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含节点个数不同时,BP网络训练结果性能比较。
隐含节点数为22个时:
TRAINGDX,Epoch 0/20000,MSE 0.976924/0.0001,Gradient 0.385788/1e-006
TRAINGDX,Epoch 50/20000,MSE 0.760418/0.0001,Gradient 0.375221/1e-006
TRAINGDX,Epoch 100/20000,MSE 0.296546/0.0001,Gradient 0.079364/1e-006
……
TRAINGDX,Epoch 5700/20000,MSE 0.000100503/0.0001,Gradient 0.000703862/1 e-006
TRAINGDX,Epoch 5750/20000,MSE 0.000100172/0.0001,Gradient 5.72747e -005/1 e-006
TRAINGDX,Epoch 5771/20000,MSE 9.99979e - 005/0.0001,Gradient 4.04558 e-005/1 e-006
TRAINGDX,Performance goal met。
隐含节点数为13个时:
TRAINGDX,Epoch 0/20000,MSE 0.810824/0.0001,Gradient 0.313649/1e-006
TRAINGDX,Epoch 50/20000,MSE 0.677378/0.0001,Gradient 0.279037/1e-006
TRAINGDX,Epoch 100/20000,MSE 0.366022/0.0001,Gradient 0.0974655/1e -006
……
TRAINGDX,Epoch 9100/20000,MSE 0.000101218/0.0001,Gradient 0.00011348/1 e-006
TRAINGDX,Epoch 9150/20000,MSE 0.000101154/0.0001,Gradient 0.00221281/1 e-006
TRAINGDX,Epoch 9166/20000,MSE 9.99984e-005/0.0001,Gradient 0.000102315/1e-006
TRAINGDX,Performance goal met。
隐含节点数为30个时:
TRAINGDX,Epoch 0/20000,MSE 1.04306/0.0001,Gradient 0.390139/1e-006
TRAINGDX,Epoch 50/20000,MSE 0.821381/0.0001,Gradient 0.343585/1e-006
TRAINGDX,Epoch 100/20000,MSE 0.227163/0.0001,Gradient 0.140884/1e-006
……
TRAINGDX,Epoch 1250/20000,MSE 0.000162022/0.0001,Gradient 0.00100282/1 e-006
TRAINGDX,Epoch 1300/20000,MSE 0.000108968/0.0001,Gradient 0.000243677/1 e-006
TRAINGDX,Epoch 1308/20000,MSE 9.9796e - 005/0.0001,Gradient 0.000200649/1 e-006
TRAINGDX,Performance goal met。
参考文献
英文文献
[1]Kristin Forbes and Roberto Rigobon。2000.“Contagion in Latin American:Definitions,Measurement,and Policy Implication”,NBER Working Pape,pp。1-120.
[2]Krugman P。A。1979.“Model of Balance of Payments Crises”,Journal of Money,Credit,and Banking,11(8),pp。311-325.
[3]Krugman P。and Obstefeld M。1997.“International Economics:Theory and Policy”,4thed,Addison-Wesly,New York,pp。89-110.
[4]Minsky,Hyman。1982.“The Financial Fragiliy Hypothesis:Capitalist Process and the Be-havior of the Economy in Financial Crises”,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pp。78-90.
[5]Masson and Paul Contag。“Monsoonal Effects Soillovers and Jumps Between Multiple”,IMF Working Paper,No 98/99,pp。126-137.
[6]Kindleberger C。P。1978.“Panics and Crashes:A Hisyory of Financial Crises”,New York:Basic Books,pp。110-145.
[7]Diamond and Diybving。1983.“Banks Runs,Deposit Insurance,and Liquidity”,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91,pp。401-419.
[8]Flood R。and N。P。Marion。1999.“Perspectives on the Recent Currency Crisis Literature”,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Financial and Economics,pp。79-91.
[9]Sushil Bikchandani and Sunil Sharma。2000.“Her Behavior in Financial Markets:A Re-view”,IMF Working Paper,pp。134-169.
[10]Birchler U。W。2000.“Bankruptcy Priority for Bank Deposits:A Contrast Theoretic Explana-tion”,Review of Financial Studies,pp。45-60.
[11]Kaminsky,G。L。,S。Lizondo and C。M。Reinhart。1997.“Leading Indicators of Currency Crises”,IMF Working Paper,8(3),pp。79-97.
[12]Mishkin。1996.“Understanding Financial Crises:A Developing Country Perspective”,An-nual World Bank Conference on Devel-opment Economics,pp。234-256.
[13]Frankel J。and A。Rose。1996.“Currency Crises in Emerging Markets:An Empirical Treat-ment”,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41(11),pp。351-366.
[14]Saches,J,A。Tornell and A。Velasco。1996.“Financial Crises in Emerging Markets:The Lessons from 1995”,Brookings Papers on Economic Activity,27,pp。147-215.
[15]Sachs J。,A。Tornell and A。Velasco。1996.“The collapse of Mexican peso:What have we learned?”,Economic Policy,22(8),pp。15-63.
[16]Andrew Berg and Catherine Pattillo。1998.“Are Currency Crises Predictable?”,IMF Work-ing Paper,11,P。154.
[17]IMF。1998.“International Capital Xbrkets,Developments,Prospects,and Key Policy”,Issues,Nov。4,pp。90-120.
[18]Bikker。2002.“Cyclical patterns in profit,programming and lending of banks and procyclicali-ty of the new Basel requirements”,banca Nazionale dellavaro Quarterly Review,pp。110 -128.
[19]Morris Goldstein。1998.“Presumptive Indieators/Early Warly Warning Signals Of Vulnera-bility to Financial Crises in Emerging Market Economics”,Working Paper,17(1),P。87.
[20]Malz A。M。2000.“Do implied volatility provide early warning of market stress?”,The Risk Meteics Croup,Working paper,pp。69-110.
[21]Demirgu-Kunt and Enrica Detragiache。1997.“The Determinants of Banking Crises:Evi-dence from Developing and Developed Countries”,IMF WP,P。79.
[22]Andrew Berg,Eduardo Bersensztein and Catherine Pattillo。2004.“Assessing Early Warning System:How Have They Worked in Practise?”,IMF Working Paper,pp。45-70.
[23]Kaminsky G。L。1998.“Currency and banking crises:The early warnings of distress”,Board of Government of the Federal Reserve System,International Finance Discussion Pa-pers,42,P。629.
[24]Kaminsky G。L,1999.“Currency and banking crises:The early warnings of distress”,IMF Working paper,178(12):pp。473-500.
[25]Hardy D。C。and Pazarbasioglu C。1999.“Leading indicators of banking crises:Futher evi-dence”,IMF Staff papers,46(3):pp。274-258.
[26]IMF。2002.“Early Warning System Model:The Most Steps Forward”,IMF Global Finan-cial Report,Chapter IV(Washington:International Monetary Fund),pp。246-280.
[27]Fratzscher M。1999.“What Causes Currency Crises:Sunspots,Contagion or Fundamentals?”EIU Working Paper,European University Institute Department of Economics,pp。280-330.
[28]Ghosh S。R。and A。R。Ghosh。2003.“Structural Vulnerability and Currency Crises”,IMF Staff Papers,50,pp。481-506.[29]Hamilton J。D。1989.“A New Approach to the Economic Analysis of Nonstationary Time Se-ries and the Business Cycle”,Econometrica,57,pp。357-384.
[30]Hamilton,J。D。1990.“Analysis of Time Series Subject to Changes in Regime”,Journal of Econometrics,45,pp。39-70.
[31]Eatwell and Taylor。2000.“Global Finance at Risk”,Polity Press,pp。270-298.
[32]Abiad,A。2003.“Early-Warning Systems:A Survey and a Regime-Switching Approach”,IMF Working Paper,pp。57-89.
[33]Arias G。and U。G。Erlandsson。2004.“Regime Switching as an Alternative Early Warning System of Currency Crises-an Application to South-East Asia”,Lund University,Department of Economics Working Paper,pp。67-120.
[34]Edison H。J。2003.“Do Indicators of Financial Crises Work?An Evaluation of an Early Warning System”,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pp。59-70.
[35]Apoteker,T。and S。Barthelemy。2001.“Genetic Algorithms and Financial Crises in Emer-ging Markets”(www。tac-financial。com/pub/affinamur)。
[36]Lestano,J。Jacobs and Kuper。2003.“Indicators of Financial Crises Do Work!An Early-warning System for Six Asian Countries”,University of Groningen,CCSO Center for Eco-nomic Research Working Paper,pp。240-297.
[37]Bussiere M。and M。Fratzscher。2002.“Towards a New Early Warning System of Financial Crises”,European Central Bank Working Paper,pp。89-120.
中文文献
[38]石俊志:《金融危机生成机理与防范》,中国金融出版社2001年版。
[39]IMF:《全球金融稳定报告》,2006年。
[40]钟永红:《外资对中资银行的产权渗透与我国银行业的安全》,载于《海南金融》,2007年第1期,第59~61页。
[41]鄂志寰:《国际资本流动的影响及控制问题》,载于《国际金融研究》,1998年第12期,第56~60页。
[42]王元龙:《我国对外开放中的金融安全问题研究》,载于《国际金融研究》,1998年第5期,第56~60页。
[43]梁勇:《开放的难题:发展中国家的金融安全》,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44]郑汉通:《经济全球化中的国家经济安全问题》,国防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45]雷家骕:《国家经济安全理论与方法》,经济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
[46]刘沛等:《金融安全的概念及金融安全网的建立》,载于《国际金融研究》,2001年第11期,第50页。
[47]王元龙:《关于金融安全的若干理论问题》,载于《国际金融研究》,2004年第5期,第11~17页。
[48]王元龙著:《中国金融安全论》,中国金融出版社2003年版。
[49]王维安:《论金融安全》,载于《浙江金融》,1999年第12期,第6~7页。
[50]刘辉煌:《金融服务贸易自由化的效应分析》,载于《国外财经》,2001年第4期,第55~59页。
[51]杨华书:《金融全球化与中国金融安全探析》,载于《理论与改革》,2003年第1期,第34~36页。
[52]刘锡良、孙磊:《我国政府对金融安全的影响和维护》,载于《财经科学》,2004年第3期,第45~48页。
[53]李翀:《国家金融风险论》,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
[54]方卫星、赵志刚:《金融安全与跨世纪的中国金融发展》,载于《金融与经济》,2000年第4期,第78~81页。
[55]约翰·伊特韦尔等:《新帕尔格雷夫经济学大辞典》,经济科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362页。
[56]欧阳勇、严卫东:《经济全球化与发展中国家金融安全问题》,载于《财经科学》,2002年第12期,第67~71页。
[57]李怀珍:《建立金融安全机制强化金融安全》,载于《中国金融》,2000年第9期,第23~26页。
[58]唐庆国:《金融安全、公信力和中国证券市场》,载于《管理世界》,2002年第12期,第56~60页。
[59]周道许:《金融全球化下的金融安全》,中国金融出版社2001年版。
[60]符莉:《现实金融安全问题研究》,载于《财经问题研究》,2002年第9期,第67~70页。
[61]李恒光:《WTO背景下的金融安全问题探讨》,载于《四川行政学院学报》,2002年第2期,第17~20页。
[62]李东荣、边维刚:《试论开放条件下中国金融安全问题》,载于《中国外汇管理》,2001年第4期,第23~26页。
[63]方敏:《金融全球化条件下的我国金融安全》,载于《东南亚纵横》,2003年第4期,第45~48页。
[64]李辉华、苏慧文:《金融风险识别与对策》,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96年版。
[65]聂富强:《中国国家经济安全预警系统研究》,中国统计出版社2005年版。
[66]成思危:《金融安全是国家经济安全的核心》,载于《经济界》,2004年第6期,第45~48页。
[67]李扬、王松奇:《中国金融理论前沿》,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
[68]唐旭:《金融理论前沿课题》,中国金融出版社2003年版。
[69]杨慧:《全球化下的国家金融安全》,载于《银行家》,2003年第3期,第56~58页。
[70]俞文琐:《金融全球化与中国金融安全》,载于《国际技术经济研究》,2003年第4期,第67~70页。
[71]陈彪如、冯文伟:《经济全球化与中国金融开放》,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72]钱小安:《金融开放条件下的金融安全问题》,载于《管理世界》,2001年第6期,第45~47页。
[73]颜剑英、刘卿:《浅议金融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金融安全》,载于《科学、经济、社会》,2004年第1期,第15~18页。
[74]陈向荣:《全球金融一体化对我国金融安全的挑战》,载于《国际关系学院学报》,2002年第2期,第39~43页。
[75]方敏:《金融全球化条件下的我国金融安全》,载于《东南亚纵横》,2003年第4期,第56~59页。
[76]王维安:《经济发展中的金融安全》,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
[77]陈荣安:《金融全球化与我国金融安全的维护》,载于《南京经济学院学报》,2001年第4期,第67~71页。
[78]秦月星:《金融自由化与金融安全》,载于《上海金融》,1999年第6期,第10~12页。
[79]程盛芝、叶岑:《国外货币危机模型评述》,载于《西安交通大学学报》,2001年第12期,第56~60页。
[80]傅小斌:《金融危机的最新理论及其评述》,载于《经济师》,2003年第4期,第23~25页。
[81]王玉、陈柳钦:《金融脆弱性理论的现代发展及文献评述》,载于《贵州社会科学》,2006年第5期,第12~16页,43页。
[82]孙玥:《现代货币危机理论的发展与比较》,载于《国际金融研究》,1999年第9期,第45~49页。
[83]张建华等译:《金融危机早期预警系统及其在东南亚地区的运用》,中国金融出版社2006年版。
[84]伍志文:《中国金融脆弱性:综合判断及对策建议》,载于《国际金融研究》,1999年第8期,第34~37页。
[85]刘志强:《金融危机预警指标体系研究》,载于《世界经济》,1999年第4期,第17~23页。
[86]黄金老:《金融自由化与金融脆弱性》,中国城市出版社2001年版。
[87]张岩岩、邹辉文:《金融安全理论及其实证研究评述》,载于《东华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6期,第143~149页。
[88]国家外汇管理局资本流动脆弱性分析和预警体系课题组:《金融脆弱性分析》,中国商务出版社2005年版。
[89]向新民:《金融系统的脆弱性与稳定性研究》,中国经济出版社2005年版。
[90]刘遵义:《下一个墨西哥在东亚吗?》,联合国世界经济1995年秋季会议报告。
[91]胡燕京、高会丽、徐建锋:《金融风险预警———基于BP人工神经网络的一种分析》,载于《青岛大学学报》,2002年第12期,第67~71页。
[92]高海燕:《金融风险预警系统的动态的动态信息融合方法》,载于《电脑与信息技术》,1999年第1期,第78~81页。
[93]刘园:《国家金融风险管理》,对外贸易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94]王顺:《金融风险管理》,中国金融出版社2007年版。
[95]霍再强:《现代金融风险管理》,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
[96]李诗白:《金融风险管理新论》,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年版。
[97]陆前进、杨槐:《开放经济下宏观金融风险管理(上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98]杨华履:《金融风险防范与化解》,江西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年版。
[99]黄宗远:《国家金融风险的形成及防范》,载于《经济问题》,2005年第2期,第23~26页。
[100]秦岭:《论我国金融风险及防范对策》,载于《河西学院学报》,2004年第5期,第45~48页。
[101]陆前进等:《开放经济下宏观金融风险管理上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102]张民:《金融危机经验及教训》,载于《亚洲震撼世界》,1998年第8期,第34~37页。
[103]张玉喜:《钉住汇率制度与金融安全》,载于《哈尔滨学院学报》,2003年第1期,第34~37页。
[104]刘锡良、孙磊:《金融结构视角中的金融安全论》,载于《经济学动态》,2004年第8期,第67~71页。
[105]刘锡良、罗得志:《金融制度变迁与金融稳定》,载于《财贸经济》,2000年第3期,第27页。
[106]寇川:《金融创新对金融业的冲击及对策研究》,载于《金融理论与实践》,2003年第5期,第36~38页。
[107]颜剑英、朱衍强:《国际金融并购与中国金融安全》,载于《兰州商学院学报》,2005年第1期,第56~60页。
[108]何建雄:《建立金融安全预警系统:指标框架与运作机制》,载于《金融研究》,2001年第1期,第72~73页。
[109]刘荔:《防范金融风险与加强金融监管》,载于《价值工程》,2004年第3期,第34~37页。
[110]马冰:《关于国家金融安全问题的现实思考》,载于《甘肃金融》,2001年第2期,第45~48页。
[111]许传华:《21世纪区域金融安全问题研究》,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4年版。
[112]刘志强:《金融危机预警指标体系研究》,载于《世界经济》,1999年第4期,第17~23页。
[113]冯芸、吴冲锋:《一种新的汇率波动度量方法:波动率法》,载于《世界经济》,2001年第8期,第38~43页。
[114]周爱民:《股市可预测性与技术指标协整性的模型检验》,载于《数理统计与管理》,1999年第1期,第5~10页。
[115]李金华:《证券市场监测预誉系统研究》,载于《统计与决策》,1999年第10期,第18~20页。
[116]李玫:《证券系统性风险国际预警指标体系研究》,载于《华北电力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10期,第43~46页。
[117]马良渝、汪洋:《我国资本市场危机预警信息指标体系建设研究》,载于《经济纵横》,2005年第7期,第22~24页。
[118]陈松林:《中国金融安全问题研究》,中国金融出版社2002年版。
[119]冯芸、吴冲峰:《金融市场波动及其传播研究》,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120]徐滇庆:《泡沫经济与金融危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121]高鸿桢:《国家金融安全的统计分析》,中国统计出版社2005年版。
[122]白钦先、张荔:《发达国家金融监管比较研究》,中国金融出版社2003年版。
[123]陈炎:《金融创新及其对经济的影响》,载于《抚州师专学报》,1998年第4期,第63~68页。
[124]邵稳重、毛晖:《英美日金融预警制度的比较》,载于《广东金融》,1997年第12期,第34~35页。
[125]沈连涛:《亚洲金融风暴后的国际金融预警制度》,载于《证券市场导报》,1999年第2期,第4~7页。
[126]董小君:《金融风险预警机制研究》,经济管理出版社2004年版。
[127]刘士余:《银行危机与金融安全网的设计》,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
[128]蒙斌、杜宽旗:《外资银行与我国的金融安全》,载于《财经论坛》,2004年第9期,第65~67页。
[129]顾建光:《论我国现阶段金融风险产生机理及防范策略》,载于《经济体制改革》,2005年第1期,第56~59页。
[130]樊行健:《商业银行经济分析研究》,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131]王维安:《银行业开放与国家金融安全》,载于《财经研究》,2003年第12期,第23~25页。
[132]陈松林:《中国金融安全问题研究》,华中农业大学博士论文,2001年。
[133]张炳雷:《中国股票市场的制度缺失研究》,吉林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134]东北证券公司金融与产业研究所课题组:《证券市场低效率的根源制度缺陷》,载于《经济研究参考》,2002年第8期,第34~38页。
[135]林俊波:《信息传递机理与证券市场信息不对称成因分析》,载于《经济学动态》,2004年第10期,第56~58页。
[136]魏玮:《从投资者的投资行为看股票市场存在的问题》,载于《理论导刊》,2000年第2期,第23~25页。
[137]赵卫星、杜厚文:《21世纪全球保险业风险与管理》,载于《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4年第3期,第18~21页。
[138]赵利胜:《金融开放条件下我国保险安全问题研究》,吉林大学博士论文,2004年。
[139]陈松林:《我国金融安全联动效应动态分析及其控制途径》,载于《海南金融》,2002年第8期,第67~70页。
[140]刘毅、杨德勇、万猛:《金融业风险与监管》,中国金融出版社2006年版。
[141]王国言:《金融结构与金融体系稳定性问题初探》,载于《福建论坛(经济社会版)》,2000年第2期,第16~19页。
[142]杨放:《金融创新与金融体系的稳定性》,载于《财经问题研究》,2002年第5期,第25~27页。
[143]张旭:《金融深化、经济转轨与银行稳定研究》,经济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
[144]陈超:《金融安全的资源配置与制度安排》,载于《金融与经济》,2005年第8期,第8~11页。
[145]彭琳娜、王春月:《金融效率与开放经济条件下维护我国金融安全的对策》,载于《经济论坛》,2006年第5期,第109~110页。
[146]刘锡良、罗得志:《金融制度变迁与金融稳定》,载于《财贸经济》,2000年第3期,第23~31页。
[147]胡炳志:《论建立金融安全与效率的三维维系机制》,载于《中国软科学》,2003年第5期,第67~70页。
[148]姜波克:《开放条件下的宏观金融稳定与安全》,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149]宋清华:《金融体系变迁与中国金融改革取向》,载于《金融与保险》,2002年第4期,第26~29页。
[150]王瑞、欧阳建军:《浅谈我国金融体系的现状与问题》,载于《企业经济》,2005年第1期,第56~59页。
[151]杨英杰:《当前我国金融体系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载于《理论前沿》,2005年第7期,第23~26页。
[152]范恒森:《论金融危机传染途径对我国的启示》,载于《财经研究》,2001年第11期,第34~37页。
[153]范爱军:《金融危机的国际传导机制探析》,载于《财经研究》,2001年第7期,第34~36页。
[154]安辉:《现代金融危机生成的机理与国际传导机制研究》,东北财经大学博士论文,2003年。
[155]鄂志寰:《国际资本流动对金融市场的影响》,载于《中国金融》,2003年第4期,第34~37页。
[156]鄂志寰:《资本流动与金融稳定相关关系研究》,载于《金融研究》,2000年第7期,第45~47页。
[157]鄂志寰:《国际资本流动的结构性变化及其对金融市场的影响》,载于《中国金融半月刊》,2003年第4期,第67~70页。
[158]颜剑英:《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国际资本流动与中国金融安全》,载于《学术论坛》,2004年第4期,第61~63页。
[159]上海财经大学现代金融研究中心,上海财经大学金融学院:《2006中国金融发展报告———金融开放与金融安全》,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160]萧灼基:《2007年中国金融市场分析与预测》,经济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
[161]黄燕芬:《我国金融安全的现状及其对社会稳定的潜在影响》,载于《教学与研究》,2004年第5期,第38~41页。
[162]叶莉、陈立文、张惠茹:《我国银行业现状及其对金融安全的潜在影响》,载于《改革与战略》,2008年第1期,第50~51,第75页。
[163]傅端林:《金融安全的影响因素与我国金融安全问题分析》,载于《湖湘论坛》,2003年第2期,第27~30页。
[164]于永臻:《与跨国银行竞争———中国银行业的效率与金融安全》,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1年版。
[165]侯敏:《中国银行业如何维护金融安全》,载于《山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5期,第67~69页。
[166]叶莉、陈立文、马璞:《我国商业银行专利申请与知识产权保护策略》,载于《学术论坛》,2008年第1期,第96~100页。
[167]叶莉、陈立文:《外资银行的进入效应与银行业开放的保护策略》,载于《现代财经》,2007年第10期,第3~6页。
[168]阎庆民:《中国银行业风险评估及预警系统研究》,中国金融出版社2005年版。
[169]叶欣、冯宗宪:《外资银行进入对我国银行体系稳定性的影响》,载于《世界经济》,2004年第1期,第49~51页。
[170]路妍:《跨国银行国际竞争力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
[171]邓小巧:《关于国际资本流动监管与金融安全问题的思考》,载于《广东商学院学报》,2002年第11期,第25~27页。
[172]冯菊平:《国际游资与汇率风险》,中国经济出版社2006年版。
[173]姚淑梅:《外资流入对我国金融稳定的影响》,载于《宏观经济研究》,2004年第2期,第56~58页。
[174]宋维佳:《中国资本外逃:总量估计与成因分析》,载于《财经问题研究》,1999年第5期,第35~38页。
[175]庄芮:《试析中国资本外逃》,载于《金融参考》,2005年第6期,第45~48页。
[176]谢婷婷:《经济全球化的中国金融安全的思考》,载于《特区经济》,2007年第1期,第64~65页。
[177]管涛:《中国资本项目管理现状及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前景展望》,载于《世界经济》,2002年第3期,第14~17页。
[178]杨传东:《FDI与我国国际收支变动趋势研究》,载于《苏州大学学报》,2007年第1期,第23~26页。
[179]王国刚:《资本账户开放与中国金融改革》,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版。
[180]陈湛匀:《中国资本账户实证研究》,载于《复旦学报》,2006年第1期,第41~42页。
[181]高建良:《人民币汇率体制与金融安全》,经济管理出版社2006年版。
[182]王爱俭:《论现行人民币汇率机制的阶段性与合理性》,载于《现代财经》,2004年第1期,第45~48页。
[183]王叙果:《汇率制度安排与国家金融安全》,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
[184]陈立文:《项目投资风险分析理论与方法》,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年版。
[185]佘廉:《企业预警管理理论》,河北科技出版社1999年版。
[186]郝清:《建立金融安全预警机制的若干构想》,载于《南方金融》,2005年第2期,第67~70页。
[187]汤毅林:《我国金融预警对象分析》,载于《商业经济与管理》,2005年第5期,第35~38页。
[188]郑振龙:《构建金融危机预警系统》,载于《金融研究》,1998年第8期,第23~26页。
[189]徐国华、张德、赵平:《管理学》,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190]林勇力:《构建风险管理长效机制的路径选择》,载于《金融研究》,2005年第12期,第68~70页。
[191]顾海滨:《建立金融预警中国势在必行》,载于《中国企业报》,2001年第5期,第78~81页。
[192]王湘东:《建立金融风险预防系统》,载于《上海综合经济》,2002年第7期,第81~83页。
[193]叶莉、陈立文、王树强:《河北省金融安全监测预警系统及应用研究》,载于《统计与决策》,2007年第20期,第119~121页。
[194]叶莉、王立栋、代东芳:《河北省金融安全监测预警系统研究》,载于《河北学刊》(社会科学专辑),2006年第12期,第60~61页。
[195]胡伟东等:《当前金融危机预警研究中的几个误区》,载于《中国软科学》,2000年第11期,第46~48页。
[196]汪莹:《金融危机预警模型的构建》,载于《西安石油学院学报》,2003年第2期,第56~59页。
[197]姜洪等:《国家金融安全指标体系研究》,载于《世界经济》,1999年第7期,第9~16页。
[198]陈黎明等:《国家金融安全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载于《统计与决策》,2003年第2期,第70~73页。
[199]徐文芹、赵艳萍、欧阳玉秀:《新形势下我国金融安全预警及安全策略》,载于《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04年第9期,第57~60页。
[200]郑鸣:《开放经济条件下中国金融安全问题》,载于《统计与预测》,2003年第2期,第39~41页。
[201]李辉华、苏慧文:《金融风险识别与对策》,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96年版。
[202]周爱民:《风险价值量测算———条件异方差模型在金融预警中的应用》,载于《南开经济研究》,2001年第1期,第20~24页。
[203]傅小斌:《新兴市场金融共生危机的早期预警》,载于《河南金融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3年第2期,第34~36页。
[204]邱丕群:《金融安全预警系统初探》,载于《统计与信息论坛》,1997年第2期,第23~26页。
[205]郝清:《建立金融安全预警机制的若干构想》,载于《南方金融》,2005年第2期,第45~47页。
[206]王耀中、刘志忠:《经济预警模型述评》,载于《湖南大学学报》,2004年第3期,第59~62页。
[207]王志宇等:《金融危机预警专家系统的建立》,载于《燕山大学学报》,2000年第1期,第23~26页。
[208]周爱民:《金融风险的实时监测》,经济管理出版社2000年版。
[209]谷秀娟:《金融风险管理———理论、技术与应用》,立信出版社2006年版。
[210]钱文挥等:《我国金融风险预警系统设计及监测分析》,载于《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2年第1期,第36~38页。
[211]马一民:《金融体系的风险与安全》,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版。
[212]宿景祥:《定位防范中心———对建立金融安全预警系统的几点认识》,载于《国际贸易》,2000年第3期,第69~72页。
[213]刘志强:《金融危机预警指标体系研究》,载于《世界经济》,1999年第4期,第37~40页。
[214]邱丕群:《金融监测预警系统》,陕西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215]王爱俭:《虚拟经济合理规模与风险预警研究》,中国金融出版社2007年版。
[216]王洪波、宋国良:《风险预警机制》,经济管理出版社2002年版。
[217]胡燕京:《BP人工神经网络:金融风险预警新视角》,载于《重庆工商大学学报》,2003年第1期,第38~41页。
[218]克莱夫·W。J。格兰杰、蒂莫·泰雷斯维尔塔著,朱保华等译:《非线性经济的建模》,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219]田景文、高美娟:《人工神经网络算法研究及应用》,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220]徐丽娜:《神经网络控制》,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221]常巍、谢辉、黄朝峰:《MATLAB2007基础与提高》,电子工业出版社2007年版。
[222]闻新等:《MATLAB神经网络仿真与应用》,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
[223]周开利、康耀:《神经网络模型及其MATLAB仿真程序设计清华大学出版社》,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224]韩力群:《人工神经网络理论、设计及应用》,化学工业出版社2002年版。
[225]朱大奇:《人工神经网络原理及应用》,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
[226]李敏强:《遗传算法的基本理论与应用》,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
[227]王小平、曹立明:《遗传算法:理论、应用与软件实现》,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228]苑希民:《神经网络和遗传算法在水科学领域的应用》,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2年版。
[229]葛哲学、孙志强:《神经网络理论与2007MATLAB实现》,电子工业出版社2007年版。
[230]雷英杰、张善文、李续武、周创明:《MATLAB遗传算法工具箱及应用》,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231]范英、魏一鸣、应尚军:《金融复杂系统模型与实证》,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
[232]李工农、阮晓青、徐晨:《统计预测与决策及其MATLAB实现》,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233]李竹渝、鲁万波、龚金国:《经济、金融计量学中的非参数估计技术》,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
[234]王兆星:《处理危机是为防范危机》,载于《金融研究》,1998年第6期,第26~29页。
[235]沈港:《金融全球化条件下我国防范金融危机的对策研究》,载于《四川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4年。
[236]叶莉、陈立文、韩冰:《我国金融安全评价体系及应用研究》,载于《价值工程》,2007年第10期,第150~153页。
[237]贾璐:《中国金融危机的诱发因素分析及防范研究》,载于《南京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年。
[238]姚芳玲:《新时期金融风险及金融风险预警系统研究》,载于《唐都学刊》,2002年第4期,第69~71页。
[239]徐文芹、赵艳萍、欧阳玉秀:《新形势下我国金融安全预警及安全策略》,载于《中国安全学报》,2004年第9期,第32~34页。
[240]国家外汇管理局:《中国外汇管理年报》,1995~2007年。
[241]国家外汇管理局:《2006年上半年中国国际收支报告》。
[242]国家外汇管理局:《2005年中国国际收支报告》。
[243]国家统计局:《中国对外经济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出版社2006年版。
[244]国家统计局网站:《2005年度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统计公报》,2006年。
[245]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出版社,1995~2007年。
[246]国家外汇管理局网站:《国际收支平衡表》,1982~2007年。
[247]国家外汇管理局:《2000年中国国际收支统计年报》,2001年版。
[248]中国银监会网站:http://www。cbrc。gov。cn。
[249]中国经济年鉴,1995~2007.
[250]中国金融年鉴,1995~2007.
[251]http://www。pudn。com。
[252]http://www。bank-of-china。com。
[253]http://www。abch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