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保健养生家庭保健医:常见病防治指南
32127100000155

第155章 手足

手癣和足癣的主要病原菌为红色毛癣菌、石膏样毛癣菌、絮状表皮癣菌、玫瑰色毛癣菌等丝状真菌,也可见白念珠菌及其他酵母样菌感染。手癣和足癣是由致病性浅部真菌感染手部和足部皮肤所致。

症状

1.足癣 ①水疱型:为急性活动型足癣,常在足趾和足缘部发生群集或分散的水疱,米粒大小,疱壁较厚,不易破裂,干燥后形成针尖大小的环状鳞屑,病变部位可逐渐扩大,有的水疱亦可融合成大疱,自觉瘙痒,常因抓破而致细菌感染。②丘疹鳞屑型:此型最常见。开始多在第三四趾缝有轻度炎症和脱屑,以后逐渐向足趾、足缘或足跟部蔓延,有小片鳞屑不断脱落,病变活动时可在局部发生红斑、丘疹甚至少数小水疱,自觉瘙痒,日久常转为慢性型足癣。③浸渍糜烂型:常见于趾间,特别是第三四趾缝,皮肤浸渍发白。此型多见于足汗多、肥胖或穿胶鞋者,症状重时,局部常发恶臭,由于经常走动摩擦,表皮可剥脱露出潮红的糜烂面,有少量渗液,病人常奇痒难忍,而用搔抓或烫洗来解痒,常导致细菌感染,反复感染,则可形成橡皮肿。④角化过度型:为慢性型足癣,常由丘疹鳞屑型发展而来,主要表现为足跖、足缘或足跟部皮肤粗糙干燥,角化增厚,炎症多不明显,瘙痒极轻或无,每当冬天皮肤更加干燥可发生皲裂,病人常因疼痛而影响行走。⑤体癣型:实际上是足跖和足背同时发生,由足癣向足背蔓延所致。足背发生半环状或是多轮状体癣型损害,此与足跖和足缘部的足癣损害相毗连,自觉剧痒,夏季多见。

2.手癣发病多从手部某一处开始,特别是拇指和食指的侧面、屈面和掌心部,以后逐渐蔓延扩展,亦常由一只手发展到另一只手,临床表现类似足癣,亦可分为5型,但由于手指暴露在外,比较干燥,除白念珠菌感染可在指问发病外,浸渍糜烂型少见,丘疹鳞屑型常有小水疱发生,而有小的环状鳞屑,再加上摩擦、浸水等影响,常使症状变的不典型,水疱型的瘙痒感较明显,病变多见于掌心和手指近端,易继发化脓感染,若皮疹向手背发展,则可形成环状丘疹鳞屑的体癣型表现,过度角化型可见掌指部明显角化,常因皲裂、出血、疼痛而影响劳动。

治疗

1.西药①用复方水杨酸酊、复方雷锁辛酊、复方硫酸铜酊等角质离解及抑菌制剂外搽。②用益康唑、咪康唑、酮康唑等杀菌药膏外搽。③急性期足癣糜烂渗液较多时应避免使用刺激大的外用药,可先用3%的硼酸溶液等收敛剂,并发细菌感染有红肿渗出糜烂时,可用O。1%雷佛奴尔溶液湿敷。④必要时全身使用抗菌素,待感染控制后再进一步治疗足癣。⑤角化过度型手、足癣可选用有较好剥脱角质及抑制真菌作用的复方水杨酸软膏,或20%尿素膏与抗真菌软膏交替使用。

2.中药一般无感染、肿胀者只用外治疗法,若合并感染等情况,可根据具体表现辨证治疗。

3.外用方 ①10%土槿皮酊或复方土槿皮酊外搽,每日2次。②雄黄膏外搽,每日2次。③中药浸洗方:取生地、白鲜皮、茵陈、半枝莲各15克,赤芍、丹皮、地肤子、苦参、土大黄各9克,煎汤待温浸10分钟后,再分别外搽软膏。

生活饮食调养

1.保持手足皮肤清洁干燥。

2.多穿宽大的布底鞋,少穿或不穿胶底鞋,穿过的鞋袜要经常放在阳光下曝晒。

3.鞋、袜和拖鞋不能互穿,脚盆和擦脚布不能乱用,局部尽量少接触肥皂等洗涤剂。

4.每天晚上睡前用温水加醋洗脚,擦干后外用药。

5.手足癣痒时不要随便抠抓,以防止感染。

6.保持心情舒畅,任何焦躁、抑郁都会加重病情。

7.饮食宜清淡,忌食油腻辛辣香燥刺激食品,多食五谷杂粮(特别是带壳的粗粮)及新鲜蔬菜水果,保持充足的维生素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