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趣和爱好是一个人精神上的享受。人们不喜欢随意跟人分享他们物质上的享受,但在精神上,他们却极力想找到能与之分享的人。
一个朋友的妻子,对烹饪感兴趣,经常自己“创造”一些私家菜肴,什么稀奇古怪的做法都有,当然有的好吃,有的不好吃;有的搭配合理,有的搭配不科学。于是,有的朋友在她家吃饭,看她花几个小时在厨房摆弄那些锅碗瓢盆,最终只是弄出一小碟子菜肴来,就会说她没事找事,买本菜谱照着做不就行了吗?特别是吃到难吃的菜后,会直言不讳地说她没天赋。
因为我一直对烹饪也很感兴趣,而且出于客气和鼓励,经常夸奖她像大长今一样有“画出美味的才能”,有时候我也跟她一起创作新做法。
结果,她每次都特别欢迎我到她家去,特别是她每创新一个什么新菜,都要叫我去试试。“这道菜里面放一点胡椒粉会不会更好一点?”“总是上不了颜色,你来试试吧!”只要一到她家,我就会受到其他朋友没有过的待遇。她对我格外亲切,除了聊烹饪,在生活上有什么烦心事,她都会跟我说,俨然把我当成了她的知己。
兴趣和爱好是一个人精神上的享受。人们不喜欢随意跟人分享他们物质上的享受,但在精神上,他们却极力想找到能与之分享的人。
好比,那些球迷们,聚在一起边喝啤酒边讨论边看足球,要比自己一个人安静地在家看电视有趣多了。因为他们在讨论的时候,能寻到与自己志同道合的人。每一个进球因为众人的齐声喝彩而变得更加精彩。
共同的爱好、兴趣,也可能成为彼此友情的纽带,所以,当你要接近他人的时候,可以从对方的兴趣、爱好入手。比如,对方爱下象棋,那么你就有必要知道一些象棋技术;对方爱钓鱼,你就有必要知道方圆几里之内哪里的水好,鱼儿多;对方爱收集邮票,那么你即使找不到珍贵的邮票,也至少要了解一些邮票收集常识。
也就是说,要想拉近别人的距离,就要极力地融入别人的精神乐园中,对别人的爱好表示称赞。然而,与称赞他人的爱好比起来,称赞他人的“癖好”效果会更好。癖好是个贬义词,它的定义是,对某种事物有点变态的爱好,也就是对某种爱好,爱得不能自拔,爱得如痴如狂,或是无法戒除。
我认识一个特别爱干净的女孩,她是一个医生。她身边接触的东西,总是让她觉得不干净,她总是担心那些肉眼看不到的细菌会攻击她。所以,她每天洗五次脸,刷五次牙,洗两次澡,包里的卫生纸、清洁剂、洁面巾、去油渍膏、一次性塑料筷都随时带着,而且一个也不能少。
有一次,在跟大家吃饭的时候,她自豪地说,平时她出门一定打的,要是脸上不小心吹了灰尘,她会马上用洁面巾仔细清洁,当然还有配备的洗面奶;去饭馆吃饭,她总是用自带的一次性碗筷,这样才能确保卫生;无论到哪里,她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洗手;出外旅游,首先要安顿下来,保证一天洗两次澡,恨不得把身上的尘土活生生剥下来。
这样一个女孩,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她的这种“洁癖”已经成了一种负担。尽管大家都已经对她的行为习以为常了,但是每次见了她,都会议论她。有的朋友说她没必要如此;有的朋友对她的这种行为不可理解;有的甚至还想帮助她改正过来,故意把她的手弄脏,故意把面巾纸藏起来,故意逼着她使用循环碗筷……每次她都会勃然大怒。
我认为,她自己接受和认可的习惯,我们应该认可和尊重。其实,她自己也知道这种习惯已经成了负担,只不过为了自己心底的那份爱干净,她决心将这样的“洁癖”进行到底!好在她已经习惯了。
对某种事物,爱得有些变态,但也是爱得执著。从社会学的角度来看,癖好也许是一种信仰;从人文的角度来看,癖好是一种精神寄托;从医学角度来看,癖好是大脑皮层中的一个兴奋点。
不寻常爱好,当然会得到众多人的否定,但是,如果在众多的否定声音中,能得到你的肯定,对方就会认为你是他难得的知己,你们的关系也马上会进一步。
比如,在和几个客户一起吃饭时,其中有个客户喜欢吃生食,生猪肉、生牛肉、生鱼片、生蔬菜……来者不拒,而且熟的食物他还不喜欢吃。其他人都看不惯他的这个爱好,不停地对他进行打击,“动物才吃生食!”“他是个茹毛饮血的人!”
面对众多人的攻击,他已经被人看成了一个“怪人”。这个时候,只要你说一句“其实生鱼片也挺好吃的!”“这个习惯没什么不好啊!生食比一般饮食的营养多5倍呢!”他马上会把你当成自己人:“还是你懂我!他们根本就不懂!”
下次见面,这个客户马上会表示对你的热情。因为他认为众人之中只有你懂他、尊重他,所以他愿意对你敞开心扉。不信,你可以去试试!