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公版净土资粮全集
32205500000017

第17章

迴向文(見袁氏功課錄)

稽首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稽首三洲感應護法韋馱尊天。竊唯人生百行。廉潔為先。哲人常畏夫四知。往聖每嚴夫一介。弟子(某)遵佛明誨。不敢偷盜。但充義至精。省身難盡。暫隳小節。輙悞平生。所得未及毫毛。所喪已踰山嶽。特念阿彌陀佛若干聲。仗茲佛力。使我弟子自今以後。恥心益烈。清德彌高。辭受恊宜。氷檗勵節。覩吾面而鄙夫易慮。聞吾名而貪士興廉。八埏盡守清規。百世永師讓德。願佛慈悲。哀憐攝受。願韋馱憐憫。為作證明。使惡緣消散。善事圓成。淨因日增。往生如願。

考證

四知

後漢楊震。為太尉時。或遺之金。震却之。其人曰。暮夜無知者。震曰。天知地知。爾知我知。何謂無知。卒不受。

一介

孟子曰。非其義也。非其道也。一介不以與人。一介不以取諸人。

充義

孟子曰。是充類至義之盡也。

鄙夫

論語子曰。鄙夫可與事君也與哉。其未得也患得之。既得之。患失之。苟患失之。無所不至矣。

興廉

孟子曰。聞伯夷之風者。貪夫廉。

八埏

八方也。

附弭盜篇

(蓮池禪師撰)

九月望日。眾僧說戒。有出眾長跪。自陳其過曰。某犯偷盜。視之。則含虗居士也。予曰。居士素循謹奉法。焉得有此。居士曰。非然也。眼盜色。耳盜聲。鼻盜香。舌盜味。乃至意之盜法也。皆取非其有者也。謂之非盜可乎。惟願慈悲。為我懺罪。予曰。天下之言盜者有二。我往彼而取之者。竊盜也。物自來而取之者。攘盜也。居士試思之。眼之盜色也。其諸眼至於色。取色而歸之眼與。曰。眼未甞至於色也。其諸色至於眼。眼隨而取之與。曰。色未甞至於眼也。如是。則非竊非攘也。曷為盜。居士曰。眼不至色。色不至眼。而為之媒者。識也。如青黃等遇之眼。而攬之乎識田。是故識為盜。予曰。是則是矣。然證盜者必出其贓。是青黃等。今且取而出之。居士曰。青黃雖不可得。而靜言思之。宛然如在於心目。故曰識為盜。予曰。是則是矣。既得其贓。當治其盜。色有青黃。盜色之識。青與黃與。居士曰。色本自無。從緣而有。體性空寂。誰睹青黃。予曰。能盜之識既無。所盜之色何有。兩處非實。安得名盜乎。反覆窮之。盜不可得。而子將奚懺。居士憮然曰。快哉斯論。不懺之懺。真懺也。上士行之。斯其宜矣。中下之士。如之何則可。予曰。盜之入人室也。必瞰其睡眠。境之入人心也。必乘其昏昧。未有室主惺惺。而盜肆其志者。未有心王歷歷。而境得其便者。曰。大盜至。劫而取之。又焉在其不睡眠也。予乃為之頌曰。君明臣良。綱舉目張。鍊彼豼貅。固其金湯。敵國寖謀。外夷來王。雖有巨盜。烏乎不亡。居士載拜稽首曰。請事斯語。以為弭盜之良方。

(還)謹按偷盜不同。有有形之盜。有無形之盜。前三經所論者。有形之盜也。蓮師所論者。無形之盜也。有形之盜。其罪有限。無形之盜。其[示*固]無窮。況有形之盜。易於禁止。無形之盜。難於遏絕。今人縱能禁止其有形之罪。孰能遏絕乎無窮之[示*固]哉。噫。不惟不能遏絕而已也。認賊為子。人人皆然。是可嘆也已。

考證

頌曰

心為一身之主。猶君也。耳目之類。各有所司。猶臣也。心不蔽於欲。則君明矣。君明而百司有不退聽者乎。由是目不惑於色。耳不惑於聲。六賊俱為之消亡矣。吾之家寶。又孰能劫而取之也。其與國之君明臣良。則政平事理。兵強守固。而巨盜不能乘其便者。不事異而理同歟。故曰。不懺之懺。真懺也。

綱舉目張

言大小政事。皆無廢墜也。

豼貅

如豼如貅。言兵之強也。

金湯

金城湯池。言守之固也。

論不邪婬

華嚴經曰。性不邪婬。菩薩於自妻知足。不求他妻。於他妻妾。他所護女。親族媒定。及為法所護。尚不生於貪染之心。何況從事。況於非道。

梵網經曰。若佛子自婬。教人婬。乃至一切女人。不得故婬。婬因。婬緣。婬法。婬業。乃至畜生女。諸天鬼神女。及非道行婬。而菩薩應生孝順心。救度一切眾生。淨法與人。而反更起一切人婬。不擇畜生。乃至母女姊妹六親行婬。無慈悲心者。是菩薩波羅夷罪。

戒疏發隱曰。梵網不發誓戒。首誓欲染者。良以身生於欲。欲成於女。濬恩愛海。牢生死根。無過女色矣。故首誓之。寧將此身。受烈火焰中焚燒之苦。大坑穽中陷沒之苦。刀劍山頭刺割之苦。萬苦交攢。吾寧忍之。終不忍違背聖經。共諸女人作不淨行。良以紅爐白刃。壞色身于一時。花箭蜜鋒。沉慧命於萬劫。苦中較苦。苦有重輕。寧忍此而不為彼。誓要決絕至極之語也。昔有坐禪比丘。庶可免此矣。學人誦戒至此。尚其寒心切骨而力持之。

(還)謹按淨名經云。維摩詰示有妻子。常修梵行。則正婬雖不制而自制矣。況邪婬哉。在家修行者。僅制邪婬。亦云末矣。而況邪婬之不能免也。噫。

考證

邪婬

戒疏曰。五眾邪正俱制。二眾但制邪婬。然自妻非道非處。產後乳兒姙娠等。皆以為邪婬囗出家五眾。比丘。比丘尼。沙彌。沙彌尼。式叉摩那。女子出家未落髮者也。在家二眾。優婆塞。優婆夷。

孝順心

發隱曰。觀眾生皆我父母。息滅邪心。是名孝順心也。

淨法與人

鳩摩羅什曰。外國有一女人。身體金色。有長者子。名達慕多羅。以千兩金要入竹林。同載而去。文殊師利。於中道變為白衣。身著寶衣。衣甚嚴好。女人見之。貪心內發。文殊言。欲得衣者。當發菩提心。女曰。何等為菩提心。答曰。汝身是也。女曰。云何是。答曰。菩提性空。汝身亦空。以此故是。此女曾在迦葉佛所。宿植善根。本修智慧。聞是說。即得無生法忍。還與長者子入竹林。自現身死。膖脹臭爛。長者子見已。甚大怖畏。往詣佛所。佛為說法。亦得法忍。由此觀之。淨法與人。此類是也。

坐禪比丘

發隱曰。昔有坐禪比丘。魔化美女。說偈誘惑。比丘答曰。無羞敝惡人。說此不淨語。水漂火焚之。不欲見聞汝。魔嘆曰。海水可竭。須彌可傾。彼上人者。秉志堅貞。堅貞者。勇烈也。

楞嚴經曰。阿難。若六道眾生。其心不婬。則不隨其生死相續。汝修三昧。本出塵勞。婬心不除。塵不可出。縱有多智禪定現前。如不斷婬。必落魔道。上品魔王。中品魔民。下品魔女。彼等諸魔。亦有徒眾。各各自謂成無上道。我滅度後。末法中。多此魔民。熾盛世間。廣行貪婬。為善知識。令諸眾生落愛見坑。失菩提路。汝教世人修三摩地。先斷婬心。是如來先佛世尊。第一決定清淨明誨。若不斷婬。名禪定者。如蒸砂石。欲其成飯。經百千劫。祇名熱砂。何以故。此非飯本。砂石成故。汝以婬身求佛妙果。縱得妙悟。皆是婬根。根本成婬。輪轉三塗。必不能出。如來涅槃。何路修證。必使婬機身心俱斷。斷性亦無。於佛菩提。斯可希冀。

(還)謹按楞嚴止曰婬心。而不曰邪婬。何也。盖婬心者。邪婬之本。華嚴梵網則伐其枝。而楞嚴則拔其本矣。本有不拔。則萌蘖旋生。雖斧斤日尋焉。亦何益之有哉。

考證

愛見坑

初門曰。論煩惱根本。不出見愛囗一見煩惱者。邪心觀理。名之為見。若於假實之理。情迷而倒想邪求。邪見偏理。妄執為實。通名為見。見煩惱者。謂五利使。見諦所斷八十八使。六十二見等也囗二愛煩惱者。貪染之心。名之為愛。若於假實二事情迷。隨心所對。一切事境。染著纏綿。通名為愛。愛煩惱者。謂五鈍使。思惟所斷十使及所斷結流愛扼纏蓋纏等也囗八十八使。利鈍十使。俱見下卷念佛篇。

第一清淨明誨

婬戒也。發隱曰。婬者生死之原。聲聞不起大悲。惟怖生死。故婬先。殺者慈悲之敵。大士不怖生死。大悲普度。故殺先也囗予問師云。楞嚴乃大乘經典。何以聲問為誨。蓮師答曰。佛適有感於摩登伽之事。故以婬為先耳。雖然。婬殺俱為重戒。先後不必論也。

迴向文(見袁氏功課錄)

稽首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稽首三洲感應護法韋馱尊天。竊惟喪德喪名。皆由於色。損福損壽。無過於婬。故守身必斷夫情塵。而戒行尤嚴於袵席。弟子某遵佛明誨。不敢邪婬。但愛波易染。每對境以平沉。慾戒曾持。或臨岐而墮落。一思敗軌。幾負刺心。特念阿彌陀佛若干聲。仗茲佛力。使我弟子。自今以後。定性如澄潭之月。應色如過樹之風。觀臭穢于革囊。不受骷髏之熱誑。悟毒蛇于花莖。永拋恩愛之深纏。化起于閨門。禮傳於薄海。男外女內。家家成有別之風。夫唱婦隨。世世守無邪之訓。願佛慈悲。哀憐攝受。願韋馱憐憫。為作證明。令惡緣消散。善事圓成。淨因日增。往生如願。

口四業圖

(還)謹按口業雖四。其要在於謹言。能謹則不妄發。而口之所以離四過也。否則不傷於易。則傷於煩。而四業難乎免矣。故易繫寡辭。語記欲訥。老云守中。良有以夫。

考證

傷易傷煩

言箴曰。傷易則誕。傷煩則支。

寡辭

易繫辭曰。吉人之辭寡。躁人之辭多。

欲訥

論語。子曰。君子欲訥於言而敏於行。

守中

老子曰。多言數窮。不如守中。

論不妄言

華嚴經曰。性不妄言。菩薩常作實語。真語。時語。乃至夢中。亦不忍作覆藏之語。無心欲作。何況故犯。

疏曰。違想背心。名之曰妄。鈔云。設違於境。若順於心。不名妄故。

梵網經曰。若佛子自妄語。教人妄語。方便妄語。妄語因。妄語緣。妄語法。妄語業。乃至不見言見。見言不見。身心妄語。而菩薩常生正語正見。亦生一切眾生正語正見。而反更起一切眾生邪語邪見邪業者。是菩薩波羅夷罪。

戒疏發隱曰。外正語。內正見。合上身心。是不敢道非。凡不敢道聖。皆正語正見也。

攷證

見言不見

發隱云。問。佛見兔入而言不見。是妄語否。答云。為救兔故。前殺戒所謂無所違犯。生多功德者是也囗兔入而言不見。是違於境。為救兔故。是順於心也。

楞嚴經曰。如是世界六道眾生。雖則身心無殺盜婬。三行已圓。若大妄語。即三摩提不得清淨。成愛見魔。失如來種。所謂未得謂得。未證言證。或求尊勝第一。謂前人言。我今已得。求彼禮懺。貪其供養。惑亂眾生。成大妄語。汝教世人修三摩地。復斷除諸大妄語。是名如來先佛世尊。第四決定清淨明誨。若不斷其大妄語者。如刻人糞為旃檀形。欲求香氣。無有是處。若諸比丘。心如直弦。一切真實。入三摩地。永無魔事。我印是人。成就菩薩無上知覺。

律儀要略曰。妄言。謂以是為非。以非為是。見言不見。不見言見。虗妄不實等。若凡夫自言證聖。名大妄語。其罪極重。除為救他急難。方便權語。餘俱不可。

高峯禪師云。無量劫來。却昧自己。迷己逐物。引起虗妄。內則妄認四大為己。由妄認故。乃有妄緣。二妄相因而生妄語。以我一言之妄。誤引他人百種之非。無邊欺誑。隱覆其中。害物害人。不可勝紀。無形之患。莫甚于斯。故不妄語者。即真實種也。真實種既斷。佛道從何而得焉。外有方便妄語者。護善遮惡。為利他故。不名犯戒。

振曰。口四業中。惟妄言易生而難除。何也。世人習染成妄。妄想紛飛。發為妄言。種種。不一。凡形于詩歌。著于賦頌。托于碑銘序記。而援引遷就。背理失真者。妄也。自智其計。而以其失窮之。自勇其斷。而以其敵怒之者。妄也。未信而強言以[目*舌]之。未合而甘言以鈎之者。妄也。以便絕取勝。以巧侫媒悅者。妄也。以奇麗飾聽聞。以謔浪洽情況者。妄也。聞一密論。不能容受。而輕泄人前者。妄也。聞人小過。不為隱庇。而飾成大罪者妄也。外言入梱。內言出梱。內外掩覆而偏曲不公者。妄也。事在彼而言此。事在此而言彼。言在(事前事後)而不當機中[窾-士+上]者。妄也。見聞未廣。而遽立議以褒貶古今。涉世未深。而喜隨俗以校量是非者。妄也。毋妄則誠矣。誠則妄想潛消。妄緣自斷。中無隱情。外無媿辭。金石可貫。鬼神可格。矧如來光徹十方。有不引之登淨域乎。昔無業禪(師設)講汾陽。凡學者致問。必答之曰毋妄想。夫妄想乃妄言之根。修淨行者。亟宜勇猛絕之。

迴向文

(見袁氏功課錄此文闕大妄語及綺語兩舌惡口意今皆補之)。

稽首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稽首三洲感應護法韋馱尊天。竊唯白圭易玷。良駟難追。三緘猶慮招尤。半句能銷現福。弟子(某)遵佛明誨。不敢妄言。然浮氣欲收而常肆。微言思慎而屢訛。非特敢於欺人。抑亦熟於味已。特念阿彌陀佛若干聲。仗茲佛力。使我弟子自今已後。修未證於有餘。勿以無餘而自讚。心尚居於有漏。勿以無漏而自揚。修詞立誠。啟口見德。華言麗語。不形於齒唇。闘遘熱惱。不騰於頰輔。上可以對天地。下可以質鬼神。小可以孚豚魚。大可以格眾庶。輕浮者尚實。矯偽者獻忱。凡茲含齒之徒。盡洽由衷之化。願佛慈悲。哀憐攝受。願韋馱憐憫。為作證明。令惡緣消散。善事圓成。淨因日增。往生如願。

(還)謹按諸戒中。止有妄言者何。律儀要略云。妄言有四。綺語兩舌惡口。皆妄言類也。信乎戒口業者。當以妄言為首務。所謂口離四過者。不外此而得之矣。

考證

白圭易玷

詩白圭之篇曰。白圭之玷。尚可磨也。斯言之玷。不可為也。

良駟難追

論語。子貢曰。駟不及舌。

三緘

家語。孔子觀周太廟。有金人三緘其口。而銘其背曰。古之慎言人也。戒之哉。毋多言。多言多敗。

半句

語云。半句非言。折盡平生之福。

有餘無餘

發隱曰。將盡習氣者。菩薩也。名有餘涅槃。除習已盡者。如來也。名無餘涅槃。

無漏

淨土或問云。以觀實相。發真無漏。故名為實囗實者。實聖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