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长成一棵树
32205400000007

第7章 知荣知耻:要懂得知耻近乎勇

耻,一般指羞愧的心理感受,也可以用来指使人感到羞愧的耻辱之事。知耻也就是知道羞愧和荣辱。我们只有懂得羞耻,才能自省自勉,奋发图强。有羞耻心的人,才能勇敢地面对自己的错误,战胜自我,这是“勇”的表现。

常怀一颗知耻之心,不仅可以正身,养浩然之气,而且可以知进取,成千秋伟业。知耻是自尊的重要表现,唯有知耻,才有自尊。正是因为知耻,才促使牛顿在科学的道路上不断前进。朋友们,让我们来看一下他的故事吧。

为人类做出卓越贡献的物理学家牛顿,小时候很聪明,但读书并不用心,都把心思用到做手工、想问题上了,所以在老师、同学的心目中,他是一个笨孩子。

有一次,他自己做了一架小风车带到学校。同学们都围拢过来看。正在一帮小家伙眨巴着眼睛羡慕牛顿的时候,一个同学怪声怪气地说:“哟!这风车做得还怪灵巧呢!”

这同学讲的是反话,因为他平时学习成绩好,一直在牛顿之上,看到牛顿在他面前表演,很不服气,于是又提高嗓门说:“你这小风车外形造得还可以,可它为什么会转动,你懂得这原理吗?”

牛顿一时答不上来,脸就红了。那位同学劲头更足了:“哼!说不出来吧,可怜!自己做的东西自己讲不出原理,说明你只不过和木匠一样!”

牛顿被他这番话羞得无地自容,他哭丧着脸,走开了。这时,原来围在牛顿身边的一群小同学也一个个对他另眼看待了。

“木匠!木匠!连原理都讲不出来,还在这里显示!”说着,有的同学就动手打他的风车,别的同学也跟上去,七手八脚把牛顿的小风车打了个稀巴烂。

牛顿心里很难过,眼泪一滴滴地流下来,事后他细想:这些同学为什么欺侮我呀?还不是我自己不争气?自己为什么不下决心把功课学好呢?夜已经深了,小牛顿还在想白天发生的事。最后下了决心:一定要把功课学好。

人小志不小,小牛顿自从立志勤学后,好像换了个人似的,上课认真听老师讲课。下课认真复习功课,有空还不忘他的小手工艺。

不多久,他的学习成绩就赶上来了,而且超过了骂他是“木匠”的那位同学,成为班里的优秀生。后来,他的钻研精神,使他成为著名的科学家。可见,自尊在人生的经历当中是多么的宝贵啊!

牛顿之所以能够成为一个伟大的科学家,他的自尊心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当他受到嘲弄时,他没有示弱,而是更加清醒地认识到了自己的不足,这就是“知耻”。“知耻”激发了他的强烈的求知欲,让他不断努力前进,最终赢得别人的尊重。

知耻近乎勇。知耻是前提,只有我们青少年朋友“知耻”,才能唤起我们洗刷耻辱、捍卫尊严的勇气,才能激发出改造自我与社会的巨大力量,从而战胜脆弱、委琐与渺小,为自我、群体乃至国家、民族赢得伟大与光荣。

文学巨匠鲁迅,正是为“灵魂中有毒气和鬼气”而感到羞耻,所以才“无情面地解剖自己”,“月月时时自己和自己战”,成为“空前的民族英雄”。共产党员孔繁森正是因为“阿里的贫穷,就是我们的耻辱”,才为藏族同胞的富裕、幸福而呕心沥血、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成为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啊!

马克思曾经指出:“耻辱就是一种内向的愤怒”,“耻辱本身已经是一种革命”,“如果整个国家真正感到了耻辱,那它就会像一只蜷伏下来的狮子,准备向前扑去”。蒙受百年耻辱、进行百年抗争的中华民族,对这一真理的感知和理解尤为深刻。

针对国情,党中央提出了“八荣八耻”,解析了真伪、善恶、美丑,澄清了是非。这一社会主义荣辱观,既囊括内在的道德修养,又涉及主体的社会实践;既继承了民族优秀的传统道德,又灌注着鲜明的时代精神;既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伦理观的基本原则,又反映了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现实要求。它有助于全体国民树立正确的道德观、人生观,对于优化社会风气、构建和谐社会恰如一场及时雨。

青少年朋友,树立正确的荣辱观,要从自我做起,我们的国家一定能够兴旺发达,我们的民族一定能够焕发出无穷的生机与活力。为了我们的明天,让我们不忘耻辱,勇敢前进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