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保健养生家庭保健医:常见病防治指南
32127100000073

第73章 发

有病要早治,方法要选准。自己拿不准的,要及时到正规医院检查治疗,千万不要轻信广告、传言。治病的方法很多,有非药物疗法,就是不用药,用一些简单的保健方法,就可解除病痛,如合理起居、调节饮食、合理喝水及闭目养神、吞津(即咽唾沫)、提肛、揉腹等方法。药物疗法,有中药、西药之分,有口服药、外用药、注射药之别,鉴于西药的毒副作用越来越被人们所认识,用药的原则是:能用中药的不用西药,能用口服药的不用注射剂。千万不要迷信打针,更不要动辄就输液。特别应该注意不要随便使用消炎药、止痛药、退热药,这些药若使用不当,可引起一些终身难治的疾病。

常见症状的治疗

发热是临床上常见症状之一。当口温高于37.3℃或肛温高于37.6℃,一日间的变化超过1.2℃,即称之为发热。按照体温的高低,可区分为低热(37.4℃~38 ℃)、中等度热(38.1℃~39℃)、高热(39.1℃~41℃)和超高热(41℃以上)四种。需要注意的是,传统观念所说的正常体温37℃是一个笼统的数值。

一般成人清晨安静状态下的口腔(舌下)温度波动于一个狭小的范围(36.3℃~37.2℃),且不同个体的正常体温略有差异,少数人可低于36℃,也有的人可高于37℃。另外,老年人代谢率较低,其体温低于青年人。体温可因内外因素的影响而稍有变动,常见原因有剧烈运动、重体力劳动、劳累、进食后,由于机体产热增加,因而体温高于正常;或长期在热环境下工作、盛夏、或衣着过多,此时机体散热减少,体温可高于正常;或妇女排卵期、妊娠期;许多较大手术后1—2天,无创口感染,体温会升高,一般不超过38℃,这是机体对创伤的反应,可持续3~5天。以上这些体温变化,是人体在内外环境变化下的正常反应,一般不需治疗。

引起发热的原因很多,可分为感染性和非感染性两种,而且以感染性发热为常见。感染性发热是由于感染了细菌、病毒、真菌、寄生虫等引起。而非感染性发热原因很多,可见于大手术后、内出血、大血肿、大面积烧伤、肿瘤、风湿病、甲状腺功能亢进等。在临床上医生常根据病史、症状、体征及检查结果,判断病因,给予用药。这里主要介绍正常体温及体温的生理变异、热度高低、热程分期、发热伴随症状辨病,以利于患者协助医生诊断治疗,并使患者了解发热的原因,避免因滥用抗菌素、退热药而干扰医生诊断,贻误病情。

伴随症状

1.发热伴有恶寒怕风、头痛、鼻塞、咳嗽者,多为感冒。

2.发热伴有咳嗽胸痛、气喘,为呼吸系统疾病,如支气管肺炎、胸膜炎。

3.发热伴有胸闷、心悸、呼吸困难、心绞痛或休克者,多为心血管疾病,如心肌炎、心内膜炎。

4.发热伴有腹痛、呕吐、腹泻,为消化系统疾病,如急性肠胃炎、胆囊炎、胰腺炎、阑尾炎等。

5.发热伴有腰痛、尿急、尿频者,多为泌尿系统疾病,如尿路感染。

6.发热伴有头痛、恶心呕吐、惊厥等,多为神经系统疾病,如脑炎、脑膜炎。

7.发热伴有关节肿痛,多见于风湿性关节炎等病。

8.午后或晚上发热、出汗者,多为结核病、风湿病,或一些慢性病,也有属于老年气虚发热者。

治疗

1.明确诊断。发热的原因很多,有生理性的,有病理性的,患者切不可误认为发热都是由于感染引起而滥用抗生素、退热药,尤其出现高热持续不退、长期低热、发热伴异常消瘦、高热突然降到正常体温以下、发热伴剧烈头痛、发热伴面色发黄等情况时,应及时到医院就诊。

2.物理降温。发热开始,无论是什么病都可先采取物理降温,其方法有:①休息,多饮白开水。②温水或酒精擦浴。③温热水泡脚半小时。以上三法需取微汗方可解热,千万不可到澡堂洗澡或劳动出汗。

3.药物治疗。西药:可服APC或扑热息痛1~2片,或尼美舒利颗粒1包,口服;小儿可用10%~20%安乃近滴鼻,或消炎痛栓外用,或口服百服宁退热。中药:可用生姜3片,葱头7个,红糖少许,水煎,热服,取微汗;也可用感冒清热颗粒2包,或小柴胡颗粒2包,一日3次,冲服。

4.发热不宜降温太快。因为发热是机体保护性的反射,发热本身可以驱邪外出,如果退热太快,会导致留寇于内,助邪内复。一般38℃以下不宜用退热药。

生活饮食调理

1.保持心情舒畅,对发热不要紧张。

2.饮食宜清淡,不要过饱、过饥。

3.注意气候变化,随时调节衣服。

4.多饮水,多喝白开水,每天喝1500~2000毫升,要主动定时喝,不能等渴了再喝。

5.按时作息,保持充足的高质量的睡眠。

6.每天晚上睡前行温热水浴足,浴足和洗脚不同,一定要坚持泡半小时,待头上稍见汗为好。

7.每天坚持室外活动,以散步或快走为好。

8.坚持耐寒锻炼,提高机体抗病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