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跟毛泽东行读天下
32158100000005

第5章 皇家龙脉大动土,为民挖出龙涎湖——毛泽东与十三陵水库的特别情缘

十三陵在北京昌平县境内天寿山下,是明代封建帝王的陵墓,包括长陵(成祖朱棣)、献陵(仁宗朱高炽)、景陵(宣宗朱瞻基)、裕陵(英宗朱祁镇)、茂陵(宪宗朱见深)、泰陵(孝宗朱樘)、康陵(武宗朱厚照)、永陵(世宗朱厚)、昭陵(穆宗朱载)、定陵(神宗朱翊钧)、庆陵(光宗朱常洛)、德陵(熹宗朱由校)、思陵(思宗朱由检),占地总面积达40平方公里。陵区正门前的五楹巨大石牌坊在由此到长陵的长达7公里的墓道上,建有大红门、碑亭、享殿和石人、石兽等。由大红门北望,在一片苍松翠柏之间,掩映着一处处金碧辉煌的殿宇,其中以长陵的建筑规模最大,最雄伟。

十三陵评明朝皇帝

解放初期,昌平县政府为了十三陵不遭到人为的破坏,特别规定:一不许拆陵砖石块,二不许砍伐陵里陵外树木,三不许陵里陵外放火烧荒,四不许破坏陵墓建筑物。违者要重罚。

为了执行好这个规定,县政府专门成立了护陵委员会。王有富和郭玉奎就是护陵委员会专门调来的工作人员。虽然只有两个人,但任务却不轻,不但要巡管整个十三陵,还要联络各村村长贯彻执行县政府的规定。

这天,王有富正好去昌平县政府农建科办事,上午十点多钟他从县城返回陵园,途中看到了这样一幕:十三陵神路石雕大象旁,几个打猪草的半大小子,正试探着一步一步靠拢两辆小轿车、一辆吉普车,这些当时很稀罕的东西正强烈吸引着他们。围过去后,见并没有受到坐车人的喝斥,他们忍不住伸出手,去摸那锃亮的车体。

就在这时,王有富忍不住喊了一声:“别乱摸。走开点!”其实王有富的好奇心一点不比孩子们弱,只是他对坐车来的人更感兴趣,那是四个领导干部模样的人,其中一位长者,身材魁梧,面容慈祥,穿一身灰色的中山装,拄一根竹杖,正在举目远眺。王有富打量好一会儿,越看越觉得眼熟,好像在哪里见过,但一时也想不起来。来人开始照相,王有富看见孩子们正在东摸西摸,怕搞坏了这么贵重的东西,赶紧吆喝了一句。

王有富的喊声惊动了来人。那长者朝他走来,同他打招呼,问他是哪里人,要去哪里。王有富报出自己的名字和身份,说明原委,接着反问了一句:“你们是来逛陵的吧?”

那时,十三陵远不像现在这么热闹。国家也没有财力和精力马上对陵墓进行修缮和旅游开发。但断断续续总有人来此,逛陵游玩,吊古抚今。作为巡陵人,王有富常能见到各色各样的人,见的人多了,也大致能猜出逛陵人的身份。

王有富的判断是对的,来人的确是国家干部。但是,他想不到的是,这个干部如此之大,大到竟然是一国之主。

1951年,毛泽东轻车简从来到了十三陵。这不算是一次巡视,也说不上是微服。因为新生的共和国首脑们进驻中南海还不到两年,虽然人人都知道毛泽东在天安门上宣布了新中国的诞生,街上也常有他的画像,但毕竟人们对他还没有熟悉到一眼就能认出的程度。

来逛陵的长者对王有富说,我们想先去长陵,你能帮我们引一下路吗?王有富很痛快地答应了,他跟着一个秘书模样的人上了吉普车,三部车一直开到长陵门前停下。那时十三陵还没有开放游览,陵门上了锁。王有富到护陵委员会取来钥匙,带客人走了进去。

陵门里面大殿石阶台上,翻晒着药材。王有富对长者讲,这是他和郭玉奎在巡陵路上顺手采来的,准备晒干卖给收购站,换钱改善伙食,因为他们两人都是靠津贴过日子,生活比较困难。长者表示赞同,认为这是一个不错的主意。

一行人进入长陵墓隧道,走上宝城,看了大明成祖文皇帝的陵石碑。逛陵人广博、卓越的见识给王有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这个长者显然对墓主人很熟悉。他说:“这个成祖永乐皇帝朱棣,敢在北京建都城,敢把自己的陵墓放在这里,不怕蒙古人的铁骑,是个有胆识的人。这个皇帝长住土木行宫,理政练兵,很少在京城金殿办公,不忘戎武,这很不容易了。”

看了长陵,又去看葬嘉靖皇帝的永陵。一条石铺路通向坡上。永陵大殿已经被毁坏,陵门内荒草萋萋,村人的几只山羊悠闲地看着来人。

长者上宝城绕了一圈,望周围山景,又登上墓顶土丘,边走边向王有富和随行人员介绍嘉靖皇帝其人:“这个皇帝特别迷信,二十载不亲朝政,偏听偏信,重用奸臣严嵩达20年之久,还将清官海瑞下了大牢。这个皇帝死后,他的儿子隆庆皇帝才放出海瑞。”

下了永陵,长者征求王有富的意见,可不可以到定陵看一看。王有富欣然应允,一行人乘车来到定陵前。

定陵大殿也已毁,石块雕琢而成的牌楼还完好。上面“大明神宗显皇帝之陵”的碑刻引起了长者很大的兴趣。他绕着墓碑走了一圈:“这个牌楼不怕火烧吗?”

墓丘上,层层叠叠的松柏林遮住了阳光。长者感慨地说:“定陵葬的是万历皇帝,他叫朱翊钧,就是京戏唱《二进宫》的李艳妃抱的小皇帝。他10岁登基,这个人长大了,酒色财气都好,极度奢侈腐败,长期荒政。他是明亡的种子,是个无道昏君。他当了48年皇帝,是明朝当皇帝年头最长的一个,也是失民心最严重的一个。”

长者手拄竹杖,边走边讲,不觉走到了宫门口。他问王有富:“南边能看到的是哪个陵?”王有富告诉他说,是昭陵,万历父亲隆庆皇帝的墓。

长者停住脚步,说,到该回去的时候啦。他对王有富表示感谢,还一定要把他送到定陵桥上。车到桥上,王有富下了车,秘书也随着跟了下来。这时,秘书对王有富说了一句话,一句让他一辈子也无法忘怀的话。

秘书说:“刚才逛陵的人不是别人,是毛主席!”小车远去的时候,王有富依然伫立桥头。

非同寻常的劳动

1958年5月25日,十三陵水库动工,毛泽东和其他中央领导人参加劳动。去工地之前,他们先到长陵参观。

“十三陵是个好地方,这朱棣也真是有些眼力。”毛泽东像是对身边的周恩来,又像是自言自语地说着,踏上石阶,走进恩殿。

毛泽东的目光先是在粗大的楠木柱上浏览一番,轻轻地点着下颌。当他迈出大殿门槛时,转身对身后的工作人员说道:“好气派的大殿……一个死人建这么座大殿,有何益处?实在是劳民伤财!”

“毕竟是封建阶级的生活观嘛。”周恩来接过话题。

毛泽东不再言语,随陪同人员登上长陵宝顶。他微微喘了几口气,把衣扣解开,掏出一支烟含在嘴里,点上火,狠劲地吸了一口,喷出浓浓的烟雾。

“有人说明朝在军事上的失利,在于对北京的守御分兵太散。恩来,你看呢?”毛泽东转身问周恩来。

周恩来望着翻卷的河水和起伏的山峦,沉思地说:“十三陵、居庸关和北京城,地非不灵,城非不高,兵非不多,粮非不足也,国法不行而人心去也。”

“这顾炎武的话被你拿来,确实恰如其分啊!”毛泽东说着望望周恩来,两人会心地笑笑,走下宝顶,迈出陵园大门。

就在上车的一刹那,毛泽东好像遗失了什么,他抓住车门,回身深深望了一眼苍松翠柏中的皇家陵园,脸上掠过一丝淡淡的怅惘。这稍纵即逝的神情,周恩来及时捕捉到了并作出了反应。

“主席,还去定陵吗?”

“改日再去吧。”毛泽东说着,转身进了轿车,向十三陵水库驶去。

毛泽东突然改变参观定陵地下宫殿的计划,使陪同人员大惑不解。于是,在当时的中国高层领导人中,唯有毛泽东一人从未踏进过地下宫殿之门。

到十三陵参加水库建设劳动的几乎包括了全体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候补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候补书记和中央委员、候补委员,坐了满满五辆客车。毛泽东也是和大家一样坐着大车去的。

义务劳动开始后,刘少奇先和民工一样平土,然后又和他们一起唱着号子打夯。周恩来站在民工队里往大坝上传土,后来又去挑土。其他领导人也都或平地或铲土、挑土。天气很热,个个都汗流浃背。

毛泽东和彭真在一起,手执铁锹铲土,他的动作很熟练,一举一动也最引人注目。成千上万的民工放下了手里的活,向这里围拢,一层一层,千万双眼睛,就这么注视着他,注视着他的一双手和一把铁锹。运土的战士怕毛泽东累着,常常是不等筐满,就挑起走了,毛泽东发现,几次阻止也不起作用。他是农民的儿子,以劳动为荣,但劳动在他的眼里还有更深刻的政治意义,那就是:防止官僚主义,改造思想,同群众打成一片。1963年的杭州会议上,他就说过,支部书记不参加劳动还不是“保甲长”?干部不参加劳动就可能变成国民党。很多问题,一参加劳动就可以解决。他认为,干部参加劳动是百年大计,是保证领导权始终掌握在劳动者手里的大问题。

毛泽东的劳动是非同寻常的。他是在震山撼岳的“毛主席万岁”的口号声里开始劳动、结束劳动的。他手中的铁锹一放下来,边上就有人用自己的衣服把它包了起来,留作永久的纪念。后来,这把铁锹的确也被送到了中国人民军事博物馆。毛泽东劳动了一个小时。他离开工地,大轿车走出很远了,工地的人群仍在沸腾之中。

在一个假日,毛泽东还曾带领女儿李敏到十三陵水库视察。汽车疾驶在平整的公路上。神道旁一座由石龟背着的石碑从车窗外闪过,引起了毛泽东的兴趣,他连忙招呼汽车司机停车。他同李敏下了车,围着石碑转了好几圈,又仔细地看上面的碑文。他向李敏讲述了石龟背碑的典故。他说,石龟背着高大的石碑,人们通常叫它“王八驮石碑”。其实,驮石碑的既非王八,也不是乌龟,它的真正名字叫。传说龙王有九个儿子,其中力气最大、好背重物的一个就是,它的身体似龟,头部似龙。古代的人为死者立碑,喜欢把石碑立在赑屃的背上,祈求靠它的神力,使石碑经久不倒,千秋永存。在明十三陵见到的石碑,是功德碑,就是由龙首龟身的赑屃驮着的。毛泽东还说,有的石碑上面盖着亭子,叫做碑亭,有的石碑有几十吨重。这一介绍使李敏大开眼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