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避是指冲突的一方认识到产生了冲突,但为了维护自身的利益忽视和放弃冲突,不采取任何措施,只是一味地逃避。回避策略不坚持,不合作,对自己和对方都没有要求,放任事态发展,在特殊条件下,采取回避策略不失为一种好办法:
当冲突事件无足轻重或者冲突问题严重到根本就没有合适的策略解决时,听之任之也是一种合理的举措;
当与对方发生冲突,对方情绪过于激动或者不具备解决问题的条件时,不妨采取回避策略,给对方一定时间冷静下来,或者争取条件以解决冲突;
当其他人对于这一问题的解决比自己更有效时,采取回避策略,让更合适的人来解决也是一种很好的应对策略;
当坚持解决冲突可能会破坏关系,导致问题会更严重的时候,不妨回避一下,让冲突更加鲜明,以找到解决冲突的出口。
当然采取回避策略,仅仅使事态维持在了原地,没有往更坏的方向发展,而问题并没有得到有效的解决。所以作为团队管理者来说,使用回避策略仅仅是第一步,管理者要在这回避的过程中发现问题的根源,更好地解决问题,维持一个团队永久的平衡与和谐。
第四大策略:合作
合作是指在平等的基础上,主动与对方开诚布公地交流,找寻最佳的解决方案,最大化地扩大双方的利益。合作策略认为双方的需求都是合理和重要的,无论哪一方都不应该放弃自己的利益和目标,合作双方相互支持相互尊重,因而合作策略广受欢迎。这种策略适宜的情形有:
当双方利益都很重要不能折中,需要双赢的解决方案时;
当需要平衡多方利益,变换角度解决问题时;
当在满足对方利益的同时尽可能地为自己和团队争取最大利益的时候。
尽管“双赢”是一种受到广泛欢迎的解决冲突的方法,但不可否认的是,任何方法都有利有弊,所以说要实现“双赢”,其缺点就不可避免,首先采取合作策略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合作双方要经过长时间的谈判才能达成协议。当然“双赢”也并不适合所有的问题,比如在解决思想冲突上的问题时,往往是一方说服另一方,在这种情况下,竞争策略就更为合适一些。
第五大策略:妥协
妥协是指双方都愿意放弃自己的观点和利益,并愿意分享解决冲突的方式方法。因为完美的方案往往不可能实现,所以妥协策略应运而生,一味地坚持己见不如双方都退一步,达成一个双方都能接受的方案。妥协并不意味着就是输家,只是为了双方都能达到最基本的目标而采取的一种策略。这种策略适用于以下场景:
当目标和利益的重要性处在中等程度,或者不属于原则性问题时;
当双方实力均衡,彼此都难以形成压倒性优势或者难以达成互惠互利的方案的时候;
当面临非常棘手复杂的问题,没有过多时间采取合作策略的时候。
虽然妥协不是解决问题的最好方法,但却能够平衡双方利益、时间、成本和关系等各个方面,因此也常常被用来解决团队冲突。
选择合适的方法解决团队冲突
选择合适的方法解决团队冲突,除了要选择合适的策略以外,还要遵循以下基本原则:
(1)认识到破坏性冲突的代价和建设性冲突的优缺点,在公开公正的基础上与对方共同讨论解决冲突的方案;
(2)要尊重对方,在没有确切证据时不要一味地否定对方,不要对对方产生偏见;
(3)向对方表明自己的诚意,客观对待自己的消极态度;
(4)尽可能寻找合理的解决方案,实现“双赢”。
这里需要说明的是,以上解决团队冲突的办法虽然以实现团队目标为前提,但它的最终目的却不是解决冲突根源。这些方法常常具有临时性,很多时候也是“治标不治本”。因此,作为团队的管理者,在解决团队冲突之后,还应该深入细致地研究导致这种冲突的深层次的企业管理问题,只有这样才能采取一系列的解决方案,消除潜在祸患,促进企业永续发展。
理解与尊重:实现有效沟通的前提
在我从事咨询服务的生涯中,我曾收到过一封邮件,发件人是公司的一位职员,他向我讲述了一个这样的故事:
2014年6月,我们公司空降了一位部门主管,最初我们以为可能只是莅临公司进行暂时指导。虽然我们对于这一现象已经司空见惯,但是面对这种空降的领导我们还是有点担心的。对于我们每一个基层员工来讲都需要一个适应并了解的过程,他也算得上我们部门的空降了。这位新主管以前就在知名的大公司担任重要职位,突然来到我们部门,让大家感到很不轻松。可能是因为他的领导架子让大家不再感到安逸了。
这位空降主管是拥有多年管理经验的人,他所具有的领导的威严让我们“折服”。刚上任第一天与我们部门一起开早会,倒也十分顺利,并让大家了解了工作目标以及每个人所应该做的工作,撰写策划案、客户管理、日常工作等事务也都进行了详细的落实,会议氛围也很轻松。
职员小徐是我们部门的老员工了,他比我还要早半年进入公司,我与他同处一个格子间,关系还不错。他虽然嘴上没有抱怨新领导的工作分配,但是我们都知道每一位员工心里或许都有些不满,任务虽然落实得很清楚,但不管是时间上还是工作要求上都让我们有些苦不堪言。小徐白了主管一眼,并向我讽刺道:“领导指示了,方案马上就要,时间不够,加班加点都要赶出来,不管你想什么法子。”每个公司都有自己的规章制度,也有系统的工作流程,遇到这样的上司,小徐满腔怒火。为什么这位上司布置的任务很合理,却招来下属的不满呢?主要是这位领导方式方法有问题。
“新官上任三把火”,刚上任对员工严格要求是可以理解的,但是作为上司你不能只讲究结果,如何点火和烧好这三把火对于管理者能否赢得员工的信任和支持是至关重要的。
下面我就这一问题提出几点意见:
1.把下属当作你的合作者
我认为一个好的团队是由大家组合而成的。团队中的所有人,不管是管理者还是普通员工都应该是平等的,他们只是在工作中扮演不同角色而已。把下属当作你的合作者,用“同事”来称呼他们,这就是一种尊重。
2.给员工留一些私人时间
我观察过许多公司,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许多员工在下班之后都不愿意很快离开公司,即便一天的工作已经完成他们也要在公司多待一会儿。我觉得如果自己的工作没有完成可以留下来继续做,但是如果没有事情也留在公司的话,可能就与老板的嗜好有关了。
对于管理者来讲,一味地要求所有员工拥有同等的工作热情并不是一件好事。当然管理者认为这是理所当然的,因为并不是只有他一个人这样做。管理者们总是希望员工能够加班;晚上带工作回家做;可以为了工作牺牲家庭;希望将工作视为生活的重心。
当然管理者热爱工作、以身作则是一件好事,但是这样并不能因此要求员工也要达到你的所有要求。大部分员工都希望能够在上班时间享受工作带来的乐趣,拥有极高的工作效率并为公司带来巨大的贡献,能力得到老板的肯定,并获得相应的报酬;而在下班时间就希望可以忘掉工作静静地享受生活,与家人一起吃一顿温馨的晚餐或者约几个好友一起聊天聚餐。我认为应该尊重员工的这种人性化需求,尽量避免在下班时间安排员工工作。这样员工就不会想尽办法拖延时间而影响工作,反而会为团队创造一种轻松活泼的氛围,提高工作效率。
3.尊重和包容差异
我们的团队通常是由不同背景、不同性格和拥有不同生活经验的人构成的团体。管理者要学会尊重和包容员工的个别差异并找出共同点。一个成功的管理者能够包容员工的不同个性,并能够塑造团队的共同价值观。虽然人人生而不同,但是每一个人都能对工作有独特的贡献,所以管理者要承认人与人之间的差异,摒弃自己的偏见,学会用不同的管理方式管理不同的人,充分发挥每一个员工的优势和长处,使团队更有活力,也更有效率。
4.尊重员工的选择
员工有人身自由和工作自由,管理者万不可认为只要签了合同,员工就要为公司誓死效忠。对于员工的离职,管理者要理智看待,不要将这视作对你的背叛,更不要因此而否定员工的人品,否则这会让你在以后的工作中不能信任员工,进而影响团队发展。我们不妨认为,或许是因为团队的目标与员工的目标规划相悖,员工不能得到很好的满足;或许是因为团队的工作与员工的个人价值观产生了背离,员工才会选择了离职。因此,你要学会尊重员工,而不是过多地强求他们,对他们心存偏见。
员工选择来你的团队工作,你就有义务帮助他们在团队中成长;不要把他们的成就看作是你给予他们机会的结果,不要认为员工应该为此付出相应的代价,更不要理所当然地认为他们理应听从于你。
管理者真正应该做的就是接受员工的选择,理智看待员工离职。如今,员工离职跳槽已经司空见惯,管理者要学会正视这个问题,同时也要思考员工的离职是不是与自身的管理方式有关,随时检讨并不断调整自己的管理模式。
5.尊重员工的立场,发挥员工的主观能动性
员工对于管理者分配的任务往往不会绝对服从,这样就免不了有分歧,管理者可以根据自己的经验经历做出最好的选择,但是万万不可自己琢磨所有的思路想法,不给员工一点机会。当员工的观点出现瑕疵时,先别着急纠正,应该尊重员工的立场,理解员工所处的阶段和背景可能不会让他对问题有充分的理解,管理者可以进行适当的指导,引导他们从既有的方案中找创新点,而不是直接告诉他们怎么做。这样才能更好地发挥员工的主观能动性,帮助员工成长。
6.重视双重沟通
团队的成员并不是工作的机器,他们有自己的思想和看法,但是大多数员工不愿让管理者知道。在他们眼里,领导就是领导,是向他们下达命令的人,这种单向沟通压抑了他们的思想,使得很多有价值的点子不能付诸实践。
作为管理者,应该多关心有这种想法的员工,鼓励他们释放自己的想法,为他们制造归属感和幸福感。要让员工主动去跟领导沟通,让他们知道领导并不是独裁者,而是布道者。要进行合适的沟通就要找到合适的机会,让员工认识到你在心里是看重他们,认可他们的。让员工能轻松地跟你沟通,表达自己的想法。
7.放下姿态,融入员工的工作和生活圈子
俗话说,“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作为领导的你所处的圈子是不是都是领导呢?管理者不仅要给予员工物质奖励,还更要重视精神奖励。如果你团队里的成员平时在一起都很团结和谐,畅所欲言,非常有凝聚力,一旦你在场,他们就变得毕恭毕敬,不再畅想了,那你这领导就应该好好反思一下了。
为了改变这种现状,不让员工和管理者继续尴尬,管理者就应该学会放下姿态,真正与员工一起同甘共苦、团结奋进,这样的管理者不仅没有想象的自贬身价,反而还会赢得员工更多的敬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