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低碳博弈——低碳经济幕后的故事
32203600000016

第16章 气候致贫

目前,地球人类因“气候贫穷”的问题正日益突出。

2009年7月7日,国际扶贫组织乐施会发布了题为《科学证据的应验——气候变化,人与贫困》Sufferingthe Science-Climate Change?Peopleand Poverty的研究报告。报告通过对约100个国家调研,得出结论认为,气候变化正在威胁全球贫困人群,如不及时行动,气候变化的影响将抵消所有贫穷国家在过去50年中取得的扶贫工作和发展成果。报告称,气候变化不仅仅是贫困人口的额外负担,更会削弱他们对抗贫穷的能力。气候变化的影响与现存的社会问题相互影响,令贫困人群的处境变得更艰难。

一项由联合国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专家进行的调查指出,气候变化将导致非洲持续的旱灾、南亚的洪灾,严重影响水资源供应,并加剧饥荒。报告预计,每年将有2600万人因为气候变化被迫迁徙,在2015年或之前,气候变化引起的灾难,有可能危害到3.75亿人。在2050年或之前,每年会有2亿人因为饥饿、环境破坏和土地减少而迁移。

国际的形势不乐观,中国的气候致贫问题也非常突出。由于当地气候变暖,降水量减少,近年来干旱灾害愈加严重。2006年永靖县的持续干旱,受直接影响的人口为83100人,占全县总人口的41.6%。减产绝收造成口粮短缺的人口29000人,69300名群众饮水困难,有34000人受旱灾影响,只得离开家园外出打工或投亲靠友。

同样的事情也发生在辽宁西部。2009年初冬季节,辽宁西部的北票市西官营镇大巴里村,冷清安静,路上鲜见行人。村支书闫玉国解释说:“今年我们这里赶上了1952年以来最严重的旱灾,大田作物基本绝收,村里许多劳动力都外出打工去了。”

针对这种现象,国际扶贫组织乐施会于2007年第一次提出“气候贫穷”的概念,是指由于全球气候变化导致的贫穷或致使贫穷加剧的现象。

2009年6月17日,国际环保组织绿色和平与国际扶贫组织乐施会共同发布《气候变化与贫困——中国案例研究》报告,报告指出,气候变化已成为我国贫困地区致贫甚至返贫的重要原因。95%的中国绝对贫困人口生活在生态环境极度脆弱的地区,已经成为气候变化的最大受害者。如果不马上采取积极的应对行动,气候变化将削弱中国的扶贫努力,并可能对中国实现长期减贫发展目标造成严重阻碍。

这份题为《气候变化与贫困》的报告由中国农业科学院许吟隆、马世铭研究员以及中国社科院王晓毅研究员等多位专家共同撰写。这也是中国第一份从气候变化的全新角度来审视中国贫困问题的报告。报告指出:中国的贫困地区和对气候变化格外敏感的生态与环境脆弱地带,在地理空间分布上具有高度的一致性;气候变化导致了冰川退缩、干旱加剧、森林植被萎缩、水土流失加剧、极端气候事件频发等灾害,使得这些生态脆弱区的环境进一步恶化,中国贫困地区人口受气候变化恶果影响的趋势越来越明显。

《气候变化与贫困》报告对中国甘肃永靖、四川马边以及广东阳山等3个典型的因受气候变化影响的贫困县进行了分析,通过案例表明:气候变化正在影响这些地区的粮食生产、用水条件、房屋设施、牲畜养殖等基本生活生计,造成了外出移民和返贫等后果。受全球变暖影响,中国地表气温将持续上升,生态脆弱区的环境将进一步退化。同时,受资源匮乏、基础设施薄弱、教育及卫生等基本社会服务水平低等限制,贫困地区应对灾害能力更为薄弱。

乐施会气候变化项目官员李宁强调说:“国家应加大相关气候变化适应政策及技术投入。发展中国家是气候变化的受害者,应抓紧推行适应气候变化的措施,比如引进抗旱和抗洪的农作物,改善基建设施,在洪水泛滥区升高桥梁和道路等。”

中国和全球都需要进一步采取积极、大胆的温室气体减排措施,从根源上加大遏制全球变暖的趋势,以减轻气候致贫问题。

过去100年间累积的温室气体,近八成由工业发达国家排放。据乐施会估算,发达国家每年至少应提供500亿美元帮助发展中国家推行适应气候变化的措施。乐施会呼吁,中国应与其他发展中国家形成合力,共同督促发达国家尽快为气候变化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