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自然西部地区生态文明建设理论与实践
32136900000018

第18章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生态文明教育

随着人类社会生产力的进步和社会文明的发展,生态环境问题日益凸现并成为全球普遍关注的问题,生态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的矛盾也日益突出。胡****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更是旗帜鲜明地提出: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至此,“生态文明”这一理念首次正式被写进党代会报告,成为党的行动纲领,它必将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产生重大影响。当代中国大学生作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他们的生态文明素质和观念将直接影响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因此,推进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培养和提高他们的生态文明素质就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需要研究的问题。

一、高校生态文明教育的现状

目前,高校生态文明教育的现状不容乐观。一方面,从高校课程安排来看,除了某些专业开设有关环境保护之类的课程,讲授一些相关专业和技术、法规等层面知识之外,大学生的生态文明教育还是一个极其薄弱的环节,甚至是一个空白;另一方面,从学生现状来看,生态文明意识普遍淡薄,责任缺乏,表现在环境生态知识孤陋寡闻,长明灯,长流水,随地吐痰,乱吐口香糖,乱扔杂物,乱扔塑料袋,铺张浪费,践踏草坪、教室,宿舍环境脏、乱、差等现象随处可见,许多学生对公益环保活动毫无兴趣。曾引起社会广泛关注的清华大学学生刘海洋的“硫酸伤熊事件”,以及某大学曾发生的“微波炉烤宠物事件”等就是较为典型的不懂得尊重生命个体,缺乏生态文明意识的案例。而与此相反,在国外某大学,学生尽管家庭富裕,却衣着朴素,很少乱花钱,出门会顺手关灯,到餐厅吃饭盘里很少有人剩饭菜,乘坐公共汽车不乱挤,公共场合不会高声喧哗,垃圾有条理分类地丢在垃圾桶里,吃口香糖没人乱吐,没有人随意踩进路边的草坪或乱跨围栏。在香港,培养人首先是从培养一名合格的公民入手,其次才是智力上的教育。国内某校曾进行了一次大学生生态文明状况的调查,结果显示:诸如“随意丢弃废旧电池”“经常使用一次性物品”“在公共场所大声喧哗”等行为在87.6%~93.3%的同学身上发生过。

以上这些现象,究其原因,主要有:首先,纵观目前我国高校的学科教育,许多教师总是把生态问题的解决寄托在与此相关的技术手段上,忽视在各学科的教学中灌输生态文明观。缺乏人文价值取向和人文关怀,将人类社会的丰富性和天人合一、物我交融的人文精神简单地转换成毫无生命质感的经济数据,将人变成机器,将幸福、道德等同于经济指标。其次,大学生在生态问题的价值取向的认同上缺乏一致性。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和不断完善,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的效果也面临着变革与发展的挑战,这主要是反映在学校的一元价值倡导与现实社会多元价值取向的冲突上,反映在学校生态文明教育与社会环境相脱离、与受教育者心理需求相脱节、与道德构件相失衡等诸多现象上。也就是说,生态文明的观念在他们的心目中还没有很好地确立起来。第三,长期以来,有关生态的教育作为一门专业课被认为是高校生物教师的责任,而没有把它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必修内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虽然对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起到了巨大的作用,但在内容安排上,对生态文明教育方面亦有所忽视,没有把生态文明教育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应有之义来对待,从而造成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的缺失。

二、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开展生态文明教育的意义

(一)开展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给我们的思想政治工作带来了鲜活的内容

首先,开展生态文明教育拓宽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视野。生态文明教育是围绕生态平衡、珍惜资源和保护环境这三个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要素展开的。这种教育的成功之处在于把思想政治的说教与现实生活结合起来了,把生态文明教育与科学技术研究辩证统一起来了,把纯理论的说教与个体的切身利益结合起来。用一种中和、平衡的价值观来看待现代科学技术发展和环境保护、不可再生资源的利用以及自然界生态平衡的关系,从而拓宽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视野。其次,丰富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内容。生态文明教育的开展强化了大学生的科技意识、环保意识和资源意识,使他们能深刻理解我国政府提出的计划生育和环境保护等基本国策的真正意义,从而正确处理个人利益与国家、集体利益的关系,正确处理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的关系,进一步振奋民族精神,确立科学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第三,开辟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思路。生态文明教育借助科学思想来推动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是一种全新的工作思路和方法。借助科学思想、科学方法和科学精神的生态文明观,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能推动大学生行为方式的养成,激励大学生自觉地掌握科学方法、运用科学思维来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水平。

(二)对大学生自身素质的提升、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以及全面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第一,提高大学生自身素质。生态文明教育是一种素质教育、人格教育,一种面向未来,培养抉择能力的教育……谁也不能否认生态文明是现代人的重要素质之一,是人格高尚的一种表征。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的本质功能是形成和增进大学生的德行,使大学生自觉地履行生态文明义务。思想政治教育与其他教育相比,最大的特点在于唤起、激发、提升主体的道德态度。态度的转变应注重主体的内在心理、意愿和思想的改造。充分激发和提升生态文明情感,坚强生态文明意志,形成强烈的生态文明信念,都离不开生态文明教育的开展。生态文明素质是现代社会文明程度的主要标志,是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衡量大学生全面发展与否的重要指标。通过实施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实现大学生价值观念的良好转变,唤醒潜藏于他们内心深处的生态文明良知,使大学生在真、善、美的统一中获得全面发展。

第二,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环境友好型社会就是以人与自然和谐为目的,以环境承载能力为基础,以遵循自然规律为核心,倡导环境文化和生态文明,追求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的社会体系。加强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有利于他们认知环境、理解环境、尊重环境,通过培养他们的生态道德观、生态价位观和生态审美能力,充分理解“人—自然—生产力”之间的联系,从而树立起把利用自然、开发自然、保护自然统一起来的生态价位观,树立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道德观、生态观和生态审美意识。当这些具备生态文明理念武装的大学生在学习或科研时,就会自觉地去掌握符合可持续发展的科学技能,运用科学技术去寻找解决制约可持续发展问题的规律、方法和途径,为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建设提供技术和智力支持。

第三,加强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是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生态文明遵循的是可持续发展原则,它要求经济社会的发展与生态环境相协调,这与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项重要目标就是“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加,生态环境得到改善,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这意味着生态文明建设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大学生是具有较高觉悟和文化素质的公民群体,是未来中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生力军,他们是否掌握环境知识,具有生态文明意识,是否懂得如何保护环境和解决环境问题,将直接关系到中华民族的长远发展。

三、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的主要目标和内容

加强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主要目标就是“提高新一代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激发大学生的生态安全意识,树立大学生的生态文明观,从而为保护全球的生态环境,保护国家的生态安全,促进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打下坚实的基础”。具体来说,加强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应包括以下内容。

(一)生态文明认知教育

首先是生态文明现状的认知。工业文明以来,由于人们对自然界的掠夺式开发,造成了生态环境的急剧恶化,只有让广大青年学生认清和了解目前日益严峻的生态环境现状,才能激发他们的生态环境危机感,从而树立生态安全意识和生态责任意识。其次,普及生态科学的基本知识。大学生只有了解生态学的基本知识,了解掌握支撑生命的自然生态系统,了解自然界各种能源的相互转化,了解生命链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形成变化,才能增强对自然界的情感体验,从而树立正确的自然生态意识。再次,要让学生了解人类面临生态环境恶化所采取的主要行动及实施措施,通过国际社会关注环保的重大鲜活事例及对相关法律法规的阅读,从而培养大学生的全球生态意识和环境法律意识及环境法制观念。

(二)生态文明道德观教育

生态文明道德观教育是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的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生态文明的哲学观、价位观、伦理观、社会生态发展观及绿色科技观等。通过生态文明道德观教育,可以形成人们对自然界价位以及人类在自然界中的价位和位置的科学评价,可以纠正人们的一些错误伦理观念,可以帮助大学生树立起人与自然都是主体,人与自然、其他生物体都有价位,不仅人而且所有生命都依靠自然的正确观念,因而人类要尊重自然界和其他生命,人与其他生命共享一个地球。

(三)生态文明观的绿色精神教育

绿色精神是生态文明哲学观、价值观、伦理观及方法论的综合体现形式。培养大学生的绿色精神,首先,要使他们树立起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在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实践中,自觉地按照自然界的客观规律办事。其次,培养大学生科学的成才观。由于传统的教育观念,人们相信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可以解决一切问题,于是导致了对科技的盲目崇拜,试图去驾驭自然,征服自然,其结果必然会导致自然生态环境的恶化。所以,科学成才观要求学生用所学的知识理解自然和保护地球。

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有机融入生态文明教育的方法途径

(一)将生态文明的认知有机融入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识中

马克思主义指出,人的存在决定人的意识,而人的意识又反作用于人的存在。思想政治教育就是遵循这个规律,从思想意识上解决人的政治问题,并外化为符合要求的政治行为。而生态文明的得失,赖于人生态行为的正确与否。只有在思想意识上加以正确引导和开化,才能反作用于人的行为,形成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生态行为。在教学内容上,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更偏重研究性教学。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注重学生对生态问题的识别和分析,给学生以参与决策的机会,让他们对某些生态问题提出自己的解决方案。同时,还应把生态问题的道德评价贯穿于教学活动之中,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生态道德观、价值观和伦理观。

(二)将生态文明建设有机融入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过程中

思想政治教育不仅仅是解决人的思想上的问题,更主要的还是一个实践过程,通过不断地教育实践去引导和激励人的创造性,发挥人的积极能动性。我们建设生态文明,也不仅仅是停留在理论上的探讨,是需要通过正确的教育和引导来实现的。要推动生态文明教育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真实,体验真知,在实践中深化对生态文明理论的认识。另外,营造良好的生态校园文化氛围,使尊重自然,爱护生态,保护环境,节约资源的现象蔚然成风。

(三)通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有效实施生态文明的有效实施,需要人们有正确的认识和积极地参与。当然,生态文明的建设也不是朝施夕成的,而是需要长期的努力。我们将生态文明有机融入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结合并利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优势,深入、广泛、长期地将生态意识渗透到广大学生当中去,并使之形成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优良品德,从而保证生态文明建设的正确有效性和长期性发展。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6年。

[2]汉斯·萨克塞:《生态哲学》,东方出版社,1991年。

[3]徐嵩龄:《环境伦理学进展:评论与阐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年。

[4]韩民青:《21世纪全球文明走向》,《哲学研究》,2000年第11期。

[5]格里芬:《后现代精神》,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年。

[6]黄力之:《理性的异化与现代文明的极限》,《哲学研究》,2001年第12期。

[7]顾智明:《关于环境问题的对话》,哲学研究,2000年第3期。

[8]埃利希·弗洛姆:《健全的社会》,中国文联出版社,1988年。

[9]杨斌:《论建设生态文明高校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优化》《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9年第23期。

[10]田心铭:《以人为本与生态文明建设》,《高校理论战线》,2009年第6期。

[11]陈宇宙:《基于生态文明建设的生态思想政治教育》,《前沿》,2009年第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