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跟毛泽东行读天下
32158100000034

第34章 香炉日照依旧在,但愿识得真面目——庐山雾霾中,毛泽东掌控中国风云

庐山,位于江西省北部,地处长江之滨,鄱阳湖畔,襟江带湖,好似天外飞来的一座大山,峙立在广袤的平原上,气势雄伟,高出天际;满山云雾弥漫,云隙间可见青山苍翠,葱茏万状,山峰时隐时现,好似在云海之间。由于江环湖绕,水光山色秀丽,景色特别绚丽多姿,气候宜人,白鹿洞、仙人洞、三叠泉、含鄱口等景点,常令人流连忘返。而那变幻莫测的庐山云雾,为本来就千姿百态的奇峰叠嶂,涂上了一层层神秘虚幻的色彩。

转400多个弯子登庐山

1959年6月29日清晨,曙光微曦,晓风送爽。毛泽东从汉口乘“峡江”号轮船到达九江,然后乘车缓缓登上了庐山。

毛泽东乘坐的汽车不紧不慢地驶上了登山公路,盘旋而上。护卫和随从的车辆,时隐时现,保持着一定的距离。

9公里以下的登山公路,在山体的阴面。左边壁立千仞,右边峡深万丈。司机虽然在这条公路上多次试过车,设想过种种意外情况,闭着眼也能把车开上去。可是,当伟大领袖真的坐进汽车之后,他那颗心还是一下子提到了嗓子眼儿上:不怕一万,就怕万一,绝对不能有万一!

毛泽东兴致很高,一路上谈笑风生。

车到8公里处,水箱里的水沸腾开了。司机准确地把车停在蓄水池前加水。

毛泽东初登庐山,眺望着巍峨的山势,伫立了很久,欣赏这“匡庐奇秀甲天下”的奇景,玩味着“不识庐山真面目”的意境。随行的一位同志初见庐山,不禁喷啧称奇,“到处是云彩,山在哪里呢?”毛泽东笑着告诉他,“山在云雾缥缈间”。毛泽东触景生情,语气中充满了对庐山的赞美之意。

有人告诉毛泽东,庐山山路崎岖,要转几百个弯子才能到达山顶,过去山中只有绵延弯曲的羊肠小道,那些有钱有势的人上山,也只能坐“二人抬”。新中国成立后新修了上山的公路,长约30余公里,汽车只可单行,依山环绕,蜿蜒曲折,盘旋而上,山路弯多且陡,汽车上行吃力。上山时七拐八转,不知要转多少个弯子才到达山顶。毛泽东随行的一位同志留心做了一下统计,大概一共有400多个。

身边工作人员怕毛泽东坐得太久,请他下车舒展一下身体。稍事舒展后,毛泽东一行继续上山。沿路山高路陡,渺无人烟,及到山顶,忽然柳暗花明,豁然开朗。山中林木参天,苍松翠柏,悬崖峭壁,奇石怪树,更有清泉流水,飞瀑千丈,鸟语花香,别有一番洞天;其间良田茶树,行人往来,衣着朴实,温良谦让,真乃人间仙境。汽车加足了水,缓缓地开到了毛泽东身边。毛泽东再次坐进车里,向山上驶去。

车到9公里处,驶过一个豁口,左前方豁然开朗。汽车已经到了庐山的阳面。放眼望去,只见鄱湖万顷,鞋山静卧,朝阳初照,波光粼粼,帆影绰绰,好一派“云横九派浮黄鹤”的壮观景象。

车过王家坡,小天池,云中山城牯牛岭终于出现在眼前。

下榻“美庐”

汽车穿过日照峰隧道,平平稳稳地驶入“美庐”,牯岭河东路180号别墅。

“美庐”——庐山河东路180号,别墅的雅称,庐山人又惯称它为“一八零”。美庐,始建于1922年,原为英国人赫莉太太的私人别墅。赫莉太太和她的丈夫都是医生,曾在庐山开设“赫莉医院”。她和蒋介石夫人宋美龄私交深笃。1934年,她将这栋别墅馈赠给宋美龄。随后蒋介石几乎每年夏天上山消夏,都住在这里,使之一度成为“总统官邸”。蒋介石因喜爱这里的恬静清美,而夫人宋美龄的名字中恰有一个“美”字,便将这栋别墅命名为“美庐”,并亲笔题字,命人刻于院内大石之上。美庐即由此而得名。

毛泽东就下榻在这里。

美庐地处庐山东谷长冲河东,这里地势平缓。美庐面西坐东,依山临溪而筑。门前,溪流淙淙,朝豁口的方向流去,汇入将军河。一座石拱桥,跨溪而过,人称“美龄桥”。庐山基督教礼拜堂的尖顶就耸立在美庐对岸的右上方。据说,当年蒋介石和宋美龄下榻美庐,每个礼拜日都要走过石桥到那里去做礼拜。

美庐的庭院内,杂树修篁,满目葱翠,金钱松、玉兰、麦吊松、松柏、梧桐……几十种珍贵的树木,把错落有致的别墅掩映在绿荫之中。院后,翠竹一片,清风徐来,绿影婆娑。石墙上,青藤绿叶爬满了墙面,更是别有一番情趣。加上别墅的建筑外观配色,也是一色翠绿:绿顶、绿门、绿窗、绿廊、绿柱,使人仿佛置身于一片绿色的幻海之中。

别墅的建筑为石木结构的西式二层小楼。围墙和墙体都以山石砌成,乱而有致,与山体相依,显得凝重而自然。登上十几步台阶,步入门厅,便是一楼。一楼主房是会客厅和一间卧室,还配有副房和小餐厅等。一楼卧室曾为宋美龄用。

二楼是工作室和卧室,都为蒋介石当年工作和休息所用。室外是一个露天平台,有石栏环护。与别墅楼建筑相适应,美庐还有一些配套设施。左侧的山丘下是一座20平方米左右的穹形游泳池。另外,依山处还有一座内呈“S”形的防空洞。

总之,整个美庐别墅,不仅形势灵秀,环境清美,而且建筑与设施比较精致齐全,的确是别墅之精华。

橙红色的曙光映照在美庐对面高高的牯牛岭岭背上。薄雾,犹如面纱从峰岭面前撩开。别墅的红顶露出了清晰的轮廓。晨光中,一列车队徐徐驶进美庐院内。早就在这里迎候的工作人员激动、恭敬地迎接走下车来的毛泽东。

毛泽东上了二楼,环视了一眼卧室。床放在进门的右侧,床的里边堆放着书籍和文件,许多书中还插着他自己制的书签。这是依照毛泽东在中南海的生活习惯放置的。一张硕大的雕花紫檀木书案摆在进门的窗前。毛泽东伫立在案前,若有所思,思绪仿佛是那样遥远。曾几何时,这个房子的主人,就是在这张书案上,一次次签署命令,调动几十万国民党大军,“围剿”红色根据地。同时,用巨额的悬赏,缉拿自己。而今,自己就站在这张桌子前面,就将在这张桌子上运筹国家大事了。毛泽东满意地点了点头,微笑着转过身来,习惯地拿起一本《楚辞集注》翻阅起来。

在美庐,毛泽东的活动基本在二楼。他生活简朴,大多数时间在二楼会客室用餐。饭菜是从隔壁的181号别墅做好,由工作人员从小铁门用饭盒装好送过来。一般每餐四菜一汤,很少喝酒;有时陪客人吃饭,偶尔喝一杯酒。

庐山的如画风光深深地吸引了毛泽东,不仅使他心旷神怡,而且触发了他的诗兴。他一上山,就挥豪写下了著名的《七律·登庐山》:

一山飞峙大江边,跃上葱茏四百旋。

冷眼向洋看世界,热风吹雨洒江天。

云横九派浮黄鹤,浪下三吴起白烟。

陶令不知何处去,桃花源里可耕田?

毛泽东上山后第二天,即借来《庐山志》,看完目录后,又要求把续志借来,看完后便同工作人员侃侃而谈。他说:“庐山的山名由来,众说不一,有人说是周文王时由匡俗兄弟在山中结庐而居,周文王往访,只见空空草庐一座。又有人说是周威列王往访,人去庐存。这两者传说相隔数百年。后人以讹传讹,我们现在就不能这样办,对历史的态度要严肃,不能含糊嘛!”

花径赏诗

毛泽东一上山,就为庐山的美名与美景所吸引,游山的兴致很浓。7月1日,毛泽东在江西省委第一书记杨尚奎书记,副省长汪东兴,庐山管理局党委书记楼绍明等人的陪同下游山。第一站游览花径。

“花径”相传是唐朝诗人白居易咏桃花的地方。唐元和十二年(817年)四月,江州司马白居易在庐山北香炉峰下构筑的草堂落成。他邀来居山隐士和法门和尚多人,一道庆贺,斋饭后乘兴结伴登山,游宿庐山大林寺。大林寺是庐山的著名古刹,有清流、苍石、短松、瘦竹环绕,尤其是这里山高地深,时节绝晚,人物风候与平地聚落不同,人称“山中甲子无春夏,四月才开二月花”。白居易等游寺时,寺南满树桃花盛开。此时,山下春光早已消融,这里却是春意盎然,一枝枝争奇斗妍。白居易初来乍到,恍然到了一个别样的世界,惊讶欣喜不已。顿时,诗人诗兴袭来,脱口唱出了一首千古传唱的绝句: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1930年,在这个白居易曾经咏桃花的附近,湖北人李拙翁掘出一块磐石,还发现石上刻有“花径”二字,传为白居易所书。

毛泽东一行沿着石径小道,缓缓漫步。到花径亭时,毛泽东没有急于去观看“花径”二字石刻,他站在景观说明牌前,一字一字地细读牌上的文字,用他那独具湖南韵味的腔调,抑扬顿挫地咏诵白居易的诗句。略停了一会,他像是思索着什么,然后转过身来,仔细察看了伞亭下磐石上的“花径”二字和周围的景色。

仙人洞饮“仙水”

离开花径,毛泽东一行便来到仙人洞。相传,这里是唐代名道、八仙中的吕洞宾修炼的洞府。

走进仙人洞圆门,脚下是虬松怪石,眼前是幽谷危崖,山下田园锦绣,极目处,长江如带,水天一色,顿时有大千世界尽收眼底之感。悠然于此,或静味山色,或纵览云飞,俯仰之间,似乎江山社稷,宇宙人生皆豁然贯通于胸中。

沿着石级蜿蜒而下,苍岩翠壁间有一岩洞,方圆数丈,宛如厅殿,这就是“仙人洞”了。洞的上缘,巨石如佛掌护盖,故又称“佛手岩”。洞中有“纯阳殿”,供奉着吕洞宾。洞之深处有泉水滴出,名叫“一滴泉”,《后汉书》上称“天泉”。泉水点点相续,终年不绝,人称“洞天玉液”。石柱上有联云:“山高水滴千秋不断,石上清泉万古长流。”

毛泽东兴致雅然踱步洞中,在纯阳殿前停下来。殿上供奉着身背宝剑的吕洞宾雕像,两旁是一副石刻对联:仙岩翠壁蓬莱胜地,池中玉液阆苑洞天。毛泽东望着吕洞宾雕像,笑着对大家说:“你们看这个吕纯阳多威风呀!他还背着宝剑呢!”

说话间,毛泽东又来到殿后的“一滴泉”。泉水清冽甘甜,这早在《后汉书》中就已有记载,传说喝了这“仙水”,能消百病。

听了陪同游览同志的介绍,毛泽东饶有兴致地问:“这水能喝么?”

陪游的楼绍明随口说:“老百姓常喝,我们最好莫喝。”

这时,只见毛泽东高兴地取过放在旁边的竹勺筒,舀起水来就要喝。

见状,毛泽东身边的人连忙扯住了他:“这泉水里矿物质含量多,主席莫喝。”

毛泽东爽朗地笑起来,说:“老百姓能喝,我也能喝嘛!”

御碑亭观碑文

毛泽东看过纯阳殿之后,稍事休息了一阵,便与陪同人员边走边谈地来到了御碑亭。

御碑亭是明太祖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建。亭内竖一石碑,碑高一丈二尺,宽四尺,厚八寸,上刻朱元璋亲撰《周颠仙人传》。碑文称,朱元璋与陈友谅争夺天下,在赣中大战时,有一姓周的疯和尚来南昌谒见,口唱《告太平歌》,言朱元璋若定都南京,可得天下,并自称居所在庐山竹林寺……朱元璋在南京登基后,特遣使前来庐山,访周颠不遇,寻竹林寺,有其名而无其寺。据说,周颠在锦绣峰升天而去。

毛泽东看了看石门上的对联:四壁云山九江棹,一亭烟雨万壑松。然后,走进亭内观看“御碑”与碑文。碑身高一丈多,宽三尺四。碑额有龙饰图案,当中篆有“御制”二字。碑文所叙,大抵是一个姓周的跛脚仙人以及另外三个僧道的行踪与怪异行为,还有他们帮助朱元璋排忧解难平定天下之事,不外都是一些自编的“神话”,用来实证“君权神授”之类的巧语而已。稍作浏览之后,大家先后绕到亭后,放眼向北望去:楚天高阔,大地锦绣;天际,莽莽长江东去,景象宏丽。游览的人极目骋怀,无不为之神采飞扬。

含鄱口留影

8月7日下午,毛泽东在楼绍明等陪同下游览含鄱口。

含鄱口是大家喜爱的地方。此地得天独厚,左凭五老峰,右倚汉阳峰,处于庐山两大高峰之间,豁然箕张,正对着烟波浩渺的鄱阳湖,像是把鄱阳湖含于口中。中间有一岭,形如鳌背,逶迤前伸,仿佛是大自然着意造化出来,专供人们观览湖山之胜的高台。岭的西端,有一个高耸的石坊,石坊正中刻着“含鄱口”三字,左右各镌“湖光”、“山色”。由石坊拾级而上,含鄱亭挺立于岭上。站在亭前举目四望,东北五老峰侧影的轮廓线,在蓝天白水的衬托下,清晰奇巧而优美;西南汉阳峰,峰峦连亘,雄伟如城;而东南鄱湖,波光万顷,帆影绰约;湖滨星子一带,田园村舍如画。

过亭前行,浓荫蔽道,松针铺径,又有望鄱亭高居岭中。最妙的是登亭品茗,在这里静观云雾的变化。有时,青山如洗,忽而谷底生烟,就像仙女微步,徐徐飘然而至;有时,风动雾涌,瞬息之间,湖山尽失。或许,正四顾茫茫之时,一阵风过,大雾又很快遁去,眼前又是一片明丽的图画。用“气象万千”来描述含鄱口的云雾风光变幻,一点也不夸张。

在植物园门口一下车,毛泽东就招呼朱国芳说:“小同志,到含鄱口往哪里走哇?”

还没等小朱回答,楼绍明忙指着朱国芳向毛泽东介绍说:“这是植物园技术员小朱,今天请他来给我们带路。”

毛泽东说:“好哇!今天我们又找了个小老师。”说着,向小朱伸过手去。

朱国芳快步上前握住毛泽东伸出的手,激动地说:“主席,您好!”

毛泽东大概看出了小朱的紧张,便亲切地和他边走边聊起来。

毛泽东问:“你姓什么呀?叫什么名字呀?”

朱国芳回答:“姓朱,叫朱国芳。”

毛泽东又问:“你为什么叫这个名字?”

朱国芳紧张的心情稍稍定了下来,略停了一会,便回答说:“是父母取的。”

毛泽东笑起来说:“这个名字很好!跟你搞植物很吻合。国芳嘛,国家最名贵的花卉哟!”

毛泽东机敏而丰富的想像使朱国芳渐渐消除了紧张。一路上,毛泽东不住地指着路边的植物,向朱国芳询问它们的名称、科类和用途。毛泽东还问到庐山的毛栗。朱国芳告诉毛泽东,毛栗在我国分布很广,南方的山区、丘陵到处都有;它适应性很强,且结果多,只是颗粒太小。

毛泽东听了小朱的介绍后说:“能否改良一下,像河北良乡的板栗改良后就很大。那样打起仗来,满山遍野都是,就不愁没吃的了。”

路上,朱国芳还关切地问:“主席,你身体好吧?累不累?”

毛泽东说:“还可以,不过现在年纪大了,比不上长征那个时候了。”

朱国芳说:“庐山山高、气压高,一般老年人不适应。”

毛泽东纠正说:“庐山高,空气稀薄,不是气压高,而是气压低。”

毛泽东还问朱国芳植物园的情况,有多少人。朱国芳告诉毛泽东,在植物园工作的多数是青年人,还没有专家。毛泽东勉励朱国芳:“不要迷信专家,专家也不是天生的,你们好好学习、工作,将来也是专家。”

他们在山道上走了一段路,歇下来。服务员送来毛巾。毛泽东让服务员给了朱国芳一条,并且问他抽不抽烟。朱国芳说不会,毛泽东拿出一支香烟,自己抽起来。

穿过“湖光”、“山色”含鄱口石坊,毛泽东一行登上含鄱亭。高天平湖,雄峰巨壑,突入眼帘,人们无不为之精神振奋。毛泽东似乎也有些激动。站在亭前,他环视、眺望,久久凝视伫立。

毛泽东喜欢眼前这博大、雄奇的景色。他走到亭侧,在长方形石凳上坐下来,微笑着,眼光凝望着远方,白色的长袖衬衫束在灰色的裤腰里。他魁梧的身后,是雄峻苍绿的山体。远方,鄱阳湖湖湾、湖滨的田园依稀可辨。蓝天、白云、阳光照射……

大家要给毛泽东照相。毛泽东梳理了一下被风吹乱的头发。有个人迫不及待地赶过来抢镜头,一连拍了几张。毛泽东一看,她的相机连盖子都还没揭开呢,便说:“你看,她的盖子还没有揭开嘛!”大家一看都同毛泽东一起笑起来。

有个同志见大风吹乱了毛泽东的头发。便说今天的风这样大,应该选一个风和日丽的日子到这里最好。

毛泽东听后说:“不对,你就是喜欢过日暖风和的日子,好来游山逛景,像温室里的苗苗一样经不起风吹日晒!”他望着山间变幻莫测的云雾,眺望鄱阳湖的粼粼波光,继续说:“在狂风烈日下登山观海,可以锻炼身体,开阔胸怀,长人志气,这也是练兵嘛!这和人们每天要吃饭睡觉和参加文娱活动锻炼身体是一个道理,都是为了强健身体,磨炼意志,增长知识,好养精蓄锐,振作精神,继续为人民服务嘛!”

高山击水

1959年6月,毛泽东来到庐山,除了开会、游览外,主要的休息活动就是游泳。庐山因地势高,温差大,水温相应低,可毛泽东照样下水,不但自己游,还鼓励身边的工作人员也下水游。

电站大坝水库,又称将军河,是庐山的水力发电枢纽工程,有环山公路连接。这里水资源丰富,水质清澈,环境幽静,是游泳、游览的理想之地。

每次毛泽东游泳,身边的工作人员只要会游的,都愿意陪毛泽东一块儿游。毛泽东游泳技巧娴熟,常常在水中做出各种动作。每次游完,毛泽东都精力充沛,没有疲倦之感。有一次毛泽东游完后,兴致勃勃地与庐山党委一班人合影留念,还叫楼绍明把子女都叫来在一起合影。一次,江西省剧团部分演员陪毛泽东游泳,游完后毛泽东与大家合影留念。这是毛泽东在庐山接触群众的一种方式。

1959年庐山会议快要结束时,毛泽东最后一次来电站大坝将军河游泳。庐山京剧团的洪云艳等几位名演员,经常陪毛泽东跳舞,这次也和乐队人员一同来陪毛泽东游泳。会游的下水,不会游的就站在岸上观看。

毛泽东游泳技巧高超,一会儿从这里潜水,从老远的地方冒出来,时隐时现,活跃自如。陪毛泽东游泳的庐山京剧团的刘乐文在无意间一下子游到了毛泽东身边,卫士拍了一下他的肩膀,示意他游开。刘乐文领会卫士的意思,立即游开了。这种情况有时是意想不到的,因为不知道毛泽东从什么地方钻出来。毛泽东游了一圈后,上了木排,坐在一把藤椅上休息,抽烟。接着,洪云艳也上了木排,其他参加游泳的一些人游过来,围着木排用手扒在上面休息。毛泽东和大家聊开了。

毛泽东问洪云艳:“你姓什么?叫什么?”

洪云艳回答说:“我叫洪云艳,洪是三点水加共字,云是云彩的云,艳,鲜艳的艳。”

毛泽东微笑着说:“你应该叫‘红云艳’,这样姓和名字联系起来就好听了。”

游完上岸,更换了衣服,大家簇拥着毛泽东往回走。摄影记者侯波正准备摄下这愉快的瞬间,正巧来了一辆轿车,车上下来一个小女孩,见大家正准备与毛泽东合影,立即奔跑过来,和洪云艳站在一起。原来她是刘少奇的女儿,与洪云艳熟悉。她的加入使这张照片增加了一张天真的笑脸。

庐山会议期间,毛泽东还下山到九江市,在长江流经九江市北的一段浔阳江中游过一次。

浔阳江一带,水势浩渺,波澜壮阔,水面宽达八里,最大流速为每秒1.6~1.9米,即使水性很好的游泳健将,在这水深浪急的江中,也得做好充分准备。

这天下午二时许,毛泽东在杨尚昆、汪东兴、邵式平、王任重、张体学、楼绍明等陪同下,乘车下山。九江地委书记吴平、专员朱冰和有关领导在江边迎候。

九江赤日炎炎,毛泽东一行到九江水泥船厂后,走上一艘为他准备的快艇。他在艇上一根香烟还没吸完,就从艇边的铁梯纵身跳入江中。

当年的毛泽东已是66岁高龄。他在滔滔江水中,搏击风浪,胜似闲庭信步。一时仰泳,一时侧泳,自由式游泳、蛙式游泳,各种游泳姿态交替使用。他从水泥船厂一直游到锁江楼后才上快艇休息,边抽烟,边和身边同志聊天。

毛泽东问庐山交际处的余宝山:“你怎么不下水游泳?”

余宝山回答说:“报告主席,我不会游。”

毛泽东说:“游泳可以锻炼身体,不会可以学嘛。”说着,只见毛泽东又一次跳入水中,尽情地向前游去。

待到夕阳西下,彩霞满天,毛泽东才恋恋不舍地离开浔阳江,乘车回到庐山。

1961年8月12日,毛泽东再次从庐山到九江市,又游了一次浔阳江。

下午一时许,毛泽东在有关人员陪同下,乘车直抵九江市,车停在五号码头船上。毛泽东穿一件白衬衫,一条浅蓝色长裤,脚着一双圆口布鞋,神采奕奕,在汪东兴等同志陪同下,走上快艇。

快艇劈波斩浪,飞速向上游驶去,在二套口附近停了下来。毛泽东脱下浴衣,从快艇右侧舷梯一跃下水。不一会儿,江面刮起三至四级东南风,波浪骤起。这天下午,江面上的毛泽东精神抖擞,时而踩水前进,信步在万顷波涛之上;时而仰卧水面,怡然自得地躺在江面上任其漂流。不知不觉,毛泽东游到了锁江楼。这时他已游了一个多小时,随游的同志劝毛泽东上船休息。毛泽东坚持再游一会儿。担任安全救护的同志要给毛泽东送救生圈,毛泽东摆了摆手,示意不要,他问旁边的同志:“你怕不怕水呀?”这位同志回答:“这么大的水,有点怕。”

毛泽东微笑而亲切地说:“你是让水压迫人还是要人压迫水呢?你没有本事水就压迫你。要是你有了本事,学会了游泳,就可以压迫水了。”

这深含哲理的教诲,耐人深思。

这次毛泽东游完了30公里的游程,历时1小时20分钟。毛泽东登上船后,毫无倦意,不时向江岸围观的群众招手致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