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家将人从出生到大学毕业的成长过程进行了研究,并得出了几个阶段性的心理成长的划分。最先做这项研究的是哈伍洛克·艾利斯和W·斯特恩,许多人都热情地支持了他们的理论,尤其是夏洛特·布勒和她的追随者。
虽然哈伍洛克·艾利斯的看法不同于当时流行的观点,但与弗洛伊德学派的研究的结果异曲同工。
在这之前,人们通常都认为新生婴儿太过渺小,不具备什么研究价值,其价值在后来的发展中逐渐被重视,哈伍洛克·艾利斯的研究表明这种观点已经落伍。现在,心理学家们相信,人在成长过程中,会经历不同的心理阶段,各阶段之间有明显的界限且差异明显。有意思的是,各个心理成长阶段与不同的身体成长阶段紧密相关。心理变化在成长发育的不同阶段之间尤其明显,一个心理阶段结束,另一个心理阶段接踵而至,以至于人们都夸张地说:“所谓成长,就是一个持续再生的过程。”
从出生到6岁是心理发展的第一个阶段,这个时期的心理类型基本相同。我们也可以将这个阶段分为0至3岁和3至6岁两个不同的时期。
0至3岁是第一个时期,这期间,我们无法了了解儿童的心理,也不应该直接对他施以影响。这个年龄段的儿童不能上学,事实上,也没有愿意接受O至3岁儿童的学校。
3至6岁是第二个时期,这时,儿童的心理类型不会发生太多变化。但是儿童的人格已经产生很大变化,特别容易受成人的影响。可能父母不那样认为,但只要把6岁的孩子与新生儿对比,你就会发现其中惊人的变化。我们暂时不说这种变化是怎样产生的,只需要承认这个事实,即是一个6岁的孩子,已经可以到学校接受教育了。
6至12岁是心理成长的第二个阶段。这是个相对平稳发展的阶段,儿童给人们健康、强壮、快乐的感觉。心理学家罗斯曾对这个年龄段的儿童有以下描述:“这种在精神上和身体上折射出来的稳定,是儿童阶段后期的一个显著特征。这种稳定基本与成年时期相同。很容易假设,如果一个外星人初次光临地球,在没有接触成人以前,多半会以为这些10岁左右的孩子就是成人。”
第二阶段不仅在心理上明显不同于第一阶段,而且身体上的变化也非常显著,最容易发现的就是儿童开始换牙齿。
12至18岁是心理成长的第三个阶段,孩子在这期间会发生非常大的变化。这一阶段也能分成为12至15岁、15至18岁两个时期在这个阶段,人的身体基本发育完成,18岁之后,即使年龄在增长,身体也不再随之发生明显变化了。惊讶的是,政府的教育部门对此已经有所觉悟,却不是很明确,只是停留在一种模糊的直觉上。
他们较为认可0至6岁这个阶段,因为孩子在6岁时确实出现了一个巨大变化——可以到学校接受教育了。人们清晰的感觉到了6岁孩子身上发生的这种变化,即他们已经懂事了。显然,如果儿童不能走路、听不懂老师说的话,那他就根本无法过群体生活。可以看出,人们已经认可了儿童的这种变化。
可是,教育理论界对此却反应迟钝,至今为止,他们对这个问题仍麻木不仁,仅仅止步于认识到这些明显的事实——新生婴儿与6岁孩子之间的明显差异。无疑,6岁儿童已经可以自理,能够上学,能够听懂别人的言语,这说明他们有了十足的进步,因为刚出生时的他们一无所知、什么也不会。
我们发现,在某种程度上,第二阶段也得到了人们的认可,理由是基于这样一个事实:12岁的儿童开始进入中学学习,世界上众多国家都这样。也就是说人们普遍意识到,6至12岁儿童最适合接受基础文化教育。怎么会这样呢?这绝非是偶然的巧合,这样相同的教育设置,无疑是出于对儿童心理发育的共同认识。
长期的教育实践告诉我们,在心理上,这个年龄的儿童适于上小学,他们可以耐性去学习,能够专心听讲,理解教师所讲的内容。事实上,6至12岁的儿童不仅可以接受教育,而且对他们的身体发育毫不影响。因此,接受文化教育的最佳时期非这个阶段莫属。
12岁之后,儿童的心理发展已经进入了另一个类型,这一点各国的官方教育也认识到了,所以,这时候孩子需要接受一种新的学校教育。
这个时期也被分为两个小阶段。与此相应的是,中学教育通常被分为初中和高中。大多数情况下,初中是3年,高中则为4年。这种划分合不合理对我们来说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这个事实,即12至18岁的教育一般被分为两个阶段。
心理学家普遍关注着青少年的教育问题,因为12至18岁这个年龄段与0至6岁有些类似,心理变化更加明显。同前一个阶段相比,这个阶段不再那样简单,也不再平静。这期间,青少年的性格浮躁,且有一种叛逆倾向。身体发育也不像前一个阶段那样平稳。
让人担忧的是,这些通常得不到学校教育的关心,他们事先就制定好了作息时间表,不管它是否符合学生的愿意,学生必须遵从。学生们被迫长时间坐在教室里听课、长时间去学习。
学校教育的最高级别自然非大学莫属。但是,我们的高等教育与中、小学教育区别甚微,依旧是教师在上面讲,学生坐在下面听,只是课程量更厚重了,知识内容也更丰富了。
不少大学生不修边幅,蓄着不同式样的胡须,扎堆挤在教室里而,给人古怪的印象。这些曾经的孩子虽然成人了,还是被当作小孩看待,他们必须遵从老师的命令,乖乖地坐在教室里听讲。除非父亲大发善心,否则不能逛街,禁止抽烟。如果考试不及格,还会受到父母的责骂。
尽管如此,我们认为教育的目的应该是开发这些年轻人的头脑,因为他们将是未来的医生、律师或工程师,他们的智慧和经验为社会所需要。人们肯定要问,什么时候这些年轻人才能拿到学位?毕业后的他们能赚钱养活自己吗?对自己选择的职业能做到得心应手吗?企业可能把设计方案交给这样一个年轻的工程师吗?这个初出茅庐的律师能打赢官司吗?眼下,对年轻人缺乏信心是个普遍现象,我们该怎样解释这种现象呢?
原因并不复杂,多年来,这些年轻人只是在听讲,仅靠听讲能使人成熟吗?只有在实际的工作经验中才能培养出真正的人才。所以,年轻的医生需要几年的实习期,稚嫩的律师必须得到专家的指导。事情远非如此简单,毕业生们要想得到这些理想工作,还离不开别人的帮助和推荐,打破无数阻碍。令人不愉快的是,世界各个国家都处于这种尴尬境地的年轻人数不胜数。
在纽约,几百名大学生因为找不到工作而上街游行,他们高举横幅,上面写着:“我们没有饭吃,我们没有工作。我们将来怎么办呢?”没有人能够回答这个问题。我们的教育就是如此,虽然已经认识到在不同阶段有不同的发展模式与之相适应,但还是不愿意打破传统习惯,彻底脱离现实生活。
过去的几十年,2至6岁的孩子根本不受人们关心,现在,这种情况已有所改变,各式各样的幼儿园如雨后春笋,承担了这些孩子的教育。可是,大学的情况似乎一成不变,没有什么实质性的改变。目前,人们仍然认为教学的最高目标是大学,因为大学生无一不是智力超常的人。
可是,对人的研究开始被心理学家高度的关注,如此一来,一种相反的认识倾向出现了。和我一样,很多人相信教育最重要的阶段不是在大学,而是在0至6岁。他们认为,在这个阶段形成了人的智慧,并且在这个阶段,人的心理也正在定型。科学家发现,这个时期对人格的形成意义非凡。于是,这一观点激起了我们对生命潜能的研究,特别是对新生儿和1岁儿童的研究。
相较于过去对死亡的兴趣,科学家们对新生婴儿的兴趣也丝毫不逊。人死后会怎样呢?早期,这个问题一直被人类所探讨。现在,一个新的领域出现了,新生儿身上发现的无限潜能,再次激起人们无尽的想象,这在过去的时光,是人类根本不了解的。
没有一种动物比人类还需要如此漫长的婴儿期,这是什么原因呢?在这个过程中究竟发生了什么?我们无从考证。但有一点是毋庸置疑的,某种创造性的潜能在这个发育过程中始终在发挥作用。这是显而易见的,婴儿刚出生毫无见识,对外物一无所知,可是1年过后,就什么都明白了。
刚出生的婴儿大脑一片空白,没有任何记忆,更谈不上什么主观意志。所有这些,都需要在以后的时间中去慢慢发展。动物却不同,初生的小猫就会“喵喵”叫,牛犊和刚钻出蛋壳的小鸟一落地就能发出和它们父母同样的叫声。初生的婴儿除了会发出“哇哇”的哭声,其他什么也不会。
人类没办法决定自己的成长过程,对在发展中出现的问题也束手无策,但人类可以研究这一发展过程。这是一个从没有到有的过程,无数奇妙的变化充满其中。试图了解这个过程充满了困难。
你要是觉得1岁以前的婴儿总是在沉睡,这种想法愚不可及。事实上,他们的大脑和我们成人存在很大差异,巨大的创造力潜藏在这个大脑里。这股力量潜移默化着,由此形成他们奇妙的内心世界。婴儿出生后的一个年头里,他们的发音器官已经逐步发育完善了,还掌握了语言。另外,他们在不停地储存身体发育所需的能量,以备身体的发展,因为那是智力发展的基础。
通常情况下,成人能够意识到自己所需的是什么,婴儿却想不到,而这些伟大的创造活动,都是在婴儿的无意识中完成的。事实上,婴儿是在创造着知识的同时,创造着对这些知识的要求。
假如成人的行为是有意识的,那么婴儿的行为则出于无意识,只是这种无意识不同于我们的想象。无意识的头脑具有非常的智慧,不仅婴儿如此,包括昆虫在内的所有生物都是这样。恰恰就是这种无意识的智慧在帮助婴儿成长,这始于对环境的吸收。那么,婴儿怎么才能从周围的环境汲取知识呢?其实就是通过运用以上所说的那些特性。婴儿的热情正是被周围的事物所唤醒了,注意力也被他们吸引,于是,一种互动在婴儿与环境之间开始了。婴儿通过天赋能力汲取知识,而不是通过思想来获得知识。
这种学习方式最明显的例证就是语言。儿童是怎么学习说话的呢?关于这个问题,人们常常这样回答:儿童天生就有理解人类语言的能力。这个回答等于没有回答,婴儿周围有成千上万种声音,可是他们只学到了人类的声音,为什么呢?
在周围多种声音之中,婴儿只听取人类的声音,学习人类的语言,就说明人类的语言给婴儿留下的印象极其深刻,且最为强烈,并促使他们的神经系统产生热情。同时,在内心激起情感共鸣,进一步促使他们发出同样的声音。
类似于人对音乐的感受,这种现象并不难被理解。人们在听音乐时,不仅脸上的表情随着旋律在改变,连他的头和手也会随节拍活动。当然,婴儿对语言的感受远比我们对音乐的感受强烈。婴儿受到周围声音感染是在无意识中进行的,尽管人们很少看见他们的舌头和脸颊在动。但正是在这种潜移默化中,婴儿的所有器官都在接受发声的学习。
以上讲的是婴儿是怎样听取声音的。那么,他们又是怎样学习语言的呢?语言又是如何成为他们人格的一部分呢?
一般情况下,人们把母语认定为在婴儿期学到的语言,它与后来学习到的语言有很大的不同,相当于真牙和假牙的不同。
一开始,婴儿听到的只是一些根本没有意义的声音,但用不了多久,他们就懂得了其中的含义。那么,这些单纯的声音是如何被他们理解的呢?儿童除了学会词语和其中的意思,还掌握到句子和语言结构,因为要理解语言,前提就是必须懂得句子结构。比如人们讲“玻璃杯放在桌子上面”,表示玻璃杯的位置在桌子上,词语的排列顺序决定了句意。如果把词语顺序颠倒,说“上面桌子放在玻璃杯”,人们就很难了解是什么意思了。正是因为儿童掌握了语句的顺序,他们才能够理解语言的含义,那么,婴儿的认知能力是怎么产生的呢?人们常说:“这些东西孩子都记住了。”却没有意识到记住东西得依靠记忆力。但是,处在婴儿期的孩子还缺乏记忆力,相反,他们需要培养这种能力。另外,还要理解语言顺序对语意的影响,这就需要明白推理,这也是婴儿不具备的一种能力。显然,我们难以理解婴儿是如何学习语言的,成熟的大脑也难以完成,因为这其中蕴含着一种特殊的心理能力。因此我们认为,与成人比,儿童具备非凡的智慧。
可以这样理解,成人通过大脑来学习,婴儿则通过心理能力直接汲取知识。
成人的学习只是接受,即把知识输入并储存在大脑里,就像往花瓶里灌水一样,人与知识的直接联系并没有建立起来。与此不同,婴儿通过学习经历了一个转型过程,由学习塑造了自身。渐渐地,他们学会了自己的母语,在幼小的身躯内产生了一种精神上的化学反应,知识不但存入大脑里,还促成了大脑的发育。如此这般,婴儿通过与周围环境的交流,建立起了自己的精神世界,我们称这时候的心理为“具有吸收能力的心灵”。
虽然,我们无法想象婴儿这种独特的心理能力到底是怎样的,但却不可否认这种能力的优势。如果我们也有这种能力该有多好!如此一来,我们就可以在休闲游戏中学习新的语言,就可以如同吃饭、呼吸一样轻松自如地汲取知识。真能这样该多好呀!试想一下,一开始,我们并未察觉到自己有什么变化,但是突然之间,新的知识如同星辰一般出现在我们的脑海里,这是多么令人激动的一件事。
如果有这样一个世界,没有学校和教师,没有书包和图书馆,人们根本不知道学习是怎么回事,居民闲散地生活着,每天只是吃饭走路,却通晓一切的生活知识。诸位一定认为我是在讲童话故事。事实上,这样的生活时刻发生在我们身边,那就是幼儿的生活和学习,在无意识中他们学会了任何知识,不带任何的学习负担。
人类在学习过程中逐渐掌握了知识,同时大脑得以发育成形,这是件非常伟大的事情。当然,在这个过程中,人类也要付出代价。当学习逐渐变得有意识时,获得任何一点新知识都要付出不少代价。
动作,是儿童学习的另一件大事。婴儿生下来有大半年的时间是在襁褓之中度过,那时的他们基本上没有什么动作,但不到一年,他们就能够走动,且学会了许多新动作。这期间,他们整天都无忧无虑,开心玩耍,同时逐渐学习其他动作。这时语言对他们来说已不是问题,身边发生的任何一件事都会引起他们高度的关注,在他们的脑海里产生印存。
儿童学习动作是有规律的,每个动作都有它特定的学习期。在学习动作之前,幼儿已经开始了无意识的心理发育,大脑早在学习动作的时候,就开始了对周围环境的学习。
在婴儿学习第一个动作初始,无意识的心理活动就已经向有意识转变。仔细观察你会发现,一个3岁的儿童会反复不停地玩弄某些东西,这些游戏活动是有意识的,通过对玩具的研究,儿童的思维正在从无意识向有意识转变。此后,他们的行为也将逐渐变得有意识,而且通过活动使自身变得完善。就这样,最初无意识的游戏活动,慢慢变成为有意义的工作。人类智慧的工具是手,儿童也是从使用手开始了自己的学习。
儿童的性格在这些经验中最终形成了,但是也给他们带来了限制,因为经验的世界远比无意识的世界狭小。
从婴儿降生起,这个神秘的学习过程就开始了。在这个过程中,婴儿逐渐获得自己的力量,形成自己的思维和意识,并将其转为记忆的一部分,继而获得理解和思考的能力。对从事儿童教育的人来言,突然之间,这些6岁大的孩子拥有理解力,并且能够耐心地听老师讲话,正是这个过程的最终结果。
近年来,婴幼儿心理的研究使人们眼界大开,儿童的这个神秘世界震撼了人们。这本书的目的,就是分析儿童在这个阶段的学习。
对于0至6岁儿童的心理发育,成人所能做的事情是提供帮助,而不是教育。假如我们能对儿童的心理发育有一个正确认识,理解他们的需要,从而使这个学习阶段延长,促使儿童自己发展掌握知识的能力,这一举措将意义非凡。如果能使人类摆脱学习过程的艰辛,同时还能掌握更多的知识,这将是对人类莫大的贡献。
可以认为,源于对对儿童心理的发现,一场教育革命正在爆发。当人们发现婴儿的心理与成人完全不同,人们了解到婴儿的学习能力属无意识心理,这种无意识会变成有意识的基础,使婴儿通过游戏从周围环境汲取经验;当人们意识到教育不能直接介入这个过程,那么,儿童教育理念就发生彻底改变。
既然儿童能够自然地吸收知识,那么这个性格的形成阶段就十分重要。在这个时期,正确的帮助替代被动的灌输知识,教育应该让这种能力充分发挥,尽力消除儿童天赋创造力形成的障碍。如此,教育不再只是一个灌输语言和观点的过程,而是向儿童心理发展提供帮助的手段。
成人应给予儿童帮助,不是因为他们幼小,而是因为他们天赋的创造力还处在萌芽阶段,脆弱之至,需要成人的呵护。并且,成人提供的帮助应促进儿童这种天赋能力的发挥,而非指向儿童本身。
当今世界教育新的发展方向——对儿童的心理发展提供帮助,促使儿童自然学习能力的发挥,使这种潜能进一步得到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