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最真实的汉朝
32113200000003

第3章 心中永远有个偶像

流动的空气是自由的,所以刘邦渴望自己是飞翔在空中的小鸟,这样可以尽情地挥洒自己的豪情和个性。但他不是破天荒的第一人,而是受到前人的激励。很小时,刘邦就常常听邻里说战国信陵君魏公子无忌的故事,什么仗义疏财、敢作敢当、侠肝义胆等等,这让少年刘邦的心灵受到极大的震撼。到他成年时,就渐渐形成自己游侠天下,捍卫正义的性格。正是因此,他放弃书生架子,拿起宝剑,游走在大街小巷,做梦都渴望成为第二个信陵君。

刘邦开始过游侠生活的时代,魏国信陵君早已过世。虽然失去了拜见前辈的机会,但刘邦依然兴致不减,心中时时记挂着:我要成为信陵君第二。当时,楚国沛县封邑镇与魏国毗邻。当地不但有楚国人,还有大量魏国居民。在这种环境之下,刘邦耳边总是听到关于信陵君的传说。那时,信陵君门下有三千多位门客,他们的故事都记在刘邦心里,还有什么屠宰场的朱亥、城门下的侯嬴等故事,都是刘邦最喜欢的。

成人之后,刘邦自然而然地成为信陵君的忠实粉丝,他处处以信陵君为榜样,希望有朝一日能像他一样有号召力,受到百姓的翘首赞叹。以至于在他离任泗水亭长之后,带着一帮兄弟打天下,四处征战,戎马倥偬时,心中始终不忘信陵君对自己的影响。刘邦自己认为,是信陵君的一手推动,战国时代才盛行游侠之风,他是讲游侠之道推向顶峰的人物,是一代人的丰碑,是历史永远不能淡忘的豪侠。在刘邦一生中,无论是碌碌无为时,还是天下之主时,只要经过大梁,他都会亲自去祭拜信陵君的墓地。公元前195年,刘邦征讨黥步的归途中,经过大梁,他静静地想了想:这是信陵君的葬身处,今日不去祭拜,恐怕以后没机会了。想着,他就要求大部队安营,自己带着一帮人前去祭祀信陵君去了。临别之前,刘邦安排了5家人守护信陵君墓,令其世世代代供奉公子无忌。

很明显,那时的刘邦已年老体衰,如果这次不去,可能是一生的遗憾。刘邦的推断是有远见的。果不其然,当年四月,他即病死于长安长乐宫中。由此可见,刘邦是信陵君的忠实拥趸,是真正的崇拜者。这让他的一生始终带有游侠之风,无论是游手好闲的少年时代,还是大有作为的天下之君时代,刘邦始终没有拨去他游侠的风气。可以说,游侠之风是刘邦事业道路上最核心、最宝贵的内容。

年轻时,刘邦渴望成为信陵君一样的人物,但由于条件不够,始终只能混迹在江湖,无法安身。其游侠生活最辉煌的一段时光是在一名名叫张耳的县令门下做门客。这张耳本是信陵君门下的一个宾客,信陵君去世之后,张耳无他去处,只能回复自己游侠身份,游走在四海之内。一天,他来到外黄县,觉得这里风土人情还不错,于是就小驻了一段时间。万万没想到的是,他竟然与一个富家小姐邂逅,继而产生一段缠绵悱恻的爱情故事,传扬一时。走了桃花运的张耳很快与小姐结婚,并获得了妻家一笔丰厚的财产。

自此之后,张耳便有了强大的经济后盾。他重新拾起信陵君的事业,模仿他仗义疏财、侠肝义胆的风格,自立门主,网罗天下英雄。由于张耳受信陵君真传,所以事业发展很快,势力越来越大,天下英雄侠客都慕名而来。很快,外黄张耳的名声传到魏王耳中,处于敬慕,魏王下旨,任命张耳为外黄县县令。张耳的名声冲破江湖和庙堂,远播秦、楚。

刘邦在张耳门下做过门客是真实的,但究竟是怎么结识张耳,并步入其门客之列的,史料上无完备记载。现在只能在《史记·张耳列传》中看到这样一句话:“秦之灭大梁也,张耳家外黄。高祖为布衣时,尝数从张耳游,客数月。”封邑距离外黄上百里,年仅二十来岁的刘邦能不辞辛劳,风餐露宿,长途跋涉到外黄,确实可以看出刘邦对游侠生活的热衷,更能看出他对信陵君无忌及其门徒的崇拜。

现在问题摆在我们面前,刘邦加入了张耳的门客队伍,千里迢迢来拜会他,心中一定带有强烈的崇拜心理。所以人们会问:刘邦究竟是崇拜信陵君,还是张耳?其实,只要认真分析一下便可得出结论。首先,张耳是信陵君的门客。从这一点来分析,刘邦对张耳的崇拜是源于对信陵君的崇拜,可以说是爱屋及乌。崇拜张耳更能看出他对信陵君的无上崇敬;其次,张耳是秉承信陵君的遗风。无论在指导精神上,还是门客的行为要求上,张耳都照搬信陵君的风格,基本上是模仿信陵君,而刘邦正是他的忠实拥趸,所以拜见张耳其实是对信陵君崇拜的间接表现;最后,信陵君是在张耳之前出现的早期游侠。这一点很重要,信陵君是开创一个时代的人物,而后人张耳只是前人事业的继承者。所以,刘邦对张耳的敬仰是对信陵君敬慕的延续,在思想上,刘邦始终追随信陵君。也就是说,如果张耳剥离了信陵君的一套方针,刘邦很快就会反对张耳,因为他心中唯一的永恒偶像就是信陵君。

在“游侠传说”的刺激下,刘邦少年时代常常坐一些荒诞不经,甚至是出轨的动作那是在所难免的。根据传说记录,刘邦在思想框架还不成熟时,常常带着一帮小兄弟(自己的门客)到兄嫂家蹭饭。这些记录虽然无确切时间可查,但刘邦的游侠精神已可窥见一斑。

随着时间的推移,刘邦渐渐成熟起来。他强烈地意识到:自己和张耳已是战国时代最后一批游侠,只能在军阀混战中被埋葬。在残酷现实的刺激下,刘邦开始彷徨起来,他观望,等待天下形势的变化。同时,即公元前230年,刘邦27岁那年,秦国围攻韩国,建立颍川郡。公元前228年,刘邦29岁,秦国攻占赵国,捕获赵王安。公元前226年,刘邦31岁时,秦国攻陷燕国都城蓟城。公元前225年,刘邦32岁时,秦军引水灌城,大梁不保,魏国沦陷。张耳势力土崩瓦解,刘邦的游侠之梦彻底破灭。随着秦国在宇内攻城略地,各国纷纷拜倒在它面前。其实施的法家治国理念以及严密的法律和强力排斥非体制之内势力的统治力量,将所有游侠集团清理出去。张耳成为“非法民间势力”,是秦朝政府通缉的重要人物。

张耳逃离大梁,门下宾客全部散去。刘邦脱离了与他的奴主关系,回到乡里。本想在家乡施展游侠抱负的刘邦,怎么也想不到一年之后,即公元前224年,秦将王翦、蒙武率领60万大军攻楚,楚将项燕战死,淮北之地竟被秦国吞并,沛县也在其中。秦并楚地,让游侠之士的最后一篇自由天空被毁灭。刘邦的人生理想再次受到重大挫折,可以说是到了绝望的地步。

秦国之所以会战胜一个个强敌,并保持战后稳定,很大程度是因为其实施的什伍制度,即五家一伍,十家一什,与军队编制形成内部联系。事实上,这就是秦朝国家统治落实到每家每户头上的具体实施办法。这种什伍制度,以小家庭为基本单位,将每家每户的天地财产登记入籍,征收兵役和劳役,人人固定在所在户籍地,不得擅自迁徙。邻里之间互相监督连坐,不得随意脱离户籍。这让一向以游走江湖的侠士寸步难行,他们失去流动游走的自由。在沛县,秦国已顺利推行了这一什伍制度,刘邦只能放下宝剑,一身短打扮,面朝黄土背朝天。这里,已没有政治体制之外的游士。刘邦在苦苦地思索着自己的未来。

刘邦崇拜的偶像是信陵君,从前他是那样沉迷于他的故事中。刘邦渴望再创造一个信陵君奇迹。但在战国末期,个人已无法施展抱负,尤其是游侠,受到秦国这个反对一切体制之外闲人的国家的威胁。当威胁成为现实时,所有游侠都被征服了。现在,摆在刘邦面前是只有两条路:一条就是主动融入社会,找一个正当职业,碌碌无为地过完一辈子;另一条路就是像张耳那样,四海流浪,过着食不果腹的生活。但刘邦选择了前者,虽然这是对游侠生活的反叛,但不能说明刘邦剥离了游士风格。他一样发自内心地崇拜信陵君。他甚至有一个坚定的信念,那就是只要有自己发展的机会,一定会将信陵君的侠义之风发扬光大。正是这一信念的作用下,让刘邦在打天下过程中始终坚持一种侠道之风,这已融入到他的血液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