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禅道与人道
32124300000007

第7章 无心:进德修道的自在之心

在禅看来,因为有了心,就有了不安与烦恼,看到的就会是生灭不停的世界。无心,则虚空常寂,那便是不生不灭的涅般木境界。唯有无心,才知道“佛今在何处”。

在禅宗中有这样一个故事:元安礼拜夹山禅师,后来继承了夹山的衣钵,在洛浦扬禅。有学生问元安:“有人说,供养百千诸佛,不如供养一个无心道人。不知诸佛有什么过错,无心道人又有什么功德?”元安说:“一片白云横谷口,几多归鸟尽迷巢。”因为有了佛,人们忙忙碌碌,周旋奔波、四处求佛,反倒忘了自己的本性、自己的家门。

六祖说:“自性迷即是众生,自性觉即是佛。”“邪心是海水,烦恼是波浪,毒害是恶龙,尘劳是鱼鳖。”而迷悟的根源是心,如果无心,还有什么恶龙鱼鳖来纠缠你呢!

“无心”境界在禅理中至关重要,若将其内化到现实世界中,则要求我们在修养自己的品德时,必须具备一颗平静无欲的心。否则,一旦对名利产生贪慕心理,就会为无止境的欲望困扰。当一个人担当经世济民的大任时,更要有淡泊的心志,如若不然,便将陷身于危难。

佛光禅师说得好:修行悟道,当怀木石之心,无感情,无知觉,不为外物所动。

“进德修道”就是修行以悟道。木石毫无感情、知觉,修行时心志如果像木石般,不为外物所动摇,就能参悟正道。假使对世俗的名利所左右,就会堕入贪得无厌的“欲境”,也就是佛家所谓“三界”之一的“欲界”,上自六欲天,下至地狱,是凡夫生死往来的世界。“济世经邦”与“经国济民”同义,“云水的趣味”则是指如云游四海的僧侣般出尘的心志。尤其是担任领导工作的主政者,若能拥有高洁的操守,就可恩泽万民。

一个人,如果不能达到佛家所谓“无心”的境地,就无法达到大公无私的境界。“仁政”、“王道”是古圣先贤所标榜的理想,目的是要使万物各得其所。儒家一意推行这种善政,但从佛、道的立场来说,“无心”才是首要的条件。

风吹过稀疏的竹林,会发出沙沙的声响,等风过去以后,竹林又恢复了宁静;雁鸟掠过平静的湖面时,湖水会映出它的身影,然而,一等它远去,影子就消失了。

君子的心,也要像竹林、湖水一般,当事情发生时,固然要想办法处理,一旦事情过去,心就要恢复沉静,不留半点痕迹。普通人在事情来临前多半已受到影响,时而兴奋,时而不安,因而丧失了内心的宁静,甚至事过境迁,心还无法平静下来。根据《庄子·知北游》的记载,颜渊问孔子道:“您常教诲我们:‘一个人千万不能为事物所拘泥,要保有一颗宁静的心。’究竟如何才能达到这种境界呢?”

孔子回答他说:“古代的人比较纯朴,多半能依道而行,所以他们不但能适应外物的变化,还能使心志毫不动摇。可是,现代人的心灵却很容易为外物所左右,以致丧失了应有的冷静,无法顺应外物的变化。因此,我们最好能保持无心的状态。”

人生之禅:

阵风、飞雁过去以后,竹林、湖水都会恢复宁静,这种情况亦可适用于有德之人的心境。君子若以无心处世,当事情来临时,固然可以适当地应付;一旦事情过去,心又会恢复本来的面目,仿佛根本没发生过任何事。唯有将生死置之度外,看破名利的人,才能完成大业。这种人的心志与德行,才能像行云流水般超然自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