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跟毛泽东行读天下
32158100000007

第7章 坐地日行八万里,察古观今一瞬间——北京古观象台上,毛泽东笑点宇宙

北京古观象台始设于元代,原名“司天台”。明初攻克北京时毁于战火,残存的天文仪器被运往南京保存。明正统七年(公元1442年)时重建此台,由元代大都城的东南角楼改建而成,且改名“观星台”,并复制了一套仪器,明代台上置有大型铜铸天文仪器浑天仪、简仪、浑象仪(天球仪)等,台下是紫微殿、漏壶房、晷影堂等建筑,内置圭表、漏壶等仪器。清代康熙和乾隆年间,天文台上先后增设了八件铜制的大型天文仪器,均采用欧洲天文学度量制和仪器结构。从明正统初年到1929年止,古观象台从事天文观测近500年,是现存古观象台中保持连续观测最悠久的,它还以建筑完整和仪器配套齐全在国际上久负盛名。

1954年5月16日,毛泽东去天文台看北京古观象台。到了城墙边,毛泽东问张随枝:“我们从哪里进去呀?”

张随枝说:“这里的门在下边,毛崇横已找看门的人去了,现在还没有找来。”

毛泽东“嗯”了一声说:“知道要来,为什么不早通知人家?这里是进不去了,我们只好在这里看一看吧!”

毛泽东指着观象台对他的侄子毛远新说:“你看那上边有龙,龙嘴巴下边还有蛤蟆。”

毛泽东又说道:“这些是重要文物,保存得不太好啊!”说着,他便坐在一块石头上,向大家讲起了发明地动仪的科学家张衡的故事来。

“张衡是河南省南阳人,他幼年丧父,家境贫寒,但他好学不倦,从天文、历史,到哲学、文学,都有成就,尤其是在天文学上有杰出的贡献,还写了一本天文学著作《灵宪》。

“张衡创造的世界上最早的水力转动的浑天仪和测量地震的地动仪,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被世界科学界称为地震仪的鼻祖。

“张衡活了62年,曾两度担任执管天文的太史令。他做官37年,在中国天文学和科学技术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后人要学习他这种好学不倦、实事求是的精神。对我国的文物,要很好地保管,对祖国的文明史要很好地研究、继承和发展。”

讲到这里,毛泽东说:“好吧!我们今后要很好地学习呀,有机会再到南京紫金山上去看看天文台……”

毛泽东站起来问张随枝:“咱们往哪里走啊?”

张随枝回答说:“主席,顺着城墙到前门城楼上看看,好吗?不知主席是否同意。”

毛泽东说:“那好。”

大家沿城墙走了百余米,来到了东便门。

毛泽东问:“这是什么地方?”张随枝说:“东便门。”

毛泽东幽默地说:“那么,就是说让大家到这里解手啊!”

张随枝认真地说:“这里叫东便门,并没有厕所。”

毛泽东兴致很高,一边走一边笑,和大家侃起了朱元璋当皇帝的故事来。毛泽东说:“朱元璋是安徽凤阳人,明朝的开国皇帝。由于他出身贫穷,为了谋求生机,出家为僧。朱家生了8个孩子,只活下6个,4男2女,朱元璋排行最小,小名叫重八。这一年遇上百年罕见的干旱和瘟灾,他的父母和兄长都被夺去了生命。当时年仅17岁的朱元璋,埋葬了双亲,便离开亳州开始了他的游荡生涯。

“他为生活所迫,常到安徽、河南,往返七八次,往返搬家,接触了社会,又经游历充实了自己的历史生涯。

“当时河南南阳和安徽淮南,是白莲教内两大派活动的中心,出游期间他不可能不接触白莲教。出游返乡后,又加入了郭子兴的红巾军,初为步卒;由于他作战勇敢,才智过人,很快被郭子兴收为心腹。”

说着,毛泽东已来到哈德门,顺着小路一直走到城墙下,绕过一截缺了的城墙,顺着小路往城墙上走。

上了城墙,大家的脚步慢了下来,毛泽东又乘兴讲起了朱元璋的故事。“郭子兴死后,朱元璋就把这支义军牢牢地掌握在自己的手中。当时他采纳了谋士朱升的‘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建议,建立了自己的势力,在群雄中已无敌手,自己称了王。

“朱元璋在平定江南的关键之敌陈友谅的鄱阳湖之战中,充分发挥了他高超的军事指挥才能。当时,陈友谅用兵60余万,楼船数百艘,主动出兵,企图一举消灭朱元璋。朱元璋仅20万人,又都是小船,他亲临前线,亲自督战,临危不惧,终于取得了胜利。

“鄱阳湖之战,是中国战争史上以少胜多的典范。朱元璋在13年的统一战争中,屡败强敌,消灭了割据势力,出军北上,建都南京。在执政的30年中,他展现了光辉的一生,真不愧为一代英豪。

“他是个放牛娃,开创了近300年的大明王朝,上无先例。他没有什么文化,完全靠他的聪明才智,是他个人努力奋斗的结果。可以说他是中国历代皇帝中成功的一个典范。

“他有成功的一面,也有失败的一面。”接着毛泽东又分析了朱元璋不够的地方。毛泽东曾对朱元璋做过精心的研究。他稍停了一下,继续对大家说:“我们后人要很好地研究明朝近300年的历史,很好地学习他成功的经验,吸取失败的教训。要研究中国悠久的历史,要好好学习历史啊!”

这时,他们已走到前门楼上来了。毛泽东向前走了几步,想先看南边,但看不到,便转过身从城楼往北看,看到了金水桥,又看到了天安门城楼。那时的广场很小,还有些建筑和树木妨碍视线,也看不到多远去。毛泽东走出楼外,再往南看,能看到前门大街一个小角儿。

他转过身子看看四周,见城楼两侧都无路,扭头问张随枝:“我们还往哪里去?”

张随枝随口说道:“是不是到崇文门那儿看一看夜景?”

毛泽东说:“那就去吧!”

这时天已大黑。远远看去一排排的街灯已经亮起来了。灯光闪亮,看去还是很迷人的。

从崇文门城楼往北看去,东单灯火通明,很热闹,向天上看去,繁星点点,银河倒悬,更给北京的夜景增添了光彩。

毛泽东看到这些美丽的夜景很是感慨,他说:“看来,要很好地发展电力工业。城市有了电灯,可农村还没有电灯照明呀!”

“天黑了,我们还去哪里?”毛泽东问。

张随枝说:“咱们下去回家吧!”

毛泽东说:“那好。”

这时,顺城街的路灯也亮了。小路被灯光照得影影绰绰,还能看得清楚。

毛泽东下去后,直接上了车,便往中南海驶去。

这是毛泽东进城以来走的时间最长,也是路走得最远的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