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名言
好奇心为注意力之母,犹注意力之为记忆力。之毒,故教师之第一任务,在于研究之问题上唤起普通之好奇心,且在问题特别之处,亦宜唤起特别之好奇心也。
——福爱多丽
子女之教育,一股人常有谬误,对女儿之教育专生意其身体,忽略其精神;而对儿子则忙着修饰其隋神,而忽略其身体。
——休谟
教授过多者,反足压制其心智,而阻碍其发达也。
——斯宾诺莎
教育不论在幼稚之时或成年之时,不得不注重自力教育。
——斯宾诺莎
对于年轻女子的教育,最重要的莫过于与其年龄相若的异性交往。——只是由于这种社交关系她们才能洞悉人的性情,这几乎是她们唯一的自卫。
——贝纳甫
音乐启蒙的探求
为什么儿童的生活需要音乐?为什么儿童在听音乐时常常会比成人更敏感、更富有激情地随着音乐手舞足蹈?儿童最喜欢、最乐于接受和理解的是什么样的音乐?怎样才能使更多更好的音乐渗透到孩子幼小的心田里,成为他们身心健康成长的营养?是否每一个孩子都具备音乐发展的潜能?音乐的启蒙怎样才能最有效地挖掘出每一个孩子潜藏的音乐才能?音乐才能的培养对儿童的全面发展有什么意义?怎样入手开始正确的音乐启蒙?
这些问题一定是天下的父母和老师非常关心并急于寻找答案的问题,也正是本节所要致力探求的问题。
1.热爱音乐是儿童的天性
儿童满怀着好奇和探究的心理来到这个世界。他们睁开眼睛就要寻觅鲜艳、明快的色彩,看五彩缤纷的世界;他们竖起耳朵就要倾听母亲的声音和环境中丰富多变的音响。美丽、鲜明的色彩与图案可以满足儿童视觉的需要,而优美动听、欢快活泼的音乐便是满足他们听觉需要的最好刺激。
儿童终日生活在想象的世界里,一块积木、一堆沙土、一个小动物等等,这些简单的物品都能为他们提供丰富的想象天地,他们可以由此而编出许多童稚的故事;同样,生动形象、富有情感的音乐旋律与节奏,尤其是一些描述性的、模拟性的音乐,更是发挥儿童想象的好材料,他们可以从音乐中领略到大自然流水淙淙、鸟语花香、群蜂飞舞等美妙动人的场景。
儿童由于缺乏知识和经验,他们渴望模仿,通过模仿学习到技能和本领。音乐又为儿童提供了可以模仿的极好材料。一些歌的旋律非常优美朴素,节奏多次重复,琅琅上口,儿童不需要借助任何外部工具,张嘴就能模仿,而这种模仿本身就是一种最直接的学习。
音乐是表情达意的艺术,儿童恰恰具有喜形于色、感情外露的特点,他们还难以用言语表达他们内心的情感和体验,而音乐中强烈的情绪对比、鲜明的感情描写正抒发了儿童的内心感受,所以儿童发自内心地喜欢音乐,以至于常常情不自禁地随着音乐手舞足蹈。
天真活泼的儿童对音乐天然的热爱和向往帮助我们确定了这样的信念:每个儿童都需要音乐,每个儿童都有接受音乐文化的愿望和要求。音乐的启蒙就是要满足并激发儿童对音乐的兴趣,发现和培养儿童的音乐才能。
儿童需要音乐,那么,音乐对于儿童的生活和成长又有什么意义呢?
南斯拉夫的一所实用音乐学校经过多年的实验研究发现,在该校受过良好的音乐启蒙的孩子到了成年以后,仍然保持着强烈的好奇心,他们会对周围的音乐活动及所有富于创造性的活动形式抱着很大的热情,在生活中勇于克服困难,不怕失败。更主要的,这些学生都成了一个个独立的人。他们认为,这便是音乐启蒙的成就。音乐启蒙的意义就在于保护和不断发展儿童的创造想象能力,使之不致于随着年龄的增长而丧失。
匈牙利的音乐教育家认为,音乐刺激可以直接激起儿童进行各种活动的意向,是引导儿童发展的不可替代的因素,对于儿童认识、情感、意志的发展都有重要的意义。
感知能力是情感萌芽的起点。倾听音乐和唱歌可以发展儿童的接受能力和情感反应。在某种起特殊作用的音乐帮助下(比方一些较为热烈的音乐),可以使儿童保持情感的激动状态;同样,在必要的时候,舒缓、柔和的音乐可以抑制情绪的激动,把儿童从某种竞争引起的激烈状态引向平静。音乐大大丰富了儿童的情感体验。
在音乐活动中,儿童的注意力可以通过各种途径得到发展。例如,一个新的音色、一首新的歌曲或乐曲很容易使孩子集中注意力,因而在倾听、歌唱和演奏活动中,儿童的注意力便得到了锻炼。
儿童的观察力在分辨旋律乐句的细微变化(音量大小、强弱、音色)中得到发展。因为儿童必须对他所听到的音乐作细致的观察,即听觉上的“观察”,然后才能去努力模仿他们听到的声音,唱好歌词和曲调。
唱歌也发展了儿童的记忆力。老师通过简单的哼唱旋律,把歌词教给孩子,儿童的音乐记忆力便在他自己的内心哼唱中得到了加强。
音乐活动还可以发展儿童的想象力。音乐刺激儿童产生与音乐性质相一致的新的感情体验,使儿童的幻想更美好。儿童的想象越丰富多彩,他从音乐活动中得到的愉悦也就越多。
音乐活动可以提高儿童的思维能力。比方说,空间概念是抽象思维的起点,而视唱教学中手势语的帮助,即用手的动作来表示音的高低长短,对儿童的空间概念的形成和巩固是很有意义的。
音乐活动还锻炼了儿童的意志。例如,一个乐感较弱的孩子学习音乐,他要唱准曲调,就必须集中注意力听清楚正确的乐声,并模仿出来,这就要求儿童做出意志的努力。
国外的研究成果对于深化我们的音乐教育观是很有启发的。他们重视对音乐教育自身规律的探讨,用儿童所喜闻乐见的各种形式进行的音乐启蒙,切切实实地在各种音乐活动中提高儿童的音乐能力和心理品质。他们提倡:学习音乐就是为了音乐本身,就是为了用音乐本身去打动孩子的心。他们遵循音乐艺术自身的规律和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去进行音乐的启蒙。
而在我国,一些人将音乐教育看成是德育或智育的附属,过分强调音乐的教化作用,片面理解音乐对开发智力的作用,因而有时候表现出一些“急功近利”的倾向。比方,要突出音乐的教育意义,便到歌曲的歌词中去找思想性;音乐可以使孩子更聪明,便仅仅以教会几首歌或一样乐器为指标,重视了音乐的功利性,却相对的忽视了艺术性。对音乐艺术教育自身的特殊规律不够重视。
音乐确实有着启迪智慧、教化人类等种种了不起的功能。但首先必须让孩子喜爱音乐,学会倾听音乐,理解音乐,从听觉到心灵都沉浸在音乐之中,这样,才能真正感受到音乐中流淌着的智慧和人格的力量,才能真正被音乐所打动,从而使灵魂得到升华,变得更高尚、更有智慧。在儿童的音乐启蒙过程中,我们应当努力摸索、探寻最有效的教育方法,创造出生动、富有启发、卓有成效、富于美感的音乐活动形式。包括倾听音乐、歌曲教唱、节奏活动、音乐游戏等等,让孩子们通过这些有趣的活动,体会音乐的美,学习表现这种美。在音乐活动的同时锻炼提高儿童的心理品质,培养和发挥儿童的音乐才能。
儿童潜藏的音乐才能是极其丰富宝贵的,远远超出我们成人的估计。在成年人中,五音不全的音盲或对音乐一无所知的人还大有人在,所以有时候我们往往由于自身某些因素的局限低估了儿童的音乐潜能。有一个20个月的小男孩子,父亲是个小提琴手,家里经常播放优美的乐曲,音乐伴随着他一天天长大。父母用来制止他啼哭的最有效的武器就是音乐。恰恰有一次,由于电压不足,录音机磁带“跑调”了,他的哭声还没有完全停止,就急忙哽咽着告诉父亲:“磁带坏了!”而同时,站在一旁的小保姆竟然一点儿都没有听出来。这个对比不是很有趣吗?
心理学家和教育学家曾经建议,在儿童,特别是幼儿生活的环境中,在儿童视线所及的范围内,多布置一些鲜艳明快、美丽大方的装饰品或玩具,这些醒目的视觉刺激可以大大激活儿童视神经的反应,丰富儿童的视觉经验,发展儿童的视知觉。这个建议已经得到了普遍的采纳。那么,对于发展儿童的音乐听觉能力是否也可以借用此法呢?让儿童的生活中多一些优美动听的声音,同样可以提高儿童听觉的敏锐性。当儿童的生活充满了音乐,儿童每天都能接触音乐、听音乐,这样,慢慢地儿童就能一天一天、一点一点地逐渐听懂音乐,也会学着表现音乐了,这是一个很简单的道理,就好比儿童学习语言,必须有一个语言环境,使他能每天都听到大人们的说话。这样,慢慢地他就能听懂成人的语言,并且也会自己学着说话了。儿童模仿成人语言不仅在用词造句方面,而且连抑扬顿挫等音调变化都能学得自然而生动,这首先应当归功于语言环境的潜移默化的作用。同样道理,学习音乐也需要环境,只要我们为儿童创造一个良好的音乐环境,我们就可以使每一个儿童的音乐潜能得到惊人的发挥。
总之,儿童的生活离不开音乐,美好的音乐与儿童纯真的心灵是相通的。儿童的发展需要音乐,音乐可以促进儿童发展。音乐的启蒙就是要为儿童创造一个良好的音乐环境,经常性地不间断地通过倾听、歌唱、拍手、游戏等多种形式,采取生动有效的方法对儿童进行音乐教音,使儿童在生动有益的音乐活动中发展良好的心理品质,发挥音乐潜能。
2.音乐是声音的艺术
与文学、绘画、雕塑、舞蹈、戏剧等艺术形式相区别,音乐是一门声音的艺术。它借助声音这一物质材料,建筑一个音响世界,作用于人的听觉,进而在人的情绪、情感和思想境界上达到某种沟通,作用于人的心灵。
音乐离不开声音。没有声音也就谈不到音乐。声音有以下四个基本特征。
·声音有一定的音高。不同频率产生不同的音高。声音的高低变化在音乐中是构成旋律的基础。
·声音有一定的时值,每个音都要经历一定的时间,经历时间不同,音的长短也就有所不同。音的长短在音乐中是构成节奏的基础。
·声音有一定的强度。不同的振幅产生不同强度的音,这种强弱也有相对性,强音后面的弱音会显得更弱,弱音后面的强音会使人感到特别强,音的强弱在音乐中是构成节拍的基础,也可使音乐有力度有变化。
·声音有一定的音色。不同声音的质量产生不同的音色,各种乐器有各不相同的音色,不同人的发声也有不同的音色。同一件乐器,采用不同的演奏方法,能有音色的变化;同一个人用不同的发声方法,可以变化自己的音色。
音乐正是依靠声音的这些基本特性,按照一定的逻辑形式加以发展变化,并以此来描述客观世界和人的内心情感的。
以声音为物质材料,音乐有它特殊的表现手段。虽然语言也是人们交流思想感情的一种重要工具,它是通过具有一定意义的字词,及由字词所构成的句子、段落以及说话时的种种声调来表达交流的。而音乐则不像语言那样有非常具体和含义明确的词汇、句子,但它有时却能胜过、超越任何一种语言,成为一种人类都能理解的、不需翻译的、可直接交流思想感情的“世界语”。这是因为不同性质、不同特点的音乐是通过不同的旋律、节奏、力度、速度、音色、结构形式等表现手段而表达出来的,这些表现手段常常是综合在一起发生作用的。这些表现手段并非由某一个人臆想出来的,它是在人类长期音乐活动中所产生的。由于这些表现手段来自于自然界中的各种音响,来自人们说话的声调、表达感情的方式,因而是人们所熟悉和易于接受的,也是全世界各民族共通的。
从下页表格的简单对比中可以清楚地看出这一点。
现实生活音乐中的表现手段
自然界
自然现象
雷声:音量大,低沉,持续一段时间强音,低音速度慢,有一定的延续性
雨滴:清脆,断续中音或高音,顿音,短音,弱音
动物
兔跳:轻捷有跳跃性中音,短促有时加倚音,突出其跳跃性
熊走:笨重,缓慢低音,强音,长音速度慢
人类
语言:有升调、降调,有重音,有轻音,有连续,有停顿有高音,低音,强音,弱音,长音,短音及停顿
情绪
悲伤、叹息低音,长音,慢速。
快乐:手舞足蹈,轻松,活泼中间,高音,短音,速度稍快
战斗中冲锋,呼喊:强有力,情绪激动中间,长音,强音、有延续性
可见音乐一点儿也不深奥,音乐的种种表现手段在现实生活中都有着客观的依据。在我们周围环境中,无论是自然界,还是社会生活中都充满着各种音响:鸟叫、蛙鸣、暴风的呼啸、雨水的滴答、汽车的鸣笛声、火车飞机的隆隆声等等,这些音响与人们语言的声调及民歌三者乃是音乐家们音乐语言的重要来源。世界名曲《野蜂》、《云雀》、《雨滴》、《田园交响乐》等,就是音乐艺术大师用高超的艺术手段所表现出来的一些大自然中的音响。为幼儿所创作的、深受幼儿喜爱的一些歌曲、乐曲中更是有许多模拟小鸭、小鸡、汽车、火车的象声音乐语汇集音响材料。我们从小培养儿童对周围生活的各种声音有敏锐的感觉和细微的辨别能力,就能为他们欣赏音乐作品打下良好的基础。因为周围生活中的这些声音都是具体的,能直接感受到的。有了倾听具体声音的经验,在以后倾听运用艺术手法来表现它们的比较抽象的音乐作品时就能很快领悟。
我们完全有理由确信:经过有效的音乐启蒙,可以带领孩子通过音响感知这一途径,走向音乐艺术的王国。
科学点击
音乐能促进智力的发展,提高孩子对情感的感受和体验能力,陶冶孩子的情操,提高孩子的文化修养,并能促进大脑左右两半球的协调发展,促进思维能力的提高。
建议
音乐潜能培养的方法:
1.尊重孩子的兴趣
有了兴趣,孩子对一般接受的学习容易和难度就不会厌倦。
2.培养孩子的兴趣
当发现孩子对音乐产生兴趣,就应注重对孩子这方面的培养。如:经常让孩子听音乐,教孩子唱简单的歌曲,让孩子进入系统的音乐方面培训。
3.鼓励孩子的兴趣。
家长应注意,鼓励不等于随意表扬,虽然表扬有时也能起到鼓励的作用,但就该是鼓励孩子从一个成功走向另一个成功,而不是陶醉在成绩上裹足不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