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阳系中除八大行星和它们的卫星外,还有无数小行星。说起小行星的发现,还有一个有趣的故事。
自从16世纪哥白尼发表《天体运行论》以来,人们逐渐接受了以太阳为中心的行星运动学说,此后的天文学家们开始深入探索行星的运动规律,确定行星的精确运行轨道和位置。
17世纪初,德国天文学家开普勒在研究行星与太阳的距离关系时,注意到每颗行星和太阳的距离都大约是前一颗的1.3~2.0倍,唯有木星至太阳的距离是火星的3.4倍。信奉“宇宙和谐”的开普勒认为:在火星和木星之间还应该有一颗行星存在。
1764年,德国中学教师提丢斯发现,行星到太阳的距离遵循一定的规律,如果以土星到太阳的距离为100,则水星到太阳的距离为4,金星到太阳的距离为4+37,地球为4+610,火星为4+1216,木星为4+4852,土星为4+96100,位置更远的天王星到太阳的距离也大致遵循这个规律。显然,在火星与木星之间还应该存在一颗与距离4+2428相对应的行星。
1801年元旦之夜,意大利天文学家亚齐无意中发现了这颗人们搜寻很久的行星,将其命名为“谷神星”。它与提丢斯预言的位置几乎完全吻合,只不过它的个头实在太小了,直径只有960km,质量只有月球的1/50,表面平均温度约为零下43℃。
一年后,人们又在火星与木星轨道之间发现了第二颗小行星,命名为“智神星”,直径约590km,与太阳的平均距离和公转周期几乎和谷神星完全相同。1804年,又找到第三颗小行星“婚神星”,它的直径仅240km。1807年发现第四颗小行星“灶神星”,它的直径约520km。
此后,新发现接连不断,每一颗都非常小,而且全都位于火星和木星之间。人们终于明白了,在火星与木星的轨道间,并非存在一颗大行星,而是有一个小行星带。在这个小行星带中存在着数以万计的小行星。
在这以后,掀起了寻找小行星的高潮。迄今人们已发现8000多颗小行星,而且发现数仍以每年几百颗的速度增长。科学家们根据照相巡天观测发现,太阳系中直径1km以上的小行星约有近百万颗,其中有26颗的直径大于200km,实际小行星总数要以上亿计。所有小行星的质量之和比月球的质量还小,只相当于地球质量的0.04%。早期发现的谷神星、智神星、婚神星和灶神星是小行星中体积较大的4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