不可得。是為眾生空也。二。法空。若觀生死苦果。非但我人眾生壽者十六知見等空。如龜毛兔角不可得。是中名色陰入界異法。一一分別。推析破壞。乃至微塵剎那。分分細檢。皆悉空無所有。即名法空。是為聲聞人經名法空相。若摩訶衍中辨法空者。諸法如夢幻。本來自空。不以推析破壞故空也。

佛鑑禪師曰。至道無難。唯嫌揀擇。桃花紅。李花白。誰道融融祇一色。燕子語。黃鶯鳴。誰道關關祇一聲。不透祖師關棙子。空認山河作眼睛。

善勝悟禪師曰。揚聲止響。不知聲是響根。弄影逃形。不知形為影本。以法問法。不知法本非法。以心傳心。不知心本無心。知心如幻。了法非法。知法如夢。心法不實。莫慢追求。夢幻空華。何勞把捉。到這裏。三世諸佛一大藏教。祖師言句。天下老和尚露布葛藤。盡使不着。何以故。太平本是將軍致。不許將軍見太平。

崇信禪師居天皇寺。一日問師曰。某自到來不蒙指示心要。皇曰。汝擎茶來。吾為汝受。汝行食來。吾為汝接。汝和南時。吾便低首。何處不指示心要。師低首良久。皇曰。見則直下便見。擬思即差。師當下開解。復問如何保任。皇曰。任性逍遙。隨緣放曠。但盡凡心。別無聖解。

從諗禪師問南泉曰。如何是道。泉曰。平常心是道。僧問如何是平常心。師曰。要眠即眠。要坐即坐。曰。學人不會。師曰。熱則取凉。寒則取火。

華嚴慧禪師曰。妄心無處即菩提。

神讚禪師曰。靈光獨耀。逈脫根塵。本露真常。不拘文字。心性無染。本自圓成。但離妄緣。即如如佛。

南臺守安禪師曰。南臺靜坐一爐香。終日凝然萬慮忘。不是息心除妄想。都緣無事可思量。

晦堂禪師曰。愚人除境不忘心。智者忘心不除境。不知心境本如如。觸目遇緣無障礙。

考證 洞山云。世間塵事亂如毛。不向空門何處消。若待境緣除蕩盡。古人那得喻芭蕉囗上俱明宗集。

僧肇(寶藏論離微體淨品)略曰。其入離。其出微。知入離。外塵無所依。知出微。內心無所為。內心無所為。諸見不能移。外塵無所依。萬有不能羈(萬有不能覊。想慮不乘馳)諸見不能移。寂滅不思議。可謂本淨體自離微也。夫妄有所欲者。不觀其離。妄有所作者。不觀其微。不觀其微者。即內生惡見。不觀其離者。即外起風塵。外起風塵。故外為魔境所亂。內起惡見。故內為邪見所惑。既內外緣生。真一宗隱。

(還)謹按諸經傳。雖顯密不同。其為禪理則一而已矣。所謂最上乘者。不在是乎。中下之士。多以禮誦終身者。殆未聞乎此也。噫此黃檗之所深憫。而謂淨土成業為佛障者。其指此類也夫。

黃檗心要曰。凡人臨欲終時。但觀五蘊皆空。四大無我。真心無相。不去不來。湛然圓湛。心意一如。但能如是。直下頓了。不為三世所拘繫。便是出世人也。切不得有分毫趨向。若見善相。諸佛來迎。亦無心隨去。若見惡相。種種現前。亦無心怖畏。但自忘心。同於法界。便得自在。此即是要節也。

(還)謹按此說。為不脩淨土者發也。不脩淨土。則平日不想西方。而今有所趨向。皆魔境也。平日不念阿彌陀佛。而今有所顯現。皆魔相也。故曰。不可分毫趨向。不可有心隨去。若脩淨土者。臨終一心往生。烏得不趨向。待佛接引。烏得不隨去哉。余恐此說疑悞淨業之人。故書此以告。

附禦魔法

菩薩所問經曰。譬如有孔隙處。風入其中。搖動於物。有往來相。菩薩亦爾。若心有間隙。心則動搖。以搖動故。魔則得便。是故菩薩守護於心。不令間隙。則諸相圓滿。相圓滿故。則空性圓滿。是為菩薩超魔法門。

(振)曰。昔有禪師靜坐。見有人擎屍哀號。師即取斧奮斫。不期自斫。又有一師坐禪。見一豕奔突來前。師即拽鼻唱呌。人見師自拽。此皆內心起見。遂感外魔來入。故萬動皆搖。悉成魔業。一念不起。盡滅諸境。學者直挺金剛劒。高竪降魔旗。毋令諸魔乘隙而入也。

傅奧法師云。內有惡業。則外感邪魔。若內起善心。則外值諸佛。斯則善惡在己。而由人乎哉。是以西施愛江。嫫母嫌鏡。實為癡也。故起信論云。或有眾生無善根力。則為諸魔外道鬼神之所惑亂。當念唯心。境界則滅。終不為惱。故云。心正可以辟邪。如日月正當天。草木無邪影。

蓮池禪師疏曰。末世脩行。多諸障難。一虧正見。即陷羣邪。彼佛願力威神。加被行人。大光明中。不遭魔事。能為護念。直至道場。故知澤圖辟邪恠。寶鏡遁妖。正念分明。無能嬈者。

攷證 疏云。多諸障難者。行人於禪觀中。擊發陰魔。如楞嚴開五十種。皆云不作聖心。名善境界。若作聖解。即受群邪。故知正見稍虧。邪魔遂熾。今念佛者。以佛大願攝受。大力匡持。威莫敢干。神不可測。雖有魔事。行將自消。經云。念佛之人。有四十里光明燭身。魔不能犯。以佛常護念故。從今發心。直至道場。自始至終。吉無不利。良由正念分明。縱魔來着。易識易遣。非比耽靜着空。中無主宰。逢魔不覺。遂至入心者也。澤圖寶鏡者。有神獸名白澤。能人言。辨萬物之情。諸邪望影而避。故曰。家有白澤之圖。必無如是妖恠。又山精野魅。能變形種種。誑惑於人。而不能變鏡中之形。喻念佛者。正念現前。智照精明。一切天魔心魔。不得便故。

又云。問臨終佛現。亦有魔否。答。古謂無魔。脫或有之。貴在辨識。

考證 鈔云。今謂念佛者。必無魔事。然亦有宿障深厚。或不善用心。容有魔起。固未可定。須預辨識。如經論行人見佛。辨之有二。一。不與修多羅合者。是為魔事。二。不與本所修合者。是為魔事。所以然者。以單修禪人。本所修因。唯心無境。故外有佛現悉置不論。以果不恊因故。今念佛人。一生憶佛。臨終見佛。因果相符。何得槩為魔事。若或未能了決。但如前辨別察識而已。

止觀禪要曰。行者覺知魔事。却法有二。一者修止却之。凡見一切諸惡魔境。不憂不怖。不取不捨。息心寂然。彼自當滅。二者修觀却之。若見種種魔境。用止不去。即當返觀能見之心。不見處所。彼何所惱。如是觀時。尋當謝滅。若遲遲不去。但當正心。勿生懼想。不惜軀命。正念不動。知魔界如。即佛界如。則魔界無所捨。佛界無所取。佛法自當現前。魔境自當銷滅。愚人不了心生驚怖。及起貪着。因是心亂。失定發狂。非魔所為也。若諸魔或經年月不去。但當端心正念。當誦大乘方等諸經。治魔呪默念。誦之。存念三寶。若出禪定。亦當誦呪自防。及誦波羅提木叉。邪不干正。久久自滅矣。

王氏曰。靜中境界。甚有多般。皆由自己識神所化。因靜而引誘心君。豈不聞古人云。凡所有相。皆是虗妄。心若不動。見如不見。體用虗空。無處捉摸。自然消散。無境可魔。無物可壞也。

(還)謹按楞嚴論陰魔百種。法數論魔軍十種。止觀淨名各論魔四種。雖曰因靜而得。要皆平日之魔業相為感召也。噫。禦魔者當預為之所矣。

攷證

禦魔法

宗鏡錄曰。坐禪時見諸魔事起。但了一心。境界自滅。可謂降魔妙術矣。

文殊菩薩降魔偈

歸依西方阿彌陀佛。彌陀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彌陀佛。

波羅提木叉

發隱曰。此云保解脫。保衛三業得解脫也。亦云別解脫。持一事。得一解脫。別別不同故。

百種魔

楞嚴經論色受想行識五陰之魔。各二十種。共百種也囗初門曰。此為陰者。以陰覆為義。能覆出世真明之慧。而增長生死。集散不絕。故名為陰。一。色陰。有形質礙之法。名為色。色有十四種。所謂四大五根五塵。並是色法也。二。受陰。領納所緣名為受。受有六種。謂六觸因緣生六受。但境既有違順。非違非順之別。故六受亦各有苦受樂受。不苦不樂受之異也。三。想陰。能取所領之緣相名為想。想有六種。所謂領六塵之相為想也。四。行陰。造作之心。能趣於果。名為行。行有六種。大品經中說有六思。思即是行。謂於六想之後。各起不善業善業之二業也。五。識陰。了別所緣之境為識。識有六種。即是六識。

十種魔軍

法數曰。一貪欲。二憂愁。三飢渴。四渴愛。五睡眠。六怖畏。七疑悔。八嗔恚。九利養。十自高慢。是為十種魔軍。

止觀四魔

止觀禪要云。魔有四種。一煩惱魔。二陰入界魔。三死魔。四鬼神魔。上三種。皆是世間之事。及隨人自心所生。鬼神魔。相有三種。一者精魅。十二時獸變化。作種種形色。惱惑行人。各當其時而來。二者堆剔鬼。亦作種種異相。來惱行人。三者魔惱。是魔多化作三種五塵境界相。來破善心。一作違情事。則可畏五塵。二作順情事。則可愛五塵。三作非違非順事。則平等五塵。動亂人心。令失禪定也囗大集經云。斷集諦。是降煩惱魔。知苦諦。是降陰魔。修道諦。是降天魔。證滅諦。是降死魔。但彼云鬼神魔。此云天魔。天魔尚能降之。況鬼神乎。

淨名四魔

一欲魔。二身魔。三死魔。四天魔。什曰。得無生忍。煩惱永斷。故降欲魔。得法身。則更不得身。故降身魔。無身則無死。故降死魔。無三魔。則波旬不得其便。故降天魔。什又曰。波旬。秦言殺者。常欲斷人慧命。故名殺者。亦名惡中惡魔王最甚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