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文帝是中国历史上极具代表性的皇帝,他开创了中国封建社会中第一个王朝盛世——“文景之治”。正是一种无为而治的思想让文帝找到了自己的一套治国理念。从小,他受母亲薄氏夫人的教育,不能有过多欲望,否则会招致杀身之祸。虽然这不是让文帝刘恒产生“无为而治”的主要思想源泉,但对他的影响是可以看出来的。
就学术方面来说,“无为而治”思想可追溯到黄帝尧舜时代,那时,很多有学识的人都提出清静无为的思想。之后,中国古代思想家和政治家一代代地继承,无限地追求中国人理想的社会面貌,即中国式乌托邦。大秦朝统一六国之后,政治上采取高压政策,事实上,这是秦始皇实施无为而治的行为上的错误。可以这样理解,秦始皇渴望民间无为,但政治家和统治者可以有思想、文化和欲望。这两者看起来不矛盾,实际上矛盾复杂。现实中,政治家和官员有很大一部分是自由成长起来的,因此他们是平民出身,这是一种自然成长,但秦始皇不容许这种成长,实施高压政策,使得上层社会与下层社会泾渭分明。因此他实施“焚书坑儒”的政策。显然,这是治标不治本的做法。
以上情况可以看出,秦朝强迫民间“无为”,甚至是让民间死水一潭的做法很难实现。中国历史上,真正被称为“无为而治”时代的,就是汉朝初年的“文景之治”。很多学者认为,说到无为而治思想在政治上的成功施行,是从汉惠帝和吕后时代开始的。因为司马迁的《史记·吕太后本纪》末尾“太史公曰”中就有很精辟的记载,答题意思是说:汉朝发展到惠帝和吕后时代,黎民百姓刚刚摆脱战国时代的征战之苦,全国上下,从高级官员到普通百姓都畏惧欲望,渴望清静无为的生活,所以才出现惠帝恭敬吕后,让吕后称制,处理政务几乎不出寝宫,天下一片宁静局面。残酷的刑罚极少使用,犯罪者天下难找,民众一丝不苟的耕作,衣食住行资料都很充足。
由此可见,汉朝无为而治政治局面是从高祖刘邦之后就形成的,这与历史有着紧密的关系。之前是战乱的战国,然后是残酷而短暂的秦国统治,最后是楚汉争霸,百姓长期处于水深火热的环境之中,这是促成民间自发形成无为思想的历史条件。但还有一点不能忘记,当时的高级官员内部也形成了这一思想。在中国封建社会,皇帝的思想代表的民间思想,同时,民间思想会深刻地影响皇帝治国理念,因此,民间无为,很大程度上是与皇帝治国理念互相交融的结果,而官僚集团的思想往往是影响皇帝的思想,然后强加于民间。
到汉朝,长期征战了上百年的中国大地有了一个相对安定的局面,这是普天同庆的事。官僚本书hi在人民头上作威作福的群体,他们的心中本充满欲望,无限制地吃喝玩乐,过天堂一般的生活。认真研究汉朝历史的人会发现,汉朝开国功臣清一色是平民出身,就是刘邦自己,也只是的乡里的游侠的背景。他们建国之后,与百姓靠得很近,体恤民情,深刻体味到普通人的苦。这就让官僚集团与民间产生近距离的接触。两者互相影响,最终让官僚集团形成无为思想。这就是汉朝初年无为而治思想形成全方位影响力的原因。在普通人眼中,皇室或朝廷与民间之间的无为已为很多人了解,在皇帝的命令下,国家少动用残酷法令,少劳民伤财,少征调徭役等等。还有一条也很关键,那就是官僚集团与皇室之间的无为。
在汉朝初年,军功大臣代表着政府行政官僚,他们是国家的主干。没有他们的支持,皇帝的无为思想是无法实施的,细细研究一下便能发现,汉朝初年产生了一种明显的时代特征:那就是群臣之间的无为治国理念达到了融为一体的地步,这是任何一个朝代都没出现的。
千百年来,中国流传着一个成语——萧规曹随。这个故事很能说明皇帝与官僚之间形成了统一的无为而治思想。
早在汉惠帝时,曹参担任丞相。惠帝见曹参整日无所事事,碌碌无为,心中很不满,于是就借与曹参之子曹窟单独见面的机会,请他回去提醒一下曹参。曹窟回家之后,很严肃地向曹参提出惠帝的不满。曹参非常生气,下令侍卫将皮鞭拿来,在儿子身上抽打了两百下,然后拖着他来到惠帝面前,称“天下事非乃所当言也”。后来,在朝会时,惠帝就此事责问曹参,他却反问道:“陛下自比先帝(汉高祖刘邦)如何?”惠帝惊道:“朕怎么能跟先帝相提并论!”曹参又问道:“如果陛下拿臣与萧何相比,哪个更有能力?”惠帝张口就道:“我认为萧何比你强。”此时,曹参才大声地道:“陛下所言甚是。高皇帝与萧何一起定管理天下的制度,陛下要是垂拱无为,臣等尽心尽责,遵循成例即可。”曹参说完之后,惠帝再没责难。
曹窟是曹参的儿子,但他的身份是宫廷中大夫,是皇家集团的人,而曹参是官僚集团的代表。曹窟敢于不顾父子关系而怒斥曹参,可见两者之间的复杂关系。我们很容易看出,军功官僚势力是皇室集团不能撼动了,所以才有了曹参斥责曹窟“天下事非乃所当言也”。惠帝无法控制军功官僚的行为。他的想法是:官僚集团不能无为,否则会腐化官僚系统,但曹参就是坚持无为。他愿意终日碌碌无为,也不愿整天为事务所劳碌,这是最不自由的生活方式。
在地方诸侯王的国中,这种现象也是普遍的。早年,曹参任齐国国王刘肥的丞相。当时,齐国一切大小政务都由曹参处理。刘肥是刘邦的庶子,年轻力壮,精力充沛,处理政事的能力还是有的,但朝政全部被军功官僚把持。在文帝登基之前,他的代国也是同样的局面。由此可见,军功官僚是无能接受什么思想,皇室集团也无法阻止。本来,皇帝是不希望官僚集团接受无为思想的,但到曹参时代,官僚集团不但深入实践无为而治思想,而且还欲影响皇帝,一旦官僚集团无为思想成熟,那全国上下都会为之动容。本来,百姓已渴望这一思想的实践,皇帝更渴望享受,官僚集团也在追求无为和享受。
文帝登基之后,本想打破官僚集团的无为思想,从而在国家形成一种新的气氛:即全民修养,官僚内部思想真空,拼命处理公务,为全国百姓的无为局面提供支持。但这一计划实施起来很困难。首先,刘氏诸侯王认为代王刘恒是“下山摘桃”,完全是机会主义,没有权威,不能让他们信服。因此,他们虎视眈眈,想与刘恒发生一场宫廷械斗;其次,军功大臣认为文帝对自己的干预政策过于浓烈,如果不在军功官僚集团中推行无为而治的思想,那他的皇位很可能坐不稳。
文帝刘恒左右权衡,决定放弃剥夺军功官僚集团实施无为而治的政策,赢得军功官僚的支持,与皇室侯王产生对抗,这样自己的江山就稳固了。在这种情况下,文帝积极推行无为而治思想,就是官僚集团,也可以追求一种“无我”的境界,顺从自然,让一切自然发展,不强调人的因素。汉文帝元年(公元前179年)十月,平定吕氏叛乱的两位功臣陈平、周勃分别担任右丞相和左丞相。后来,有许多大臣给文帝暗示,陈平称病不入朝,文帝问其缘由,陈平上谏道:“先帝时,周勃功劳不如我;诛杀诸吕之后,我功不如周勃。臣愿以丞相相让。”文帝当即下旨,任周勃为右丞相,陈平降为左丞相。这是陈平在提示文帝,必须恢复以军功爵为背景的官僚制度。之后,文帝废除吕后制定的左右丞相制,设单一丞相职。
后来,灌婴担任丞相。他也是军功老臣,之后是张苍为相15年,再之后是申屠嘉。申屠嘉虽是军功老臣,但却是从士兵升上来的,没什么威望。当时,张苍推荐窦皇后的弟弟窦广国为丞相,文帝紧张,认为不能让外姓皇戚染指朝政,否则是走吕后的老路。迫不得已,文帝任用申屠嘉。依然可以看出,这是文帝对军功官僚的重视,站在军功集团一边,就能稳固皇权。因此,当军功官僚集团也要坚持无为而治的思想时,文帝只能无奈接受。
当时,西汉著名政治家贾谊就责问过文帝,为什么推行无为而治的思想,让国家没作为。文帝回答虽然有理有据,但同样能看出他对军功官僚的妥协,是无奈之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