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中国货币政策有效性的经济学分析
32199800000001

第1章 研究的对象

本书研究的对象是中国货币政策的有效性,研究的主要目的是:探讨中国特定的金融环境下货币政策的运行规律;分析影响货币政策有效性的主要因素和环节,并提出相应的提高当前我国货币政策有效性的调控措施。

事实上,在西方现代金融理论中,关于货币政策有效性的理论研究,实际上被称为“货币中性理论”,其研究的主题是货币政策能否系统地影响产出,而以弗里德曼为代表的货币主义和以卢卡斯为代表的理性预期学派率先提出了货币中性论;近年来发展起来的真实经济周期模型(real business cycle model)同样认为货币政策不影响产出和其他真实经济变量。但是,我们试图在本书展开的研究并不打算局限在西方金融理论的框架内。首先,当前中国经济金融运行环境的特殊性,需要我们立足于中国的实际金融运行状况,分析货币政策发挥作用的独特机理;其次,我们应当从货币政策发挥作用的各个环节分析不同因素影响货币政策有效发挥作用的机理。显然,与已有的西方金融理论相比,我们更为强调中国金融运行的实际状况;在严格意义上说,我们的研究是基于货币政策能够有效发挥作用的前提来展开的,并且更为强调中国金融运行的现实;与西方金融理论中以货币中性理论为核心的货币政策有效性相比,我们研究的货币政策有效性理论可以说是广义的货币政策有效性理论。

(一)货币政策有效性问题应该是货币政策理论研究的重要领域之一

我国《中央银行法》将货币政策的基本目标确定为:维持币值稳定,并以此促进经济增长。政府在特定的金融环境下,对调控机制的选择和运用不同,实现这一调控目标的有效性就会存在差异。在研究货币政策时,仅仅局限在对调控结果与预定政策目标的简单对比与判断是远远不够的。中央银行只有深刻把握货币政策的运行规律和影响因素,才能实施有效的调控操作,其对于货币供应量的调控才能及时地影响现实经济运行,进而维持币值的稳定、熨平经济周期、延长繁荣阶段、缩短萧条阶段,实现货币政策的目标。正由于此,如何在中国特定的经济金融环境下有效实施货币政策的问题,应该是当前我国货币政策理论研究的重要领域之一。

近年来,货币政策有效性不断下降已经开始引起关注,但是,目前国内学术界对货币政策有效性这一重大的理论问题从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角度进行系统的研究尚不多见,较多的是一些从不同侧面进行分析的论文。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正是由于我们在理论上对于货币政策有效性的研究不够深入、不够系统,才导致中央银行在调控实践中的低有效性。有鉴于此,本书将当前中国的货币政策有效性作为主题,比较集中、系统地研究当前新的经济金融运行环境下的货币政策有效性问题。

(二)货币政策有效性问题已经成为当前制约货币政策顺利实施的重大现实问题

货币政策有效性问题既是一个重要的理论问题,也是一个重要的实践问题,因为对货币政策有效性的研究是否深入、系统,中央银行能否根据特定的金融运行环境及其变化趋势,准确把握货币政策的运行规律,分析影响调货币政策有效性的众多因素,直接影响到宏观调控目标能否顺利实现。在改革开放初期,货币政策有效性问题表现得还并不明显,随着经济市场化的迅速推进,经济金融环境出现了巨大的变化,货币政策的运行规律也在相应发生变化,使政府有关部门难以及时、全面地把握这一变迁,货币政策有效性有明显降低的倾向。

引人注目的是,1996 年以来,中央银行采取了一系列刺激经济增长的措施,但是调控的效果并不尽如人意,特别是1998~1999年之间,中央银行几乎运用了所有可能运用的调控手段和调控工具,以配合政府有关部门扩大内需的政策,但是,货币政策的效果到2000 年以来并不明显。从经济增长速度看,1998年,在各种货币政策的作用下,经济增长并没有明显的好转,只是到了下半年,政府有关部门转而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通过增发国债等手段加大财政投入,并引导国有银行加大贷款投放,1999年经济增长速度实现7.1%,在相当程度上主要是依靠以财政投资为主导的财政政策手段带动的。因此,货币政策有效性问题已经成为当前制约货币政策顺利实施的重大现实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