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禅道与人道
32124300000034

第34章 修养乃是安身立命之本

良好的修养是一种内在的魅力,这种魅力永恒持久,具有极大的感染力。这种感染力比任何人能力都要强大,因为这是做人最起码的品质。

修养是一个含义广泛的概念。这里的“修”主要是指锻炼、学习、提高;这里的“养”,主要是指涵养和熏陶。“修养”一词,不论是在历史典籍中,还是在现实生活中,都是经常使用的,如我们通常说的政治修养、理论修养、思想修养、文化修养、艺术修养,等等。它包含举止仪表、学问技艺、政治思想、品德情操等多方面的陶冶、锻炼和造诣。概括地说,修养主要是指人们为了一定目标所进行的勤奋学习和涵养锻炼,以及经过长期努力所具有的某种能力和品质。

被称为“礼义之邦”的中华民族,历来就讲究道德修养,讲究高尚的情感和坚贞的节操。

在中国伦理思想史上,很早就认为修养是把社会道德规范变为人们的道德品质、道德行为的关键环节。儒家典籍《大学》、《中庸》中不仅把“修身”与“齐家、治国、平天下”并提,而且把修身作为前提和基础来看待,“身修尔后家齐,家齐尔后国治,国治尔后天下平”,强调“自天子以至于庶人,一是皆以修身为本”。与儒家对立的墨家学派亦著有《修身》、《所染》诸篇,也认为修身为人生所必需。

中国传统的修养观还认为:修身首先要正心。修身的意思绝不仅限于外表的修饰,更重要的是内心的修养,即所谓的“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

孔子15岁开始立志研究学问,修养道德,终于成为圣人。从孔子的例子不难看出,伟大的人格是从不断的修养中得来的。

要想成为有道德的、高尚的人,就必须自觉地进行道德修养,舍此别无他途。

有一段赞美花的格言,其实正是对高尚情操之美的形象赞誉:“人们喜爱花,因为它无私地为美化人间而盛开;人们赞美花,因为它无畏地为人间丰收而自落。”

在科学技术发展日新月异、突飞猛进的今天,若不加强学习,提高修养,就会使人闭目塞听、懒于思索、夜郎自大、忘乎所以。不愿意钻研和深入学习,满足于微不足道的“知识”,都是智力贫乏的表现。这种贫乏可以用两个字来概括,那就是“愚蠢”。要医治“愚蠢”,变骄傲为谦虚,化自卑为进取,就必须自觉主动地向知识的金字塔挺进,在智慧的海洋上泛舟。塑造完美的人格,没有妙药秘方,只有加强学习、提高修养。

人的素质主要靠修养,靠“后天习来”。它包括思想特性、智力特性和体质特性,这些成为人们能动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内在力量。

生活在当今社会,应该深刻认识到提高修养的必要性,认识到良好的品质不可能与生俱来,只有通过长期的修养才能形成;应该按照时代的要求,培养高尚的品质,如克己奉公、忠诚老实、谦虚恭谨、坚定勇敢、开拓进取、艰苦朴素、助人为乐、正直善良、文明礼貌、遵守法纪,等等。加强修养,不是指要我们成为畏首畏尾、谨小慎微的人,富于开拓精神,亦是修养的重要目标。修养,要注入时代的新鲜内容。

修养能够使人性中本来的顽梗变柔顺,使人们的气质变温和,学会尊重别人,从而也赢得别人的尊重。

一位心理学家曾经进行过一项持续30年的实验,他挑选了1000名智力超常的儿童进行跟踪实验。这些智力相近的优秀儿童,在成人后的表现却相差很大,有的作出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有的则平庸无奇。心理学家仔细研究了200名最有成就的和200名最无成就的对象,发现他们之间最大和最显著的差别,就在于意志、信念、进取心等非智力因素。

智慧与修养是一对“孪生子”。人的修养程度决定自身的潜在智慧能否充分发挥,从而决定人在事业上的成败。修养也是哲学。通过修养,使人严肃而不孤僻,活泼而不放荡,稳重而不呆板,热情而不轻狂,沉着而不寡言,和气而不盲从。顺境时靠美德节制,逆境时靠美德坚忍。属于主观的,改之在己;属于客观的,改之在人。虽然金无足赤,修养却可使人逐步完善自我。人生之禅:

提高修养,并不是指把每个人都塑造成同一个样式。人的才能和性格各有不同,每个人都可以根据自己的禀赋和长处,向好的一面去培养和发展。所以,无论在什么情况下,我们都不要自暴自弃,而应该好好地珍惜自己,好好地修炼自己的身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