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铃木镇一教育法
32130800000017

第17章 自强的性格

我们常常低估孩子们的能力,放大他们的无能。其实,我们应该做的是相信孩子的能力,给予他们机会。

——铃木镇一

有所作为始于独立的性格

铃木镇一曾反复向家长强调,孩子自己能做的事,就让他自己去做,千万别替他去做。这是一个很重要的准则。铃木镇一对儿子的教育,一直是按照这个准则去做的。

替孩子做他们能做的事,是对他们积极性的最大打击,因为这样会使他们失去实践的机会,这样就等于在对他们说:“我不相信你的能力、勇气。”

如此一来,孩子会感到危机、不安全。安全感是建立在能够用自己的能力去对付要处理的问题的基础上。如果孩子不自信,哪来安全感呢?

有个孩子的父亲去世了。他的母亲倍加疼爱他。当孩子4岁时,母亲还是整天喂他吃饭,给他穿衣穿鞋。当他长得再大一些的时候,他仍然不会自己吃饭,不会自己扣衣服上的纽扣,也不会穿鞋。而和他同龄的孩子做这些小事都做得很好,相比之下,他显得手忙脚乱,而且很可怜。有人告诉他的母亲,让他自己学习去做这些事情,因为像他这么大的孩子应该学会穿鞋戴帽。可是他的母亲却说:“我爱我的儿子,他现在是我的一切,我宁愿为他做出更多的牺牲。”

这位母亲并不知道,她这样做对孩子的发育是有害的。实际上,她对儿子的爱是对儿子的可怜。她认为她是一个好母亲,她把自己的一切都贡献给了孩子,却不知道她的做法实际是在告诉儿子:你是无能的,没用的,不行的。这种超常或过分的爱引起的负效应是很多的。孩子产生了极强的依赖性,他可以什么都不干,不想学习做什么事情,只顾自己玩耍。当有一天妈妈不再这样照顾他,便会有失落感。

母亲这样的无私行为实际上是自私的,因为她忽略了儿子本身成长发展的需要。

等孩子长大之后,这位母亲还是一如既往,不断地替他做事情。孩子这不会做,那不愿学,更使他感到自己不如别人,甚至认为自己是一个无能的人,没有勇气和同学们在一起。

这样的孩子,将面临一个陌生的世界,毫无准备。

我们要是替孩子们做他们自己能做的事,就是告诉孩子,我们比他们强,比他们灵活,能力比他们大,比他们有经验,比他们重要。我们显示我们的伟大,他们的渺小。如此教育下成长的孩子,人高体大,仪表堂堂,却是畏畏缩缩,缺乏勇气与能力。他们失去了独立的能力,怎么能有一个美好的将来呢?

在古代的时候,儿童被当作独立的成人来对待。贵族们往往让自己的孩子离家到另一个城市的其它贵族那里进行学习。他们认为就是在离家独立成长的过程中,可以使孩子具备一个骑士所应有的素质和知识。可见,对孩子独立意识的重视,是我们民族的一个优良的传统,这对我们民族和国家发展极为重要。

其实,注意到了孩子作为一个未成年人的能力范围和性格特点,但是放手让孩子去锻炼去挑战困难,以培养孩子自立自强的品质,这种传统意识至今并未遭到摒弃,我们周围有很多父母甚至认为这是比传授孩子知识更重要的职责。这种做法应该得到极力推崇。我也是这样教育卡尔的。

孩子在感到不安和无能的时候,会习惯本能式地到父母那里寻求慰藉,他们知道父母的爱会给自己以温暖与支持。因此为了确保可以一直获得这种舒适的感觉,有些孩子一直把情感的支点放在父母身上。而这些人在交出了自己情感领地的独立权的同时,也就不得不接受他人对自己的情绪支配。

一些在此方面有心理障碍的人,情绪上通常高度依赖别人。因为他们没有自我感,自己不能为自己创造心理上的满足。为了支持自我,以至于在思想、价值和行为上,他们都依靠别人。他们按照父母或其他权威者的样式思考和行动。他们的自我感实际上是他人的反映,而由于他们精神世界的寄生性,当他们依赖的权威体系一旦坍塌,他们通常会陷入一种绝望而危险的境地。

铃木镇一认为,真正具有独立精神的人对自我意识有一种强烈的需要,他们不借助这样那样的依赖就能形成自己的意向,作出他们自己的决定,自我实现的方向指引着他们履行自己的动机和纪律。铃木镇一说:“伟大的人们立定志向来满足他们自己,而不是满足别人。”

由于这类依赖意识相对而言更具隐蔽性,所以就对父母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父母必须追问自己对孩子的爱当中是否有这样的成分:固然知道应该让孩子独立,但由于害怕失去孩子,而总希望孩子生活在他们为孩子所设想安排的状态里。

替孩子做太多的事,会使孩子失去实践和锻炼的机会。这是显而易见的。不仅如此,更严重的是过分地为孩子做事,实际上等于告诉孩子他什么也不会做,是个低能儿,他必须依靠父母,否则就不能生活。这种环境中长大的孩子,一旦走上社会便会无所适从,会到处寻找帮助,然而家庭之外是找不到父母式的照顾的,独立意识更无从谈起,这实际上是害了他们。

有人认为这种行为有些残酷。实际上从幼年开始教育训练孩子的独立精神是十分必要的。其实,无微不至的关怀往往会造成孩子能力低下,同时也不为孩子全部接受。进入少年的孩子经常与父母发生冲突,有许多情况是对父母关怀他们的一种反抗。他们不愿让别人看到自己是个无能无用的人。他们需要在人们面前显示自己的存在,显示自己的能力,父母的包办自然造成他们的反抗。

鼓励孩子表现自己的本领

几乎没有几个家长是有意识地损伤孩子们的自信心,或损伤他们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的。但不幸的是无意识的伤害俯首皆是。由于这个原因我们要有意识避免过分保护,给孩子机会让他们独立决定自己的事情。

爱子感冒了,鼻涕不停地流。只见她拿起纸巾,很熟练地擦干净了。

爱子很小的时候,妈妈就开始教她学会办自己的事情。自己穿衣洗脸,上洗手间,自己吃饭等等。爱子为自己能够干这些事情感到骄傲,她知道她能自我管理并不断学习新技巧,能把自己收拾得干干净净,整整齐齐,显得很有信心。

从幼儿时期,孩子们就表现出他们要干自己的事情的欲望,婴儿自己去抓勺子是因为他想喂自己吃饭,父母常常害怕他们把衣服、桌子搞得一团糟,而不许他们自己试一试。这样做其实是挫伤了他们的积极性,使孩子产生了对自己的能力的怀疑,太遗憾了。

我们把脏成一团的孩子洗干净,要比重新树起他们的勇气容易得多。铃木镇一对父母们强调:只要孩子显示出要为自己做事情,我们就应该放手让他们自己去做。

孩子能自己做的事情要比我们想像到的多。他可能需要我们的帮助、监督、鼓励和训练,我们必须向他们提供这些服务。我们没有权力去为他们做所有的事情,也没权力制止他们做贡献的热心。

对于年龄很小的孩子,做父母的总是这也不放心,那也不放心,忙来忙去。因为孩子小,父母似乎责无旁贷地要走过去帮他们,特别是当看见他们有困难时。但是我们必须制止这种冲动,因为我们习惯去帮助孩子,常常没有认识到这种帮助有时是没必要的,孩子们早已掌握了技巧。

我们替孩子们干事情,经常会受到孩子们的抵制,他们会说:“我自己来”,每个孩子在生命之初都有表现自己能力的欲望。如果他们有机会去表现,照顾自己,帮助父母,他们会为自己有能力而感觉良好。这样当孩子成长的时候,他很自然地愿意去为自己做事情,为别人做事情。

有时孩子看到父亲写字,自己也忙着找一支笔想要写写画画,母亲浇花,孩子也要提一玩具桶来帮忙,这是一种参与的欲望,也是一种能力的表现欲。但这种意愿可能被恐惧、呵护和父母的包办式服务所挫伤。因为父母有可能担心他们碰着,有可能担心他们帮倒忙,或者担心他太费力气,而拼命阻止。在这种情况下孩子们被打击。他们很快就发现自己的弱点,他开始认为自己没有足够的能力,然后他发现别人能为他提供的服务又快又好,这样他已经很低的自信心,就会变得更低。

有的家长平常还能遵照各种书里的教育准则去教育孩子,可是当事情比较急,或我们希望每件事情都干得很像样子时,就容易放弃这些准则,自行其是了。

我们应做的是相信孩子的能力,并给予他们机会,这种信任是对孩子的一种尊重。

——铃木镇一

例如,一对很尊重孩子自主性的父母,他们的处事方法是这样的:

“妈妈,老师让我报名参加拼写竞赛。”13岁的渡边贞子一回到家就告诉妈妈。“太好了,你去报名了吗?”“还没有。”“为什么?宝贝。”妈妈问。“我有点害怕,台下会有很多人看。”贞子很激动,她在家是个听妈妈话的孩子,在学校平时不爱多说话,但学习成绩很好,“我想你还是报名吧,亲爱的,你可以锻炼锻炼自己。不过这事情你还得自己决定,我只是告诉你我的看法。”妈妈离开了贞子的屋子。过了两天学校老师打来电话,让贞子的妈妈说服贞子报名参加拼写竞赛。贞子回家后,爸爸妈妈跟她谈了话,爸爸说:“首先,我们不是强迫你一定报名,这事还是你来做决定,但我们可以谈谈参加竞赛的利弊。参加了竞赛可以锻炼自己意志,锻炼自己的智力,增强自己的信心。赢了更好,没得名次,也无关紧要,爸爸妈妈不在乎。因为你在爸爸妈妈的心中是有能力的孩子,这点不需要用竞赛的名次来证明。”妈妈说:“老师打电话来说,他是很相信你的能力的。爸爸和妈妈还有你的老师,都不会以比赛结果来重新评价你。我们对你的比赛结果并不太关心。关心的是你是不是用这个机会去锻炼自己。”

有开明的父母这样鼓励和支持,最后贞子还是报名去了。

妈妈知道贞子很聪明,只是太胆小。她不敢想像自己在台上对着那么多观众拼写单词会是什么样的感觉。妈妈很想让贞子见见世面,因为一个孩子总要长大总是要离开父母,走向自己的生活的。爸爸也认为这是一个很好的机会。他想贞子也希望通过这个机会来证明自己的能力,锻炼自己的胆量,发现自己的潜力,只是有些发怵,需要做父母的给加油同时又不感到非参加不可或非要得名次的压力。父母对贞子充满了信心。但他们并不催促贞子,而是让她自己来作决定。通过这件事贞子增强了独立性与勇气,而妈妈爸爸很满意他们鼓励了贞子,使她没有失去一个锻炼自己的好机会。

在这种很敏感的情况下,父母必须小心谨慎,给孩子自主权,让他们自己作决定。同时父母必须让孩子知道父母对他有信心,相信他们的能力。

每一个妈妈都忘不了孩子走出自己的第一步时,自己的激动心情。许多家庭都用摄影机和录像机记下了这个激动人心的场面。如果家长留心孩子发展的每一个阶段,这样为孩子感到骄傲的场面数不清有多少次。在孩子成长发展的所有其他方面,如同让孩子迈出第一步一样的过程需要不断重复。妈妈从孩子身边退一步,把手伸向他,但孩子刚好够不到。就这样,妈妈鼓励着她的孩子,往前走。她给孩子空间,让孩子向前移动,不依靠她,独自地向前去。孩子在尽自己的努力,当他赶上妈妈,终于扑到她怀里时会很激动,而妈妈也为他们的成就而激动不已。在帮助孩子成长的其他方面也是这样,我们退一步,给孩子空间,用不着过分担惊受怕,也用不着过多地给予呵护,而是鼓励尊重,让他们懂得我们相信他,随时给予爱的支持,以真正的爱将孩子引向生活之路。

把握塑造孩子独立自主性的两个关键阶段

在一个人的一生中,有两个独立性和自主性发展的关键时期,一个是2~3岁的幼年期,一个则是发生在12~13岁,即青春期。大多数父母能够意识到青春期的孩子的独立性和自主性的问题,但是98%的父母意识不到孩子幼年期的独立性问题。

在这两个时期中,独立性和自主性的发展如果受到阻碍,孩子会受到很大的影响,甚至可能影响一生。

在幼年期,儿童学会了走路,建立了对外界的基本信任感,便逐步尝试与其母亲分离。这就是孩子“不听话”的开始。他(她)不希望母亲再绑缚他(她)的臂膀,或被限制在狭小的怀抱里或床上,他(她)意识到自己是个独立的人,而不是母亲的附属品,“不”成了这个时期多数儿童喜爱的字眼。这一阶段的儿童喜欢做的事情,常常和父母的指示相反。

怎么对待和培养幼年期儿童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呢?如果父母鼓励儿童自己去探索,允许他们尝试做某些事,对他们令人气恼的违拗和任性给予适当的宽容和忽略,并指导他们逐渐学会自己控制行为,那么孩子就可以形成一种分离感、独立感和个性感,这就是自主性。

但是,如果父母始终把儿童过分地置于自己的保护之下,为他(她)代办一切,或是对他(她)的探索愿望和行为过于苛刻地要求,那么幼小的孩子将开始怀疑自己是否有能力成为一个自由独立的人。他(她)还开始为自己而感到羞怯。按照心理学家桥本宏一的观点,那些用健康方式解决了这个阶段问题的人,会把做一个独立的人需要的勇气和生活自理、自主的能力顺利地带到成年期。

铃木镇一指出:进入青春期后,孩子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往往以逆反心理来表现。这是一个正常的现象,是有积极意义的。这是个体自我意识分化和独立性发展的一个必要的过程。孩子在这个过程中一改以前一切听从父母的做法,想自己探索,自己来寻求对某些问题的看法,或找出解决问题的途径。如果父母凡事包办而青少年没有逆反心理,结果将是青少年完全没有独立生活能力。

处于青春期的孩子的独立性和自主性的增加还导致父母的影响逐渐削弱,而部分地被十几岁孩子们之间的相互影响所代替。十几岁的孩子强烈地需要自己的同龄伙伴和他(她)交朋友,喜欢他(她)甚至爱他(她)。在这时,对异性的爱慕开始产生。同龄伙伴之间的友谊对孩子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和这些同伴在一起非常自由、随便,这种感觉是和他们的父母不曾有的,伙伴们要他(她)去尝试新的事物和体验,而父母却通常不允许他们这样做。

所以孩子处于青春期前后的父母,应避免对孩子的行为加以过多的限制,应尊重孩子,以朋友的身份平等对待孩子,给孩子一定的空间去自由探索,鼓励其独立思考,自己想办法解决问题,鼓励其发展健康积极的朋友和人际关系,为成人后真正的独立自主做好准备。

青春期前后父母的错误做法是:一是父母的教育方式过于严厉简单,不尊重孩子的人格和独立性、自主性,这往往是孩子强烈抵触和反抗父母的根源,最常见于严厉型亲子关系;二是父母过度保护或干预,什么事情都想包办,替孩子做主,不允许孩子有自己的空间去自我思考、决策和行动,造成孩子过度依赖、自卑和缺乏独立自主能力。这主要见于过度保护型和过度干涉型亲子关系。

独立性和学业成绩有密切关系,独立性和自信心强的孩子成就动机一般也很强。这种独立性和自信心应该从早期教育开始培养,即从孩子学走路、说话、观察事物时就不断给予孩子积极的赞赏,使孩子在早期的学习中,不断地体会自己的能力带来的成就和愉快感。这对于保持长期的学习动力有重要的意义。

研究证明,通过早期学习建立起较强的自信、愉快和独立的学习动机的孩子,无论是男是女,从小学到中学乃至成年期都可以保持这种品质。

在培养独立性的同时,培养孩子的

自控能力

任何一个健全的人都必须具备自我主张和自我控制两种能力,对于每一个人来说,他们的位置同样重要,缺一不可。如果一个人只具备自我主张的能力,或只具备自我控制的能力,都只能说拥有了一半的能力,而这对于我们来说,是远远不够的。

因此,父母在从小培养孩子独立性的时候,还要教育孩子养成自我控制的能力。

8岁的尾竹虽然还没有真正进入少年时代,但他已表现出相当严重的叛逆心理。

尾竹总是和那些年纪比他大的孩子来往,因为他喜欢这样,他们经常在街上闲逛,或者聚在一起谈论那些他们自认为有意思的话题。

尾竹对那些年纪比他小的孩子嗤之以鼻,他觉得这些孩子什么也不懂,简直是弱智。同时他也瞧不起成年人,觉得这些成年人已经落伍了,都是些顽固不化的老古董。于是他经常在家里欺负弟弟妹妹,对父母的教育也采用针锋相对的态度。

那段时间的尾竹总是觉得自己是世界上最有天赋的人,他的理由其实很简单,因为他成了那些时髦大孩子的团体成员之一,他对这一点表现得狂躁而骄傲。

直到最后他伙同那群大孩子和人打架斗殴,结果被警察抓住了,被送回家时,才突然认识到自己所做的一切都不对。

那一天,警察将尾竹带回父亲面前,他哭得极度伤心,因为他已经意识到自己错了,另外,那些大孩子打架的残酷场面把他吓傻了。

自我控制能力,指的是隐藏于心、从不外露的能力,因为每个人的内心具有两种美感:一种美感产生于外在表现,另一种美感则保存于内心深处。

当然,像尾竹这个年纪的孩子还不具备这种重要的能力,但是那些和他交往的大孩子完全应该具备这种能力了,不过由于他们从小就没有接受良好的指导,结果失去了具备它的机会。

那些孩子能够坚持自我主张、明确发表自己的观点固然是好事,但多数时候,他们的表现过于偏激,说话方式和行为过于极端,没有考虑到应该留些缓冲的余地。他们总是片面地考虑问题,从而使自己的思想和行为进入了牛角尖。

上面说的是那些具备自我主张能力的孩子的情况,现在来说说那些只有自我控制能力的孩子,看看他们有些什么具体情况。

或许很多父母都遇到过这种情形,让孩子去上学就和让他去刑场一样艰难。这是什么原因呢?

铃木镇一的观点是,他们是具备自我主张能力的孩子的另一个极端。这些孩子有自我控制能力,但不具备自我主张能力。

不愿上学的小孩子从某些方面来看,并不缺乏心地善良、为人体贴的孩子。但因为他们没有自我主张能力,因此不敢坚持自己的意见,也不愿直接表达自己的想法,总是将事情闷在心里。

这些孩子在多数时候处于被动的状态,尤其是和外部世界发生关系时,他们总认为做很多事情都是被逼的,自己其实并不愿意。

学校是孩子和外界联系的主要纽带,它也会给孩子带来更多的刺激。在这种刺激下,自我主张能力差的孩子只会选择忍让,只能默默忍受别人的支配。

由于这些自我主张能力差的孩子常常会成为别人欺负的最佳对象,而且当他们面对外来的攻击时,总是处于被动地位,又无法凭借自己的力量去对付别人,所以他们脑子里冒出的第一个念头就是“再也不上学了”。这就是自我主张能力差的孩子不愿上学的原因。

如果让这些孩子继续这样发展,会有怎样的情况发生呢?他们会逐渐成为没有个性、没有思想的人,最终成为一个没有能力的人。

他们和那些只具备自我主张能力的孩子一样,只具备了一半的能力,这两种孩子都没有接受过良好的教育,不管是哪一类,都无法成为社会的栋梁人才。

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往往会出现很多始料不及的问题,只有父母和实施教育者才能完全解决这些问题。

从某些方面来看,那些独立自主的人都同时具备这两种能力——自我主张能力和自我控制能力,只有他们才会成为真正乐观的人,才会得到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